孩子看到媽媽受傷默然走開,不是不關心,是自己很難受,需要靜靜

不完美媽媽 文章 南夕媽媽 2019-07-06

文|南夕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終於忙完了所有的家務,孩子也順利的被自己哄睡著了,感覺特別的滿足,終於可以如願以償的好好休息一下,擁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而正當我整個人癱坐在沙發上時,突然接到了來自閨蜜阿蘭的電話。

最近她因為孩子的問題情緒有了很大波動,所以總是需要找一個人傾訴一下。

“喂,你在幹嘛,沒有打擾你休息吧,我有一件事想和你說。”

我明顯感覺到閨蜜的情緒很不對,非常的低落和傷感,“沒事,怎麼了,你說吧。”

然後閨蜜就忍不住地把事情和我一一道來:“親愛的,我和你說,我太難過了,我覺得我家寶寶太冷漠了,對我一點都不關心,我剛才洗盤子不小心割到了手,鮮血直流,痛死了,他看到也不知道關心一下我,我感覺孩子一點都不愛我,我好難過。”

我聽到這樣的話還是感覺挺驚訝的,而隨後我又淡定的問了她孩子當時什麼反應,她說:“就是看我受傷之後,一句話也沒說,很漠然的就從我身邊走開了,儘管看到我在包紮傷口,也不說一句話。”

孩子看到媽媽受傷默然走開,不是不關心,是自己很難受,需要靜靜

​聽過閨蜜的一番傾訴之後,我陷入了沉思:

因為閨蜜的孩子僅僅才3歲而已,而且平時也挺懂事的,正常來講不會這樣。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在如此“緊要關頭”表現的這麼冷漠呢?

這也並不像一個孩子應該表現出來的行為,而後我反思一下,其實這種行為也很正常,因為這在我曾經看過的一本書上提到過,這種舉動的原因是“移情式喚醒”。

2~3歲寶寶漠視他人受傷是因為寶寶的移情式喚醒

正常人的話看到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受傷,首先一定會產生情緒上的波動,會變得害怕,著急,恐慌等等。

人家都說“人之初,性本善”,即孩子是最善良最單純的,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孩子理應表現的很為之觸動,何況說還是自己的媽媽呢?而事出必有因,孩子的這種表現其實應徵了發展心理學當中的移情式喚醒。

移情式喚醒的研究表明,當幼兒看到不幸的時候,他會表現出好像自己在體驗痛苦一樣,然後他們會用離開,漠視,或者是攻擊對方來緩解家長的不適,而只有當孩子長大之後,他們才能逐漸的把這種共情體驗轉移到對痛苦者的關心,閨蜜孩子的行為也就有跡可循了。

雖然說孩子的這種表現有理可據,但是如果孩子總是這樣的話,對他們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孩子看到媽媽受傷默然走開,不是不關心,是自己很難受,需要靜靜

長期對他人不關心,對孩子的壞處
墨墨從小生長在一個家庭氛圍不是很和諧和太平的家庭中,大人們平時對她的顧及也不是很多,所以就養成了孩子比較“冷”的性格。
因為爸媽很少關心她,所以她自然也就很少關心別人,而當後來爸爸媽媽意識到這種情況,開始改正的時候,發現也很難帶動孩子。所以爸爸媽媽特意關注了孩子很長一段時間,發現孩子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同學,都很少的去加以關心,而且性格越來越“獨”,讓爸爸媽媽後悔不已,也非常的擔心。

01.孩子會變得自私

因為長期對他人都不關心,所以孩子已經習慣了這種成長模式,他覺得自己沒有必要關心任何人,而任何人也不值得自己去關心,所以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我,最終演變成極度自私,完完全全的生長在自己的世界裡,將一切外界與自己絕緣,當然他也不會或者說是不懂來顧及別人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自私是很正常的。

而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主動去關心孩子,而且要多關心,而不是任由他野性生長下去,孩子需要一個明智的領路人,一旦你不斷的關心他,最終感化他,會讓孩子體會到關心的力量,從而最終自己也會逐漸的去關心別人。

02.孩子會變得冷漠,且沒有朋友

因為不會關心別人,所以他一直注重自己的感受,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因此孩子不會接觸到別人的喜怒哀樂,進而孩子會在性格上產生非常冷漠的特質。那麼時常冷漠,時常沒有情感,時常不和他人交往,孩子就會變得沒有朋友,到最後自己就好比一隻飄零在汪洋大海的小船隻一樣,孤孤單單,飄飄蕩蕩,也是十分可憐的。

因此父母對於孩子沒有朋友,冷漠的這種情況,就要在關心之餘,多和孩子溝通,多去給予他溫暖,然後再多去鼓勵孩子交朋友,並且保持和孩子的溝通,然後孩子就會逐漸的往好的方向發展了。

孩子看到媽媽受傷默然走開,不是不關心,是自己很難受,需要靜靜

​那麼既然孩子長期不關心他人,對於孩子會有這麼多的壞處,那家長為了孩子的整體考慮,該怎樣的去引導孩子關心別人呢?

家長怎樣教會寶寶正確把共情體驗轉移到關心他人

鼓勵孩子多和人溝通,體驗人間冷暖

家長教會孩子關心他人的第一步的前提就是讓孩子多和他人溝通。

無論是和父母,還是同學,又或者是朋友,當孩子多和他人溝通的時候,他首先會了解對方,對他人至少有一個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認識;

再者來講多溝通可以讓孩子感受的更多了,不管是好的壞的,開心的難過的事情,都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觸動,然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所以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有人情味兒的,在自己的情感上也會產生一定改觀。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家長平時要多給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多和孩子溝通,或者是多帶動和鼓勵孩子和其他人溝通。例如說平時自己下班回家之後,不要一直把孩子扔在一邊,自己玩手機或者看電視,可以和孩子聊聊天,今天都經歷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學了什麼,新交了什麼朋友等等,這些話語都可以帶動孩子和你多說多表達。

孩子看到媽媽受傷默然走開,不是不關心,是自己很難受,需要靜靜

建議孩子多站在對方角度考慮事情,實現共情

在引導孩子多溝通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行動就是讓孩子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事情。

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多瞭解其他人的感受,從其他人的角度來更好得審視自己,並且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讓孩子真正的理解了對方,引發了自己與他人的情感共鳴,形成這個模式之後,孩子自然就會關心他人了。

例如說我閨蜜孩子那件事,她在受傷之後沒有得到自己最親近的孩子的關心而感到傷心,她完全可以和孩子交流自己當時的感受,而不是暗自傷悲。
她可以和孩子說:“寶貝,媽媽手割傷了,好痛呀,怎麼辦呢?”
然後孩子也不能不回覆她,自然會搭訕幾句。
接著她就可以再說:“寶貝,媽媽覺得你要是關心一下我,我就不會那麼疼了,如果你也受傷了,希不希望媽媽關心你呢?”
孩子儘管冷漠,可是他也依然是需要關心的,所以他就會感悟到媽媽的用意,然後主動去關心媽媽。

所以當家長看到孩子有如此的冷漠行為後,先不要過於急迫,而要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有沒有給孩子做好表率,或者說有沒有對孩子的這方面給予足夠的關心和引導,而且我們也不要太著急,先去給孩子一定的空間,畢竟他們的年齡還小,成長需要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家長只要做好引導,相信孩子總會有一天來到你身邊,為你倒一杯水,噓寒問暖。

互動小窗口:家長們怎麼引導孩子關心他人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

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這些建議對你的煩惱和困擾有所幫助。

我是南夕媽媽,有一雙可愛的兒女,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我們一起交流育兒經驗;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