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愛:陪玩兒的正確方式,玩兒他想玩的,服從命令聽指揮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幼兒園 細說育兒 2019-05-08

孩子小時候,大人除了照顧他的吃喝拉撒,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陪他玩。但同樣是爸爸媽媽陪著玩大的,為什麼有的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更自主,學習能力更強,而有的孩子還需要爸爸媽媽時時盯著看著,隨身伺候,學習能力也不足,而且還出現不專注,愛搗亂等狀況呢?問題就出在爸爸媽媽帶孩子玩兒的方法上。用對了方法,孩子會越玩越棒,用錯了方法,會種下日後無比多的麻煩種子。陪孩子玩時,要玩兒他想玩兒的,別替他安排該玩什麼。去外面玩,他想去水邊看魚,就陪他去水邊看魚,他想去花園看花,就陪他去花園看花。在家裡玩,他想藏貓貓,咱們就藏貓貓,他想過家家,咱們就過家家。總之,只要沒危險,不搞破壞,孩子想玩啥就玩啥!

父母的愛:陪玩兒的正確方式,玩兒他想玩的,服從命令聽指揮

好多父母常犯的錯誤是不停地安排孩子的活動,咱們做這個吧,咱們玩那個吧,如果想讓孩子長大點之後成為做什麼事都沒主見的小木偶,爸爸媽媽就堅持這麼幹吧,這方法很奏效。長大後有主見的孩子,都是小時候自己知道想玩什麼的。孩子的主見,自主精神,也是從日復一日的自己做主玩什麼中培養出來的。一些爸爸媽媽特別想隨時教孩子,玩的時候也是。比如拿到新的玩具。老想教孩子玩,玩這個也說我教你,玩那個也說我教你,殊不知,你越教,孩子越不會學,長大之後學習能力越差。給孩子玩適合他年齡的玩具,讓他自己學會玩,不論花多長時間都沒關係,要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他自己學會玩適齡玩具,是沒有困難的,而且這個過程是非常寶貴的自學過程,你剝奪他自己學習玩玩具的權利,就是剝奪他發展自學能力的機會!

父母的愛:陪玩兒的正確方式,玩兒他想玩的,服從命令聽指揮

在我們的育兒討論群中,一位特別明智的爸爸說,我不教孩子玩玩具,只在他需要幫助時,過去幫一下,幫完了就回去做自己的事。我們家帶兩個孩子也是這樣,只幫,不教,而且只在孩子要求大人幫助時才幫,不會隨時在旁邊盯著,看到孩子遇到困難就上去幫忙。和孩子玩,要讓孩子做絕對的主角,大人只做配角,服從孩子的命令,聽從孩子的指揮。孩子說:媽媽,你現在是孩子,我是媽媽。好的,媽媽現在就變成小孩子。孩子說:爸爸,我現在是交通警察,我指揮你。好的好的,爸爸就變成乖乖的司機。別老想著告訴孩子:媽媽是該這麼做的,你那麼做不對。警察叔叔的手勢是這樣的,你那麼做不標準。讓孩子主導玩兒的過程,孩子會更善於安排他自己的活動,也能從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如果孩子從小常被爸爸媽媽指揮著該怎麼玩,那上學之後,也只會變成等待爸爸媽媽指揮著什麼時候做作業,什麼時候背書,什麼時候複習功課的小學生!

父母的愛:陪玩兒的正確方式,玩兒他想玩的,服從命令聽指揮

一些爸爸媽媽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老想著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都學到點什麼,陪孩子玩,也想著讓孩子在玩中學。其實,對孩子來說,玩就是一種學習,他在玩兒的過程中會鍛鍊動手能力,統籌能力,理解力,自學能力,玩是很自然的學習過程,完全沒有必要再額外加入道理,知識和爸爸媽媽畫蛇添足的講解。爸爸媽媽老為孩子的玩加入希望孩子學的東西,只能讓孩子心生厭倦,不再喜歡和你玩,同時也會影響孩子專注於當下的能力。和孩子玩,尤其是和一歲左右的寶寶玩的時候,爸爸媽媽還要注意要引導孩子建設,不要引導孩子破壞。有的爸爸媽媽特別樂於看孩子搞破壞,大人搭好一堆積木,孩子過來輕輕一推,稀里嘩啦全倒了,孩子大人都興高采烈。這種方法不妥當,事情雖小,卻是在引導孩子,破壞他人的勞動成果,並以此為樂!

父母的愛:陪玩兒的正確方式,玩兒他想玩的,服從命令聽指揮

一些孩子長大一些之後,特別喜歡給大人搗亂,搞破壞,往往正是孩子小時候大人在這樣的細節上不夠注意的結果。我們和小兒子討論這個問題:你覺得在孩子小時候,大人讓孩子推倒大人搭起來的積木好不好?小兒子回答:當然不對,我們班就有一個同學,特別喜歡給人搞破壞,一個同學午休時做完作業,把自己的筆搭起來玩,他跑過去就給人家推倒了,把人家的筆弄了一地。當然,孩子推倒他自己搭起來的積木,拆掉他自己拼裝起來的拼插類玩具,大人是不用管的,那是他自己在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另外,對於哭鬧著要抱的幼兒,如果爸爸媽媽拒絕給予擁抱和安撫,這可能收穫一個任性壞脾氣的兒童,或者收穫一個雖然看似乖巧聽話,但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和不再對父母毫無保留的信任的兒童。當三歲以內的孩子要抱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不要期待孩子能理解,體諒媽媽累了,媽媽還有很多事要做的苦衷,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當他被關注,被陪伴的需求被拒絕,大人只能得到一個反應,就是孩子的持續哭鬧!

父母的愛:陪玩兒的正確方式,玩兒他想玩的,服從命令聽指揮

如果我們能去觀察一下,在被拒絕的過程中,孩子情緒的變化,就會發現,不停被拒絕的孩子,真的是很可憐,大人這樣做真的是非常非常殘忍。你能清楚地看到,孩子提出要求時,是滿心期待的,而且他相信,這個要求會被滿足,但出乎意料的是,爸爸媽媽拒絕了,甚至直接忽略了他的願望,於是孩子從期待,變成了失望,他不知道如何表達這種失望的情緒,於是哭鬧起來。然後,大人的注意力,馬上就被孩子的哭鬧給吸引過去了,開始想方設法讓孩子停止,卻完全忘了孩子是為什麼哭,同時也完全把讓孩子停止哭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滿足孩子的小要求給拋到了一邊,孩子根本沒被理解,於是他的情緒從失望變成了憤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