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不順他意就生氣!父母該引導他先“停看聽”'

不完美媽媽 玩具 讀書 親子快報 2019-09-02
"

對2歲以上的孩子來說,一不順他的意就哭鬧,是很讓父母頭痛的事,因為當下不知道怎麼處理,軟硬不吃,總要搞到人家很生氣去制止他。

很多焦慮的父母,在某些情景下經常會說「再哭我就走!」、「看你哭多久」、「哭也沒有用」⋯⋯

其實,這些會讓堅持度很高的小孩,一時半刻不知道怎麼辦,於是情緒更強烈,快來看看「不順他意就生氣的孩子」,該怎麼教?

父母也不想對孩子硬,但搞到最後都沒辦法。你有沒有「一不如意就生氣」的小孩?快來看看怎麼教

"

對2歲以上的孩子來說,一不順他的意就哭鬧,是很讓父母頭痛的事,因為當下不知道怎麼處理,軟硬不吃,總要搞到人家很生氣去制止他。

很多焦慮的父母,在某些情景下經常會說「再哭我就走!」、「看你哭多久」、「哭也沒有用」⋯⋯

其實,這些會讓堅持度很高的小孩,一時半刻不知道怎麼辦,於是情緒更強烈,快來看看「不順他意就生氣的孩子」,該怎麼教?

父母也不想對孩子硬,但搞到最後都沒辦法。你有沒有「一不如意就生氣」的小孩?快來看看怎麼教

孩子一不順他意就生氣!父母該引導他先“停看聽”

每天必上演的劇情

舉個例子:小明2歲,他看到一個很想要玩的玩具,被另外一個小朋友拿走,正要去把玩具搶回來的時候,小明的爸爸、媽媽出手制止小明:「怎麼可以搶玩具呢?」接著就把小明的手撥開,停止他搶玩具,小明就倒在地板上哭鬧:「不要、不要。」

這時候父母就開始疑惑,你到底不要什麼?要什麼?從大人的角度來看,我們只是去制止孩子做「不要搶玩具」的行為,孩子的反應怎麼這麼大?有這麼強烈的情緒產生?

很多專家都會教父母,面對這樣的情境,就是要忽略孩子,讓他去演;但這樣是對的嗎?我告訴各位,不見得有效。

2、3歲小孩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在他的眼中,只有那一個目標(玩具、點心……),大人卻一直拼命去解釋(或指責)搶玩具是不對的、路倒哭鬧是不對的;當父母與孩子的立場不同,就會沒有交集,產生無效的溝通。

面對情緒小霸王,越講道理,孩子越生氣

當孩子正在哭鬧、生氣、不理人的時候,先忍住自己也快爆發的情緒,試著瞭解孩子隱藏在情緒下的動機,再溝通,才會有效。

・當你在「講道理」時,孩子不一定能順利解讀妳的本意

2到4歲的孩子,同理心正在發展卻又不是那麼成熟,處於「似懂非懂」的時期,所以會特別歡、講不聽。這時候最容易讓爸媽理智斷線呀!

但請注意,孩子不見得懂你口中的「搶玩具」是什麼意思,他心裡會覺得:「我就是想玩玩具呀!為什麼一定要讓人家呢?這明明就是我先拿到的……」又無法好好表達時,就會一直說「不要!」這時候你說再多都是枉然!

所以,你可以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轉移他的注意力:「寶貝你看,旁邊還有很多玩具我們沒玩過,要不要試試看別的?」或者嘗試跟孩子說:「咦?弟弟好像也想跟妳一起玩,我記得這玩具多一點人更好玩!它還有很多玩法,要不要試試看?」

"

對2歲以上的孩子來說,一不順他的意就哭鬧,是很讓父母頭痛的事,因為當下不知道怎麼處理,軟硬不吃,總要搞到人家很生氣去制止他。

很多焦慮的父母,在某些情景下經常會說「再哭我就走!」、「看你哭多久」、「哭也沒有用」⋯⋯

其實,這些會讓堅持度很高的小孩,一時半刻不知道怎麼辦,於是情緒更強烈,快來看看「不順他意就生氣的孩子」,該怎麼教?

父母也不想對孩子硬,但搞到最後都沒辦法。你有沒有「一不如意就生氣」的小孩?快來看看怎麼教

孩子一不順他意就生氣!父母該引導他先“停看聽”

每天必上演的劇情

舉個例子:小明2歲,他看到一個很想要玩的玩具,被另外一個小朋友拿走,正要去把玩具搶回來的時候,小明的爸爸、媽媽出手制止小明:「怎麼可以搶玩具呢?」接著就把小明的手撥開,停止他搶玩具,小明就倒在地板上哭鬧:「不要、不要。」

這時候父母就開始疑惑,你到底不要什麼?要什麼?從大人的角度來看,我們只是去制止孩子做「不要搶玩具」的行為,孩子的反應怎麼這麼大?有這麼強烈的情緒產生?

很多專家都會教父母,面對這樣的情境,就是要忽略孩子,讓他去演;但這樣是對的嗎?我告訴各位,不見得有效。

2、3歲小孩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在他的眼中,只有那一個目標(玩具、點心……),大人卻一直拼命去解釋(或指責)搶玩具是不對的、路倒哭鬧是不對的;當父母與孩子的立場不同,就會沒有交集,產生無效的溝通。

面對情緒小霸王,越講道理,孩子越生氣

當孩子正在哭鬧、生氣、不理人的時候,先忍住自己也快爆發的情緒,試著瞭解孩子隱藏在情緒下的動機,再溝通,才會有效。

・當你在「講道理」時,孩子不一定能順利解讀妳的本意

2到4歲的孩子,同理心正在發展卻又不是那麼成熟,處於「似懂非懂」的時期,所以會特別歡、講不聽。這時候最容易讓爸媽理智斷線呀!

但請注意,孩子不見得懂你口中的「搶玩具」是什麼意思,他心裡會覺得:「我就是想玩玩具呀!為什麼一定要讓人家呢?這明明就是我先拿到的……」又無法好好表達時,就會一直說「不要!」這時候你說再多都是枉然!

所以,你可以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轉移他的注意力:「寶貝你看,旁邊還有很多玩具我們沒玩過,要不要試試看別的?」或者嘗試跟孩子說:「咦?弟弟好像也想跟妳一起玩,我記得這玩具多一點人更好玩!它還有很多玩法,要不要試試看?」

孩子一不順他意就生氣!父母該引導他先“停看聽”

這時期真的很考驗爸媽的耐心,不過試了幾次後,當孩子的同理心漸漸發展出來,他就能開始去分辨什麼是搶、奪、偷,並可以練習分享。

・太常使用「負面語言」

小心!火上加油,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延續越久。

當孩子還不能理解什麼是「搶」,這些都是我們定義的行為,而這時候的教養語言就會出現很多禁止、負面的內容:「你不可以、我教過你為什麼還要這樣呢?」這種教養方式我把它取為:「火上加油法」。

你認為,當你在火上加油時,孩子的情緒會越大還是越小?接下來孩子感受到的是,既然我已經說不要、不喜歡,大人卻還是一味的禁止,那麼我要用更激烈的方式(情緒)。

如此一來,非但沒有解決,負面情緒就會更強烈(撞頭、路倒、打自己等等),只為尋求更高的注意力,而惡性循環。

終止孩子的壞情緒「停看聽」引導法

「停」讓孩子把脫序的行為停止

首先,把孩子現在脫序的行為「停」下來,讓彼此有冷靜緩衝的時間。

例如:當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時,家長如果一直吼叫,情緒累積下來,可能就會動手打孩子。更好的做法,假設當孩子一邊吃飯又玩不停,我會直接停下來看著他,嚴肅的告訴孩子,吃飯的時候就要好好專心吃飯。

切記不要邊念邊做手邊的事,孩子會把你說的話當耳邊風唷!如果他還是不聽,我真正停的意思就是「飯不要吃了」,親子都停下手邊正在進行的事,讓孩子開始察覺父母生氣了。

「看」讓孩子看到父母生氣、嚴肅的表情

讓孩子看到父母生氣、嚴肅的表情,同上所述,很多家長犯的通病,常常是因為邊做其他事,邊管教孩子,你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這一點也沒什麼。但當你嚴正以待,一直盯著孩子,並明顯地表現你的情緒,通常孩子就會意識到大事不妙,也會比較收心不敢搗蛋。

「聽」聆聽孩子心裡的聲音

聆聽孩子的聲音,當你已表達情緒時,別忘了也要讓孩子懂得表達自己,請孩子先談談他內心的感受,再問他父母為什麼很生氣?因為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他不見得是故意,只是沒想得太多,如果急於懲罰,孩子就會不知道對錯,下次也很容易再犯。

"

對2歲以上的孩子來說,一不順他的意就哭鬧,是很讓父母頭痛的事,因為當下不知道怎麼處理,軟硬不吃,總要搞到人家很生氣去制止他。

很多焦慮的父母,在某些情景下經常會說「再哭我就走!」、「看你哭多久」、「哭也沒有用」⋯⋯

其實,這些會讓堅持度很高的小孩,一時半刻不知道怎麼辦,於是情緒更強烈,快來看看「不順他意就生氣的孩子」,該怎麼教?

父母也不想對孩子硬,但搞到最後都沒辦法。你有沒有「一不如意就生氣」的小孩?快來看看怎麼教

孩子一不順他意就生氣!父母該引導他先“停看聽”

每天必上演的劇情

舉個例子:小明2歲,他看到一個很想要玩的玩具,被另外一個小朋友拿走,正要去把玩具搶回來的時候,小明的爸爸、媽媽出手制止小明:「怎麼可以搶玩具呢?」接著就把小明的手撥開,停止他搶玩具,小明就倒在地板上哭鬧:「不要、不要。」

這時候父母就開始疑惑,你到底不要什麼?要什麼?從大人的角度來看,我們只是去制止孩子做「不要搶玩具」的行為,孩子的反應怎麼這麼大?有這麼強烈的情緒產生?

很多專家都會教父母,面對這樣的情境,就是要忽略孩子,讓他去演;但這樣是對的嗎?我告訴各位,不見得有效。

2、3歲小孩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在他的眼中,只有那一個目標(玩具、點心……),大人卻一直拼命去解釋(或指責)搶玩具是不對的、路倒哭鬧是不對的;當父母與孩子的立場不同,就會沒有交集,產生無效的溝通。

面對情緒小霸王,越講道理,孩子越生氣

當孩子正在哭鬧、生氣、不理人的時候,先忍住自己也快爆發的情緒,試著瞭解孩子隱藏在情緒下的動機,再溝通,才會有效。

・當你在「講道理」時,孩子不一定能順利解讀妳的本意

2到4歲的孩子,同理心正在發展卻又不是那麼成熟,處於「似懂非懂」的時期,所以會特別歡、講不聽。這時候最容易讓爸媽理智斷線呀!

但請注意,孩子不見得懂你口中的「搶玩具」是什麼意思,他心裡會覺得:「我就是想玩玩具呀!為什麼一定要讓人家呢?這明明就是我先拿到的……」又無法好好表達時,就會一直說「不要!」這時候你說再多都是枉然!

所以,你可以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轉移他的注意力:「寶貝你看,旁邊還有很多玩具我們沒玩過,要不要試試看別的?」或者嘗試跟孩子說:「咦?弟弟好像也想跟妳一起玩,我記得這玩具多一點人更好玩!它還有很多玩法,要不要試試看?」

孩子一不順他意就生氣!父母該引導他先“停看聽”

這時期真的很考驗爸媽的耐心,不過試了幾次後,當孩子的同理心漸漸發展出來,他就能開始去分辨什麼是搶、奪、偷,並可以練習分享。

・太常使用「負面語言」

小心!火上加油,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延續越久。

當孩子還不能理解什麼是「搶」,這些都是我們定義的行為,而這時候的教養語言就會出現很多禁止、負面的內容:「你不可以、我教過你為什麼還要這樣呢?」這種教養方式我把它取為:「火上加油法」。

你認為,當你在火上加油時,孩子的情緒會越大還是越小?接下來孩子感受到的是,既然我已經說不要、不喜歡,大人卻還是一味的禁止,那麼我要用更激烈的方式(情緒)。

如此一來,非但沒有解決,負面情緒就會更強烈(撞頭、路倒、打自己等等),只為尋求更高的注意力,而惡性循環。

終止孩子的壞情緒「停看聽」引導法

「停」讓孩子把脫序的行為停止

首先,把孩子現在脫序的行為「停」下來,讓彼此有冷靜緩衝的時間。

例如:當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時,家長如果一直吼叫,情緒累積下來,可能就會動手打孩子。更好的做法,假設當孩子一邊吃飯又玩不停,我會直接停下來看著他,嚴肅的告訴孩子,吃飯的時候就要好好專心吃飯。

切記不要邊念邊做手邊的事,孩子會把你說的話當耳邊風唷!如果他還是不聽,我真正停的意思就是「飯不要吃了」,親子都停下手邊正在進行的事,讓孩子開始察覺父母生氣了。

「看」讓孩子看到父母生氣、嚴肅的表情

讓孩子看到父母生氣、嚴肅的表情,同上所述,很多家長犯的通病,常常是因為邊做其他事,邊管教孩子,你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這一點也沒什麼。但當你嚴正以待,一直盯著孩子,並明顯地表現你的情緒,通常孩子就會意識到大事不妙,也會比較收心不敢搗蛋。

「聽」聆聽孩子心裡的聲音

聆聽孩子的聲音,當你已表達情緒時,別忘了也要讓孩子懂得表達自己,請孩子先談談他內心的感受,再問他父母為什麼很生氣?因為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他不見得是故意,只是沒想得太多,如果急於懲罰,孩子就會不知道對錯,下次也很容易再犯。

孩子一不順他意就生氣!父母該引導他先“停看聽”

以上這些方法,一旦步驟前後次序不對,就會養成情緒小霸王。我希望各位父母能在情緒教養中,學會以柔克剛、以緩制急;孩子越急,我們就要越慢。當你用很快、很急的方式去教導,他們就會學起來,用同樣的方式迴應你。

所以面對孩子負向行為、情緒的當下,不需要馬上處罰、訂下罰責,先放下你很急的情緒來教孩子。你可以想一想,當你和孩子面臨衝突的時候,你表現的態度、情緒要讓孩子吸收、模仿、學習的是什麼?

情緒教育,絕對不是衝突產生的時候才教,平時就該有所引導。利用情緒繪本閱讀,用故事中的角色去做練習,不要讓孩子覺得聽大人說教很有壓力。

當孩子下次情緒快爆發的時候,就可以說出一些關鍵字(舉例之前讀過繪本的角色),讓他回想在理性時聽到的故事,讓他去思考。

在這樣的過程中,去練習孩子的自我控制、讓孩子有一個自我認識的機會、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