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不完美媽媽 懷孕 木榮君醫學雜談 2019-07-31
"

獲得戛納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雙提名的小語種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生活在最底層,沒有身份、沒有人權的12歲小男孩控告親生父母的故事,看完後心情格外地沉重。

我們常說,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身體膚髮受之父母,一切應以父母為大。然而如果當孩子出生後,面對的只是世間的醜惡,誰又該為這個孩子負責呢?

一. 我本就來得荒唐

電影裡,在監獄裡男主母親告訴男主她又懷孕時,開心地表示“我希望她是個女兒。”為什麼?因為在那裡女兒被當做牲口一樣進行交易,一個女兒的出嫁可以為這個家庭掙得一筆頗豐的利潤。孩子在他們眼中不過是用來養家餬口的搖錢樹。

"

獲得戛納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雙提名的小語種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生活在最底層,沒有身份、沒有人權的12歲小男孩控告親生父母的故事,看完後心情格外地沉重。

我們常說,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身體膚髮受之父母,一切應以父母為大。然而如果當孩子出生後,面對的只是世間的醜惡,誰又該為這個孩子負責呢?

一. 我本就來得荒唐

電影裡,在監獄裡男主母親告訴男主她又懷孕時,開心地表示“我希望她是個女兒。”為什麼?因為在那裡女兒被當做牲口一樣進行交易,一個女兒的出嫁可以為這個家庭掙得一筆頗豐的利潤。孩子在他們眼中不過是用來養家餬口的搖錢樹。

《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反觀現在中國,大眾思想愈發開發,婚前性行為也屢見不鮮,甚至在很多在校大學生中也成為了常態,在知乎上隨處可見女大學生懷孕被渣男甩的故事,許多孩子就這樣在父母毫無準備,甚至毫無經濟能力的的情況下出生,試問,這樣出生的孩子誰能為他的未來負責?我身邊一個朋友的哥哥,20不到與女朋友發生性行為後,女朋友懷孕了,男方家長被女方一哭二鬧三上吊逼得只能接受這個孩子,而孩子出生後,小兩口為各種瑣碎事物爭吵得雞飛狗跳,最後不歡而散,可想而知,孩子最後也是落得四處遭人嫌棄,飽受白眼與冷語的下場。

總之,無論是前者被當做交易,為了利益而生下來的孩子,還是後者在沒有任何準備,如同兒戲一般生下來的孩子,都是身為父母對生命的輕賤。

“你既然沒有能力養我,為什麼還要把我生下來?”——這是這個被社會踐踏的男孩悲痛地控訴。

二.我內心千瘡百孔

電影裡,男主贊恩在描述他的家庭時這樣說道,“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個垃圾””,家庭暴力無論在哪都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話題,施暴者打著“這也是為你好”,“打是親,罵是愛”的名義對孩子肆無忌憚地拳打腳踢,而孩子能做什麼呢?除了一邊身體上忍受著父母對自己的暴力,一邊讓自己的心被冰冷的話語扎得千瘡百孔。

"

獲得戛納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雙提名的小語種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生活在最底層,沒有身份、沒有人權的12歲小男孩控告親生父母的故事,看完後心情格外地沉重。

我們常說,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身體膚髮受之父母,一切應以父母為大。然而如果當孩子出生後,面對的只是世間的醜惡,誰又該為這個孩子負責呢?

一. 我本就來得荒唐

電影裡,在監獄裡男主母親告訴男主她又懷孕時,開心地表示“我希望她是個女兒。”為什麼?因為在那裡女兒被當做牲口一樣進行交易,一個女兒的出嫁可以為這個家庭掙得一筆頗豐的利潤。孩子在他們眼中不過是用來養家餬口的搖錢樹。

《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反觀現在中國,大眾思想愈發開發,婚前性行為也屢見不鮮,甚至在很多在校大學生中也成為了常態,在知乎上隨處可見女大學生懷孕被渣男甩的故事,許多孩子就這樣在父母毫無準備,甚至毫無經濟能力的的情況下出生,試問,這樣出生的孩子誰能為他的未來負責?我身邊一個朋友的哥哥,20不到與女朋友發生性行為後,女朋友懷孕了,男方家長被女方一哭二鬧三上吊逼得只能接受這個孩子,而孩子出生後,小兩口為各種瑣碎事物爭吵得雞飛狗跳,最後不歡而散,可想而知,孩子最後也是落得四處遭人嫌棄,飽受白眼與冷語的下場。

總之,無論是前者被當做交易,為了利益而生下來的孩子,還是後者在沒有任何準備,如同兒戲一般生下來的孩子,都是身為父母對生命的輕賤。

“你既然沒有能力養我,為什麼還要把我生下來?”——這是這個被社會踐踏的男孩悲痛地控訴。

二.我內心千瘡百孔

電影裡,男主贊恩在描述他的家庭時這樣說道,“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個垃圾””,家庭暴力無論在哪都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話題,施暴者打著“這也是為你好”,“打是親,罵是愛”的名義對孩子肆無忌憚地拳打腳踢,而孩子能做什麼呢?除了一邊身體上忍受著父母對自己的暴力,一邊讓自己的心被冰冷的話語扎得千瘡百孔。

《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前段時間隨著《都挺好》的播出,原生家庭這個話題廣為人談論,因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原生家庭給人留下的印記實在太深刻了,可能有的人用一生都難以釋懷。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孩子,長大了會自卑,會敏感多疑,會警惕與懷疑身邊的一切。拿我自己為例,我的父母供我讀書,讓我吃穿不愁,盡力滿足我物質上的需求。可是即便如此,他們說過的“養你就是養個累贅”,“凡事沾上你就倒黴”,“我要是你我就從樓上跳下去死了算了”…這些話仍然讓我在無數個夜晚躲在被窩裡痛哭,時常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在中國,父母對孩子這樣的指責卻似乎四處可見,甚至習以為常得令人可怕。

家庭暴力,無論是語言上的還是肢體上的,都是法律最難以染指的禁區,孩子懵懂無知,法律意識貧乏,家長將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肆無忌憚地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些遺留的自卑木訥,偏激敏感,都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吧。

三.我也希望被溫柔以待

在日本電影《菊次郎的夏天》裡,菊次郎大叔帶小男孩正男去找媽媽,一大一小的頑童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善良童趣的小情侶,親切的遊吟作家,大胖子和瘦光頭...他們逗正男開心,給他表演,陪他做遊戲,扮成八爪魚,外星人給他驚喜...

"

獲得戛納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雙提名的小語種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生活在最底層,沒有身份、沒有人權的12歲小男孩控告親生父母的故事,看完後心情格外地沉重。

我們常說,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身體膚髮受之父母,一切應以父母為大。然而如果當孩子出生後,面對的只是世間的醜惡,誰又該為這個孩子負責呢?

一. 我本就來得荒唐

電影裡,在監獄裡男主母親告訴男主她又懷孕時,開心地表示“我希望她是個女兒。”為什麼?因為在那裡女兒被當做牲口一樣進行交易,一個女兒的出嫁可以為這個家庭掙得一筆頗豐的利潤。孩子在他們眼中不過是用來養家餬口的搖錢樹。

《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反觀現在中國,大眾思想愈發開發,婚前性行為也屢見不鮮,甚至在很多在校大學生中也成為了常態,在知乎上隨處可見女大學生懷孕被渣男甩的故事,許多孩子就這樣在父母毫無準備,甚至毫無經濟能力的的情況下出生,試問,這樣出生的孩子誰能為他的未來負責?我身邊一個朋友的哥哥,20不到與女朋友發生性行為後,女朋友懷孕了,男方家長被女方一哭二鬧三上吊逼得只能接受這個孩子,而孩子出生後,小兩口為各種瑣碎事物爭吵得雞飛狗跳,最後不歡而散,可想而知,孩子最後也是落得四處遭人嫌棄,飽受白眼與冷語的下場。

總之,無論是前者被當做交易,為了利益而生下來的孩子,還是後者在沒有任何準備,如同兒戲一般生下來的孩子,都是身為父母對生命的輕賤。

“你既然沒有能力養我,為什麼還要把我生下來?”——這是這個被社會踐踏的男孩悲痛地控訴。

二.我內心千瘡百孔

電影裡,男主贊恩在描述他的家庭時這樣說道,“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個垃圾””,家庭暴力無論在哪都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話題,施暴者打著“這也是為你好”,“打是親,罵是愛”的名義對孩子肆無忌憚地拳打腳踢,而孩子能做什麼呢?除了一邊身體上忍受著父母對自己的暴力,一邊讓自己的心被冰冷的話語扎得千瘡百孔。

《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前段時間隨著《都挺好》的播出,原生家庭這個話題廣為人談論,因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原生家庭給人留下的印記實在太深刻了,可能有的人用一生都難以釋懷。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孩子,長大了會自卑,會敏感多疑,會警惕與懷疑身邊的一切。拿我自己為例,我的父母供我讀書,讓我吃穿不愁,盡力滿足我物質上的需求。可是即便如此,他們說過的“養你就是養個累贅”,“凡事沾上你就倒黴”,“我要是你我就從樓上跳下去死了算了”…這些話仍然讓我在無數個夜晚躲在被窩裡痛哭,時常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在中國,父母對孩子這樣的指責卻似乎四處可見,甚至習以為常得令人可怕。

家庭暴力,無論是語言上的還是肢體上的,都是法律最難以染指的禁區,孩子懵懂無知,法律意識貧乏,家長將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肆無忌憚地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些遺留的自卑木訥,偏激敏感,都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吧。

三.我也希望被溫柔以待

在日本電影《菊次郎的夏天》裡,菊次郎大叔帶小男孩正男去找媽媽,一大一小的頑童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善良童趣的小情侶,親切的遊吟作家,大胖子和瘦光頭...他們逗正男開心,給他表演,陪他做遊戲,扮成八爪魚,外星人給他驚喜...

《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同樣是大人,但是面對孩子時,他們都藏好了身上的世故,收斂了鋒芒,掏出一顆顆赤誠的心守護正男的童真。

我們面對孩子時不就該這樣嗎?珍視每一份純潔,守護每一份天真。

影片最後的字幕說道,《何以為家》改編自黎巴嫩貧民區的一個難民男孩的真實故事,男孩最後終於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得到了電影組和聯合國的資助去到了瑞典生活。

而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受傷的孩子,等待著被救贖——願每一個勇敢的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

獲得戛納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雙提名的小語種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生活在最底層,沒有身份、沒有人權的12歲小男孩控告親生父母的故事,看完後心情格外地沉重。

我們常說,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身體膚髮受之父母,一切應以父母為大。然而如果當孩子出生後,面對的只是世間的醜惡,誰又該為這個孩子負責呢?

一. 我本就來得荒唐

電影裡,在監獄裡男主母親告訴男主她又懷孕時,開心地表示“我希望她是個女兒。”為什麼?因為在那裡女兒被當做牲口一樣進行交易,一個女兒的出嫁可以為這個家庭掙得一筆頗豐的利潤。孩子在他們眼中不過是用來養家餬口的搖錢樹。

《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反觀現在中國,大眾思想愈發開發,婚前性行為也屢見不鮮,甚至在很多在校大學生中也成為了常態,在知乎上隨處可見女大學生懷孕被渣男甩的故事,許多孩子就這樣在父母毫無準備,甚至毫無經濟能力的的情況下出生,試問,這樣出生的孩子誰能為他的未來負責?我身邊一個朋友的哥哥,20不到與女朋友發生性行為後,女朋友懷孕了,男方家長被女方一哭二鬧三上吊逼得只能接受這個孩子,而孩子出生後,小兩口為各種瑣碎事物爭吵得雞飛狗跳,最後不歡而散,可想而知,孩子最後也是落得四處遭人嫌棄,飽受白眼與冷語的下場。

總之,無論是前者被當做交易,為了利益而生下來的孩子,還是後者在沒有任何準備,如同兒戲一般生下來的孩子,都是身為父母對生命的輕賤。

“你既然沒有能力養我,為什麼還要把我生下來?”——這是這個被社會踐踏的男孩悲痛地控訴。

二.我內心千瘡百孔

電影裡,男主贊恩在描述他的家庭時這樣說道,“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個垃圾””,家庭暴力無論在哪都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話題,施暴者打著“這也是為你好”,“打是親,罵是愛”的名義對孩子肆無忌憚地拳打腳踢,而孩子能做什麼呢?除了一邊身體上忍受著父母對自己的暴力,一邊讓自己的心被冰冷的話語扎得千瘡百孔。

《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前段時間隨著《都挺好》的播出,原生家庭這個話題廣為人談論,因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原生家庭給人留下的印記實在太深刻了,可能有的人用一生都難以釋懷。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孩子,長大了會自卑,會敏感多疑,會警惕與懷疑身邊的一切。拿我自己為例,我的父母供我讀書,讓我吃穿不愁,盡力滿足我物質上的需求。可是即便如此,他們說過的“養你就是養個累贅”,“凡事沾上你就倒黴”,“我要是你我就從樓上跳下去死了算了”…這些話仍然讓我在無數個夜晚躲在被窩裡痛哭,時常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在中國,父母對孩子這樣的指責卻似乎四處可見,甚至習以為常得令人可怕。

家庭暴力,無論是語言上的還是肢體上的,都是法律最難以染指的禁區,孩子懵懂無知,法律意識貧乏,家長將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肆無忌憚地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些遺留的自卑木訥,偏激敏感,都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吧。

三.我也希望被溫柔以待

在日本電影《菊次郎的夏天》裡,菊次郎大叔帶小男孩正男去找媽媽,一大一小的頑童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善良童趣的小情侶,親切的遊吟作家,大胖子和瘦光頭...他們逗正男開心,給他表演,陪他做遊戲,扮成八爪魚,外星人給他驚喜...

《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同樣是大人,但是面對孩子時,他們都藏好了身上的世故,收斂了鋒芒,掏出一顆顆赤誠的心守護正男的童真。

我們面對孩子時不就該這樣嗎?珍視每一份純潔,守護每一份天真。

影片最後的字幕說道,《何以為家》改編自黎巴嫩貧民區的一個難民男孩的真實故事,男孩最後終於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得到了電影組和聯合國的資助去到了瑞典生活。

而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受傷的孩子,等待著被救贖——願每一個勇敢的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