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不完美媽媽 文化 人工智能 芳草若茵 2019-09-04
"

先一起來感受一下,孩子們眼中靈動奇妙的世界:

春天就像

綠色的蠟筆頭

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火星人在把生命種子

運往水星的途中

不小心落到地球上

然後世界就這樣誕生了

……

畢加索曾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孩子的腦袋中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彷彿是轉世的智者,那些突然迸發的想象力,就像是未知的流星雨,從天而降的那一刻,璀璨了靜默的夜空。

他們身上這種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和創意,正在隨著時代的需求,越來越受到父母們和教育專家們的重視。

因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在未來的世界裡,一些重複性高、很機械的工作可能都會由AI等應用代替。到那個時候,最能與AI抗衡的,就是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

先一起來感受一下,孩子們眼中靈動奇妙的世界:

春天就像

綠色的蠟筆頭

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火星人在把生命種子

運往水星的途中

不小心落到地球上

然後世界就這樣誕生了

……

畢加索曾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孩子的腦袋中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彷彿是轉世的智者,那些突然迸發的想象力,就像是未知的流星雨,從天而降的那一刻,璀璨了靜默的夜空。

他們身上這種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和創意,正在隨著時代的需求,越來越受到父母們和教育專家們的重視。

因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在未來的世界裡,一些重複性高、很機械的工作可能都會由AI等應用代替。到那個時候,最能與AI抗衡的,就是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但矛盾的是,就在父母們越來越關注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同時,困惑也隨之而生:為什麼貌似隨著孩子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想象力卻反而越來越少了,孩子學習知識、技能會破壞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站在成人的視角,這樣的困惑是有據可依的:成人的知識和經驗都遠勝於兒童,豐富的閱歷便於我們快速解決問題,但同時,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陷入管窺狀態,這勢必會導致想象力和創造力漸行漸遠。

那麼問題來了,學習真的會破環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我們試著一起來追根溯源,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形成過程、以及兒童的認知特點兩個方面探究一下,看看二者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相愛相殺?

首先,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如何形成的?

想象力和創造力看起來很神祕,按照定義來說:想象力,是我們在大腦中形成全新的畫面或感覺;創造力,是在想象力的基礎上,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二者的形成都基於大腦中的已有的信息。

也就是說,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運用已輸入大腦的信息,通過一些獨創的方式整合出與眾不同的信息。

關於其中的形成過程,具體可以分解成三個步驟:

(1) 信息輸入大腦,包括信息輸入的內容和方式。也就是說,輸入大腦的是什麼樣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怎麼輸入大腦的。

(2) 信息的理解,也就是說,孩子作為接收信息的主體,需要運用自己的方式,把輸入的信息在自己頭腦裡消化吸收,重新整合,理解運用。

(3) 信息的輸出,也就是說,孩子將自己所獲得、所理解的信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學習和信息的輸入,在此基礎上,他們才有可能發現多種的可能性,想象不一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繼而,想象各種“眼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才有可能用“眼前”沒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否則,他們就沒有想象、創造的依據,就類似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先一起來感受一下,孩子們眼中靈動奇妙的世界:

春天就像

綠色的蠟筆頭

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火星人在把生命種子

運往水星的途中

不小心落到地球上

然後世界就這樣誕生了

……

畢加索曾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孩子的腦袋中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彷彿是轉世的智者,那些突然迸發的想象力,就像是未知的流星雨,從天而降的那一刻,璀璨了靜默的夜空。

他們身上這種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和創意,正在隨著時代的需求,越來越受到父母們和教育專家們的重視。

因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在未來的世界裡,一些重複性高、很機械的工作可能都會由AI等應用代替。到那個時候,最能與AI抗衡的,就是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但矛盾的是,就在父母們越來越關注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同時,困惑也隨之而生:為什麼貌似隨著孩子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想象力卻反而越來越少了,孩子學習知識、技能會破壞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站在成人的視角,這樣的困惑是有據可依的:成人的知識和經驗都遠勝於兒童,豐富的閱歷便於我們快速解決問題,但同時,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陷入管窺狀態,這勢必會導致想象力和創造力漸行漸遠。

那麼問題來了,學習真的會破環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我們試著一起來追根溯源,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形成過程、以及兒童的認知特點兩個方面探究一下,看看二者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相愛相殺?

首先,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如何形成的?

想象力和創造力看起來很神祕,按照定義來說:想象力,是我們在大腦中形成全新的畫面或感覺;創造力,是在想象力的基礎上,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二者的形成都基於大腦中的已有的信息。

也就是說,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運用已輸入大腦的信息,通過一些獨創的方式整合出與眾不同的信息。

關於其中的形成過程,具體可以分解成三個步驟:

(1) 信息輸入大腦,包括信息輸入的內容和方式。也就是說,輸入大腦的是什麼樣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怎麼輸入大腦的。

(2) 信息的理解,也就是說,孩子作為接收信息的主體,需要運用自己的方式,把輸入的信息在自己頭腦裡消化吸收,重新整合,理解運用。

(3) 信息的輸出,也就是說,孩子將自己所獲得、所理解的信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學習和信息的輸入,在此基礎上,他們才有可能發現多種的可能性,想象不一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繼而,想象各種“眼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才有可能用“眼前”沒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否則,他們就沒有想象、創造的依據,就類似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看到這裡,也許父母們的問題又來了:既然想象力和創造力離不開知識和信息的輸入,按理說,成人的知識和信息量要遠多於兒童,卻為什麼很難產生兒童的那些奇思妙想呢?

這是因為兒童的認知特點和成人不太一樣。

在認知過程中,成人的注意力,要麼被外部事物吸引,要麼由內部動機決定。而且,注意力就的使用就像聚光燈一樣,只注意對自己有用的或者重要的東西,其他的都被排除在注意力之外。

而兒童的注意力多數由外部刺激決定,由內部動機決定的注意力在學齡前發展的非常緩慢,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物的牽引而轉移。注意力的使用也像是散光燈一樣,光線幾乎能照到周圍所有的事物,特別是當這些事物是新鮮的。

散光燈一樣的信息掃描方式,可以令孩子擁有更全面的視角,也正是因此,兒童可以從成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想象事物,顯得很具有創意,因為想象的豐富程度取決於之前所獲得的信息。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隨著自身興趣、內部動機等增強,掌控注意力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注意力的運用也會越來越聚焦,相應的,一些奇思妙想的角度也就減少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們會覺得,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貌似隨著知識的增漲反而減弱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片面的視角。

"

先一起來感受一下,孩子們眼中靈動奇妙的世界:

春天就像

綠色的蠟筆頭

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火星人在把生命種子

運往水星的途中

不小心落到地球上

然後世界就這樣誕生了

……

畢加索曾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孩子的腦袋中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彷彿是轉世的智者,那些突然迸發的想象力,就像是未知的流星雨,從天而降的那一刻,璀璨了靜默的夜空。

他們身上這種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和創意,正在隨著時代的需求,越來越受到父母們和教育專家們的重視。

因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在未來的世界裡,一些重複性高、很機械的工作可能都會由AI等應用代替。到那個時候,最能與AI抗衡的,就是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但矛盾的是,就在父母們越來越關注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同時,困惑也隨之而生:為什麼貌似隨著孩子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想象力卻反而越來越少了,孩子學習知識、技能會破壞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站在成人的視角,這樣的困惑是有據可依的:成人的知識和經驗都遠勝於兒童,豐富的閱歷便於我們快速解決問題,但同時,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陷入管窺狀態,這勢必會導致想象力和創造力漸行漸遠。

那麼問題來了,學習真的會破環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我們試著一起來追根溯源,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形成過程、以及兒童的認知特點兩個方面探究一下,看看二者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相愛相殺?

首先,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如何形成的?

想象力和創造力看起來很神祕,按照定義來說:想象力,是我們在大腦中形成全新的畫面或感覺;創造力,是在想象力的基礎上,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二者的形成都基於大腦中的已有的信息。

也就是說,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運用已輸入大腦的信息,通過一些獨創的方式整合出與眾不同的信息。

關於其中的形成過程,具體可以分解成三個步驟:

(1) 信息輸入大腦,包括信息輸入的內容和方式。也就是說,輸入大腦的是什麼樣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怎麼輸入大腦的。

(2) 信息的理解,也就是說,孩子作為接收信息的主體,需要運用自己的方式,把輸入的信息在自己頭腦裡消化吸收,重新整合,理解運用。

(3) 信息的輸出,也就是說,孩子將自己所獲得、所理解的信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學習和信息的輸入,在此基礎上,他們才有可能發現多種的可能性,想象不一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繼而,想象各種“眼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才有可能用“眼前”沒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否則,他們就沒有想象、創造的依據,就類似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看到這裡,也許父母們的問題又來了:既然想象力和創造力離不開知識和信息的輸入,按理說,成人的知識和信息量要遠多於兒童,卻為什麼很難產生兒童的那些奇思妙想呢?

這是因為兒童的認知特點和成人不太一樣。

在認知過程中,成人的注意力,要麼被外部事物吸引,要麼由內部動機決定。而且,注意力就的使用就像聚光燈一樣,只注意對自己有用的或者重要的東西,其他的都被排除在注意力之外。

而兒童的注意力多數由外部刺激決定,由內部動機決定的注意力在學齡前發展的非常緩慢,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物的牽引而轉移。注意力的使用也像是散光燈一樣,光線幾乎能照到周圍所有的事物,特別是當這些事物是新鮮的。

散光燈一樣的信息掃描方式,可以令孩子擁有更全面的視角,也正是因此,兒童可以從成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想象事物,顯得很具有創意,因為想象的豐富程度取決於之前所獲得的信息。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隨著自身興趣、內部動機等增強,掌控注意力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注意力的運用也會越來越聚焦,相應的,一些奇思妙想的角度也就減少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們會覺得,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貌似隨著知識的增漲反而減弱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片面的視角。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因為,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其實是生活中“合力”的結果。

孩子置身於一定的成長環境中,如果我們把想象力和創造力想象成一個置身於很多力量中的目標事物,那麼,指向這個目標事物的作用力會有很多。

比如,孩子參加的畫畫、手工等課外活動,對想象力和創造力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力?是促進還是阻礙?促進多還是阻礙多?其中會有此消彼長的作用力嗎?孩子接觸的很多人,父母、老師以及周圍的人,對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他們的小夥伴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孩子置身的文化傳統、社會習俗會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因此,對於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不應該太誇大某個單一的維度的影響力,而是要綜合考量:在孩子的生活裡,哪些作用力可以促進想象力的發展?哪些會對想象力產生抑制的作用?各種作用力產生的合力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呢?以及,父母們如何從自身做起,為孩子營造更多正向的作用力?

當父母心中有了“合力”這個概念,就會少很多糾結。就好像,如果你在迷宮裡,會很難走出去,但是如果你跳出迷宮,站在迷宮的上方,就很容易辨識方向,知道該怎麼走出去了。

下面,我們順著“合力”這個視角,進一步分析一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可以幫助他們增強正向作用力?

"

先一起來感受一下,孩子們眼中靈動奇妙的世界:

春天就像

綠色的蠟筆頭

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火星人在把生命種子

運往水星的途中

不小心落到地球上

然後世界就這樣誕生了

……

畢加索曾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孩子的腦袋中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彷彿是轉世的智者,那些突然迸發的想象力,就像是未知的流星雨,從天而降的那一刻,璀璨了靜默的夜空。

他們身上這種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和創意,正在隨著時代的需求,越來越受到父母們和教育專家們的重視。

因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在未來的世界裡,一些重複性高、很機械的工作可能都會由AI等應用代替。到那個時候,最能與AI抗衡的,就是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但矛盾的是,就在父母們越來越關注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同時,困惑也隨之而生:為什麼貌似隨著孩子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想象力卻反而越來越少了,孩子學習知識、技能會破壞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站在成人的視角,這樣的困惑是有據可依的:成人的知識和經驗都遠勝於兒童,豐富的閱歷便於我們快速解決問題,但同時,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陷入管窺狀態,這勢必會導致想象力和創造力漸行漸遠。

那麼問題來了,學習真的會破環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我們試著一起來追根溯源,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形成過程、以及兒童的認知特點兩個方面探究一下,看看二者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相愛相殺?

首先,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如何形成的?

想象力和創造力看起來很神祕,按照定義來說:想象力,是我們在大腦中形成全新的畫面或感覺;創造力,是在想象力的基礎上,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二者的形成都基於大腦中的已有的信息。

也就是說,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運用已輸入大腦的信息,通過一些獨創的方式整合出與眾不同的信息。

關於其中的形成過程,具體可以分解成三個步驟:

(1) 信息輸入大腦,包括信息輸入的內容和方式。也就是說,輸入大腦的是什麼樣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怎麼輸入大腦的。

(2) 信息的理解,也就是說,孩子作為接收信息的主體,需要運用自己的方式,把輸入的信息在自己頭腦裡消化吸收,重新整合,理解運用。

(3) 信息的輸出,也就是說,孩子將自己所獲得、所理解的信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學習和信息的輸入,在此基礎上,他們才有可能發現多種的可能性,想象不一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繼而,想象各種“眼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才有可能用“眼前”沒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否則,他們就沒有想象、創造的依據,就類似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看到這裡,也許父母們的問題又來了:既然想象力和創造力離不開知識和信息的輸入,按理說,成人的知識和信息量要遠多於兒童,卻為什麼很難產生兒童的那些奇思妙想呢?

這是因為兒童的認知特點和成人不太一樣。

在認知過程中,成人的注意力,要麼被外部事物吸引,要麼由內部動機決定。而且,注意力就的使用就像聚光燈一樣,只注意對自己有用的或者重要的東西,其他的都被排除在注意力之外。

而兒童的注意力多數由外部刺激決定,由內部動機決定的注意力在學齡前發展的非常緩慢,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物的牽引而轉移。注意力的使用也像是散光燈一樣,光線幾乎能照到周圍所有的事物,特別是當這些事物是新鮮的。

散光燈一樣的信息掃描方式,可以令孩子擁有更全面的視角,也正是因此,兒童可以從成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想象事物,顯得很具有創意,因為想象的豐富程度取決於之前所獲得的信息。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隨著自身興趣、內部動機等增強,掌控注意力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注意力的運用也會越來越聚焦,相應的,一些奇思妙想的角度也就減少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們會覺得,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貌似隨著知識的增漲反而減弱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片面的視角。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因為,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其實是生活中“合力”的結果。

孩子置身於一定的成長環境中,如果我們把想象力和創造力想象成一個置身於很多力量中的目標事物,那麼,指向這個目標事物的作用力會有很多。

比如,孩子參加的畫畫、手工等課外活動,對想象力和創造力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力?是促進還是阻礙?促進多還是阻礙多?其中會有此消彼長的作用力嗎?孩子接觸的很多人,父母、老師以及周圍的人,對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他們的小夥伴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孩子置身的文化傳統、社會習俗會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因此,對於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不應該太誇大某個單一的維度的影響力,而是要綜合考量:在孩子的生活裡,哪些作用力可以促進想象力的發展?哪些會對想象力產生抑制的作用?各種作用力產生的合力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呢?以及,父母們如何從自身做起,為孩子營造更多正向的作用力?

當父母心中有了“合力”這個概念,就會少很多糾結。就好像,如果你在迷宮裡,會很難走出去,但是如果你跳出迷宮,站在迷宮的上方,就很容易辨識方向,知道該怎麼走出去了。

下面,我們順著“合力”這個視角,進一步分析一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可以幫助他們增強正向作用力?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1、 學習和體驗的信息要符合而兒童發展水平

從上文中已經得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育離不開信息的輸入,那麼,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信息量攝入越多,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育土壤就越肥沃呢?

兒童不是一個消極的容器,這邊信息輸進去,那邊就原封不動地把信息輸出來。兒童是主動積極的學習者,他們在接受信息之後,會以自己的方式來處理信息,並以特有的方式輸出。

因此,信息的內容質量和輸入方式要符合兒童的發展水平,只有這樣的信息才能被他們理解,繼而以他們自己特有的方式輸出。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比如,兩三歲的寶寶是好奇心最強烈的時候,這個年齡段,他們是依靠感知和動作來探索和了解世界,符合認知特點的學習方式是一定要聯繫實物。

以認字為例,比方說“球”字,如果不和實物聯繫起來,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有什麼特點、跟他們生活有什麼關係,即便是每天念很多遍,通過強化,他們看到這個字就能念出來,也不代表他們能真正理解“球”的特性。

這種不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灌輸式”的信息方式,看似在引導寶寶學習,實際上卻是破壞力孩子探索世界、發現各種規律的積極性。

因為這種輸入方式割裂了知識和體驗,信息雖然被輸入到兒童的大腦,可那只是一個呆滯的字符,兒童無法因此具備分析、整合相關信息的能力,也無法和他們之後的經歷產生連接。

當要求他們輸出的時候,他們也就無法以自己的方式輸出,只能以當初輸入的方式輸出、或者乾脆忘記了。長此以往,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內在動力,最終也就破壞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所以,正確的學習方式是要聯繫實物,帶領寶寶以動手親身體驗的具體方式去學習。

比如,父母可以和寶寶一起玩球,感受拍球時的觸感,同時,問寶寶一些問題,也鼓勵寶寶提出一些問題。有了具體的體驗,才能真正的理解,這樣學習、聯繫起來會更快,記憶、運用相對也會更好。這些就是打下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基礎。

父母們在引導孩子輸入信息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常提醒自己,有沒有允許孩子體驗、觀察、思考、提問、犯錯,有沒有激發孩子的興趣。這些做好了,輸入信息才不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

先一起來感受一下,孩子們眼中靈動奇妙的世界:

春天就像

綠色的蠟筆頭

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火星人在把生命種子

運往水星的途中

不小心落到地球上

然後世界就這樣誕生了

……

畢加索曾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孩子的腦袋中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彷彿是轉世的智者,那些突然迸發的想象力,就像是未知的流星雨,從天而降的那一刻,璀璨了靜默的夜空。

他們身上這種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和創意,正在隨著時代的需求,越來越受到父母們和教育專家們的重視。

因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在未來的世界裡,一些重複性高、很機械的工作可能都會由AI等應用代替。到那個時候,最能與AI抗衡的,就是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但矛盾的是,就在父母們越來越關注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同時,困惑也隨之而生:為什麼貌似隨著孩子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想象力卻反而越來越少了,孩子學習知識、技能會破壞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站在成人的視角,這樣的困惑是有據可依的:成人的知識和經驗都遠勝於兒童,豐富的閱歷便於我們快速解決問題,但同時,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陷入管窺狀態,這勢必會導致想象力和創造力漸行漸遠。

那麼問題來了,學習真的會破環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我們試著一起來追根溯源,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形成過程、以及兒童的認知特點兩個方面探究一下,看看二者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相愛相殺?

首先,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如何形成的?

想象力和創造力看起來很神祕,按照定義來說:想象力,是我們在大腦中形成全新的畫面或感覺;創造力,是在想象力的基礎上,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二者的形成都基於大腦中的已有的信息。

也就是說,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運用已輸入大腦的信息,通過一些獨創的方式整合出與眾不同的信息。

關於其中的形成過程,具體可以分解成三個步驟:

(1) 信息輸入大腦,包括信息輸入的內容和方式。也就是說,輸入大腦的是什麼樣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怎麼輸入大腦的。

(2) 信息的理解,也就是說,孩子作為接收信息的主體,需要運用自己的方式,把輸入的信息在自己頭腦裡消化吸收,重新整合,理解運用。

(3) 信息的輸出,也就是說,孩子將自己所獲得、所理解的信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學習和信息的輸入,在此基礎上,他們才有可能發現多種的可能性,想象不一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繼而,想象各種“眼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才有可能用“眼前”沒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否則,他們就沒有想象、創造的依據,就類似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看到這裡,也許父母們的問題又來了:既然想象力和創造力離不開知識和信息的輸入,按理說,成人的知識和信息量要遠多於兒童,卻為什麼很難產生兒童的那些奇思妙想呢?

這是因為兒童的認知特點和成人不太一樣。

在認知過程中,成人的注意力,要麼被外部事物吸引,要麼由內部動機決定。而且,注意力就的使用就像聚光燈一樣,只注意對自己有用的或者重要的東西,其他的都被排除在注意力之外。

而兒童的注意力多數由外部刺激決定,由內部動機決定的注意力在學齡前發展的非常緩慢,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物的牽引而轉移。注意力的使用也像是散光燈一樣,光線幾乎能照到周圍所有的事物,特別是當這些事物是新鮮的。

散光燈一樣的信息掃描方式,可以令孩子擁有更全面的視角,也正是因此,兒童可以從成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想象事物,顯得很具有創意,因為想象的豐富程度取決於之前所獲得的信息。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隨著自身興趣、內部動機等增強,掌控注意力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注意力的運用也會越來越聚焦,相應的,一些奇思妙想的角度也就減少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們會覺得,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貌似隨著知識的增漲反而減弱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片面的視角。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因為,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其實是生活中“合力”的結果。

孩子置身於一定的成長環境中,如果我們把想象力和創造力想象成一個置身於很多力量中的目標事物,那麼,指向這個目標事物的作用力會有很多。

比如,孩子參加的畫畫、手工等課外活動,對想象力和創造力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力?是促進還是阻礙?促進多還是阻礙多?其中會有此消彼長的作用力嗎?孩子接觸的很多人,父母、老師以及周圍的人,對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他們的小夥伴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孩子置身的文化傳統、社會習俗會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因此,對於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不應該太誇大某個單一的維度的影響力,而是要綜合考量:在孩子的生活裡,哪些作用力可以促進想象力的發展?哪些會對想象力產生抑制的作用?各種作用力產生的合力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呢?以及,父母們如何從自身做起,為孩子營造更多正向的作用力?

當父母心中有了“合力”這個概念,就會少很多糾結。就好像,如果你在迷宮裡,會很難走出去,但是如果你跳出迷宮,站在迷宮的上方,就很容易辨識方向,知道該怎麼走出去了。

下面,我們順著“合力”這個視角,進一步分析一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可以幫助他們增強正向作用力?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1、 學習和體驗的信息要符合而兒童發展水平

從上文中已經得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育離不開信息的輸入,那麼,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信息量攝入越多,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育土壤就越肥沃呢?

兒童不是一個消極的容器,這邊信息輸進去,那邊就原封不動地把信息輸出來。兒童是主動積極的學習者,他們在接受信息之後,會以自己的方式來處理信息,並以特有的方式輸出。

因此,信息的內容質量和輸入方式要符合兒童的發展水平,只有這樣的信息才能被他們理解,繼而以他們自己特有的方式輸出。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比如,兩三歲的寶寶是好奇心最強烈的時候,這個年齡段,他們是依靠感知和動作來探索和了解世界,符合認知特點的學習方式是一定要聯繫實物。

以認字為例,比方說“球”字,如果不和實物聯繫起來,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有什麼特點、跟他們生活有什麼關係,即便是每天念很多遍,通過強化,他們看到這個字就能念出來,也不代表他們能真正理解“球”的特性。

這種不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灌輸式”的信息方式,看似在引導寶寶學習,實際上卻是破壞力孩子探索世界、發現各種規律的積極性。

因為這種輸入方式割裂了知識和體驗,信息雖然被輸入到兒童的大腦,可那只是一個呆滯的字符,兒童無法因此具備分析、整合相關信息的能力,也無法和他們之後的經歷產生連接。

當要求他們輸出的時候,他們也就無法以自己的方式輸出,只能以當初輸入的方式輸出、或者乾脆忘記了。長此以往,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內在動力,最終也就破壞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所以,正確的學習方式是要聯繫實物,帶領寶寶以動手親身體驗的具體方式去學習。

比如,父母可以和寶寶一起玩球,感受拍球時的觸感,同時,問寶寶一些問題,也鼓勵寶寶提出一些問題。有了具體的體驗,才能真正的理解,這樣學習、聯繫起來會更快,記憶、運用相對也會更好。這些就是打下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基礎。

父母們在引導孩子輸入信息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常提醒自己,有沒有允許孩子體驗、觀察、思考、提問、犯錯,有沒有激發孩子的興趣。這些做好了,輸入信息才不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2、 學習的過程要容許兒童試錯和探索

兒童的學習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對輸入大腦的信息,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去處理、理解,從而變成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吸收信息的主體性和重要性,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因為那往往是一個嘗試錯誤的過程。如果父母等不及,用一種不容置疑的方式去灌輸,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嘗試、學習和發現的過程,破壞了孩子獨立思考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很普遍。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經常會有長輩忍不住“指點”:應該這樣玩才對……,類似的“指導”還有很多。

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不遺餘力的指導其實是在破壞力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孩子專注玩耍、探索的過程,也是開動腦筋思考的過程,父母們要耐心地賦予孩子靈光閃現之前的觀察和探索時間,可能多次嘗試之後,他們自己就能發現問題、摸索到解決方法了。

這種發現帶給孩子的快樂和成就感,會比父母直接教給他強烈得多。以後他再碰到問題,還會先嚐試自己努力解決,這種良性循環會讓他們學習得更多,也強化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慾望,這正是他們探索世界奧祕最強勁的動力。有了這些動力,才使得想象力和創造力有持續發展的可能。

"

先一起來感受一下,孩子們眼中靈動奇妙的世界:

春天就像

綠色的蠟筆頭

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火星人在把生命種子

運往水星的途中

不小心落到地球上

然後世界就這樣誕生了

……

畢加索曾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孩子的腦袋中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彷彿是轉世的智者,那些突然迸發的想象力,就像是未知的流星雨,從天而降的那一刻,璀璨了靜默的夜空。

他們身上這種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和創意,正在隨著時代的需求,越來越受到父母們和教育專家們的重視。

因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在未來的世界裡,一些重複性高、很機械的工作可能都會由AI等應用代替。到那個時候,最能與AI抗衡的,就是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但矛盾的是,就在父母們越來越關注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同時,困惑也隨之而生:為什麼貌似隨著孩子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想象力卻反而越來越少了,孩子學習知識、技能會破壞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站在成人的視角,這樣的困惑是有據可依的:成人的知識和經驗都遠勝於兒童,豐富的閱歷便於我們快速解決問題,但同時,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陷入管窺狀態,這勢必會導致想象力和創造力漸行漸遠。

那麼問題來了,學習真的會破環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我們試著一起來追根溯源,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形成過程、以及兒童的認知特點兩個方面探究一下,看看二者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相愛相殺?

首先,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如何形成的?

想象力和創造力看起來很神祕,按照定義來說:想象力,是我們在大腦中形成全新的畫面或感覺;創造力,是在想象力的基礎上,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二者的形成都基於大腦中的已有的信息。

也就是說,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運用已輸入大腦的信息,通過一些獨創的方式整合出與眾不同的信息。

關於其中的形成過程,具體可以分解成三個步驟:

(1) 信息輸入大腦,包括信息輸入的內容和方式。也就是說,輸入大腦的是什麼樣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怎麼輸入大腦的。

(2) 信息的理解,也就是說,孩子作為接收信息的主體,需要運用自己的方式,把輸入的信息在自己頭腦裡消化吸收,重新整合,理解運用。

(3) 信息的輸出,也就是說,孩子將自己所獲得、所理解的信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學習和信息的輸入,在此基礎上,他們才有可能發現多種的可能性,想象不一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繼而,想象各種“眼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才有可能用“眼前”沒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否則,他們就沒有想象、創造的依據,就類似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看到這裡,也許父母們的問題又來了:既然想象力和創造力離不開知識和信息的輸入,按理說,成人的知識和信息量要遠多於兒童,卻為什麼很難產生兒童的那些奇思妙想呢?

這是因為兒童的認知特點和成人不太一樣。

在認知過程中,成人的注意力,要麼被外部事物吸引,要麼由內部動機決定。而且,注意力就的使用就像聚光燈一樣,只注意對自己有用的或者重要的東西,其他的都被排除在注意力之外。

而兒童的注意力多數由外部刺激決定,由內部動機決定的注意力在學齡前發展的非常緩慢,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物的牽引而轉移。注意力的使用也像是散光燈一樣,光線幾乎能照到周圍所有的事物,特別是當這些事物是新鮮的。

散光燈一樣的信息掃描方式,可以令孩子擁有更全面的視角,也正是因此,兒童可以從成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想象事物,顯得很具有創意,因為想象的豐富程度取決於之前所獲得的信息。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隨著自身興趣、內部動機等增強,掌控注意力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注意力的運用也會越來越聚焦,相應的,一些奇思妙想的角度也就減少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們會覺得,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貌似隨著知識的增漲反而減弱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片面的視角。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因為,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其實是生活中“合力”的結果。

孩子置身於一定的成長環境中,如果我們把想象力和創造力想象成一個置身於很多力量中的目標事物,那麼,指向這個目標事物的作用力會有很多。

比如,孩子參加的畫畫、手工等課外活動,對想象力和創造力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力?是促進還是阻礙?促進多還是阻礙多?其中會有此消彼長的作用力嗎?孩子接觸的很多人,父母、老師以及周圍的人,對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他們的小夥伴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孩子置身的文化傳統、社會習俗會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因此,對於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不應該太誇大某個單一的維度的影響力,而是要綜合考量:在孩子的生活裡,哪些作用力可以促進想象力的發展?哪些會對想象力產生抑制的作用?各種作用力產生的合力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呢?以及,父母們如何從自身做起,為孩子營造更多正向的作用力?

當父母心中有了“合力”這個概念,就會少很多糾結。就好像,如果你在迷宮裡,會很難走出去,但是如果你跳出迷宮,站在迷宮的上方,就很容易辨識方向,知道該怎麼走出去了。

下面,我們順著“合力”這個視角,進一步分析一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可以幫助他們增強正向作用力?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1、 學習和體驗的信息要符合而兒童發展水平

從上文中已經得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育離不開信息的輸入,那麼,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信息量攝入越多,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育土壤就越肥沃呢?

兒童不是一個消極的容器,這邊信息輸進去,那邊就原封不動地把信息輸出來。兒童是主動積極的學習者,他們在接受信息之後,會以自己的方式來處理信息,並以特有的方式輸出。

因此,信息的內容質量和輸入方式要符合兒童的發展水平,只有這樣的信息才能被他們理解,繼而以他們自己特有的方式輸出。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比如,兩三歲的寶寶是好奇心最強烈的時候,這個年齡段,他們是依靠感知和動作來探索和了解世界,符合認知特點的學習方式是一定要聯繫實物。

以認字為例,比方說“球”字,如果不和實物聯繫起來,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有什麼特點、跟他們生活有什麼關係,即便是每天念很多遍,通過強化,他們看到這個字就能念出來,也不代表他們能真正理解“球”的特性。

這種不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灌輸式”的信息方式,看似在引導寶寶學習,實際上卻是破壞力孩子探索世界、發現各種規律的積極性。

因為這種輸入方式割裂了知識和體驗,信息雖然被輸入到兒童的大腦,可那只是一個呆滯的字符,兒童無法因此具備分析、整合相關信息的能力,也無法和他們之後的經歷產生連接。

當要求他們輸出的時候,他們也就無法以自己的方式輸出,只能以當初輸入的方式輸出、或者乾脆忘記了。長此以往,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內在動力,最終也就破壞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所以,正確的學習方式是要聯繫實物,帶領寶寶以動手親身體驗的具體方式去學習。

比如,父母可以和寶寶一起玩球,感受拍球時的觸感,同時,問寶寶一些問題,也鼓勵寶寶提出一些問題。有了具體的體驗,才能真正的理解,這樣學習、聯繫起來會更快,記憶、運用相對也會更好。這些就是打下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基礎。

父母們在引導孩子輸入信息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常提醒自己,有沒有允許孩子體驗、觀察、思考、提問、犯錯,有沒有激發孩子的興趣。這些做好了,輸入信息才不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2、 學習的過程要容許兒童試錯和探索

兒童的學習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對輸入大腦的信息,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去處理、理解,從而變成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吸收信息的主體性和重要性,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因為那往往是一個嘗試錯誤的過程。如果父母等不及,用一種不容置疑的方式去灌輸,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嘗試、學習和發現的過程,破壞了孩子獨立思考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很普遍。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經常會有長輩忍不住“指點”:應該這樣玩才對……,類似的“指導”還有很多。

父母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不遺餘力的指導其實是在破壞力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孩子專注玩耍、探索的過程,也是開動腦筋思考的過程,父母們要耐心地賦予孩子靈光閃現之前的觀察和探索時間,可能多次嘗試之後,他們自己就能發現問題、摸索到解決方法了。

這種發現帶給孩子的快樂和成就感,會比父母直接教給他強烈得多。以後他再碰到問題,還會先嚐試自己努力解決,這種良性循環會讓他們學習得更多,也強化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慾望,這正是他們探索世界奧祕最強勁的動力。有了這些動力,才使得想象力和創造力有持續發展的可能。

學習會導致思維定式、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這要看怎麼學

3、 不要追求標準答案,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表達

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如何輸出的呢?

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可以通過語言、書寫、畫畫、搭建某些作品等方式,讓他們得以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按自己的理解、以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要允許孩子自由表達。

而現實中的問題是,很多的父母和老師不知不會覺中創造出一種“追求正確答案”、“追求唯一標準”的教育氛圍,這是現有教育體制導致的一個很大的弊端。

這種弊端會延伸出很多的條條框框,束縛孩子的自由表達、打擊孩子的探索欲。其實很多時候,很多問題並沒有一個最好的或最正確的答案,比如,藝術的表現,再如自己對一個問題的想法。

只有當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特點和想法,很多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他們才敢於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用擔心自己會被否定和斥責。反之,限制孩子追求條條框框裡的答案,會很容易破壞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