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家和富人家的孩子相差的不僅是錢,還有3000萬的詞彙量!

作者 童童媽媽

1


英國有個紀錄片叫《人生七年》,記錄了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這14個孩子來自英國的不同階層,他們有的家庭優渥,有的出身貧寒,還有的來自普通中產家庭。

從1964年開始第一次拍攝他們的生活,每隔7年,進行一次追蹤,看看他們生活的變化。7歲,14歲,28歲…一直至56歲。


窮人家和富人家的孩子相差的不僅是錢,還有3000萬的詞彙量!

結果發現:這些人中只有一個人實現了階層的跨越。剩下的人,窮人還是窮人,富人還是富人。

多麼殘酷的真相!

難道寒門真的難再出貴子了嗎?

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一語道破。


窮人家和富人家的孩子相差的不僅是錢,還有3000萬的詞彙量!

確實,貧富家庭因為物質水平、父母文化水平等外部條件,給孩子的教育天壤地別。窮人家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就開始落後於富人家的孩子。

在《人生七年》這部記錄片裡,同樣是7歲,當窮人家的孩子還在想怎麼解決溫飽的時候,富人家的孩子就已經開始讀《泰晤士報》、《金融時報》了。

這就是殘酷的7歲差距,但是殘酷絕不僅僅止於此。

有一項研究顯示,早在嬰幼兒時期,貧富家庭孩子的差距就隔了3000萬的詞彙量!

2

窮人家和富人家的孩子相差的不僅是錢,還有3000萬的詞彙量!

早在1995年,人類發展學家貝蒂·哈特(Betty Hart)和託德·里斯利(Todd Risley)做了一項研究,他們追蹤了美國堪薩斯城42戶有孩子的家庭,從孩子9個月開始跟蹤,記錄了他們2年半。記錄了什麼呢?

答案是家庭對話!

他們將這些家庭分為了三類:貧困家庭、工人階層、富人家庭。

在1小時的取樣時間裡,富人家庭的孩子平均能聽到2000個單詞,貧困家庭的孩子僅能聽到600個單詞。此外,父母對孩子的迴應也有很大差異,富人家庭中,父母每小時對孩子的迴應有250次,貧困家庭中,這種迴應僅有50次。

到3歲時,富人家庭的孩子,平均能聽取4500萬詞,貧困家庭的孩子平均只聽到1300萬詞。這其中的差距就是所謂的“3000萬詞彙鴻溝”。

而這3000萬的詞彙量的差距基本上可以預測他們在9歲時學習成績的好壞!

兩位學者在6年後,孩子們已經上了小學,去回訪了孩子們在學校內的表現,證實了他們當年的預測,詞彙量的差距與他們的學習水平和社交水平相一致。

Betty和Todd說,到了學齡時,這種差距巨大到超乎我們的預期。家長培養孩子越晚,差距就越難以彌補。

“3000萬詞彙”的差距幾乎就是他們今後貧富分化的起點!

窮人家和富人家的孩子相差的不僅是錢,還有3000萬的詞彙量!

圖為低中高三種收入水平家庭積累的詞彙量(縱軸為積累的詞彙量,單位為百萬;橫軸為孩子的月齡)。

除了數量上的差距,研究人員還發現,說話的“質量”也很重要。

那些貧困家庭的父母對孩子說的詞彙多是負面的,比如“不行、不可以、停止”之類;而富人家庭的父母對孩子說的多為積極的正面詞彙,類似“你真棒、好極了、加油”等。


3

這項研究當時在西方社會引起很大的反響,並掀起了語言早教的熱潮,很多App被開發出來,很多家長覺得,只要讓孩子看電子產品,孩子就不會落後,但是他們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交流。

拿機器來代替人,並不能對孩子的語言起到真正地提升。

科學家解釋,嬰兒聽真人說話時,將其當作一種社交互動,並且會處理所聽到的信息;而面對機器例如電視發出的聲音,大腦會把聽到的單詞當作隨機噪聲。

窮人家和富人家的孩子相差的不僅是錢,還有3000萬的詞彙量!

有的父母滿心以為各種各樣的電視節目、手機App,就能滿足孩子語言和智慧的啟蒙要求,於是讓高科技電子產品代替了自己的角色。實際上,這些被動式語言輸入效果微乎其微,甚至讓孩子有了電子產品依賴症。

這也就是為什麼平時那些喜歡看電視、看手機,很少和大人交流的孩子,語言能力不僅沒有進步,反而造成了語言發育遲緩。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做的一項研究或許可以獲得一些啟示。

研究者給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4-6歲孩子佩戴了記錄家庭對話的錄音設備。

記錄內容分為:孩子聽到的單詞數量、孩子自己說的單詞數量以及他們和父母的對話次數。

接著研究者使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掃描。

結果發現,相比孩子聽到的詞彙和自己說的詞彙,和孩子你來我往的對話交流才是兒童大腦和語言發展的關鍵。

這次研究也再次證實了,富裕家庭的孩子比貧窮家庭的孩子聽到了更多的單詞,跟父母的交流更多。


4


富人家庭的孩子在上學之後學習更好,是因為在他們學齡前,父母給予他們更多的交流和對話,他們擁有更多的詞彙量,這讓他們在日後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

難道窮人家就不能給孩子更多的交流對話了嗎?如果窮人家庭也給孩子更多的交流和對話,孩子之間的差距還存在嗎?

科學家同樣給了答案。

在研究中發現,雖然經濟水平高的家庭和孩子的語言交流更多,但貧困家庭常和孩子嘰嘰喳喳聊天可以抵消因家庭經濟狀況帶來的不良影響。

可見,這3000萬的詞彙量只是貧富人家孩子在教育方面的外在表現,背後卻折射著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與充滿正面積極力量的交流對話。

往深了說,貧富孩子之間的差距,看似是經濟條件造成的,但其實是父母對教育的認知水平。


窮人家和富人家的孩子相差的不僅是錢,還有3000萬的詞彙量!

富裕的家庭總會想法設法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這種教育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跟孩子一起讀書,跟他們交流對話,給孩子最高質量的陪伴。

而這些教育都不是用錢所衡量的。不是物質的堆砌,把孩子託付給學校、老師、課外班、輔導班,而是父母不曾缺席的引導和陪伴,父母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

而那些貧困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認知水平有限,多是無能為力、順其自然。

上世紀70年代的研究數據表明,當時佔比20%的富有家庭花在培養孩子、陪伴孩子的時間應是末尾20%貧困家庭的4倍,現在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了7倍。

但是如果貧困家庭和一般家庭也能在軟實力上努力,依然是有希望的。

正如那個著名的實驗,窮人家精神富養的孩子和富人家精神富養的孩子,在大腦結構,尤其是海馬體(大腦學習、記憶、壓力管理等各種功能中樞)是沒有區別的。

反而是那些精神窮養,不管家庭富裕與貧窮,孩子大腦的海馬體體積都比較小。

明白了這些,我想“窮人的孩子一定就沒出路了嗎?”這樣的問題也會不言自明。

無論什麼樣的經濟條件,精神上“富養”孩子才是給他們最好的起跑線。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小貪貓(xiaotanmao1126))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