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生育年齡推遲、環境汙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衛生保護缺失等導致不孕不育率上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5-29歲,男性為25-35歲。有研究發現,35歲女性生育能力大致為25歲時的50%,到40歲時再降至35歲的50%。日夜顛倒、久坐、不鍛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吸菸、酗酒、環境汙染、高強度輻射等均會導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根據廣東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2018年基於11.3萬例樣本的研究,2005-2014年男性精液質量呈明顯下滑態勢。

三、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大、養老負擔重、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為

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機構的家庭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機會成本高。

(1)房價快速攀升,居民債務壓力快速上升,2004-2017年房貸收入比從17%增至44%。1998年房改以來,房價總體保持大幅上漲,給家庭撫養孩子和為子女結婚購房帶來了很大壓力,1998-2018年全國新建商品住宅均價從1854元/平上漲至8542元。2004-2017年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增長13.7倍,佔居民貸款餘額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7年為54%。房貸收入比(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可支配收入)從17%增至44%,帶動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居民債務餘額/可支配收入)從29%增至80%。現實中還有不少居民通過消費貸、信用貸等形式湊集購房資金,實際的房貸收入比可能更高。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生育年齡推遲、環境汙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衛生保護缺失等導致不孕不育率上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5-29歲,男性為25-35歲。有研究發現,35歲女性生育能力大致為25歲時的50%,到40歲時再降至35歲的50%。日夜顛倒、久坐、不鍛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吸菸、酗酒、環境汙染、高強度輻射等均會導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根據廣東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2018年基於11.3萬例樣本的研究,2005-2014年男性精液質量呈明顯下滑態勢。

三、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大、養老負擔重、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為

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機構的家庭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機會成本高。

(1)房價快速攀升,居民債務壓力快速上升,2004-2017年房貸收入比從17%增至44%。1998年房改以來,房價總體保持大幅上漲,給家庭撫養孩子和為子女結婚購房帶來了很大壓力,1998-2018年全國新建商品住宅均價從1854元/平上漲至8542元。2004-2017年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增長13.7倍,佔居民貸款餘額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7年為54%。房貸收入比(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可支配收入)從17%增至44%,帶動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居民債務餘額/可支配收入)從29%增至80%。現實中還有不少居民通過消費貸、信用貸等形式湊集購房資金,實際的房貸收入比可能更高。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生育年齡推遲、環境汙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衛生保護缺失等導致不孕不育率上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5-29歲,男性為25-35歲。有研究發現,35歲女性生育能力大致為25歲時的50%,到40歲時再降至35歲的50%。日夜顛倒、久坐、不鍛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吸菸、酗酒、環境汙染、高強度輻射等均會導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根據廣東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2018年基於11.3萬例樣本的研究,2005-2014年男性精液質量呈明顯下滑態勢。

三、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大、養老負擔重、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為

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機構的家庭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機會成本高。

(1)房價快速攀升,居民債務壓力快速上升,2004-2017年房貸收入比從17%增至44%。1998年房改以來,房價總體保持大幅上漲,給家庭撫養孩子和為子女結婚購房帶來了很大壓力,1998-2018年全國新建商品住宅均價從1854元/平上漲至8542元。2004-2017年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增長13.7倍,佔居民貸款餘額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7年為54%。房貸收入比(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可支配收入)從17%增至44%,帶動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居民債務餘額/可支配收入)從29%增至80%。現實中還有不少居民通過消費貸、信用貸等形式湊集購房資金,實際的房貸收入比可能更高。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2)教育成本明顯攀升,特別是公立幼兒園供給嚴重不足,1997-2017年中國公立幼兒園在讀人數比例從95%降至44%。當前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兒園學雜費、幼兒園及小學初高中階段輔導班費用、大學學費及生活費等。根據新浪教育《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抽樣統計,學前教育階段教育支出佔家庭年收入的26%,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佔21%,大學階段佔29%。公立幼兒園供給大幅下降,許多家庭被迫選擇價格昂貴的私立幼兒園,是學前教育費用高昂的一個重要原因。1997年公立幼兒園數佔比86.5%,在園人數佔比94.6%。從2001年開始幼兒園被大量推向社會辦學,加上基層中小學大量撤點並校,尤其在農村,導致農村、縣鎮、城市幼兒園分別大幅減少4、1.5、0.9萬所。2001-2017年全國幼兒園所數從11.2萬增至25.5萬所,公立幼兒園數從6.7萬所減少至2010年的4.8萬所,再回升至2017年為9.5萬所,佔比從60.1%降至30.7%再回升至37.1%;但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未有回升,從83.1%持續降至44.1%。城市、縣鎮、農村的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分別從75.5%、74.8%、90.6%下降至2016年的35.7%、33.4%、57.7%。此外,當前雙職工父母面臨中小學子女的接送難題。不少地方甚至還要求由父母批改學生家庭作業、並講解錯題,逐漸演變為“家庭作業演變成為家長作業”、“教師減負、家長增負”。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生育年齡推遲、環境汙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衛生保護缺失等導致不孕不育率上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5-29歲,男性為25-35歲。有研究發現,35歲女性生育能力大致為25歲時的50%,到40歲時再降至35歲的50%。日夜顛倒、久坐、不鍛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吸菸、酗酒、環境汙染、高強度輻射等均會導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根據廣東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2018年基於11.3萬例樣本的研究,2005-2014年男性精液質量呈明顯下滑態勢。

三、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大、養老負擔重、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為

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機構的家庭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機會成本高。

(1)房價快速攀升,居民債務壓力快速上升,2004-2017年房貸收入比從17%增至44%。1998年房改以來,房價總體保持大幅上漲,給家庭撫養孩子和為子女結婚購房帶來了很大壓力,1998-2018年全國新建商品住宅均價從1854元/平上漲至8542元。2004-2017年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增長13.7倍,佔居民貸款餘額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7年為54%。房貸收入比(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可支配收入)從17%增至44%,帶動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居民債務餘額/可支配收入)從29%增至80%。現實中還有不少居民通過消費貸、信用貸等形式湊集購房資金,實際的房貸收入比可能更高。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2)教育成本明顯攀升,特別是公立幼兒園供給嚴重不足,1997-2017年中國公立幼兒園在讀人數比例從95%降至44%。當前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兒園學雜費、幼兒園及小學初高中階段輔導班費用、大學學費及生活費等。根據新浪教育《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抽樣統計,學前教育階段教育支出佔家庭年收入的26%,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佔21%,大學階段佔29%。公立幼兒園供給大幅下降,許多家庭被迫選擇價格昂貴的私立幼兒園,是學前教育費用高昂的一個重要原因。1997年公立幼兒園數佔比86.5%,在園人數佔比94.6%。從2001年開始幼兒園被大量推向社會辦學,加上基層中小學大量撤點並校,尤其在農村,導致農村、縣鎮、城市幼兒園分別大幅減少4、1.5、0.9萬所。2001-2017年全國幼兒園所數從11.2萬增至25.5萬所,公立幼兒園數從6.7萬所減少至2010年的4.8萬所,再回升至2017年為9.5萬所,佔比從60.1%降至30.7%再回升至37.1%;但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未有回升,從83.1%持續降至44.1%。城市、縣鎮、農村的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分別從75.5%、74.8%、90.6%下降至2016年的35.7%、33.4%、57.7%。此外,當前雙職工父母面臨中小學子女的接送難題。不少地方甚至還要求由父母批改學生家庭作業、並講解錯題,逐漸演變為“家庭作業演變成為家長作業”、“教師減負、家長增負”。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生育年齡推遲、環境汙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衛生保護缺失等導致不孕不育率上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5-29歲,男性為25-35歲。有研究發現,35歲女性生育能力大致為25歲時的50%,到40歲時再降至35歲的50%。日夜顛倒、久坐、不鍛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吸菸、酗酒、環境汙染、高強度輻射等均會導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根據廣東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2018年基於11.3萬例樣本的研究,2005-2014年男性精液質量呈明顯下滑態勢。

三、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大、養老負擔重、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為

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機構的家庭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機會成本高。

(1)房價快速攀升,居民債務壓力快速上升,2004-2017年房貸收入比從17%增至44%。1998年房改以來,房價總體保持大幅上漲,給家庭撫養孩子和為子女結婚購房帶來了很大壓力,1998-2018年全國新建商品住宅均價從1854元/平上漲至8542元。2004-2017年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增長13.7倍,佔居民貸款餘額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7年為54%。房貸收入比(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可支配收入)從17%增至44%,帶動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居民債務餘額/可支配收入)從29%增至80%。現實中還有不少居民通過消費貸、信用貸等形式湊集購房資金,實際的房貸收入比可能更高。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2)教育成本明顯攀升,特別是公立幼兒園供給嚴重不足,1997-2017年中國公立幼兒園在讀人數比例從95%降至44%。當前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兒園學雜費、幼兒園及小學初高中階段輔導班費用、大學學費及生活費等。根據新浪教育《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抽樣統計,學前教育階段教育支出佔家庭年收入的26%,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佔21%,大學階段佔29%。公立幼兒園供給大幅下降,許多家庭被迫選擇價格昂貴的私立幼兒園,是學前教育費用高昂的一個重要原因。1997年公立幼兒園數佔比86.5%,在園人數佔比94.6%。從2001年開始幼兒園被大量推向社會辦學,加上基層中小學大量撤點並校,尤其在農村,導致農村、縣鎮、城市幼兒園分別大幅減少4、1.5、0.9萬所。2001-2017年全國幼兒園所數從11.2萬增至25.5萬所,公立幼兒園數從6.7萬所減少至2010年的4.8萬所,再回升至2017年為9.5萬所,佔比從60.1%降至30.7%再回升至37.1%;但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未有回升,從83.1%持續降至44.1%。城市、縣鎮、農村的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分別從75.5%、74.8%、90.6%下降至2016年的35.7%、33.4%、57.7%。此外,當前雙職工父母面臨中小學子女的接送難題。不少地方甚至還要求由父母批改學生家庭作業、並講解錯題,逐漸演變為“家庭作業演變成為家長作業”、“教師減負、家長增負”。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醫療費用持續上升,1995-2017年居民醫療保健支出上漲22.4倍,遠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漲幅。由於環境汙染、工作生活壓力加大及人口老齡化等原因,患病率上升,醫療費用也持續上升,影響家庭生育決策。2004-2017年,中國居民中國居民平均到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從3.07人次上升至5.88人次,住院率從5.1%升至17.6%。根據《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立三級醫院人均門診費用為306元、人均住院費用13088元、日均住院費用1334元。在此影響下,1995-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從62元升至1451元,上漲22.4倍,遠高於人均可支配收入9.2倍、人均消費性支出8.4倍的漲幅;其佔消費性支出的比重從3.2%上升至7.9%,其中城市從3.1%升至7.3%,農村從3.2%升至9.7%。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生育年齡推遲、環境汙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衛生保護缺失等導致不孕不育率上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5-29歲,男性為25-35歲。有研究發現,35歲女性生育能力大致為25歲時的50%,到40歲時再降至35歲的50%。日夜顛倒、久坐、不鍛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吸菸、酗酒、環境汙染、高強度輻射等均會導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根據廣東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2018年基於11.3萬例樣本的研究,2005-2014年男性精液質量呈明顯下滑態勢。

三、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大、養老負擔重、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為

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機構的家庭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機會成本高。

(1)房價快速攀升,居民債務壓力快速上升,2004-2017年房貸收入比從17%增至44%。1998年房改以來,房價總體保持大幅上漲,給家庭撫養孩子和為子女結婚購房帶來了很大壓力,1998-2018年全國新建商品住宅均價從1854元/平上漲至8542元。2004-2017年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增長13.7倍,佔居民貸款餘額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7年為54%。房貸收入比(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可支配收入)從17%增至44%,帶動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居民債務餘額/可支配收入)從29%增至80%。現實中還有不少居民通過消費貸、信用貸等形式湊集購房資金,實際的房貸收入比可能更高。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2)教育成本明顯攀升,特別是公立幼兒園供給嚴重不足,1997-2017年中國公立幼兒園在讀人數比例從95%降至44%。當前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兒園學雜費、幼兒園及小學初高中階段輔導班費用、大學學費及生活費等。根據新浪教育《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抽樣統計,學前教育階段教育支出佔家庭年收入的26%,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佔21%,大學階段佔29%。公立幼兒園供給大幅下降,許多家庭被迫選擇價格昂貴的私立幼兒園,是學前教育費用高昂的一個重要原因。1997年公立幼兒園數佔比86.5%,在園人數佔比94.6%。從2001年開始幼兒園被大量推向社會辦學,加上基層中小學大量撤點並校,尤其在農村,導致農村、縣鎮、城市幼兒園分別大幅減少4、1.5、0.9萬所。2001-2017年全國幼兒園所數從11.2萬增至25.5萬所,公立幼兒園數從6.7萬所減少至2010年的4.8萬所,再回升至2017年為9.5萬所,佔比從60.1%降至30.7%再回升至37.1%;但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未有回升,從83.1%持續降至44.1%。城市、縣鎮、農村的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分別從75.5%、74.8%、90.6%下降至2016年的35.7%、33.4%、57.7%。此外,當前雙職工父母面臨中小學子女的接送難題。不少地方甚至還要求由父母批改學生家庭作業、並講解錯題,逐漸演變為“家庭作業演變成為家長作業”、“教師減負、家長增負”。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醫療費用持續上升,1995-2017年居民醫療保健支出上漲22.4倍,遠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漲幅。由於環境汙染、工作生活壓力加大及人口老齡化等原因,患病率上升,醫療費用也持續上升,影響家庭生育決策。2004-2017年,中國居民中國居民平均到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從3.07人次上升至5.88人次,住院率從5.1%升至17.6%。根據《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立三級醫院人均門診費用為306元、人均住院費用13088元、日均住院費用1334元。在此影響下,1995-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從62元升至1451元,上漲22.4倍,遠高於人均可支配收入9.2倍、人均消費性支出8.4倍的漲幅;其佔消費性支出的比重從3.2%上升至7.9%,其中城市從3.1%升至7.3%,農村從3.2%升至9.7%。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生育年齡推遲、環境汙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衛生保護缺失等導致不孕不育率上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5-29歲,男性為25-35歲。有研究發現,35歲女性生育能力大致為25歲時的50%,到40歲時再降至35歲的50%。日夜顛倒、久坐、不鍛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吸菸、酗酒、環境汙染、高強度輻射等均會導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根據廣東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2018年基於11.3萬例樣本的研究,2005-2014年男性精液質量呈明顯下滑態勢。

三、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大、養老負擔重、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為

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機構的家庭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機會成本高。

(1)房價快速攀升,居民債務壓力快速上升,2004-2017年房貸收入比從17%增至44%。1998年房改以來,房價總體保持大幅上漲,給家庭撫養孩子和為子女結婚購房帶來了很大壓力,1998-2018年全國新建商品住宅均價從1854元/平上漲至8542元。2004-2017年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增長13.7倍,佔居民貸款餘額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7年為54%。房貸收入比(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可支配收入)從17%增至44%,帶動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居民債務餘額/可支配收入)從29%增至80%。現實中還有不少居民通過消費貸、信用貸等形式湊集購房資金,實際的房貸收入比可能更高。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2)教育成本明顯攀升,特別是公立幼兒園供給嚴重不足,1997-2017年中國公立幼兒園在讀人數比例從95%降至44%。當前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兒園學雜費、幼兒園及小學初高中階段輔導班費用、大學學費及生活費等。根據新浪教育《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抽樣統計,學前教育階段教育支出佔家庭年收入的26%,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佔21%,大學階段佔29%。公立幼兒園供給大幅下降,許多家庭被迫選擇價格昂貴的私立幼兒園,是學前教育費用高昂的一個重要原因。1997年公立幼兒園數佔比86.5%,在園人數佔比94.6%。從2001年開始幼兒園被大量推向社會辦學,加上基層中小學大量撤點並校,尤其在農村,導致農村、縣鎮、城市幼兒園分別大幅減少4、1.5、0.9萬所。2001-2017年全國幼兒園所數從11.2萬增至25.5萬所,公立幼兒園數從6.7萬所減少至2010年的4.8萬所,再回升至2017年為9.5萬所,佔比從60.1%降至30.7%再回升至37.1%;但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未有回升,從83.1%持續降至44.1%。城市、縣鎮、農村的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分別從75.5%、74.8%、90.6%下降至2016年的35.7%、33.4%、57.7%。此外,當前雙職工父母面臨中小學子女的接送難題。不少地方甚至還要求由父母批改學生家庭作業、並講解錯題,逐漸演變為“家庭作業演變成為家長作業”、“教師減負、家長增負”。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醫療費用持續上升,1995-2017年居民醫療保健支出上漲22.4倍,遠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漲幅。由於環境汙染、工作生活壓力加大及人口老齡化等原因,患病率上升,醫療費用也持續上升,影響家庭生育決策。2004-2017年,中國居民中國居民平均到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從3.07人次上升至5.88人次,住院率從5.1%升至17.6%。根據《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立三級醫院人均門診費用為306元、人均住院費用13088元、日均住院費用1334元。在此影響下,1995-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從62元升至1451元,上漲22.4倍,遠高於人均可支配收入9.2倍、人均消費性支出8.4倍的漲幅;其佔消費性支出的比重從3.2%上升至7.9%,其中城市從3.1%升至7.3%,農村從3.2%升至9.7%。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4)獨生子女夫婦“四二一”家庭結構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意願。80後、90後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面臨“四二一”家庭結構,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根據中國社科院人口學者王廣州(2013)估計,2010年全國獨生子女規模約1.45億,且在現行生育政策下每年增加約400萬人以上;由此推算,2018年獨生子女規模約有1.8億。雙方均為獨生子女的夫婦需要贍養四個老人,如果再生育二孩,則生活壓力更大,養老負擔重對生育意願形成明顯擠壓。如果當前生育形勢不改變,隨著未來00後進入婚育年齡以及老人壽命延長,部分家庭甚至可能面臨“八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即八個老人、四個父母、一對夫妻,一個孩子。

(5)女性勞動參與率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生育的機會成本高。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1990-2017年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15歲及以上)從73.2%降至61.5%,大幅下降11.7個百分點,但在全球仍然處於較高水平。2017年全球女性勞動參與率為48.7%,美國、歐盟、日本、印度分別為55.7%、51.1%、50.5%、27.2%。與此同時,儘管中國保護女性就業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少,但職場的性別歧視仍然較為嚴重,1990-2017年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與男性的差距從11.6個百分點擴大到14.6個百分點,而全球、美國、歐盟、日本男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差距均呈縮小態勢。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幫助,創作不易,求個關注!關注eBOND君,訂閱更多優質原創推文!)

"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生育理論:從死亡率下降驅動到功利性生育意願消退,再到成本約束

根據驅動生育率下降主導因素的變化,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1)高死亡率驅動階段,人們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農業文明時期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農業生產的閒暇時間多、機會成本低。而且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決定生養子女的預期經濟收益高,農民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家族地位也與人丁是否興旺密切相關。公共衛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等因素導致死亡率高達20‰或30‰以上,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驅動階段,人們認識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降到3左右。隨著公共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醫療技術大幅進步,死亡率持續大幅下降,人類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對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隨著避孕節育技術進步而下降。從國際經驗看,這種自然轉變大多有15-25年的時滯。1950-1970年中國死亡率大致從約20‰降至8‰,1970-1978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從5.8降至2.7。

(3)功利性生育消退階段,人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情感需求,並重視子女質量提升,總和生育率大致從3降到2左右。由於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響生育行為的主導因素轉變為收益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生養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後、女性更多參與就業使得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與收入基本不相關,功利性收益下降,導致意願生育數下降。並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對孩子質量的需求更大。這逐漸使得家庭的生育行為逐漸遠離功利,接近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總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國這種轉變大致發生在1979-1990年,除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外,還在於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鄉鎮企業發展以及農村人口大量遷向城市打工。

(4)成本約束的低生育率階段,總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於意願生育水平。在現代社會,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不是因為意願生育意願數的減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不能完全實現。實際生育水平與意願生育水平的差距決定於成本的高低。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二、 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礎

(1)中國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持續回落,離婚率持續攀升;晚婚晚育現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與美國、歐洲非婚生子女佔比高達40%-60%不同,中國非婚生子女佔比大約不到10%,因此,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是結婚問題。2013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達1347萬對,之後持續下滑至2017年的1063萬對,粗結婚率從9.9‰降至7.7‰。離婚登記對數從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萬對攀升至2017年的437萬對,粗離婚率攀升至3.2‰。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5.9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3.9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男25歲)。根據民政部統計,2005-2016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24.2%,25-29歲、30-34歲、35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34.3%、9.9%、8.8%增至38.2%、12.8%、24.8%。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晚育現象也日益突出。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6.3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8.0歲。1990年主要初育年齡、主要生育年齡均為20-27歲,生育一孩數、生育子女數佔比分別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齡推遲至22-29歲,且生育一孩數佔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齡推遲至23-30歲,且生育子女數佔比降至59.1%。並且,1990-2015年3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32.3%。從2015年小普查數據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3、29.6、32.0歲,生育孩次數佔比分別為72.0%、73.5%、69.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此外,結婚後選擇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戶籍家庭中佔比約為10%左右,且呈趨勢上升;根據全國政協副祕書長劉家強2018年7月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2010年中國有60萬戶丁克家庭,並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2)因婚姻市場匹配問題及單身主義等,“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600萬,學歷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場中,女性多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於自身條件的女性。這意味著即便婚姻市場男女性別比平衡,條件最好的女性和條件最差的男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僅為46萬,2000年超過154萬,2015年攀升至590萬;其中,30-34歲女性未婚率從0.6%攀升至7.0%。從城鄉分佈看,2015年城市30歲及以上女性未婚率為2.4%,明顯超過建制鎮的1.0%、農村的0.9%。從受教育程度看,30歲及以上研究生學歷女性未婚率高達11%,遠高於本科學歷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生育年齡推遲、環境汙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衛生保護缺失等導致不孕不育率上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5-29歲,男性為25-35歲。有研究發現,35歲女性生育能力大致為25歲時的50%,到40歲時再降至35歲的50%。日夜顛倒、久坐、不鍛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吸菸、酗酒、環境汙染、高強度輻射等均會導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根據廣東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2018年基於11.3萬例樣本的研究,2005-2014年男性精液質量呈明顯下滑態勢。

三、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大、養老負擔重、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為

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機構的家庭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機會成本高。

(1)房價快速攀升,居民債務壓力快速上升,2004-2017年房貸收入比從17%增至44%。1998年房改以來,房價總體保持大幅上漲,給家庭撫養孩子和為子女結婚購房帶來了很大壓力,1998-2018年全國新建商品住宅均價從1854元/平上漲至8542元。2004-2017年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增長13.7倍,佔居民貸款餘額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7年為54%。房貸收入比(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可支配收入)從17%增至44%,帶動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居民債務餘額/可支配收入)從29%增至80%。現實中還有不少居民通過消費貸、信用貸等形式湊集購房資金,實際的房貸收入比可能更高。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2)教育成本明顯攀升,特別是公立幼兒園供給嚴重不足,1997-2017年中國公立幼兒園在讀人數比例從95%降至44%。當前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兒園學雜費、幼兒園及小學初高中階段輔導班費用、大學學費及生活費等。根據新浪教育《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抽樣統計,學前教育階段教育支出佔家庭年收入的26%,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佔21%,大學階段佔29%。公立幼兒園供給大幅下降,許多家庭被迫選擇價格昂貴的私立幼兒園,是學前教育費用高昂的一個重要原因。1997年公立幼兒園數佔比86.5%,在園人數佔比94.6%。從2001年開始幼兒園被大量推向社會辦學,加上基層中小學大量撤點並校,尤其在農村,導致農村、縣鎮、城市幼兒園分別大幅減少4、1.5、0.9萬所。2001-2017年全國幼兒園所數從11.2萬增至25.5萬所,公立幼兒園數從6.7萬所減少至2010年的4.8萬所,再回升至2017年為9.5萬所,佔比從60.1%降至30.7%再回升至37.1%;但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未有回升,從83.1%持續降至44.1%。城市、縣鎮、農村的公立幼兒園在園人數佔比分別從75.5%、74.8%、90.6%下降至2016年的35.7%、33.4%、57.7%。此外,當前雙職工父母面臨中小學子女的接送難題。不少地方甚至還要求由父母批改學生家庭作業、並講解錯題,逐漸演變為“家庭作業演變成為家長作業”、“教師減負、家長增負”。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3)醫療費用持續上升,1995-2017年居民醫療保健支出上漲22.4倍,遠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漲幅。由於環境汙染、工作生活壓力加大及人口老齡化等原因,患病率上升,醫療費用也持續上升,影響家庭生育決策。2004-2017年,中國居民中國居民平均到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從3.07人次上升至5.88人次,住院率從5.1%升至17.6%。根據《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立三級醫院人均門診費用為306元、人均住院費用13088元、日均住院費用1334元。在此影響下,1995-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從62元升至1451元,上漲22.4倍,遠高於人均可支配收入9.2倍、人均消費性支出8.4倍的漲幅;其佔消費性支出的比重從3.2%上升至7.9%,其中城市從3.1%升至7.3%,農村從3.2%升至9.7%。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4)獨生子女夫婦“四二一”家庭結構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意願。80後、90後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面臨“四二一”家庭結構,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根據中國社科院人口學者王廣州(2013)估計,2010年全國獨生子女規模約1.45億,且在現行生育政策下每年增加約400萬人以上;由此推算,2018年獨生子女規模約有1.8億。雙方均為獨生子女的夫婦需要贍養四個老人,如果再生育二孩,則生活壓力更大,養老負擔重對生育意願形成明顯擠壓。如果當前生育形勢不改變,隨著未來00後進入婚育年齡以及老人壽命延長,部分家庭甚至可能面臨“八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即八個老人、四個父母、一對夫妻,一個孩子。

(5)女性勞動參與率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生育的機會成本高。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1990-2017年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15歲及以上)從73.2%降至61.5%,大幅下降11.7個百分點,但在全球仍然處於較高水平。2017年全球女性勞動參與率為48.7%,美國、歐盟、日本、印度分別為55.7%、51.1%、50.5%、27.2%。與此同時,儘管中國保護女性就業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少,但職場的性別歧視仍然較為嚴重,1990-2017年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與男性的差距從11.6個百分點擴大到14.6個百分點,而全球、美國、歐盟、日本男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差距均呈縮小態勢。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幫助,創作不易,求個關注!關注eBOND君,訂閱更多優質原創推文!)

還在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