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
"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開學啦,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學習操心了。

想一想,這一屆的父母要比我們那時的父母難得多: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壓力山大,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如此巨大。

家長們恨不能有三頭六臂,來把這些同時擺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大,又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耐心陪伴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在競爭中不佔優勢,將來可能要被淘汰。

"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開學啦,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學習操心了。

想一想,這一屆的父母要比我們那時的父母難得多: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壓力山大,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如此巨大。

家長們恨不能有三頭六臂,來把這些同時擺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大,又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耐心陪伴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在競爭中不佔優勢,將來可能要被淘汰。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屆家長真焦慮啊。

對孩子嚴格,擔心他們的心理問題;對孩子寬鬆,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鬆懈失控。

左右為難。

最操心的莫過於小學孩子的家長,孩子認知尚未完善,學習意識不強。逼迫孩子寫作業,影響親子關係和心理健康;可如果不從小培養學習習慣,更怕壞了孩子一輩子的學業與前途。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有厭學情緒啦。家長急得不知道怎麼辦。

"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開學啦,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學習操心了。

想一想,這一屆的父母要比我們那時的父母難得多: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壓力山大,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如此巨大。

家長們恨不能有三頭六臂,來把這些同時擺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大,又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耐心陪伴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在競爭中不佔優勢,將來可能要被淘汰。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屆家長真焦慮啊。

對孩子嚴格,擔心他們的心理問題;對孩子寬鬆,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鬆懈失控。

左右為難。

最操心的莫過於小學孩子的家長,孩子認知尚未完善,學習意識不強。逼迫孩子寫作業,影響親子關係和心理健康;可如果不從小培養學習習慣,更怕壞了孩子一輩子的學業與前途。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有厭學情緒啦。家長急得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快樂學習的底色。

小學二年級就有厭學傾向,往往是在一年級時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體驗不好造成的。

所以,家長最好在孩子剛剛上一年級時就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是需要一定的適應期的,最好的適應是從內心適應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孩子一開始接觸到系統的學習時,就給他好的體驗,讓他從內心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愛上學習,這是給孩子打下最好的學習底色,也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基礎。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愛玩,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用陪孩子游戲的方式讓他們從玩中學習,以這些趣味的形式,滿足孩子天性的同時,將他們帶入到學習狀態中。

等到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後,學習興趣與習慣養成就水到渠成了。

"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開學啦,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學習操心了。

想一想,這一屆的父母要比我們那時的父母難得多: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壓力山大,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如此巨大。

家長們恨不能有三頭六臂,來把這些同時擺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大,又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耐心陪伴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在競爭中不佔優勢,將來可能要被淘汰。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屆家長真焦慮啊。

對孩子嚴格,擔心他們的心理問題;對孩子寬鬆,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鬆懈失控。

左右為難。

最操心的莫過於小學孩子的家長,孩子認知尚未完善,學習意識不強。逼迫孩子寫作業,影響親子關係和心理健康;可如果不從小培養學習習慣,更怕壞了孩子一輩子的學業與前途。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有厭學情緒啦。家長急得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快樂學習的底色。

小學二年級就有厭學傾向,往往是在一年級時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體驗不好造成的。

所以,家長最好在孩子剛剛上一年級時就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是需要一定的適應期的,最好的適應是從內心適應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孩子一開始接觸到系統的學習時,就給他好的體驗,讓他從內心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愛上學習,這是給孩子打下最好的學習底色,也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基礎。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愛玩,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用陪孩子游戲的方式讓他們從玩中學習,以這些趣味的形式,滿足孩子天性的同時,將他們帶入到學習狀態中。

等到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後,學習興趣與習慣養成就水到渠成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什麼樣的家長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學習從來都是痛苦的,哪有快樂的學習?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很多。

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言行心態,會嚴重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度。正因為他們自己認為學習很苦,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苦差事,這才是許多孩子厭學的最大原因。

"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開學啦,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學習操心了。

想一想,這一屆的父母要比我們那時的父母難得多: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壓力山大,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如此巨大。

家長們恨不能有三頭六臂,來把這些同時擺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大,又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耐心陪伴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在競爭中不佔優勢,將來可能要被淘汰。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屆家長真焦慮啊。

對孩子嚴格,擔心他們的心理問題;對孩子寬鬆,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鬆懈失控。

左右為難。

最操心的莫過於小學孩子的家長,孩子認知尚未完善,學習意識不強。逼迫孩子寫作業,影響親子關係和心理健康;可如果不從小培養學習習慣,更怕壞了孩子一輩子的學業與前途。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有厭學情緒啦。家長急得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快樂學習的底色。

小學二年級就有厭學傾向,往往是在一年級時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體驗不好造成的。

所以,家長最好在孩子剛剛上一年級時就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是需要一定的適應期的,最好的適應是從內心適應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孩子一開始接觸到系統的學習時,就給他好的體驗,讓他從內心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愛上學習,這是給孩子打下最好的學習底色,也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基礎。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愛玩,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用陪孩子游戲的方式讓他們從玩中學習,以這些趣味的形式,滿足孩子天性的同時,將他們帶入到學習狀態中。

等到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後,學習興趣與習慣養成就水到渠成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什麼樣的家長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學習從來都是痛苦的,哪有快樂的學習?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很多。

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言行心態,會嚴重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度。正因為他們自己認為學習很苦,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苦差事,這才是許多孩子厭學的最大原因。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樣的家長,也最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由於學習曾經是他們的負擔和痛苦,他們會將這種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一定也會把學習當成負擔。

他們不相信孩子能夠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也不相信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所以,他們往往會用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從而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糟糕的體驗,也變得恐懼學習,逃避學習。

這似乎更加印證了他們的觀點:你看,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

於是,各種陪孩子寫作業中又吼又打的鬧劇頻頻上演。大人焦燥,孩子委屈。學習真的就成為了他們心頭之痛。

過程既然這麼痛苦,堅持一定會很難,結果自然也不樂觀。孩子學習不好,今後還能做好什麼?這樣一來,焦慮就會沒完沒了。

"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開學啦,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學習操心了。

想一想,這一屆的父母要比我們那時的父母難得多: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壓力山大,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如此巨大。

家長們恨不能有三頭六臂,來把這些同時擺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大,又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耐心陪伴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在競爭中不佔優勢,將來可能要被淘汰。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屆家長真焦慮啊。

對孩子嚴格,擔心他們的心理問題;對孩子寬鬆,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鬆懈失控。

左右為難。

最操心的莫過於小學孩子的家長,孩子認知尚未完善,學習意識不強。逼迫孩子寫作業,影響親子關係和心理健康;可如果不從小培養學習習慣,更怕壞了孩子一輩子的學業與前途。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有厭學情緒啦。家長急得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快樂學習的底色。

小學二年級就有厭學傾向,往往是在一年級時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體驗不好造成的。

所以,家長最好在孩子剛剛上一年級時就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是需要一定的適應期的,最好的適應是從內心適應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孩子一開始接觸到系統的學習時,就給他好的體驗,讓他從內心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愛上學習,這是給孩子打下最好的學習底色,也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基礎。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愛玩,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用陪孩子游戲的方式讓他們從玩中學習,以這些趣味的形式,滿足孩子天性的同時,將他們帶入到學習狀態中。

等到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後,學習興趣與習慣養成就水到渠成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什麼樣的家長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學習從來都是痛苦的,哪有快樂的學習?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很多。

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言行心態,會嚴重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度。正因為他們自己認為學習很苦,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苦差事,這才是許多孩子厭學的最大原因。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樣的家長,也最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由於學習曾經是他們的負擔和痛苦,他們會將這種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一定也會把學習當成負擔。

他們不相信孩子能夠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也不相信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所以,他們往往會用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從而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糟糕的體驗,也變得恐懼學習,逃避學習。

這似乎更加印證了他們的觀點:你看,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

於是,各種陪孩子寫作業中又吼又打的鬧劇頻頻上演。大人焦燥,孩子委屈。學習真的就成為了他們心頭之痛。

過程既然這麼痛苦,堅持一定會很難,結果自然也不樂觀。孩子學習不好,今後還能做好什麼?這樣一來,焦慮就會沒完沒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教育焦慮的家長,表面上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內心其實在排斥學習。

因為他們真正重視的是學習成績帶來的功利:成績好了,可以考上好的大學,可以獲得更好的社會資源。

這些家長的教育焦慮,似乎在學習問題上表現得特別突出。可仔細想想,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不是學習,更多的是孩子的心理因素和親子之間的情感鏈接出現了問題。

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孩子的內驅力。逼迫孩子學習,會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長。這樣的孩子,內心永遠在衝突。

但凡衝突,必有痛苦與傷害。孩子不僅體驗到學習的痛苦,同時也感受不到家長的愛與信任,學習內驅力耗盡了,並對家長關閉了心門。

"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開學啦,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學習操心了。

想一想,這一屆的父母要比我們那時的父母難得多: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壓力山大,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如此巨大。

家長們恨不能有三頭六臂,來把這些同時擺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大,又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耐心陪伴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在競爭中不佔優勢,將來可能要被淘汰。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屆家長真焦慮啊。

對孩子嚴格,擔心他們的心理問題;對孩子寬鬆,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鬆懈失控。

左右為難。

最操心的莫過於小學孩子的家長,孩子認知尚未完善,學習意識不強。逼迫孩子寫作業,影響親子關係和心理健康;可如果不從小培養學習習慣,更怕壞了孩子一輩子的學業與前途。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有厭學情緒啦。家長急得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快樂學習的底色。

小學二年級就有厭學傾向,往往是在一年級時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體驗不好造成的。

所以,家長最好在孩子剛剛上一年級時就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是需要一定的適應期的,最好的適應是從內心適應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孩子一開始接觸到系統的學習時,就給他好的體驗,讓他從內心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愛上學習,這是給孩子打下最好的學習底色,也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基礎。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愛玩,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用陪孩子游戲的方式讓他們從玩中學習,以這些趣味的形式,滿足孩子天性的同時,將他們帶入到學習狀態中。

等到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後,學習興趣與習慣養成就水到渠成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什麼樣的家長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學習從來都是痛苦的,哪有快樂的學習?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很多。

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言行心態,會嚴重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度。正因為他們自己認為學習很苦,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苦差事,這才是許多孩子厭學的最大原因。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樣的家長,也最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由於學習曾經是他們的負擔和痛苦,他們會將這種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一定也會把學習當成負擔。

他們不相信孩子能夠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也不相信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所以,他們往往會用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從而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糟糕的體驗,也變得恐懼學習,逃避學習。

這似乎更加印證了他們的觀點:你看,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

於是,各種陪孩子寫作業中又吼又打的鬧劇頻頻上演。大人焦燥,孩子委屈。學習真的就成為了他們心頭之痛。

過程既然這麼痛苦,堅持一定會很難,結果自然也不樂觀。孩子學習不好,今後還能做好什麼?這樣一來,焦慮就會沒完沒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教育焦慮的家長,表面上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內心其實在排斥學習。

因為他們真正重視的是學習成績帶來的功利:成績好了,可以考上好的大學,可以獲得更好的社會資源。

這些家長的教育焦慮,似乎在學習問題上表現得特別突出。可仔細想想,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不是學習,更多的是孩子的心理因素和親子之間的情感鏈接出現了問題。

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孩子的內驅力。逼迫孩子學習,會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長。這樣的孩子,內心永遠在衝突。

但凡衝突,必有痛苦與傷害。孩子不僅體驗到學習的痛苦,同時也感受不到家長的愛與信任,學習內驅力耗盡了,並對家長關閉了心門。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我常常在後臺收到這樣的留言:

孩子13歲多,不去上學了,和我對抗著,也不和我交流,不知道怎麼處理才能讓他重返學校?

初三即將中考的孩子,近一個月來越來越不愛寫作業,每天去上學很勉強,回到家情緒也不好,問怎麼回事?回答一個字累!我該怎麼與其溝通啊!

字裡行間,無不寫滿了家長的焦慮。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尋找自我,如果此前一直是處於父母逼迫學習的狀態,他們往往會用逆反的方式尋找自己。

雖然他們在意識上也知道要好好學習,但因為內心找不到自我,也就找不到學習的意義。如果學習壓力加大,他們反而會因此放棄學習,退一步來嘗試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開學啦,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學習操心了。

想一想,這一屆的父母要比我們那時的父母難得多: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壓力山大,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如此巨大。

家長們恨不能有三頭六臂,來把這些同時擺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大,又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耐心陪伴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在競爭中不佔優勢,將來可能要被淘汰。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屆家長真焦慮啊。

對孩子嚴格,擔心他們的心理問題;對孩子寬鬆,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鬆懈失控。

左右為難。

最操心的莫過於小學孩子的家長,孩子認知尚未完善,學習意識不強。逼迫孩子寫作業,影響親子關係和心理健康;可如果不從小培養學習習慣,更怕壞了孩子一輩子的學業與前途。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有厭學情緒啦。家長急得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快樂學習的底色。

小學二年級就有厭學傾向,往往是在一年級時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體驗不好造成的。

所以,家長最好在孩子剛剛上一年級時就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是需要一定的適應期的,最好的適應是從內心適應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孩子一開始接觸到系統的學習時,就給他好的體驗,讓他從內心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愛上學習,這是給孩子打下最好的學習底色,也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基礎。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愛玩,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用陪孩子游戲的方式讓他們從玩中學習,以這些趣味的形式,滿足孩子天性的同時,將他們帶入到學習狀態中。

等到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後,學習興趣與習慣養成就水到渠成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什麼樣的家長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學習從來都是痛苦的,哪有快樂的學習?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很多。

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言行心態,會嚴重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度。正因為他們自己認為學習很苦,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苦差事,這才是許多孩子厭學的最大原因。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樣的家長,也最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由於學習曾經是他們的負擔和痛苦,他們會將這種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一定也會把學習當成負擔。

他們不相信孩子能夠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也不相信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所以,他們往往會用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從而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糟糕的體驗,也變得恐懼學習,逃避學習。

這似乎更加印證了他們的觀點:你看,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

於是,各種陪孩子寫作業中又吼又打的鬧劇頻頻上演。大人焦燥,孩子委屈。學習真的就成為了他們心頭之痛。

過程既然這麼痛苦,堅持一定會很難,結果自然也不樂觀。孩子學習不好,今後還能做好什麼?這樣一來,焦慮就會沒完沒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教育焦慮的家長,表面上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內心其實在排斥學習。

因為他們真正重視的是學習成績帶來的功利:成績好了,可以考上好的大學,可以獲得更好的社會資源。

這些家長的教育焦慮,似乎在學習問題上表現得特別突出。可仔細想想,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不是學習,更多的是孩子的心理因素和親子之間的情感鏈接出現了問題。

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孩子的內驅力。逼迫孩子學習,會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長。這樣的孩子,內心永遠在衝突。

但凡衝突,必有痛苦與傷害。孩子不僅體驗到學習的痛苦,同時也感受不到家長的愛與信任,學習內驅力耗盡了,並對家長關閉了心門。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我常常在後臺收到這樣的留言:

孩子13歲多,不去上學了,和我對抗著,也不和我交流,不知道怎麼處理才能讓他重返學校?

初三即將中考的孩子,近一個月來越來越不愛寫作業,每天去上學很勉強,回到家情緒也不好,問怎麼回事?回答一個字累!我該怎麼與其溝通啊!

字裡行間,無不寫滿了家長的焦慮。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尋找自我,如果此前一直是處於父母逼迫學習的狀態,他們往往會用逆反的方式尋找自己。

雖然他們在意識上也知道要好好學習,但因為內心找不到自我,也就找不到學習的意義。如果學習壓力加大,他們反而會因此放棄學習,退一步來嘗試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學會放下功利心,才能真正看見孩子。

傳統教育的“唯理智教育傾向”,把知識獲得或智力訓練當成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教育過程中常常漠視、扭曲和阻礙孩子的情感發展。

當我們的教育被功利心佔領時,往往就看不見孩子本人。我們會本末倒置,用功利倒逼孩子“努力”。我們會把孩子當成一種實現目標的工具,而不是把孩子當成真正的人。這才導致許多孩子自我的喪失與成長的扭曲,厭學、自暴自棄、抑鬱、無意義感。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孩子,即便擁有好的成績,即便長大後也獲得了父母所期待的“成功”,卻無法從內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開學啦,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學習操心了。

想一想,這一屆的父母要比我們那時的父母難得多: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壓力山大,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如此巨大。

家長們恨不能有三頭六臂,來把這些同時擺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大,又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耐心陪伴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在競爭中不佔優勢,將來可能要被淘汰。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屆家長真焦慮啊。

對孩子嚴格,擔心他們的心理問題;對孩子寬鬆,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鬆懈失控。

左右為難。

最操心的莫過於小學孩子的家長,孩子認知尚未完善,學習意識不強。逼迫孩子寫作業,影響親子關係和心理健康;可如果不從小培養學習習慣,更怕壞了孩子一輩子的學業與前途。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有厭學情緒啦。家長急得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快樂學習的底色。

小學二年級就有厭學傾向,往往是在一年級時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體驗不好造成的。

所以,家長最好在孩子剛剛上一年級時就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是需要一定的適應期的,最好的適應是從內心適應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孩子一開始接觸到系統的學習時,就給他好的體驗,讓他從內心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愛上學習,這是給孩子打下最好的學習底色,也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基礎。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愛玩,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用陪孩子游戲的方式讓他們從玩中學習,以這些趣味的形式,滿足孩子天性的同時,將他們帶入到學習狀態中。

等到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後,學習興趣與習慣養成就水到渠成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什麼樣的家長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學習從來都是痛苦的,哪有快樂的學習?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很多。

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言行心態,會嚴重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度。正因為他們自己認為學習很苦,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苦差事,這才是許多孩子厭學的最大原因。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樣的家長,也最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由於學習曾經是他們的負擔和痛苦,他們會將這種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一定也會把學習當成負擔。

他們不相信孩子能夠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也不相信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所以,他們往往會用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從而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糟糕的體驗,也變得恐懼學習,逃避學習。

這似乎更加印證了他們的觀點:你看,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

於是,各種陪孩子寫作業中又吼又打的鬧劇頻頻上演。大人焦燥,孩子委屈。學習真的就成為了他們心頭之痛。

過程既然這麼痛苦,堅持一定會很難,結果自然也不樂觀。孩子學習不好,今後還能做好什麼?這樣一來,焦慮就會沒完沒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教育焦慮的家長,表面上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內心其實在排斥學習。

因為他們真正重視的是學習成績帶來的功利:成績好了,可以考上好的大學,可以獲得更好的社會資源。

這些家長的教育焦慮,似乎在學習問題上表現得特別突出。可仔細想想,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不是學習,更多的是孩子的心理因素和親子之間的情感鏈接出現了問題。

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孩子的內驅力。逼迫孩子學習,會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長。這樣的孩子,內心永遠在衝突。

但凡衝突,必有痛苦與傷害。孩子不僅體驗到學習的痛苦,同時也感受不到家長的愛與信任,學習內驅力耗盡了,並對家長關閉了心門。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我常常在後臺收到這樣的留言:

孩子13歲多,不去上學了,和我對抗著,也不和我交流,不知道怎麼處理才能讓他重返學校?

初三即將中考的孩子,近一個月來越來越不愛寫作業,每天去上學很勉強,回到家情緒也不好,問怎麼回事?回答一個字累!我該怎麼與其溝通啊!

字裡行間,無不寫滿了家長的焦慮。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尋找自我,如果此前一直是處於父母逼迫學習的狀態,他們往往會用逆反的方式尋找自己。

雖然他們在意識上也知道要好好學習,但因為內心找不到自我,也就找不到學習的意義。如果學習壓力加大,他們反而會因此放棄學習,退一步來嘗試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學會放下功利心,才能真正看見孩子。

傳統教育的“唯理智教育傾向”,把知識獲得或智力訓練當成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教育過程中常常漠視、扭曲和阻礙孩子的情感發展。

當我們的教育被功利心佔領時,往往就看不見孩子本人。我們會本末倒置,用功利倒逼孩子“努力”。我們會把孩子當成一種實現目標的工具,而不是把孩子當成真正的人。這才導致許多孩子自我的喪失與成長的扭曲,厭學、自暴自棄、抑鬱、無意義感。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孩子,即便擁有好的成績,即便長大後也獲得了父母所期待的“成功”,卻無法從內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聰明的家長,會認識到孩子本人才是受教育的主體,他們會用心去看見孩子,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幫助孩子尋找學習的樂趣。

他們知道,真正決定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是心理因素。他們知道,比起目前的學習成績,孩子的情感發展與心理健康更重要。

當家長從內心深處把孩子看成一個有靈性的種子,用愛滋養孩子的內心,激發他們成長的動力。他們的孩子反而很少厭學,他們自己也沒有那麼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孩子的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是有機的統一體。他強調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發展潛能,形成他們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和價值觀體系,最終實現自我教育。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開學啦,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學習操心了。

想一想,這一屆的父母要比我們那時的父母難得多: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壓力山大,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如此巨大。

家長們恨不能有三頭六臂,來把這些同時擺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大,又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耐心陪伴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在競爭中不佔優勢,將來可能要被淘汰。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屆家長真焦慮啊。

對孩子嚴格,擔心他們的心理問題;對孩子寬鬆,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鬆懈失控。

左右為難。

最操心的莫過於小學孩子的家長,孩子認知尚未完善,學習意識不強。逼迫孩子寫作業,影響親子關係和心理健康;可如果不從小培養學習習慣,更怕壞了孩子一輩子的學業與前途。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有厭學情緒啦。家長急得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快樂學習的底色。

小學二年級就有厭學傾向,往往是在一年級時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體驗不好造成的。

所以,家長最好在孩子剛剛上一年級時就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是需要一定的適應期的,最好的適應是從內心適應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孩子一開始接觸到系統的學習時,就給他好的體驗,讓他從內心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愛上學習,這是給孩子打下最好的學習底色,也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基礎。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愛玩,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用陪孩子游戲的方式讓他們從玩中學習,以這些趣味的形式,滿足孩子天性的同時,將他們帶入到學習狀態中。

等到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後,學習興趣與習慣養成就水到渠成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什麼樣的家長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學習從來都是痛苦的,哪有快樂的學習?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很多。

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言行心態,會嚴重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度。正因為他們自己認為學習很苦,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苦差事,這才是許多孩子厭學的最大原因。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這樣的家長,也最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由於學習曾經是他們的負擔和痛苦,他們會將這種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一定也會把學習當成負擔。

他們不相信孩子能夠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也不相信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所以,他們往往會用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從而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糟糕的體驗,也變得恐懼學習,逃避學習。

這似乎更加印證了他們的觀點:你看,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

於是,各種陪孩子寫作業中又吼又打的鬧劇頻頻上演。大人焦燥,孩子委屈。學習真的就成為了他們心頭之痛。

過程既然這麼痛苦,堅持一定會很難,結果自然也不樂觀。孩子學習不好,今後還能做好什麼?這樣一來,焦慮就會沒完沒了。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教育焦慮的家長,表面上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內心其實在排斥學習。

因為他們真正重視的是學習成績帶來的功利:成績好了,可以考上好的大學,可以獲得更好的社會資源。

這些家長的教育焦慮,似乎在學習問題上表現得特別突出。可仔細想想,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不是學習,更多的是孩子的心理因素和親子之間的情感鏈接出現了問題。

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孩子的內驅力。逼迫孩子學習,會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長。這樣的孩子,內心永遠在衝突。

但凡衝突,必有痛苦與傷害。孩子不僅體驗到學習的痛苦,同時也感受不到家長的愛與信任,學習內驅力耗盡了,並對家長關閉了心門。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我常常在後臺收到這樣的留言:

孩子13歲多,不去上學了,和我對抗著,也不和我交流,不知道怎麼處理才能讓他重返學校?

初三即將中考的孩子,近一個月來越來越不愛寫作業,每天去上學很勉強,回到家情緒也不好,問怎麼回事?回答一個字累!我該怎麼與其溝通啊!

字裡行間,無不寫滿了家長的焦慮。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尋找自我,如果此前一直是處於父母逼迫學習的狀態,他們往往會用逆反的方式尋找自己。

雖然他們在意識上也知道要好好學習,但因為內心找不到自我,也就找不到學習的意義。如果學習壓力加大,他們反而會因此放棄學習,退一步來嘗試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學會放下功利心,才能真正看見孩子。

傳統教育的“唯理智教育傾向”,把知識獲得或智力訓練當成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教育過程中常常漠視、扭曲和阻礙孩子的情感發展。

當我們的教育被功利心佔領時,往往就看不見孩子本人。我們會本末倒置,用功利倒逼孩子“努力”。我們會把孩子當成一種實現目標的工具,而不是把孩子當成真正的人。這才導致許多孩子自我的喪失與成長的扭曲,厭學、自暴自棄、抑鬱、無意義感。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孩子,即便擁有好的成績,即便長大後也獲得了父母所期待的“成功”,卻無法從內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聰明的家長,會認識到孩子本人才是受教育的主體,他們會用心去看見孩子,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幫助孩子尋找學習的樂趣。

他們知道,真正決定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是心理因素。他們知道,比起目前的學習成績,孩子的情感發展與心理健康更重要。

當家長從內心深處把孩子看成一個有靈性的種子,用愛滋養孩子的內心,激發他們成長的動力。他們的孩子反而很少厭學,他們自己也沒有那麼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孩子的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是有機的統一體。他強調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發展潛能,形成他們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和價值觀體系,最終實現自我教育。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內心的信念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為我們太焦慮了

我們的教育技術層面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了

家長的教育焦慮,是對孩子的隱形否定,也是對自己不滿意的體現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素質教育觀察推送的這份閱讀清單,幫你快速找到想看的精品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