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不了好爸媽?心理學家:育兒方式的隔代影響不容忽視

不要用自己受到的方式去對待孩子,而要用我們希望受到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為什麼做不了好爸媽?心理學家:育兒方式的隔代影響不容忽視

01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男孩小時候跟著母親去超市,母親每次都抽很多免費塑料袋帶回家,有時候還讓男孩幫忙一起撕。

二十年後男孩長大結婚當了爸爸,不用再陪著媽媽去超市,但是他每次帶自己兒子去超市也會偷偷拽很多免費塑料袋回家。可以想象,只要超市還有免費塑料袋提供,這家人會循環往復,一代接著一代拿下去。

即使後來有人告訴這個男孩,佔小便宜是不對的,他也不能立刻改掉,甚至會反駁一句:“我媽媽一直都這麼教我的,也沒見怎麼樣呀。”

如何做父母不是人生來就有的本能,也沒有專門的培訓課程,只是年齡到了,時機到了,於是成了另一個生命的父母。

我們養育孩子的最初經驗來源於我們自己的父母。是他們教會了我們如何養育,為我們提供如何與孩子說話和相處的範例。原生家庭的經歷會影響我們成為什麼樣的媽媽和爸爸,這種影響超越任何我們最終會使用的具體養育手段。

養育孩子不是一項可以掌握的技能,比如烹飪或木匠手藝。參與其中的心理力量把事情變得極為複雜,而這些力量往往在我們不知不覺之間發揮作用。

就像最近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中贊恩的父親在面對兒子指控時說:

“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也是這麼長大的。”

事實上,很多研究育兒方面的人員都表示,人們的基本養育方式“早在(他們)與自己後代直接接觸以前就已經形成了”。這些方式深深植根於他們很久以前的個人經歷。

為什麼做不了好爸媽?心理學家:育兒方式的隔代影響不容忽視

02

朋友有次跟我吐槽她男朋友,說兩人在未來孩子教育方面分歧很大。她覺得如果條件允許應該讓孩子多學點東西,將來送孩子出國讀書。

但是還沒聽她說完,她男朋友就急了,“怎麼?不上興趣班就成不了才了?國內這麼多好學校幹嘛非要出國?我從小就沒上過興趣班,也沒出國留學,不照樣很優秀。我都可以,孩子怎麼就不行?”

之後兩人又討論了誰照顧孩子的問題,朋友覺得儘量他倆輪流照顧,老人幫幫手就行。這不說還好,一說她男朋友又炸毛了。“我就是我媽帶大的,也沒啥毛病,咋滴我媽就帶不好孫子了?”

一通討論了下來,朋友被氣個半死,她男朋友也委屈地不理她了。

曾經碰到過這樣一位父親,他經常打孩子,只要孩子犯錯,二話不說扒了褲子就是一通揍。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犯錯就不能先好好說嗎。他回答:“我爸爸從小就是這麼教育我的,說教沒用,要打才行,他(孩子)知道疼了下次就不敢了。”

上一輩的教養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這輩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些是顯性的,就像上面的這位父親,他很明確自己的教育方式來自於父親曾教育自己的方式。還有一部分是隱性的。

為什麼做不了好爸媽?心理學家:育兒方式的隔代影響不容忽視

有位心理學家在自己的書中這樣舉例道:“我就像一個圍觀車禍現場的旁觀者,看著朋友們用自己小時候受傷的方式去傷害他們自己的孩子,這可並不好看。”

他所提到的那些成年人並不是有意識地決定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不愉快,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

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就此給出的解釋是:“許多人繼續傳遞自己童年時受到的殘忍行為和態度,以此繼續將自己的父母理想化。”

她認為基於各種原因成年的孩子會懷有強烈且無意識的需要,需要認為他們的父母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他們好,且都是出於愛。

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產生父母不完全懷有好意、或並不稱職的念頭實在太可怕,也太不孝順了。因此為了消除這種疑慮,他們會選擇像父母對待自己那樣去對待他們的孩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父母,他們深知自己的成長經歷不“完美”,心裡對父母除了愛更有些複雜的批判情緒。他們一直想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甚至發誓不讓孩子經歷自己曾經歷過的磨難。

然而,事實卻不如預期,曾經遭遇過沒人照料或是嚴格要求的父母,會陷入另外一種極端:要麼“神經質”般地控制孩子的自由,要麼完全放任自流、順從孩子。

這些想竭力擺脫不幸家庭的人,最終又淪為締造一個相似得可怕的家庭的人,雖然他逃離了那個家庭(或是自以為已經逃離了那個家庭)。

為什麼做不了好爸媽?心理學家:育兒方式的隔代影響不容忽視

03

心理學家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裡提到:如果不反思你的成長經歷如何構成你的內心世界,那麼討論是什麼阻礙你成為更好的家長是毫無意義的。

你的成長經歷不僅影響了你對孩子做什麼,也決定了你對他們不做什麼;它影響你如何劃分你與配偶的育兒責任,你對男孩和女孩是否會區別對待。

它幫助你決定你的日常行為是否向孩子表達基本的尊重或不尊重;它關係著什麼會令你生氣,什麼會令你悲傷,以及你如何表達這些感受。

不可否認,每一輩的育兒觀念都有其可取之處,但是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育兒方式也需要隨之變化。

“不要那麼死板”是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理念裡提到的育兒原則之一。

對於任何事都沒有一成不變且有效的辦法,育兒更是如此。根據情況靈活變通,才能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真正偉大的家長,其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們願意面對令人不安的問題,願意質疑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質疑自己童年的經歷。

當他們面對一個可以更好解決與孩子衝突的建議時,他們會抵抗住捍衛老觀念的誘惑—“咳!我父母就是這樣對我的,我不是挺好的嗎。”

不再用自己受到的方式去對待孩子,而是用希望受到的方式去對待他們。是每位家長都需要坐下來思考的問題。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