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美國教育學博士賽西·高夫說,父母應該學會充滿感情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

何謂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呢?

從目前的中國家庭育兒萬象中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巨嬰、媽寶、無知無畏者、冷漠自私者、忘記快樂者……這些代表就是教育感情用事的結果。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美國教育學博士賽西·高夫說,父母應該學會充滿感情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

何謂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呢?

從目前的中國家庭育兒萬象中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巨嬰、媽寶、無知無畏者、冷漠自私者、忘記快樂者……這些代表就是教育感情用事的結果。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詩詩的媽媽性格要強,是個十分注重獨立教育的女性。在她的觀念裡,慈母多敗兒,所以對女兒詩詩一直嚴厲大於呵護。

從詩詩學會走路開始,媽媽就很少抱她了,再遠的路,詩詩都要自己走。2歲時,詩詩就能自己吃飯、穿衣,和那些依偎在媽媽腿上、爸爸身上的同齡孩子相比,詩詩的背影總是分外孤單。

媽媽教育詩詩,身為女性一定要堅強獨立,不依附於男性,自己強大了才不會受到傷害。詩詩聽不懂,但為了讓媽媽歡喜、滿意,她努力去完成媽媽要求的任何事,也只有這樣,詩詩才能偶爾得到媽媽一個親暱的撫摸。

一晃已經10歲了,詩詩一直是學校中的佼佼者,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她經常參加各種表彰活動,但鏡頭下的詩詩從沒有笑容。同學們一直在背後稱她為“殭屍隊長”,她很生氣,卻不知如何發洩,她也想改變自己,可已經不知道怎麼微笑了。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美國教育學博士賽西·高夫說,父母應該學會充滿感情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

何謂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呢?

從目前的中國家庭育兒萬象中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巨嬰、媽寶、無知無畏者、冷漠自私者、忘記快樂者……這些代表就是教育感情用事的結果。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詩詩的媽媽性格要強,是個十分注重獨立教育的女性。在她的觀念裡,慈母多敗兒,所以對女兒詩詩一直嚴厲大於呵護。

從詩詩學會走路開始,媽媽就很少抱她了,再遠的路,詩詩都要自己走。2歲時,詩詩就能自己吃飯、穿衣,和那些依偎在媽媽腿上、爸爸身上的同齡孩子相比,詩詩的背影總是分外孤單。

媽媽教育詩詩,身為女性一定要堅強獨立,不依附於男性,自己強大了才不會受到傷害。詩詩聽不懂,但為了讓媽媽歡喜、滿意,她努力去完成媽媽要求的任何事,也只有這樣,詩詩才能偶爾得到媽媽一個親暱的撫摸。

一晃已經10歲了,詩詩一直是學校中的佼佼者,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她經常參加各種表彰活動,但鏡頭下的詩詩從沒有笑容。同學們一直在背後稱她為“殭屍隊長”,她很生氣,卻不知如何發洩,她也想改變自己,可已經不知道怎麼微笑了。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曾著書矯正美國社會兒童養育觀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由於擔憂母愛致使孩子過度依賴家庭,提出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輕易去滿足孩子的觀點,他的理念影響了當時西方社會很多人。

在我國,一些家長也十分推崇源自於華生理論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等違揹人性需求的育兒歪論,他們眼中的“獨立教育”,就是對孩子絕不親近、聲色俱厲。

可“獨立教育”的本質確實如此嗎?


一、什麼是正確的“獨立教育”?

獨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某事。對個人而言,獨立包括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生活獨立。

在孩子兒時培養他們獨立的生活習慣,今後孩子才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未來他們才能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成年後他們才能依靠本領立足社會。

生兒育女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僅要讓孩子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技能、品德的培養和塑造。然而現代社會殘酷的競爭,讓育兒兩極分化愈發十分明顯。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美國教育學博士賽西·高夫說,父母應該學會充滿感情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

何謂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呢?

從目前的中國家庭育兒萬象中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巨嬰、媽寶、無知無畏者、冷漠自私者、忘記快樂者……這些代表就是教育感情用事的結果。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詩詩的媽媽性格要強,是個十分注重獨立教育的女性。在她的觀念裡,慈母多敗兒,所以對女兒詩詩一直嚴厲大於呵護。

從詩詩學會走路開始,媽媽就很少抱她了,再遠的路,詩詩都要自己走。2歲時,詩詩就能自己吃飯、穿衣,和那些依偎在媽媽腿上、爸爸身上的同齡孩子相比,詩詩的背影總是分外孤單。

媽媽教育詩詩,身為女性一定要堅強獨立,不依附於男性,自己強大了才不會受到傷害。詩詩聽不懂,但為了讓媽媽歡喜、滿意,她努力去完成媽媽要求的任何事,也只有這樣,詩詩才能偶爾得到媽媽一個親暱的撫摸。

一晃已經10歲了,詩詩一直是學校中的佼佼者,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她經常參加各種表彰活動,但鏡頭下的詩詩從沒有笑容。同學們一直在背後稱她為“殭屍隊長”,她很生氣,卻不知如何發洩,她也想改變自己,可已經不知道怎麼微笑了。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曾著書矯正美國社會兒童養育觀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由於擔憂母愛致使孩子過度依賴家庭,提出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輕易去滿足孩子的觀點,他的理念影響了當時西方社會很多人。

在我國,一些家長也十分推崇源自於華生理論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等違揹人性需求的育兒歪論,他們眼中的“獨立教育”,就是對孩子絕不親近、聲色俱厲。

可“獨立教育”的本質確實如此嗎?


一、什麼是正確的“獨立教育”?

獨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某事。對個人而言,獨立包括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生活獨立。

在孩子兒時培養他們獨立的生活習慣,今後孩子才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未來他們才能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成年後他們才能依靠本領立足社會。

生兒育女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僅要讓孩子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技能、品德的培養和塑造。然而現代社會殘酷的競爭,讓育兒兩極分化愈發十分明顯。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家長們要麼擔心自己的孩子太辛苦,一味溺愛,20多歲的碩士生、海歸學子在家啃老的現象隨處可見;要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幼年開始就疾言厲色,填鴨教育,揠苗助長,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承受巨大的壓力,最後身體和精神都出現問題。

育兒理念的偏差讓這些家長離正確的“獨立教育”——培養孩子堅強果敢、積極主動、吃苦耐勞、勇於拼搏的品質漸行漸遠。甚至讓“虎媽”“狼爸”成為教育的典範。殊不知,“狠心”帶來的惡果永遠無法挽回。


二、對孩子“狠心”體現在哪些方面?

對孩子“狠心”的父母往往都戴著一個統一的高帽:塑造。

在塑造的光環下,家長或在身體和心理上與孩子隔離;或在言語和行動上暴力相對;或不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對身體和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強行灌輸。似乎只有對孩子足夠狠心,才能培養出獨立強大的精英。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美國教育學博士賽西·高夫說,父母應該學會充滿感情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

何謂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呢?

從目前的中國家庭育兒萬象中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巨嬰、媽寶、無知無畏者、冷漠自私者、忘記快樂者……這些代表就是教育感情用事的結果。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詩詩的媽媽性格要強,是個十分注重獨立教育的女性。在她的觀念裡,慈母多敗兒,所以對女兒詩詩一直嚴厲大於呵護。

從詩詩學會走路開始,媽媽就很少抱她了,再遠的路,詩詩都要自己走。2歲時,詩詩就能自己吃飯、穿衣,和那些依偎在媽媽腿上、爸爸身上的同齡孩子相比,詩詩的背影總是分外孤單。

媽媽教育詩詩,身為女性一定要堅強獨立,不依附於男性,自己強大了才不會受到傷害。詩詩聽不懂,但為了讓媽媽歡喜、滿意,她努力去完成媽媽要求的任何事,也只有這樣,詩詩才能偶爾得到媽媽一個親暱的撫摸。

一晃已經10歲了,詩詩一直是學校中的佼佼者,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她經常參加各種表彰活動,但鏡頭下的詩詩從沒有笑容。同學們一直在背後稱她為“殭屍隊長”,她很生氣,卻不知如何發洩,她也想改變自己,可已經不知道怎麼微笑了。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曾著書矯正美國社會兒童養育觀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由於擔憂母愛致使孩子過度依賴家庭,提出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輕易去滿足孩子的觀點,他的理念影響了當時西方社會很多人。

在我國,一些家長也十分推崇源自於華生理論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等違揹人性需求的育兒歪論,他們眼中的“獨立教育”,就是對孩子絕不親近、聲色俱厲。

可“獨立教育”的本質確實如此嗎?


一、什麼是正確的“獨立教育”?

獨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某事。對個人而言,獨立包括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生活獨立。

在孩子兒時培養他們獨立的生活習慣,今後孩子才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未來他們才能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成年後他們才能依靠本領立足社會。

生兒育女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僅要讓孩子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技能、品德的培養和塑造。然而現代社會殘酷的競爭,讓育兒兩極分化愈發十分明顯。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家長們要麼擔心自己的孩子太辛苦,一味溺愛,20多歲的碩士生、海歸學子在家啃老的現象隨處可見;要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幼年開始就疾言厲色,填鴨教育,揠苗助長,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承受巨大的壓力,最後身體和精神都出現問題。

育兒理念的偏差讓這些家長離正確的“獨立教育”——培養孩子堅強果敢、積極主動、吃苦耐勞、勇於拼搏的品質漸行漸遠。甚至讓“虎媽”“狼爸”成為教育的典範。殊不知,“狠心”帶來的惡果永遠無法挽回。


二、對孩子“狠心”體現在哪些方面?

對孩子“狠心”的父母往往都戴著一個統一的高帽:塑造。

在塑造的光環下,家長或在身體和心理上與孩子隔離;或在言語和行動上暴力相對;或不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對身體和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強行灌輸。似乎只有對孩子足夠狠心,才能培養出獨立強大的精英。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在震驚社會的“8歲孩子累死補習課堂”事件中,那個被送至急救中心的孩子曾短暫甦醒過,可他本身已經沒有了求生慾望,只留下在人世的最後一句話:我太累了,想睡覺。

到底是什麼樣的高壓環境,才讓一個年僅8歲的孩子過勞致死?我們看到孩子媽媽哭天搶地的照片時,不能只感嘆她的狠心,更應該深究其本質,思考教育孩子的初衷在哪裡?

中國的教育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有的家長卻只看“學業”不看“學習”。學習是貫穿人一生的能力,學習獨立、學習勇敢、學習追求、學習創新……,只有學習才是根本,只有學習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而學會學習,離不開家長愛的關注、陪伴和引導。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美國教育學博士賽西·高夫說,父母應該學會充滿感情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

何謂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呢?

從目前的中國家庭育兒萬象中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巨嬰、媽寶、無知無畏者、冷漠自私者、忘記快樂者……這些代表就是教育感情用事的結果。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詩詩的媽媽性格要強,是個十分注重獨立教育的女性。在她的觀念裡,慈母多敗兒,所以對女兒詩詩一直嚴厲大於呵護。

從詩詩學會走路開始,媽媽就很少抱她了,再遠的路,詩詩都要自己走。2歲時,詩詩就能自己吃飯、穿衣,和那些依偎在媽媽腿上、爸爸身上的同齡孩子相比,詩詩的背影總是分外孤單。

媽媽教育詩詩,身為女性一定要堅強獨立,不依附於男性,自己強大了才不會受到傷害。詩詩聽不懂,但為了讓媽媽歡喜、滿意,她努力去完成媽媽要求的任何事,也只有這樣,詩詩才能偶爾得到媽媽一個親暱的撫摸。

一晃已經10歲了,詩詩一直是學校中的佼佼者,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她經常參加各種表彰活動,但鏡頭下的詩詩從沒有笑容。同學們一直在背後稱她為“殭屍隊長”,她很生氣,卻不知如何發洩,她也想改變自己,可已經不知道怎麼微笑了。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曾著書矯正美國社會兒童養育觀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由於擔憂母愛致使孩子過度依賴家庭,提出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輕易去滿足孩子的觀點,他的理念影響了當時西方社會很多人。

在我國,一些家長也十分推崇源自於華生理論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等違揹人性需求的育兒歪論,他們眼中的“獨立教育”,就是對孩子絕不親近、聲色俱厲。

可“獨立教育”的本質確實如此嗎?


一、什麼是正確的“獨立教育”?

獨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某事。對個人而言,獨立包括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生活獨立。

在孩子兒時培養他們獨立的生活習慣,今後孩子才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未來他們才能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成年後他們才能依靠本領立足社會。

生兒育女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僅要讓孩子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技能、品德的培養和塑造。然而現代社會殘酷的競爭,讓育兒兩極分化愈發十分明顯。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家長們要麼擔心自己的孩子太辛苦,一味溺愛,20多歲的碩士生、海歸學子在家啃老的現象隨處可見;要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幼年開始就疾言厲色,填鴨教育,揠苗助長,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承受巨大的壓力,最後身體和精神都出現問題。

育兒理念的偏差讓這些家長離正確的“獨立教育”——培養孩子堅強果敢、積極主動、吃苦耐勞、勇於拼搏的品質漸行漸遠。甚至讓“虎媽”“狼爸”成為教育的典範。殊不知,“狠心”帶來的惡果永遠無法挽回。


二、對孩子“狠心”體現在哪些方面?

對孩子“狠心”的父母往往都戴著一個統一的高帽:塑造。

在塑造的光環下,家長或在身體和心理上與孩子隔離;或在言語和行動上暴力相對;或不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對身體和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強行灌輸。似乎只有對孩子足夠狠心,才能培養出獨立強大的精英。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在震驚社會的“8歲孩子累死補習課堂”事件中,那個被送至急救中心的孩子曾短暫甦醒過,可他本身已經沒有了求生慾望,只留下在人世的最後一句話:我太累了,想睡覺。

到底是什麼樣的高壓環境,才讓一個年僅8歲的孩子過勞致死?我們看到孩子媽媽哭天搶地的照片時,不能只感嘆她的狠心,更應該深究其本質,思考教育孩子的初衷在哪裡?

中國的教育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有的家長卻只看“學業”不看“學習”。學習是貫穿人一生的能力,學習獨立、學習勇敢、學習追求、學習創新……,只有學習才是根本,只有學習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而學會學習,離不開家長愛的關注、陪伴和引導。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三、缺少陪伴的孩子有什麼影響?

做過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的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哈洛,在一次題為“母愛的本質”演講中表示,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這三個需求都是基於陪伴。

在哈洛的實驗中,沒有母親陪伴的恆河猴,不僅孤僻、極端、抑鬱、具有自殘傾向,還很難存活。這些殘酷卻揭示了偉大發現的實驗,歷經數年,得出的結論完全推翻了華生的理論,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哈洛也鄭重告訴世人,孩子的獨立並不是孤立和狠心造就的,對孩子的細心呵護,給予他們溫柔的擁抱和及時的迴應,孩子未來更容易成長為適應社會、探索創新的人。

缺乏了陪伴的孩子,就如代母實驗中的恆河猴一樣,容易自閉,害怕探索,性格怯懦,精神出現隱疾,而長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容易出現抑鬱自殘和厭世的情緒。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美國教育學博士賽西·高夫說,父母應該學會充滿感情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

何謂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呢?

從目前的中國家庭育兒萬象中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巨嬰、媽寶、無知無畏者、冷漠自私者、忘記快樂者……這些代表就是教育感情用事的結果。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詩詩的媽媽性格要強,是個十分注重獨立教育的女性。在她的觀念裡,慈母多敗兒,所以對女兒詩詩一直嚴厲大於呵護。

從詩詩學會走路開始,媽媽就很少抱她了,再遠的路,詩詩都要自己走。2歲時,詩詩就能自己吃飯、穿衣,和那些依偎在媽媽腿上、爸爸身上的同齡孩子相比,詩詩的背影總是分外孤單。

媽媽教育詩詩,身為女性一定要堅強獨立,不依附於男性,自己強大了才不會受到傷害。詩詩聽不懂,但為了讓媽媽歡喜、滿意,她努力去完成媽媽要求的任何事,也只有這樣,詩詩才能偶爾得到媽媽一個親暱的撫摸。

一晃已經10歲了,詩詩一直是學校中的佼佼者,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她經常參加各種表彰活動,但鏡頭下的詩詩從沒有笑容。同學們一直在背後稱她為“殭屍隊長”,她很生氣,卻不知如何發洩,她也想改變自己,可已經不知道怎麼微笑了。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曾著書矯正美國社會兒童養育觀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由於擔憂母愛致使孩子過度依賴家庭,提出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輕易去滿足孩子的觀點,他的理念影響了當時西方社會很多人。

在我國,一些家長也十分推崇源自於華生理論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等違揹人性需求的育兒歪論,他們眼中的“獨立教育”,就是對孩子絕不親近、聲色俱厲。

可“獨立教育”的本質確實如此嗎?


一、什麼是正確的“獨立教育”?

獨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某事。對個人而言,獨立包括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生活獨立。

在孩子兒時培養他們獨立的生活習慣,今後孩子才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未來他們才能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成年後他們才能依靠本領立足社會。

生兒育女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僅要讓孩子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技能、品德的培養和塑造。然而現代社會殘酷的競爭,讓育兒兩極分化愈發十分明顯。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家長們要麼擔心自己的孩子太辛苦,一味溺愛,20多歲的碩士生、海歸學子在家啃老的現象隨處可見;要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幼年開始就疾言厲色,填鴨教育,揠苗助長,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承受巨大的壓力,最後身體和精神都出現問題。

育兒理念的偏差讓這些家長離正確的“獨立教育”——培養孩子堅強果敢、積極主動、吃苦耐勞、勇於拼搏的品質漸行漸遠。甚至讓“虎媽”“狼爸”成為教育的典範。殊不知,“狠心”帶來的惡果永遠無法挽回。


二、對孩子“狠心”體現在哪些方面?

對孩子“狠心”的父母往往都戴著一個統一的高帽:塑造。

在塑造的光環下,家長或在身體和心理上與孩子隔離;或在言語和行動上暴力相對;或不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對身體和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強行灌輸。似乎只有對孩子足夠狠心,才能培養出獨立強大的精英。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在震驚社會的“8歲孩子累死補習課堂”事件中,那個被送至急救中心的孩子曾短暫甦醒過,可他本身已經沒有了求生慾望,只留下在人世的最後一句話:我太累了,想睡覺。

到底是什麼樣的高壓環境,才讓一個年僅8歲的孩子過勞致死?我們看到孩子媽媽哭天搶地的照片時,不能只感嘆她的狠心,更應該深究其本質,思考教育孩子的初衷在哪裡?

中國的教育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有的家長卻只看“學業”不看“學習”。學習是貫穿人一生的能力,學習獨立、學習勇敢、學習追求、學習創新……,只有學習才是根本,只有學習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而學會學習,離不開家長愛的關注、陪伴和引導。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三、缺少陪伴的孩子有什麼影響?

做過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的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哈洛,在一次題為“母愛的本質”演講中表示,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這三個需求都是基於陪伴。

在哈洛的實驗中,沒有母親陪伴的恆河猴,不僅孤僻、極端、抑鬱、具有自殘傾向,還很難存活。這些殘酷卻揭示了偉大發現的實驗,歷經數年,得出的結論完全推翻了華生的理論,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哈洛也鄭重告訴世人,孩子的獨立並不是孤立和狠心造就的,對孩子的細心呵護,給予他們溫柔的擁抱和及時的迴應,孩子未來更容易成長為適應社會、探索創新的人。

缺乏了陪伴的孩子,就如代母實驗中的恆河猴一樣,容易自閉,害怕探索,性格怯懦,精神出現隱疾,而長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容易出現抑鬱自殘和厭世的情緒。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四、當孩子需要你,請給他迴應

教育學家認為,嬰兒在出生6個月內,是其安全感確立的最佳時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從撫養者的擁抱、撫摸、面部表情等來確認自己是被呵護的。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依戀理論”研究中,也證明了分離和喪失對孩子將造成嚴重的精神創傷。

因此,追求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的父母,對孩子基本需求忽視不迴應的父母,不僅不能塑造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還會讓孩子容易變得對任何人不信任、對任何事不負責。

兒童的潛能是靠愛來滋養的,愛的藝術講究引導,如何在互動娛樂中讓孩子發現,如何在興趣創造中學習技能才是健康成長的要義,情感上的呵護將讓孩子擁有更健康的人格。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美國教育學博士賽西·高夫說,父母應該學會充滿感情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

何謂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情用事呢?

從目前的中國家庭育兒萬象中我們很容易找到答案——巨嬰、媽寶、無知無畏者、冷漠自私者、忘記快樂者……這些代表就是教育感情用事的結果。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詩詩的媽媽性格要強,是個十分注重獨立教育的女性。在她的觀念裡,慈母多敗兒,所以對女兒詩詩一直嚴厲大於呵護。

從詩詩學會走路開始,媽媽就很少抱她了,再遠的路,詩詩都要自己走。2歲時,詩詩就能自己吃飯、穿衣,和那些依偎在媽媽腿上、爸爸身上的同齡孩子相比,詩詩的背影總是分外孤單。

媽媽教育詩詩,身為女性一定要堅強獨立,不依附於男性,自己強大了才不會受到傷害。詩詩聽不懂,但為了讓媽媽歡喜、滿意,她努力去完成媽媽要求的任何事,也只有這樣,詩詩才能偶爾得到媽媽一個親暱的撫摸。

一晃已經10歲了,詩詩一直是學校中的佼佼者,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她經常參加各種表彰活動,但鏡頭下的詩詩從沒有笑容。同學們一直在背後稱她為“殭屍隊長”,她很生氣,卻不知如何發洩,她也想改變自己,可已經不知道怎麼微笑了。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曾著書矯正美國社會兒童養育觀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由於擔憂母愛致使孩子過度依賴家庭,提出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輕易去滿足孩子的觀點,他的理念影響了當時西方社會很多人。

在我國,一些家長也十分推崇源自於華生理論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等違揹人性需求的育兒歪論,他們眼中的“獨立教育”,就是對孩子絕不親近、聲色俱厲。

可“獨立教育”的本質確實如此嗎?


一、什麼是正確的“獨立教育”?

獨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某事。對個人而言,獨立包括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生活獨立。

在孩子兒時培養他們獨立的生活習慣,今後孩子才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未來他們才能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成年後他們才能依靠本領立足社會。

生兒育女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僅要讓孩子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技能、品德的培養和塑造。然而現代社會殘酷的競爭,讓育兒兩極分化愈發十分明顯。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家長們要麼擔心自己的孩子太辛苦,一味溺愛,20多歲的碩士生、海歸學子在家啃老的現象隨處可見;要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幼年開始就疾言厲色,填鴨教育,揠苗助長,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承受巨大的壓力,最後身體和精神都出現問題。

育兒理念的偏差讓這些家長離正確的“獨立教育”——培養孩子堅強果敢、積極主動、吃苦耐勞、勇於拼搏的品質漸行漸遠。甚至讓“虎媽”“狼爸”成為教育的典範。殊不知,“狠心”帶來的惡果永遠無法挽回。


二、對孩子“狠心”體現在哪些方面?

對孩子“狠心”的父母往往都戴著一個統一的高帽:塑造。

在塑造的光環下,家長或在身體和心理上與孩子隔離;或在言語和行動上暴力相對;或不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對身體和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強行灌輸。似乎只有對孩子足夠狠心,才能培養出獨立強大的精英。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在震驚社會的“8歲孩子累死補習課堂”事件中,那個被送至急救中心的孩子曾短暫甦醒過,可他本身已經沒有了求生慾望,只留下在人世的最後一句話:我太累了,想睡覺。

到底是什麼樣的高壓環境,才讓一個年僅8歲的孩子過勞致死?我們看到孩子媽媽哭天搶地的照片時,不能只感嘆她的狠心,更應該深究其本質,思考教育孩子的初衷在哪裡?

中國的教育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有的家長卻只看“學業”不看“學習”。學習是貫穿人一生的能力,學習獨立、學習勇敢、學習追求、學習創新……,只有學習才是根本,只有學習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而學會學習,離不開家長愛的關注、陪伴和引導。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三、缺少陪伴的孩子有什麼影響?

做過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的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哈洛,在一次題為“母愛的本質”演講中表示,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這三個需求都是基於陪伴。

在哈洛的實驗中,沒有母親陪伴的恆河猴,不僅孤僻、極端、抑鬱、具有自殘傾向,還很難存活。這些殘酷卻揭示了偉大發現的實驗,歷經數年,得出的結論完全推翻了華生的理論,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哈洛也鄭重告訴世人,孩子的獨立並不是孤立和狠心造就的,對孩子的細心呵護,給予他們溫柔的擁抱和及時的迴應,孩子未來更容易成長為適應社會、探索創新的人。

缺乏了陪伴的孩子,就如代母實驗中的恆河猴一樣,容易自閉,害怕探索,性格怯懦,精神出現隱疾,而長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容易出現抑鬱自殘和厭世的情緒。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四、當孩子需要你,請給他迴應

教育學家認為,嬰兒在出生6個月內,是其安全感確立的最佳時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從撫養者的擁抱、撫摸、面部表情等來確認自己是被呵護的。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依戀理論”研究中,也證明了分離和喪失對孩子將造成嚴重的精神創傷。

因此,追求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的父母,對孩子基本需求忽視不迴應的父母,不僅不能塑造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還會讓孩子容易變得對任何人不信任、對任何事不負責。

兒童的潛能是靠愛來滋養的,愛的藝術講究引導,如何在互動娛樂中讓孩子發現,如何在興趣創造中學習技能才是健康成長的要義,情感上的呵護將讓孩子擁有更健康的人格。

讓孩子獨立,不是靠“孤立”和“狠心”,這三件事父母不要再做了

您是否及時迴應了孩子的需求?您認為擁抱和斥責哪個更能讓孩子良性發展呢?期待您加入我們的討論。

————————

我是媽咪有方,一個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分享育兒知識,教子也可以很輕鬆。

媽咪育兒有良方,關注我瞭解育兒小知識,互動留言不要停,輕鬆帶娃不費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