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歲前,父母必須要給他立下這6個規矩,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幼兒園 服裝 父母世界 2019-05-13

我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成人能夠遵守規則,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證。在這個前提下,每一個孩子都會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線,並且知道這個底線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這樣,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強制和懲罰的生活中逐漸學會如何生活,擺脫“不好的”、“常犯錯誤的”狀態,走上自由的、快樂的、有規則的、成長的軌道。所以在孩子6歲前,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立個這6個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孩子6歲前,父母必須要給他立下這6個規矩,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

不能有粗俗的言行

所謂粗野和粗俗的行為很顯而易見,指行為和語言上的粗野;另一個是隱性的,指對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壓制。

我們先來說顯見的:採用暴力的手段,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以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粗野、粗俗的行為。

比如,一個孩子想得到別人的某樣東西,當這個目的達不到時就開始打人或罵人:“我把你媽媽抓到監獄裡,讓警察槍斃了她。”去其他小朋友家裡做客,反而跟小朋友搶東西,小朋友不給他,就開始打罵。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隱性的粗俗行為,很多小朋友也都有,比如:當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說:“你不給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兒了。”我們的孩子會這樣迴應:“這是威脅。如果你不願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選擇別人。”

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

孩子出現了這樣的行為,首先要幫助他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這是粗野的行為。”然後請孩子重新選擇:“請換一種正確的方式解決。”在一個平等的環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尋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這時候也要適當地給他鼓勵,並給他立下這條規矩。

同樣的處理模式也適用於隱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這樣,當他長大後,他同樣會沿用這套模式對待周圍的人,客觀地看待愛與恨、控制與平等、交友與樹敵、誠實與謊言、威脅與和諧、暴力與溝通、失去與得到,而不會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孩子6歲前,父母必須要給他立下這6個規矩,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

6歲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識才剛剛萌芽,孩子往往很難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上好這一課,這條規則能夠幫孩子建立與他人的界限。

對1歲多的孩子來說,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媽媽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先要告訴孩子:“這是你的。”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已能很好地區分你、我、他後,再跟他說:“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他的。”這個概念很清晰後,再遇到類似情況,一定要重複問孩子:“這是你的嗎?”

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不論這個人是誰。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這樣做是讓孩子學會區分“你的”、“我的”,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在成人的世界裡,很多違法行為都可以歸結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兒園裡,老師們總在重複地問這樣的問題:“這是你的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須徵求這個東西的主人的同意。”這個過程使孩子學會了正確地看待被拒絕和被接納的過程。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

可以拿著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訴他:“這一件是你的,這一件是爸爸的,這個是媽媽的。”幫助他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區別的時候,爸爸媽媽也要刻意地多給孩子提問:這是你的嗎?讓他獨立地進行判斷,並給他立下規矩。這樣的規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區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而“我的”東西歸我支配。這種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他長大後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孩子6歲前,父母必須要給他立下這6個規矩,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

從哪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提到歸位,很多媽媽都有這個困擾,身邊就有一位媽媽說,儘管一直提醒孩子,但是4歲的兒子經常做不到,遊戲結束後,玩具總散了一地。所以媽媽就在想,他是不是還太小?生活的處理還不好,這個習慣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養?猶豫間就幫孩子收拾了。

其實6歲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東西,只是爸爸媽媽的寵愛和遷就,讓他失去了鍛鍊自己的機會。不妨就給他立下規矩,每次玩完之後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寫完作業要收拾書桌等等,讓他學會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孩子在對東西進行歸位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書桌的過程中,他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東西要放在哪裡,這樣對他的創造力也有所幫助。長大後,無論孩子到了什麼環境,他都能養成“歸位”的好習慣,生活也會更加整潔。這樣的規則能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

所以現在老師才會對一個剛入園的孩子說:“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同時和他一起把東西歸位,幫助他慢慢建立起這樣的習慣。幾個月後,無論這個孩子身處什麼環境,他都能這樣做。實際上,對於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這條規則都是合適的和有益的。

孩子6歲前,父母必須要給他立下這6個規矩,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

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有位媽媽說:在家裡我儘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的規則。但是我發現,有的時候很難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著洗著,他就玩起水來了,這一玩兒怎麼也停不下來。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壞習慣,肯定要從家長們做起。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並且時時遵守先來後到的規則:

比如吃飯的時候,媽媽先到飯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總是不來,那就讓他嚐到沒有菜吃的後果;刷牙的時候誰先到洗手間就先刷牙……這樣慢慢地,幫助孩子形成“先來後到”的習慣。這樣的規則可以避免他養成自私的毛病,讓他懂得當別人先拿到東西的時候,必須學會等待,並形成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

別人在說話的時候,不可以打斷別人。

很多時候當孩子遇到一件特別開心的事情的時候,就會特別想跟爸爸媽媽分享,比如受到老師表揚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總會很興奮地想要把它告訴爸爸媽媽,無論爸爸媽媽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總會毫不猶豫地打斷。

有次在外面見到過一個媽媽在打電話前,跟她的孩子說:媽媽打一個很重要電話,你先自己玩一會好嗎!孩子自己就玩了一會,可能覺得太無聊,就一直找媽媽 ,那位媽媽就一邊用表情哄孩子,一邊打著電話!

現在真的有許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許孩子在任何時候打斷自己講話,而且還會高興地迴應孩子,這樣的態度容易讓孩子形成不顧一切打擾別人的習慣,長大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在集體中生活。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爸爸媽媽要在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幫他改正,用心平氣和的引導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然後再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讓他懂得當別人在忙的時候不應該去打擾,而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換位思考,也會變得更加善解人意,這樣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

孩子6歲前,父母必須要給他立下這6個規矩,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

做錯事要道歉

家長們疼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還小,處處讓著他,就算孩子犯錯不道歉爸爸媽媽也會一心軟就原諒他了。這樣的處理方法,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媽媽都會原諒我,孩子沒有了約束,難免會為所欲為,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對自己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是爸爸媽媽錯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跟孩子一起遵守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誠實地面對,並且有勇氣主動承認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學會了反省自己,也開始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了。

6歲前的孩子,各種意識還處於萌芽階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的最佳時期。這段時間,爸爸媽媽一定不要一味的溺愛孩子,給他們立下嚴格一點的規矩,並跟著孩子一起認真地遵守,從小就培養孩子遵守規則、文明禮貌的好習慣,他才會越來越優秀,而且有了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也會喜歡上遵守規矩的“遊戲”,在“遊戲”中健康地成長起來。對孩子的教育是父母成長路上很難也很艱鉅的一件事,但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在一起陪伴成長!


搜索微信號13027279630進全國爸媽交流群。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世界Parents】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內容,每天育兒乾貨餵飽你。

點擊下方卡片,進入父母世界圈子,歡迎各位爸爸媽媽進群交流育兒心得~~~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