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不完美媽媽 服裝 睡眠 吳在天 2019-09-14
"

有位媽媽來信說,他們家孩子現在兩歲半,最近兩個月總是喜歡和大人唱反調,比如,孩子有些表現好,父母說他很棒,孩子就會說不棒,他不要棒。

而且還很經常說不,跟他說該睡覺了,他說不睡,讓他吃飯,他說不吃。徵求他意見時候,他會說不要。還要把家人都扔出去,自己一個人在家。反正就是各種的不配合,對著幹。

這位媽媽說,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有這個表現,不知道該怎麼樣去引導。

如何引導孩子,我們需要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肛欲期,肛欲期是弗洛伊德在人格發展學說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人生的第一次逆反,而他主要是體現就是說“不”。

"

有位媽媽來信說,他們家孩子現在兩歲半,最近兩個月總是喜歡和大人唱反調,比如,孩子有些表現好,父母說他很棒,孩子就會說不棒,他不要棒。

而且還很經常說不,跟他說該睡覺了,他說不睡,讓他吃飯,他說不吃。徵求他意見時候,他會說不要。還要把家人都扔出去,自己一個人在家。反正就是各種的不配合,對著幹。

這位媽媽說,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有這個表現,不知道該怎麼樣去引導。

如何引導孩子,我們需要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肛欲期,肛欲期是弗洛伊德在人格發展學說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人生的第一次逆反,而他主要是體現就是說“不”。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有位朋友說過自己家的孩子的趣事。

他們家孩子很喜歡吃西瓜,也是在這個經常說“不”的年齡,有次,朋友就問孩子要不要吃西瓜,他孩子的回答也是條件反射的說“我不要。”

結果,說完之後,孩子很快就會發現不對呀,然後又賴著他說要吃要吃。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你去問他好不好,孩子會說不好,你問他要不要啊,他肯定也說不要。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條件反射性的在說“不”。

那孩子為什麼要說“不”呢?

有這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通過說“不”,以此來展現自己獨立自主的意願。

在孩子說“不”的過程中,他能體現到自己的自主性。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周邊的事物,其實都是充滿了好奇心的,而且特別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挑戰周圍所有的規則。

他想看看到底自己可以做主到哪個程度,他想知道大人對自己的容忍的邊界,也想看到大人在聽到自己說“不”之後的反應。他很享受這種可以控制大人和反他人控制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刺激感和滿足感。

"

有位媽媽來信說,他們家孩子現在兩歲半,最近兩個月總是喜歡和大人唱反調,比如,孩子有些表現好,父母說他很棒,孩子就會說不棒,他不要棒。

而且還很經常說不,跟他說該睡覺了,他說不睡,讓他吃飯,他說不吃。徵求他意見時候,他會說不要。還要把家人都扔出去,自己一個人在家。反正就是各種的不配合,對著幹。

這位媽媽說,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有這個表現,不知道該怎麼樣去引導。

如何引導孩子,我們需要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肛欲期,肛欲期是弗洛伊德在人格發展學說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人生的第一次逆反,而他主要是體現就是說“不”。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有位朋友說過自己家的孩子的趣事。

他們家孩子很喜歡吃西瓜,也是在這個經常說“不”的年齡,有次,朋友就問孩子要不要吃西瓜,他孩子的回答也是條件反射的說“我不要。”

結果,說完之後,孩子很快就會發現不對呀,然後又賴著他說要吃要吃。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你去問他好不好,孩子會說不好,你問他要不要啊,他肯定也說不要。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條件反射性的在說“不”。

那孩子為什麼要說“不”呢?

有這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通過說“不”,以此來展現自己獨立自主的意願。

在孩子說“不”的過程中,他能體現到自己的自主性。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周邊的事物,其實都是充滿了好奇心的,而且特別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挑戰周圍所有的規則。

他想看看到底自己可以做主到哪個程度,他想知道大人對自己的容忍的邊界,也想看到大人在聽到自己說“不”之後的反應。他很享受這種可以控制大人和反他人控制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刺激感和滿足感。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在逐步突破邊界的過程中,他感覺自己獲得越來越多的空間。這個過程,可以滿足自戀的需要,也是滿足自主性的需要。這是兒童心理髮育過程的正常階段。

埃裡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

在孩子1.5~3歲的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是處理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等。他們的內心會覺得自己比以前更有行動力來,以前需要父母抱著走,現在想去哪裡自己可以爬過去走過去,也會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孩子開始“有意志”地決定自己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這時的孩子會經常說”不”,以此來反抗外界控制,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會容易影響甚至是破壞孩子的自主感。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

"

有位媽媽來信說,他們家孩子現在兩歲半,最近兩個月總是喜歡和大人唱反調,比如,孩子有些表現好,父母說他很棒,孩子就會說不棒,他不要棒。

而且還很經常說不,跟他說該睡覺了,他說不睡,讓他吃飯,他說不吃。徵求他意見時候,他會說不要。還要把家人都扔出去,自己一個人在家。反正就是各種的不配合,對著幹。

這位媽媽說,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有這個表現,不知道該怎麼樣去引導。

如何引導孩子,我們需要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肛欲期,肛欲期是弗洛伊德在人格發展學說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人生的第一次逆反,而他主要是體現就是說“不”。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有位朋友說過自己家的孩子的趣事。

他們家孩子很喜歡吃西瓜,也是在這個經常說“不”的年齡,有次,朋友就問孩子要不要吃西瓜,他孩子的回答也是條件反射的說“我不要。”

結果,說完之後,孩子很快就會發現不對呀,然後又賴著他說要吃要吃。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你去問他好不好,孩子會說不好,你問他要不要啊,他肯定也說不要。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條件反射性的在說“不”。

那孩子為什麼要說“不”呢?

有這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通過說“不”,以此來展現自己獨立自主的意願。

在孩子說“不”的過程中,他能體現到自己的自主性。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周邊的事物,其實都是充滿了好奇心的,而且特別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挑戰周圍所有的規則。

他想看看到底自己可以做主到哪個程度,他想知道大人對自己的容忍的邊界,也想看到大人在聽到自己說“不”之後的反應。他很享受這種可以控制大人和反他人控制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刺激感和滿足感。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在逐步突破邊界的過程中,他感覺自己獲得越來越多的空間。這個過程,可以滿足自戀的需要,也是滿足自主性的需要。這是兒童心理髮育過程的正常階段。

埃裡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

在孩子1.5~3歲的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是處理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等。他們的內心會覺得自己比以前更有行動力來,以前需要父母抱著走,現在想去哪裡自己可以爬過去走過去,也會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孩子開始“有意志”地決定自己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這時的孩子會經常說”不”,以此來反抗外界控制,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會容易影響甚至是破壞孩子的自主感。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第二,孩子通過說“不”,可以讓他更好的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

那“不”的過程,其實是孩子在自己完成一個分離的過程。就是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把自己的願望和他人的願望區分開,從而走向主體的獨立性。

網絡上看到一則父子間的對話。

說天氣轉涼,爸爸就提醒他們家的娃說:今天外面有點冷,你出去玩的時候要穿件厚衣服。

孩子聽了對著爸爸說:我就不要穿“後”衣服,我要穿“前”衣服。

這就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他壓根都沒聽懂爸爸說的厚,是衣服的厚薄,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就是要和你不一樣,所以他條件反射性的要和爸爸的後區分開來,馬上就說要穿“前”衣服。

這是家庭生活中非常有趣的故事,同時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這就是孩子通過說“不”,以前來表現自己和父母的不一樣,哪怕他都沒有理解此“厚”非彼“後”。

"

有位媽媽來信說,他們家孩子現在兩歲半,最近兩個月總是喜歡和大人唱反調,比如,孩子有些表現好,父母說他很棒,孩子就會說不棒,他不要棒。

而且還很經常說不,跟他說該睡覺了,他說不睡,讓他吃飯,他說不吃。徵求他意見時候,他會說不要。還要把家人都扔出去,自己一個人在家。反正就是各種的不配合,對著幹。

這位媽媽說,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有這個表現,不知道該怎麼樣去引導。

如何引導孩子,我們需要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肛欲期,肛欲期是弗洛伊德在人格發展學說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人生的第一次逆反,而他主要是體現就是說“不”。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有位朋友說過自己家的孩子的趣事。

他們家孩子很喜歡吃西瓜,也是在這個經常說“不”的年齡,有次,朋友就問孩子要不要吃西瓜,他孩子的回答也是條件反射的說“我不要。”

結果,說完之後,孩子很快就會發現不對呀,然後又賴著他說要吃要吃。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你去問他好不好,孩子會說不好,你問他要不要啊,他肯定也說不要。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條件反射性的在說“不”。

那孩子為什麼要說“不”呢?

有這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通過說“不”,以此來展現自己獨立自主的意願。

在孩子說“不”的過程中,他能體現到自己的自主性。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周邊的事物,其實都是充滿了好奇心的,而且特別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挑戰周圍所有的規則。

他想看看到底自己可以做主到哪個程度,他想知道大人對自己的容忍的邊界,也想看到大人在聽到自己說“不”之後的反應。他很享受這種可以控制大人和反他人控制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刺激感和滿足感。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在逐步突破邊界的過程中,他感覺自己獲得越來越多的空間。這個過程,可以滿足自戀的需要,也是滿足自主性的需要。這是兒童心理髮育過程的正常階段。

埃裡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

在孩子1.5~3歲的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是處理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等。他們的內心會覺得自己比以前更有行動力來,以前需要父母抱著走,現在想去哪裡自己可以爬過去走過去,也會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孩子開始“有意志”地決定自己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這時的孩子會經常說”不”,以此來反抗外界控制,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會容易影響甚至是破壞孩子的自主感。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第二,孩子通過說“不”,可以讓他更好的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

那“不”的過程,其實是孩子在自己完成一個分離的過程。就是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把自己的願望和他人的願望區分開,從而走向主體的獨立性。

網絡上看到一則父子間的對話。

說天氣轉涼,爸爸就提醒他們家的娃說:今天外面有點冷,你出去玩的時候要穿件厚衣服。

孩子聽了對著爸爸說:我就不要穿“後”衣服,我要穿“前”衣服。

這就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他壓根都沒聽懂爸爸說的厚,是衣服的厚薄,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就是要和你不一樣,所以他條件反射性的要和爸爸的後區分開來,馬上就說要穿“前”衣服。

這是家庭生活中非常有趣的故事,同時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這就是孩子通過說“不”,以前來表現自己和父母的不一樣,哪怕他都沒有理解此“厚”非彼“後”。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孩子在說“不”的過程中,可以逐步地確立,原來自己是可以和爸爸媽媽的想法不一樣的,是可以和別人的做法不一樣的。與此同時,孩子在這個不斷突破的過程中,還獲得了一種個體完整性的體驗。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可以為自己做主,自己可以不按照他人的意願去生活,這也是一種成長的需要。

那麼,當我們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說“不”背後的緣由後,我們可以如何去應對孩子這部分成長的需求呢?

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在遵從孩子成長髮育規律的原則下,協助孩子去完成生命成長的需要。

就是你清楚的知道,孩子在這個時候,是一定會幹這件事的。孩子對著你幹,啥都說“不”的表現,其實是正常的心理髮育現象。所以,我們不要因此去斥責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因為他這麼做的時候,是他的心理社會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是自主性的成長過程。

"

有位媽媽來信說,他們家孩子現在兩歲半,最近兩個月總是喜歡和大人唱反調,比如,孩子有些表現好,父母說他很棒,孩子就會說不棒,他不要棒。

而且還很經常說不,跟他說該睡覺了,他說不睡,讓他吃飯,他說不吃。徵求他意見時候,他會說不要。還要把家人都扔出去,自己一個人在家。反正就是各種的不配合,對著幹。

這位媽媽說,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有這個表現,不知道該怎麼樣去引導。

如何引導孩子,我們需要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肛欲期,肛欲期是弗洛伊德在人格發展學說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人生的第一次逆反,而他主要是體現就是說“不”。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有位朋友說過自己家的孩子的趣事。

他們家孩子很喜歡吃西瓜,也是在這個經常說“不”的年齡,有次,朋友就問孩子要不要吃西瓜,他孩子的回答也是條件反射的說“我不要。”

結果,說完之後,孩子很快就會發現不對呀,然後又賴著他說要吃要吃。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你去問他好不好,孩子會說不好,你問他要不要啊,他肯定也說不要。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條件反射性的在說“不”。

那孩子為什麼要說“不”呢?

有這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通過說“不”,以此來展現自己獨立自主的意願。

在孩子說“不”的過程中,他能體現到自己的自主性。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周邊的事物,其實都是充滿了好奇心的,而且特別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挑戰周圍所有的規則。

他想看看到底自己可以做主到哪個程度,他想知道大人對自己的容忍的邊界,也想看到大人在聽到自己說“不”之後的反應。他很享受這種可以控制大人和反他人控制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刺激感和滿足感。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在逐步突破邊界的過程中,他感覺自己獲得越來越多的空間。這個過程,可以滿足自戀的需要,也是滿足自主性的需要。這是兒童心理髮育過程的正常階段。

埃裡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

在孩子1.5~3歲的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是處理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等。他們的內心會覺得自己比以前更有行動力來,以前需要父母抱著走,現在想去哪裡自己可以爬過去走過去,也會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孩子開始“有意志”地決定自己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這時的孩子會經常說”不”,以此來反抗外界控制,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會容易影響甚至是破壞孩子的自主感。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第二,孩子通過說“不”,可以讓他更好的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

那“不”的過程,其實是孩子在自己完成一個分離的過程。就是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把自己的願望和他人的願望區分開,從而走向主體的獨立性。

網絡上看到一則父子間的對話。

說天氣轉涼,爸爸就提醒他們家的娃說:今天外面有點冷,你出去玩的時候要穿件厚衣服。

孩子聽了對著爸爸說:我就不要穿“後”衣服,我要穿“前”衣服。

這就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他壓根都沒聽懂爸爸說的厚,是衣服的厚薄,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就是要和你不一樣,所以他條件反射性的要和爸爸的後區分開來,馬上就說要穿“前”衣服。

這是家庭生活中非常有趣的故事,同時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這就是孩子通過說“不”,以前來表現自己和父母的不一樣,哪怕他都沒有理解此“厚”非彼“後”。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孩子在說“不”的過程中,可以逐步地確立,原來自己是可以和爸爸媽媽的想法不一樣的,是可以和別人的做法不一樣的。與此同時,孩子在這個不斷突破的過程中,還獲得了一種個體完整性的體驗。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可以為自己做主,自己可以不按照他人的意願去生活,這也是一種成長的需要。

那麼,當我們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說“不”背後的緣由後,我們可以如何去應對孩子這部分成長的需求呢?

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在遵從孩子成長髮育規律的原則下,協助孩子去完成生命成長的需要。

就是你清楚的知道,孩子在這個時候,是一定會幹這件事的。孩子對著你幹,啥都說“不”的表現,其實是正常的心理髮育現象。所以,我們不要因此去斥責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因為他這麼做的時候,是他的心理社會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是自主性的成長過程。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然後,我們可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有意識的故意去配合孩子這個年齡段說“不”的需要。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其實是在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

比如,我們對孩子說:“你不要在地上爬呀。”孩子就會回你:“不,我就要爬。”然後爬得更歡快;我們對孩子說:“你不要在床上蹦呀。”孩子又會回你:“不,我就要在床上蹦。”然後蹦得更開心。

類似這些場景,我們都可以像是在跟玩遊戲一樣。一方面,孩子的玩耍需求得到了滿足,一方面也讓孩子說“不”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

其次,和孩子玩正話反說的遊戲。

有時候,我們為了讓孩子可以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去做的話,可以故意跟孩子反著說。

比如:

“你不要出去玩了吧。”“不,我就要出去玩兒。”

“你不要吃飯了吧。”“不,我就要吃飯。”

“你不要穿鞋出去啦”“不,我就要穿鞋出去。”

當然,正話反說的遊戲不是一定有用的。你需要注意結合場景,如果場景不對,說的話就不一定管用了。

"

有位媽媽來信說,他們家孩子現在兩歲半,最近兩個月總是喜歡和大人唱反調,比如,孩子有些表現好,父母說他很棒,孩子就會說不棒,他不要棒。

而且還很經常說不,跟他說該睡覺了,他說不睡,讓他吃飯,他說不吃。徵求他意見時候,他會說不要。還要把家人都扔出去,自己一個人在家。反正就是各種的不配合,對著幹。

這位媽媽說,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有這個表現,不知道該怎麼樣去引導。

如何引導孩子,我們需要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肛欲期,肛欲期是弗洛伊德在人格發展學說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人生的第一次逆反,而他主要是體現就是說“不”。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有位朋友說過自己家的孩子的趣事。

他們家孩子很喜歡吃西瓜,也是在這個經常說“不”的年齡,有次,朋友就問孩子要不要吃西瓜,他孩子的回答也是條件反射的說“我不要。”

結果,說完之後,孩子很快就會發現不對呀,然後又賴著他說要吃要吃。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你去問他好不好,孩子會說不好,你問他要不要啊,他肯定也說不要。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條件反射性的在說“不”。

那孩子為什麼要說“不”呢?

有這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通過說“不”,以此來展現自己獨立自主的意願。

在孩子說“不”的過程中,他能體現到自己的自主性。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周邊的事物,其實都是充滿了好奇心的,而且特別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挑戰周圍所有的規則。

他想看看到底自己可以做主到哪個程度,他想知道大人對自己的容忍的邊界,也想看到大人在聽到自己說“不”之後的反應。他很享受這種可以控制大人和反他人控制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刺激感和滿足感。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在逐步突破邊界的過程中,他感覺自己獲得越來越多的空間。這個過程,可以滿足自戀的需要,也是滿足自主性的需要。這是兒童心理髮育過程的正常階段。

埃裡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

在孩子1.5~3歲的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是處理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等。他們的內心會覺得自己比以前更有行動力來,以前需要父母抱著走,現在想去哪裡自己可以爬過去走過去,也會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孩子開始“有意志”地決定自己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這時的孩子會經常說”不”,以此來反抗外界控制,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會容易影響甚至是破壞孩子的自主感。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第二,孩子通過說“不”,可以讓他更好的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

那“不”的過程,其實是孩子在自己完成一個分離的過程。就是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把自己的願望和他人的願望區分開,從而走向主體的獨立性。

網絡上看到一則父子間的對話。

說天氣轉涼,爸爸就提醒他們家的娃說:今天外面有點冷,你出去玩的時候要穿件厚衣服。

孩子聽了對著爸爸說:我就不要穿“後”衣服,我要穿“前”衣服。

這就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他壓根都沒聽懂爸爸說的厚,是衣服的厚薄,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就是要和你不一樣,所以他條件反射性的要和爸爸的後區分開來,馬上就說要穿“前”衣服。

這是家庭生活中非常有趣的故事,同時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這就是孩子通過說“不”,以前來表現自己和父母的不一樣,哪怕他都沒有理解此“厚”非彼“後”。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孩子在說“不”的過程中,可以逐步地確立,原來自己是可以和爸爸媽媽的想法不一樣的,是可以和別人的做法不一樣的。與此同時,孩子在這個不斷突破的過程中,還獲得了一種個體完整性的體驗。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可以為自己做主,自己可以不按照他人的意願去生活,這也是一種成長的需要。

那麼,當我們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說“不”背後的緣由後,我們可以如何去應對孩子這部分成長的需求呢?

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在遵從孩子成長髮育規律的原則下,協助孩子去完成生命成長的需要。

就是你清楚的知道,孩子在這個時候,是一定會幹這件事的。孩子對著你幹,啥都說“不”的表現,其實是正常的心理髮育現象。所以,我們不要因此去斥責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因為他這麼做的時候,是他的心理社會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是自主性的成長過程。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然後,我們可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有意識的故意去配合孩子這個年齡段說“不”的需要。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其實是在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

比如,我們對孩子說:“你不要在地上爬呀。”孩子就會回你:“不,我就要爬。”然後爬得更歡快;我們對孩子說:“你不要在床上蹦呀。”孩子又會回你:“不,我就要在床上蹦。”然後蹦得更開心。

類似這些場景,我們都可以像是在跟玩遊戲一樣。一方面,孩子的玩耍需求得到了滿足,一方面也讓孩子說“不”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

其次,和孩子玩正話反說的遊戲。

有時候,我們為了讓孩子可以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去做的話,可以故意跟孩子反著說。

比如:

“你不要出去玩了吧。”“不,我就要出去玩兒。”

“你不要吃飯了吧。”“不,我就要吃飯。”

“你不要穿鞋出去啦”“不,我就要穿鞋出去。”

當然,正話反說的遊戲不是一定有用的。你需要注意結合場景,如果場景不對,說的話就不一定管用了。

孩子總是唱反調,總是說不,家長如何應對

比如說,孩子喜歡看電視,如果這個時候準備吃飯了,你用正話反說:“我們吃飯咯,你不要來吃飯哈。”孩子可能會更開心,他會覺得正中下懷。

因為孩子可能正沉浸在電視節目中,注意力都被電視吸引了,他可能都還來不及反應要跟你對著幹。

所以,我們需要留意場景的運用。

還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這個年齡階段的過渡,慢慢的孩子就不會那麼經常的說“不”了,所以,當孩子進入到下一個年齡階段的時候,這個方法也是用不上的。

另外,就是給孩子提供一種選擇。

比如我們會問孩子,類似“你要不要穿鞋?你穿不穿鞋?”的問題。

我們也可以直接提供選項,比如問孩子說:“你今天是穿這雙鞋呢,還是穿那雙鞋?”

當我們這麼問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引導孩子在你想讓他做的事情中,你提供了幾個選項,讓他從A或者B中去做選擇。那麼,孩子會覺得,他仍然是有選擇權的,他仍然是有自主性的。

當孩子可以有自主性時,他就不會直接去以一種拒絕你的方式,來獲得獨立自主的意願;也不會用說“不”的方式,來區分你和他的區別。

作者:吳在天,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