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怎麼做,才能提升學習收益和效率?

家長邀答:最近我自己要考個資格證,孩子也要備考,可我父子倆的共同毛病是學習時候不夠專心,學習效率也低。心裡明明知道一定要堅持學,可一下班就覺得精疲力盡了,根本就沒辦法完成學習任務。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平時要怎麼做才能長時間地高效學習?

答:謝邀。“長時間地高效學習”,這是個相當有挑戰性的目標。大概率來說,一千人裡頭能有一兩位保持這樣的狀態,就已經是精英中的精英啦!“長時間地高效學習”,對計算機或智能機器人來說沒一丁點兒問題,然而,對於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的肉體凡胎而言,這絕對是個逆人性的、近乎於脫胎換骨的系統化心理和生命重建工程,至少需要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努力、時間、環境、資源。

當然,像您和我這樣的普通人,我們不見得非要做精英中的精英。心力和能力不及的話,也就沒有必要非得把四個全部弄懂弄通並且知行合一、實踐到底。我們只需要將其中一個融化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其細水長流的收穫就足夠讓我們整個人、整顆心像五月槐花一樣,玉串妝夢,芳菲含香。


家長和孩子怎麼做,才能提升學習收益和效率?


1、“努力”問題

有人問巴菲特,“你平時使用什麼估值指標?”

巴菲特的回答是,“想要對某門生意進行估值,你需要知道它從現在開始直到永遠的自由現金流量,然後把它們以一個合理的折扣率折現回來。金錢都是一樣的,你需要評估的是這門生意的經濟特質。”

是的,“努力”這件事,就如同對某門生意進行估值一樣,淺淺一腳,確實不復雜;但要真正一個猛子深扎進去,想要徹底弄懂弄通這門生意的經濟特質,其背後所牽扯的東西簡直太多太多了。

正如巴菲特所言,一個有價值的企業,最核心便在於其經濟特質。

同樣的道理,一個有價值的人,最核心也在於自己的經濟特質。

什麼是“經濟特質”?經濟特質指的是,某一時期內經濟發展所顯示出來的特點、特殊的徵象或標誌。

什麼是“一個人的經濟特質”?一個人的經濟特質當然指的就是,這個人在某一時期內身心靈發展所顯示出來的特點、特殊的徵象或標誌。

我所指“一個人的經濟特質”,有這麼兩層含義:

第一層:一個人的經濟換算力

比如“努力”這件事,誰都知道成就任何一件事情,最關鍵的不過就是兩個字:“努力!”然而,真正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為什麼?

李笑來先生在提到他頭懸梁錐刺股、苦背英語備考新東方時候,對考TOFEL/GRE要背的兩萬多個英語單詞各種咬牙切齒、苦大仇深的切膚之痛。他最終是怎麼樣克服的呢?咱覆盤一下李笑來先生當時的心理路程:

剛開始:這哪兒是人乾的事兒啊?

緊接著:花一個下午琢磨——有沒有辦法把這個枯燥難辦的事堅持幹漂亮?

經濟換算:考過TOFEL/GRE,拿到高分,在新東方教書,據說年薪百萬!那……一個單詞≈50塊錢,這個爽啊!

執行結果:原計劃每天背50個單詞,50×50=2500元?咦,有點少啊,不爽!能不能再爽點?這個可以有,立刻馬上行動起來:第一天立賺5000元!到了第二個月,還可以更爽的吧?每天賺10000元行不行?試了試,也沒想象的那麼難嘛!於是,橫阻在人生路上這隻凶狠的攔路虎,就這麼被漂亮地幹掉了!

這是個知識易得的時代,這也是個知識零成本的時代,市面兒上各種各樣深耕廣種的大部頭方法論瀚如星海,但不論哪一種都需要花大力氣、下大功夫才能研究得通透,而這才是“知”之第一步;第二步,也是最逆人性的一步——“簡單事堅持做”,即“行”。知易行難啊,這也是無數先輩、同輩和後輩們前功盡棄躺倒在“努力”路上上的根本原因。

知易行難嗎?確實。但世間又有另一句,叫做“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枯燥又艱難的任務,我們只需要用最簡單的方法進行一個經濟換算:人性就是逐利的。順著人性給自己預支許多收益和甜頭的話,個人意志力的努力、時間計劃執行的努力、外在環境內在環境調節的努力、書上網上身邊各種資源整合管理的努力等等,便皆括於中了。

第二層:一個人內在價值的變現力

一個人內在價值的變現力,在互聯網時代早就不稀奇了。比如前幾天刷爆網絡的上海流浪大師沈巍,結束了26年流浪生活迴歸正常後,52歲的流浪老漢僅僅直播了一個月,收穫到的打賞就有二三十萬。泱泱華夏流浪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唯獨沈巍成了含金量極高、變現力極強的網紅?原因非常簡單,在整整26年的流浪生活裡,沈巍完成了自己垃圾分類的任務之後,一切閒暇時間都用來讀書了!沈巍這個人本身之所以能夠橫空出世、廣受追捧、快速變現,其真正的內在價值就在於“博學”——而“博學”,正是他的個人經濟特質。

拿一個人內在價值的變現力來衡量這個人本身,這是短視或偏狹嗎?在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也許是,但在互聯網的經濟共享、資源共享時代絕對不是。這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每一個人身體裡頭看不見、摸不著的最有價值的那個部分,總能夠在茫茫互聯網中、在冰冷屏幕背後找到最溫暖的迴應和最熱烈的追捧,而這回應和追捧便是這個人的個人經濟特質——這個經濟特質能快速轉化成自由流動的現金流量!

早先人們總要求個“鐵飯碗”什麼的。一個擁有個人經濟特質的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金飯碗+聚寶盆”,把“金飯碗”放在“聚寶盆”裡,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個小型可攜帶印鈔機。天南地北、湖海廣闊,只要有互聯網在,他就能夠在這個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活得有滋有味——我們不一定非得要大富大貴,不一定非得要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佔據一席之地,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是保證一個人生活高質量、生命高質量最起碼的底氣。正如同毛姆在《人性的枷鎖》中所說:“人追求的不一定是財富,但必須要有足以維持尊嚴的生活,使自己能夠不受阻撓地工作,能夠慷慨,能夠爽朗,能夠獨立!”

家長和孩子怎麼做,才能提升學習收益和效率?

2、“時間”問題

電影《路邊野餐》中,有個為人稱道的42分鐘的長鏡頭。導演畢贛談到這個長鏡頭的時間性時說:時間就好像一隻隱形的鳥,我能夠看到它、觸碰到它,但如何才能讓大家看到它呢?首先我需要一個籠子把它放進去,這個籠子就是電影裡面一整段長鏡頭持續的時間和空間,它到了這個籠子裡以後,我還需要給它塗上一層顏色,這層顏色就是電影當中夢幻的文本,這樣大家就看可以看清楚“時間”這隻隱形的鳥到底是什麼樣子,它是怎麼運動的。

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談時間管理。各種時間管理的大部頭專輯和時間管理工具、軟件、APP……但時間是什麼呢?看不見,摸不著,誰見過它長什麼樣子?一個人要想把時間描述清楚,就像要把一個房間裡頭不存在的鬼描述清楚一樣困難。導演畢贛可以憑藉一個42分鐘的長鏡頭把“時間”精深化、經典化、永恆化,平凡如我們呢?

因為時間描述不清楚就意味著時間不存在、不需要管理嗎?正如同水,我們說水是有價值的,但是請你把水的價值拿出來給我看看?再怎麼樣精密的儀器也沒辦法把水的價值提取出來,它們能得到的只不過是水分子的構成。水真正的價值是在使用的過程中才體現出來的,比如在久困沙漠長途跋涉的人,突然得到了那一杯水,那時那刻那一杯水的價值就等於一條鮮活的生命;比如疲憊奔波一天後在浴缸裡舒舒服服泡了個澡,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去赴約,此時此刻此一缸水的價值就等於一次坦然舒爽的生命體驗。

那麼時間呢?“時間”的管理,其核心要義應當是什麼?

伊索寓言早就講得很清楚啦: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穩穩當當握在自己手裡的這一隻鳥,才真正屬於自己。在林中自由飛翔的那兩隻鳥或者更多隻鳥,它們隨時可以飛走,也是隨時可以有新主人的。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而言,時間最核心的要義便體現在:不要羨慕、不要模仿那些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到極致的精英中的精英們,也不一定非得要把飛機上、馬桶上、聚會上的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我們只需要在安排出來學習的那個時間內,專注學習就可以了。比如今天計劃了15分鐘用來學習,那麼這15分鐘內全神貫注去學習就好了;比如今天安排了一個小時用來學習,那麼這一個小時也不一定滿打滿、整打整的連在一起持續學習,我們可以把它分解成4個15分鐘,所以依舊是“只需要15分鐘內全神貫注學習就好啦”!這個很容易做到吧?

一言貫之,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而言,時間管理最核心的要義便在於——坦然地承認,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坦然的承認“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人家可以把一切碎片時間、時間碎片都拿來學習,人家也可以把滿打滿、整打整的三五個小時、十幾個小時連在一起全拿來學習——我們不行,我們做不到,這很正常!我們只需要做到把眼下“這一個15分鐘”拿來全神貫注去學習就好了。

意外之喜是,學著學著,不知不覺就有了興趣,不知不覺就沉進去了,不知不覺每天的“這一個15分鐘”會變成“好幾個15分鐘”。說不準啊,會有那麼一天,“這一個15分鐘”與“那一個15分鐘”連在一起了,連著連著,如此這般,呵呵,你懂得!

家長和孩子怎麼做,才能提升學習收益和效率?

3、“環境”問題

《紅樓夢》中,探春為什麼不願意公開認生母呢?第一當然是封建等級使然,這是社會大環境對她的同化作用,因為社會大環境的封建等級制度濃厚而又激烈,一旦被人注意到她是姨娘所生的偏出,必然是會被人瞧不起的。第二個原因,當然是由於生母特別不上臺面所致,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面子會當著眾人的面毫無顧忌侮辱親生女兒;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面子,也會做低伏小討好親生女兒。如此這般不著調的生母,讓女兒不生逆反心都對不起她呀,所以探春藏在內心最深處的那個動機和聲音必然會是想要與生母劃清界限,與此相應的,探春身邊的丫鬟們、與探春交好的姐妹們對趙姨娘的態度,也便隨之而微妙。

同樣道理,讀書環境的管理問題,也包括這麼兩個層面:

第一是,環境對人的影響

什麼是環境對人的影響呢?比如一個宿舍住了8個學生,其中有7個天天玩抖音快手打遊戲,根本就不看書。那麼另外的一個學生,會堅持長時間專注的讀書嗎?有三種可能,一種是這個學生是毛澤東式的人物,任你炮火紛飛、我自巋然讀書,這種絕代風流人物數百年數千年才出那麼一個;第二種,時日漸久,被這7個學生所影響,他也開始沉迷於玩抖音快手和瘋狂打遊戲,這種可能性不是很高,從小養成讀書好習慣的人,不會輕易地、完全地放棄自己。第三種可能是,這個學生原本每天課餘時間在宿舍堅持讀書四個小時,但是在環境的被動影響下,這四個小時高度專注的讀書狀態開始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有可能每天只讀三個小時、兩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了,並且,讀書效度與以前的深度專注相比明顯會差很多,這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

第二是,人對環境的影響

什麼是人對環境的影響呢?同樣是這個宿舍,8個學生,其中有7個特別喜歡讀書。常規上課之外在宿舍的四個小時候都用來讀書學習,只有一個學生不這樣,深度沉溺於玩手機。但是,沒過多久,這一個學生沉迷於網絡的時間會逐漸減少,而用於讀書學習的時間會一點點增多,這就是最典型的心理學上從眾效應的正向引證——就這麼個小宿舍,兄弟們都在發憤圖強天天向上,“這獨一個兒”要繼續保持這麼一灘爛泥的狀態,還真的需要勇氣哦。在兄弟們正能量、強氣場的正向碾壓和引帶下,這哥們必然是會在內心深處生出不自在、不好意思等等複雜感受,從而不自覺地減少了玩手機的時間,也會裝模作樣開始讀書學習。讀著學著,就讀進去學進去了,不知不覺就成了習慣,這就是人對環境的影響。

家長和孩子怎麼做,才能提升學習收益和效率?

4、“資源”問題

小學三年級語文課上有一篇課文,叫做《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大意是說,有個小村莊,村後森林鬱鬱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端得是世外桃源好模樣。村裡有幾十戶人家,他們誰家要蓋房、要造傢俱就會扛著斧頭上山砍樹。多年之後,山上森林變成了一棟棟房子和各種各樣的傢俱、農具、工具,變成了人們餐桌上香噴噴飯食背後的炊煙。有一次,連著五天五夜暴雨之後,美麗的小村莊不見了,那幾十戶人家不見了,就連那些鋒利的斧頭也不見了……所有的一切,都被咆哮的洪水不知捲到哪裡去了。

第一,“人”是資源之根

如果說,那幾十戶人家等同於我們自身的話,那鬱鬱蔥蔥的森林就相當浩瀚無際的書籍,那把鋒利的斧頭就相當於讀書的過程——人與書、書與讀書,這環環相扣的三個要素如果要排列個次序出來,天經地義列於第一的必須是人自身!

然而,快節奏、功利化社會環境綜合倒逼,各種心靈雞湯瘋狂洗腦,人們漸漸忘記了“人與書、書與讀書”鏈條中的絕對主體是人自身!

讀書是有助於我們改善並向好自己的生活,正如同掙很多錢會有助於我們改善和向好自己的生活一樣;但如果以讀書本身為目的對自己進行絕對透支式擠壓,就會像以掙錢為最終目的一樣,人必然會成為“讀書”或者“掙錢”這個目的奴隸。作繭自縛而不自知,最終的結果,人也許確實得到了漂亮時尚的傢俱、精細豐盛的美食、應有盡有的工具,但人自己卻消失了!

是故,讀書“資源”問題,最核心、最根本便是人自身。人自身才是長期高效學習的資源之根。人自身如果消失了,森林、房子、傢俱、斧頭包括整個世界還有何意義?

第二,“工具式讀書”是資源之枝

管理和照顧好“人自身”這個第一前提下,對讀書或者讀書資源的管理就相當簡單了。

排在第二位的是“工具式讀書”,此乃長期高效學習的資源之枝,即能助力於解決當下問題和快節奏生活、能助力於升職加薪升官發財的讀書。這類讀書資源如何選?如何用?如何控?

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在急需解決當下某一個或某一類棘手問題的時候,牢牢揣著“這個問題”去讀,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成了一塊磁鐵,茫茫書海中、網絡資源中、身邊朋友同事長輩至親的經驗中……世間所有有助於“這個問題的解決”的資訊和資源,全都會被嘩啦啦吸附過來,由一個點連成一條線,由一條線聚成一個線團,“這個問題”會自然而然把這些線團張成一張大網,這個網上的每一個知識、每一個概念、每一個節點、每一個空白,都會從不同側面、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維度服務於“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個問題”解決了,一波兒深度化、主題化讀書也就告一段落啦。下一次遇到一個新問題,繼續重複這個模式即可——這種工具式或實用式讀書,是信息化時代知識資源無界別、無層級、無阻礙的圍觀式共享,也是人與書籍之間最美好的相處。

家長和孩子怎麼做,才能提升學習收益和效率?

第三,“無用式讀書”是資源之葉

“人自身”這個第一前提妥妥帖帖,再通過“工具式讀書”高效增益、掌控中等水平線的生存資源和生活資源,接下來理所當然就是“無用式讀書”啦。如果說“工具式讀書”是通過整合並調用一切人類知識資源“滋養肉體”的,那麼,“無用式讀書”資源的佔有和浸淫,便是“滋養靈魂”的

一個家有沒有格調,就看除了沙發電視傢俱等實用性物件之外,其他非實用性的裝飾品、藝術品、收藏品等佔了家庭配置的多少比例。一個人有沒有格調,當然要看他除了學習許多有助於升職加薪、升官發財之類的實用性知識技能之外,所讀的非實用性書籍所佔讀書總量多少比例。

“無用式讀書”正如同國家大力推行並倡導的素質教育,其重心在於“人的全面發展”。那麼,傳統教育直奔升學率、考試通過率這個單一目標的策略就一無是處了麼?這也正是許多家長和孩子們常犯的錯誤——“非此即彼”!一聽素質教育是個“好東西”,就把傳統教育否定的一文不值,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壞東西”!

實質上,“無用式讀書”與“工具式讀書”的界限絕對不是“非此即彼”的,它們跟“素質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關係一樣,一個是撲克牌中的紅桃A,一個是撲克牌中的黑桃A,除了表象色澤不同,內裡互通互聯處不要太多!傳統教育有很多值得學習、值得總結、值得踐行的獨到處,比如“工具式讀書”就完全可以借鑑傳統教育的學習方法,所讀的一切,包括來自網絡的、來自紙質書籍的、來自他人經驗的一切知識資源,其接受和吸收都只為單一目標服務——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而言,特麼是插上了翅膀的節奏,“爽”就一個字!而許多個“問題的解決”式閱讀,就是一個又一個小池塘,小池塘多到了一定程度,終將互通互聯成為大湖;一個又一個大湖多到了一定程度,終將互通互聯成為大海。這個汪洋浩瀚的知識大海所在處,便是一個“有趣的靈魂”啦。

小結:許多個小池塘,終將連成高格調生命的海之浩蕩

在這個知識易得的時代,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呢?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對努力、時間、環境、資源四要素的巧妙配置和調控。巧妙配置和調控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人和人不同!”坦然的承認和接納“人與人不同”這個前提,就是在自個心裡栽種了一棵蓬勃的小樹。管理和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是小樹之根;“工具式讀書”,是這棵小樹的枝枝椏椏;“無用式讀書”,是這棵小樹的葉、花和果實。“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林中的那些鳥註定了有些會是毛頭鷹、有些會是雲雀,人也一樣。坦然的做自己,需要休息的時候,放空發呆也罷,社交戶外也罷,運動小睡也罷,都坦坦然然不糾結。人說每一次小睡就相當於一次死亡,休息好之後又是一場新的出發。在這一程新的出發過程中坦坦然然做好“這一個15分鐘”的專注閱讀即可。長長的生命過程中,許多“這一個15分鐘”像許多個小池塘一樣,終將連成高格調生命的海之浩蕩。

家長和孩子怎麼做,才能提升學習收益和效率?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華夏大語文教學研究。

原創版權: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plqiyu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