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半不到的寶寶開始叛逆,讓老爹不知所措'

不完美媽媽 敏感期 睡眠 十六年教育 2019-09-17
"

最近兒子莫名其妙的有脾氣了,還會有反抗的舉動,遠不如以往那麼聽話,晚上睡覺也會翻來覆去,讓父母非常苦惱,偶爾屁股打一下才可以恢復平靜……

第一段:

你所不知道的“青春前叛逆期” 

什麼是“叛逆”呢?叛逆期的孩子主要有以下表現:似乎非常不聽話:讓他往東,他偏往西;情緒起伏不定,脾氣暴躁;拖延;不想和父母溝通等等。“在18歲之前,孩子有三個比較明顯的反叛期,叛逆心理不是隻會在青春期出現,年齡較小的孩子也有叛逆心理,這並不是說‘叛逆期’提前了。家長應該對孩子出現叛逆表現的敏感期有所瞭解,這樣就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和引導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叛逆期裡的孩子雖然經常讓父母頭疼,但其實叛逆的出現也意味著孩子的成長在加速了。所以家長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它,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據專家介紹,叛逆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3歲左右是第一個反叛期,第二、第三反叛期分別在10歲和13歲發生,被界定為“準大人期”和“青春反叛期”。  

 

“執拗”的3歲——3歲是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期,這時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出現,但他們非常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非常任性。這一階段的寶寶非常需要秩序感,但不會表達,因此表現出對物品強烈的佔有慾,他們會覺得“東西出去就回不來了”,所以這一時期也叫“執拗期”。3歲的孩子非常自命不凡,也特別容易受挫,由於不會表達情緒,所以顯得脾氣很壞。

如何引導孩子“聽話”?

愛和耐心——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特別需要足夠的愛和關注,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呵斥、貶低、急躁、打孩子、濫用權威、命令強迫孩子等,這會導致孩子的抵抗情緒,引發破壞性的攻擊性行為。“家長應該多給孩子尊重,鼓勵孩子的獨立和冒險精神,不打斷孩子說話,不打攪孩子做事,引導3歲寶寶的情緒能量方向,讓寶寶成為父母的小幫手。當寶寶鬧脾氣時,家長要主動改變環境,用平和、耐心、陪伴的態度讓孩子在合理範圍內做限制選擇。”

專家表示,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鬧脾氣時只需要輕輕地抱著他,不用說話,等孩子好一些後再溝通,告訴他“我們還可以怎樣”。此外,還可以使用轉移注意力、事先表揚、事前預告等方法,不過您最重要的祕密武器是愛和耐心,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

應對叛逆的終極態度

如何應對叛逆?家長還應著重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明確父母的責任——家長的責任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他們創造一個空間,讓孩子憑學習掌握照顧自己成功快樂的能力。孩子擁有自己的人生和自由,並不是家長意志的執行者。

儘早和孩子做朋友——家長最遲應該在孩子4歲前和他們建立一份朋友的關係,這將非常有助於日後的親子溝通。不過同時,家長也要保持權威,讓孩子知道他需要尊重父母。專家表示:“權威是一種力量,父母有力量孩子才有力量。”不過,家長的“權威”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引導你怎樣過自己的一生”。

認識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叛逆只是孩子行為的表象,其背後隱藏著的原因應該找出來。

一、嘗試有多種可能而非單線思考,並非是“讓他往東,他偏往西”。這時候家長應該考慮的是是否給到了孩子不同的思考方向;

二、證明自己有能力,希望得到肯定;

三、“不聽話”的孩子可能在向父母要空間;

四、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的叛逆行為來說,其實是孩子在嘗試父母的界限,也是孩子學習規則的過程。

第二段:

好性格寶寶的培養8計

對待寶寶是要有策略的,家長的很多行為都會影響寶寶的性格發展。

策略1:對待寶寶要有耐心

以儘可能的耐心最大限度地滿足寶寶的合理要求。寶寶其實就是父母的影子,父母親以怎樣的態度對寶寶,這種態度也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寶寶性格的一部分。必要的時候,要讓寶寶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例如父母親在忙很重要的事情,就可以耐心地告訴他,讓他知道你忙完了會再去陪他。

策略2:言出必行

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偶爾騙騙寶寶是無所謂的,要知道寶寶對欺騙是很敏感的。要時刻讓寶寶意識到你答應他的事情你一定會去做,一方面讓他獲得信任,另一方面在他面前樹立威信。

策略3:始終如一

做任何事情要始終如一,處理同樣的事情要給出同樣的標準,讓寶寶明白任何事情的原則性是不能輕易改變的。因為父母親可能忘記你給出的標準,但寶寶是不會忘記的。

策略4: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寶寶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興趣愛好,即使是父母,也無權讓他們事事都按你的意願來完成。例如,強迫寶寶參加或學習各種他不感興趣的學習班等。凡事可以和寶寶商量,這樣既不會影響寶寶的情緒,又能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和主見性。

策略5:忽視寶寶的無禮要求

有時寶寶會提出無禮的要求,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不能滿足,一次也不能妥協。有時寶寶不會馬上放棄自己的要求,他會試探性地觀察家長的態度,因此家長一定要態度堅決,完後和寶寶以理溝通。

策略6:適當地給寶寶一點權力

有時,寶寶會對某件事很感興趣,這時不妨給寶寶一點選擇的權力。比如,媽媽在廚房切菜,寶寶也想嘗試,家長可以讓寶寶幫忙洗菜,做些輔助性工作,這樣既可讓寶寶遠離危險,又能讓他體驗到參與廚房工作的快樂,並告訴寶寶刀是很危險的東西,不能隨便碰。

策略7:讓寶寶承擔一點責任

從小就要注意培養寶寶的責任感,讓寶寶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承擔責任。比如自己玩好了玩具要收拾乾淨;做錯了事情要勇於承擔後果,接受批評並努力改正。

策略8:讓寶寶瞭解別人的感受

學前的寶寶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因此得讓寶寶學會了解別人的感受,體諒別人。比如,讓寶寶瞭解父母的感受,體諒父母的辛苦。讓他知道父母忙的時候,寶寶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打別人,別人會痛的;當人遇到困難是很希望得到幫助的,等等。

寶寶的良好性格是靠平時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作為寶寶的父母就更加要注意給寶寶做個好的榜樣,起到監督和指導的作用。相信擁有良好性格的寶寶,在未來的道路上會更能經歷風雨,取得成功的。

第三段:

下列方法是家長介紹的成功經驗,可供您參考:

(1)讓孩子“閉門思過”,用輕柔的語氣,但態度要堅決,要求他去一個無人的房間反省,儘管有的孩子對此表現得不在乎,但這種方式的作用是大的。要給他講道理,告訴他胡鬧會有什麼結果,遇到他發脾氣,可以數三下,而數過後的結果平時就告訴他了(即閉門思過),他也有這個概念。

數數的時侯不能間斷,更不要猶豫,孩子能夠察言觀色,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生氣最好看也不看他,連著數三下,往往在數到第二下時已經改正了。

(2)想讓孩子聽話懂事絕非一日之功,而且,過分聽話的孩子也不足取。最關鍵的是一定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有自由的成長空間,滿足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

遇到孩子無理取鬧的時侯,一定要冷靜,不要屈服,先不要和他論理,但是要在適當的時侯給他臺階下。人多的時侯,我們可微笑著帶他離開,讓他在安靜的地方發洩,等他發洩夠了,擁抱他,說些笑話以示講和。父母應做到讓孩子感到安全、被疼愛,又要讓他明白規矩是不能被破壞的。

(3)孩子不聽話時,不是馬上教訓他,而是先不理他,冷處理幾分鐘,反而效果會更好。

(4)孩子犯錯誤時如果有多人在場,可先不嚴厲地指出他的錯誤,而是給他一個臉色,或當看到他有犯錯誤的苗頭時,先主動說:“你很乖,不會……”

(5)自己發怒是可能不能理智的處理問題,最好先離開一下,等自己平靜下來後再來解決問題,

(6)當孩子要做的事您認為不可以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給他一個可以做的建議,如不能在廚房內搭積木,可建議到客廳內搭。

(7)讓孩子嚐嚐直接行為的苦頭,如孩子要玩而不吃飯時,而在孩子餓了要求吃飯時告訴他:“你自己不吃,現在沒有了!”

(8)可與孩子談談,彼此各退一步,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商量再玩三次滑梯就回家,

(9)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覺得自己的意見得到大人的尊重: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

(10)用有趣的手段說服孩子,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11)在實際情景中給他們講道理,例如,孩子搶小朋友的玩具,問問他:“如果別人搶你的玩具,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第四段:

3-4歲孩子的“怪”脾氣

當孩子進入敏感期,他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他們對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拼命吸收所關注的事物,這個時期被教育家們認為是學習的關鍵期。如果敏感期的內在需求受到妨礙,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機,但這個時期,孩子有很多怪毛病,我們來看看3~4歲的孩子有什麼特徵。 

 

“自私”的自主敏感期

有很多家長把孩子的自主敏感期特徵當成自私的表現,開始緊張,並開始專門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精神,故意將屬於孩子的物品強行分給別人,結果造成孩子對物質缺乏安全感。

有一次幼兒園組織秋遊,已經吃過飯的晴晴在老師身邊轉,看著老師碗裡的西紅柿,無論如何都不願離去。老師問她吃過飯了嗎?她點點頭。然後問老師:“老師,我可不可以吃一口西紅柿?”老師正好有一個電話要接,就點了點頭,晴晴馬上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等老師打完電話,一大盤西紅柿只剩下三塊,這時,旁邊還有一個孩子在那裡看著,老師說:“這三塊要咱們三個人分一下,一人一塊。”晴晴又問:“能不能在老師那塊上咬一口?”老師點了點頭。晴晴盡最大的努力在老師那塊上咬了一大口。老師對晴晴說:“這塊你咬過了,你就吃這塊吧。我吃你那塊。”這話提醒了晴晴,發現自己咬過的老師就不要了,就飛快地將剩下兩塊各咬了一口,然後眼睛期盼地看著老師。

原來,在晴晴自主敏感期時,媽媽覺得晴晴是自私,於是開始對晴晴進行“大公無私”的教育,每次買的東西,一定要逼晴晴把東西與在場所有人分享之後才可以自己吃。這讓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結果,孩子對物質過分貪婪。

後來,無論在家還是在幼兒園,晴晴對自己的財產都有絕對的擁有權,媽媽再也不勸她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家裡買來的東西也是分成三份一人一份。一開始,晴晴會將自己的那份藏起來,拼命向爸爸媽媽索要。爸媽雖然沒有把自己的那份一次性全給她,但她每次要的時候,都會給一些。幾個月過去了,晴晴逐漸將自己的物品隨意送給別人,或隨意地放在別人也能拿到的地方。這說明,她的問題獲得瞭解決。

“不講理”的執拗敏感期

過了自主敏感期,孩子不再對身邊物品的屬性那麼計較、那麼緊張,由此而認識了“我”,並獲得了“我的權利”的認識。從表現情況看,就是任性、蠻不講理。 晶晶三歲多了,有一次在活動室工作,爸爸來接她,她要求爸爸幫她將兩個小拇指大的珠子疊起來。爸爸拿起珠子開始疊。他以為女兒發現這無法疊起來”後就會認識到光滑而圓潤的珠子是無法垂直摞在一起的。沒想到幾次失敗之後,女兒開始大哭,並將手中的珠子砸到地上,用她的小拳頭捶打爸爸。爸爸苦笑著跟老師說:“看這孩子脾氣就是犟。”老師告訴他,這不是脾氣犟,是她不能理解珠子為什麼不能按她的要求像積木那樣一個一個疊放起來,因為這種需求太強大了,她受不了,才發脾氣。這就是執拗敏感期。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發脾氣的原因都是因為不理解物體為什麼不能聽從她的指揮。這是一個人探索和認識世界的必然過程,兒童在探索的過程中,必然有一個失誤過程。在經歷了多次發脾氣和哭鬧之後,發現事物的法則仍然無法按照她的要求改變時,孩子就會開始改變自己,順應於這一法則。這時孩子就成長了。 

 

“麻煩”的完美敏感期

當孩子關注於物體的體積和形狀後,就開始出現有關物體形式的審美。當他們愛上一個物體,就連它的形狀也一起愛護起來,發現一個完整的形狀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感到愉悅和鼓舞。如果有人破壞了物體的形式,或達不到他們對事物形式的要求,也會不依不饒地發脾氣、哭鬧。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發現完整與殘缺,建構起自己內在的對於美的需求。

小魚兒屬於比較好帶的孩子,可突然有一天,媽媽發現小魚兒對穿衣服非常在意。穿外套時,不小心把內衣的袖口捲到上邊了,小魚兒會很煩躁地嚷嚷“煩得很”;穿褲子時不小心把秋褲捲到上邊,也會很煩躁地嚷嚷“煩得很”;穿襪子時,肯定也會遭遇“煩得很”;洗臉洗手時,稍有水滴弄到身上,弄到襪子上,也會大叫“衣服溼了,襪子溼了”;吃東西,喜歡要完整的。有一次鋪床單,小魚兒讓媽媽一次一次地整理,直到特別平整為止;每天早上扎頭髮,必須要自己親自挑選頭花……

小魚兒這是怎麼了?怎麼開始跟媽媽較上勁了!直到有一天聽老師講,小魚兒進入了完美敏感期,媽媽才恍然大悟。媽媽開始注意,小心地不破壞孩子對完美的需求。如果不小心破壞了,再盡力幫孩子恢復。完美是人類美好的需求,保護了這一需求,也就是保護了人類提升自己的需求。

第五段 :

成人沒有以身作則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以往我們總是要問上一句“這孩子是怎麼了?”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實,有許多問題的產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對孩子要求嚴格,卻對自己要求鬆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願聽他們的話嗎?即使爸媽說的條條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從,孩子愈大,這種現象愈明顯。

比如,姍姍的爸爸就有這個問題,他不讓姍姍在看電視時吃東西,可是自己卻經常如此。姍姍有好幾次忍不住給爸爸提意見,結果逢他看的高興時,他就說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興時,他不但不聽,還發脾氣,擺出家長的架子壓人。起初,姍姍只是在這個問題上不服,漸漸地,這種不滿就擴散開來,爸爸說的話都不願意聽,姍姍的叛逆心理愈來愈嚴重。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再有一些父母無視孩子地成長,總是把孩子當小小孩子對待,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這是造成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兒園裡老師經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姍姍聽了以後特別想做點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一天,姍姍提出晚飯後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媽媽左思右想一番,還是以“萬一碗摔碎了怎麼辦?”“碎片刺破手怎麼辦?”等理由拒絕了她。沒有做成事情,姍姍可不高興了,睡覺時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還賴在爸媽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處罰她。

第二天晚上,姍姍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飯後姍姍又提起洗碗的事,媽媽再次重複昨天的理由,沒想到小姨卻爽快的說:“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夠不著水龍頭,我給你墊個小凳子,萬一碗摔壞了也沒關係,小姨再買新的。”小姨話剛說完,姍姍就興奮的大叫起來:“謝謝小姨。”接著,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認真、仔細。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見,父母確實要反過來想一想:自己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難道孩子天生就是一個不聽話、愛搗亂的孩子嗎?孩子真的想做一個處處和爸媽作對的人嗎?其實應該說,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長。

換個角度來說,父母喜歡乖孩子的真實理由是什麼?我們不喜歡孩子和自己作對的目的何在?其實說穿了,還不是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這樣的心態對待自我意識萌發,獨立性、自主性正蓬勃發展的孩子,是否有點太自私、也太短視了呢?

第六段:

管教孩子任性的六種方法

(一)任性的表現

孩子太隨心所欲了,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道理根本行不通。比如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買想要,否則就大哭大鬧。相信很多媽媽為此都傷透了腦筋。

(二)任性的心理分析

這種任性行為在一定條件下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寬容和嬌縱的結果。比如,父母總是在孩子哭聲的折磨下順從寶寶的心願;加上孩子的自制力差,情緒不穩定,易衝動,經常以執拗發洩不滿,更助長了任性行為。有的孩子不聽話,父母感到無奈,於是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導致任性的形成。

(三)管教的6種方法

轉移注意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所以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物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轉移後,會很快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提示在先

已掌握孩子的任性行為規律後,“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作。如只要帶孩子去商場,提前就跟他約好:“今天上街買衣服不是買玩具,答應就帶你去。”

有意冷落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耍賴時,家長要不予理睬,給他造成一個無人相助的環境,更不要和他討價還價。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沒趣而作出讓步。事後再對孩子做簡單而認真的說明,說清不能做的原因,並用“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榜樣示範

利用孩子喜歡童話故事人物的心理,激發他克服任性的信心。如孩子不肯吃菠菜,家長可以說:“你不是喜歡鐵甲小寶嗎?他就喜歡吃菠菜。”

適當懲罰

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寶寶故意把東西扔到地上,家長可以對他的行為做出批評後,要求他將東西揀起來。如果孩子不服從,則可採取取消購買食物或玩具的承諾,或是“單獨隔離”的懲罰方式。這種懲罰性的措施,會使他確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態度十分堅決。這樣,寶寶那種“我獨佔”,“我為主”,“服從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將隨著良好環境與教育的薰陶而消失。

注重表揚

在平時的生活中,一方面要規限孩子的不良習性,一方面更要關注孩子聽話、不任性的行為,對他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積極的表揚、誇獎。這樣孩子就會懂得什麼是大人贊成和允許的,什麼是大人反對和制止的;就會知道專由自己的性子來就會受到懲罰,聽話乖巧、不亂髮脾氣就會得到表揚和獎勵。

第七段:

父母面對孩子的倔強,常會產生下列幾種不同的效應,分析說明如下:

1.當親子衝突升級時,遇到親子雙方的堅持度都高的情況,有的孩子選擇與父母抗爭頂撞,若父母親態度更強硬,易造成日後孩子脾氣更倔強。

2.當親子衝突升級時,膽子小或堅持度不高的孩子,在父母強勢壓力下常會放棄己見,選擇順服父母,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懦弱沒主見。

3.當親子衝突升級時,尚無反抗能力時,在父母強勢壓力下暫時壓抑自己,表面順服父母,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叛逆反社會規範。

4.當親子衝突升級時,父母因為寵溺孩子或受不了孩子的堅持,選擇放任,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跋扈不講理。

由上述四個例子看來,無論是父母任由孩子予取予求,抑或以權威壓抑孩子,都不是最好的教養方法,都可能助長孩子產生倔強脾氣與固執的性格。

合理、一致的教養原則

其實,孩子的倔強脾氣常導因於父母或照顧者,成人總是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道理,直接命令孩子要無條件聽從命令,長期強迫孩子服從自己,孩子在不明道理的情況下,反而更容易產生固執己見或表裡不一的行為,甚至出現特別倔強的個性,公然挑戰父母的權威,與父母抗爭到底的情況。

民主氣氛從小開始營造

孩子有被尊重的需求,想要孩子能接受父母的意見,父母態度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權威思想多半是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認為好孩子就應該乖乖聽話,倔強固執、脾氣不好就是不聽話的孩子。 民主時代的親子教育,家長應避免採取高姿態,勿把自己的意見當成至高無上的聖旨,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父母必須先修正自己的傳統價值,認同孩子在家中也享有自主的權利,才能順利推動民主氣氛。

父母也經常因為管教的需要,制定各種家規,對於孩子而言,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及的,有的父母太講求管教的效率,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孩子一時間不容易達成目標,反倒又興起家庭裡的另一場親子戰爭。

父母非聖人,受到生活與情緒的影響,難免會對教養子女的尺度失去準則,心情好的時候,孩子犯錯無所謂,在情緒不佳的時候,遇到相同或類似的事件,孩子可能會被處罰得很重,這樣反覆的教養態度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隨著孩子成長,智力發展愈來愈成熟,當然也會培養出自主意識,家長應該有合理且一致的教養原則,告訴孩子那些事是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又有那些事是必須請父母幫忙的,長期下來才可以建立孩子對於“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共識,有了親子共識,自然就可以減少親子間的爭執。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堅持度發展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先天氣質中“堅持度”瞭解其個性,更重要是要依據孩子的特質因材施教,父母所採取的是怎麼樣的教養態度與方法,與孩子互動的結果是正向還是負向,對培養孩子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堅持度表現原本並無好壞之分,成人的褒貶態度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成人的“褒”會讓堅持度轉化為正面“有責任”與“剛毅堅強”的特質;成人的“貶”則會讓堅持度轉化為負面的“倔強”或“固執”。

平時可以觀察孩子對某人、某事、某物是否有堅持的情形,如果不是太過份的情況,家長可以給予多一點的時間來轉換,孩子堅持也是專注的另一面向表現,更是未來學習過程中持之以恆的原始類型,當孩子堅持時,家長可以多加觀察後,再判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堅持與變通之間的平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