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女生戶口本被母親藏匿:家長的控制慾是一場災難

願每個父母都活成一座山,年幼時遮風擋雨,成為孩子生命的依託;成年後化為背景和後援,目送兒女走向自己的世界。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今年高考期間,一則新聞上了熱搜:

高考前一天,來自四川的女生小王發現自己的身份證和戶口本找不到了。她向母親求助時,母親淡淡地說:“找不到就算了,大不了不考了。”

報警後經調查發現,原來媽媽捨不得女兒離開自己,藏起了小王的身份證明,企圖阻止小王參加高考,達到把女兒留在自己身邊的目的。

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慾達到了病態的地步!

至於十年寒窗成泡影,夢想化為灰燼的女兒內心何等悲愴崩潰,她想都沒想。她心心念唸的是“我想xxxx”。

高考女生戶口本被母親藏匿:家長的控制慾是一場災難

環顧身邊,還有更多的父母將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不顧孩子的主觀願望,將自己的意志強行施加到孩子身上,哪管孩子舒服不舒服,難過不難過。

電視劇《少年派》裡閆妮就扮演了這麼一位全方位全天候控制女兒的“母上大人”。

高中住校的女兒必須每天一通電話彙報情況;

女兒飯前洗手必須打兩遍肥皂,搓三遍;

不能在床上看畫報,免得汙染了新換的床單;

女兒報了心儀的廣播站,她認為“不務正業”吵吵著要換掉;

女兒生理期必須穿秋褲不喝涼水,此事不但託付到生活老師,還拜託到男班主任,班主任一番大嘴巴訓導,女兒生理期成為全班的笑柄;

對女兒好閨蜜冷若冰霜,串通班主任將兩人遠遠隔開;

卡住女兒的零花錢,“我都給你準備齊全了,你要錢幹什麼?”

從選校到選班,一律按照母親“理科比文科好考好就業”的認知,由母親一手操辦。

閆妮(劇中母親名叫王勝男)與女兒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一律是“你要怎麼怎麼樣”,“你不要怎麼怎麼樣”的單邊模式。

一廂情願地制定規則,不容分說要求孩子執行;

人生選擇的關鍵時刻,頭也不抬替女兒做主。

在她這裡,17.8的高中生,跟小奶娃沒有區別,啥也不懂,啥也不會,沒有她的監管和操心,寸步難行。看起來鞠躬盡瘁細緻入微的母愛爆棚,實際是肆無忌憚地入侵孩子的世界,控制孩子的思維和行動,讓孩子變成傀儡和木偶。

高考女生戶口本被母親藏匿:家長的控制慾是一場災難

心理學認為,自戀,控制慾和不安全感,使得媽媽在孩子年幼時 為孩子付出一切,這使得孩子在母親保護下得以健康成長。

但是隨著孩子不斷長大,母親依然延續童年時期的“代管”“包辦”模式,就會與孩子追求獨立自由,掌控自己和世界的慾望形成尖銳對立。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渴望探索,渴求嘗試,千方百計證明自己長大了,苦心孤詣向世界主張自己的權利和能力。對家長事無鉅細,包辦代替的做法,充滿了憤怒和叛逆。此時,智慧家長會給孩子的生活留白,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體會,咀嚼,反思,最後形成自己的三觀和行為方式,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而愚蠢的家長則以愛的名義,將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將自己的生活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霸佔孩子的心靈空間,左右孩子的選擇和行動。孩子的探索被阻斷,認知被替代,成為一個沒有自我,沒有靈魂的人。

高考女生戶口本被母親藏匿:家長的控制慾是一場災難

演員朱雨辰的母親是一個“用生命去愛兒子”的人,她沒有自己的生活,常年帶著鍋隨著兒子劇組走,每天四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湯,做飯,十幾年如一日。干預兒子接戲選角,插手兒子戀愛婚姻。導致嶄露頭角的兒子,長期星途暗淡,婚姻無著,夜深人靜躺在狗窩裡黯然飲泣。

家長控制不但影響事業和婚姻,還會導致孩子心靈失衡,觸犯刑律。

北大高材生吳謝宇,從小被母親嚴格管控,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乖孩子標準,進了大學每天晚上還要跟母親視頻。隨著見識日漸增多,他感覺母親的操控已經不能容忍,他想活出自己。最後,他用消滅母親肉體的方式,完成了遲來的青春期叛逆。成為最乖孩子與殘暴惡魔同體的怪胎。

高考女生戶口本被母親藏匿:家長的控制慾是一場災難

控制,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精神和行為控制,是對孩子最嚴重的的戕害,他不但導致孩子自我認知無法形成,一生活在自卑,懦弱,無能的陰影下,一事無成。同時容易導致孩子形成逆反背景下的自戕和危害社會。

愛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奉獻,隨著年齡增長,呈現不同形態。

嬰幼兒時期,是呵護,陪伴和監管。替自我認知尚未完成和應對能力相對薄弱的孩子,做出選擇和決定。

隨著青春期到來,孩子獨立意識和探索慾望越發強烈。這個時候開始,家長就需要節制自己的愛,學會放手,留出空間,讓孩子活成自己心裡的樣子。

高考女生戶口本被母親藏匿:家長的控制慾是一場災難

北大才女趙捷說:“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時學會得體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童年感到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願每個父母都活成一座山,

年幼時,頂天立地,遮風擋雨,成為孩子生命的依託;

成年後,化為背景和後援,目送兒女走向自己的世界,走向幸福和美好。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