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微文化丨我的弟弟'

不完美媽媽 東營 東營微文化 2019-07-16
"

"

東營微文化丨我的弟弟

作者丨李俊三 攝影丨李金峰

我的弟弟初中沒有畢業,就輟學了。他停止學業,不是因為家境窮,供應不起,而是自己對學習毫無興趣。

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弟弟雖然只有十二三歲,但個頭長得並不矮,幹莊戶活不屈才,是一把侍弄莊稼的好手。弟弟從小喜歡牲口,那時正好我們家分了一匹馬。記得是一匹棗紅馬,在生產隊的時候,社員們叫它“哈爾登”。什麼寓意我不知道,但都知道那是一匹好馬。我們家有了馬,弟弟就有了用武之地。用牲口犁地、拉車,他手中握著鞭子,空中一甩,小小年紀,還真像那麼一回事。牲口也有搗蛋的時候,弟弟不怕,他雖然力氣不大,但他手中的鞭子有千斤重,打在牲口的身上,印痕一道道的,清晰可見。那匹馬不得不乖乖地聽弟弟使喚。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不像現在的孩子們,是父母的小王子,小公主,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看在眼裡怕丟了。放了學,吃零食,看電視,玩遊戲,有時還耍脾氣、使性子。我們是窮人的孩子。俗語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們不當家,卻早早地幫著父母幹這幹那,就像一個小大人。

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管教很嚴。在學校裡,我們從來不惹事。回到家,還得去拾草剜菜。那時候在村裡上小學,一天分三個時段,早上、上午、下午。早上放學後,我們回家,父親不讓我們吃早飯,他遞給我和弟弟早已磨好的鐮刀,讓我們去割草。每人割上一捆,揹回家,再讓我們吃飯。那一年,我和弟弟割草,晒乾後堆起來,像兩座小山。我們用那些青草,換了200多斤麥子,解決了我們一家一個冬天的好生活。這些,讓街坊鄰居羨慕不已。

漸漸地,我們都長大了。我到了結婚的年齡,就結了婚。不久,父母把我們分了出去。又過了幾年,弟弟也結了婚,獨立門戶。

家雖然分了,但父親依然是家長。只是把幾塊地分割成三份,變更了戶主。不變的是,一起耕種,一起管理,一起收割。

春耕、夏播、秋收、冬藏,這些活,還是由弟弟和當時年富力強的父親去勞作。春上,父親帶著弟弟去地裡播種,夏天帶著弟弟去鋤草、秋天帶著弟弟去收割。我在村子裡教小學,無暇去侍弄那些莊稼。

秋上,莊稼成熟了。弟弟用馬車把那些莊稼運到場院裡。不同地塊的莊稼,在一個場院裡打場。起場後,父親估摸著,分成不等的三份,打起糧食堆,揚淨後,裝進各自的袋子,運回各自的家裡。

很多年,種莊稼的苦力活,都是父親和弟弟幹。

"

東營微文化丨我的弟弟

作者丨李俊三 攝影丨李金峰

我的弟弟初中沒有畢業,就輟學了。他停止學業,不是因為家境窮,供應不起,而是自己對學習毫無興趣。

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弟弟雖然只有十二三歲,但個頭長得並不矮,幹莊戶活不屈才,是一把侍弄莊稼的好手。弟弟從小喜歡牲口,那時正好我們家分了一匹馬。記得是一匹棗紅馬,在生產隊的時候,社員們叫它“哈爾登”。什麼寓意我不知道,但都知道那是一匹好馬。我們家有了馬,弟弟就有了用武之地。用牲口犁地、拉車,他手中握著鞭子,空中一甩,小小年紀,還真像那麼一回事。牲口也有搗蛋的時候,弟弟不怕,他雖然力氣不大,但他手中的鞭子有千斤重,打在牲口的身上,印痕一道道的,清晰可見。那匹馬不得不乖乖地聽弟弟使喚。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不像現在的孩子們,是父母的小王子,小公主,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看在眼裡怕丟了。放了學,吃零食,看電視,玩遊戲,有時還耍脾氣、使性子。我們是窮人的孩子。俗語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們不當家,卻早早地幫著父母幹這幹那,就像一個小大人。

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管教很嚴。在學校裡,我們從來不惹事。回到家,還得去拾草剜菜。那時候在村裡上小學,一天分三個時段,早上、上午、下午。早上放學後,我們回家,父親不讓我們吃早飯,他遞給我和弟弟早已磨好的鐮刀,讓我們去割草。每人割上一捆,揹回家,再讓我們吃飯。那一年,我和弟弟割草,晒乾後堆起來,像兩座小山。我們用那些青草,換了200多斤麥子,解決了我們一家一個冬天的好生活。這些,讓街坊鄰居羨慕不已。

漸漸地,我們都長大了。我到了結婚的年齡,就結了婚。不久,父母把我們分了出去。又過了幾年,弟弟也結了婚,獨立門戶。

家雖然分了,但父親依然是家長。只是把幾塊地分割成三份,變更了戶主。不變的是,一起耕種,一起管理,一起收割。

春耕、夏播、秋收、冬藏,這些活,還是由弟弟和當時年富力強的父親去勞作。春上,父親帶著弟弟去地裡播種,夏天帶著弟弟去鋤草、秋天帶著弟弟去收割。我在村子裡教小學,無暇去侍弄那些莊稼。

秋上,莊稼成熟了。弟弟用馬車把那些莊稼運到場院裡。不同地塊的莊稼,在一個場院裡打場。起場後,父親估摸著,分成不等的三份,打起糧食堆,揚淨後,裝進各自的袋子,運回各自的家裡。

很多年,種莊稼的苦力活,都是父親和弟弟幹。

東營微文化丨我的弟弟

幾年後,我去了縣上工作,家也搬到了城裡。把父母留在了鄉下。當時交通很不便利,我一個月也回不了一次家,全靠弟弟和弟媳照料。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已經不能去田間勞作了,就把那些地交給弟弟耕種,父母力所能及地當幫手。父親對土地看得很重,“薄死的是地,不濟的是兒”。土地就是他的兒子。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我買上了私家車,回家的次數就多起來。再多,也不及弟弟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長。遠水不解近渴,父母有個頭疼腦熱,都是弟弟跑前跑後,精心伺候,替我盡孝。我是長子,這些,我理應擔當。每當想到這些,我就潸然落淚。

父母至今還住在幾十年前蓋得泥土老屋裡,幾經風雨,雖不搖搖欲墜,但也斑駁淋漓。弟弟早些年蓋房時,給父母蓋了兩間,但他們不去住。對此弟弟很不高興,多次向我提起。我從中調解,對父母說,你們該去住;對弟弟說,父母還是喜歡自己的老窩,等他們上年紀,走不動、爬不動了,就自然去住。

去年夏天,暴雨連著下了三天三夜,降水量超過200多毫米。父母的房屋臺階處於混濃狀態,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弟弟讓父母到他的房子裡去住,他們執意不去。我打電話給父親,父親說沒事。

那幾個夜晚,弟弟穿著雨衣,拿著手電筒,站在暴雨中,圍著父母的老屋轉來轉去。天不亮,他不回去。父母在屋裡睡覺,一點也不知道。

弟弟是一個很平常的人,在人群中,你不會一眼認出他。但在我的眼裡,他就是我的手足。

"

東營微文化丨我的弟弟

作者丨李俊三 攝影丨李金峰

我的弟弟初中沒有畢業,就輟學了。他停止學業,不是因為家境窮,供應不起,而是自己對學習毫無興趣。

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弟弟雖然只有十二三歲,但個頭長得並不矮,幹莊戶活不屈才,是一把侍弄莊稼的好手。弟弟從小喜歡牲口,那時正好我們家分了一匹馬。記得是一匹棗紅馬,在生產隊的時候,社員們叫它“哈爾登”。什麼寓意我不知道,但都知道那是一匹好馬。我們家有了馬,弟弟就有了用武之地。用牲口犁地、拉車,他手中握著鞭子,空中一甩,小小年紀,還真像那麼一回事。牲口也有搗蛋的時候,弟弟不怕,他雖然力氣不大,但他手中的鞭子有千斤重,打在牲口的身上,印痕一道道的,清晰可見。那匹馬不得不乖乖地聽弟弟使喚。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不像現在的孩子們,是父母的小王子,小公主,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看在眼裡怕丟了。放了學,吃零食,看電視,玩遊戲,有時還耍脾氣、使性子。我們是窮人的孩子。俗語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們不當家,卻早早地幫著父母幹這幹那,就像一個小大人。

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管教很嚴。在學校裡,我們從來不惹事。回到家,還得去拾草剜菜。那時候在村裡上小學,一天分三個時段,早上、上午、下午。早上放學後,我們回家,父親不讓我們吃早飯,他遞給我和弟弟早已磨好的鐮刀,讓我們去割草。每人割上一捆,揹回家,再讓我們吃飯。那一年,我和弟弟割草,晒乾後堆起來,像兩座小山。我們用那些青草,換了200多斤麥子,解決了我們一家一個冬天的好生活。這些,讓街坊鄰居羨慕不已。

漸漸地,我們都長大了。我到了結婚的年齡,就結了婚。不久,父母把我們分了出去。又過了幾年,弟弟也結了婚,獨立門戶。

家雖然分了,但父親依然是家長。只是把幾塊地分割成三份,變更了戶主。不變的是,一起耕種,一起管理,一起收割。

春耕、夏播、秋收、冬藏,這些活,還是由弟弟和當時年富力強的父親去勞作。春上,父親帶著弟弟去地裡播種,夏天帶著弟弟去鋤草、秋天帶著弟弟去收割。我在村子裡教小學,無暇去侍弄那些莊稼。

秋上,莊稼成熟了。弟弟用馬車把那些莊稼運到場院裡。不同地塊的莊稼,在一個場院裡打場。起場後,父親估摸著,分成不等的三份,打起糧食堆,揚淨後,裝進各自的袋子,運回各自的家裡。

很多年,種莊稼的苦力活,都是父親和弟弟幹。

東營微文化丨我的弟弟

幾年後,我去了縣上工作,家也搬到了城裡。把父母留在了鄉下。當時交通很不便利,我一個月也回不了一次家,全靠弟弟和弟媳照料。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已經不能去田間勞作了,就把那些地交給弟弟耕種,父母力所能及地當幫手。父親對土地看得很重,“薄死的是地,不濟的是兒”。土地就是他的兒子。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我買上了私家車,回家的次數就多起來。再多,也不及弟弟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長。遠水不解近渴,父母有個頭疼腦熱,都是弟弟跑前跑後,精心伺候,替我盡孝。我是長子,這些,我理應擔當。每當想到這些,我就潸然落淚。

父母至今還住在幾十年前蓋得泥土老屋裡,幾經風雨,雖不搖搖欲墜,但也斑駁淋漓。弟弟早些年蓋房時,給父母蓋了兩間,但他們不去住。對此弟弟很不高興,多次向我提起。我從中調解,對父母說,你們該去住;對弟弟說,父母還是喜歡自己的老窩,等他們上年紀,走不動、爬不動了,就自然去住。

去年夏天,暴雨連著下了三天三夜,降水量超過200多毫米。父母的房屋臺階處於混濃狀態,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弟弟讓父母到他的房子裡去住,他們執意不去。我打電話給父親,父親說沒事。

那幾個夜晚,弟弟穿著雨衣,拿著手電筒,站在暴雨中,圍著父母的老屋轉來轉去。天不亮,他不回去。父母在屋裡睡覺,一點也不知道。

弟弟是一個很平常的人,在人群中,你不會一眼認出他。但在我的眼裡,他就是我的手足。

東營微文化丨我的弟弟

"

東營微文化丨我的弟弟

作者丨李俊三 攝影丨李金峰

我的弟弟初中沒有畢業,就輟學了。他停止學業,不是因為家境窮,供應不起,而是自己對學習毫無興趣。

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弟弟雖然只有十二三歲,但個頭長得並不矮,幹莊戶活不屈才,是一把侍弄莊稼的好手。弟弟從小喜歡牲口,那時正好我們家分了一匹馬。記得是一匹棗紅馬,在生產隊的時候,社員們叫它“哈爾登”。什麼寓意我不知道,但都知道那是一匹好馬。我們家有了馬,弟弟就有了用武之地。用牲口犁地、拉車,他手中握著鞭子,空中一甩,小小年紀,還真像那麼一回事。牲口也有搗蛋的時候,弟弟不怕,他雖然力氣不大,但他手中的鞭子有千斤重,打在牲口的身上,印痕一道道的,清晰可見。那匹馬不得不乖乖地聽弟弟使喚。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不像現在的孩子們,是父母的小王子,小公主,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看在眼裡怕丟了。放了學,吃零食,看電視,玩遊戲,有時還耍脾氣、使性子。我們是窮人的孩子。俗語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們不當家,卻早早地幫著父母幹這幹那,就像一個小大人。

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管教很嚴。在學校裡,我們從來不惹事。回到家,還得去拾草剜菜。那時候在村裡上小學,一天分三個時段,早上、上午、下午。早上放學後,我們回家,父親不讓我們吃早飯,他遞給我和弟弟早已磨好的鐮刀,讓我們去割草。每人割上一捆,揹回家,再讓我們吃飯。那一年,我和弟弟割草,晒乾後堆起來,像兩座小山。我們用那些青草,換了200多斤麥子,解決了我們一家一個冬天的好生活。這些,讓街坊鄰居羨慕不已。

漸漸地,我們都長大了。我到了結婚的年齡,就結了婚。不久,父母把我們分了出去。又過了幾年,弟弟也結了婚,獨立門戶。

家雖然分了,但父親依然是家長。只是把幾塊地分割成三份,變更了戶主。不變的是,一起耕種,一起管理,一起收割。

春耕、夏播、秋收、冬藏,這些活,還是由弟弟和當時年富力強的父親去勞作。春上,父親帶著弟弟去地裡播種,夏天帶著弟弟去鋤草、秋天帶著弟弟去收割。我在村子裡教小學,無暇去侍弄那些莊稼。

秋上,莊稼成熟了。弟弟用馬車把那些莊稼運到場院裡。不同地塊的莊稼,在一個場院裡打場。起場後,父親估摸著,分成不等的三份,打起糧食堆,揚淨後,裝進各自的袋子,運回各自的家裡。

很多年,種莊稼的苦力活,都是父親和弟弟幹。

東營微文化丨我的弟弟

幾年後,我去了縣上工作,家也搬到了城裡。把父母留在了鄉下。當時交通很不便利,我一個月也回不了一次家,全靠弟弟和弟媳照料。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已經不能去田間勞作了,就把那些地交給弟弟耕種,父母力所能及地當幫手。父親對土地看得很重,“薄死的是地,不濟的是兒”。土地就是他的兒子。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我買上了私家車,回家的次數就多起來。再多,也不及弟弟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長。遠水不解近渴,父母有個頭疼腦熱,都是弟弟跑前跑後,精心伺候,替我盡孝。我是長子,這些,我理應擔當。每當想到這些,我就潸然落淚。

父母至今還住在幾十年前蓋得泥土老屋裡,幾經風雨,雖不搖搖欲墜,但也斑駁淋漓。弟弟早些年蓋房時,給父母蓋了兩間,但他們不去住。對此弟弟很不高興,多次向我提起。我從中調解,對父母說,你們該去住;對弟弟說,父母還是喜歡自己的老窩,等他們上年紀,走不動、爬不動了,就自然去住。

去年夏天,暴雨連著下了三天三夜,降水量超過200多毫米。父母的房屋臺階處於混濃狀態,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弟弟讓父母到他的房子裡去住,他們執意不去。我打電話給父親,父親說沒事。

那幾個夜晚,弟弟穿著雨衣,拿著手電筒,站在暴雨中,圍著父母的老屋轉來轉去。天不亮,他不回去。父母在屋裡睡覺,一點也不知道。

弟弟是一個很平常的人,在人群中,你不會一眼認出他。但在我的眼裡,他就是我的手足。

東營微文化丨我的弟弟

東營微文化丨我的弟弟

作者簡介:李俊三,中國作協會員,山東利津人,1963年11月出生,在《人民文學》《詩刊》等發表詩歌,出版詩集《冷風景》《紫荊林》《六三年》《五十首》等4部,散文集《我的夢》1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