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教育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讓孩子輸掉了人生

中國家長教育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讓孩子輸掉了人生

近期,來做心理諮詢的多數是為了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什麼年齡段的都有,尤其是高中學生。

誤區一:教育好孩子,育兒方法最重要

許多家長認為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最重要,經常看各種各樣的育兒書,聽各種講座,微信中流傳的各種“幾招搞定學習動力”等等也都一一試過,可是往往還是不見成效,甚至陷入更加混亂、焦慮的境地。

心理專家認為:最重要的不是育兒方法,而是育兒觀念。育兒就像種一棵樹,觀念就是種子,種什麼種子就會接什麼果子,如果觀念不正確,再好的技術和方法都是白搭。

首先觀念要正確,如果觀念不正確,或者自己都沒搞清楚方向,那麼方法越多越努力就離彼岸越遠,因為你在往反方向行駛啊!那麼,什麼是正確的觀念呢?正確的觀念是:“能夠讓自己的孩子一生都活得好”的觀念,因此,這也就是我們所有家庭教育的目標。可問題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怎樣才算是活得好呢?活得好的元素是哪些?錢很多過得好嗎?你可以找得到許多相反的理由,來說明一個錢很多的人不見得過得好。很有名的人活得好嗎? “人怕出名豬怕壯”, 一出名,倒黴事就來了。那麼,錢很多、權很大、名氣很大,三個條件加在一起,這總可以過得好了吧?又有人會說了:這種人死得早!……

有的心理專家認為,人活得好,最基本的元素有以下四點:

1、身體條件要好。“養在先,育在後”,要把孩子的身體養好,然後才能談後面的事情。

2、心理要健康。如果你的孩子總是不適應周圍的環境,其他孩子都可以去的幼兒園、學校,他不行,這就是心理健康的最低標準沒有達到。

3、要有不低於社會平均收入的經濟水平,並有能力讓自己安心。沒有人會相信越窮的人過得越好,但是人對錢的慾望又是沒有底的,可是如果當錢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個人就能安心了,那麼這個人就可以過得很好了。人過得好並不取決於財富的多寡,而取決於他是否安神、安心。

有的人學歷、能力不高,但只要達到了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同時又在做自己很願意做的事情,就達到了安心,這種人即便從事很不起眼的行業也能走高走遠並且活得很好。

有的人這山望著那山高,這個行業看著那個行業更好,不能安神安心,這種人,掙錢再多也不會有快樂,有再多錢也不會滿足。我們希望孩子將來掙錢,前提當然是越多越好,可是錢多是沒有底的,一個孩子將來達到什麼狀態他會安心,這就是父母在潛移默化中灌輸的,因此非常挑戰父母的觀念。

4、孩子努力奮鬥的動力來自於自己內心的需求而不是來自於他人的評價。我們現在很多孩子努力奮鬥的動力源就是他人如何評價他、欣賞他,他怎麼優於別人。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如果在一個環境裡得不到他人的欣賞或高評價,那麼他的動力就會消失。奮鬥動力消失的人也是過不好的。

所以,首先搞清楚過得好的元素,搞清楚了之後才知道什麼事值得做,什麼事不值得做,什麼事先做,什麼事後做,才知道我們家庭教育的小船該往哪個方向行駛。

中國家長教育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讓孩子輸掉了人生

誤區二:把孩子變成“牛娃”

可能有些家長會說,我沒有心理專家想得那麼深遠,正確教育觀念的樹立我從現在開始再慢慢來,那我讓我的孩子從小成績優異,門門功課領先,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總沒有錯吧?要知道,現在的擇校風可是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擇不到好幼兒園就很難進入好小學,進不了好小學就難進入好初中,如果我能夠把孩子早早培養成傳說中的“牛娃”,這一切不就可以良性循環了嗎?可是,心理專家卻用鐵的事實告訴我們,很小就領跑的那些孩子(所謂的“牛娃”)卻恰恰是抗挫能力較弱的一群孩子,也是來心理諮詢機構做心理治療最多的人群。

因為這些孩子只是成績比別人好,老師、家長、同學都認為他很優秀,他從小就跑在別人的前面,家長早早地就在他心裡面種了一棵樹——“你是優秀的!”他始終站在這個“優秀”的臺階上就會變得競爭感很強,只要到了他認為的競爭場合他就不允許自己不優秀,隨著年級的升高,考試難度的加大,他就會慢慢變得焦慮不堪,頭痛、肚子痛等軀體化症狀都出來了。

這樣的狀態到了初中會越來越頻繁,那麼時間長了以後,孩子自己也吃不消,等到了高中,他就會退出競爭場,不去上學,成了厭學的主體,從而變成心理性厭學問題。

造成這種狀況,有家長的原因,也有老師的推波助瀾。家長始終關注孩子的成績與名次,再加上有的老師也會在孩子名次下滑時去提醒孩子“你的名次往下掉了,這樣不行,你要如何如何追回來。”這些都會使得孩子的“我是優秀的”觀念更加根深蒂固,感覺去學校就是去比賽,去贏過別人,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優秀的。但同時,也會非常非常擔心自己“優秀的地位”保不住。

這樣的孩子,扭曲了讀書本身的意義,對讀書的系統認識完全是錯誤的,這個書讀下去,心都累死了,自然沒法持續下去了。可惜的是很多家長,直到看到孩子徹底棄學、不讀書了,不是頭疼,就是胃痛,以為身體病了。這時候,家長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才開始要改變,但家長改變起來容易,孩子改變起來卻不易,因為觀念種進了孩子的身體裡是拔不出來的啊。

因此,正確的觀念是:孩子去學校不是去比賽的,而是去積累知識,訓練思維,提高能力。有這樣的理念建立起來,孩子即便考的不好也不會有焦慮感,不會有心理痛苦。

誤區三:多多表揚就能給孩子建立學習自信心

可能有的家長又會說,我的孩子又不是什麼牛娃,成績平平,我們平時也經常鼓勵他,可是孩子卻一點學習自信心都沒有,這該怎麼辦?心理專家認為:“孩子缺乏學習自信心多數是由家長造成的。”造成的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因為家長本身不夠自信,不自覺地流露出對別人家孩子的讚賞,讓孩子感覺到媽媽對自己不夠滿意;有的可能是孩子兩三歲時需要建立“我行”信念的關鍵期,被家長過於呵護地包辦代替給耽誤了;有的孩子是感受到了家長的焦慮,家長源源不斷的高期望令孩子感覺滿足不了……原因雖多,但有一條是我們最容易忽視,也最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過於關注我們的孩子,甚至過多的表揚對孩子也是不利的。不在家長的關注之下,孩子一個人在地上打滾,自己仰望天空,有個自己的空間做思考,去體驗生活,這樣的孩子才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才會有自信心。可是現在這樣的孩子已經很少了,他們的每個小時都被家長排滿了。時間排滿了不說,家長還會嫌孩子做不到時間表裡安排的內容;做得不夠快又會嫌孩子動作慢;做得不好的話要批評孩子,做得好的話又是一大堆表揚……其實這樣做最容易讓孩子沒有自信心。如果要讓孩子有自信心,從操作上要少講就可以。不要對孩子的行為有過多的評價,不要把欣賞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描述。 “不提倡濫表揚、濫讚賞”。她說:“小孩子的行為被評價得過多,不論是批評還是表揚都對他沒有好處。”孩子被批評多了自信心會受打擊,表揚多了他就慢慢覺得自己必須是這樣的,他行為的動機就會來源於你或周圍人的欣賞,等到他到了一個環境裡發現別人都比他強,得不到欣賞了就會立即失去信心。

誤區四:小學養成好好學習的習慣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功課能拖就拖,一天到晚想著玩,很焦慮。孩子這樣不知道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將來上了中學怎麼辦?心理專家認為:小學階段應該是人一生中最快樂的階段,讓一個小學生有時間玩才是最最重要的。一個兒童的基本慾望就是玩,兒童的基本使命就是解決玩與學習的衝突。孩子玩的太少了,基本慾望得不到滿足,他當然會成天琢磨著怎麼玩嘍。什麼都可以成為他的玩具:坐在作業前玩本子,坐在教室裡玩鉛筆、鉛筆盒……

小學生的基本慾望就是玩,充分滿足了他的基本慾望之後,讓他在外面瘋得滿頭大汗,回到家也許就想看書了。家長要首先在心理上認可,玩是孩子第一強烈的慾望,認可玩是孩子合理的需要。在觀念上,不能認為玩是孩子學習之後獎勵或活動,學習最重要,玩是可有可無的。如果家長從觀念上認為孩子玩是一種需要,那麼當孩子玩的時候,家長是非常開心的,願意陪著孩子玩。否則,即便給了孩子玩的時間,他玩的時候,你也會很焦慮:“怎麼還沒玩夠?還沒停下來!什麼時候做作業呀!”這樣的話,孩子玩的同時,心理負擔會很重。因為孩子跟母親的潛意識是完全連通的,所有媽媽的情緒都會轉移到孩子的身上。

所以,重點是讓孩子玩與學習的時間合理分配,哪怕只玩半個小時,只要我們都認可玩是孩子應該享受的,孩子也會心滿意足。但如果你心理上不認同,即便孩子玩一整天,你在旁邊焦慮、絮叨一整天,孩子玩得也不開心,還是不會安心寫作業。

小學生是不應該會成天埋頭學習的,那樣做也許是被逼無奈。因為家長不允許孩子不學習,孩子才不得不成天去學習,這樣的孩子心裡積壓了太多的“憤怒”、太多的“怨恨”,積累多了就會越學越糟。而且,兒童時代沒有好好玩過的孩子,將來還會報復性地玩遊戲,有些優等生到初二以後再也不好好上學,從早到晚打遊戲,報復性地玩,父母要阻止,他就以結束生命相威脅。

如果不讓小學生玩,抑制了他的基本慾望滿足,後續就會出厭學,壓抑的人到頭來是不能真正讀好書的。至於許多家長困惑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的問題,心理專家認為:對於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控制,規則的養成,是要從保護眼睛的角度來講的。要告訴孩子長時間面對屏幕會導致白內障、近視眼,可以給孩子帶上眼鏡並在眼前面放一調羹粥,告訴他得了白內障以後看所有東西都是這個樣子的,讓孩子體驗到白內障很難受的感覺。這樣,從關心孩子眼睛的角度和孩子好好商量如何控制看視頻、打遊戲的時間,以此來養成行為規則,孩子易於接受,規則易於執行。

中國家長教育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讓孩子輸掉了人生

誤區五:孩子能夠自覺“溫故而知新”

有些家長經常抱怨孩子學習沒有動力,沒有作業的時候不知道主動複習、預習,還一直唸叨著,孔子都說“溫故而知新”嘛,現在的孩子怎麼就不如我們小的時候自覺呢?

在我們看來似乎很合理的要求,在心理專家看來卻是很荒唐的。現在的學校裡,老師都抓得很緊了,什麼時候複習什麼,預習什麼,都已經被應試模式固定好套路了,孩子的時間全是跟著老師制定的節奏走的,讓孩子自己再怎麼複習?怎麼預習?家長們非要提一個根本不合理的要求,然後又是說孩子沒有學習動力,卻不仔細想想現在這個時代和我們小時候讀書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根本沒有可比性。

家長認為孩子不主動複習、預習就是沒有學習動力,這其實是個誤區。動力也可以稱為內驅力,所以,必須是當一個人他自己對事情產生了興趣才會有動力源。一個孩子能夠堅持,有恆心,都是因為先有了興趣,才會有探索慾望,感受到了探索的快樂,下一步才可能堅持下去。

因此,家長要想讓孩子有學習動力就需要首先激發出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真正體會到求知是快樂的。引發出孩子對於“求知”本身的慾望,這個內在動力才能持久。要注意的是:外力越強,內力就越弱,所以,家長靠逼孩子是逼不出學習動力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