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自由的人,才會成為自覺的人(轉給父母)'

"

哲學家弗洛姆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控制。

前段時間讀了一篇文章,大意是這樣的:

一對夫妻都是博士,育有一個兒子。他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接觸早教課,每天給孩子規定作息時間,並且各種規定雷打不動的執行,想把孩子打造成他們理想中的樣子。

他們的孩子也很聰明,上小學前就已經會被很多首唐詩宋詞,二年級的數學題都不再話下。身邊的人都說孩子隨父母,長大後也是一個高學歷、成功的人。

孩子上小學以後,每次考試都是班裡的第一名。這對夫妻很高興,也很滿意孩子的成績和表現。孩子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考試,考了班級第三名。孩子的父母如臨大敵,好像孩子犯了天大的錯誤,對孩子一頓狠批,從此對孩子要求更嚴了。

從那以後,孩子的成績時好時壞,升入初中以後,孩子對學習好像提不起興致,性格也比較孤僻,與同學也玩不到一塊,最後出現了厭學、逃學的情況。

初三那一年,偶然一次機會,孩子的母親在孩子的日記中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祕密:孩子竟然在日記中寫下了不想活的念頭。這一發現,讓一向對孩子嚴厲的她猶如當頭一棒,把自己給打醒了。

痛定思痛後,夫妻二人帶著孩子找心理專家諮詢。剛開始孩子很牴觸,認為父母就是想盡辦法讓自己把心用在學習上,找心理老師開導自己。因為,那個時候,孩子已經完全失去了對父母對信任。

心理專家告訴孩子的父母,放下對孩子的管控,試著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

回到家以後,夫妻二人跟孩子有了第一次促膝長談。父母告訴孩子,想打籃球就打籃球,想上網玩會遊戲就玩會遊戲,以後,父母會尊重孩子的意見。

孩子抬起頭,目光中充滿了懷疑。因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父母真的可以做到對他不管不問。當時,母親已經下定決心,即使孩子不能成才,也不能讓孩子丟了命。

孩子擺脫了父母的管束,放任自我。每天玩遊戲玩的天昏地暗,有時候連飯也不吃。孩子的父母幾次跟心理專家反應孩子的情況,心理專家安慰他們說先不要急,給孩子一段自由的時間。如果這時父母強行制止,親子關係又會回到以前的狀態。想再次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很難。

那一年,孩子的父母給他辦理了休學手續。孩子在家玩了半年後,感覺到了無聊,跟父母說想上學,父母驚喜於孩子的變化,小心翼翼地構建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感和認可度。

從那以後,父母不再過多的管制孩子,而是凡事跟孩子商量,只要是不違背道德和不威脅人身安全的事,父母不會阻止孩子去做。

最後,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主見。高考那一年,孩子想報考自己喜歡的專業,父母沒有阻攔,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孩子也如願以償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也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結局。

"

哲學家弗洛姆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控制。

前段時間讀了一篇文章,大意是這樣的:

一對夫妻都是博士,育有一個兒子。他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接觸早教課,每天給孩子規定作息時間,並且各種規定雷打不動的執行,想把孩子打造成他們理想中的樣子。

他們的孩子也很聰明,上小學前就已經會被很多首唐詩宋詞,二年級的數學題都不再話下。身邊的人都說孩子隨父母,長大後也是一個高學歷、成功的人。

孩子上小學以後,每次考試都是班裡的第一名。這對夫妻很高興,也很滿意孩子的成績和表現。孩子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考試,考了班級第三名。孩子的父母如臨大敵,好像孩子犯了天大的錯誤,對孩子一頓狠批,從此對孩子要求更嚴了。

從那以後,孩子的成績時好時壞,升入初中以後,孩子對學習好像提不起興致,性格也比較孤僻,與同學也玩不到一塊,最後出現了厭學、逃學的情況。

初三那一年,偶然一次機會,孩子的母親在孩子的日記中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祕密:孩子竟然在日記中寫下了不想活的念頭。這一發現,讓一向對孩子嚴厲的她猶如當頭一棒,把自己給打醒了。

痛定思痛後,夫妻二人帶著孩子找心理專家諮詢。剛開始孩子很牴觸,認為父母就是想盡辦法讓自己把心用在學習上,找心理老師開導自己。因為,那個時候,孩子已經完全失去了對父母對信任。

心理專家告訴孩子的父母,放下對孩子的管控,試著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

回到家以後,夫妻二人跟孩子有了第一次促膝長談。父母告訴孩子,想打籃球就打籃球,想上網玩會遊戲就玩會遊戲,以後,父母會尊重孩子的意見。

孩子抬起頭,目光中充滿了懷疑。因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父母真的可以做到對他不管不問。當時,母親已經下定決心,即使孩子不能成才,也不能讓孩子丟了命。

孩子擺脫了父母的管束,放任自我。每天玩遊戲玩的天昏地暗,有時候連飯也不吃。孩子的父母幾次跟心理專家反應孩子的情況,心理專家安慰他們說先不要急,給孩子一段自由的時間。如果這時父母強行制止,親子關係又會回到以前的狀態。想再次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很難。

那一年,孩子的父母給他辦理了休學手續。孩子在家玩了半年後,感覺到了無聊,跟父母說想上學,父母驚喜於孩子的變化,小心翼翼地構建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感和認可度。

從那以後,父母不再過多的管制孩子,而是凡事跟孩子商量,只要是不違背道德和不威脅人身安全的事,父母不會阻止孩子去做。

最後,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主見。高考那一年,孩子想報考自己喜歡的專業,父母沒有阻攔,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孩子也如願以償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也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結局。

教育孩子:自由的人,才會成為自覺的人(轉給父母)

英國教育家A.S尼爾認為:

嚴酷的家庭法則就是對健全心智的閹割,甚至對生命本身的閹割。一個屈從的孩子不會長成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因手淫而被懲罰的孩子,將來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現如今的家庭教育,有一部分孩子真正接受來自父母的管制和監控。本意是為孩子好,卻又無意識的傷害到孩子。

對孩子嚴厲管控會有哪些負面影響呢?

首先,孩子缺乏被信任的安全感

父母平時的無心舉動,就會阻斷親子關係的信任感。

如把手機藏起來,把家裡的無線網斷掉,擔心自己上班後孩子偷偷的上網;或者給孩子買的習題作業,買回來以後就把後面的答案撕掉藏起來,擔心孩子照抄答案等等一系列對孩子的不信任,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有的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或者不敲門就直接衝進孩子的房間,查看孩子是在學習還是在玩,這些都是對孩子不信任的表現。

信任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教育。

一個人之所以“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多半是因為偶爾的過失被錯誤處理,父母時刻用懷疑的目光”鄙視“他,監督他,不信任他。

孩子在父母不信任的情況下,破罐子破摔,最後,真的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偷。

沒有人天生是墮落的,只有環境一直在營造一個小偷,一個人才能最終成為小偷。

從這一方面來講,對人的不信任,應該是父母自我心理的一種投射,反映的是家長自身的問題,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完善自己。

"

哲學家弗洛姆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控制。

前段時間讀了一篇文章,大意是這樣的:

一對夫妻都是博士,育有一個兒子。他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接觸早教課,每天給孩子規定作息時間,並且各種規定雷打不動的執行,想把孩子打造成他們理想中的樣子。

他們的孩子也很聰明,上小學前就已經會被很多首唐詩宋詞,二年級的數學題都不再話下。身邊的人都說孩子隨父母,長大後也是一個高學歷、成功的人。

孩子上小學以後,每次考試都是班裡的第一名。這對夫妻很高興,也很滿意孩子的成績和表現。孩子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考試,考了班級第三名。孩子的父母如臨大敵,好像孩子犯了天大的錯誤,對孩子一頓狠批,從此對孩子要求更嚴了。

從那以後,孩子的成績時好時壞,升入初中以後,孩子對學習好像提不起興致,性格也比較孤僻,與同學也玩不到一塊,最後出現了厭學、逃學的情況。

初三那一年,偶然一次機會,孩子的母親在孩子的日記中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祕密:孩子竟然在日記中寫下了不想活的念頭。這一發現,讓一向對孩子嚴厲的她猶如當頭一棒,把自己給打醒了。

痛定思痛後,夫妻二人帶著孩子找心理專家諮詢。剛開始孩子很牴觸,認為父母就是想盡辦法讓自己把心用在學習上,找心理老師開導自己。因為,那個時候,孩子已經完全失去了對父母對信任。

心理專家告訴孩子的父母,放下對孩子的管控,試著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

回到家以後,夫妻二人跟孩子有了第一次促膝長談。父母告訴孩子,想打籃球就打籃球,想上網玩會遊戲就玩會遊戲,以後,父母會尊重孩子的意見。

孩子抬起頭,目光中充滿了懷疑。因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父母真的可以做到對他不管不問。當時,母親已經下定決心,即使孩子不能成才,也不能讓孩子丟了命。

孩子擺脫了父母的管束,放任自我。每天玩遊戲玩的天昏地暗,有時候連飯也不吃。孩子的父母幾次跟心理專家反應孩子的情況,心理專家安慰他們說先不要急,給孩子一段自由的時間。如果這時父母強行制止,親子關係又會回到以前的狀態。想再次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很難。

那一年,孩子的父母給他辦理了休學手續。孩子在家玩了半年後,感覺到了無聊,跟父母說想上學,父母驚喜於孩子的變化,小心翼翼地構建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感和認可度。

從那以後,父母不再過多的管制孩子,而是凡事跟孩子商量,只要是不違背道德和不威脅人身安全的事,父母不會阻止孩子去做。

最後,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主見。高考那一年,孩子想報考自己喜歡的專業,父母沒有阻攔,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孩子也如願以償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也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結局。

教育孩子:自由的人,才會成為自覺的人(轉給父母)

英國教育家A.S尼爾認為:

嚴酷的家庭法則就是對健全心智的閹割,甚至對生命本身的閹割。一個屈從的孩子不會長成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因手淫而被懲罰的孩子,將來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現如今的家庭教育,有一部分孩子真正接受來自父母的管制和監控。本意是為孩子好,卻又無意識的傷害到孩子。

對孩子嚴厲管控會有哪些負面影響呢?

首先,孩子缺乏被信任的安全感

父母平時的無心舉動,就會阻斷親子關係的信任感。

如把手機藏起來,把家裡的無線網斷掉,擔心自己上班後孩子偷偷的上網;或者給孩子買的習題作業,買回來以後就把後面的答案撕掉藏起來,擔心孩子照抄答案等等一系列對孩子的不信任,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有的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或者不敲門就直接衝進孩子的房間,查看孩子是在學習還是在玩,這些都是對孩子不信任的表現。

信任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教育。

一個人之所以“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多半是因為偶爾的過失被錯誤處理,父母時刻用懷疑的目光”鄙視“他,監督他,不信任他。

孩子在父母不信任的情況下,破罐子破摔,最後,真的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偷。

沒有人天生是墮落的,只有環境一直在營造一個小偷,一個人才能最終成為小偷。

從這一方面來講,對人的不信任,應該是父母自我心理的一種投射,反映的是家長自身的問題,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完善自己。

教育孩子:自由的人,才會成為自覺的人(轉給父母)

其次,缺乏對生活的熱愛和幸福感

蒙臺梭利認為:“讓孩子服從成人的意志,這是成人犯的最大、最可恥的錯誤。它會產生一種後果,即兒童的膽怯。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失去自由,不能成人。”

孩子天生愛自由,生命有其無限的可能性和豐富性。如果父母僅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去成長,就如同剪掉了孩子的翅膀,打磨掉孩子的稜角,最後成了一個凡事“順從”的乖孩子。當然,這個時候孩子已經不是自己,而是父母按照心目中的理想模樣塑造的一個模版。試想,這樣的孩子又有什麼幸福可言呢?

身體是自己的,卻又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凡事受父母的控制,孩子的心理該有多憋屈呀。最後憋屈變成扭曲,成了有心理問題的人。

最後,孩子缺乏獨立性,難以成才

但凡能成才的人都是有主見的人。

別人的建議可以為自己提供思路,但讓自己脫困、能扭轉局面的一定是自己的果斷和智慧。

為什麼有的孩子從小學到大學學習成績一直不差,最後步入社會後就混不好呢?其實,跟他從小沒有養成自我做主的習慣,父母包辦太多有很直接的關係。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甚至吃飯、穿衣,最終就會活成一個毫無主見的木頭人。

弗洛姆說:“在一切愛的關係中,自由最重要。”

給孩子適當的自由,讓孩子活的有自尊,有價值感,才能點燃孩子對生命火焰。

把孩子換成我們自己。

假如我們正在看一檔自己非常喜歡的節目,身邊的人強行阻止你觀看,你的心情會如何呢?我想,你肯定反抗,跟他爭吵,甚至不惜得罪他,跟他的關係鬧僵。

大人有的心情他都有,只不過大人的強硬壓制了他,使他有情緒發不出來,或者不敢發,憋在心理,會更難受。因為無處發洩,只有讓自己難受。久而久之,這種憋屈的情緒擠壓的越多,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他就會越叛逆。

有人說,孩子比大人能忍,並不是他們不氣憤,而是他們深知自己的無能為力。

孩子因為看手機或電視不吃飯,當我們氣呼呼的把飯倒掉的時候,表面上我們是在教育孩子要有時間觀念。該吃飯時不吃飯,過了飯點就沒有飯吃了。實際上我們是在發洩自己的憤怒,對教育孩子沒有一丁點的好處,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只要把自由的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法則。

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自由是孩子的本能,當孩子失去本能或本能被壓制,就會更渴望,更期盼,今後有一丁點的空隙,就會掙脫父母的管制,酣暢淋漓,放任自我。那個時候,他就剎不住車了。

如果孩子在小時候見慣了自由,不把它當作稀有物,就有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自由不是放縱和我行我素,它是一種能夠託舉的力量,它還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且培養孩子抵抗生活中的虛假和不堪一擊。

"

哲學家弗洛姆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控制。

前段時間讀了一篇文章,大意是這樣的:

一對夫妻都是博士,育有一個兒子。他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接觸早教課,每天給孩子規定作息時間,並且各種規定雷打不動的執行,想把孩子打造成他們理想中的樣子。

他們的孩子也很聰明,上小學前就已經會被很多首唐詩宋詞,二年級的數學題都不再話下。身邊的人都說孩子隨父母,長大後也是一個高學歷、成功的人。

孩子上小學以後,每次考試都是班裡的第一名。這對夫妻很高興,也很滿意孩子的成績和表現。孩子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考試,考了班級第三名。孩子的父母如臨大敵,好像孩子犯了天大的錯誤,對孩子一頓狠批,從此對孩子要求更嚴了。

從那以後,孩子的成績時好時壞,升入初中以後,孩子對學習好像提不起興致,性格也比較孤僻,與同學也玩不到一塊,最後出現了厭學、逃學的情況。

初三那一年,偶然一次機會,孩子的母親在孩子的日記中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祕密:孩子竟然在日記中寫下了不想活的念頭。這一發現,讓一向對孩子嚴厲的她猶如當頭一棒,把自己給打醒了。

痛定思痛後,夫妻二人帶著孩子找心理專家諮詢。剛開始孩子很牴觸,認為父母就是想盡辦法讓自己把心用在學習上,找心理老師開導自己。因為,那個時候,孩子已經完全失去了對父母對信任。

心理專家告訴孩子的父母,放下對孩子的管控,試著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

回到家以後,夫妻二人跟孩子有了第一次促膝長談。父母告訴孩子,想打籃球就打籃球,想上網玩會遊戲就玩會遊戲,以後,父母會尊重孩子的意見。

孩子抬起頭,目光中充滿了懷疑。因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父母真的可以做到對他不管不問。當時,母親已經下定決心,即使孩子不能成才,也不能讓孩子丟了命。

孩子擺脫了父母的管束,放任自我。每天玩遊戲玩的天昏地暗,有時候連飯也不吃。孩子的父母幾次跟心理專家反應孩子的情況,心理專家安慰他們說先不要急,給孩子一段自由的時間。如果這時父母強行制止,親子關係又會回到以前的狀態。想再次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很難。

那一年,孩子的父母給他辦理了休學手續。孩子在家玩了半年後,感覺到了無聊,跟父母說想上學,父母驚喜於孩子的變化,小心翼翼地構建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感和認可度。

從那以後,父母不再過多的管制孩子,而是凡事跟孩子商量,只要是不違背道德和不威脅人身安全的事,父母不會阻止孩子去做。

最後,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主見。高考那一年,孩子想報考自己喜歡的專業,父母沒有阻攔,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孩子也如願以償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也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結局。

教育孩子:自由的人,才會成為自覺的人(轉給父母)

英國教育家A.S尼爾認為:

嚴酷的家庭法則就是對健全心智的閹割,甚至對生命本身的閹割。一個屈從的孩子不會長成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因手淫而被懲罰的孩子,將來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現如今的家庭教育,有一部分孩子真正接受來自父母的管制和監控。本意是為孩子好,卻又無意識的傷害到孩子。

對孩子嚴厲管控會有哪些負面影響呢?

首先,孩子缺乏被信任的安全感

父母平時的無心舉動,就會阻斷親子關係的信任感。

如把手機藏起來,把家裡的無線網斷掉,擔心自己上班後孩子偷偷的上網;或者給孩子買的習題作業,買回來以後就把後面的答案撕掉藏起來,擔心孩子照抄答案等等一系列對孩子的不信任,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有的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或者不敲門就直接衝進孩子的房間,查看孩子是在學習還是在玩,這些都是對孩子不信任的表現。

信任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教育。

一個人之所以“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多半是因為偶爾的過失被錯誤處理,父母時刻用懷疑的目光”鄙視“他,監督他,不信任他。

孩子在父母不信任的情況下,破罐子破摔,最後,真的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偷。

沒有人天生是墮落的,只有環境一直在營造一個小偷,一個人才能最終成為小偷。

從這一方面來講,對人的不信任,應該是父母自我心理的一種投射,反映的是家長自身的問題,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完善自己。

教育孩子:自由的人,才會成為自覺的人(轉給父母)

其次,缺乏對生活的熱愛和幸福感

蒙臺梭利認為:“讓孩子服從成人的意志,這是成人犯的最大、最可恥的錯誤。它會產生一種後果,即兒童的膽怯。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失去自由,不能成人。”

孩子天生愛自由,生命有其無限的可能性和豐富性。如果父母僅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去成長,就如同剪掉了孩子的翅膀,打磨掉孩子的稜角,最後成了一個凡事“順從”的乖孩子。當然,這個時候孩子已經不是自己,而是父母按照心目中的理想模樣塑造的一個模版。試想,這樣的孩子又有什麼幸福可言呢?

身體是自己的,卻又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凡事受父母的控制,孩子的心理該有多憋屈呀。最後憋屈變成扭曲,成了有心理問題的人。

最後,孩子缺乏獨立性,難以成才

但凡能成才的人都是有主見的人。

別人的建議可以為自己提供思路,但讓自己脫困、能扭轉局面的一定是自己的果斷和智慧。

為什麼有的孩子從小學到大學學習成績一直不差,最後步入社會後就混不好呢?其實,跟他從小沒有養成自我做主的習慣,父母包辦太多有很直接的關係。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甚至吃飯、穿衣,最終就會活成一個毫無主見的木頭人。

弗洛姆說:“在一切愛的關係中,自由最重要。”

給孩子適當的自由,讓孩子活的有自尊,有價值感,才能點燃孩子對生命火焰。

把孩子換成我們自己。

假如我們正在看一檔自己非常喜歡的節目,身邊的人強行阻止你觀看,你的心情會如何呢?我想,你肯定反抗,跟他爭吵,甚至不惜得罪他,跟他的關係鬧僵。

大人有的心情他都有,只不過大人的強硬壓制了他,使他有情緒發不出來,或者不敢發,憋在心理,會更難受。因為無處發洩,只有讓自己難受。久而久之,這種憋屈的情緒擠壓的越多,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他就會越叛逆。

有人說,孩子比大人能忍,並不是他們不氣憤,而是他們深知自己的無能為力。

孩子因為看手機或電視不吃飯,當我們氣呼呼的把飯倒掉的時候,表面上我們是在教育孩子要有時間觀念。該吃飯時不吃飯,過了飯點就沒有飯吃了。實際上我們是在發洩自己的憤怒,對教育孩子沒有一丁點的好處,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只要把自由的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法則。

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自由是孩子的本能,當孩子失去本能或本能被壓制,就會更渴望,更期盼,今後有一丁點的空隙,就會掙脫父母的管制,酣暢淋漓,放任自我。那個時候,他就剎不住車了。

如果孩子在小時候見慣了自由,不把它當作稀有物,就有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自由不是放縱和我行我素,它是一種能夠託舉的力量,它還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且培養孩子抵抗生活中的虛假和不堪一擊。

教育孩子:自由的人,才會成為自覺的人(轉給父母)

參考文獻: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