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

相信現在大家身邊都有這種現象:很多爸爸媽媽都給自己的孩子報了各種班:早教班、興趣班、補習班……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秉著這樣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娃樣樣精通、快人一步。

通常,這些課外班會佔用孩子大量的時間,同時也價格不菲。那麼它們究竟真的是否「物有所值」?每個爸媽都有不同的看法。

岳母大人曾經不止一次批評我:

「你們怎麼什麼都不讓孩子學啊!虧你還是個心理學家呢!」

「你看那個小誰,比我家還小兩個月,一個禮拜要學 5 門課,美術、數學、英語、邏輯、社交……」

我想了想,是啊,學心理學有什麼用呢?可能是,省錢吧……

相比於泰然的佛系老母親,我發現市面上更多的還是積極入世的儒系老母親,和強勢干預的法系老母親。

為了孩子學不好一個單詞而著急,拼不好一塊拼圖而上火。

理解。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純正的「快樂成長」派家長,我也不是號召大家別讓孩子參加任何興趣班早教班,只是在讓孩子學這學那之前,有一些大前提應該弄明白,不必因為孩子暫時「輸在了起跑線上」而讓自己陷入沒有必要的焦慮

01

牛娃的幻象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牛娃批量出現的階段,往往集中在幼升小時期

因為小孩子學習能力、模仿能力、記憶力強,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產生「牛娃幻象」的階段。說白了,這就是把一些並不複雜的知識提前學了而已。

很多知識和技能,早學晚學,最後結果都一樣。但早學的作用大概就是能造成「智力被開發了」的假象,量販式生產「偽神童」

02

幼兒園學微積分?

"

相信現在大家身邊都有這種現象:很多爸爸媽媽都給自己的孩子報了各種班:早教班、興趣班、補習班……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秉著這樣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娃樣樣精通、快人一步。

通常,這些課外班會佔用孩子大量的時間,同時也價格不菲。那麼它們究竟真的是否「物有所值」?每個爸媽都有不同的看法。

岳母大人曾經不止一次批評我:

「你們怎麼什麼都不讓孩子學啊!虧你還是個心理學家呢!」

「你看那個小誰,比我家還小兩個月,一個禮拜要學 5 門課,美術、數學、英語、邏輯、社交……」

我想了想,是啊,學心理學有什麼用呢?可能是,省錢吧……

相比於泰然的佛系老母親,我發現市面上更多的還是積極入世的儒系老母親,和強勢干預的法系老母親。

為了孩子學不好一個單詞而著急,拼不好一塊拼圖而上火。

理解。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純正的「快樂成長」派家長,我也不是號召大家別讓孩子參加任何興趣班早教班,只是在讓孩子學這學那之前,有一些大前提應該弄明白,不必因為孩子暫時「輸在了起跑線上」而讓自己陷入沒有必要的焦慮

01

牛娃的幻象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牛娃批量出現的階段,往往集中在幼升小時期

因為小孩子學習能力、模仿能力、記憶力強,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產生「牛娃幻象」的階段。說白了,這就是把一些並不複雜的知識提前學了而已。

很多知識和技能,早學晚學,最後結果都一樣。但早學的作用大概就是能造成「智力被開發了」的假象,量販式生產「偽神童」

02

幼兒園學微積分?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不知從何時起,家長中開始流行一種新思路:讓處於前運算階段(2~7歲左右)的兒童學習代碼類編程、學習微積分、學習邏輯思維。

從皮亞傑的觀點來看:

  • 前運算階段(2~7歲)的兒童會通過語言、模仿、想象、符號遊戲和符號繪畫來認識世界,但對事物之間發生因果聯繫的邏輯基礎其實是不太能理解的;
  • 7~12 歲的孩子雖然已經進入了具體運算階段,但也還處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不會像成年人那樣充分理解。

簡言之,學齡前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進行智力培訓和知識傳授為時過早,尤其是那些需要運用數理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知識。

魔都前陣子很火的一批幼升小牛娃簡歷中,有位孩子表示自己知道「2 的 13 次冪等於 8192,一天有 86400 秒,19 / 20等於 95%」……

其實,這裡展現的「數學能力」實質上是「記憶能力」,和數學能力、邏輯思維並沒有太大關係。

美國幼兒教育學會(NAEYC)提出「發展適宜性教育實踐」的概念,其中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瞭解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

我並不否認有天才兒童的存在,但是對正態分佈中的大部分孩子而言,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從大人的角度去強行訓練他們,更不要被一些巧立名目的營銷所欺騙,而應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和階段。

儒系和法系的母親們也許要說了,我讓孩子學這學那,也並不是想要他們成為牛娃,只是想培養他們建立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習得一些基礎的生存本領。

我同意。

但這仍然要遵守「各年齡階段發展特點」的原則以及大可不必陷入無謂的焦慮。

03

培養專注精神?

鹿 sama 有一位常懷悲憤的小姐妹,抱怨說孩子沒耐性,讓他好好坐下拼個拼圖,拼不到 5 分鐘就要到處跑。

早教機構提醒她:「你家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得及時干預和調整。」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連哄帶騙,講經說法,熊孩子就跟屁股上長了釘子一樣坐不下。

她氣得一天都沒吃飯,跟鹿吐槽孩子不省心。

我問了一句:「她家孩子多大了?」

答:「2 歲半…...」

兒童的注意持續時間也是隨著年齡增長的,一般 5~7 歲兒童注意穩定時間大約 15 分鐘,而 5 歲前兒童能保持 10 分鐘就算很好了。

你說你就為這麼個事兒跟孩子較勁,跟自己較勁,氣得吃不下飯,何必呢……

04

鍛鍊社交能力?

"

相信現在大家身邊都有這種現象:很多爸爸媽媽都給自己的孩子報了各種班:早教班、興趣班、補習班……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秉著這樣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娃樣樣精通、快人一步。

通常,這些課外班會佔用孩子大量的時間,同時也價格不菲。那麼它們究竟真的是否「物有所值」?每個爸媽都有不同的看法。

岳母大人曾經不止一次批評我:

「你們怎麼什麼都不讓孩子學啊!虧你還是個心理學家呢!」

「你看那個小誰,比我家還小兩個月,一個禮拜要學 5 門課,美術、數學、英語、邏輯、社交……」

我想了想,是啊,學心理學有什麼用呢?可能是,省錢吧……

相比於泰然的佛系老母親,我發現市面上更多的還是積極入世的儒系老母親,和強勢干預的法系老母親。

為了孩子學不好一個單詞而著急,拼不好一塊拼圖而上火。

理解。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純正的「快樂成長」派家長,我也不是號召大家別讓孩子參加任何興趣班早教班,只是在讓孩子學這學那之前,有一些大前提應該弄明白,不必因為孩子暫時「輸在了起跑線上」而讓自己陷入沒有必要的焦慮

01

牛娃的幻象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牛娃批量出現的階段,往往集中在幼升小時期

因為小孩子學習能力、模仿能力、記憶力強,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產生「牛娃幻象」的階段。說白了,這就是把一些並不複雜的知識提前學了而已。

很多知識和技能,早學晚學,最後結果都一樣。但早學的作用大概就是能造成「智力被開發了」的假象,量販式生產「偽神童」

02

幼兒園學微積分?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不知從何時起,家長中開始流行一種新思路:讓處於前運算階段(2~7歲左右)的兒童學習代碼類編程、學習微積分、學習邏輯思維。

從皮亞傑的觀點來看:

  • 前運算階段(2~7歲)的兒童會通過語言、模仿、想象、符號遊戲和符號繪畫來認識世界,但對事物之間發生因果聯繫的邏輯基礎其實是不太能理解的;
  • 7~12 歲的孩子雖然已經進入了具體運算階段,但也還處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不會像成年人那樣充分理解。

簡言之,學齡前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進行智力培訓和知識傳授為時過早,尤其是那些需要運用數理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知識。

魔都前陣子很火的一批幼升小牛娃簡歷中,有位孩子表示自己知道「2 的 13 次冪等於 8192,一天有 86400 秒,19 / 20等於 95%」……

其實,這裡展現的「數學能力」實質上是「記憶能力」,和數學能力、邏輯思維並沒有太大關係。

美國幼兒教育學會(NAEYC)提出「發展適宜性教育實踐」的概念,其中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瞭解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

我並不否認有天才兒童的存在,但是對正態分佈中的大部分孩子而言,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從大人的角度去強行訓練他們,更不要被一些巧立名目的營銷所欺騙,而應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和階段。

儒系和法系的母親們也許要說了,我讓孩子學這學那,也並不是想要他們成為牛娃,只是想培養他們建立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習得一些基礎的生存本領。

我同意。

但這仍然要遵守「各年齡階段發展特點」的原則以及大可不必陷入無謂的焦慮。

03

培養專注精神?

鹿 sama 有一位常懷悲憤的小姐妹,抱怨說孩子沒耐性,讓他好好坐下拼個拼圖,拼不到 5 分鐘就要到處跑。

早教機構提醒她:「你家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得及時干預和調整。」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連哄帶騙,講經說法,熊孩子就跟屁股上長了釘子一樣坐不下。

她氣得一天都沒吃飯,跟鹿吐槽孩子不省心。

我問了一句:「她家孩子多大了?」

答:「2 歲半…...」

兒童的注意持續時間也是隨著年齡增長的,一般 5~7 歲兒童注意穩定時間大約 15 分鐘,而 5 歲前兒童能保持 10 分鐘就算很好了。

你說你就為這麼個事兒跟孩子較勁,跟自己較勁,氣得吃不下飯,何必呢……

04

鍛鍊社交能力?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我的一位哥們,給他不到兩歲的孩子報名參加了一個早教班。

我一聽他的描述,這哪是去早教的,根本就是去累傻小子的。爹媽彎著腰扶著一個個蹣跚學步的小奶娃一通亂爬,據說能邊爬邊社交。

機構老師說,因為他的兒子屬於社交能力比較差的,所以需要儘早鍛鍊社交能力。

來你過來告訴我,兩歲孩子社交能力差不差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我保證不打死你。

為什麼小孩子不是一學會說話走路就能上幼兒園,而是要等到 3 歲左右?因為人的社會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小寶寶可能 2 歲才剛剛能夠分辨自我和他人,3 歲前僅僅能共處於一個物理空間內各自活動,絕對不會擁有複雜的社交技能

老哥說,可是我們這大半年學下來,孩子的社交能力確實有進步啊。

哥……那是因為你家孩子在不斷長大啊,社交功能本來就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快速發展的。

"

相信現在大家身邊都有這種現象:很多爸爸媽媽都給自己的孩子報了各種班:早教班、興趣班、補習班……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秉著這樣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娃樣樣精通、快人一步。

通常,這些課外班會佔用孩子大量的時間,同時也價格不菲。那麼它們究竟真的是否「物有所值」?每個爸媽都有不同的看法。

岳母大人曾經不止一次批評我:

「你們怎麼什麼都不讓孩子學啊!虧你還是個心理學家呢!」

「你看那個小誰,比我家還小兩個月,一個禮拜要學 5 門課,美術、數學、英語、邏輯、社交……」

我想了想,是啊,學心理學有什麼用呢?可能是,省錢吧……

相比於泰然的佛系老母親,我發現市面上更多的還是積極入世的儒系老母親,和強勢干預的法系老母親。

為了孩子學不好一個單詞而著急,拼不好一塊拼圖而上火。

理解。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純正的「快樂成長」派家長,我也不是號召大家別讓孩子參加任何興趣班早教班,只是在讓孩子學這學那之前,有一些大前提應該弄明白,不必因為孩子暫時「輸在了起跑線上」而讓自己陷入沒有必要的焦慮

01

牛娃的幻象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牛娃批量出現的階段,往往集中在幼升小時期

因為小孩子學習能力、模仿能力、記憶力強,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產生「牛娃幻象」的階段。說白了,這就是把一些並不複雜的知識提前學了而已。

很多知識和技能,早學晚學,最後結果都一樣。但早學的作用大概就是能造成「智力被開發了」的假象,量販式生產「偽神童」

02

幼兒園學微積分?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不知從何時起,家長中開始流行一種新思路:讓處於前運算階段(2~7歲左右)的兒童學習代碼類編程、學習微積分、學習邏輯思維。

從皮亞傑的觀點來看:

  • 前運算階段(2~7歲)的兒童會通過語言、模仿、想象、符號遊戲和符號繪畫來認識世界,但對事物之間發生因果聯繫的邏輯基礎其實是不太能理解的;
  • 7~12 歲的孩子雖然已經進入了具體運算階段,但也還處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不會像成年人那樣充分理解。

簡言之,學齡前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進行智力培訓和知識傳授為時過早,尤其是那些需要運用數理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知識。

魔都前陣子很火的一批幼升小牛娃簡歷中,有位孩子表示自己知道「2 的 13 次冪等於 8192,一天有 86400 秒,19 / 20等於 95%」……

其實,這裡展現的「數學能力」實質上是「記憶能力」,和數學能力、邏輯思維並沒有太大關係。

美國幼兒教育學會(NAEYC)提出「發展適宜性教育實踐」的概念,其中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瞭解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

我並不否認有天才兒童的存在,但是對正態分佈中的大部分孩子而言,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從大人的角度去強行訓練他們,更不要被一些巧立名目的營銷所欺騙,而應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和階段。

儒系和法系的母親們也許要說了,我讓孩子學這學那,也並不是想要他們成為牛娃,只是想培養他們建立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習得一些基礎的生存本領。

我同意。

但這仍然要遵守「各年齡階段發展特點」的原則以及大可不必陷入無謂的焦慮。

03

培養專注精神?

鹿 sama 有一位常懷悲憤的小姐妹,抱怨說孩子沒耐性,讓他好好坐下拼個拼圖,拼不到 5 分鐘就要到處跑。

早教機構提醒她:「你家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得及時干預和調整。」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連哄帶騙,講經說法,熊孩子就跟屁股上長了釘子一樣坐不下。

她氣得一天都沒吃飯,跟鹿吐槽孩子不省心。

我問了一句:「她家孩子多大了?」

答:「2 歲半…...」

兒童的注意持續時間也是隨著年齡增長的,一般 5~7 歲兒童注意穩定時間大約 15 分鐘,而 5 歲前兒童能保持 10 分鐘就算很好了。

你說你就為這麼個事兒跟孩子較勁,跟自己較勁,氣得吃不下飯,何必呢……

04

鍛鍊社交能力?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我的一位哥們,給他不到兩歲的孩子報名參加了一個早教班。

我一聽他的描述,這哪是去早教的,根本就是去累傻小子的。爹媽彎著腰扶著一個個蹣跚學步的小奶娃一通亂爬,據說能邊爬邊社交。

機構老師說,因為他的兒子屬於社交能力比較差的,所以需要儘早鍛鍊社交能力。

來你過來告訴我,兩歲孩子社交能力差不差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我保證不打死你。

為什麼小孩子不是一學會說話走路就能上幼兒園,而是要等到 3 歲左右?因為人的社會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小寶寶可能 2 歲才剛剛能夠分辨自我和他人,3 歲前僅僅能共處於一個物理空間內各自活動,絕對不會擁有複雜的社交技能

老哥說,可是我們這大半年學下來,孩子的社交能力確實有進步啊。

哥……那是因為你家孩子在不斷長大啊,社交功能本來就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快速發展的。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giphy.com

05

早教、興趣班到底有沒有必要上?

並不是說所有的學習班、興趣班、早教機構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按照兒童發展規律去設置的課程,當然是可以開發出孩子更多潛能的,畢竟幼學如漆,童年是學習和吸收知識最快的階段。

只是現在的市場魚龍混雜,很多機構只是把部分科學結論斷章取義,加以歪曲和誇大,再拿一些唬人的術語 + 亦真亦幻的個例包裝一下,販賣一下焦慮,製造一下恐慌,然後就開始騙錢了。

曾經有一箇中學校友特意加了微信說有事諮詢。

她問我:那些早教促進社交能力、鍛鍊注意力、開發右腦……還有什麼腦電技術掃腦子,哪裡不會掃哪裡,都是真的嗎?

我:不是真的。

她:太好了,那我準備去做這一塊了。

我:Excuse me?

她:我以為那些機構多牛逼呢,原來也是唬人的,也就是說,我做肯定不會比他們做更差咯,對不對?

我拉黑了她。

不過鹿 sama 的閨蜜反駁了我,開啟了一個我以前沒有想到過的思路。

她說:「我當然知道花錢把孩子攏到早教班一起玩,和幾個朋友帶著各自孩子聚在一起免費玩,效果是一樣的。但老孃就是錢多,不行嗎?」

行行行,是在下輸了!

"

相信現在大家身邊都有這種現象:很多爸爸媽媽都給自己的孩子報了各種班:早教班、興趣班、補習班……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秉著這樣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娃樣樣精通、快人一步。

通常,這些課外班會佔用孩子大量的時間,同時也價格不菲。那麼它們究竟真的是否「物有所值」?每個爸媽都有不同的看法。

岳母大人曾經不止一次批評我:

「你們怎麼什麼都不讓孩子學啊!虧你還是個心理學家呢!」

「你看那個小誰,比我家還小兩個月,一個禮拜要學 5 門課,美術、數學、英語、邏輯、社交……」

我想了想,是啊,學心理學有什麼用呢?可能是,省錢吧……

相比於泰然的佛系老母親,我發現市面上更多的還是積極入世的儒系老母親,和強勢干預的法系老母親。

為了孩子學不好一個單詞而著急,拼不好一塊拼圖而上火。

理解。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純正的「快樂成長」派家長,我也不是號召大家別讓孩子參加任何興趣班早教班,只是在讓孩子學這學那之前,有一些大前提應該弄明白,不必因為孩子暫時「輸在了起跑線上」而讓自己陷入沒有必要的焦慮

01

牛娃的幻象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牛娃批量出現的階段,往往集中在幼升小時期

因為小孩子學習能力、模仿能力、記憶力強,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產生「牛娃幻象」的階段。說白了,這就是把一些並不複雜的知識提前學了而已。

很多知識和技能,早學晚學,最後結果都一樣。但早學的作用大概就是能造成「智力被開發了」的假象,量販式生產「偽神童」

02

幼兒園學微積分?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不知從何時起,家長中開始流行一種新思路:讓處於前運算階段(2~7歲左右)的兒童學習代碼類編程、學習微積分、學習邏輯思維。

從皮亞傑的觀點來看:

  • 前運算階段(2~7歲)的兒童會通過語言、模仿、想象、符號遊戲和符號繪畫來認識世界,但對事物之間發生因果聯繫的邏輯基礎其實是不太能理解的;
  • 7~12 歲的孩子雖然已經進入了具體運算階段,但也還處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不會像成年人那樣充分理解。

簡言之,學齡前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進行智力培訓和知識傳授為時過早,尤其是那些需要運用數理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知識。

魔都前陣子很火的一批幼升小牛娃簡歷中,有位孩子表示自己知道「2 的 13 次冪等於 8192,一天有 86400 秒,19 / 20等於 95%」……

其實,這裡展現的「數學能力」實質上是「記憶能力」,和數學能力、邏輯思維並沒有太大關係。

美國幼兒教育學會(NAEYC)提出「發展適宜性教育實踐」的概念,其中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瞭解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

我並不否認有天才兒童的存在,但是對正態分佈中的大部分孩子而言,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從大人的角度去強行訓練他們,更不要被一些巧立名目的營銷所欺騙,而應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和階段。

儒系和法系的母親們也許要說了,我讓孩子學這學那,也並不是想要他們成為牛娃,只是想培養他們建立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習得一些基礎的生存本領。

我同意。

但這仍然要遵守「各年齡階段發展特點」的原則以及大可不必陷入無謂的焦慮。

03

培養專注精神?

鹿 sama 有一位常懷悲憤的小姐妹,抱怨說孩子沒耐性,讓他好好坐下拼個拼圖,拼不到 5 分鐘就要到處跑。

早教機構提醒她:「你家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得及時干預和調整。」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連哄帶騙,講經說法,熊孩子就跟屁股上長了釘子一樣坐不下。

她氣得一天都沒吃飯,跟鹿吐槽孩子不省心。

我問了一句:「她家孩子多大了?」

答:「2 歲半…...」

兒童的注意持續時間也是隨著年齡增長的,一般 5~7 歲兒童注意穩定時間大約 15 分鐘,而 5 歲前兒童能保持 10 分鐘就算很好了。

你說你就為這麼個事兒跟孩子較勁,跟自己較勁,氣得吃不下飯,何必呢……

04

鍛鍊社交能力?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我的一位哥們,給他不到兩歲的孩子報名參加了一個早教班。

我一聽他的描述,這哪是去早教的,根本就是去累傻小子的。爹媽彎著腰扶著一個個蹣跚學步的小奶娃一通亂爬,據說能邊爬邊社交。

機構老師說,因為他的兒子屬於社交能力比較差的,所以需要儘早鍛鍊社交能力。

來你過來告訴我,兩歲孩子社交能力差不差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我保證不打死你。

為什麼小孩子不是一學會說話走路就能上幼兒園,而是要等到 3 歲左右?因為人的社會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小寶寶可能 2 歲才剛剛能夠分辨自我和他人,3 歲前僅僅能共處於一個物理空間內各自活動,絕對不會擁有複雜的社交技能

老哥說,可是我們這大半年學下來,孩子的社交能力確實有進步啊。

哥……那是因為你家孩子在不斷長大啊,社交功能本來就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快速發展的。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giphy.com

05

早教、興趣班到底有沒有必要上?

並不是說所有的學習班、興趣班、早教機構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按照兒童發展規律去設置的課程,當然是可以開發出孩子更多潛能的,畢竟幼學如漆,童年是學習和吸收知識最快的階段。

只是現在的市場魚龍混雜,很多機構只是把部分科學結論斷章取義,加以歪曲和誇大,再拿一些唬人的術語 + 亦真亦幻的個例包裝一下,販賣一下焦慮,製造一下恐慌,然後就開始騙錢了。

曾經有一箇中學校友特意加了微信說有事諮詢。

她問我:那些早教促進社交能力、鍛鍊注意力、開發右腦……還有什麼腦電技術掃腦子,哪裡不會掃哪裡,都是真的嗎?

我:不是真的。

她:太好了,那我準備去做這一塊了。

我:Excuse me?

她:我以為那些機構多牛逼呢,原來也是唬人的,也就是說,我做肯定不會比他們做更差咯,對不對?

我拉黑了她。

不過鹿 sama 的閨蜜反駁了我,開啟了一個我以前沒有想到過的思路。

她說:「我當然知道花錢把孩子攏到早教班一起玩,和幾個朋友帶著各自孩子聚在一起免費玩,效果是一樣的。但老孃就是錢多,不行嗎?」

行行行,是在下輸了!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giphy.com

06

最後叨叨幾句

比起知識的灌輸,竊以為培養孩子對知識的熱愛更重要。

有一次我和鹿 sama 帶著孩子在山中過週末,大晚上趁著月色泡山野溫泉。鹿對孩子說:「你看那棵松樹的葉子中間,掛著一顆大月亮,這叫『明月鬆間照』。」

「你看咱們腳下的泉水,把山林間的石頭都沖刷得亮晶晶的,這叫『清泉石上流』。」

孩子似懂非懂地跟著念「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我說他才 3 歲多,你現在教這麼複雜的詩句,他學不會的。

鹿說,我不要他會背,我只想著也許有一天,他也能體會到我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這兩句詩,和此刻的風景一樣,是美的。

"

相信現在大家身邊都有這種現象:很多爸爸媽媽都給自己的孩子報了各種班:早教班、興趣班、補習班……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秉著這樣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娃樣樣精通、快人一步。

通常,這些課外班會佔用孩子大量的時間,同時也價格不菲。那麼它們究竟真的是否「物有所值」?每個爸媽都有不同的看法。

岳母大人曾經不止一次批評我:

「你們怎麼什麼都不讓孩子學啊!虧你還是個心理學家呢!」

「你看那個小誰,比我家還小兩個月,一個禮拜要學 5 門課,美術、數學、英語、邏輯、社交……」

我想了想,是啊,學心理學有什麼用呢?可能是,省錢吧……

相比於泰然的佛系老母親,我發現市面上更多的還是積極入世的儒系老母親,和強勢干預的法系老母親。

為了孩子學不好一個單詞而著急,拼不好一塊拼圖而上火。

理解。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純正的「快樂成長」派家長,我也不是號召大家別讓孩子參加任何興趣班早教班,只是在讓孩子學這學那之前,有一些大前提應該弄明白,不必因為孩子暫時「輸在了起跑線上」而讓自己陷入沒有必要的焦慮

01

牛娃的幻象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牛娃批量出現的階段,往往集中在幼升小時期

因為小孩子學習能力、模仿能力、記憶力強,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產生「牛娃幻象」的階段。說白了,這就是把一些並不複雜的知識提前學了而已。

很多知識和技能,早學晚學,最後結果都一樣。但早學的作用大概就是能造成「智力被開發了」的假象,量販式生產「偽神童」

02

幼兒園學微積分?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不知從何時起,家長中開始流行一種新思路:讓處於前運算階段(2~7歲左右)的兒童學習代碼類編程、學習微積分、學習邏輯思維。

從皮亞傑的觀點來看:

  • 前運算階段(2~7歲)的兒童會通過語言、模仿、想象、符號遊戲和符號繪畫來認識世界,但對事物之間發生因果聯繫的邏輯基礎其實是不太能理解的;
  • 7~12 歲的孩子雖然已經進入了具體運算階段,但也還處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不會像成年人那樣充分理解。

簡言之,學齡前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進行智力培訓和知識傳授為時過早,尤其是那些需要運用數理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知識。

魔都前陣子很火的一批幼升小牛娃簡歷中,有位孩子表示自己知道「2 的 13 次冪等於 8192,一天有 86400 秒,19 / 20等於 95%」……

其實,這裡展現的「數學能力」實質上是「記憶能力」,和數學能力、邏輯思維並沒有太大關係。

美國幼兒教育學會(NAEYC)提出「發展適宜性教育實踐」的概念,其中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瞭解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

我並不否認有天才兒童的存在,但是對正態分佈中的大部分孩子而言,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從大人的角度去強行訓練他們,更不要被一些巧立名目的營銷所欺騙,而應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和階段。

儒系和法系的母親們也許要說了,我讓孩子學這學那,也並不是想要他們成為牛娃,只是想培養他們建立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習得一些基礎的生存本領。

我同意。

但這仍然要遵守「各年齡階段發展特點」的原則以及大可不必陷入無謂的焦慮。

03

培養專注精神?

鹿 sama 有一位常懷悲憤的小姐妹,抱怨說孩子沒耐性,讓他好好坐下拼個拼圖,拼不到 5 分鐘就要到處跑。

早教機構提醒她:「你家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得及時干預和調整。」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連哄帶騙,講經說法,熊孩子就跟屁股上長了釘子一樣坐不下。

她氣得一天都沒吃飯,跟鹿吐槽孩子不省心。

我問了一句:「她家孩子多大了?」

答:「2 歲半…...」

兒童的注意持續時間也是隨著年齡增長的,一般 5~7 歲兒童注意穩定時間大約 15 分鐘,而 5 歲前兒童能保持 10 分鐘就算很好了。

你說你就為這麼個事兒跟孩子較勁,跟自己較勁,氣得吃不下飯,何必呢……

04

鍛鍊社交能力?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我的一位哥們,給他不到兩歲的孩子報名參加了一個早教班。

我一聽他的描述,這哪是去早教的,根本就是去累傻小子的。爹媽彎著腰扶著一個個蹣跚學步的小奶娃一通亂爬,據說能邊爬邊社交。

機構老師說,因為他的兒子屬於社交能力比較差的,所以需要儘早鍛鍊社交能力。

來你過來告訴我,兩歲孩子社交能力差不差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我保證不打死你。

為什麼小孩子不是一學會說話走路就能上幼兒園,而是要等到 3 歲左右?因為人的社會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小寶寶可能 2 歲才剛剛能夠分辨自我和他人,3 歲前僅僅能共處於一個物理空間內各自活動,絕對不會擁有複雜的社交技能

老哥說,可是我們這大半年學下來,孩子的社交能力確實有進步啊。

哥……那是因為你家孩子在不斷長大啊,社交功能本來就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快速發展的。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giphy.com

05

早教、興趣班到底有沒有必要上?

並不是說所有的學習班、興趣班、早教機構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按照兒童發展規律去設置的課程,當然是可以開發出孩子更多潛能的,畢竟幼學如漆,童年是學習和吸收知識最快的階段。

只是現在的市場魚龍混雜,很多機構只是把部分科學結論斷章取義,加以歪曲和誇大,再拿一些唬人的術語 + 亦真亦幻的個例包裝一下,販賣一下焦慮,製造一下恐慌,然後就開始騙錢了。

曾經有一箇中學校友特意加了微信說有事諮詢。

她問我:那些早教促進社交能力、鍛鍊注意力、開發右腦……還有什麼腦電技術掃腦子,哪裡不會掃哪裡,都是真的嗎?

我:不是真的。

她:太好了,那我準備去做這一塊了。

我:Excuse me?

她:我以為那些機構多牛逼呢,原來也是唬人的,也就是說,我做肯定不會比他們做更差咯,對不對?

我拉黑了她。

不過鹿 sama 的閨蜜反駁了我,開啟了一個我以前沒有想到過的思路。

她說:「我當然知道花錢把孩子攏到早教班一起玩,和幾個朋友帶著各自孩子聚在一起免費玩,效果是一樣的。但老孃就是錢多,不行嗎?」

行行行,是在下輸了!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giphy.com

06

最後叨叨幾句

比起知識的灌輸,竊以為培養孩子對知識的熱愛更重要。

有一次我和鹿 sama 帶著孩子在山中過週末,大晚上趁著月色泡山野溫泉。鹿對孩子說:「你看那棵松樹的葉子中間,掛著一顆大月亮,這叫『明月鬆間照』。」

「你看咱們腳下的泉水,把山林間的石頭都沖刷得亮晶晶的,這叫『清泉石上流』。」

孩子似懂非懂地跟著念「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我說他才 3 歲多,你現在教這麼複雜的詩句,他學不會的。

鹿說,我不要他會背,我只想著也許有一天,他也能體會到我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這兩句詩,和此刻的風景一樣,是美的。

北大教授的煩惱:岳母問我,為什麼不帶孩子上早教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我並不是說這種教育方式才對,因為按照這種方式是肯定教不出牛娃的,而每個家長在育兒中的訴求是不同的

但我認為這種「熱愛」的心情對生活是有裨益的。

因為這種心情曾指引著小時候的我們偷偷去看了很多與學習、考試無關的「無用之書」。長大後才明白,所有的「無用之書」,終究都會是有用的。

轉自公號:Dr昕理學(ID:PKUPsyXin)

作者:張昕,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副教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