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鬧著‘換老師’,它可能或已變質為成長中不可逆的事故

又有家長鬧著換老師

又是一個學年的結束季,部分家長“換師”的想法,又在蠢蠢欲動。理由如:老師的教學能力差;老師對孩子太嚴厲;老師太年輕沒經驗管不住學生;老師私事太多不能安心教學……;與此相伴的是,孩子們在懷念被換掉的上任班主任。

上任班主任,因期末發覆習卷子,一個學生把卷子揉爛後隨便用膠條粘起。老師生氣,把皺皺巴巴的卷子撕掉,重新拿了一份給了這個學生。就這樣,家長鬧到學校說,老師撕毀卷子的動作太過粗暴,畢竟他還是個孩子,擔心造成不良心理影響。

家長要求:

一、 老師上門道歉,安撫學生情緒。

二、 換掉這位班主任老師。

今年,部分家長因為現任老師太年輕,上課時多次被學生氣哭為由,又想“換師”。

親子關係的殺手是媽媽陪我寫作業,師生關係的矛盾是老師逼我學。

在家裡,多嫻靜的女子,只要陪孩子寫作業就會“秒變母老虎”;在學校,師生矛盾是永恆存在的,這就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矛盾,有矛盾就會引發衝突。

與其鬧著“換師”清除衝突的“絆腳石”,不如儘早培養孩子做自我管理,培養自學能力。未來世界是屬於有自學能力的人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如果還在等著老師教,已經不具備競爭力了。

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剛開始成績單一定會掉分數,68分、84分——這樣的分數會出現一段時間,家長要穩住心態陪孩子度過黎明前的黑暗;給孩子“慢慢來”的時間——98分、100分的成績一定會回來。孩子自學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很熬家長的心力,但習得後,孩子將自動獲取獨立、自主、向上的主觀意願,並按下自我成長的 “快進鍵”。

年初,侄子打冰球腿骨折了,需臥床4周不能上學,孩子媽急的直哭,與家人商量要不要請家教——有方法的家長,遇事不會慌張。有自學能力的孩子,這一個月在家自學會比學校的進度還要快,畢竟在家只管語數英就好了,不必照顧其他科任課的內容。

家長對孩子的保護,是該後撤一步了。家長過度的保護讓孩子越來越嬌氣,經不住事。逐漸長大的孩子,不可能永遠待在父母營造的“溫室”裡過一生。聽聽報志願的高考生們嘴裡:“我要考的遠點,離父母越遠越好”的宣言。曾幾何時,我們也似年少輕狂的他們,懷揣去“遠方”的理想;如今,已為人父母的我們再回首,故鄉、雙親被遺留於那燈火闌珊處,遠的觸摸不到一點溫度。未來,我們不得不面對孩子那個“遠方”的理想,只能相送不可挽留。

據說,人的一生大約會遇見2,900萬人,遇見的人又分三種:你喜歡的人不喜歡你,你不喜歡的人喜歡你,你喜歡的人剛好也欣賞你。

人活著不可能被每個人喜歡,第一次見面就沒眼緣,從一開始就抱著不喜歡的情緒合作,過程肯定會有很多分歧和矛盾。如果對方是下屬還好,換掉就是了;如果對方是客戶、領導、老闆,怎麼辦?棄客戶、換領導、炒老闆等於失業,成人世界裡,只有咬著牙、硬著頭皮往前衝的份兒;為何“炒”孩子的老師卻如此草率!

父母守護得了孩子一時,守護不了他的一世;與其“生氣”的幫孩子換掉老師,不如幫孩子“爭氣”。

孩子需要錘鍊

男孩家長自詡,我家是男孩捨得下“狠手”管。其實,我從個人的成長經歷體會到:女孩更需要錘鍊。現在社會,父母養女孩的初衷,可沒奔著將來女兒大學畢業就結婚,在家相夫教子;哪個父母不是希望女兒能有自己的事業,經濟獨立。那麼,女孩可以“富養”不能“嬌養”。

我的小學、中學老師大部分是“知青”留在了當地,他們骨子裡蘊藏著屬於那代人的抱負。我剛上小學時,很怕我的班主任穆老師,她是位極其嚴厲的老師,她的近視眼鏡片厚如酒瓶底兒,一圈一圈的紋路後面是永遠瞪著的大眼睛,她走路如颶風飛馳,常能帶飛課桌上的紙張……。

媽媽察覺到我害怕面相有點凶的班主任,她不絕於耳的唸叨著:“能遇見穆老師當你的班主任,咱們可真幸運!穆老師雖然嚴厲,但她的教學可是最好的,嚴師出高徒啊。而且,我發現你和穆老師還真像,都很要強!”。媽媽的心理建設很管用,我慢慢的不怕班主任了,還會主動接近老師,幫她幹些力所能及的小活兒。

小學時,我被老師罰過站,還被老師批評後發燒在家休息了一個星期。過程中,父母一直給我樹立一個信念:老師於我如此高標準、嚴要求,是對我有所期望,她瞭解我有潛力能學的更好。老師的嚴厲管教就是關注,有老師管的學生都不會太差。

前幾天,先生參加了小學一至三年級班主任的葬禮。三十年前的班主任去世,能讓已成年的學生及其年邁的父母潸然淚下的是——上學時她管我。

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如何與他的直屬領導——老師,他的同事——同學,內部客戶——自己,外部客戶——父母,進行和諧的人際交往。好的師資不會有“空檔”,所以,你如何確認下一任的班主任比現在的更合適。人無完人——優秀的特級教師也會有不盡人意的瑕疵。班主任對著四十幾名學生,眾口難調——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能和老師“對了脾氣”。

不要聽孩子抱怨老師,就幫著孩子“換師”;孩子的話要聽,但不能全信。只要老師不是泯滅人性的虐待孩子,家長就不要把手伸進學校。

孩子在遇到所謂“不公平”的事後,很容易受挫,因為“不服氣”而發怒,但結果是會遭受更大的羞辱和痛苦。引導孩子學會停止憤怒,三思:正著想——這件事情好的方面,反著想——不好的方面,合起來想——綜合分析比較。生氣只是負面情緒,而爭氣則充分具有正面功能。孩子的成長需要建設性的力量,即使遇到否定與打擊也不見得完全是壞事兒,它能促使孩子上進,促使孩子不斷改進,孩子藉此變得更強大。抱怨不如努力,引導孩子將生氣的負面情緒,轉化為爭氣的正面功能。

只要肯找,方法隨處可“拾”

兒子一年級時,上過一段時間的託管班。託管班裡有個二年級男生小Z,跟兒子兩人就是不“對眼”。小Z發狠的跟託管班老師說:“我要弄死他,我一定要弄死他”,老師不無擔心的跟我說:“小Z真的會這麼做的”。我清楚老師說的沒錯,老師總有照顧不到的地方,何況孩子們常在小花園裡單獨玩耍;而且託管班裡的孩子都是父母忙於工作,連晚飯都要在託管班解決,是家長顧不上管的孩子,遇到這種言行沒有家長及時的干預很可出事。一年級的兒子,不具備處理衝突的方法,我和先生果斷決定,不再送孩子去託管班。

現今,五年級的兒子,身邊仍然會圍繞著“小霸王”無端的推搡挑釁,火爆脾氣的老師給孩子一句:“滾,我現在沒時間給你看改錯”,腹黑的同學告他“黑狀”……;看著這些撲向兒子的衝突,被他一一從容化解,灑在教育裡的心血終於見到了點收成。

兒子沒有察覺,五年來每天放學路上與媽媽的聊天,其實是在接受各類培訓。把職場中一個個衝突管理案例,做針對性修改後作為故事,情境再現提前輸入給孩子;腦子裡有方法,遇突發事件才能輕鬆調取應用。

教育孩子時,我的大部分實踐經驗是來自於工作中。無論什麼職業,在工作中的管理實踐經驗,都是可以依據孩子的特性,做適當改進用於教育引導。管物管人都是管理,對上對下、對內外客戶,每天都有管理實踐發生,日常工作就是一個個小的項目管理的組合。哪怕是全職媽媽,對周圍的人和事每天都進行著管理實踐。雖然是第一次為人父母,但只要家長有心,我們都能因材施教的悟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一朵成功的花,都是由有許多雨、血、泥和強烈的暴風雨的環境培養出來的。孩子經歷的一切好與壞,都是來的“正當時”,都是對成長有利的經驗,父母要做到表面“波瀾不驚”的陪著孩子去經歷。

有父母陪,孩子不會覺得苦;最苦的是沒有人陪著,孤孤單單一個人去面對所有的事情。人生的岔路口上,不知道該向左還是向右,連個商量諮詢的人都沒有,只能自己賭命似的做選擇。那種一個人的孤獨,一個人的面對,哪個成年人沒有經歷過;未來,孩子也必將經歷。

愛孩子,不是幫孩子擋風遮雨;而是在孩子還願意你陪伴時,陪他一起——經歷風雨。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是守恆的,前面有父母陪時,讓孩子多經點苦;後面孩子獨自面對人生時,就能多嚐點甜。

家長要幫老師說話

餐桌上,兒子說:“今天,數學老師發脾氣了,說我班同學都沒帶腦子上學”。爸爸馬上接話:“這算什麼,我初一時,上課不聽講偷看課外書,英語老師踩著‘風火輪’從天而降,拿起課本就給了我腦袋一下並怒斥道‘上課不聽講,幹什麼呢?’。瞬間,教室裡的空氣都凝固住了,大家喘氣都怕引起得憤怒的老師側目。但我的英語都受益於這位老師。因為,老師盯著我不放——上課走神,粉筆頭就砸過來了”。結果,父子就在餐桌上,興奮的吐槽自己歷任嚴師們管自己的軼事。尾聲,爸爸對兒子說:“兒子,你要珍惜那些肯管你的老師”。

家長要叮囑孩子主動關心老師,而不是等著老師來關心自己,誰說小孩就不能關心大人了;不要因為別人的臉色改變了自己的態度,而是要用自己的態度改變別人的臉色。

孩子的人際關係,師生的相處之道,全靠家長引導。學會與人打交道,處理好人際關係很難,但對青少年影響巨大。有矛盾不能全怪別人,還要反思自己哪裡做得不對。能做到跟人正面溝通,學會理直氣和、情緒管理,換位思考。

在學校,孩子對老師的話,多是入耳容易入腦難,入腦容易入心難,入心容易入行難——落實不到行動上。所以,家長要正視,孩子與老師的矛盾將伴隨孩子整個的學業生活。

那年“換師”之痛

初二,我們13歲,那年的某個夜晚,班裡一個單親女生結交社會不良青年,徹夜未歸,大人們心急如焚四處尋找。事後,聽說找到她時班主任打了她一巴掌,其他詳情我們不得而知。

因此事,班裡的團支書、班長組織全班同學,聯名向學校申請換班主任。當年,有三個人沒簽字,學習委員,數學課代表還有我——三個女生。大部分同學在班裡開大會時,我們仨在操場上開了小會。我們非膽小怕事,與全班同學的選擇對立,我們需要更大的勇氣。而那份缺了三個人名字的聯名書,沒有影響到結果——年級的八個班變成了七個班。

事情過去快三十年了,2017年的某日,班級群裡突然上傳了幾張照片——是團支書、班長及“那個女生”特地飛去上海,看望當年的班主任。照片發到群裡,如石沉大海一般的空洞——無人發聲。

當年的小組織者們長大了,而“換師”事件留在心裡的陰影,籠罩著那個被“肢解”的初二6班所有師生,無一倖免……。

一般的公立學校,大都有五、六十年的建校史,甚至一家三代都是校友,教學中的故事見多了。家長鬧著“換師”;於學校——它是按流程辦事的機構;於老師——成人世界裡勉強算個“雜音”;於孩子——它可能或已經變質為成長中不可逆的事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