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淮文化網:孩子為何不願與父母交流?'

不完美媽媽 文化 家庭教育 鹽淮文化網 2019-07-17
"
"
鹽淮文化網:孩子為何不願與父母交流?

孩子為什麼迴避同父母交流?

很多家長為此困惑、苦惱,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孩子,即那些正在讀初中、高中或者剛上大學的孩子,很多人不願與父母溝通。

從父母的角度說,有關孩子的一切,都想知道,從思想、情感、價值取向到學業、工作、冷暖、飲食任何一方面;而青春期與成年早期的孩子,並沒有想要讓父母知道自己太多事情的意願,他們渴望獨立。這是普遍情況,也是孩子成長與發展的正常表現。

客觀上,孩子的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像幼年、童年時期,把父母作為主要的情感依賴對象和交流對象;另一方面,孩子的知識、經驗以及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渠道增多了,獨立性提高了,對父母知識、經驗的依賴程度相應降低,甚至覺得父母的知識、經驗、認識未必那麼豐富、可靠、適用。

如果父母因此失落、擔心,主要是父母沒有根據孩子心理年齡特點和孩子的能力發展,調整對孩子的期待。如果父母要求保持過去交流的頻率和親密程度,就有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躲避。

孩子討厭父母打聽其在校情況

一般來說,孩子討厭父母打聽他在校的情況有幾個原因:

父母打聽孩子在校情況,主要是想知道孩子的學習情況:考試了沒有,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等等。這些問題圍繞成績,無形中會給孩子一種壓力,容易引子孩子反感。

有些父母問得過細,這讓孩子覺得父母在監視自己,沒有隱私。

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現被打聽後,父母批評、懲罰過孩子,或抓住他的“小辮子”不放。

因為關係上的居高臨下,因為各種優勢心理,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容易先入為主,輕易論斷、否定孩子的觀點、認識。久而久之,親子交流發生了改變,孩子要麼反駁、爭辯,要麼就變成了悶嘴葫蘆。

有的父母願意當“事後諸葛亮”,每每在孩子出錯、倒黴、沮喪的時候,嘲諷、責罵、教訓,其名言是“我早就給你說過了!”

有的父母喜歡在孩子說話的時候打斷孩子、聽孩子說話時三心二意、孩子一個話題還沒有講完就扯到另一個話題,或者問些與孩子興致勃勃講的話題無關的問題,發表風馬牛不相及的評論。

不妨試試這麼問

父母需要在觀念上“降到”與孩子平等、平視的位置,因為沒有平等,就沒有親子之間坦率、愉快的交流。

少打聽孩子的學習成績。 多關心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與孩子談談校園的趣事,這樣容易和孩子有共同語言,使談話氛圍更輕鬆愉快。在這期間,順帶著問一問其學習情況,這樣孩子就不容易反感了。

多問開放性問題。 家長可以有選擇地問,多問開放性的問題,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有選擇性地講。比如,“今天累?”孩子可能說:“不累。”這時你可以說:“不累就好啊,肯定是學校裡有什麼開心的事兒吧?”如果在學校發生了什麼開心的事情,孩子便會樂意分享。

孩子也可能說:“累啊。”這時你可以順著他的話展開:“嗯,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會覺得上學累。”與孩子產生共情,孩子便會表達他的內心。

轉變視角,放棄居高臨下的態度。 家長轉變視角,多表揚孩子,使之有更好的表現。比如,爸爸可以跟女兒說:“今天我在路上碰到了你的班主任,他說你最近上課特別認真,作業也完成得特別好,爸爸真為你高興。”這樣孩子就會受到鼓舞,以後會做得更好。

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交流與理解。能讓孩子釋放負面情緒的家庭,溫暖有愛;懂得聆聽的父母,也懂教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