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不完美媽媽 大學 SAT 幼兒園 斯坦福大學 紐約大學 科學育兒創新社 2019-08-13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在這兩波操作後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4倍。可見大人的不同行為對孩子自控力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值得思考的而是,Walter Misc的棉花糖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呢?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包括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等)和其他外界的成長環境。而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未來成功,只能表明他們當時的自控力水平。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在這兩波操作後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4倍。可見大人的不同行為對孩子自控力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值得思考的而是,Walter Misc的棉花糖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呢?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包括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等)和其他外界的成長環境。而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未來成功,只能表明他們當時的自控力水平。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就在2018年5月25日,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Greg Duncan)和權浩南(Haonan Quan)又一次推翻了早期的“棉花糖實驗”,發現在引入了更多變量之後,原來的實驗結論就不成立了。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在這兩波操作後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4倍。可見大人的不同行為對孩子自控力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值得思考的而是,Walter Misc的棉花糖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呢?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包括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等)和其他外界的成長環境。而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未來成功,只能表明他們當時的自控力水平。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就在2018年5月25日,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Greg Duncan)和權浩南(Haonan Quan)又一次推翻了早期的“棉花糖實驗”,發現在引入了更多變量之後,原來的實驗結論就不成立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於紐約大學官方網站


當年的棉花糖實驗,只有不到90個孩子,這些孩子還都來自於斯坦福校園裡的幼兒園,意味著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相似。

而這次,研究人員把實驗範圍擴大到918個孩子,孩子父母的學歷背景更加多樣化,還納入了宗教、種族、膚色、社會和經濟等等更多的變量因素。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在這兩波操作後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4倍。可見大人的不同行為對孩子自控力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值得思考的而是,Walter Misc的棉花糖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呢?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包括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等)和其他外界的成長環境。而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未來成功,只能表明他們當時的自控力水平。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就在2018年5月25日,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Greg Duncan)和權浩南(Haonan Quan)又一次推翻了早期的“棉花糖實驗”,發現在引入了更多變量之後,原來的實驗結論就不成立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於紐約大學官方網站


當年的棉花糖實驗,只有不到90個孩子,這些孩子還都來自於斯坦福校園裡的幼兒園,意味著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相似。

而這次,研究人員把實驗範圍擴大到918個孩子,孩子父母的學歷背景更加多樣化,還納入了宗教、種族、膚色、社會和經濟等等更多的變量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最後得出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決定了孩子願不願意等到下一塊棉花糖: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今天有棉花糖吃,明天可能就沒有,等待就是風險。即使是父母答應了,也可能並不會兌現。所以他們不願意等待。

而富裕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父母總會讓自己得到滿足,因此他們覺得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所以大多會選擇等待。

棉花糖實驗們告訴我們的是,延遲滿足感的能力並不取決於孩子自己,而是取決於背後的家庭社會背景。也就是說,家庭為孩子提供的物質、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是一個孩子長大後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在這兩波操作後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4倍。可見大人的不同行為對孩子自控力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值得思考的而是,Walter Misc的棉花糖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呢?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包括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等)和其他外界的成長環境。而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未來成功,只能表明他們當時的自控力水平。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就在2018年5月25日,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Greg Duncan)和權浩南(Haonan Quan)又一次推翻了早期的“棉花糖實驗”,發現在引入了更多變量之後,原來的實驗結論就不成立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於紐約大學官方網站


當年的棉花糖實驗,只有不到90個孩子,這些孩子還都來自於斯坦福校園裡的幼兒園,意味著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相似。

而這次,研究人員把實驗範圍擴大到918個孩子,孩子父母的學歷背景更加多樣化,還納入了宗教、種族、膚色、社會和經濟等等更多的變量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最後得出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決定了孩子願不願意等到下一塊棉花糖: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今天有棉花糖吃,明天可能就沒有,等待就是風險。即使是父母答應了,也可能並不會兌現。所以他們不願意等待。

而富裕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父母總會讓自己得到滿足,因此他們覺得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所以大多會選擇等待。

棉花糖實驗們告訴我們的是,延遲滿足感的能力並不取決於孩子自己,而是取決於背後的家庭社會背景。也就是說,家庭為孩子提供的物質、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是一個孩子長大後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然,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而良好的自控力並非與身俱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與「父母的干預」中習得。

與我們相比較,兒童行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衝動性強,兒童在行動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慮行為的結果,而不像成人那樣,會在具體行動前先仔細考慮該行為的利與弊,從而相應地採取一種適宜的行為方式。

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培養。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在這兩波操作後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4倍。可見大人的不同行為對孩子自控力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值得思考的而是,Walter Misc的棉花糖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呢?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包括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等)和其他外界的成長環境。而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未來成功,只能表明他們當時的自控力水平。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就在2018年5月25日,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Greg Duncan)和權浩南(Haonan Quan)又一次推翻了早期的“棉花糖實驗”,發現在引入了更多變量之後,原來的實驗結論就不成立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於紐約大學官方網站


當年的棉花糖實驗,只有不到90個孩子,這些孩子還都來自於斯坦福校園裡的幼兒園,意味著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相似。

而這次,研究人員把實驗範圍擴大到918個孩子,孩子父母的學歷背景更加多樣化,還納入了宗教、種族、膚色、社會和經濟等等更多的變量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最後得出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決定了孩子願不願意等到下一塊棉花糖: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今天有棉花糖吃,明天可能就沒有,等待就是風險。即使是父母答應了,也可能並不會兌現。所以他們不願意等待。

而富裕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父母總會讓自己得到滿足,因此他們覺得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所以大多會選擇等待。

棉花糖實驗們告訴我們的是,延遲滿足感的能力並不取決於孩子自己,而是取決於背後的家庭社會背景。也就是說,家庭為孩子提供的物質、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是一個孩子長大後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然,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而良好的自控力並非與身俱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與「父母的干預」中習得。

與我們相比較,兒童行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衝動性強,兒童在行動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慮行為的結果,而不像成人那樣,會在具體行動前先仔細考慮該行為的利與弊,從而相應地採取一種適宜的行為方式。

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培養。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3歲前階段的寶寶,由於心智還處於萌芽階段,我們可以從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艾默生曾說過,習慣可以是你的最好的僕人也可以是你最壞的主人,習慣是一個人自制力的體現,養成好習慣,用自己的自制力約束自己壞的主人。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在這兩波操作後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4倍。可見大人的不同行為對孩子自控力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值得思考的而是,Walter Misc的棉花糖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呢?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包括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等)和其他外界的成長環境。而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未來成功,只能表明他們當時的自控力水平。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就在2018年5月25日,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Greg Duncan)和權浩南(Haonan Quan)又一次推翻了早期的“棉花糖實驗”,發現在引入了更多變量之後,原來的實驗結論就不成立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於紐約大學官方網站


當年的棉花糖實驗,只有不到90個孩子,這些孩子還都來自於斯坦福校園裡的幼兒園,意味著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相似。

而這次,研究人員把實驗範圍擴大到918個孩子,孩子父母的學歷背景更加多樣化,還納入了宗教、種族、膚色、社會和經濟等等更多的變量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最後得出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決定了孩子願不願意等到下一塊棉花糖: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今天有棉花糖吃,明天可能就沒有,等待就是風險。即使是父母答應了,也可能並不會兌現。所以他們不願意等待。

而富裕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父母總會讓自己得到滿足,因此他們覺得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所以大多會選擇等待。

棉花糖實驗們告訴我們的是,延遲滿足感的能力並不取決於孩子自己,而是取決於背後的家庭社會背景。也就是說,家庭為孩子提供的物質、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是一個孩子長大後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然,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而良好的自控力並非與身俱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與「父母的干預」中習得。

與我們相比較,兒童行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衝動性強,兒童在行動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慮行為的結果,而不像成人那樣,會在具體行動前先仔細考慮該行為的利與弊,從而相應地採取一種適宜的行為方式。

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培養。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3歲前階段的寶寶,由於心智還處於萌芽階段,我們可以從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艾默生曾說過,習慣可以是你的最好的僕人也可以是你最壞的主人,習慣是一個人自制力的體現,養成好習慣,用自己的自制力約束自己壞的主人。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家長還可以建立一些獎勵制度,激勵孩子堅持良好行為。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過程中,大人堅持說理,讓孩子理解“我要這樣做“、”我不能那樣做”,讓孩子用這些道理來評價判別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逐漸培養起來。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在這兩波操作後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4倍。可見大人的不同行為對孩子自控力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值得思考的而是,Walter Misc的棉花糖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呢?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包括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等)和其他外界的成長環境。而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未來成功,只能表明他們當時的自控力水平。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就在2018年5月25日,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Greg Duncan)和權浩南(Haonan Quan)又一次推翻了早期的“棉花糖實驗”,發現在引入了更多變量之後,原來的實驗結論就不成立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於紐約大學官方網站


當年的棉花糖實驗,只有不到90個孩子,這些孩子還都來自於斯坦福校園裡的幼兒園,意味著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相似。

而這次,研究人員把實驗範圍擴大到918個孩子,孩子父母的學歷背景更加多樣化,還納入了宗教、種族、膚色、社會和經濟等等更多的變量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最後得出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決定了孩子願不願意等到下一塊棉花糖: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今天有棉花糖吃,明天可能就沒有,等待就是風險。即使是父母答應了,也可能並不會兌現。所以他們不願意等待。

而富裕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父母總會讓自己得到滿足,因此他們覺得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所以大多會選擇等待。

棉花糖實驗們告訴我們的是,延遲滿足感的能力並不取決於孩子自己,而是取決於背後的家庭社會背景。也就是說,家庭為孩子提供的物質、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是一個孩子長大後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然,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而良好的自控力並非與身俱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與「父母的干預」中習得。

與我們相比較,兒童行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衝動性強,兒童在行動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慮行為的結果,而不像成人那樣,會在具體行動前先仔細考慮該行為的利與弊,從而相應地採取一種適宜的行為方式。

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培養。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3歲前階段的寶寶,由於心智還處於萌芽階段,我們可以從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艾默生曾說過,習慣可以是你的最好的僕人也可以是你最壞的主人,習慣是一個人自制力的體現,養成好習慣,用自己的自制力約束自己壞的主人。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家長還可以建立一些獎勵制度,激勵孩子堅持良好行為。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過程中,大人堅持說理,讓孩子理解“我要這樣做“、”我不能那樣做”,讓孩子用這些道理來評價判別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逐漸培養起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等到孩子年齡到了3歲以上,心智發展逐漸走向正軌,已經有了自我意識,那麼針對這一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俗話說,胸懷千萬裡一步一腳印,在逐夢的旅途上才能抵制住誘惑,實現目標的達成。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樹立理想呢?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在這兩波操作後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4倍。可見大人的不同行為對孩子自控力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值得思考的而是,Walter Misc的棉花糖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呢?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包括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等)和其他外界的成長環境。而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未來成功,只能表明他們當時的自控力水平。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就在2018年5月25日,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Greg Duncan)和權浩南(Haonan Quan)又一次推翻了早期的“棉花糖實驗”,發現在引入了更多變量之後,原來的實驗結論就不成立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於紐約大學官方網站


當年的棉花糖實驗,只有不到90個孩子,這些孩子還都來自於斯坦福校園裡的幼兒園,意味著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相似。

而這次,研究人員把實驗範圍擴大到918個孩子,孩子父母的學歷背景更加多樣化,還納入了宗教、種族、膚色、社會和經濟等等更多的變量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最後得出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決定了孩子願不願意等到下一塊棉花糖: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今天有棉花糖吃,明天可能就沒有,等待就是風險。即使是父母答應了,也可能並不會兌現。所以他們不願意等待。

而富裕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父母總會讓自己得到滿足,因此他們覺得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所以大多會選擇等待。

棉花糖實驗們告訴我們的是,延遲滿足感的能力並不取決於孩子自己,而是取決於背後的家庭社會背景。也就是說,家庭為孩子提供的物質、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是一個孩子長大後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然,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而良好的自控力並非與身俱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與「父母的干預」中習得。

與我們相比較,兒童行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衝動性強,兒童在行動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慮行為的結果,而不像成人那樣,會在具體行動前先仔細考慮該行為的利與弊,從而相應地採取一種適宜的行為方式。

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培養。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3歲前階段的寶寶,由於心智還處於萌芽階段,我們可以從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艾默生曾說過,習慣可以是你的最好的僕人也可以是你最壞的主人,習慣是一個人自制力的體現,養成好習慣,用自己的自制力約束自己壞的主人。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家長還可以建立一些獎勵制度,激勵孩子堅持良好行為。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過程中,大人堅持說理,讓孩子理解“我要這樣做“、”我不能那樣做”,讓孩子用這些道理來評價判別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逐漸培養起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等到孩子年齡到了3歲以上,心智發展逐漸走向正軌,已經有了自我意識,那麼針對這一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俗話說,胸懷千萬裡一步一腳印,在逐夢的旅途上才能抵制住誘惑,實現目標的達成。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樹立理想呢?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首先是要多跟孩子有效交流一些關於“理想”的話題,問孩子他們長大後想做什麼;然後對孩子理想進行開放式的深度提問,如果孩子告訴你,他的理想當一名醫生。你可以延伸這個話題,繼續提問“為什麼想要當醫生啊?”,“當醫生需要怎樣的什麼本領”.....通過這對話的形式確認孩子的未來的理想。

確認了孩子的理想,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尋找與探索相關領域的內容,開闊孩子的眼界,為實現理想打好基礎。

如果發現孩子的理想並不是想當做一名醫生,那麼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確立方向。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在這兩波操作後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4倍。可見大人的不同行為對孩子自控力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值得思考的而是,Walter Misc的棉花糖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呢?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包括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等)和其他外界的成長環境。而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未來成功,只能表明他們當時的自控力水平。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就在2018年5月25日,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Greg Duncan)和權浩南(Haonan Quan)又一次推翻了早期的“棉花糖實驗”,發現在引入了更多變量之後,原來的實驗結論就不成立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於紐約大學官方網站


當年的棉花糖實驗,只有不到90個孩子,這些孩子還都來自於斯坦福校園裡的幼兒園,意味著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相似。

而這次,研究人員把實驗範圍擴大到918個孩子,孩子父母的學歷背景更加多樣化,還納入了宗教、種族、膚色、社會和經濟等等更多的變量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最後得出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決定了孩子願不願意等到下一塊棉花糖: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今天有棉花糖吃,明天可能就沒有,等待就是風險。即使是父母答應了,也可能並不會兌現。所以他們不願意等待。

而富裕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父母總會讓自己得到滿足,因此他們覺得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所以大多會選擇等待。

棉花糖實驗們告訴我們的是,延遲滿足感的能力並不取決於孩子自己,而是取決於背後的家庭社會背景。也就是說,家庭為孩子提供的物質、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是一個孩子長大後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然,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而良好的自控力並非與身俱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與「父母的干預」中習得。

與我們相比較,兒童行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衝動性強,兒童在行動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慮行為的結果,而不像成人那樣,會在具體行動前先仔細考慮該行為的利與弊,從而相應地採取一種適宜的行為方式。

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培養。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3歲前階段的寶寶,由於心智還處於萌芽階段,我們可以從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艾默生曾說過,習慣可以是你的最好的僕人也可以是你最壞的主人,習慣是一個人自制力的體現,養成好習慣,用自己的自制力約束自己壞的主人。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家長還可以建立一些獎勵制度,激勵孩子堅持良好行為。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過程中,大人堅持說理,讓孩子理解“我要這樣做“、”我不能那樣做”,讓孩子用這些道理來評價判別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逐漸培養起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等到孩子年齡到了3歲以上,心智發展逐漸走向正軌,已經有了自我意識,那麼針對這一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俗話說,胸懷千萬裡一步一腳印,在逐夢的旅途上才能抵制住誘惑,實現目標的達成。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樹立理想呢?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首先是要多跟孩子有效交流一些關於“理想”的話題,問孩子他們長大後想做什麼;然後對孩子理想進行開放式的深度提問,如果孩子告訴你,他的理想當一名醫生。你可以延伸這個話題,繼續提問“為什麼想要當醫生啊?”,“當醫生需要怎樣的什麼本領”.....通過這對話的形式確認孩子的未來的理想。

確認了孩子的理想,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尋找與探索相關領域的內容,開闊孩子的眼界,為實現理想打好基礎。

如果發現孩子的理想並不是想當做一名醫生,那麼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確立方向。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意志力培養對孩子的自控力十分關鍵,主要是磨練孩子的受挫能力。一個有頑強毅力的人在受到挫折時不會垂頭喪氣,在成功時不會趾高氣揚,在衝動時不會橫衝直撞。

家長們還可以讓幼兒獨立完成事情,如讓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業,等等。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要克服外部困難和內部障礙,他正是在克服這些困難過程中,使意志得到鍛鍊。

倘若孩子不能完成這些活動,也不必急忙去幫助,而就該“先等一會兒”,讓他自己克服困難去解決。

當他戰勝了困難,達到了目的,會顯示出一種經過努力終於勝利的滿足感。當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意志努力和取得的點滴進步,家長要適時、適度地給予肯定和讚許。

"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情景一:說好飯後半小時就去寫作業,但孩子卻坐在電視機前遲遲不肯動身。

情景二:按照規定玩平板每天只能1小時,但孩子總是忍不住,恨不得吃飯都要玩。

情景三:說好每天不能吃太多甜食,但孩子總是管不住嘴巴。

……


碰到這些問題,都會讓父母感到苦惱每天家中都在上演“鬥智鬥勇”的生活戲劇,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討價還價、耍賴的行為,苦口婆心的勸誡,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效果甚微。孩子的自控力怎麼會這麼差?究竟是錯在哪裡?該如何提高?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自控力又被稱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份,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讓孩子在學業和未來的發展中起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自控力差的孩子,上課時無法抑制衝動,對於“誘惑”的毫無抵抗力,就算是聰明伶俐,但是上課總是小動作不斷,老師上課時,貌似在聽,實則神離,結果是一聽就會,一放就忘,一做就錯。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我們提及孩子自控力培養,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選擇了90個孩子進行實驗。

▲視頻內容來自騰訊視頻

實驗人員給熊孩子們一顆棉花糖,說現在就可以吃掉它,但如果等上15分鐘不吃,就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根據後續跟蹤,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未來更加成功,比如取得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因此提出了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在當時,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學齡前能夠在短期內拒絕誘惑的孩子,他們在多年後的SAT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而在面對壓力、情緒管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會比沒有辦法忍住誘惑的同齡人做得更好。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Google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另一所高校羅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又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

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先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先用舊蠟筆畫畫,然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現在可以使用舊蠟筆,或者等他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拿著新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沒有帶新蠟筆,就和孩子們道歉說記錯了,其實沒有新蠟筆了。

之後又用貼紙代替蠟筆重複了一次實驗,同樣的,A組孩子得到了新貼紙,而B組孩子又只得到道歉。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在這兩波操作後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4倍。可見大人的不同行為對孩子自控力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值得思考的而是,Walter Misc的棉花糖實驗是否把孩子同樣成長環境設為等同實驗條件呢?

在多年教育的過程和經驗中發現,這個實驗只能在等同環境下才能成立,包括內在的(孩子安全感、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度等)和其他外界的成長環境。而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預測未來成功,只能表明他們當時的自控力水平。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就在2018年5月25日,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Greg Duncan)和權浩南(Haonan Quan)又一次推翻了早期的“棉花糖實驗”,發現在引入了更多變量之後,原來的實驗結論就不成立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圖片來自於紐約大學官方網站


當年的棉花糖實驗,只有不到90個孩子,這些孩子還都來自於斯坦福校園裡的幼兒園,意味著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相似。

而這次,研究人員把實驗範圍擴大到918個孩子,孩子父母的學歷背景更加多樣化,還納入了宗教、種族、膚色、社會和經濟等等更多的變量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最後得出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決定了孩子願不願意等到下一塊棉花糖: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今天有棉花糖吃,明天可能就沒有,等待就是風險。即使是父母答應了,也可能並不會兌現。所以他們不願意等待。

而富裕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父母總會讓自己得到滿足,因此他們覺得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所以大多會選擇等待。

棉花糖實驗們告訴我們的是,延遲滿足感的能力並不取決於孩子自己,而是取決於背後的家庭社會背景。也就是說,家庭為孩子提供的物質、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是一個孩子長大後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當然,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而良好的自控力並非與身俱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與「父母的干預」中習得。

與我們相比較,兒童行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衝動性強,兒童在行動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慮行為的結果,而不像成人那樣,會在具體行動前先仔細考慮該行為的利與弊,從而相應地採取一種適宜的行為方式。

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培養。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3歲前階段的寶寶,由於心智還處於萌芽階段,我們可以從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艾默生曾說過,習慣可以是你的最好的僕人也可以是你最壞的主人,習慣是一個人自制力的體現,養成好習慣,用自己的自制力約束自己壞的主人。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家長還可以建立一些獎勵制度,激勵孩子堅持良好行為。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過程中,大人堅持說理,讓孩子理解“我要這樣做“、”我不能那樣做”,讓孩子用這些道理來評價判別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逐漸培養起來。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等到孩子年齡到了3歲以上,心智發展逐漸走向正軌,已經有了自我意識,那麼針對這一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俗話說,胸懷千萬裡一步一腳印,在逐夢的旅途上才能抵制住誘惑,實現目標的達成。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樹立理想呢?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首先是要多跟孩子有效交流一些關於“理想”的話題,問孩子他們長大後想做什麼;然後對孩子理想進行開放式的深度提問,如果孩子告訴你,他的理想當一名醫生。你可以延伸這個話題,繼續提問“為什麼想要當醫生啊?”,“當醫生需要怎樣的什麼本領”.....通過這對話的形式確認孩子的未來的理想。

確認了孩子的理想,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尋找與探索相關領域的內容,開闊孩子的眼界,為實現理想打好基礎。

如果發現孩子的理想並不是想當做一名醫生,那麼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確立方向。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意志力培養對孩子的自控力十分關鍵,主要是磨練孩子的受挫能力。一個有頑強毅力的人在受到挫折時不會垂頭喪氣,在成功時不會趾高氣揚,在衝動時不會橫衝直撞。

家長們還可以讓幼兒獨立完成事情,如讓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業,等等。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要克服外部困難和內部障礙,他正是在克服這些困難過程中,使意志得到鍛鍊。

倘若孩子不能完成這些活動,也不必急忙去幫助,而就該“先等一會兒”,讓他自己克服困難去解決。

當他戰勝了困難,達到了目的,會顯示出一種經過努力終於勝利的滿足感。當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意志努力和取得的點滴進步,家長要適時、適度地給予肯定和讚許。

想要孩子有足夠強的自控力,這些策略少不了

讓孩子擁有足夠強的自控力,並非一蹴而就能夠擁有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針對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一步一步建立起來。

當然,自控力的培養不僅僅只是一種幼兒階段具備的基礎能力,更是為孩子們的未來著想,是為他們未來的成功埋下一個好的伏筆,在成長的道路上才能輕鬆駕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