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養一個孩子有多貴?看看網傳的十大城市養娃成本: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網傳中國十大城市育兒成本排行榜,網友說,現在養個孩子都得“百萬起步,上不封頂”了

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高達200萬元,雖說普通家庭沒這麼高,但有網友算了筆賬,從尿布奶粉到幼兒園興趣班,再到升學,哪一樣不是碎鈔機,綜合下來實際花費也不低。

難怪有人說,包包算什麼,孩子才是最貴的奢侈品

現在的社會,有月薪3000,存款為0的年輕人,被每天一杯星巴克、每年一隻名牌包的“偽精緻”綁架。

同樣地,也有無數普通家庭的爸媽,正在被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偽富養”綁架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窮家富養,害了多少家庭

有一種悲哀,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窮家富養多敗家子。

現在,一些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覺得虧欠了孩子,擔心孩子衣服不夠漂亮,吃得不夠好,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嬌慣寵溺孩子。

衣服、玩具、零食、兒童畫冊等,儘可能買牌子貨,各種高大上的興趣班、夏令營也不能少。

廣州一位媽媽對此表示很心累:月薪30000,養不起孩子一個暑假。

美國遊學一趟、鋼琴考級、游泳班、英語、奧數培訓、請阿姨照顧……加起來35000多。

超出能力範圍的物質供養,只是“偽富養”。不僅榨乾了父母,還容易養歪孩子。

曾看過一則新聞,本是工薪家庭的父母為了給孩子最好的,省吃儉用送他出國讀書,沒想到孩子因從小要什麼有什麼寵壞了,花錢大手大腳,學業也一無所成,30多了不想工作,只想啃老。

這不就是朋友圈裡瘋傳的“你在洛杉磯開瑪莎拉蒂,你老子供你上學跑滴滴”嗎?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朋友圈裡的富二代,很可能是“假王子”“假公主”

不久前,一個#你知道自己家財政情況嗎#的話題上了熱搜。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到底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裡的財政情況?有爸媽選擇替孩子負重前行,給他們一個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圖片來自新浪微博

更有甚者,竭盡全力,給偽造一副“家庭背景優質”的表象,讓他們活在假“王子公主”夢裡。

從小對家境的錯誤認知,扭曲了孩子的價值觀以及對財富的理解,所以我們不難聽到這樣的新聞:

小學生“一擲千金”,壕氣打賞遊戲主播,花掉環衛工母親4萬積蓄;

14歲兒子花父母積蓄打賞主播,租住地下室、每天三班倒的父母發現辛苦攢下的3萬積蓄只剩1毛5……

本以為能“富養”出一個不自卑、有見識的人,沒想到養出一個貪慕虛榮的敗家子。

我們之所以說要富養,是不想讓匱乏感,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匱乏在哪?不在物質,而在精神:長期忽視孩子內心,不滿足孩子真正需求。

很多家庭,“精神財富”不夠,就用物質條件去彌補。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認為: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你見哪一個人才不經歷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礪,而不是隻給他各種卓越的條件。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富”的是精神,“窮”的是經歷

富養,富在“精神”;窮養,重在經歷。

觀察那些真正的富人,我們會發現,他們對孩子的養育往往是“窮富有度”

最近,霍啟剛郭晶晶這對國民豪門夫婦又上了熱搜。

霍啟剛發佈了一條微博,圖片中,烈日炎炎下,一家三口挽著褲腿,在泥濘中插秧。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勞作過後,一家人坐在簡易的村舍中,吃著簡單家常菜,笑容滿足幸福。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霍啟剛配文說: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窮養的“窮”,不是物質上的剋扣匱乏,而是讓孩子多經歷、多體驗。

經歷過下田插秧的辛苦,才能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

這樣的“窮”,其實是另一種精神上的“富”。

再看民國時著名的宋氏家族掌門人宋耀如,宋氏三姐妹就是在富養和窮養下長大的。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宋耀如女兒“宋氏三姐妹”:宋靄齡 宋慶齡 宋美齡


說富養,他在郊區買了一大塊地,親手設計了房屋,讓孩子們在書房學琴棋書畫,接受中英雙語教育,也可以到菜園或田野裡玩耍,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說窮養,他在生活中要求孩子會吃苦,野外徒步,學會忍飢挨餓,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品格和毅力。

宋氏三姐妹就在“世外桃源”般的優越環境中,一邊詩情畫意,一邊磨鍊性格。

後來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宋慶齡追隨孫中山的革命腳步,一代“國母”廣受愛戴;宋美齡嫁給蔣介石,成為第一個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的中國人;宋藹齡聯姻孔祥熙,斂財有方,富甲天下。

這個曾經在叱吒政商界的大家族,讓我們看到,真正好的養育是:讓你享受舒適美好,也讓你明白生活不易。

因為,見識過世間繁華的雙眼,不會被物質的光彩迷惑。

體驗過艱苦勞動的雙手,不會隨隨便便伸向爸媽進行索求。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窮養富養,不如用愛養

你用什麼養育孩子,孩子就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無論富養窮養,很多情況下,許多家長已經竭盡全力給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養育

在泰國一個公益短片裡,我看到了一位母親養育孩子最好的樣子。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媽媽看到孩子對冰淇淋的渴望,貧窮的母親沒有給孩子買,而是把自家的菠蘿做成了冰棍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女孩在吃到冰淇淋的同時,也得到啟發,開始推銷其自制的菠蘿冰淇淋。讓女兒獨立自主、從生活中學習的“富養”方式,影響了孩子一生的發展。

這個短片的原型人物 Achara poonsawat 在長大之後,獲得Sarnrak項目獎學金,完成本科學習,過上了更理想的生活。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這位母親知道自己無法給孩子優渥的物質條件,那就讓用另一種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一味滿足嬌慣。

她沒有上過學,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才好,那就引導孩子在生活中發現、體驗、學習,放手讓她在經歷中成長。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這位母親可能並沒有聽過“窮養”“富養”的理論,是生活現實,讓她不得不這樣養育孩子。

如果有更優越的條件,她可以讓孩子隨時吃上冰淇淋,或者直接給一筆創業基金。

沒有家財萬貫,也能給孩子另一種富足和充實

泰國有很多這樣的教育公益廣告,都是講述的普通甚至貧困家庭的勵志故事。這些故事裡面,沒有高大上的物質供養,更多的是父母和兒女之間樸實溫暖的關愛,成就了孩子的未來。


“月薪3萬,不夠孩子一個暑假”:偽富養,綁架了多少爸媽


再窮不能窮教育。不能窮的,是內心的強大,精神的富足。

再富也要苦孩子。不是人為地哭窮藏富,而是讓孩子多經歷、多磨礪。

無法給孩子優越物質條件的爸媽,不必感到虧欠。不被“偽”富養綁架,用心去引導,用愛去陪伴,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財富。

如果孩子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家沒有法拉利?”

我們可以直接告訴他:

“這個世界有時候不講道理,但我們可以選擇用力活出自己的人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