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不完美媽媽 鍾欣潼 蘋果 服裝 香蕉 漫風點點說教育 2019-09-09
"

01 我要的香蕉,你卻給的蘋果

一個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後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家長們發現,以前那個乖乖聽話的寶寶不見了,而是換成一個蠻不講理的“小白眼狼”。

我們變得困惑:自己的事業很成功,可以管理好多人的團隊;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愛和陪伴,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報。

如果你和孩子件也有類似的煩惱,也許下面這個例子,會讓你有一點啟發。

母親:今天降溫,套件毛衣再走。

女兒:我不冷,我不穿。

母親:不行,你感冒剛好了,別又得瑟病了。

女兒:我不想穿!衣服醜死了,我們班上同學沒人會穿。

母親:你管他們幹嗎!我是為你好,你是我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最終的結局:青春期愛美的女兒無奈地穿上毛衣,一甩門走了。剛出家門看母親看不見自己了,把毛衣一脫,氣哼哼地去學校了。

"

01 我要的香蕉,你卻給的蘋果

一個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後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家長們發現,以前那個乖乖聽話的寶寶不見了,而是換成一個蠻不講理的“小白眼狼”。

我們變得困惑:自己的事業很成功,可以管理好多人的團隊;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愛和陪伴,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報。

如果你和孩子件也有類似的煩惱,也許下面這個例子,會讓你有一點啟發。

母親:今天降溫,套件毛衣再走。

女兒:我不冷,我不穿。

母親:不行,你感冒剛好了,別又得瑟病了。

女兒:我不想穿!衣服醜死了,我們班上同學沒人會穿。

母親:你管他們幹嗎!我是為你好,你是我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最終的結局:青春期愛美的女兒無奈地穿上毛衣,一甩門走了。剛出家門看母親看不見自己了,把毛衣一脫,氣哼哼地去學校了。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母親的心裡話:孩子大了就是不聽話,讓你穿毛衣不是為你好嗎,你再感冒了還不是自己難受。

相信類似的例子,在很多中國家庭裡都會不斷重演。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自說自話,孩子在孩子的角度陽奉陰違。最後的結局,要麼是孩子再也不願和家長溝通;要麼就是長大之後成為“傀儡”,沒有主見,什麼事都不做決定。

為什麼父母總是很難做到真正地傾聽?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於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缺乏平等和真摯地態度和他們相處。

換句話說,家長缺乏真正地與孩子平等對話、傾聽孩子心聲、走進孩子內心的意識。

我們距離孩子內心的聲音有多遠?其實只是一個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距離。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如果此刻的你毫無頭緒,那麼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臺灣心理治療師洪仲清的著作《我想傾聽你:關於孩子,以及曾經扮演過孩子角色的我們》。

"

01 我要的香蕉,你卻給的蘋果

一個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後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家長們發現,以前那個乖乖聽話的寶寶不見了,而是換成一個蠻不講理的“小白眼狼”。

我們變得困惑:自己的事業很成功,可以管理好多人的團隊;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愛和陪伴,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報。

如果你和孩子件也有類似的煩惱,也許下面這個例子,會讓你有一點啟發。

母親:今天降溫,套件毛衣再走。

女兒:我不冷,我不穿。

母親:不行,你感冒剛好了,別又得瑟病了。

女兒:我不想穿!衣服醜死了,我們班上同學沒人會穿。

母親:你管他們幹嗎!我是為你好,你是我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最終的結局:青春期愛美的女兒無奈地穿上毛衣,一甩門走了。剛出家門看母親看不見自己了,把毛衣一脫,氣哼哼地去學校了。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母親的心裡話:孩子大了就是不聽話,讓你穿毛衣不是為你好嗎,你再感冒了還不是自己難受。

相信類似的例子,在很多中國家庭裡都會不斷重演。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自說自話,孩子在孩子的角度陽奉陰違。最後的結局,要麼是孩子再也不願和家長溝通;要麼就是長大之後成為“傀儡”,沒有主見,什麼事都不做決定。

為什麼父母總是很難做到真正地傾聽?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於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缺乏平等和真摯地態度和他們相處。

換句話說,家長缺乏真正地與孩子平等對話、傾聽孩子心聲、走進孩子內心的意識。

我們距離孩子內心的聲音有多遠?其實只是一個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距離。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如果此刻的你毫無頭緒,那麼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臺灣心理治療師洪仲清的著作《我想傾聽你:關於孩子,以及曾經扮演過孩子角色的我們》。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洪仲清畢業於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5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7年。他習慣在工作之餘,習慣用溫柔的筆觸,寫出心中的涓涓細流引發讀者的共鳴。總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覺察出不一樣的心靈觸動。

為了更好地愛孩子,愛自己,要先學會好好地聽。

02 “傾聽孩子”

洪仲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啼笑皆非”的例子。年輕人和爸爸起了爭執。爸爸非說年輕人在撒謊,年輕人滿肚子委屈,但是隻要反駁就被老爸“痛扁”。最後孩子被“屈打成招”,誰知道爸爸又說:“你早一點承認就好了!”年輕人抓狂不已。

這是父母在傾聽孩子時,最容易犯的第一點錯誤: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有了預判。所以不管孩子說啥做啥,都會先入為主,只會相信自己的臆斷。

當人們情緒激動的時候,就很容易有牴觸心理,對方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這是父母能傾聽孩子的先決條件。

第一, 無論自己的情緒,抑或孩子的情緒當下是什麼,必須先接納它們,而不要急著去否定、排斥它們。

第二,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有很多孩子,在被同學霸凌時,第一反應是不敢告訴父母。有的孩子是怕家長擔心,更多數人是怕被大人教育:“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

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孩子越發不敢卸下自己的心房,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而有耐心、不指摘的傾聽,能讓對方樂於傾訴,宣洩情緒,感覺自己被“看見”。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就算長大之後會歷經風雨,也會為自己建一座心牆,成為柔軟但是堅韌的自己。

"

01 我要的香蕉,你卻給的蘋果

一個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後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家長們發現,以前那個乖乖聽話的寶寶不見了,而是換成一個蠻不講理的“小白眼狼”。

我們變得困惑:自己的事業很成功,可以管理好多人的團隊;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愛和陪伴,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報。

如果你和孩子件也有類似的煩惱,也許下面這個例子,會讓你有一點啟發。

母親:今天降溫,套件毛衣再走。

女兒:我不冷,我不穿。

母親:不行,你感冒剛好了,別又得瑟病了。

女兒:我不想穿!衣服醜死了,我們班上同學沒人會穿。

母親:你管他們幹嗎!我是為你好,你是我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最終的結局:青春期愛美的女兒無奈地穿上毛衣,一甩門走了。剛出家門看母親看不見自己了,把毛衣一脫,氣哼哼地去學校了。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母親的心裡話:孩子大了就是不聽話,讓你穿毛衣不是為你好嗎,你再感冒了還不是自己難受。

相信類似的例子,在很多中國家庭裡都會不斷重演。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自說自話,孩子在孩子的角度陽奉陰違。最後的結局,要麼是孩子再也不願和家長溝通;要麼就是長大之後成為“傀儡”,沒有主見,什麼事都不做決定。

為什麼父母總是很難做到真正地傾聽?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於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缺乏平等和真摯地態度和他們相處。

換句話說,家長缺乏真正地與孩子平等對話、傾聽孩子心聲、走進孩子內心的意識。

我們距離孩子內心的聲音有多遠?其實只是一個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距離。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如果此刻的你毫無頭緒,那麼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臺灣心理治療師洪仲清的著作《我想傾聽你:關於孩子,以及曾經扮演過孩子角色的我們》。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洪仲清畢業於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5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7年。他習慣在工作之餘,習慣用溫柔的筆觸,寫出心中的涓涓細流引發讀者的共鳴。總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覺察出不一樣的心靈觸動。

為了更好地愛孩子,愛自己,要先學會好好地聽。

02 “傾聽孩子”

洪仲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啼笑皆非”的例子。年輕人和爸爸起了爭執。爸爸非說年輕人在撒謊,年輕人滿肚子委屈,但是隻要反駁就被老爸“痛扁”。最後孩子被“屈打成招”,誰知道爸爸又說:“你早一點承認就好了!”年輕人抓狂不已。

這是父母在傾聽孩子時,最容易犯的第一點錯誤: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有了預判。所以不管孩子說啥做啥,都會先入為主,只會相信自己的臆斷。

當人們情緒激動的時候,就很容易有牴觸心理,對方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這是父母能傾聽孩子的先決條件。

第一, 無論自己的情緒,抑或孩子的情緒當下是什麼,必須先接納它們,而不要急著去否定、排斥它們。

第二,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有很多孩子,在被同學霸凌時,第一反應是不敢告訴父母。有的孩子是怕家長擔心,更多數人是怕被大人教育:“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

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孩子越發不敢卸下自己的心房,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而有耐心、不指摘的傾聽,能讓對方樂於傾訴,宣洩情緒,感覺自己被“看見”。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就算長大之後會歷經風雨,也會為自己建一座心牆,成為柔軟但是堅韌的自己。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03 “傾聽自己”

記得阿嬌大婚前,曾經和另一半賴弘國參加了一檔真人秀 《爸媽學前班》,別人在忙著秀恩愛,他倆的互動卻讓人感覺無比尷尬。

賴弘國想要靠近她,但總被她默默逃開。兩人經常在房間裡相對無言,似乎是一對相處多年毫無激情的老夫妻一樣。

最讓人心疼的是,阿嬌和別人對話時,總是習慣用雙臂環抱肩膀。這在心理學中,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01 我要的香蕉,你卻給的蘋果

一個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後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家長們發現,以前那個乖乖聽話的寶寶不見了,而是換成一個蠻不講理的“小白眼狼”。

我們變得困惑:自己的事業很成功,可以管理好多人的團隊;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愛和陪伴,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報。

如果你和孩子件也有類似的煩惱,也許下面這個例子,會讓你有一點啟發。

母親:今天降溫,套件毛衣再走。

女兒:我不冷,我不穿。

母親:不行,你感冒剛好了,別又得瑟病了。

女兒:我不想穿!衣服醜死了,我們班上同學沒人會穿。

母親:你管他們幹嗎!我是為你好,你是我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最終的結局:青春期愛美的女兒無奈地穿上毛衣,一甩門走了。剛出家門看母親看不見自己了,把毛衣一脫,氣哼哼地去學校了。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母親的心裡話:孩子大了就是不聽話,讓你穿毛衣不是為你好嗎,你再感冒了還不是自己難受。

相信類似的例子,在很多中國家庭裡都會不斷重演。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自說自話,孩子在孩子的角度陽奉陰違。最後的結局,要麼是孩子再也不願和家長溝通;要麼就是長大之後成為“傀儡”,沒有主見,什麼事都不做決定。

為什麼父母總是很難做到真正地傾聽?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於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缺乏平等和真摯地態度和他們相處。

換句話說,家長缺乏真正地與孩子平等對話、傾聽孩子心聲、走進孩子內心的意識。

我們距離孩子內心的聲音有多遠?其實只是一個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距離。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如果此刻的你毫無頭緒,那麼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臺灣心理治療師洪仲清的著作《我想傾聽你:關於孩子,以及曾經扮演過孩子角色的我們》。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洪仲清畢業於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5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7年。他習慣在工作之餘,習慣用溫柔的筆觸,寫出心中的涓涓細流引發讀者的共鳴。總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覺察出不一樣的心靈觸動。

為了更好地愛孩子,愛自己,要先學會好好地聽。

02 “傾聽孩子”

洪仲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啼笑皆非”的例子。年輕人和爸爸起了爭執。爸爸非說年輕人在撒謊,年輕人滿肚子委屈,但是隻要反駁就被老爸“痛扁”。最後孩子被“屈打成招”,誰知道爸爸又說:“你早一點承認就好了!”年輕人抓狂不已。

這是父母在傾聽孩子時,最容易犯的第一點錯誤: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有了預判。所以不管孩子說啥做啥,都會先入為主,只會相信自己的臆斷。

當人們情緒激動的時候,就很容易有牴觸心理,對方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這是父母能傾聽孩子的先決條件。

第一, 無論自己的情緒,抑或孩子的情緒當下是什麼,必須先接納它們,而不要急著去否定、排斥它們。

第二,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有很多孩子,在被同學霸凌時,第一反應是不敢告訴父母。有的孩子是怕家長擔心,更多數人是怕被大人教育:“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

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孩子越發不敢卸下自己的心房,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而有耐心、不指摘的傾聽,能讓對方樂於傾訴,宣洩情緒,感覺自己被“看見”。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就算長大之後會歷經風雨,也會為自己建一座心牆,成為柔軟但是堅韌的自己。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03 “傾聽自己”

記得阿嬌大婚前,曾經和另一半賴弘國參加了一檔真人秀 《爸媽學前班》,別人在忙著秀恩愛,他倆的互動卻讓人感覺無比尷尬。

賴弘國想要靠近她,但總被她默默逃開。兩人經常在房間裡相對無言,似乎是一對相處多年毫無激情的老夫妻一樣。

最讓人心疼的是,阿嬌和別人對話時,總是習慣用雙臂環抱肩膀。這在心理學中,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曾經紅遍全亞洲的阿嬌坦言,自己的童年並不幸福。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媽媽為了賺錢沒空照顧她,後來改嫁又把她放在不同的親戚家裡。小小年級的阿嬌,就四處輾轉流離,居無定所。

"

01 我要的香蕉,你卻給的蘋果

一個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後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家長們發現,以前那個乖乖聽話的寶寶不見了,而是換成一個蠻不講理的“小白眼狼”。

我們變得困惑:自己的事業很成功,可以管理好多人的團隊;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愛和陪伴,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報。

如果你和孩子件也有類似的煩惱,也許下面這個例子,會讓你有一點啟發。

母親:今天降溫,套件毛衣再走。

女兒:我不冷,我不穿。

母親:不行,你感冒剛好了,別又得瑟病了。

女兒:我不想穿!衣服醜死了,我們班上同學沒人會穿。

母親:你管他們幹嗎!我是為你好,你是我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最終的結局:青春期愛美的女兒無奈地穿上毛衣,一甩門走了。剛出家門看母親看不見自己了,把毛衣一脫,氣哼哼地去學校了。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母親的心裡話:孩子大了就是不聽話,讓你穿毛衣不是為你好嗎,你再感冒了還不是自己難受。

相信類似的例子,在很多中國家庭裡都會不斷重演。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自說自話,孩子在孩子的角度陽奉陰違。最後的結局,要麼是孩子再也不願和家長溝通;要麼就是長大之後成為“傀儡”,沒有主見,什麼事都不做決定。

為什麼父母總是很難做到真正地傾聽?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於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缺乏平等和真摯地態度和他們相處。

換句話說,家長缺乏真正地與孩子平等對話、傾聽孩子心聲、走進孩子內心的意識。

我們距離孩子內心的聲音有多遠?其實只是一個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距離。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如果此刻的你毫無頭緒,那麼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臺灣心理治療師洪仲清的著作《我想傾聽你:關於孩子,以及曾經扮演過孩子角色的我們》。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洪仲清畢業於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5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7年。他習慣在工作之餘,習慣用溫柔的筆觸,寫出心中的涓涓細流引發讀者的共鳴。總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覺察出不一樣的心靈觸動。

為了更好地愛孩子,愛自己,要先學會好好地聽。

02 “傾聽孩子”

洪仲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啼笑皆非”的例子。年輕人和爸爸起了爭執。爸爸非說年輕人在撒謊,年輕人滿肚子委屈,但是隻要反駁就被老爸“痛扁”。最後孩子被“屈打成招”,誰知道爸爸又說:“你早一點承認就好了!”年輕人抓狂不已。

這是父母在傾聽孩子時,最容易犯的第一點錯誤: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有了預判。所以不管孩子說啥做啥,都會先入為主,只會相信自己的臆斷。

當人們情緒激動的時候,就很容易有牴觸心理,對方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這是父母能傾聽孩子的先決條件。

第一, 無論自己的情緒,抑或孩子的情緒當下是什麼,必須先接納它們,而不要急著去否定、排斥它們。

第二,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有很多孩子,在被同學霸凌時,第一反應是不敢告訴父母。有的孩子是怕家長擔心,更多數人是怕被大人教育:“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

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孩子越發不敢卸下自己的心房,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而有耐心、不指摘的傾聽,能讓對方樂於傾訴,宣洩情緒,感覺自己被“看見”。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就算長大之後會歷經風雨,也會為自己建一座心牆,成為柔軟但是堅韌的自己。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03 “傾聽自己”

記得阿嬌大婚前,曾經和另一半賴弘國參加了一檔真人秀 《爸媽學前班》,別人在忙著秀恩愛,他倆的互動卻讓人感覺無比尷尬。

賴弘國想要靠近她,但總被她默默逃開。兩人經常在房間裡相對無言,似乎是一對相處多年毫無激情的老夫妻一樣。

最讓人心疼的是,阿嬌和別人對話時,總是習慣用雙臂環抱肩膀。這在心理學中,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曾經紅遍全亞洲的阿嬌坦言,自己的童年並不幸福。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媽媽為了賺錢沒空照顧她,後來改嫁又把她放在不同的親戚家裡。小小年級的阿嬌,就四處輾轉流離,居無定所。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

01 我要的香蕉,你卻給的蘋果

一個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後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家長們發現,以前那個乖乖聽話的寶寶不見了,而是換成一個蠻不講理的“小白眼狼”。

我們變得困惑:自己的事業很成功,可以管理好多人的團隊;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愛和陪伴,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報。

如果你和孩子件也有類似的煩惱,也許下面這個例子,會讓你有一點啟發。

母親:今天降溫,套件毛衣再走。

女兒:我不冷,我不穿。

母親:不行,你感冒剛好了,別又得瑟病了。

女兒:我不想穿!衣服醜死了,我們班上同學沒人會穿。

母親:你管他們幹嗎!我是為你好,你是我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最終的結局:青春期愛美的女兒無奈地穿上毛衣,一甩門走了。剛出家門看母親看不見自己了,把毛衣一脫,氣哼哼地去學校了。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母親的心裡話:孩子大了就是不聽話,讓你穿毛衣不是為你好嗎,你再感冒了還不是自己難受。

相信類似的例子,在很多中國家庭裡都會不斷重演。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自說自話,孩子在孩子的角度陽奉陰違。最後的結局,要麼是孩子再也不願和家長溝通;要麼就是長大之後成為“傀儡”,沒有主見,什麼事都不做決定。

為什麼父母總是很難做到真正地傾聽?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於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缺乏平等和真摯地態度和他們相處。

換句話說,家長缺乏真正地與孩子平等對話、傾聽孩子心聲、走進孩子內心的意識。

我們距離孩子內心的聲音有多遠?其實只是一個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距離。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如果此刻的你毫無頭緒,那麼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臺灣心理治療師洪仲清的著作《我想傾聽你:關於孩子,以及曾經扮演過孩子角色的我們》。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洪仲清畢業於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5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7年。他習慣在工作之餘,習慣用溫柔的筆觸,寫出心中的涓涓細流引發讀者的共鳴。總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覺察出不一樣的心靈觸動。

為了更好地愛孩子,愛自己,要先學會好好地聽。

02 “傾聽孩子”

洪仲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啼笑皆非”的例子。年輕人和爸爸起了爭執。爸爸非說年輕人在撒謊,年輕人滿肚子委屈,但是隻要反駁就被老爸“痛扁”。最後孩子被“屈打成招”,誰知道爸爸又說:“你早一點承認就好了!”年輕人抓狂不已。

這是父母在傾聽孩子時,最容易犯的第一點錯誤: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有了預判。所以不管孩子說啥做啥,都會先入為主,只會相信自己的臆斷。

當人們情緒激動的時候,就很容易有牴觸心理,對方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這是父母能傾聽孩子的先決條件。

第一, 無論自己的情緒,抑或孩子的情緒當下是什麼,必須先接納它們,而不要急著去否定、排斥它們。

第二,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有很多孩子,在被同學霸凌時,第一反應是不敢告訴父母。有的孩子是怕家長擔心,更多數人是怕被大人教育:“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

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孩子越發不敢卸下自己的心房,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而有耐心、不指摘的傾聽,能讓對方樂於傾訴,宣洩情緒,感覺自己被“看見”。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就算長大之後會歷經風雨,也會為自己建一座心牆,成為柔軟但是堅韌的自己。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03 “傾聽自己”

記得阿嬌大婚前,曾經和另一半賴弘國參加了一檔真人秀 《爸媽學前班》,別人在忙著秀恩愛,他倆的互動卻讓人感覺無比尷尬。

賴弘國想要靠近她,但總被她默默逃開。兩人經常在房間裡相對無言,似乎是一對相處多年毫無激情的老夫妻一樣。

最讓人心疼的是,阿嬌和別人對話時,總是習慣用雙臂環抱肩膀。這在心理學中,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曾經紅遍全亞洲的阿嬌坦言,自己的童年並不幸福。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媽媽為了賺錢沒空照顧她,後來改嫁又把她放在不同的親戚家裡。小小年級的阿嬌,就四處輾轉流離,居無定所。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阿嬌有一次被親戚狠狠地敲了頭,她便和媽媽說,但是媽媽並不相信。從此以後,阿嬌就習慣把所有心事都藏在心裡,因為不被人相信的感覺,太絕望了。

黛比·福特曾經說過:“”陰影“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擁抱它,我們的生命才算完整”。

如果我們的童年,沒有那麼幸運,碰上善於傾聽的父母。那麼在長大成人之後,我們就要試著傾聽自己,不壓抑自己的情緒。

書中分享了一個焦慮母親的故事。她習慣於計劃一切,自己的工作、生孩子的節奏,似乎只要掌控自己就能獲得幸福。但是等她有了2個孩子之後,才發現有些事不是有好計劃就會有好結果的。

女人習慣為未來焦慮,並由此腦補很多不良的情緒,儘管很多都根本不會發生。她以前的座右銘就是“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所以每每想到最壞的打算,就會陷入情緒的低谷。

作者洪仲清建議她可以寫心情日記。而在在這段過程中,遇到什麼事情,可以先試著深呼吸,不要著急做決定。

比如孩子在哭鬧,她也會深呼吸讓自己先鎮定下來,在面對當下的事。她開始學會等待,等待孩子的情緒平復,她的情緒也猶如潮水一般,慢慢退去。

"

01 我要的香蕉,你卻給的蘋果

一個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後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家長們發現,以前那個乖乖聽話的寶寶不見了,而是換成一個蠻不講理的“小白眼狼”。

我們變得困惑:自己的事業很成功,可以管理好多人的團隊;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愛和陪伴,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報。

如果你和孩子件也有類似的煩惱,也許下面這個例子,會讓你有一點啟發。

母親:今天降溫,套件毛衣再走。

女兒:我不冷,我不穿。

母親:不行,你感冒剛好了,別又得瑟病了。

女兒:我不想穿!衣服醜死了,我們班上同學沒人會穿。

母親:你管他們幹嗎!我是為你好,你是我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最終的結局:青春期愛美的女兒無奈地穿上毛衣,一甩門走了。剛出家門看母親看不見自己了,把毛衣一脫,氣哼哼地去學校了。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母親的心裡話:孩子大了就是不聽話,讓你穿毛衣不是為你好嗎,你再感冒了還不是自己難受。

相信類似的例子,在很多中國家庭裡都會不斷重演。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自說自話,孩子在孩子的角度陽奉陰違。最後的結局,要麼是孩子再也不願和家長溝通;要麼就是長大之後成為“傀儡”,沒有主見,什麼事都不做決定。

為什麼父母總是很難做到真正地傾聽?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於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缺乏平等和真摯地態度和他們相處。

換句話說,家長缺乏真正地與孩子平等對話、傾聽孩子心聲、走進孩子內心的意識。

我們距離孩子內心的聲音有多遠?其實只是一個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距離。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如果此刻的你毫無頭緒,那麼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臺灣心理治療師洪仲清的著作《我想傾聽你:關於孩子,以及曾經扮演過孩子角色的我們》。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洪仲清畢業於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5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7年。他習慣在工作之餘,習慣用溫柔的筆觸,寫出心中的涓涓細流引發讀者的共鳴。總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覺察出不一樣的心靈觸動。

為了更好地愛孩子,愛自己,要先學會好好地聽。

02 “傾聽孩子”

洪仲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啼笑皆非”的例子。年輕人和爸爸起了爭執。爸爸非說年輕人在撒謊,年輕人滿肚子委屈,但是隻要反駁就被老爸“痛扁”。最後孩子被“屈打成招”,誰知道爸爸又說:“你早一點承認就好了!”年輕人抓狂不已。

這是父母在傾聽孩子時,最容易犯的第一點錯誤: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有了預判。所以不管孩子說啥做啥,都會先入為主,只會相信自己的臆斷。

當人們情緒激動的時候,就很容易有牴觸心理,對方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這是父母能傾聽孩子的先決條件。

第一, 無論自己的情緒,抑或孩子的情緒當下是什麼,必須先接納它們,而不要急著去否定、排斥它們。

第二,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有很多孩子,在被同學霸凌時,第一反應是不敢告訴父母。有的孩子是怕家長擔心,更多數人是怕被大人教育:“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

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孩子越發不敢卸下自己的心房,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而有耐心、不指摘的傾聽,能讓對方樂於傾訴,宣洩情緒,感覺自己被“看見”。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就算長大之後會歷經風雨,也會為自己建一座心牆,成為柔軟但是堅韌的自己。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03 “傾聽自己”

記得阿嬌大婚前,曾經和另一半賴弘國參加了一檔真人秀 《爸媽學前班》,別人在忙著秀恩愛,他倆的互動卻讓人感覺無比尷尬。

賴弘國想要靠近她,但總被她默默逃開。兩人經常在房間裡相對無言,似乎是一對相處多年毫無激情的老夫妻一樣。

最讓人心疼的是,阿嬌和別人對話時,總是習慣用雙臂環抱肩膀。這在心理學中,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曾經紅遍全亞洲的阿嬌坦言,自己的童年並不幸福。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媽媽為了賺錢沒空照顧她,後來改嫁又把她放在不同的親戚家裡。小小年級的阿嬌,就四處輾轉流離,居無定所。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阿嬌有一次被親戚狠狠地敲了頭,她便和媽媽說,但是媽媽並不相信。從此以後,阿嬌就習慣把所有心事都藏在心裡,因為不被人相信的感覺,太絕望了。

黛比·福特曾經說過:“”陰影“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擁抱它,我們的生命才算完整”。

如果我們的童年,沒有那麼幸運,碰上善於傾聽的父母。那麼在長大成人之後,我們就要試著傾聽自己,不壓抑自己的情緒。

書中分享了一個焦慮母親的故事。她習慣於計劃一切,自己的工作、生孩子的節奏,似乎只要掌控自己就能獲得幸福。但是等她有了2個孩子之後,才發現有些事不是有好計劃就會有好結果的。

女人習慣為未來焦慮,並由此腦補很多不良的情緒,儘管很多都根本不會發生。她以前的座右銘就是“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所以每每想到最壞的打算,就會陷入情緒的低谷。

作者洪仲清建議她可以寫心情日記。而在在這段過程中,遇到什麼事情,可以先試著深呼吸,不要著急做決定。

比如孩子在哭鬧,她也會深呼吸讓自己先鎮定下來,在面對當下的事。她開始學會等待,等待孩子的情緒平復,她的情緒也猶如潮水一般,慢慢退去。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04 不困於心,不囿於情

蘇格拉底說過,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多看,少說話。英國聯合航空公司總裁費斯諾。提出的費斯諾定理中也說,人應該多聽少說,說的過多了,說的就成了做的障礙。

語言是很奇妙的東西,父母的迴應,反映了親子關係的質量。但是學會共情式的傾聽,可以讓父母與孩子產生共鳴,確認孩子的感受。

試想一下,孩子興沖沖地跑回家,對爸爸說:“我們球隊今天又贏啦!”爸爸迴應道:“是嗎?那就好好打球,不僅能鍛鍊身體,以後特長生還能加分呢!”孩子不能說爸爸說的不對,但這顯然是爸爸沒有傾聽出孩子的感受,所以做出了無效的迴應。

在傾聽的過程中,只要父母能管住自己,不從道德的制高點上評判孩子,不試著給孩子提建議,不試圖教育孩子如何面對生活,那麼孩子就會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請記住:父母的傾聽不是為了提供答案,而是為了提供一個容器,供孩子傾訴。

父母傾聽之後,少給一個標準化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

所以,父母不是多努力就可以讓孩子成功,而是你越鬆弛,你和孩子都會越成功。

祝福我們每一個人,與孩子的邂逅,都是下一段美好的開始。

"

01 我要的香蕉,你卻給的蘋果

一個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後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家長們發現,以前那個乖乖聽話的寶寶不見了,而是換成一個蠻不講理的“小白眼狼”。

我們變得困惑:自己的事業很成功,可以管理好多人的團隊;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愛和陪伴,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報。

如果你和孩子件也有類似的煩惱,也許下面這個例子,會讓你有一點啟發。

母親:今天降溫,套件毛衣再走。

女兒:我不冷,我不穿。

母親:不行,你感冒剛好了,別又得瑟病了。

女兒:我不想穿!衣服醜死了,我們班上同學沒人會穿。

母親:你管他們幹嗎!我是為你好,你是我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最終的結局:青春期愛美的女兒無奈地穿上毛衣,一甩門走了。剛出家門看母親看不見自己了,把毛衣一脫,氣哼哼地去學校了。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母親的心裡話:孩子大了就是不聽話,讓你穿毛衣不是為你好嗎,你再感冒了還不是自己難受。

相信類似的例子,在很多中國家庭裡都會不斷重演。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自說自話,孩子在孩子的角度陽奉陰違。最後的結局,要麼是孩子再也不願和家長溝通;要麼就是長大之後成為“傀儡”,沒有主見,什麼事都不做決定。

為什麼父母總是很難做到真正地傾聽?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於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缺乏平等和真摯地態度和他們相處。

換句話說,家長缺乏真正地與孩子平等對話、傾聽孩子心聲、走進孩子內心的意識。

我們距離孩子內心的聲音有多遠?其實只是一個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距離。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如果此刻的你毫無頭緒,那麼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臺灣心理治療師洪仲清的著作《我想傾聽你:關於孩子,以及曾經扮演過孩子角色的我們》。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洪仲清畢業於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5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7年。他習慣在工作之餘,習慣用溫柔的筆觸,寫出心中的涓涓細流引發讀者的共鳴。總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覺察出不一樣的心靈觸動。

為了更好地愛孩子,愛自己,要先學會好好地聽。

02 “傾聽孩子”

洪仲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啼笑皆非”的例子。年輕人和爸爸起了爭執。爸爸非說年輕人在撒謊,年輕人滿肚子委屈,但是隻要反駁就被老爸“痛扁”。最後孩子被“屈打成招”,誰知道爸爸又說:“你早一點承認就好了!”年輕人抓狂不已。

這是父母在傾聽孩子時,最容易犯的第一點錯誤: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有了預判。所以不管孩子說啥做啥,都會先入為主,只會相信自己的臆斷。

當人們情緒激動的時候,就很容易有牴觸心理,對方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這是父母能傾聽孩子的先決條件。

第一, 無論自己的情緒,抑或孩子的情緒當下是什麼,必須先接納它們,而不要急著去否定、排斥它們。

第二,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有很多孩子,在被同學霸凌時,第一反應是不敢告訴父母。有的孩子是怕家長擔心,更多數人是怕被大人教育:“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

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讓孩子越發不敢卸下自己的心房,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而有耐心、不指摘的傾聽,能讓對方樂於傾訴,宣洩情緒,感覺自己被“看見”。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就算長大之後會歷經風雨,也會為自己建一座心牆,成為柔軟但是堅韌的自己。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03 “傾聽自己”

記得阿嬌大婚前,曾經和另一半賴弘國參加了一檔真人秀 《爸媽學前班》,別人在忙著秀恩愛,他倆的互動卻讓人感覺無比尷尬。

賴弘國想要靠近她,但總被她默默逃開。兩人經常在房間裡相對無言,似乎是一對相處多年毫無激情的老夫妻一樣。

最讓人心疼的是,阿嬌和別人對話時,總是習慣用雙臂環抱肩膀。這在心理學中,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曾經紅遍全亞洲的阿嬌坦言,自己的童年並不幸福。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媽媽為了賺錢沒空照顧她,後來改嫁又把她放在不同的親戚家裡。小小年級的阿嬌,就四處輾轉流離,居無定所。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阿嬌有一次被親戚狠狠地敲了頭,她便和媽媽說,但是媽媽並不相信。從此以後,阿嬌就習慣把所有心事都藏在心裡,因為不被人相信的感覺,太絕望了。

黛比·福特曾經說過:“”陰影“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擁抱它,我們的生命才算完整”。

如果我們的童年,沒有那麼幸運,碰上善於傾聽的父母。那麼在長大成人之後,我們就要試著傾聽自己,不壓抑自己的情緒。

書中分享了一個焦慮母親的故事。她習慣於計劃一切,自己的工作、生孩子的節奏,似乎只要掌控自己就能獲得幸福。但是等她有了2個孩子之後,才發現有些事不是有好計劃就會有好結果的。

女人習慣為未來焦慮,並由此腦補很多不良的情緒,儘管很多都根本不會發生。她以前的座右銘就是“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所以每每想到最壞的打算,就會陷入情緒的低谷。

作者洪仲清建議她可以寫心情日記。而在在這段過程中,遇到什麼事情,可以先試著深呼吸,不要著急做決定。

比如孩子在哭鬧,她也會深呼吸讓自己先鎮定下來,在面對當下的事。她開始學會等待,等待孩子的情緒平復,她的情緒也猶如潮水一般,慢慢退去。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04 不困於心,不囿於情

蘇格拉底說過,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多看,少說話。英國聯合航空公司總裁費斯諾。提出的費斯諾定理中也說,人應該多聽少說,說的過多了,說的就成了做的障礙。

語言是很奇妙的東西,父母的迴應,反映了親子關係的質量。但是學會共情式的傾聽,可以讓父母與孩子產生共鳴,確認孩子的感受。

試想一下,孩子興沖沖地跑回家,對爸爸說:“我們球隊今天又贏啦!”爸爸迴應道:“是嗎?那就好好打球,不僅能鍛鍊身體,以後特長生還能加分呢!”孩子不能說爸爸說的不對,但這顯然是爸爸沒有傾聽出孩子的感受,所以做出了無效的迴應。

在傾聽的過程中,只要父母能管住自己,不從道德的制高點上評判孩子,不試著給孩子提建議,不試圖教育孩子如何面對生活,那麼孩子就會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請記住:父母的傾聽不是為了提供答案,而是為了提供一個容器,供孩子傾訴。

父母傾聽之後,少給一個標準化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

所以,父母不是多努力就可以讓孩子成功,而是你越鬆弛,你和孩子都會越成功。

祝福我們每一個人,與孩子的邂逅,都是下一段美好的開始。

阿嬌花了30年,只為打破原生家庭魔咒:不被傾聽的苦,你也有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