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

孩子無疑是父母的心頭肉,恨不得把所有的“好”都給孩子,為孩子一路“保駕護航”。孩子玩了玩具,父母收拾。孩子上學了,家長整理書包,孩子想吃水果了,立馬就洗好、甚至削好皮放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呢?他不會體會到父母給他的“好”,甚至會養成習慣,在外面沒有父母的時候,也同樣的挑剔。

我侄子是二胎出生,男孩,嫂子對他可好了,要什麼有什麼,只需要一句話就行,別人給她說那樣對孩子可不好。

嫂子卻不以為然,說自己有能力給孩子 “好”的東西,長大了也自然會對她好。在幼兒園的時候,侄子很多事情都還不能獨立,遇到困難只知道哭,老師都疼痛不已,每次“服侍”他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甚至還勸嫂子轉學。

嫂子說孩子小不懂事,是那麼的,等長大了就好了。然而上一年級了,依然如此,孩子的書包嫂子都會收拾的好好的,孩子每次上課找東西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因為他不熟悉書包裡面有些啥,書本放的位置不是他熟悉的,所以得挨著找。

"

孩子無疑是父母的心頭肉,恨不得把所有的“好”都給孩子,為孩子一路“保駕護航”。孩子玩了玩具,父母收拾。孩子上學了,家長整理書包,孩子想吃水果了,立馬就洗好、甚至削好皮放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呢?他不會體會到父母給他的“好”,甚至會養成習慣,在外面沒有父母的時候,也同樣的挑剔。

我侄子是二胎出生,男孩,嫂子對他可好了,要什麼有什麼,只需要一句話就行,別人給她說那樣對孩子可不好。

嫂子卻不以為然,說自己有能力給孩子 “好”的東西,長大了也自然會對她好。在幼兒園的時候,侄子很多事情都還不能獨立,遇到困難只知道哭,老師都疼痛不已,每次“服侍”他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甚至還勸嫂子轉學。

嫂子說孩子小不懂事,是那麼的,等長大了就好了。然而上一年級了,依然如此,孩子的書包嫂子都會收拾的好好的,孩子每次上課找東西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因為他不熟悉書包裡面有些啥,書本放的位置不是他熟悉的,所以得挨著找。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回家做作業了,第一件事就要看電視,不看電視就不做作業,而且還要哭。嫂子妥協啊,就滿足孩子,而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結束了,依然不願意做,要開始玩玩具了。

為此哥哥也說了很多次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嫂子就鬧,發脾氣,說哥哥不知道體諒她的辛苦,不知道疼兒子。

父母代勞了,孩子怎麼會學到東西,怎麼成長?如此下去,只會形成“巨嬰”,那時估計有得嫂子好受的了。

有不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一方面“嚴厲”管教孩子,一方面又溺愛孩子,慣著孩子。這就讓孩子摸清了家長的脾氣,知道家長責備了,以後就會讓著自己。

孩子的“性格”和“脾氣”也養成了,不過,可能不是想要培養的那種。

對於管教孩子,父母不夠“狠”,那麼孩子的脾氣就會更大,還覺得父母給他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並沒有感激感恩的心態。

"

孩子無疑是父母的心頭肉,恨不得把所有的“好”都給孩子,為孩子一路“保駕護航”。孩子玩了玩具,父母收拾。孩子上學了,家長整理書包,孩子想吃水果了,立馬就洗好、甚至削好皮放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呢?他不會體會到父母給他的“好”,甚至會養成習慣,在外面沒有父母的時候,也同樣的挑剔。

我侄子是二胎出生,男孩,嫂子對他可好了,要什麼有什麼,只需要一句話就行,別人給她說那樣對孩子可不好。

嫂子卻不以為然,說自己有能力給孩子 “好”的東西,長大了也自然會對她好。在幼兒園的時候,侄子很多事情都還不能獨立,遇到困難只知道哭,老師都疼痛不已,每次“服侍”他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甚至還勸嫂子轉學。

嫂子說孩子小不懂事,是那麼的,等長大了就好了。然而上一年級了,依然如此,孩子的書包嫂子都會收拾的好好的,孩子每次上課找東西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因為他不熟悉書包裡面有些啥,書本放的位置不是他熟悉的,所以得挨著找。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回家做作業了,第一件事就要看電視,不看電視就不做作業,而且還要哭。嫂子妥協啊,就滿足孩子,而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結束了,依然不願意做,要開始玩玩具了。

為此哥哥也說了很多次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嫂子就鬧,發脾氣,說哥哥不知道體諒她的辛苦,不知道疼兒子。

父母代勞了,孩子怎麼會學到東西,怎麼成長?如此下去,只會形成“巨嬰”,那時估計有得嫂子好受的了。

有不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一方面“嚴厲”管教孩子,一方面又溺愛孩子,慣著孩子。這就讓孩子摸清了家長的脾氣,知道家長責備了,以後就會讓著自己。

孩子的“性格”和“脾氣”也養成了,不過,可能不是想要培養的那種。

對於管教孩子,父母不夠“狠”,那麼孩子的脾氣就會更大,還覺得父母給他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並沒有感激感恩的心態。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如何管教那些“問題”小孩呢?關鍵在於父母管教孩子時“狠不狠”。做到這些,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1、遵守規則

人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意思就是說,人要的生活要遵守一定的行為規則,要有一個法度,讓自己處在這個法度範圍內。

規則表示有絕對火相對的約束力。人們的行為,在一定範圍內得到許可的行為,而那種行為是自己要主動去遵守的,比如做好事,對別人。而不是完全的一種無拘無束的行為,比如傷害他人,破壞環境等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而人們處在社會中,為了保持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那就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要有一定的約束力,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而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是不能脫離規則的,也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才能很好的與人相處,才能更好學習和工作,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家長和孩子一起為小家制定規則,大人小孩都要遵守。就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必須先做作業,然後才能玩耍和看電視,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定期要打掃衛生,整理家庭的物品,幫助媽媽分擔家務等。

"

孩子無疑是父母的心頭肉,恨不得把所有的“好”都給孩子,為孩子一路“保駕護航”。孩子玩了玩具,父母收拾。孩子上學了,家長整理書包,孩子想吃水果了,立馬就洗好、甚至削好皮放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呢?他不會體會到父母給他的“好”,甚至會養成習慣,在外面沒有父母的時候,也同樣的挑剔。

我侄子是二胎出生,男孩,嫂子對他可好了,要什麼有什麼,只需要一句話就行,別人給她說那樣對孩子可不好。

嫂子卻不以為然,說自己有能力給孩子 “好”的東西,長大了也自然會對她好。在幼兒園的時候,侄子很多事情都還不能獨立,遇到困難只知道哭,老師都疼痛不已,每次“服侍”他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甚至還勸嫂子轉學。

嫂子說孩子小不懂事,是那麼的,等長大了就好了。然而上一年級了,依然如此,孩子的書包嫂子都會收拾的好好的,孩子每次上課找東西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因為他不熟悉書包裡面有些啥,書本放的位置不是他熟悉的,所以得挨著找。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回家做作業了,第一件事就要看電視,不看電視就不做作業,而且還要哭。嫂子妥協啊,就滿足孩子,而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結束了,依然不願意做,要開始玩玩具了。

為此哥哥也說了很多次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嫂子就鬧,發脾氣,說哥哥不知道體諒她的辛苦,不知道疼兒子。

父母代勞了,孩子怎麼會學到東西,怎麼成長?如此下去,只會形成“巨嬰”,那時估計有得嫂子好受的了。

有不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一方面“嚴厲”管教孩子,一方面又溺愛孩子,慣著孩子。這就讓孩子摸清了家長的脾氣,知道家長責備了,以後就會讓著自己。

孩子的“性格”和“脾氣”也養成了,不過,可能不是想要培養的那種。

對於管教孩子,父母不夠“狠”,那麼孩子的脾氣就會更大,還覺得父母給他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並沒有感激感恩的心態。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如何管教那些“問題”小孩呢?關鍵在於父母管教孩子時“狠不狠”。做到這些,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1、遵守規則

人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意思就是說,人要的生活要遵守一定的行為規則,要有一個法度,讓自己處在這個法度範圍內。

規則表示有絕對火相對的約束力。人們的行為,在一定範圍內得到許可的行為,而那種行為是自己要主動去遵守的,比如做好事,對別人。而不是完全的一種無拘無束的行為,比如傷害他人,破壞環境等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而人們處在社會中,為了保持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那就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要有一定的約束力,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而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是不能脫離規則的,也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才能很好的與人相處,才能更好學習和工作,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家長和孩子一起為小家制定規則,大人小孩都要遵守。就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必須先做作業,然後才能玩耍和看電視,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定期要打掃衛生,整理家庭的物品,幫助媽媽分擔家務等。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2、犯錯了就要受罰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有各種各樣的行為,有些可以睜隻眼閉隻眼,但有些事情卻不能放過。比如孩子沒得到別人的同意,拿別人的東西;孩子無緣無故的打別人;孩子發脾氣扔東西等行為,家長是不能原諒的。

在一些家長溺愛孩子的家庭,孩子的所有行為幾乎都是被允許的,即使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比如高空拋物,責怪家長打家長等。

除了不責怪孩子,甚至還會幫助孩子說好話原諒孩子。家長還覺得孩子犯錯也是正常的事情,長大了就好了。

就比如孩子各種藉口要手機玩,但對做作業就生氣亂寫;或者孩子答應了的事情,卻不願意做。那是一種沒有原則的行為,家長可不能縱容,必須要給孩子適當的懲罰,放孩子長記性,到下次了他才會知道,犯錯是會受懲罰的。

"

孩子無疑是父母的心頭肉,恨不得把所有的“好”都給孩子,為孩子一路“保駕護航”。孩子玩了玩具,父母收拾。孩子上學了,家長整理書包,孩子想吃水果了,立馬就洗好、甚至削好皮放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呢?他不會體會到父母給他的“好”,甚至會養成習慣,在外面沒有父母的時候,也同樣的挑剔。

我侄子是二胎出生,男孩,嫂子對他可好了,要什麼有什麼,只需要一句話就行,別人給她說那樣對孩子可不好。

嫂子卻不以為然,說自己有能力給孩子 “好”的東西,長大了也自然會對她好。在幼兒園的時候,侄子很多事情都還不能獨立,遇到困難只知道哭,老師都疼痛不已,每次“服侍”他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甚至還勸嫂子轉學。

嫂子說孩子小不懂事,是那麼的,等長大了就好了。然而上一年級了,依然如此,孩子的書包嫂子都會收拾的好好的,孩子每次上課找東西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因為他不熟悉書包裡面有些啥,書本放的位置不是他熟悉的,所以得挨著找。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回家做作業了,第一件事就要看電視,不看電視就不做作業,而且還要哭。嫂子妥協啊,就滿足孩子,而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結束了,依然不願意做,要開始玩玩具了。

為此哥哥也說了很多次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嫂子就鬧,發脾氣,說哥哥不知道體諒她的辛苦,不知道疼兒子。

父母代勞了,孩子怎麼會學到東西,怎麼成長?如此下去,只會形成“巨嬰”,那時估計有得嫂子好受的了。

有不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一方面“嚴厲”管教孩子,一方面又溺愛孩子,慣著孩子。這就讓孩子摸清了家長的脾氣,知道家長責備了,以後就會讓著自己。

孩子的“性格”和“脾氣”也養成了,不過,可能不是想要培養的那種。

對於管教孩子,父母不夠“狠”,那麼孩子的脾氣就會更大,還覺得父母給他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並沒有感激感恩的心態。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如何管教那些“問題”小孩呢?關鍵在於父母管教孩子時“狠不狠”。做到這些,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1、遵守規則

人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意思就是說,人要的生活要遵守一定的行為規則,要有一個法度,讓自己處在這個法度範圍內。

規則表示有絕對火相對的約束力。人們的行為,在一定範圍內得到許可的行為,而那種行為是自己要主動去遵守的,比如做好事,對別人。而不是完全的一種無拘無束的行為,比如傷害他人,破壞環境等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而人們處在社會中,為了保持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那就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要有一定的約束力,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而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是不能脫離規則的,也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才能很好的與人相處,才能更好學習和工作,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家長和孩子一起為小家制定規則,大人小孩都要遵守。就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必須先做作業,然後才能玩耍和看電視,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定期要打掃衛生,整理家庭的物品,幫助媽媽分擔家務等。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2、犯錯了就要受罰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有各種各樣的行為,有些可以睜隻眼閉隻眼,但有些事情卻不能放過。比如孩子沒得到別人的同意,拿別人的東西;孩子無緣無故的打別人;孩子發脾氣扔東西等行為,家長是不能原諒的。

在一些家長溺愛孩子的家庭,孩子的所有行為幾乎都是被允許的,即使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比如高空拋物,責怪家長打家長等。

除了不責怪孩子,甚至還會幫助孩子說好話原諒孩子。家長還覺得孩子犯錯也是正常的事情,長大了就好了。

就比如孩子各種藉口要手機玩,但對做作業就生氣亂寫;或者孩子答應了的事情,卻不願意做。那是一種沒有原則的行為,家長可不能縱容,必須要給孩子適當的懲罰,放孩子長記性,到下次了他才會知道,犯錯是會受懲罰的。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3、要有教養

估計有不少人都遇到過“沒教養”的孩子,讓人煩透了他。比如孩子說髒話,只管自己說得痛快,卻不知道自己的素質有多低。那樣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也會失去很多發展和表現的機會。

還有話不投機就打人的人,那樣的人自私,脾氣暴躁易衝動。因為只考慮了自己的感受,只要不和自己意,就大吼大叫,或者是動手打人。很顯然,在這個文明的社會,他會失去很多美好的東西。

以自我為中心,自己以為自己很強,什麼都是最優秀的,只有自己能辦到,希望讓別人圍著他轉,要是不按他的意思做,他就會出現“排他”情緒,從而進一步的暴露出自己沒教養的行為。

沒教養的人,大多不受人待見,因為那樣對自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

孩子無疑是父母的心頭肉,恨不得把所有的“好”都給孩子,為孩子一路“保駕護航”。孩子玩了玩具,父母收拾。孩子上學了,家長整理書包,孩子想吃水果了,立馬就洗好、甚至削好皮放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呢?他不會體會到父母給他的“好”,甚至會養成習慣,在外面沒有父母的時候,也同樣的挑剔。

我侄子是二胎出生,男孩,嫂子對他可好了,要什麼有什麼,只需要一句話就行,別人給她說那樣對孩子可不好。

嫂子卻不以為然,說自己有能力給孩子 “好”的東西,長大了也自然會對她好。在幼兒園的時候,侄子很多事情都還不能獨立,遇到困難只知道哭,老師都疼痛不已,每次“服侍”他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甚至還勸嫂子轉學。

嫂子說孩子小不懂事,是那麼的,等長大了就好了。然而上一年級了,依然如此,孩子的書包嫂子都會收拾的好好的,孩子每次上課找東西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因為他不熟悉書包裡面有些啥,書本放的位置不是他熟悉的,所以得挨著找。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回家做作業了,第一件事就要看電視,不看電視就不做作業,而且還要哭。嫂子妥協啊,就滿足孩子,而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結束了,依然不願意做,要開始玩玩具了。

為此哥哥也說了很多次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嫂子就鬧,發脾氣,說哥哥不知道體諒她的辛苦,不知道疼兒子。

父母代勞了,孩子怎麼會學到東西,怎麼成長?如此下去,只會形成“巨嬰”,那時估計有得嫂子好受的了。

有不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一方面“嚴厲”管教孩子,一方面又溺愛孩子,慣著孩子。這就讓孩子摸清了家長的脾氣,知道家長責備了,以後就會讓著自己。

孩子的“性格”和“脾氣”也養成了,不過,可能不是想要培養的那種。

對於管教孩子,父母不夠“狠”,那麼孩子的脾氣就會更大,還覺得父母給他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並沒有感激感恩的心態。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如何管教那些“問題”小孩呢?關鍵在於父母管教孩子時“狠不狠”。做到這些,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1、遵守規則

人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意思就是說,人要的生活要遵守一定的行為規則,要有一個法度,讓自己處在這個法度範圍內。

規則表示有絕對火相對的約束力。人們的行為,在一定範圍內得到許可的行為,而那種行為是自己要主動去遵守的,比如做好事,對別人。而不是完全的一種無拘無束的行為,比如傷害他人,破壞環境等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而人們處在社會中,為了保持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那就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要有一定的約束力,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而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是不能脫離規則的,也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才能很好的與人相處,才能更好學習和工作,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家長和孩子一起為小家制定規則,大人小孩都要遵守。就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必須先做作業,然後才能玩耍和看電視,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定期要打掃衛生,整理家庭的物品,幫助媽媽分擔家務等。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2、犯錯了就要受罰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有各種各樣的行為,有些可以睜隻眼閉隻眼,但有些事情卻不能放過。比如孩子沒得到別人的同意,拿別人的東西;孩子無緣無故的打別人;孩子發脾氣扔東西等行為,家長是不能原諒的。

在一些家長溺愛孩子的家庭,孩子的所有行為幾乎都是被允許的,即使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比如高空拋物,責怪家長打家長等。

除了不責怪孩子,甚至還會幫助孩子說好話原諒孩子。家長還覺得孩子犯錯也是正常的事情,長大了就好了。

就比如孩子各種藉口要手機玩,但對做作業就生氣亂寫;或者孩子答應了的事情,卻不願意做。那是一種沒有原則的行為,家長可不能縱容,必須要給孩子適當的懲罰,放孩子長記性,到下次了他才會知道,犯錯是會受懲罰的。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3、要有教養

估計有不少人都遇到過“沒教養”的孩子,讓人煩透了他。比如孩子說髒話,只管自己說得痛快,卻不知道自己的素質有多低。那樣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也會失去很多發展和表現的機會。

還有話不投機就打人的人,那樣的人自私,脾氣暴躁易衝動。因為只考慮了自己的感受,只要不和自己意,就大吼大叫,或者是動手打人。很顯然,在這個文明的社會,他會失去很多美好的東西。

以自我為中心,自己以為自己很強,什麼都是最優秀的,只有自己能辦到,希望讓別人圍著他轉,要是不按他的意思做,他就會出現“排他”情緒,從而進一步的暴露出自己沒教養的行為。

沒教養的人,大多不受人待見,因為那樣對自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4、正確的金錢觀

家長都是不辭辛勞的創造給多的財富,一是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而是給孩子良好的成長和教育環境。而大多數的家長,不管多辛苦的工作,更多的是為了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吃好喝好,住好房子,上好的學校。

我們都知道,金錢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東西,但是合理利用金錢的卻不是很多。尤其是用在孩子身上的錢。孩子能輕鬆的得到一切,想要什麼都能滿足,便不懂得珍惜了。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傳遞一種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知道錢的來之不易,告訴孩子自己的工作,或者列舉其他行業工作人員的工作和收入。

讓孩子知道錢是會被用光的,比如,給孩子一定面額的錢,讓孩子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錢不夠,或者錢還有剩,但和原來的金額就不一樣了。

孩子對金錢有了認識,知道了錢來得不容易,和花錢太容易,從而正視金錢,養成一種良好的金錢觀。

"

孩子無疑是父母的心頭肉,恨不得把所有的“好”都給孩子,為孩子一路“保駕護航”。孩子玩了玩具,父母收拾。孩子上學了,家長整理書包,孩子想吃水果了,立馬就洗好、甚至削好皮放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呢?他不會體會到父母給他的“好”,甚至會養成習慣,在外面沒有父母的時候,也同樣的挑剔。

我侄子是二胎出生,男孩,嫂子對他可好了,要什麼有什麼,只需要一句話就行,別人給她說那樣對孩子可不好。

嫂子卻不以為然,說自己有能力給孩子 “好”的東西,長大了也自然會對她好。在幼兒園的時候,侄子很多事情都還不能獨立,遇到困難只知道哭,老師都疼痛不已,每次“服侍”他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甚至還勸嫂子轉學。

嫂子說孩子小不懂事,是那麼的,等長大了就好了。然而上一年級了,依然如此,孩子的書包嫂子都會收拾的好好的,孩子每次上課找東西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因為他不熟悉書包裡面有些啥,書本放的位置不是他熟悉的,所以得挨著找。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回家做作業了,第一件事就要看電視,不看電視就不做作業,而且還要哭。嫂子妥協啊,就滿足孩子,而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結束了,依然不願意做,要開始玩玩具了。

為此哥哥也說了很多次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嫂子就鬧,發脾氣,說哥哥不知道體諒她的辛苦,不知道疼兒子。

父母代勞了,孩子怎麼會學到東西,怎麼成長?如此下去,只會形成“巨嬰”,那時估計有得嫂子好受的了。

有不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一方面“嚴厲”管教孩子,一方面又溺愛孩子,慣著孩子。這就讓孩子摸清了家長的脾氣,知道家長責備了,以後就會讓著自己。

孩子的“性格”和“脾氣”也養成了,不過,可能不是想要培養的那種。

對於管教孩子,父母不夠“狠”,那麼孩子的脾氣就會更大,還覺得父母給他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並沒有感激感恩的心態。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如何管教那些“問題”小孩呢?關鍵在於父母管教孩子時“狠不狠”。做到這些,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1、遵守規則

人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意思就是說,人要的生活要遵守一定的行為規則,要有一個法度,讓自己處在這個法度範圍內。

規則表示有絕對火相對的約束力。人們的行為,在一定範圍內得到許可的行為,而那種行為是自己要主動去遵守的,比如做好事,對別人。而不是完全的一種無拘無束的行為,比如傷害他人,破壞環境等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而人們處在社會中,為了保持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那就要維持一定的秩序,要有一定的約束力,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而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是不能脫離規則的,也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才能很好的與人相處,才能更好學習和工作,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家長和孩子一起為小家制定規則,大人小孩都要遵守。就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必須先做作業,然後才能玩耍和看電視,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定期要打掃衛生,整理家庭的物品,幫助媽媽分擔家務等。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2、犯錯了就要受罰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有各種各樣的行為,有些可以睜隻眼閉隻眼,但有些事情卻不能放過。比如孩子沒得到別人的同意,拿別人的東西;孩子無緣無故的打別人;孩子發脾氣扔東西等行為,家長是不能原諒的。

在一些家長溺愛孩子的家庭,孩子的所有行為幾乎都是被允許的,即使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比如高空拋物,責怪家長打家長等。

除了不責怪孩子,甚至還會幫助孩子說好話原諒孩子。家長還覺得孩子犯錯也是正常的事情,長大了就好了。

就比如孩子各種藉口要手機玩,但對做作業就生氣亂寫;或者孩子答應了的事情,卻不願意做。那是一種沒有原則的行為,家長可不能縱容,必須要給孩子適當的懲罰,放孩子長記性,到下次了他才會知道,犯錯是會受懲罰的。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3、要有教養

估計有不少人都遇到過“沒教養”的孩子,讓人煩透了他。比如孩子說髒話,只管自己說得痛快,卻不知道自己的素質有多低。那樣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也會失去很多發展和表現的機會。

還有話不投機就打人的人,那樣的人自私,脾氣暴躁易衝動。因為只考慮了自己的感受,只要不和自己意,就大吼大叫,或者是動手打人。很顯然,在這個文明的社會,他會失去很多美好的東西。

以自我為中心,自己以為自己很強,什麼都是最優秀的,只有自己能辦到,希望讓別人圍著他轉,要是不按他的意思做,他就會出現“排他”情緒,從而進一步的暴露出自己沒教養的行為。

沒教養的人,大多不受人待見,因為那樣對自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4、正確的金錢觀

家長都是不辭辛勞的創造給多的財富,一是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而是給孩子良好的成長和教育環境。而大多數的家長,不管多辛苦的工作,更多的是為了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吃好喝好,住好房子,上好的學校。

我們都知道,金錢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東西,但是合理利用金錢的卻不是很多。尤其是用在孩子身上的錢。孩子能輕鬆的得到一切,想要什麼都能滿足,便不懂得珍惜了。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傳遞一種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知道錢的來之不易,告訴孩子自己的工作,或者列舉其他行業工作人員的工作和收入。

讓孩子知道錢是會被用光的,比如,給孩子一定面額的錢,讓孩子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錢不夠,或者錢還有剩,但和原來的金額就不一樣了。

孩子對金錢有了認識,知道了錢來得不容易,和花錢太容易,從而正視金錢,養成一種良好的金錢觀。

孩子成長中,父母越“狠”孩子越優秀,但很多家長捨不得

教育孩子,可不能太溺愛孩子,不能太慣著孩子。該“狠”的時候,必須要“狠”,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時,家長可不是好“惹”的,在孩子心中樹立一種威嚴,讓孩子慢慢養成一種好習慣,自動遵守規則,養成自律性和自控力,從而變得更優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