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


文︱歆小迪

01

鄰居家小男孩小毅特別愛哭,想要買玩具了哭,想吃糖了哭,小朋友不和自己玩了哭,小朋友搶他東西了哭......

小毅的媽媽很發愁,5歲的孩子了還動不動就哭,遇到事情只知道哭,不懂得如何處理。這時她才發現自己以前慣壞了孩子,讓孩子把哭當成了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毅媽媽見不得孩子哭,只要小毅不哭,什麼條件都滿足。“只要你不哭,媽媽就給你......”這幾乎成了她的口頭禪。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小毅掌握了“眼淚”這個對付父母的好武器。只要父母稍不滿足她的要求,就會大哭大鬧,終於養成了愛哭的壞毛病。

"


文︱歆小迪

01

鄰居家小男孩小毅特別愛哭,想要買玩具了哭,想吃糖了哭,小朋友不和自己玩了哭,小朋友搶他東西了哭......

小毅的媽媽很發愁,5歲的孩子了還動不動就哭,遇到事情只知道哭,不懂得如何處理。這時她才發現自己以前慣壞了孩子,讓孩子把哭當成了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毅媽媽見不得孩子哭,只要小毅不哭,什麼條件都滿足。“只要你不哭,媽媽就給你......”這幾乎成了她的口頭禪。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小毅掌握了“眼淚”這個對付父母的好武器。只要父母稍不滿足她的要求,就會大哭大鬧,終於養成了愛哭的壞毛病。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是超人2》裡新手媽媽包文婧,曾被批“無能媽媽”。女兒包餃子兩歲多,一直由家裡長輩照看,她不會帶孩子。

其中一期節目中,晚上女兒不睡覺,要看動畫片,包文婧怎麼哄不好,最後包餃子就哭了起來。她害怕女兒的哭鬧,最終妥協,無奈的由著孩子到客廳看電視。

"


文︱歆小迪

01

鄰居家小男孩小毅特別愛哭,想要買玩具了哭,想吃糖了哭,小朋友不和自己玩了哭,小朋友搶他東西了哭......

小毅的媽媽很發愁,5歲的孩子了還動不動就哭,遇到事情只知道哭,不懂得如何處理。這時她才發現自己以前慣壞了孩子,讓孩子把哭當成了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毅媽媽見不得孩子哭,只要小毅不哭,什麼條件都滿足。“只要你不哭,媽媽就給你......”這幾乎成了她的口頭禪。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小毅掌握了“眼淚”這個對付父母的好武器。只要父母稍不滿足她的要求,就會大哭大鬧,終於養成了愛哭的壞毛病。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是超人2》裡新手媽媽包文婧,曾被批“無能媽媽”。女兒包餃子兩歲多,一直由家裡長輩照看,她不會帶孩子。

其中一期節目中,晚上女兒不睡覺,要看動畫片,包文婧怎麼哄不好,最後包餃子就哭了起來。她害怕女兒的哭鬧,最終妥協,無奈的由著孩子到客廳看電視。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另一個家庭,極度寵溺孩子的媽媽馬雅舒。女兒米婭打她,她讓女兒靠牆罰站,想讓女兒道歉。結果女兒一哭,她就心軟妥協了。

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們哭並不是因為真正受到了傷害,而是想通過“哭”達到自己目的。

父母為了止住孩子的哭泣而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就相當於間接地告訴孩子,只要哭就一定能使願望得到實現,無形中鼓勵了孩子哭的行為。

這樣,久而久之,哭就成為了孩子的“法寶”,他們就逐漸學會用哭來解決問題,用哭使自己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東西,“哭鬧”=“達到目的”。

然而,正是由於家長的這種慣性思維,寵壞了孩子。

02

曾經有一個新聞,一對夫妻帶著3歲的兒子出外旅遊,車輛行駛在高速路上,孩子想摸摸方向盤,父母拒絕後,孩子哭鬧起來,媽媽失了原則同意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摸了後,不過癮,還想開著走,孩子媽媽受不了孩子哭鬧,說:“好吧給你開一會……”結果沒多久車輛剛好過橋,一不留神車子撞破圍欄直接掉到了河裡,一家三口全部遇難。

警察後來在孩子媽媽的手機裡找到了這段視頻,因為孩子的哭鬧,愚蠢的媽媽毀了全家。

"


文︱歆小迪

01

鄰居家小男孩小毅特別愛哭,想要買玩具了哭,想吃糖了哭,小朋友不和自己玩了哭,小朋友搶他東西了哭......

小毅的媽媽很發愁,5歲的孩子了還動不動就哭,遇到事情只知道哭,不懂得如何處理。這時她才發現自己以前慣壞了孩子,讓孩子把哭當成了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毅媽媽見不得孩子哭,只要小毅不哭,什麼條件都滿足。“只要你不哭,媽媽就給你......”這幾乎成了她的口頭禪。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小毅掌握了“眼淚”這個對付父母的好武器。只要父母稍不滿足她的要求,就會大哭大鬧,終於養成了愛哭的壞毛病。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是超人2》裡新手媽媽包文婧,曾被批“無能媽媽”。女兒包餃子兩歲多,一直由家裡長輩照看,她不會帶孩子。

其中一期節目中,晚上女兒不睡覺,要看動畫片,包文婧怎麼哄不好,最後包餃子就哭了起來。她害怕女兒的哭鬧,最終妥協,無奈的由著孩子到客廳看電視。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另一個家庭,極度寵溺孩子的媽媽馬雅舒。女兒米婭打她,她讓女兒靠牆罰站,想讓女兒道歉。結果女兒一哭,她就心軟妥協了。

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們哭並不是因為真正受到了傷害,而是想通過“哭”達到自己目的。

父母為了止住孩子的哭泣而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就相當於間接地告訴孩子,只要哭就一定能使願望得到實現,無形中鼓勵了孩子哭的行為。

這樣,久而久之,哭就成為了孩子的“法寶”,他們就逐漸學會用哭來解決問題,用哭使自己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東西,“哭鬧”=“達到目的”。

然而,正是由於家長的這種慣性思維,寵壞了孩子。

02

曾經有一個新聞,一對夫妻帶著3歲的兒子出外旅遊,車輛行駛在高速路上,孩子想摸摸方向盤,父母拒絕後,孩子哭鬧起來,媽媽失了原則同意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摸了後,不過癮,還想開著走,孩子媽媽受不了孩子哭鬧,說:“好吧給你開一會……”結果沒多久車輛剛好過橋,一不留神車子撞破圍欄直接掉到了河裡,一家三口全部遇難。

警察後來在孩子媽媽的手機裡找到了這段視頻,因為孩子的哭鬧,愚蠢的媽媽毀了全家。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類似的事情在無數家庭都上演:

孩子想玩手機,父母明知道這樣對孩子眼睛不好,但經不住孩子的哭鬧,最終給玩了。

孩子想吃糖,父母明明知道孩子的牙齒不好,但經不住孩子的哭鬧,最終給買了。

養育孩子並不是一個給孩子不斷創造完美適應他的環境的過程,而是要培養孩子學會適應環境、適應生活。

因此,面對孩子的“一哭二鬧” ,家長決不要隨意讓步,讓步並不是真正的解決路徑。

03

昨天晚上逛超市,看到一個男孩抱著小汽車不撒手,哭著著要買,越哭越大聲。他爸爸看人們側目向孩子吼道:放下,不準哭,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超市,說著把玩具一把搶過來,孩子害怕了,忙停止了大哭,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怯怯的跟著爸爸離開了超市。

這也是很多父母對付孩子哭用的措施,孩子一哭,家長就聲色俱厲的對著孩子說:不許哭、不準哭。孩子被你嚇到了,就不敢哭了。

"


文︱歆小迪

01

鄰居家小男孩小毅特別愛哭,想要買玩具了哭,想吃糖了哭,小朋友不和自己玩了哭,小朋友搶他東西了哭......

小毅的媽媽很發愁,5歲的孩子了還動不動就哭,遇到事情只知道哭,不懂得如何處理。這時她才發現自己以前慣壞了孩子,讓孩子把哭當成了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毅媽媽見不得孩子哭,只要小毅不哭,什麼條件都滿足。“只要你不哭,媽媽就給你......”這幾乎成了她的口頭禪。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小毅掌握了“眼淚”這個對付父母的好武器。只要父母稍不滿足她的要求,就會大哭大鬧,終於養成了愛哭的壞毛病。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是超人2》裡新手媽媽包文婧,曾被批“無能媽媽”。女兒包餃子兩歲多,一直由家裡長輩照看,她不會帶孩子。

其中一期節目中,晚上女兒不睡覺,要看動畫片,包文婧怎麼哄不好,最後包餃子就哭了起來。她害怕女兒的哭鬧,最終妥協,無奈的由著孩子到客廳看電視。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另一個家庭,極度寵溺孩子的媽媽馬雅舒。女兒米婭打她,她讓女兒靠牆罰站,想讓女兒道歉。結果女兒一哭,她就心軟妥協了。

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們哭並不是因為真正受到了傷害,而是想通過“哭”達到自己目的。

父母為了止住孩子的哭泣而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就相當於間接地告訴孩子,只要哭就一定能使願望得到實現,無形中鼓勵了孩子哭的行為。

這樣,久而久之,哭就成為了孩子的“法寶”,他們就逐漸學會用哭來解決問題,用哭使自己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東西,“哭鬧”=“達到目的”。

然而,正是由於家長的這種慣性思維,寵壞了孩子。

02

曾經有一個新聞,一對夫妻帶著3歲的兒子出外旅遊,車輛行駛在高速路上,孩子想摸摸方向盤,父母拒絕後,孩子哭鬧起來,媽媽失了原則同意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摸了後,不過癮,還想開著走,孩子媽媽受不了孩子哭鬧,說:“好吧給你開一會……”結果沒多久車輛剛好過橋,一不留神車子撞破圍欄直接掉到了河裡,一家三口全部遇難。

警察後來在孩子媽媽的手機裡找到了這段視頻,因為孩子的哭鬧,愚蠢的媽媽毀了全家。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類似的事情在無數家庭都上演:

孩子想玩手機,父母明知道這樣對孩子眼睛不好,但經不住孩子的哭鬧,最終給玩了。

孩子想吃糖,父母明明知道孩子的牙齒不好,但經不住孩子的哭鬧,最終給買了。

養育孩子並不是一個給孩子不斷創造完美適應他的環境的過程,而是要培養孩子學會適應環境、適應生活。

因此,面對孩子的“一哭二鬧” ,家長決不要隨意讓步,讓步並不是真正的解決路徑。

03

昨天晚上逛超市,看到一個男孩抱著小汽車不撒手,哭著著要買,越哭越大聲。他爸爸看人們側目向孩子吼道:放下,不準哭,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超市,說著把玩具一把搶過來,孩子害怕了,忙停止了大哭,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怯怯的跟著爸爸離開了超市。

這也是很多父母對付孩子哭用的措施,孩子一哭,家長就聲色俱厲的對著孩子說:不許哭、不準哭。孩子被你嚇到了,就不敢哭了。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甚至有些家長髮現孩子用哭來要挾自己時,對孩子又罵又打,當時孩子可能會停止,可這不是由於孩子明白箇中道理,而是懼怕家長的權威,選擇妥協,看著讓人心疼。

當孩子哭時,我們先不要想著如何讓她立刻停止,而要允許她可以這樣表達她的傷心和不滿,哭只是她發洩的一種方式,並沒有好壞之分。孩子還小,語言表達能力尚不完善,因此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哭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一個孩子連哭都要被壓抑,那該有多難過啊。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儘量保持平和冷靜,不會輕易就愁眉著急、訓斥、自己情緒失控,否則孩子會感到是一種懲罰。

04

昨天,我到哥哥家做客,嫂子燉了一鍋羊肉,味道很鮮美,7歲的侄女吃的心滿意足。

飯後,侄女又想吃雪糕,嫂子怕她肚子疼不讓吃,還把雪糕放到了侄女夠不到的最底層。

侄女嘴一撇就哭了,越哭越傷心,我哄了一會兒,也哄不好。嫂子說,你別管她,讓她自己哭去,哭夠了就好了。

後來,嫂子就若無其事的與大家聊天,看電視了,留侄女一個人在哪裡哭,侄女哭了一會兒,許是累了,停止了哭去一邊玩了,不過一晚上都悶悶不樂。

"


文︱歆小迪

01

鄰居家小男孩小毅特別愛哭,想要買玩具了哭,想吃糖了哭,小朋友不和自己玩了哭,小朋友搶他東西了哭......

小毅的媽媽很發愁,5歲的孩子了還動不動就哭,遇到事情只知道哭,不懂得如何處理。這時她才發現自己以前慣壞了孩子,讓孩子把哭當成了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毅媽媽見不得孩子哭,只要小毅不哭,什麼條件都滿足。“只要你不哭,媽媽就給你......”這幾乎成了她的口頭禪。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小毅掌握了“眼淚”這個對付父母的好武器。只要父母稍不滿足她的要求,就會大哭大鬧,終於養成了愛哭的壞毛病。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是超人2》裡新手媽媽包文婧,曾被批“無能媽媽”。女兒包餃子兩歲多,一直由家裡長輩照看,她不會帶孩子。

其中一期節目中,晚上女兒不睡覺,要看動畫片,包文婧怎麼哄不好,最後包餃子就哭了起來。她害怕女兒的哭鬧,最終妥協,無奈的由著孩子到客廳看電視。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另一個家庭,極度寵溺孩子的媽媽馬雅舒。女兒米婭打她,她讓女兒靠牆罰站,想讓女兒道歉。結果女兒一哭,她就心軟妥協了。

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們哭並不是因為真正受到了傷害,而是想通過“哭”達到自己目的。

父母為了止住孩子的哭泣而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就相當於間接地告訴孩子,只要哭就一定能使願望得到實現,無形中鼓勵了孩子哭的行為。

這樣,久而久之,哭就成為了孩子的“法寶”,他們就逐漸學會用哭來解決問題,用哭使自己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東西,“哭鬧”=“達到目的”。

然而,正是由於家長的這種慣性思維,寵壞了孩子。

02

曾經有一個新聞,一對夫妻帶著3歲的兒子出外旅遊,車輛行駛在高速路上,孩子想摸摸方向盤,父母拒絕後,孩子哭鬧起來,媽媽失了原則同意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摸了後,不過癮,還想開著走,孩子媽媽受不了孩子哭鬧,說:“好吧給你開一會……”結果沒多久車輛剛好過橋,一不留神車子撞破圍欄直接掉到了河裡,一家三口全部遇難。

警察後來在孩子媽媽的手機裡找到了這段視頻,因為孩子的哭鬧,愚蠢的媽媽毀了全家。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類似的事情在無數家庭都上演:

孩子想玩手機,父母明知道這樣對孩子眼睛不好,但經不住孩子的哭鬧,最終給玩了。

孩子想吃糖,父母明明知道孩子的牙齒不好,但經不住孩子的哭鬧,最終給買了。

養育孩子並不是一個給孩子不斷創造完美適應他的環境的過程,而是要培養孩子學會適應環境、適應生活。

因此,面對孩子的“一哭二鬧” ,家長決不要隨意讓步,讓步並不是真正的解決路徑。

03

昨天晚上逛超市,看到一個男孩抱著小汽車不撒手,哭著著要買,越哭越大聲。他爸爸看人們側目向孩子吼道:放下,不準哭,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超市,說著把玩具一把搶過來,孩子害怕了,忙停止了大哭,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怯怯的跟著爸爸離開了超市。

這也是很多父母對付孩子哭用的措施,孩子一哭,家長就聲色俱厲的對著孩子說:不許哭、不準哭。孩子被你嚇到了,就不敢哭了。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甚至有些家長髮現孩子用哭來要挾自己時,對孩子又罵又打,當時孩子可能會停止,可這不是由於孩子明白箇中道理,而是懼怕家長的權威,選擇妥協,看著讓人心疼。

當孩子哭時,我們先不要想著如何讓她立刻停止,而要允許她可以這樣表達她的傷心和不滿,哭只是她發洩的一種方式,並沒有好壞之分。孩子還小,語言表達能力尚不完善,因此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哭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一個孩子連哭都要被壓抑,那該有多難過啊。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儘量保持平和冷靜,不會輕易就愁眉著急、訓斥、自己情緒失控,否則孩子會感到是一種懲罰。

04

昨天,我到哥哥家做客,嫂子燉了一鍋羊肉,味道很鮮美,7歲的侄女吃的心滿意足。

飯後,侄女又想吃雪糕,嫂子怕她肚子疼不讓吃,還把雪糕放到了侄女夠不到的最底層。

侄女嘴一撇就哭了,越哭越傷心,我哄了一會兒,也哄不好。嫂子說,你別管她,讓她自己哭去,哭夠了就好了。

後來,嫂子就若無其事的與大家聊天,看電視了,留侄女一個人在哪裡哭,侄女哭了一會兒,許是累了,停止了哭去一邊玩了,不過一晚上都悶悶不樂。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過去詢問,以為還想吃冰激凌呢,給她講道理說不能吃冰激凌的原因,是怕她肚子疼。

侄女說,姑姑你不知道,我不是特別想吃冰激凌,我哭是希望媽媽來哄我,可是媽媽每次都不理我,你說她是不是一點也不喜歡我,怎麼不像琳琳(鄰居家小朋友)的媽媽總是耐心的哄她,直到她開心為止。

很多時候因為拒絕造成的傷害並不是因為拒絕本身,而是這個過程中我們使用了錯誤的態度。

很多人認為當孩子以哭鬧來撒嬌得到關心時,父母要不予理睬,把他自己留在一間屋子裡,去忙別的,這樣可以明白哭解決不了問題,以後就不再用了。

殊不知,任由孩子哭也是一種冷暴力。

相比於那種吼罵、訓斥甚至動手的做法,這種“晾晒式”管理確實比較溫和、人性化,但這也很傷害孩子。

"


文︱歆小迪

01

鄰居家小男孩小毅特別愛哭,想要買玩具了哭,想吃糖了哭,小朋友不和自己玩了哭,小朋友搶他東西了哭......

小毅的媽媽很發愁,5歲的孩子了還動不動就哭,遇到事情只知道哭,不懂得如何處理。這時她才發現自己以前慣壞了孩子,讓孩子把哭當成了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毅媽媽見不得孩子哭,只要小毅不哭,什麼條件都滿足。“只要你不哭,媽媽就給你......”這幾乎成了她的口頭禪。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小毅掌握了“眼淚”這個對付父母的好武器。只要父母稍不滿足她的要求,就會大哭大鬧,終於養成了愛哭的壞毛病。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是超人2》裡新手媽媽包文婧,曾被批“無能媽媽”。女兒包餃子兩歲多,一直由家裡長輩照看,她不會帶孩子。

其中一期節目中,晚上女兒不睡覺,要看動畫片,包文婧怎麼哄不好,最後包餃子就哭了起來。她害怕女兒的哭鬧,最終妥協,無奈的由著孩子到客廳看電視。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另一個家庭,極度寵溺孩子的媽媽馬雅舒。女兒米婭打她,她讓女兒靠牆罰站,想讓女兒道歉。結果女兒一哭,她就心軟妥協了。

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們哭並不是因為真正受到了傷害,而是想通過“哭”達到自己目的。

父母為了止住孩子的哭泣而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就相當於間接地告訴孩子,只要哭就一定能使願望得到實現,無形中鼓勵了孩子哭的行為。

這樣,久而久之,哭就成為了孩子的“法寶”,他們就逐漸學會用哭來解決問題,用哭使自己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東西,“哭鬧”=“達到目的”。

然而,正是由於家長的這種慣性思維,寵壞了孩子。

02

曾經有一個新聞,一對夫妻帶著3歲的兒子出外旅遊,車輛行駛在高速路上,孩子想摸摸方向盤,父母拒絕後,孩子哭鬧起來,媽媽失了原則同意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摸了後,不過癮,還想開著走,孩子媽媽受不了孩子哭鬧,說:“好吧給你開一會……”結果沒多久車輛剛好過橋,一不留神車子撞破圍欄直接掉到了河裡,一家三口全部遇難。

警察後來在孩子媽媽的手機裡找到了這段視頻,因為孩子的哭鬧,愚蠢的媽媽毀了全家。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類似的事情在無數家庭都上演:

孩子想玩手機,父母明知道這樣對孩子眼睛不好,但經不住孩子的哭鬧,最終給玩了。

孩子想吃糖,父母明明知道孩子的牙齒不好,但經不住孩子的哭鬧,最終給買了。

養育孩子並不是一個給孩子不斷創造完美適應他的環境的過程,而是要培養孩子學會適應環境、適應生活。

因此,面對孩子的“一哭二鬧” ,家長決不要隨意讓步,讓步並不是真正的解決路徑。

03

昨天晚上逛超市,看到一個男孩抱著小汽車不撒手,哭著著要買,越哭越大聲。他爸爸看人們側目向孩子吼道:放下,不準哭,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超市,說著把玩具一把搶過來,孩子害怕了,忙停止了大哭,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怯怯的跟著爸爸離開了超市。

這也是很多父母對付孩子哭用的措施,孩子一哭,家長就聲色俱厲的對著孩子說:不許哭、不準哭。孩子被你嚇到了,就不敢哭了。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甚至有些家長髮現孩子用哭來要挾自己時,對孩子又罵又打,當時孩子可能會停止,可這不是由於孩子明白箇中道理,而是懼怕家長的權威,選擇妥協,看著讓人心疼。

當孩子哭時,我們先不要想著如何讓她立刻停止,而要允許她可以這樣表達她的傷心和不滿,哭只是她發洩的一種方式,並沒有好壞之分。孩子還小,語言表達能力尚不完善,因此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哭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一個孩子連哭都要被壓抑,那該有多難過啊。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儘量保持平和冷靜,不會輕易就愁眉著急、訓斥、自己情緒失控,否則孩子會感到是一種懲罰。

04

昨天,我到哥哥家做客,嫂子燉了一鍋羊肉,味道很鮮美,7歲的侄女吃的心滿意足。

飯後,侄女又想吃雪糕,嫂子怕她肚子疼不讓吃,還把雪糕放到了侄女夠不到的最底層。

侄女嘴一撇就哭了,越哭越傷心,我哄了一會兒,也哄不好。嫂子說,你別管她,讓她自己哭去,哭夠了就好了。

後來,嫂子就若無其事的與大家聊天,看電視了,留侄女一個人在哪裡哭,侄女哭了一會兒,許是累了,停止了哭去一邊玩了,不過一晚上都悶悶不樂。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過去詢問,以為還想吃冰激凌呢,給她講道理說不能吃冰激凌的原因,是怕她肚子疼。

侄女說,姑姑你不知道,我不是特別想吃冰激凌,我哭是希望媽媽來哄我,可是媽媽每次都不理我,你說她是不是一點也不喜歡我,怎麼不像琳琳(鄰居家小朋友)的媽媽總是耐心的哄她,直到她開心為止。

很多時候因為拒絕造成的傷害並不是因為拒絕本身,而是這個過程中我們使用了錯誤的態度。

很多人認為當孩子以哭鬧來撒嬌得到關心時,父母要不予理睬,把他自己留在一間屋子裡,去忙別的,這樣可以明白哭解決不了問題,以後就不再用了。

殊不知,任由孩子哭也是一種冷暴力。

相比於那種吼罵、訓斥甚至動手的做法,這種“晾晒式”管理確實比較溫和、人性化,但這也很傷害孩子。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勞倫·比爾斯姆通過研究發現:如果我們在哭泣時身旁有人能給我們精神上的撫慰,那我們通常哭完會感覺好很多,但如果身旁明明有人在,而這個人卻沒有給我們半點精神上的支持,完全無視我們,甚至否定、批判我們的感受,那我們哭完之後會感覺更加糟糕。

也就是說,如果家長只是站在一邊看著孩子哭,等著他哭完,這時候的哭泣,並不能幫助孩子緩解情緒、療愈心靈,他最後不哭了,很可能只是筋疲力盡,或者絕望了,並不是真正平靜下來。

美國心理學家和家庭教育專家勞倫斯·科恩博士在他的《遊戲力》一書中這樣說:“關於孩子的哭泣,如果我只能給家長一條建議,那這條建議就是:不要把孩子自己一個人扔在那兒哭。”

你哭吧,我走開,等你哭夠了再說。媽媽,你不知道,這會令孩子產生深深的被嫌棄、被遺棄的感覺。

05

那麼孩子以哭要挾的時候,做父母的怎麼辦?

其實,我們在處理孩子哭泣時的態度最重要。

我們應該帶著溫柔的目光和語氣去撫慰孩子,將他攬入懷中,溫柔地撫摸他的後背,同時輕聲的告訴他:“媽媽知道,寶寶好生氣,寶寶好想要這個東西,媽媽知道,媽媽在這裡”,他則更有可能平靜下來。

安撫孩子時,說話一定要簡潔,只需接納他的情緒,讓他知道爸爸媽媽關心他的。其他任何形式的解釋、分析、建議、說教、批評都無需多說,不要試圖跟他講道理,更不要要求他保證以後不這樣。只有當他真正平靜下來之後,才有可能聽進去家長的話。

"


文︱歆小迪

01

鄰居家小男孩小毅特別愛哭,想要買玩具了哭,想吃糖了哭,小朋友不和自己玩了哭,小朋友搶他東西了哭......

小毅的媽媽很發愁,5歲的孩子了還動不動就哭,遇到事情只知道哭,不懂得如何處理。這時她才發現自己以前慣壞了孩子,讓孩子把哭當成了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毅媽媽見不得孩子哭,只要小毅不哭,什麼條件都滿足。“只要你不哭,媽媽就給你......”這幾乎成了她的口頭禪。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小毅掌握了“眼淚”這個對付父母的好武器。只要父母稍不滿足她的要求,就會大哭大鬧,終於養成了愛哭的壞毛病。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是超人2》裡新手媽媽包文婧,曾被批“無能媽媽”。女兒包餃子兩歲多,一直由家裡長輩照看,她不會帶孩子。

其中一期節目中,晚上女兒不睡覺,要看動畫片,包文婧怎麼哄不好,最後包餃子就哭了起來。她害怕女兒的哭鬧,最終妥協,無奈的由著孩子到客廳看電視。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在另一個家庭,極度寵溺孩子的媽媽馬雅舒。女兒米婭打她,她讓女兒靠牆罰站,想讓女兒道歉。結果女兒一哭,她就心軟妥協了。

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們哭並不是因為真正受到了傷害,而是想通過“哭”達到自己目的。

父母為了止住孩子的哭泣而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就相當於間接地告訴孩子,只要哭就一定能使願望得到實現,無形中鼓勵了孩子哭的行為。

這樣,久而久之,哭就成為了孩子的“法寶”,他們就逐漸學會用哭來解決問題,用哭使自己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東西,“哭鬧”=“達到目的”。

然而,正是由於家長的這種慣性思維,寵壞了孩子。

02

曾經有一個新聞,一對夫妻帶著3歲的兒子出外旅遊,車輛行駛在高速路上,孩子想摸摸方向盤,父母拒絕後,孩子哭鬧起來,媽媽失了原則同意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摸了後,不過癮,還想開著走,孩子媽媽受不了孩子哭鬧,說:“好吧給你開一會……”結果沒多久車輛剛好過橋,一不留神車子撞破圍欄直接掉到了河裡,一家三口全部遇難。

警察後來在孩子媽媽的手機裡找到了這段視頻,因為孩子的哭鬧,愚蠢的媽媽毀了全家。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類似的事情在無數家庭都上演:

孩子想玩手機,父母明知道這樣對孩子眼睛不好,但經不住孩子的哭鬧,最終給玩了。

孩子想吃糖,父母明明知道孩子的牙齒不好,但經不住孩子的哭鬧,最終給買了。

養育孩子並不是一個給孩子不斷創造完美適應他的環境的過程,而是要培養孩子學會適應環境、適應生活。

因此,面對孩子的“一哭二鬧” ,家長決不要隨意讓步,讓步並不是真正的解決路徑。

03

昨天晚上逛超市,看到一個男孩抱著小汽車不撒手,哭著著要買,越哭越大聲。他爸爸看人們側目向孩子吼道:放下,不準哭,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超市,說著把玩具一把搶過來,孩子害怕了,忙停止了大哭,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怯怯的跟著爸爸離開了超市。

這也是很多父母對付孩子哭用的措施,孩子一哭,家長就聲色俱厲的對著孩子說:不許哭、不準哭。孩子被你嚇到了,就不敢哭了。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甚至有些家長髮現孩子用哭來要挾自己時,對孩子又罵又打,當時孩子可能會停止,可這不是由於孩子明白箇中道理,而是懼怕家長的權威,選擇妥協,看著讓人心疼。

當孩子哭時,我們先不要想著如何讓她立刻停止,而要允許她可以這樣表達她的傷心和不滿,哭只是她發洩的一種方式,並沒有好壞之分。孩子還小,語言表達能力尚不完善,因此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哭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一個孩子連哭都要被壓抑,那該有多難過啊。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儘量保持平和冷靜,不會輕易就愁眉著急、訓斥、自己情緒失控,否則孩子會感到是一種懲罰。

04

昨天,我到哥哥家做客,嫂子燉了一鍋羊肉,味道很鮮美,7歲的侄女吃的心滿意足。

飯後,侄女又想吃雪糕,嫂子怕她肚子疼不讓吃,還把雪糕放到了侄女夠不到的最底層。

侄女嘴一撇就哭了,越哭越傷心,我哄了一會兒,也哄不好。嫂子說,你別管她,讓她自己哭去,哭夠了就好了。

後來,嫂子就若無其事的與大家聊天,看電視了,留侄女一個人在哪裡哭,侄女哭了一會兒,許是累了,停止了哭去一邊玩了,不過一晚上都悶悶不樂。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過去詢問,以為還想吃冰激凌呢,給她講道理說不能吃冰激凌的原因,是怕她肚子疼。

侄女說,姑姑你不知道,我不是特別想吃冰激凌,我哭是希望媽媽來哄我,可是媽媽每次都不理我,你說她是不是一點也不喜歡我,怎麼不像琳琳(鄰居家小朋友)的媽媽總是耐心的哄她,直到她開心為止。

很多時候因為拒絕造成的傷害並不是因為拒絕本身,而是這個過程中我們使用了錯誤的態度。

很多人認為當孩子以哭鬧來撒嬌得到關心時,父母要不予理睬,把他自己留在一間屋子裡,去忙別的,這樣可以明白哭解決不了問題,以後就不再用了。

殊不知,任由孩子哭也是一種冷暴力。

相比於那種吼罵、訓斥甚至動手的做法,這種“晾晒式”管理確實比較溫和、人性化,但這也很傷害孩子。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勞倫·比爾斯姆通過研究發現:如果我們在哭泣時身旁有人能給我們精神上的撫慰,那我們通常哭完會感覺好很多,但如果身旁明明有人在,而這個人卻沒有給我們半點精神上的支持,完全無視我們,甚至否定、批判我們的感受,那我們哭完之後會感覺更加糟糕。

也就是說,如果家長只是站在一邊看著孩子哭,等著他哭完,這時候的哭泣,並不能幫助孩子緩解情緒、療愈心靈,他最後不哭了,很可能只是筋疲力盡,或者絕望了,並不是真正平靜下來。

美國心理學家和家庭教育專家勞倫斯·科恩博士在他的《遊戲力》一書中這樣說:“關於孩子的哭泣,如果我只能給家長一條建議,那這條建議就是:不要把孩子自己一個人扔在那兒哭。”

你哭吧,我走開,等你哭夠了再說。媽媽,你不知道,這會令孩子產生深深的被嫌棄、被遺棄的感覺。

05

那麼孩子以哭要挾的時候,做父母的怎麼辦?

其實,我們在處理孩子哭泣時的態度最重要。

我們應該帶著溫柔的目光和語氣去撫慰孩子,將他攬入懷中,溫柔地撫摸他的後背,同時輕聲的告訴他:“媽媽知道,寶寶好生氣,寶寶好想要這個東西,媽媽知道,媽媽在這裡”,他則更有可能平靜下來。

安撫孩子時,說話一定要簡潔,只需接納他的情緒,讓他知道爸爸媽媽關心他的。其他任何形式的解釋、分析、建議、說教、批評都無需多說,不要試圖跟他講道理,更不要要求他保證以後不這樣。只有當他真正平靜下來之後,才有可能聽進去家長的話。

“你不哭,媽媽就......”,這句話孩子最愛聽,但會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的情緒是自然的流動,不要評判要去接納,允許孩子產生不滿情緒並表達出來,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他的情緒溫度會自然下降。

那麼對孩子來說,被拒絕這件事,就會慢慢變得不是那麼無法接受,同時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化解負面情緒,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擁有了強大的內心、頑強的韌性。

父母要讓孩子感到“哭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但“我在乎你的感受”。

當我們給出這份無條件的愛和支持後,孩子會回饋給我們最真誠的信任和親密。他的哭鬧減少了,不見了,並且更加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和指導。

美國育兒專家珍妮特·蘭斯布里所說:“育兒中有個違背了許多家長基本認知的真相,就是:我們越能接納孩子的壞情緒,就越有機會擁有好心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