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欲強、不敢直面孩子的負面情緒:你會是忽略型父母嗎?

不完美媽媽 玩具 頭腦特工隊 萌芽研究所BUD 2019-06-07

這段時間閨密做了一個香港某有名機構的教養測試,結果讓她很詫異:她自己竟然是忽略型父母。

她完全接受不了這個事情:“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和孩子相處,我很愛自己的女兒Olivia,怎麼可能會是忽略型父母呢?”Olivia是一個兩歲半的孩子,閨蜜一直全職照顧她,從未請過保姆。

當孩子傷心的時候,閨密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盡力哄她:“當孩子傷心的時候,我會抱著她到處走,問她有什麼需要,帶她出去外面看看花草,儘可能讓她平復下心情,怎麼會是忽略型父母呢?”

但閨密聽完研究人員的一個提問後,卻沉默了,這是她一直都沒有意識到的事情:

研究人員問閨密說,你會不會去詢問一下Olivia,“孩子,你感覺如何,你今天是不是有點難過?”

保護欲強、不敢直面孩子的負面情緒:你會是忽略型父母嗎?


我們是有多害怕憤怒或悲傷的感情主宰生活?

也許我們自己也不自知,原來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閨密告訴我,“我真沒想過去這樣子詢問,是因為我覺得如果在孩子明明很傷心的時候再去關注這種不舒服,就等於是火上加油。”

就好像許多父母一樣,我們害怕憤怒或者悲傷的情緒主宰自己的生活,我們不想承受這種負能量,我們本能地也不希望孩子去承受這些。但是成為忽略型父母,確實閨密萬萬沒有想到的結果:

閨密給我展示了機構提交給她的忽略型父母的典型行為分析:

  • 自覺或者不自覺認為孩子的感受是不重要的或者膚淺的
  • 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忽略孩子當下的感受
  • 如果出現負面情緒,會下意識想要讓孩子的負面情緒迅速消失
  • 特別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制止小孩的情緒表現
  • 可能會取消或者輕視孩子的情緒
  • 認為孩子的感受是不理性的,孩子的感受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 對於孩子嘗試溝通的事情,沒有太大的耐心和興趣去傾聽整場對話
  • 可能缺乏觀察自我和他人情緒的能力
  • 對於孩子的情緒感到不舒服、恐懼、焦躁、受傷或難以承受
  • 害怕在情緒上失控
  • 更關心如何克服情緒,而非瞭解情緒本身的意義
  • 認為負面情緒是有害或者有毒的
  • 認為負面情緒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保護欲強、不敢直面孩子的負面情緒:你會是忽略型父母嗎?

我們是有多希望給孩子一個完美的世界?

閨密也沒有想到,生活中她不知不覺地傾向於給孩子一個最完美的世界。除了生活中什麼都要給孩子最好的之外,閨密覺得父母應該承受在孩子養育中更多的責任,而不知不覺,她便把很多“超級任務”累加在自己身上,希望可以幫助孩子修補每一次的傷害。

當孩子摔壞了自己的玩具飛機大哭不已的時候,閨密會很自責,因為她不知道如何把小玩意修好——她內心的信息是:“只要我把玩具修好了,那麼我的孩子就可以重新開心起來”,但其實閨密沒有意識到,此時此刻的正在哭泣的孩子,需要的是慰藉和了解;

當孩子的玩具被人搶走的時候,閨密下意識地第一句話是:“沒關係,那個哥哥會把玩具還給你的”,閨密認為孩子應該從容面對她的挫折,好好過她的人生,但其實閨密沒有意識到,淡化孩子的負面情緒,會極大的阻礙了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自我調節的能力。

孩子會學習到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不恰當的、沒有根據的,他們甚至可能會認為,自己會有這樣子的感受是天生的有毛病,而在調節情緒上發生困難。

保護欲強、不敢直面孩子的負面情緒:你會是忽略型父母嗎?


放慢腳步,去傾聽孩子悲傷的聲音

看過迪士尼的《頭腦特工隊》應該都有感受,這裡面的核心主角竟然是悲傷——Sadness。通過喜悅Joy和悲傷Sadness的強烈對比,這部電影試圖告訴我們一個新的、動人的道理:

孩子的悲傷並不會因為簡單的安撫而就消散殆盡。而即便是悲傷,也有她的力量。擁抱、和直面悲傷的力量是巨大的,這個過程可以讓我們找到內心深層的需要,重新架構和組織自我的認知舞臺。

保護欲強、不敢直面孩子的負面情緒:你會是忽略型父母嗎?

讓我們停止淡化負面情緒,收起對孩子的保護欲 ——

當面對孩子的傷心和哭泣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去逗笑孩子——無論是否是以善意的方式來傳達,停止和孩子說,“怎麼那張可愛的臉不見了呢?”“哦,Olivia,你別哭了,你已經不是一個小寶寶了”;

當面對孩子的煩惱和沮喪的時候,我們不需要過多解讀,更不能認為孩子之間的爭執、憂慮,和大人的煩惱比如失業或者財務問題相比起來,實在是微不足道,停止和孩子說,“小孩子懂什麼呢,不就是一個四歲的孩子嗎”;

讓我們放慢腳步,去傾聽孩子悲傷的聲音 ——

和孩子一起去經歷悲傷,不要再認為孩子沉浸在悲傷的情緒裡是有毒的,停止轉移孩子對負面感受的注意力。相反,讓孩子可以獲得這樣子的機會和父母一起去討論和辨識自己的情緒,指導孩子如何去擁抱和直面自己的感情;

保護欲強、不敢直面孩子的負面情緒:你會是忽略型父母嗎?

不管孩子在經歷什麼樣的情緒,接納和肯定孩子的感受,是父母和孩子享有共同價值觀的表現。

“當孩子出現悲傷的時候,是父母走進孩子內心的機會。哪怕只是單純地抱抱孩子,或者和她談談,讓孩子吐露出自己的心聲和想法,都是很好的辦法。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感覺從何而來,悲傷是一種怎麼樣的感受,生氣是一種怎麼樣的經歷,我為什麼生氣、憤怒、不安、焦躁和悲傷,孩子也許自己也不知道。我們可以嘗試帶著孩子去釐清自己的感受,然後我們再討論下一次要怎麼辦,應該如何處理。”

你期待嗎?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當孩子被責罵後突然反駁,那得是一件多麼讓人驕傲的事情:

“媽媽,我不喜歡你說話的語氣!”

“媽媽,你這樣子說話讓我覺得好難過!”

當孩子能夠自主運用自己的情感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尋求和父母的認知共識,並且獲得尊重的時候,就是我們從“忽略型父母”轉學的好證書。

與大家共勉。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