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鋼琴 舞蹈 清風育兒俠 2019-09-04
"

你會發現,從你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孩子開始了自己的成長之路,而你也走上了“為孩子規劃成長”的道路。

什麼時候要斷奶,什麼時候要上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這些現實問題無法做出選擇,須要通過父母的規劃才能實現。

然而,漸漸地幫孩子規劃人生成了父母的習慣,甚至已經貫穿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

比如最常見的:

  • 給孩子選興趣班的時候,有多少父母是遵從孩子的意願做出選擇的?
  • 暑假了,是選擇去補習班還是選擇去興趣班,孩子對此有多少話語權?
  • 甚至,有多少父母在規劃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

你會發現,從你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孩子開始了自己的成長之路,而你也走上了“為孩子規劃成長”的道路。

什麼時候要斷奶,什麼時候要上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這些現實問題無法做出選擇,須要通過父母的規劃才能實現。

然而,漸漸地幫孩子規劃人生成了父母的習慣,甚至已經貫穿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

比如最常見的:

  • 給孩子選興趣班的時候,有多少父母是遵從孩子的意願做出選擇的?
  • 暑假了,是選擇去補習班還是選擇去興趣班,孩子對此有多少話語權?
  • 甚至,有多少父母在規劃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你考慮過我的感受?

這種幫孩子做規劃的行為所傳達出的問題有兩個:

1. 孩子的自主意識被削弱

當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規劃好”的狀態下進行的,孩子也就無從選擇,只能被動的接受現實。這就好比發動機那樣,父母只要按下按鈕打開機器,發動機就會不停的轉。的確,兩者有共同之處:失去自主意識孩子的成長趨向於機械性。

孩子不是機器,機械性的成長也無法讓孩子獲得本質的成長。首先,因為不是自己的意願,孩子的興趣感會降低,興趣培養也就失去了意義。

另外,自主意識的削弱,還會導致孩子進入“機械式成長”的怪圈。

孩子的心理層面從“沒有自主意識”轉變為“不需要自主意識”,進而產生依賴心理並持續增強。

2. 邏輯思維能力降低

我們通常認為,做數學題最有利於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其實不然。

做數學題的確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但在“做出規劃”面前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要知道沒有什麼比“做出規劃”更能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了。

首先,自我規劃所產生的自我意識,能給孩子帶來強大的心理支撐,“能做主”意味著孩子擁有了某種權利,這首先會激發孩子的積極心態和美好情緒。

其次,為了維護這種權利,也就是為了能讓自己的選擇跟父母的意見更接近,或者在出現意見不一時能說服父母,孩子會自發的進行邏輯組織,在情感上、方式上、表達上選擇最有利於實現自我需求的方式。

這不僅是最有效的思維邏輯訓練,而且是基於人際關係的思維邏輯訓練,這是培養和提升孩子情商的重要手段。

"

你會發現,從你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孩子開始了自己的成長之路,而你也走上了“為孩子規劃成長”的道路。

什麼時候要斷奶,什麼時候要上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這些現實問題無法做出選擇,須要通過父母的規劃才能實現。

然而,漸漸地幫孩子規劃人生成了父母的習慣,甚至已經貫穿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

比如最常見的:

  • 給孩子選興趣班的時候,有多少父母是遵從孩子的意願做出選擇的?
  • 暑假了,是選擇去補習班還是選擇去興趣班,孩子對此有多少話語權?
  • 甚至,有多少父母在規劃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你考慮過我的感受?

這種幫孩子做規劃的行為所傳達出的問題有兩個:

1. 孩子的自主意識被削弱

當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規劃好”的狀態下進行的,孩子也就無從選擇,只能被動的接受現實。這就好比發動機那樣,父母只要按下按鈕打開機器,發動機就會不停的轉。的確,兩者有共同之處:失去自主意識孩子的成長趨向於機械性。

孩子不是機器,機械性的成長也無法讓孩子獲得本質的成長。首先,因為不是自己的意願,孩子的興趣感會降低,興趣培養也就失去了意義。

另外,自主意識的削弱,還會導致孩子進入“機械式成長”的怪圈。

孩子的心理層面從“沒有自主意識”轉變為“不需要自主意識”,進而產生依賴心理並持續增強。

2. 邏輯思維能力降低

我們通常認為,做數學題最有利於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其實不然。

做數學題的確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但在“做出規劃”面前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要知道沒有什麼比“做出規劃”更能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了。

首先,自我規劃所產生的自我意識,能給孩子帶來強大的心理支撐,“能做主”意味著孩子擁有了某種權利,這首先會激發孩子的積極心態和美好情緒。

其次,為了維護這種權利,也就是為了能讓自己的選擇跟父母的意見更接近,或者在出現意見不一時能說服父母,孩子會自發的進行邏輯組織,在情感上、方式上、表達上選擇最有利於實現自我需求的方式。

這不僅是最有效的思維邏輯訓練,而且是基於人際關係的思維邏輯訓練,這是培養和提升孩子情商的重要手段。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你們為什麼要說我笨?

3. 自信心缺乏,養成嚴重的依賴心理

其實你會發現,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依賴你?原因很簡單:因為你總是替他做決定、做選擇,總是在孩子經歷問題的時候,擋在孩子面前。

孩子沒有了獨立自主的可能,也就無法產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在這種轉改下,為了彌補自信心不足而產生的畏懼心理,孩子只能選擇依賴更加強大的父母,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另一方面,當父母為孩子做出選擇,或者總是擋在問題面前,這其實是在給孩子的懶惰、消極培育溫床。什麼事都不用做當然最舒服,孩子甚至會在心理層面“拒絕獨立自主”,因為這種狀態讓他感到舒服愜意。

其實對於我們東方家庭來說,八成以上的父母都在為孩子規劃人生。

甚至發生很多讓人無法理解的現象:

  • 比如,爸爸沒有考上研究生遺憾終身,於是把夢想交付給了孩子,他給孩子的人生規劃就是:
  • 如何考上研究生。
  • 比如,家長更注重物質成果,因此對孩子的文學愛好嗤之以鼻,因為在他們看來“文人皆窮酸”。
  • 他給孩子的人生規劃就是:棄文從理,做老闆。
  • ……

父母將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單純的左右孩子的人生,這其實是對孩子人生的強烈侵犯,與綁架、脅迫、囚禁沒有任何區別。

"

你會發現,從你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孩子開始了自己的成長之路,而你也走上了“為孩子規劃成長”的道路。

什麼時候要斷奶,什麼時候要上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這些現實問題無法做出選擇,須要通過父母的規劃才能實現。

然而,漸漸地幫孩子規劃人生成了父母的習慣,甚至已經貫穿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

比如最常見的:

  • 給孩子選興趣班的時候,有多少父母是遵從孩子的意願做出選擇的?
  • 暑假了,是選擇去補習班還是選擇去興趣班,孩子對此有多少話語權?
  • 甚至,有多少父母在規劃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你考慮過我的感受?

這種幫孩子做規劃的行為所傳達出的問題有兩個:

1. 孩子的自主意識被削弱

當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規劃好”的狀態下進行的,孩子也就無從選擇,只能被動的接受現實。這就好比發動機那樣,父母只要按下按鈕打開機器,發動機就會不停的轉。的確,兩者有共同之處:失去自主意識孩子的成長趨向於機械性。

孩子不是機器,機械性的成長也無法讓孩子獲得本質的成長。首先,因為不是自己的意願,孩子的興趣感會降低,興趣培養也就失去了意義。

另外,自主意識的削弱,還會導致孩子進入“機械式成長”的怪圈。

孩子的心理層面從“沒有自主意識”轉變為“不需要自主意識”,進而產生依賴心理並持續增強。

2. 邏輯思維能力降低

我們通常認為,做數學題最有利於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其實不然。

做數學題的確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但在“做出規劃”面前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要知道沒有什麼比“做出規劃”更能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了。

首先,自我規劃所產生的自我意識,能給孩子帶來強大的心理支撐,“能做主”意味著孩子擁有了某種權利,這首先會激發孩子的積極心態和美好情緒。

其次,為了維護這種權利,也就是為了能讓自己的選擇跟父母的意見更接近,或者在出現意見不一時能說服父母,孩子會自發的進行邏輯組織,在情感上、方式上、表達上選擇最有利於實現自我需求的方式。

這不僅是最有效的思維邏輯訓練,而且是基於人際關係的思維邏輯訓練,這是培養和提升孩子情商的重要手段。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你們為什麼要說我笨?

3. 自信心缺乏,養成嚴重的依賴心理

其實你會發現,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依賴你?原因很簡單:因為你總是替他做決定、做選擇,總是在孩子經歷問題的時候,擋在孩子面前。

孩子沒有了獨立自主的可能,也就無法產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在這種轉改下,為了彌補自信心不足而產生的畏懼心理,孩子只能選擇依賴更加強大的父母,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另一方面,當父母為孩子做出選擇,或者總是擋在問題面前,這其實是在給孩子的懶惰、消極培育溫床。什麼事都不用做當然最舒服,孩子甚至會在心理層面“拒絕獨立自主”,因為這種狀態讓他感到舒服愜意。

其實對於我們東方家庭來說,八成以上的父母都在為孩子規劃人生。

甚至發生很多讓人無法理解的現象:

  • 比如,爸爸沒有考上研究生遺憾終身,於是把夢想交付給了孩子,他給孩子的人生規劃就是:
  • 如何考上研究生。
  • 比如,家長更注重物質成果,因此對孩子的文學愛好嗤之以鼻,因為在他們看來“文人皆窮酸”。
  • 他給孩子的人生規劃就是:棄文從理,做老闆。
  • ……

父母將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單純的左右孩子的人生,這其實是對孩子人生的強烈侵犯,與綁架、脅迫、囚禁沒有任何區別。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我不能有自己的夢想?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完成規劃?或者說,我們該如何讓孩子產生“自我規劃”的意識?

1. 遇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

這一點說起來簡單,其實八成以上的家長都做不到。

因為作為父母社會閱歷多、經驗多,所以片面的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最合適的、最合理的。這其實是對孩子自我規劃意識的最大傷害,連參與意見的可能都沒有,還談什麼自我規劃?

徵求孩子的意見,首先是一種情感上的肯定,可以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為自我規劃做好心理狀態的籌備。

習慣徵求孩子的意見,也會讓孩子對“自我”產生積極的認識。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決定是重要的,是被尊重的,因此更情感上、心理上願意做出自我規劃。

2. 引導並讓孩子自己做主

很多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主,比如興趣班,孩子是學鋼琴還是學舞蹈?面對這些問題,父母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並用自己的經驗引導孩子往更合適的方向發展。

但一定記住,父母的意見只能作為意見,最終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

當然了,如果孩子喜歡的是二胡,而你看中的是鋼琴,有沒有可能讓孩子順從你的意願?

當然有。

如果你已經做好了“教育規劃”,那麼從小讓孩子多接觸與鋼琴有關的內容,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在學習鋼琴上的興趣,問題也就隨之解決了。

"

你會發現,從你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孩子開始了自己的成長之路,而你也走上了“為孩子規劃成長”的道路。

什麼時候要斷奶,什麼時候要上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這些現實問題無法做出選擇,須要通過父母的規劃才能實現。

然而,漸漸地幫孩子規劃人生成了父母的習慣,甚至已經貫穿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

比如最常見的:

  • 給孩子選興趣班的時候,有多少父母是遵從孩子的意願做出選擇的?
  • 暑假了,是選擇去補習班還是選擇去興趣班,孩子對此有多少話語權?
  • 甚至,有多少父母在規劃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你考慮過我的感受?

這種幫孩子做規劃的行為所傳達出的問題有兩個:

1. 孩子的自主意識被削弱

當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規劃好”的狀態下進行的,孩子也就無從選擇,只能被動的接受現實。這就好比發動機那樣,父母只要按下按鈕打開機器,發動機就會不停的轉。的確,兩者有共同之處:失去自主意識孩子的成長趨向於機械性。

孩子不是機器,機械性的成長也無法讓孩子獲得本質的成長。首先,因為不是自己的意願,孩子的興趣感會降低,興趣培養也就失去了意義。

另外,自主意識的削弱,還會導致孩子進入“機械式成長”的怪圈。

孩子的心理層面從“沒有自主意識”轉變為“不需要自主意識”,進而產生依賴心理並持續增強。

2. 邏輯思維能力降低

我們通常認為,做數學題最有利於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其實不然。

做數學題的確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但在“做出規劃”面前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要知道沒有什麼比“做出規劃”更能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了。

首先,自我規劃所產生的自我意識,能給孩子帶來強大的心理支撐,“能做主”意味著孩子擁有了某種權利,這首先會激發孩子的積極心態和美好情緒。

其次,為了維護這種權利,也就是為了能讓自己的選擇跟父母的意見更接近,或者在出現意見不一時能說服父母,孩子會自發的進行邏輯組織,在情感上、方式上、表達上選擇最有利於實現自我需求的方式。

這不僅是最有效的思維邏輯訓練,而且是基於人際關係的思維邏輯訓練,這是培養和提升孩子情商的重要手段。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你們為什麼要說我笨?

3. 自信心缺乏,養成嚴重的依賴心理

其實你會發現,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依賴你?原因很簡單:因為你總是替他做決定、做選擇,總是在孩子經歷問題的時候,擋在孩子面前。

孩子沒有了獨立自主的可能,也就無法產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在這種轉改下,為了彌補自信心不足而產生的畏懼心理,孩子只能選擇依賴更加強大的父母,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另一方面,當父母為孩子做出選擇,或者總是擋在問題面前,這其實是在給孩子的懶惰、消極培育溫床。什麼事都不用做當然最舒服,孩子甚至會在心理層面“拒絕獨立自主”,因為這種狀態讓他感到舒服愜意。

其實對於我們東方家庭來說,八成以上的父母都在為孩子規劃人生。

甚至發生很多讓人無法理解的現象:

  • 比如,爸爸沒有考上研究生遺憾終身,於是把夢想交付給了孩子,他給孩子的人生規劃就是:
  • 如何考上研究生。
  • 比如,家長更注重物質成果,因此對孩子的文學愛好嗤之以鼻,因為在他們看來“文人皆窮酸”。
  • 他給孩子的人生規劃就是:棄文從理,做老闆。
  • ……

父母將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單純的左右孩子的人生,這其實是對孩子人生的強烈侵犯,與綁架、脅迫、囚禁沒有任何區別。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我不能有自己的夢想?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完成規劃?或者說,我們該如何讓孩子產生“自我規劃”的意識?

1. 遇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

這一點說起來簡單,其實八成以上的家長都做不到。

因為作為父母社會閱歷多、經驗多,所以片面的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最合適的、最合理的。這其實是對孩子自我規劃意識的最大傷害,連參與意見的可能都沒有,還談什麼自我規劃?

徵求孩子的意見,首先是一種情感上的肯定,可以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為自我規劃做好心理狀態的籌備。

習慣徵求孩子的意見,也會讓孩子對“自我”產生積極的認識。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決定是重要的,是被尊重的,因此更情感上、心理上願意做出自我規劃。

2. 引導並讓孩子自己做主

很多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主,比如興趣班,孩子是學鋼琴還是學舞蹈?面對這些問題,父母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並用自己的經驗引導孩子往更合適的方向發展。

但一定記住,父母的意見只能作為意見,最終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

當然了,如果孩子喜歡的是二胡,而你看中的是鋼琴,有沒有可能讓孩子順從你的意願?

當然有。

如果你已經做好了“教育規劃”,那麼從小讓孩子多接觸與鋼琴有關的內容,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在學習鋼琴上的興趣,問題也就隨之解決了。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我的人生,我做主


3. 幫助孩子養成獨立面對困難的習慣

當孩子遇到困哪的時候,一定不要及時作出反應,或者直接幫孩子解決問題。先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實聰明的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會表現的笨一點,甚至會反過來尋求孩子的幫助。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能幫助最親近的父母的時候,他所表現出的創造力和勇氣,往往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4. 別讓你的夢想成為孩子的壓力

對於那些因為人生願望沒有達成,而將願望轉嫁給孩子的家長,我只能告訴你,你給孩子的不是願望,而是無發承受的壓力。

在這種壓力下,孩子也會產生強烈的自我矛盾心理。一方面,孩子想要幫助父母完成心願,這一種情感訴求的表達。另一方面,孩子對你的心願實在提不起興趣,甚至完全排斥。

"

你會發現,從你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孩子開始了自己的成長之路,而你也走上了“為孩子規劃成長”的道路。

什麼時候要斷奶,什麼時候要上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這些現實問題無法做出選擇,須要通過父母的規劃才能實現。

然而,漸漸地幫孩子規劃人生成了父母的習慣,甚至已經貫穿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

比如最常見的:

  • 給孩子選興趣班的時候,有多少父母是遵從孩子的意願做出選擇的?
  • 暑假了,是選擇去補習班還是選擇去興趣班,孩子對此有多少話語權?
  • 甚至,有多少父母在規劃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你考慮過我的感受?

這種幫孩子做規劃的行為所傳達出的問題有兩個:

1. 孩子的自主意識被削弱

當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規劃好”的狀態下進行的,孩子也就無從選擇,只能被動的接受現實。這就好比發動機那樣,父母只要按下按鈕打開機器,發動機就會不停的轉。的確,兩者有共同之處:失去自主意識孩子的成長趨向於機械性。

孩子不是機器,機械性的成長也無法讓孩子獲得本質的成長。首先,因為不是自己的意願,孩子的興趣感會降低,興趣培養也就失去了意義。

另外,自主意識的削弱,還會導致孩子進入“機械式成長”的怪圈。

孩子的心理層面從“沒有自主意識”轉變為“不需要自主意識”,進而產生依賴心理並持續增強。

2. 邏輯思維能力降低

我們通常認為,做數學題最有利於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其實不然。

做數學題的確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但在“做出規劃”面前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要知道沒有什麼比“做出規劃”更能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了。

首先,自我規劃所產生的自我意識,能給孩子帶來強大的心理支撐,“能做主”意味著孩子擁有了某種權利,這首先會激發孩子的積極心態和美好情緒。

其次,為了維護這種權利,也就是為了能讓自己的選擇跟父母的意見更接近,或者在出現意見不一時能說服父母,孩子會自發的進行邏輯組織,在情感上、方式上、表達上選擇最有利於實現自我需求的方式。

這不僅是最有效的思維邏輯訓練,而且是基於人際關係的思維邏輯訓練,這是培養和提升孩子情商的重要手段。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你們為什麼要說我笨?

3. 自信心缺乏,養成嚴重的依賴心理

其實你會發現,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依賴你?原因很簡單:因為你總是替他做決定、做選擇,總是在孩子經歷問題的時候,擋在孩子面前。

孩子沒有了獨立自主的可能,也就無法產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在這種轉改下,為了彌補自信心不足而產生的畏懼心理,孩子只能選擇依賴更加強大的父母,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另一方面,當父母為孩子做出選擇,或者總是擋在問題面前,這其實是在給孩子的懶惰、消極培育溫床。什麼事都不用做當然最舒服,孩子甚至會在心理層面“拒絕獨立自主”,因為這種狀態讓他感到舒服愜意。

其實對於我們東方家庭來說,八成以上的父母都在為孩子規劃人生。

甚至發生很多讓人無法理解的現象:

  • 比如,爸爸沒有考上研究生遺憾終身,於是把夢想交付給了孩子,他給孩子的人生規劃就是:
  • 如何考上研究生。
  • 比如,家長更注重物質成果,因此對孩子的文學愛好嗤之以鼻,因為在他們看來“文人皆窮酸”。
  • 他給孩子的人生規劃就是:棄文從理,做老闆。
  • ……

父母將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單純的左右孩子的人生,這其實是對孩子人生的強烈侵犯,與綁架、脅迫、囚禁沒有任何區別。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我不能有自己的夢想?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完成規劃?或者說,我們該如何讓孩子產生“自我規劃”的意識?

1. 遇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

這一點說起來簡單,其實八成以上的家長都做不到。

因為作為父母社會閱歷多、經驗多,所以片面的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最合適的、最合理的。這其實是對孩子自我規劃意識的最大傷害,連參與意見的可能都沒有,還談什麼自我規劃?

徵求孩子的意見,首先是一種情感上的肯定,可以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為自我規劃做好心理狀態的籌備。

習慣徵求孩子的意見,也會讓孩子對“自我”產生積極的認識。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決定是重要的,是被尊重的,因此更情感上、心理上願意做出自我規劃。

2. 引導並讓孩子自己做主

很多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主,比如興趣班,孩子是學鋼琴還是學舞蹈?面對這些問題,父母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並用自己的經驗引導孩子往更合適的方向發展。

但一定記住,父母的意見只能作為意見,最終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

當然了,如果孩子喜歡的是二胡,而你看中的是鋼琴,有沒有可能讓孩子順從你的意願?

當然有。

如果你已經做好了“教育規劃”,那麼從小讓孩子多接觸與鋼琴有關的內容,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在學習鋼琴上的興趣,問題也就隨之解決了。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我的人生,我做主


3. 幫助孩子養成獨立面對困難的習慣

當孩子遇到困哪的時候,一定不要及時作出反應,或者直接幫孩子解決問題。先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實聰明的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會表現的笨一點,甚至會反過來尋求孩子的幫助。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能幫助最親近的父母的時候,他所表現出的創造力和勇氣,往往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4. 別讓你的夢想成為孩子的壓力

對於那些因為人生願望沒有達成,而將願望轉嫁給孩子的家長,我只能告訴你,你給孩子的不是願望,而是無發承受的壓力。

在這種壓力下,孩子也會產生強烈的自我矛盾心理。一方面,孩子想要幫助父母完成心願,這一種情感訴求的表達。另一方面,孩子對你的心願實在提不起興趣,甚至完全排斥。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規劃者?別讓孩子的人生成為你夢想的犧牲品

你知道孩子有多痛苦?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知道,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我們的懷抱,他必然要面對“自己規劃人生”的處境。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之下,甚至生活在父母的“人生規劃”中,那麼當他要一個人面對未來的時候,他如何能規劃好自己的人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