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摔跤 玩具 棒仔媽媽 2019-08-16
"
"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一,童年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

下午我帶兒子過馬路,等紅綠燈時,聽見路過的一個小男孩高興的對媽媽說:“媽媽,我這次數學考了95分! ”

媽媽卻略帶指責地說:“怎麼不是100呢,那5分怎麼丟的?”

然後,只見小男孩的臉色立即暗淡下來,再也沒有了歡呼雀躍的心情了。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過類似經歷。

“爸,今天老師罵了我…”

“你到底做錯什麼了,惹老師這麼生氣?”

孩子和好朋友鬧掰了,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忙碌的爸爸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孩子的異樣;

孩子心愛的狗狗死了,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爸媽媽卻不當一回事,並沒有安慰你......

每當我們敞開心扉,鼓起勇氣向父母分享喜怒哀樂時,父母總能用短短几句話,讓我們硬生生的憋回去。爸爸媽媽好像永遠無法感受我們的情緒。

武志紅說:“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父母也許認為,這都是些多大點事,無需理會。或者認為孩子需要堅強獨立,這些小事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卻不曾想,這些有意無意的“忽視”,會成為多年後孩子心裡難以解開的“結”。

當父母沒能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時,就可能出現“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什麼是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所造成的創傷。

喬尼斯·韋伯認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迴應和反饋。

如果父母對孩子情感忽視,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就如同投入了深海,消失無蹤,沒有迴音,這更像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虐待。

情感忽視雖然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可往往傷得最深。

"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一,童年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

下午我帶兒子過馬路,等紅綠燈時,聽見路過的一個小男孩高興的對媽媽說:“媽媽,我這次數學考了95分! ”

媽媽卻略帶指責地說:“怎麼不是100呢,那5分怎麼丟的?”

然後,只見小男孩的臉色立即暗淡下來,再也沒有了歡呼雀躍的心情了。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過類似經歷。

“爸,今天老師罵了我…”

“你到底做錯什麼了,惹老師這麼生氣?”

孩子和好朋友鬧掰了,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忙碌的爸爸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孩子的異樣;

孩子心愛的狗狗死了,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爸媽媽卻不當一回事,並沒有安慰你......

每當我們敞開心扉,鼓起勇氣向父母分享喜怒哀樂時,父母總能用短短几句話,讓我們硬生生的憋回去。爸爸媽媽好像永遠無法感受我們的情緒。

武志紅說:“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父母也許認為,這都是些多大點事,無需理會。或者認為孩子需要堅強獨立,這些小事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卻不曾想,這些有意無意的“忽視”,會成為多年後孩子心裡難以解開的“結”。

當父母沒能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時,就可能出現“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什麼是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所造成的創傷。

喬尼斯·韋伯認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迴應和反饋。

如果父母對孩子情感忽視,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就如同投入了深海,消失無蹤,沒有迴音,這更像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虐待。

情感忽視雖然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可往往傷得最深。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二,情感忽視的現象

2007年美國已證實受到虐待的兒童中,情感忽視佔59%,而這在中國家庭中也很常見。

也許你會困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呢?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不迴應、不及時以及不重視。

1,不迴應。

當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他們的態度卻是批評、否定和質疑的。

比如:孩子摔跤了。

媽媽說:“不痛不痛,快起來。”

孩子說:“媽媽,我腰痛。”

媽媽笑著說:“瞎說,小孩子哪有腰啊。”

孩子摔跤了,是會痛的,這是孩子真實的感受。孩子痛了卻不能說。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的感受不被接納允許,隨之,更多的情緒被隱藏起來了。情緒需要認可,釋放,而不是憋著內化成“傷”。

2,不及時。

有的父母永遠在忙,孩子有需求,不會及時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去傾聽孩子的感受。

還有些父母永遠在忙,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有時差,因為陪伴有限,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總是後知後覺,父母知道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很久之後。

朋友玲說她小時候長得胖,經常被同學取笑,爸媽忙著做生意,每次很想跟父母訴苦,得到父母的安慰,可是回去面對的都是冷冰冰的牆壁。

再見父母時,也早已沒了述說的心情了。因為,我痛的時候,最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卻不在我身邊,那麼事後,我也不再那麼需要你了。

就好比受傷後,等到傷口已經癒合父母再去問還疼不疼,其實已經意義不大了。

3,不重視。

相比內在的情緒,家長更可能會關注孩子的成績,飲食等其他方面的需求,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但因為情感需求相對不那麼明顯。很少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有沒有心事等等。

有的孩子主動找父母交流時,父母也認為只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父母不重視的態度,讓孩子受到情感忽視。

"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一,童年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

下午我帶兒子過馬路,等紅綠燈時,聽見路過的一個小男孩高興的對媽媽說:“媽媽,我這次數學考了95分! ”

媽媽卻略帶指責地說:“怎麼不是100呢,那5分怎麼丟的?”

然後,只見小男孩的臉色立即暗淡下來,再也沒有了歡呼雀躍的心情了。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過類似經歷。

“爸,今天老師罵了我…”

“你到底做錯什麼了,惹老師這麼生氣?”

孩子和好朋友鬧掰了,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忙碌的爸爸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孩子的異樣;

孩子心愛的狗狗死了,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爸媽媽卻不當一回事,並沒有安慰你......

每當我們敞開心扉,鼓起勇氣向父母分享喜怒哀樂時,父母總能用短短几句話,讓我們硬生生的憋回去。爸爸媽媽好像永遠無法感受我們的情緒。

武志紅說:“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父母也許認為,這都是些多大點事,無需理會。或者認為孩子需要堅強獨立,這些小事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卻不曾想,這些有意無意的“忽視”,會成為多年後孩子心裡難以解開的“結”。

當父母沒能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時,就可能出現“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什麼是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所造成的創傷。

喬尼斯·韋伯認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迴應和反饋。

如果父母對孩子情感忽視,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就如同投入了深海,消失無蹤,沒有迴音,這更像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虐待。

情感忽視雖然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可往往傷得最深。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二,情感忽視的現象

2007年美國已證實受到虐待的兒童中,情感忽視佔59%,而這在中國家庭中也很常見。

也許你會困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呢?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不迴應、不及時以及不重視。

1,不迴應。

當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他們的態度卻是批評、否定和質疑的。

比如:孩子摔跤了。

媽媽說:“不痛不痛,快起來。”

孩子說:“媽媽,我腰痛。”

媽媽笑著說:“瞎說,小孩子哪有腰啊。”

孩子摔跤了,是會痛的,這是孩子真實的感受。孩子痛了卻不能說。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的感受不被接納允許,隨之,更多的情緒被隱藏起來了。情緒需要認可,釋放,而不是憋著內化成“傷”。

2,不及時。

有的父母永遠在忙,孩子有需求,不會及時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去傾聽孩子的感受。

還有些父母永遠在忙,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有時差,因為陪伴有限,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總是後知後覺,父母知道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很久之後。

朋友玲說她小時候長得胖,經常被同學取笑,爸媽忙著做生意,每次很想跟父母訴苦,得到父母的安慰,可是回去面對的都是冷冰冰的牆壁。

再見父母時,也早已沒了述說的心情了。因為,我痛的時候,最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卻不在我身邊,那麼事後,我也不再那麼需要你了。

就好比受傷後,等到傷口已經癒合父母再去問還疼不疼,其實已經意義不大了。

3,不重視。

相比內在的情緒,家長更可能會關注孩子的成績,飲食等其他方面的需求,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但因為情感需求相對不那麼明顯。很少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有沒有心事等等。

有的孩子主動找父母交流時,父母也認為只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父母不重視的態度,讓孩子受到情感忽視。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三,情感忽視的影響和傷害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都挺好》中,明玉就被父母一直情感忽視。

蘇明玉雖然沒有收到身體上的虐待和傷害,但是成長過程中,從小被二哥欺負、剝奪各種資源。明玉內心的痛苦和委屈,所有的情緒都一一被父親和母親漠視。

父母的偏心、冷漠和不尊重等情感忽視是對蘇明月的一種“心靈虐待”。

從未感受家庭溫暖的蘇明玉,即使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事業有成,內心也充滿不安全感。

兒童時期被“情感忽視”的人,長大了會怎樣?

1,述情障礙:對自己情緒不熟悉,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

被長期情感忽視的孩子,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更難以表達,釋放情緒。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幫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感。

比如,孩子被同伴搶了玩具,家長及時引導關心孩子:“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於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難過”。

而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會嘲諷孩子的軟弱,無視孩子的眼淚。“哭有什麼用,自己去搶回來! ”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哭,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孩子不明白自己內在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自己為何會哭。

"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一,童年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

下午我帶兒子過馬路,等紅綠燈時,聽見路過的一個小男孩高興的對媽媽說:“媽媽,我這次數學考了95分! ”

媽媽卻略帶指責地說:“怎麼不是100呢,那5分怎麼丟的?”

然後,只見小男孩的臉色立即暗淡下來,再也沒有了歡呼雀躍的心情了。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過類似經歷。

“爸,今天老師罵了我…”

“你到底做錯什麼了,惹老師這麼生氣?”

孩子和好朋友鬧掰了,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忙碌的爸爸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孩子的異樣;

孩子心愛的狗狗死了,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爸媽媽卻不當一回事,並沒有安慰你......

每當我們敞開心扉,鼓起勇氣向父母分享喜怒哀樂時,父母總能用短短几句話,讓我們硬生生的憋回去。爸爸媽媽好像永遠無法感受我們的情緒。

武志紅說:“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父母也許認為,這都是些多大點事,無需理會。或者認為孩子需要堅強獨立,這些小事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卻不曾想,這些有意無意的“忽視”,會成為多年後孩子心裡難以解開的“結”。

當父母沒能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時,就可能出現“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什麼是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所造成的創傷。

喬尼斯·韋伯認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迴應和反饋。

如果父母對孩子情感忽視,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就如同投入了深海,消失無蹤,沒有迴音,這更像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虐待。

情感忽視雖然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可往往傷得最深。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二,情感忽視的現象

2007年美國已證實受到虐待的兒童中,情感忽視佔59%,而這在中國家庭中也很常見。

也許你會困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呢?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不迴應、不及時以及不重視。

1,不迴應。

當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他們的態度卻是批評、否定和質疑的。

比如:孩子摔跤了。

媽媽說:“不痛不痛,快起來。”

孩子說:“媽媽,我腰痛。”

媽媽笑著說:“瞎說,小孩子哪有腰啊。”

孩子摔跤了,是會痛的,這是孩子真實的感受。孩子痛了卻不能說。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的感受不被接納允許,隨之,更多的情緒被隱藏起來了。情緒需要認可,釋放,而不是憋著內化成“傷”。

2,不及時。

有的父母永遠在忙,孩子有需求,不會及時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去傾聽孩子的感受。

還有些父母永遠在忙,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有時差,因為陪伴有限,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總是後知後覺,父母知道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很久之後。

朋友玲說她小時候長得胖,經常被同學取笑,爸媽忙著做生意,每次很想跟父母訴苦,得到父母的安慰,可是回去面對的都是冷冰冰的牆壁。

再見父母時,也早已沒了述說的心情了。因為,我痛的時候,最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卻不在我身邊,那麼事後,我也不再那麼需要你了。

就好比受傷後,等到傷口已經癒合父母再去問還疼不疼,其實已經意義不大了。

3,不重視。

相比內在的情緒,家長更可能會關注孩子的成績,飲食等其他方面的需求,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但因為情感需求相對不那麼明顯。很少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有沒有心事等等。

有的孩子主動找父母交流時,父母也認為只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父母不重視的態度,讓孩子受到情感忽視。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三,情感忽視的影響和傷害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都挺好》中,明玉就被父母一直情感忽視。

蘇明玉雖然沒有收到身體上的虐待和傷害,但是成長過程中,從小被二哥欺負、剝奪各種資源。明玉內心的痛苦和委屈,所有的情緒都一一被父親和母親漠視。

父母的偏心、冷漠和不尊重等情感忽視是對蘇明月的一種“心靈虐待”。

從未感受家庭溫暖的蘇明玉,即使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事業有成,內心也充滿不安全感。

兒童時期被“情感忽視”的人,長大了會怎樣?

1,述情障礙:對自己情緒不熟悉,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

被長期情感忽視的孩子,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更難以表達,釋放情緒。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幫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感。

比如,孩子被同伴搶了玩具,家長及時引導關心孩子:“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於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難過”。

而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會嘲諷孩子的軟弱,無視孩子的眼淚。“哭有什麼用,自己去搶回來! ”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哭,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孩子不明白自己內在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自己為何會哭。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2,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時忽視他人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的情感、情緒經常受到父母的忽視,那麼父母在無形中就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你的情緒是不重要的,你的情感需求是錯的,你不該有這些需求。會造成低自尊感,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會愛別人。在生活中充滿不敢和害怕!

當孩子被父母“否定”,孩子也會有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孩子便學會了隱藏或者壓抑他們的真實感受。受傷痛苦時更不懂得自我關懷。

父母是孩子在世界上情感互動的第一個人,而孩子童年期沒有感受過正常的情感互動,他們很容易忽略別人的情感需求。

因為,人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推測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視的人由於長期不關注自己的情緒,因此也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即使能意識到他人情感需求,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別人好起來。

"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一,童年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

下午我帶兒子過馬路,等紅綠燈時,聽見路過的一個小男孩高興的對媽媽說:“媽媽,我這次數學考了95分! ”

媽媽卻略帶指責地說:“怎麼不是100呢,那5分怎麼丟的?”

然後,只見小男孩的臉色立即暗淡下來,再也沒有了歡呼雀躍的心情了。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過類似經歷。

“爸,今天老師罵了我…”

“你到底做錯什麼了,惹老師這麼生氣?”

孩子和好朋友鬧掰了,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忙碌的爸爸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孩子的異樣;

孩子心愛的狗狗死了,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爸媽媽卻不當一回事,並沒有安慰你......

每當我們敞開心扉,鼓起勇氣向父母分享喜怒哀樂時,父母總能用短短几句話,讓我們硬生生的憋回去。爸爸媽媽好像永遠無法感受我們的情緒。

武志紅說:“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父母也許認為,這都是些多大點事,無需理會。或者認為孩子需要堅強獨立,這些小事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卻不曾想,這些有意無意的“忽視”,會成為多年後孩子心裡難以解開的“結”。

當父母沒能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時,就可能出現“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什麼是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所造成的創傷。

喬尼斯·韋伯認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迴應和反饋。

如果父母對孩子情感忽視,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就如同投入了深海,消失無蹤,沒有迴音,這更像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虐待。

情感忽視雖然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可往往傷得最深。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二,情感忽視的現象

2007年美國已證實受到虐待的兒童中,情感忽視佔59%,而這在中國家庭中也很常見。

也許你會困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呢?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不迴應、不及時以及不重視。

1,不迴應。

當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他們的態度卻是批評、否定和質疑的。

比如:孩子摔跤了。

媽媽說:“不痛不痛,快起來。”

孩子說:“媽媽,我腰痛。”

媽媽笑著說:“瞎說,小孩子哪有腰啊。”

孩子摔跤了,是會痛的,這是孩子真實的感受。孩子痛了卻不能說。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的感受不被接納允許,隨之,更多的情緒被隱藏起來了。情緒需要認可,釋放,而不是憋著內化成“傷”。

2,不及時。

有的父母永遠在忙,孩子有需求,不會及時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去傾聽孩子的感受。

還有些父母永遠在忙,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有時差,因為陪伴有限,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總是後知後覺,父母知道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很久之後。

朋友玲說她小時候長得胖,經常被同學取笑,爸媽忙著做生意,每次很想跟父母訴苦,得到父母的安慰,可是回去面對的都是冷冰冰的牆壁。

再見父母時,也早已沒了述說的心情了。因為,我痛的時候,最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卻不在我身邊,那麼事後,我也不再那麼需要你了。

就好比受傷後,等到傷口已經癒合父母再去問還疼不疼,其實已經意義不大了。

3,不重視。

相比內在的情緒,家長更可能會關注孩子的成績,飲食等其他方面的需求,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但因為情感需求相對不那麼明顯。很少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有沒有心事等等。

有的孩子主動找父母交流時,父母也認為只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父母不重視的態度,讓孩子受到情感忽視。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三,情感忽視的影響和傷害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都挺好》中,明玉就被父母一直情感忽視。

蘇明玉雖然沒有收到身體上的虐待和傷害,但是成長過程中,從小被二哥欺負、剝奪各種資源。明玉內心的痛苦和委屈,所有的情緒都一一被父親和母親漠視。

父母的偏心、冷漠和不尊重等情感忽視是對蘇明月的一種“心靈虐待”。

從未感受家庭溫暖的蘇明玉,即使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事業有成,內心也充滿不安全感。

兒童時期被“情感忽視”的人,長大了會怎樣?

1,述情障礙:對自己情緒不熟悉,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

被長期情感忽視的孩子,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更難以表達,釋放情緒。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幫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感。

比如,孩子被同伴搶了玩具,家長及時引導關心孩子:“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於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難過”。

而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會嘲諷孩子的軟弱,無視孩子的眼淚。“哭有什麼用,自己去搶回來! ”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哭,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孩子不明白自己內在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自己為何會哭。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2,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時忽視他人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的情感、情緒經常受到父母的忽視,那麼父母在無形中就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你的情緒是不重要的,你的情感需求是錯的,你不該有這些需求。會造成低自尊感,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會愛別人。在生活中充滿不敢和害怕!

當孩子被父母“否定”,孩子也會有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孩子便學會了隱藏或者壓抑他們的真實感受。受傷痛苦時更不懂得自我關懷。

父母是孩子在世界上情感互動的第一個人,而孩子童年期沒有感受過正常的情感互動,他們很容易忽略別人的情感需求。

因為,人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推測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視的人由於長期不關注自己的情緒,因此也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即使能意識到他人情感需求,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別人好起來。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3,還有各種影響:

時常感到空虛;

感覺自己和家人不親近;

很難說出自己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

經常生自己的氣;

有時會沒有明顯原因地感到沮喪、悲傷或憤怒;

如果你覺得自己小時候有過上面的經歷,成年後又經常出現上述多種情況。很可能你就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

"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一,童年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

下午我帶兒子過馬路,等紅綠燈時,聽見路過的一個小男孩高興的對媽媽說:“媽媽,我這次數學考了95分! ”

媽媽卻略帶指責地說:“怎麼不是100呢,那5分怎麼丟的?”

然後,只見小男孩的臉色立即暗淡下來,再也沒有了歡呼雀躍的心情了。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過類似經歷。

“爸,今天老師罵了我…”

“你到底做錯什麼了,惹老師這麼生氣?”

孩子和好朋友鬧掰了,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忙碌的爸爸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孩子的異樣;

孩子心愛的狗狗死了,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爸媽媽卻不當一回事,並沒有安慰你......

每當我們敞開心扉,鼓起勇氣向父母分享喜怒哀樂時,父母總能用短短几句話,讓我們硬生生的憋回去。爸爸媽媽好像永遠無法感受我們的情緒。

武志紅說:“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父母也許認為,這都是些多大點事,無需理會。或者認為孩子需要堅強獨立,這些小事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卻不曾想,這些有意無意的“忽視”,會成為多年後孩子心裡難以解開的“結”。

當父母沒能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時,就可能出現“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什麼是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所造成的創傷。

喬尼斯·韋伯認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迴應和反饋。

如果父母對孩子情感忽視,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就如同投入了深海,消失無蹤,沒有迴音,這更像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虐待。

情感忽視雖然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可往往傷得最深。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二,情感忽視的現象

2007年美國已證實受到虐待的兒童中,情感忽視佔59%,而這在中國家庭中也很常見。

也許你會困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呢?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不迴應、不及時以及不重視。

1,不迴應。

當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他們的態度卻是批評、否定和質疑的。

比如:孩子摔跤了。

媽媽說:“不痛不痛,快起來。”

孩子說:“媽媽,我腰痛。”

媽媽笑著說:“瞎說,小孩子哪有腰啊。”

孩子摔跤了,是會痛的,這是孩子真實的感受。孩子痛了卻不能說。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的感受不被接納允許,隨之,更多的情緒被隱藏起來了。情緒需要認可,釋放,而不是憋著內化成“傷”。

2,不及時。

有的父母永遠在忙,孩子有需求,不會及時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去傾聽孩子的感受。

還有些父母永遠在忙,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有時差,因為陪伴有限,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總是後知後覺,父母知道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很久之後。

朋友玲說她小時候長得胖,經常被同學取笑,爸媽忙著做生意,每次很想跟父母訴苦,得到父母的安慰,可是回去面對的都是冷冰冰的牆壁。

再見父母時,也早已沒了述說的心情了。因為,我痛的時候,最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卻不在我身邊,那麼事後,我也不再那麼需要你了。

就好比受傷後,等到傷口已經癒合父母再去問還疼不疼,其實已經意義不大了。

3,不重視。

相比內在的情緒,家長更可能會關注孩子的成績,飲食等其他方面的需求,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但因為情感需求相對不那麼明顯。很少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有沒有心事等等。

有的孩子主動找父母交流時,父母也認為只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父母不重視的態度,讓孩子受到情感忽視。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三,情感忽視的影響和傷害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都挺好》中,明玉就被父母一直情感忽視。

蘇明玉雖然沒有收到身體上的虐待和傷害,但是成長過程中,從小被二哥欺負、剝奪各種資源。明玉內心的痛苦和委屈,所有的情緒都一一被父親和母親漠視。

父母的偏心、冷漠和不尊重等情感忽視是對蘇明月的一種“心靈虐待”。

從未感受家庭溫暖的蘇明玉,即使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事業有成,內心也充滿不安全感。

兒童時期被“情感忽視”的人,長大了會怎樣?

1,述情障礙:對自己情緒不熟悉,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

被長期情感忽視的孩子,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更難以表達,釋放情緒。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幫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感。

比如,孩子被同伴搶了玩具,家長及時引導關心孩子:“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於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難過”。

而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會嘲諷孩子的軟弱,無視孩子的眼淚。“哭有什麼用,自己去搶回來! ”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哭,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孩子不明白自己內在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自己為何會哭。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2,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時忽視他人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的情感、情緒經常受到父母的忽視,那麼父母在無形中就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你的情緒是不重要的,你的情感需求是錯的,你不該有這些需求。會造成低自尊感,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會愛別人。在生活中充滿不敢和害怕!

當孩子被父母“否定”,孩子也會有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孩子便學會了隱藏或者壓抑他們的真實感受。受傷痛苦時更不懂得自我關懷。

父母是孩子在世界上情感互動的第一個人,而孩子童年期沒有感受過正常的情感互動,他們很容易忽略別人的情感需求。

因為,人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推測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視的人由於長期不關注自己的情緒,因此也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即使能意識到他人情感需求,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別人好起來。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3,還有各種影響:

時常感到空虛;

感覺自己和家人不親近;

很難說出自己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

經常生自己的氣;

有時會沒有明顯原因地感到沮喪、悲傷或憤怒;

如果你覺得自己小時候有過上面的經歷,成年後又經常出現上述多種情況。很可能你就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四,遭受了情感忽視怎麼辦?

1,正視情緒,接納情緒

很多人排斥負面情緒,會把負面情緒當成一種承重的負擔。但其實,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負面情緒的存在總有其原因。

比如:

恐懼提醒我們要小心,進行自我保護

生氣會促使我們捍衛自我,進行反擊

受傷會提醒我們要改變現狀

厭惡會告訴我們要回避某些事或某些人

.....

各類不同的情緒,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使得生活更加有意義。

2,IAAA四步驟

"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一,童年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

下午我帶兒子過馬路,等紅綠燈時,聽見路過的一個小男孩高興的對媽媽說:“媽媽,我這次數學考了95分! ”

媽媽卻略帶指責地說:“怎麼不是100呢,那5分怎麼丟的?”

然後,只見小男孩的臉色立即暗淡下來,再也沒有了歡呼雀躍的心情了。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過類似經歷。

“爸,今天老師罵了我…”

“你到底做錯什麼了,惹老師這麼生氣?”

孩子和好朋友鬧掰了,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忙碌的爸爸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孩子的異樣;

孩子心愛的狗狗死了,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爸媽媽卻不當一回事,並沒有安慰你......

每當我們敞開心扉,鼓起勇氣向父母分享喜怒哀樂時,父母總能用短短几句話,讓我們硬生生的憋回去。爸爸媽媽好像永遠無法感受我們的情緒。

武志紅說:“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父母也許認為,這都是些多大點事,無需理會。或者認為孩子需要堅強獨立,這些小事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卻不曾想,這些有意無意的“忽視”,會成為多年後孩子心裡難以解開的“結”。

當父母沒能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時,就可能出現“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什麼是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所造成的創傷。

喬尼斯·韋伯認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迴應和反饋。

如果父母對孩子情感忽視,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就如同投入了深海,消失無蹤,沒有迴音,這更像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虐待。

情感忽視雖然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可往往傷得最深。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二,情感忽視的現象

2007年美國已證實受到虐待的兒童中,情感忽視佔59%,而這在中國家庭中也很常見。

也許你會困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呢?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不迴應、不及時以及不重視。

1,不迴應。

當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他們的態度卻是批評、否定和質疑的。

比如:孩子摔跤了。

媽媽說:“不痛不痛,快起來。”

孩子說:“媽媽,我腰痛。”

媽媽笑著說:“瞎說,小孩子哪有腰啊。”

孩子摔跤了,是會痛的,這是孩子真實的感受。孩子痛了卻不能說。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的感受不被接納允許,隨之,更多的情緒被隱藏起來了。情緒需要認可,釋放,而不是憋著內化成“傷”。

2,不及時。

有的父母永遠在忙,孩子有需求,不會及時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去傾聽孩子的感受。

還有些父母永遠在忙,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有時差,因為陪伴有限,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總是後知後覺,父母知道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很久之後。

朋友玲說她小時候長得胖,經常被同學取笑,爸媽忙著做生意,每次很想跟父母訴苦,得到父母的安慰,可是回去面對的都是冷冰冰的牆壁。

再見父母時,也早已沒了述說的心情了。因為,我痛的時候,最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卻不在我身邊,那麼事後,我也不再那麼需要你了。

就好比受傷後,等到傷口已經癒合父母再去問還疼不疼,其實已經意義不大了。

3,不重視。

相比內在的情緒,家長更可能會關注孩子的成績,飲食等其他方面的需求,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但因為情感需求相對不那麼明顯。很少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有沒有心事等等。

有的孩子主動找父母交流時,父母也認為只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父母不重視的態度,讓孩子受到情感忽視。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三,情感忽視的影響和傷害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都挺好》中,明玉就被父母一直情感忽視。

蘇明玉雖然沒有收到身體上的虐待和傷害,但是成長過程中,從小被二哥欺負、剝奪各種資源。明玉內心的痛苦和委屈,所有的情緒都一一被父親和母親漠視。

父母的偏心、冷漠和不尊重等情感忽視是對蘇明月的一種“心靈虐待”。

從未感受家庭溫暖的蘇明玉,即使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事業有成,內心也充滿不安全感。

兒童時期被“情感忽視”的人,長大了會怎樣?

1,述情障礙:對自己情緒不熟悉,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

被長期情感忽視的孩子,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更難以表達,釋放情緒。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幫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感。

比如,孩子被同伴搶了玩具,家長及時引導關心孩子:“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於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難過”。

而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會嘲諷孩子的軟弱,無視孩子的眼淚。“哭有什麼用,自己去搶回來! ”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哭,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孩子不明白自己內在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自己為何會哭。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2,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時忽視他人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的情感、情緒經常受到父母的忽視,那麼父母在無形中就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你的情緒是不重要的,你的情感需求是錯的,你不該有這些需求。會造成低自尊感,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會愛別人。在生活中充滿不敢和害怕!

當孩子被父母“否定”,孩子也會有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孩子便學會了隱藏或者壓抑他們的真實感受。受傷痛苦時更不懂得自我關懷。

父母是孩子在世界上情感互動的第一個人,而孩子童年期沒有感受過正常的情感互動,他們很容易忽略別人的情感需求。

因為,人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推測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視的人由於長期不關注自己的情緒,因此也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即使能意識到他人情感需求,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別人好起來。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3,還有各種影響:

時常感到空虛;

感覺自己和家人不親近;

很難說出自己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

經常生自己的氣;

有時會沒有明顯原因地感到沮喪、悲傷或憤怒;

如果你覺得自己小時候有過上面的經歷,成年後又經常出現上述多種情況。很可能你就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四,遭受了情感忽視怎麼辦?

1,正視情緒,接納情緒

很多人排斥負面情緒,會把負面情緒當成一種承重的負擔。但其實,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負面情緒的存在總有其原因。

比如:

恐懼提醒我們要小心,進行自我保護

生氣會促使我們捍衛自我,進行反擊

受傷會提醒我們要改變現狀

厭惡會告訴我們要回避某些事或某些人

.....

各類不同的情緒,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使得生活更加有意義。

2,IAAA四步驟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當你感到某種情緒時,《被忽視的孩子》書中提出IAAA四步驟和自我關懷來學會管理情緒。

第一步:識別(Identify)情緒。說出自己的情感是什麼,是快樂、悲傷、還是愧疚等等。第二步:接納(Accept)情緒。不以對錯來評判情緒。

第三步:歸因(Attribute)情緒。

問自己: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剛才發生的事情是哪個因素讓我產生了這樣的情緒?”

第四步:考慮是否將情緒變為行動(Action) 。

感受一下當下這種情緒讓你想要有哪些行為衝動, 比如,憤怒讓你想打人。

然後,仔細地觀察周圍,在內心描繪看到的情境,比如“對方身邊有幾個朋友”“對方的身材魁梧”,評估自己的行為衝動是不是合適。

2,自我關懷

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情感忽視,對於別人來說這些自然習得的技能就需要成年後你自己去培養了。也就意味著,我們要學會自我關懷。

第一步:學習關愛自己

學會關注自己的需求,開始照顧自己。通過“將自己放在首位”、“鍛鍊身體”、“休息和放鬆”來學習關愛自己。

第二步: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自我約束能力差,是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非常常見的一個問題。

可以嘗試三件事計劃。

也就是,你每天必須做三件你不想做的事,或停止做三件你想做卻不該做的事。並且記錄下來。

"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一,童年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

下午我帶兒子過馬路,等紅綠燈時,聽見路過的一個小男孩高興的對媽媽說:“媽媽,我這次數學考了95分! ”

媽媽卻略帶指責地說:“怎麼不是100呢,那5分怎麼丟的?”

然後,只見小男孩的臉色立即暗淡下來,再也沒有了歡呼雀躍的心情了。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過類似經歷。

“爸,今天老師罵了我…”

“你到底做錯什麼了,惹老師這麼生氣?”

孩子和好朋友鬧掰了,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忙碌的爸爸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孩子的異樣;

孩子心愛的狗狗死了,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爸媽媽卻不當一回事,並沒有安慰你......

每當我們敞開心扉,鼓起勇氣向父母分享喜怒哀樂時,父母總能用短短几句話,讓我們硬生生的憋回去。爸爸媽媽好像永遠無法感受我們的情緒。

武志紅說:“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父母也許認為,這都是些多大點事,無需理會。或者認為孩子需要堅強獨立,這些小事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卻不曾想,這些有意無意的“忽視”,會成為多年後孩子心裡難以解開的“結”。

當父母沒能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時,就可能出現“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什麼是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所造成的創傷。

喬尼斯·韋伯認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迴應和反饋。

如果父母對孩子情感忽視,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就如同投入了深海,消失無蹤,沒有迴音,這更像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虐待。

情感忽視雖然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可往往傷得最深。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二,情感忽視的現象

2007年美國已證實受到虐待的兒童中,情感忽視佔59%,而這在中國家庭中也很常見。

也許你會困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呢?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不迴應、不及時以及不重視。

1,不迴應。

當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他們的態度卻是批評、否定和質疑的。

比如:孩子摔跤了。

媽媽說:“不痛不痛,快起來。”

孩子說:“媽媽,我腰痛。”

媽媽笑著說:“瞎說,小孩子哪有腰啊。”

孩子摔跤了,是會痛的,這是孩子真實的感受。孩子痛了卻不能說。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的感受不被接納允許,隨之,更多的情緒被隱藏起來了。情緒需要認可,釋放,而不是憋著內化成“傷”。

2,不及時。

有的父母永遠在忙,孩子有需求,不會及時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去傾聽孩子的感受。

還有些父母永遠在忙,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有時差,因為陪伴有限,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總是後知後覺,父母知道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很久之後。

朋友玲說她小時候長得胖,經常被同學取笑,爸媽忙著做生意,每次很想跟父母訴苦,得到父母的安慰,可是回去面對的都是冷冰冰的牆壁。

再見父母時,也早已沒了述說的心情了。因為,我痛的時候,最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卻不在我身邊,那麼事後,我也不再那麼需要你了。

就好比受傷後,等到傷口已經癒合父母再去問還疼不疼,其實已經意義不大了。

3,不重視。

相比內在的情緒,家長更可能會關注孩子的成績,飲食等其他方面的需求,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但因為情感需求相對不那麼明顯。很少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有沒有心事等等。

有的孩子主動找父母交流時,父母也認為只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父母不重視的態度,讓孩子受到情感忽視。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三,情感忽視的影響和傷害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都挺好》中,明玉就被父母一直情感忽視。

蘇明玉雖然沒有收到身體上的虐待和傷害,但是成長過程中,從小被二哥欺負、剝奪各種資源。明玉內心的痛苦和委屈,所有的情緒都一一被父親和母親漠視。

父母的偏心、冷漠和不尊重等情感忽視是對蘇明月的一種“心靈虐待”。

從未感受家庭溫暖的蘇明玉,即使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事業有成,內心也充滿不安全感。

兒童時期被“情感忽視”的人,長大了會怎樣?

1,述情障礙:對自己情緒不熟悉,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

被長期情感忽視的孩子,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更難以表達,釋放情緒。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幫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感。

比如,孩子被同伴搶了玩具,家長及時引導關心孩子:“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於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難過”。

而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會嘲諷孩子的軟弱,無視孩子的眼淚。“哭有什麼用,自己去搶回來! ”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哭,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孩子不明白自己內在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自己為何會哭。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2,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時忽視他人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的情感、情緒經常受到父母的忽視,那麼父母在無形中就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你的情緒是不重要的,你的情感需求是錯的,你不該有這些需求。會造成低自尊感,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會愛別人。在生活中充滿不敢和害怕!

當孩子被父母“否定”,孩子也會有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孩子便學會了隱藏或者壓抑他們的真實感受。受傷痛苦時更不懂得自我關懷。

父母是孩子在世界上情感互動的第一個人,而孩子童年期沒有感受過正常的情感互動,他們很容易忽略別人的情感需求。

因為,人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推測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視的人由於長期不關注自己的情緒,因此也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即使能意識到他人情感需求,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別人好起來。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3,還有各種影響:

時常感到空虛;

感覺自己和家人不親近;

很難說出自己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

經常生自己的氣;

有時會沒有明顯原因地感到沮喪、悲傷或憤怒;

如果你覺得自己小時候有過上面的經歷,成年後又經常出現上述多種情況。很可能你就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四,遭受了情感忽視怎麼辦?

1,正視情緒,接納情緒

很多人排斥負面情緒,會把負面情緒當成一種承重的負擔。但其實,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負面情緒的存在總有其原因。

比如:

恐懼提醒我們要小心,進行自我保護

生氣會促使我們捍衛自我,進行反擊

受傷會提醒我們要改變現狀

厭惡會告訴我們要回避某些事或某些人

.....

各類不同的情緒,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使得生活更加有意義。

2,IAAA四步驟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當你感到某種情緒時,《被忽視的孩子》書中提出IAAA四步驟和自我關懷來學會管理情緒。

第一步:識別(Identify)情緒。說出自己的情感是什麼,是快樂、悲傷、還是愧疚等等。第二步:接納(Accept)情緒。不以對錯來評判情緒。

第三步:歸因(Attribute)情緒。

問自己: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剛才發生的事情是哪個因素讓我產生了這樣的情緒?”

第四步:考慮是否將情緒變為行動(Action) 。

感受一下當下這種情緒讓你想要有哪些行為衝動, 比如,憤怒讓你想打人。

然後,仔細地觀察周圍,在內心描繪看到的情境,比如“對方身邊有幾個朋友”“對方的身材魁梧”,評估自己的行為衝動是不是合適。

2,自我關懷

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情感忽視,對於別人來說這些自然習得的技能就需要成年後你自己去培養了。也就意味著,我們要學會自我關懷。

第一步:學習關愛自己

學會關注自己的需求,開始照顧自己。通過“將自己放在首位”、“鍛鍊身體”、“休息和放鬆”來學習關愛自己。

第二步: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自我約束能力差,是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非常常見的一個問題。

可以嘗試三件事計劃。

也就是,你每天必須做三件你不想做的事,或停止做三件你想做卻不該做的事。並且記錄下來。

家長不易發現有種傷害是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所有的愛像投入了深海

比如:

必須做的事:鍛鍊身體,學習,打掃衛生。

停止不應該做的事:曠課,買用不上的東西,聚會總是忍不住喝多了。

在這個訓練中,會剋制你錯誤衝動的行動。

“如果你能堅持練習,你會發現自我調節越來越簡單,管理自己的衝動,完成無獎勵但必要的任務也沒那麼難了,最後它將慢慢發展,直到變成你自主而固有的一部分。”

第三步:自我安慰

當產生負面情緒,我們要學會讓自己好受一些。採取一些健康的自我安慰策略,比如,洗個熱水澡,聽音樂,鍛鍊,出去跑步,騎車,散步等, 靜靜坐著看著窗外發呆,給朋友打電話,看電影等。

當然還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列一張“自我安慰清單”,整理出你的方法,你會更清晰自己該做什麼。

第四步:同情自己

“同情和同理心是人類情感的最高形式之一。”同情自己就是自我關懷的最高層次。

傾聽和接受自己的聲音,培養有愛而堅定的內心聲音:”沒事,相信自己,爭取下次能做得更好。”

允許自己做個普通人,要接納犯錯也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當你對自己也抱有這有力的同情心,你會變成一個全新的你,一個可愛、會犯錯的、不完美的你,有優點也有缺陷,有贏有輸,敏感但堅韌的你。你會變成一個完整的、與自己充分連接的你。”

童年缺失的情感迴應,要靠自己努力找回來。為自己,也為孩子們,重建情感連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