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8大“內心戲”,家長看不懂就糟了'

不完美媽媽 李雲迪 郎朗 發現佩奇 成長課堂 2019-09-18
"

青春期代溝的問題出在哪裡?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

其實,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在溝通中遇到了問題,反思是有必要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的8大理由,看看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些什麼話要對父母說。這些語言代表了青春期孩子的心聲,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No.1

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不瞭解我真正在想什麼,為什麼他們要干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著他們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軀殼,我有靈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腦我也會自己思考。

No.2

似乎只有大人的事才重要

爸爸媽媽對我的事情總是不以為然,好像只有他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現在我有煩惱我根本就不和他們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重視我,也不會安慰,有時候甚至還會笑話,說什麼“這點兒小事有什麼,沒關係”。

No.3

言行不一致

為什麼父母要求我們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我們來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裡,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No.4

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我根本沒有辦法和爸爸媽媽說話,對我的一些意見,他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藉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願聽我的解釋。

No.5

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父母除了每天給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沒完沒了地問我學習的情況,這樣讓我感到很厭煩,總感覺話不投機。在家裡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麼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

No.6

用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氣和他們說心裡話的時候,他們總是先囉嗦一大段的道理,還會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後把自己的思想傳輸給我,實際上只有我贊同他的觀點,他們才不會繼續說下去,如果我不贊同,他們就會一直往下說,直到我很不樂意地接受為止。

No.7

用發火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

上週剛開完家長會,回家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頓。其實,每次考砸了,或者在學校犯了錯誤,我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對,如果平心靜氣地跟我溝通,我會更願意改正的,誰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No.8

父母做不到像朋友一樣

如果我以後做了家長,我不會每天都對孩子板著一張臉。我會和孩子做好朋友,和他聊天、談心,讓他把心裡的想法和委屈都講出來。一個能夠理解我們、能和我們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多麼渴望和需要的啊!


瞭解了孩子這些“內心戲”之後,怎樣才是跟孩子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呢?給大家三條建議。

"

青春期代溝的問題出在哪裡?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

其實,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在溝通中遇到了問題,反思是有必要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的8大理由,看看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些什麼話要對父母說。這些語言代表了青春期孩子的心聲,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No.1

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不瞭解我真正在想什麼,為什麼他們要干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著他們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軀殼,我有靈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腦我也會自己思考。

No.2

似乎只有大人的事才重要

爸爸媽媽對我的事情總是不以為然,好像只有他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現在我有煩惱我根本就不和他們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重視我,也不會安慰,有時候甚至還會笑話,說什麼“這點兒小事有什麼,沒關係”。

No.3

言行不一致

為什麼父母要求我們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我們來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裡,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No.4

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我根本沒有辦法和爸爸媽媽說話,對我的一些意見,他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藉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願聽我的解釋。

No.5

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父母除了每天給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沒完沒了地問我學習的情況,這樣讓我感到很厭煩,總感覺話不投機。在家裡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麼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

No.6

用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氣和他們說心裡話的時候,他們總是先囉嗦一大段的道理,還會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後把自己的思想傳輸給我,實際上只有我贊同他的觀點,他們才不會繼續說下去,如果我不贊同,他們就會一直往下說,直到我很不樂意地接受為止。

No.7

用發火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

上週剛開完家長會,回家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頓。其實,每次考砸了,或者在學校犯了錯誤,我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對,如果平心靜氣地跟我溝通,我會更願意改正的,誰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No.8

父母做不到像朋友一樣

如果我以後做了家長,我不會每天都對孩子板著一張臉。我會和孩子做好朋友,和他聊天、談心,讓他把心裡的想法和委屈都講出來。一個能夠理解我們、能和我們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多麼渴望和需要的啊!


瞭解了孩子這些“內心戲”之後,怎樣才是跟孩子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呢?給大家三條建議。

青春期,孩子的8大“內心戲”,家長看不懂就糟了


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中國的家長們往往喜歡做主包辦,勞心勞力的結果卻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還要受到埋怨。家長們往往忽視了一點,他們自以為是的替孩子考慮,實質上是一種對孩子選擇權利的剝削,更是一種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最直接的表現。

家長因為經驗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安排”很多時候確實是捷徑,可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恰恰不是孩子們需要的。

家長說是為孩子好,孩子說家長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家長說學這個今後有前途,孩子卻說“不喜歡,沒興趣”。

舉個例子:爸爸媽媽一定要兒子學一樣樂器,並且根據他們的喜好選擇了鋼琴,還貌似理智地對孩子講:“我們並不是要你學到什麼水平,也不要你成為李雲迪、郎朗。彈鋼琴對陶冶情操、磨鍊氣質很有好處,甚至有的人說彈鋼琴的人智力水平都高!你就給我好好學吧”

於是,花費大價錢買來鋼琴,更是日復一日的接送孩子學琴、練琴。可孩子從一開始就明確表達了不喜歡的態度,父母就是這樣選擇了無視。

無論是在指導學生選擇興趣愛好也好,選擇報考的高中也好,家長一定要記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裁”。

不要在飯桌上教育孩子

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是件溫馨愉快的事,即使你不言我不語也不會覺得尷尬。然而不少家長卻寧願打破這種沉默,也要利用這種輕鬆的氛圍來教育孩子。

常見的是,父母們喜歡趁著吃飯時間對孩子或是問東問西,或是大講道理,一番說教,或是不斷責備。

所以,沒有哪個孩子會喜歡“飯桌教育”。在這個時間點來對孩子進行說教,不但不能讓孩子更聽話,反而會讓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這會直接導致孩子沒有食慾,消化不良。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厭食症,健康狀況堪憂。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問或是責怪,會讓孩子形成牴觸心理,擴大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影響親子關係的溝通。

嚴重的,導致孩子一到吃飯時心裡就會高度緊張。時間久了,產生某種心理疾病。

飯桌上的氛圍雖然輕鬆活潑,但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拿在飯桌上對孩子說。想要和孩子達到高效的溝通,更全面地瞭解孩子,就需要注意聊的話題。

不問學習,不說煩惱

每個家長都很關注孩子的學習,但是到了餐桌上,就應該先放一放。過多地追問孩子的在校表現,或是考試名次,只會招致孩子的反感。

如果孩子學習有所退步,家長就對其一番責怪,或是大講道理,這就會讓孩子感覺吃飯也是一件很壓抑的事。

但是,聊工作同樣也不適合。這是因為,孩子對大人的工作本就不甚瞭解,說起來也沒共同話題。倘若聊著聊著,就抱怨起工作中的不快,生活中的煩惱,這勢必會冷卻就餐氛圍,也會影響孩子對社會、工作的價值觀。

分享快樂,聊聊感受在飯桌上,適合最簡單的交談。想要孩子多主動和父母說話,就要營造說話的愉快氛圍。

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學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這會帶動孩子的快樂情緒,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或是,問問孩子今天的安排。

最重要的,多去真誠地瞭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說說最近看過的電視劇或電影,收穫到了什麼。或是,這幾天有沒有結交新的朋友。或是,學校裡的飯菜合不合胃口等等。

"

青春期代溝的問題出在哪裡?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

其實,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在溝通中遇到了問題,反思是有必要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的8大理由,看看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些什麼話要對父母說。這些語言代表了青春期孩子的心聲,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No.1

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不瞭解我真正在想什麼,為什麼他們要干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著他們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軀殼,我有靈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腦我也會自己思考。

No.2

似乎只有大人的事才重要

爸爸媽媽對我的事情總是不以為然,好像只有他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現在我有煩惱我根本就不和他們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重視我,也不會安慰,有時候甚至還會笑話,說什麼“這點兒小事有什麼,沒關係”。

No.3

言行不一致

為什麼父母要求我們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我們來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裡,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No.4

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我根本沒有辦法和爸爸媽媽說話,對我的一些意見,他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藉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願聽我的解釋。

No.5

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父母除了每天給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沒完沒了地問我學習的情況,這樣讓我感到很厭煩,總感覺話不投機。在家裡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麼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

No.6

用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氣和他們說心裡話的時候,他們總是先囉嗦一大段的道理,還會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後把自己的思想傳輸給我,實際上只有我贊同他的觀點,他們才不會繼續說下去,如果我不贊同,他們就會一直往下說,直到我很不樂意地接受為止。

No.7

用發火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

上週剛開完家長會,回家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頓。其實,每次考砸了,或者在學校犯了錯誤,我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對,如果平心靜氣地跟我溝通,我會更願意改正的,誰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No.8

父母做不到像朋友一樣

如果我以後做了家長,我不會每天都對孩子板著一張臉。我會和孩子做好朋友,和他聊天、談心,讓他把心裡的想法和委屈都講出來。一個能夠理解我們、能和我們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多麼渴望和需要的啊!


瞭解了孩子這些“內心戲”之後,怎樣才是跟孩子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呢?給大家三條建議。

青春期,孩子的8大“內心戲”,家長看不懂就糟了


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中國的家長們往往喜歡做主包辦,勞心勞力的結果卻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還要受到埋怨。家長們往往忽視了一點,他們自以為是的替孩子考慮,實質上是一種對孩子選擇權利的剝削,更是一種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最直接的表現。

家長因為經驗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安排”很多時候確實是捷徑,可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恰恰不是孩子們需要的。

家長說是為孩子好,孩子說家長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家長說學這個今後有前途,孩子卻說“不喜歡,沒興趣”。

舉個例子:爸爸媽媽一定要兒子學一樣樂器,並且根據他們的喜好選擇了鋼琴,還貌似理智地對孩子講:“我們並不是要你學到什麼水平,也不要你成為李雲迪、郎朗。彈鋼琴對陶冶情操、磨鍊氣質很有好處,甚至有的人說彈鋼琴的人智力水平都高!你就給我好好學吧”

於是,花費大價錢買來鋼琴,更是日復一日的接送孩子學琴、練琴。可孩子從一開始就明確表達了不喜歡的態度,父母就是這樣選擇了無視。

無論是在指導學生選擇興趣愛好也好,選擇報考的高中也好,家長一定要記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裁”。

不要在飯桌上教育孩子

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是件溫馨愉快的事,即使你不言我不語也不會覺得尷尬。然而不少家長卻寧願打破這種沉默,也要利用這種輕鬆的氛圍來教育孩子。

常見的是,父母們喜歡趁著吃飯時間對孩子或是問東問西,或是大講道理,一番說教,或是不斷責備。

所以,沒有哪個孩子會喜歡“飯桌教育”。在這個時間點來對孩子進行說教,不但不能讓孩子更聽話,反而會讓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這會直接導致孩子沒有食慾,消化不良。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厭食症,健康狀況堪憂。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問或是責怪,會讓孩子形成牴觸心理,擴大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影響親子關係的溝通。

嚴重的,導致孩子一到吃飯時心裡就會高度緊張。時間久了,產生某種心理疾病。

飯桌上的氛圍雖然輕鬆活潑,但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拿在飯桌上對孩子說。想要和孩子達到高效的溝通,更全面地瞭解孩子,就需要注意聊的話題。

不問學習,不說煩惱

每個家長都很關注孩子的學習,但是到了餐桌上,就應該先放一放。過多地追問孩子的在校表現,或是考試名次,只會招致孩子的反感。

如果孩子學習有所退步,家長就對其一番責怪,或是大講道理,這就會讓孩子感覺吃飯也是一件很壓抑的事。

但是,聊工作同樣也不適合。這是因為,孩子對大人的工作本就不甚瞭解,說起來也沒共同話題。倘若聊著聊著,就抱怨起工作中的不快,生活中的煩惱,這勢必會冷卻就餐氛圍,也會影響孩子對社會、工作的價值觀。

分享快樂,聊聊感受在飯桌上,適合最簡單的交談。想要孩子多主動和父母說話,就要營造說話的愉快氛圍。

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學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這會帶動孩子的快樂情緒,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或是,問問孩子今天的安排。

最重要的,多去真誠地瞭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說說最近看過的電視劇或電影,收穫到了什麼。或是,這幾天有沒有結交新的朋友。或是,學校裡的飯菜合不合胃口等等。

青春期,孩子的8大“內心戲”,家長看不懂就糟了

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夠體現平等原則的溝通手段。反觀現在的家庭溝通方式,特別是對於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及其所在家庭,效果十分不理想。

其一,家長與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明確。

說的直白一點,很多家長“屈尊”與孩子交朋友、平等對話的目的,還是要教訓孩子,還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複製、粘貼到孩子的腦海裡。

這種完全專制、獨裁的指揮棒不得不說也是孩子的悲哀。他們應該有形成自己獨有價值觀的機會。家長與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響、教育,而是要理解、傾聽。

其二,固化思維限制了與孩子正確的交流。

網上流傳這樣一個非常棒的例子,一期電視節目中,主持人請嘉賓作為母親“對兒子說點什麼”,嘉賓說:“兒子,不要生活在媽媽的陰影裡,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主持人馬上糾正道:您應該說‘兒子,你真棒,在媽媽心裡你是最優秀的,我相信你一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寥寥幾字之差,所表達的期許有很大的不同:

嘉賓的話是居高臨下的希望,主持人的話卻是朋友式的讚美;前者是一種指導,後者是一種鼓勵;兒子聽了媽媽的一番話會自愧不如,繼續生活在媽媽的陰影裡,而主持人的那一番話如果是媽媽說的,會給兒子一種激勵,增強他走出媽媽陰影的自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