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缺乏這個

經常聽到家長對孩子這樣說:

“這次考試考了雙百分的話,我獎勵你一套坦克模型。”

“今天你掃地,我給你五塊錢。”

“如果你吃完這碗飯,等下就帶你去遊樂場。”

你的孩子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缺乏這個

看到這些對話,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這樣的“等價交換”呢?讀書、做家務和吃飯難道不是孩子應該要做好的事情嗎?為什麼需要家長用物質條件來做交換呢?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缺乏內在驅動力。家長使用外在的驅動力誘惑孩子完成分內的事情。

什麼是內在驅動力?

內在驅動力,就是自己驅動自己前進的力量,這個力量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來自於自我。

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提到:

人類行為有三種驅動力,第一種為生物性驅動力,就是生存的動力,第二種是外在動力,就是尋求獎勵,避免懲罰的動力,第三種是內在驅動力,來源於內在,即使在沒有獎勵懲罰的外在條件下,也能夠去努力。

對於孩子來說,養成自我驅動力對學習來說至關重要。接下來我們就討論看看自我驅動力的影響因素和如何培養自我驅動力。

一位群友說:“不管哪一種環境,都有機會打開內在驅動力的那扇大門,問題是有些家長執著於把門關上。”

你的孩子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缺乏這個

父母的哪些行為,破壞了孩子的自我驅動力?

1. 物質獎勵

你的父母有沒有跟你說過,如果考試考了多少分,或者排名多少名,就獎勵一樣東西給你?

這大概是所有父母都用過的鼓勵方式吧。

但是這種方法真的有用嗎?

施瓦茨教授在《科學學習》裡說過:

物質獎勵不是不能用,但是如果孩子在某項活動中已經有內在動力了,那家長就不必再刻意進行物質獎勵。這個時候進行物質獎勵反而很有可能會削弱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對於這些物質獎勵,家長混淆了最初的目的,而孩子也容易產生一種錯誤的觀點,就是所有的付出都要被標上價格,努力學習,是為了這個獎勵,而不是為了自己,這樣也容易讓孩子變得功力和貪婪。

然而原本父母的愛和信任,都應該是父母無條件給與的。

用物質獎勵來敦促孩子學習,這不過是父母偷懶的一種方式。

2. 對比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噩夢一般的對比對象,可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有可能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小時候,聽的最多的就是“你看,那誰誰誰,學習從來不用操心,你再看看你!”

在這些優秀榜樣的鼓勵下,我們常常會暗自下決心,要好好學習,成為父母的驕傲。然而,打開書本,這種學習熱情,大概也就只能維持三分鐘吧。一道解不出的數學題,就能夠輕鬆瓦解我們對學習的熱愛。

這樣的對比,讓孩子以為學習就是為了和父母口中那個優秀的對比者一樣好,或者超過他。如果這個對象是自己的手足,反而不利於家庭的和諧,容易造成盲目競爭。

孩子會在這樣錯誤的對比下,變得自卑,在他看來,父母不喜歡自己,因為自己不夠優秀。

3. 羞辱式批評

很多家長喜歡打著“為你好”的名號去打擊孩子,一道做錯的題目,一次考砸的考試,都可以成為他們打擊孩子的理由。

“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是個窩囊廢,沒出息。”

“我現在花那麼多錢讓你讀書,你就這麼點成績呀,我的錢還不如扔河裡呢。”

場景切換一下,如果一個成年人遭受這樣的批評,他會怎麼樣?稍微有點脾氣的人大概就會反抗,把說這些話的人打一頓吧。

然而,正是因為面對這些暴風式侮辱的是孩子,他們反抗自己的父母,所以就。只能默默忍受著,心裡卻千瘡百孔。

4. 過於在意完美

多多媽媽給多多講解英文數字1到10的時候,總是會特別注意細節,特別是要求多多發音一定要標準,有任何偏差,她都會一一糾正。於是十個數字來來回回居然花了兩個小時,多多還是記不住,甚至第二天覆習的時候,多多充滿了牴觸情緒。

然而平時多多媽媽帶著多多看英文繪本的時候,由於邊玩邊學,多多居然可以輕鬆記住那些水果顏色的單詞。

多多媽媽覺得很奇怪,明明數字的單詞比水果顏色單詞簡單多了,為什麼孩子反而記不住?

這是因為在學習英文數字的時候,多多媽媽要求過於完美,在一次次糾正發音的,讓多多充滿了挫敗感。

學習包含輸入和輸出兩個方面,家長要求完美,立刻要求符合標準的輸出,沒有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內在消化知識,對於孩子來說,壓力太大。

如果小孩學習的動力來自於外在,那麼這種驅動力不會持久,經常變成三分鐘熱度。一旦獎不再是誘餌,那麼他們立即停滯不前,失去學習的興趣。家長不當的行為,不但無法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還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甚至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而當小孩的內在驅動力被激發,那他們就會主動去鑽研。學習對於他們來說,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變成了一種升級打怪的趣味感,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一個沒有內在驅動力的人,隨時都會在漫漫人生路上拋錨。

你的孩子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缺乏這個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心理學家Deci和Ryan認為,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裡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如果這三種基本心裡需要得到滿足,那麼內在驅動力就會提高。

1. 給孩子足夠的信任

小孩子做錯事是一件太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然而很多家長卻把這個小錯無限放大,甚至直接定義了孩子的一生。對於孩子的犯錯,最需要的是家長的鼓勵。

多多最近的考試因為粗心,導致看錯了題目,只拿到了90分,多多媽媽恨鐵不成鋼地責怪多多,甚至說出了這樣的話:“就是因為你粗心,所以你看你總是你們班上的倒數。”此時的多多滿臉的自責和難過。

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說法,給孩子多一點的信任,讓他感受到更多的認可:“你自己能找出原因嗎?我相信你下次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這次考試可不是你的真實水平呀。”

孩子是需要認可的,責怪並不會幫助孩子成長。父母的信任,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不用去考慮結果,因為他知道,父母給了他足夠的信任,他只需要全力以赴就可以了。

2. 正確面對失敗

我記得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當時期末考試的成績是年紀第六,這在要求嚴格的父母眼裡,是無法接受的。原本計劃好的旅遊是必須要取消了,就連去姑姑家玩也不被允許。整個暑假假期,我聽到了無數次這樣的訓話:

“你那麼失敗,榜上無名,以後就只能去打工。”

“要不是你驕傲,成績怎麼能退步那麼多呢!你自己好好反思。”

所以,整整兩個月的假期,我都生活在痛苦和懷疑當中,在父母的責難中,我無法原諒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不會學習的人,甚至就是一個失敗者。以至於成長的過程中,我會特別害怕失敗,因為我沒有能力去面對失敗,害怕聽到失敗後的任何負面評價。

曾經看過美國賓夕法尼亞華裔教授Angela Duckworth的TED演講,她提出:孩子和家長,都應該成為成長型的人。

成長型的人,在面對失敗的時候,會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擁有固定型心態的人,在他們內心,會堅信“我不行”。

3.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

你有沒有發現,相對於家長的協助,小朋友更喜歡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比如,在吃飯這個事情上,小朋友不喜歡父母喂,而喜歡自己拿著勺子吃,哪怕糊得滿臉都是,他也非常開心。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做這件事情上,孩子有了自主權,他可以選擇吃多大一口,或者吃他想吃的東西。

給孩子自由,不是說放任孩子不管,任其胡作非為。而是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而孩子通過這種自由,滿足了他的成就感。相對於父母的全程包辦,他更享受自己完成的“勝利感”。

你的孩子不愛學習?那是因為缺乏這個

愛學習的孩子,應該都是源於內在驅動力,他們熱愛學習,即使沒有外在因素,自己也會主動去學習,並且享受學習的樂趣。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來教育孩子。同時也需要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和耐心,不為難孩子,也不要為難自己,給孩子足夠的愛與自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