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

我之前寫了一篇文章《家長與青少年溝通都有哪些話題》,其中列舉了很多與孩子溝通的話題,但是關於“我們為什麼要上學”,我認為應該單獨拿出來討論。

“上學長大了有出息”、“上學能夠有個好工作,多掙錢”、“上學長大了好當官”,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觀點,也是經常與孩子溝通關於為什麼要上學時常用的語言。但是,大多時候這些說法並不能說服孩子,孩子還是貪玩,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這個題目不僅僅對孩子不容易理解,就是對於成人也不是很容易說清楚。

"

我之前寫了一篇文章《家長與青少年溝通都有哪些話題》,其中列舉了很多與孩子溝通的話題,但是關於“我們為什麼要上學”,我認為應該單獨拿出來討論。

“上學長大了有出息”、“上學能夠有個好工作,多掙錢”、“上學長大了好當官”,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觀點,也是經常與孩子溝通關於為什麼要上學時常用的語言。但是,大多時候這些說法並不能說服孩子,孩子還是貪玩,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這個題目不僅僅對孩子不容易理解,就是對於成人也不是很容易說清楚。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寫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中提到他六十歲才能來嘗試回答“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大江寫道這個問題曾困擾了他多年,一直到大江自己也有了孩子。大江的兒子腦部與智能發展異常,但對音樂卻驚人地敏銳的,大江的兒子在上學的教室中面對嘈雜的小朋友痛苦地掩著耳朵,大江無法回答為什麼必須讓孩子上學。直到他看到兒子在學校交到了朋友,並更進一步發展他在音樂上的才能,他才回答自己,上學是為了“充分理解自己,建立與他人的聯繫”

美國人布克爾﹒華盛頓寫的一本書《我們為什麼要上學》,美國總統奧巴馬傾情推薦。講述了作者從一名黑奴到美國一位傑出人物的點滴故事。布克爾·華盛頓(1856—1915),美國政治家、教育家和演講家。1890年到1915年間美國黑人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是一名黑奴,美國廢除奴隸制度之後,他在鹽礦打工,邊打工邊學習,後來他又去漢普頓求學,求學路上窮困潦倒,沒錢吃飯,住在橋洞裡,邊打工邊學習,最後1872年曆經考驗考入漢普頓學院。

1875年6月,讀完了漢普頓學院的本科。他在這所學校得到的最大益處,可以分成兩類:第一是和阿穆斯特朗將軍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接觸,這個人是他有幸認識的人當中,最難得、最堅強、最完美的傑出人物。第二是在漢普頓的學習使他第一次懂得教育對一個人的功用。在到漢普頓以前,他很多的想法和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的一樣,以為獲得教育就是能讓自己過上舒服日子,用不著出苦力去做工。在漢普頓,他不但明白了勞動的真正意義--勞動並不是丟臉的事,熱愛勞動,不僅僅為了通過勞動可以獲取財富,也為勞動的本身的意義--為養成自立的精神--去幫助別人產生能力。布克爾最初有著強烈的願望是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後來就為改變黑人的教育狀況開辦學校而不斷努力,雖然面臨各種困難,但是最後走向成功,是一個典型的靠內驅力推動學習的例子。

"

我之前寫了一篇文章《家長與青少年溝通都有哪些話題》,其中列舉了很多與孩子溝通的話題,但是關於“我們為什麼要上學”,我認為應該單獨拿出來討論。

“上學長大了有出息”、“上學能夠有個好工作,多掙錢”、“上學長大了好當官”,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觀點,也是經常與孩子溝通關於為什麼要上學時常用的語言。但是,大多時候這些說法並不能說服孩子,孩子還是貪玩,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這個題目不僅僅對孩子不容易理解,就是對於成人也不是很容易說清楚。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寫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中提到他六十歲才能來嘗試回答“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大江寫道這個問題曾困擾了他多年,一直到大江自己也有了孩子。大江的兒子腦部與智能發展異常,但對音樂卻驚人地敏銳的,大江的兒子在上學的教室中面對嘈雜的小朋友痛苦地掩著耳朵,大江無法回答為什麼必須讓孩子上學。直到他看到兒子在學校交到了朋友,並更進一步發展他在音樂上的才能,他才回答自己,上學是為了“充分理解自己,建立與他人的聯繫”

美國人布克爾﹒華盛頓寫的一本書《我們為什麼要上學》,美國總統奧巴馬傾情推薦。講述了作者從一名黑奴到美國一位傑出人物的點滴故事。布克爾·華盛頓(1856—1915),美國政治家、教育家和演講家。1890年到1915年間美國黑人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是一名黑奴,美國廢除奴隸制度之後,他在鹽礦打工,邊打工邊學習,後來他又去漢普頓求學,求學路上窮困潦倒,沒錢吃飯,住在橋洞裡,邊打工邊學習,最後1872年曆經考驗考入漢普頓學院。

1875年6月,讀完了漢普頓學院的本科。他在這所學校得到的最大益處,可以分成兩類:第一是和阿穆斯特朗將軍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接觸,這個人是他有幸認識的人當中,最難得、最堅強、最完美的傑出人物。第二是在漢普頓的學習使他第一次懂得教育對一個人的功用。在到漢普頓以前,他很多的想法和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的一樣,以為獲得教育就是能讓自己過上舒服日子,用不著出苦力去做工。在漢普頓,他不但明白了勞動的真正意義--勞動並不是丟臉的事,熱愛勞動,不僅僅為了通過勞動可以獲取財富,也為勞動的本身的意義--為養成自立的精神--去幫助別人產生能力。布克爾最初有著強烈的願望是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後來就為改變黑人的教育狀況開辦學校而不斷努力,雖然面臨各種困難,但是最後走向成功,是一個典型的靠內驅力推動學習的例子。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布克爾﹒華盛頓《我們為什麼要上學》是2014年在中國出版的,開篇就收錄了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郡韋克菲爾德高中對全美中小學生的的演講,題目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上學”。他首先講到的就是:“我要說一下你們對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你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你們的責任就是去尋找自己的才能,而教育就是幫助你們發現自己才能的階梯。也許,你能夠寫出優美的文章,甚至可以在報紙或者雜誌上發表,但如果你沒有常常練習寫作,你就不會發現自己的才能;也許,你可以成為偉大的發明家、創造家,發明出像iPhone一樣有名的東西,但如果你不在實驗課上多做幾次試驗,你就不會發現自己的天賦;也許,你能夠成為傑出的議員或者優秀的法官,但如果你不加入社團或者參加辯論賽,你就不會發現自己的長處。

面對“我們為什麼要上學”這個問題,一位平民爸爸的回答,很接地氣,值得參考。

兒子上學不久問爸爸:“爸爸,我為什麼要上學呢?”

爸爸說:兒子,你知道吧?一顆小樹長一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當柴燒;十年的樹可以做檁條;二十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傢俱等等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幹不了別的。

如果上6年學,小學畢業,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築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當個小商小販,小學的知識夠用了。

如果上9年學,初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學,高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學畢業,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樑了。

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他就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

爸爸問: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

兒子:丟人。

爸爸說: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幹活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

不是說不上學,或上學少就沒用。就像一年的小樹一樣,有用,但用處不如大樹多。不讀書或讀書少也有用,但對社會的貢獻少,他們賺的錢就少。讀書多,花的錢也多,用的時間也多,但是貢獻大,自己賺的錢也多。

"

我之前寫了一篇文章《家長與青少年溝通都有哪些話題》,其中列舉了很多與孩子溝通的話題,但是關於“我們為什麼要上學”,我認為應該單獨拿出來討論。

“上學長大了有出息”、“上學能夠有個好工作,多掙錢”、“上學長大了好當官”,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觀點,也是經常與孩子溝通關於為什麼要上學時常用的語言。但是,大多時候這些說法並不能說服孩子,孩子還是貪玩,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這個題目不僅僅對孩子不容易理解,就是對於成人也不是很容易說清楚。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寫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中提到他六十歲才能來嘗試回答“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大江寫道這個問題曾困擾了他多年,一直到大江自己也有了孩子。大江的兒子腦部與智能發展異常,但對音樂卻驚人地敏銳的,大江的兒子在上學的教室中面對嘈雜的小朋友痛苦地掩著耳朵,大江無法回答為什麼必須讓孩子上學。直到他看到兒子在學校交到了朋友,並更進一步發展他在音樂上的才能,他才回答自己,上學是為了“充分理解自己,建立與他人的聯繫”

美國人布克爾﹒華盛頓寫的一本書《我們為什麼要上學》,美國總統奧巴馬傾情推薦。講述了作者從一名黑奴到美國一位傑出人物的點滴故事。布克爾·華盛頓(1856—1915),美國政治家、教育家和演講家。1890年到1915年間美國黑人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是一名黑奴,美國廢除奴隸制度之後,他在鹽礦打工,邊打工邊學習,後來他又去漢普頓求學,求學路上窮困潦倒,沒錢吃飯,住在橋洞裡,邊打工邊學習,最後1872年曆經考驗考入漢普頓學院。

1875年6月,讀完了漢普頓學院的本科。他在這所學校得到的最大益處,可以分成兩類:第一是和阿穆斯特朗將軍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接觸,這個人是他有幸認識的人當中,最難得、最堅強、最完美的傑出人物。第二是在漢普頓的學習使他第一次懂得教育對一個人的功用。在到漢普頓以前,他很多的想法和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的一樣,以為獲得教育就是能讓自己過上舒服日子,用不著出苦力去做工。在漢普頓,他不但明白了勞動的真正意義--勞動並不是丟臉的事,熱愛勞動,不僅僅為了通過勞動可以獲取財富,也為勞動的本身的意義--為養成自立的精神--去幫助別人產生能力。布克爾最初有著強烈的願望是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後來就為改變黑人的教育狀況開辦學校而不斷努力,雖然面臨各種困難,但是最後走向成功,是一個典型的靠內驅力推動學習的例子。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布克爾﹒華盛頓《我們為什麼要上學》是2014年在中國出版的,開篇就收錄了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郡韋克菲爾德高中對全美中小學生的的演講,題目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上學”。他首先講到的就是:“我要說一下你們對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你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你們的責任就是去尋找自己的才能,而教育就是幫助你們發現自己才能的階梯。也許,你能夠寫出優美的文章,甚至可以在報紙或者雜誌上發表,但如果你沒有常常練習寫作,你就不會發現自己的才能;也許,你可以成為偉大的發明家、創造家,發明出像iPhone一樣有名的東西,但如果你不在實驗課上多做幾次試驗,你就不會發現自己的天賦;也許,你能夠成為傑出的議員或者優秀的法官,但如果你不加入社團或者參加辯論賽,你就不會發現自己的長處。

面對“我們為什麼要上學”這個問題,一位平民爸爸的回答,很接地氣,值得參考。

兒子上學不久問爸爸:“爸爸,我為什麼要上學呢?”

爸爸說:兒子,你知道吧?一顆小樹長一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當柴燒;十年的樹可以做檁條;二十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傢俱等等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幹不了別的。

如果上6年學,小學畢業,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築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當個小商小販,小學的知識夠用了。

如果上9年學,初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學,高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學畢業,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樑了。

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他就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

爸爸問: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

兒子:丟人。

爸爸說: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幹活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

不是說不上學,或上學少就沒用。就像一年的小樹一樣,有用,但用處不如大樹多。不讀書或讀書少也有用,但對社會的貢獻少,他們賺的錢就少。讀書多,花的錢也多,用的時間也多,但是貢獻大,自己賺的錢也多。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上學可以在學校接觸到你生活圈中沒有的傑出人物,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獲得友誼,和好朋友相處會很快樂;上學可以學到知識和技能,發現你的潛能,為就業或創業打下基礎,那樣才能自食其力,才能活得有尊嚴;上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可以得到不同學歷,獲得選擇職業的機會和能力……

知識可以自己在實踐中得到,但太慢,並且一個人不可能、也不必要經歷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須向長輩、向其它人學習。如果沒有學校教育,一個人在十幾年的時間學會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知識,可能要更長的時間才行。學校教育是目前為止最為高效的教育方式,所以還是上大學比較好。

是不是不上大學就一定生活不好麼?也不是,正如一個人上了小學不一定比不上小學生活就好一樣,人上了大學也不一定比不上大學的人生活就好。但上大學一定是為你更好或者叫更自由的生活創造了一個條件。

"

我之前寫了一篇文章《家長與青少年溝通都有哪些話題》,其中列舉了很多與孩子溝通的話題,但是關於“我們為什麼要上學”,我認為應該單獨拿出來討論。

“上學長大了有出息”、“上學能夠有個好工作,多掙錢”、“上學長大了好當官”,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觀點,也是經常與孩子溝通關於為什麼要上學時常用的語言。但是,大多時候這些說法並不能說服孩子,孩子還是貪玩,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這個題目不僅僅對孩子不容易理解,就是對於成人也不是很容易說清楚。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寫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中提到他六十歲才能來嘗試回答“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大江寫道這個問題曾困擾了他多年,一直到大江自己也有了孩子。大江的兒子腦部與智能發展異常,但對音樂卻驚人地敏銳的,大江的兒子在上學的教室中面對嘈雜的小朋友痛苦地掩著耳朵,大江無法回答為什麼必須讓孩子上學。直到他看到兒子在學校交到了朋友,並更進一步發展他在音樂上的才能,他才回答自己,上學是為了“充分理解自己,建立與他人的聯繫”

美國人布克爾﹒華盛頓寫的一本書《我們為什麼要上學》,美國總統奧巴馬傾情推薦。講述了作者從一名黑奴到美國一位傑出人物的點滴故事。布克爾·華盛頓(1856—1915),美國政治家、教育家和演講家。1890年到1915年間美國黑人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是一名黑奴,美國廢除奴隸制度之後,他在鹽礦打工,邊打工邊學習,後來他又去漢普頓求學,求學路上窮困潦倒,沒錢吃飯,住在橋洞裡,邊打工邊學習,最後1872年曆經考驗考入漢普頓學院。

1875年6月,讀完了漢普頓學院的本科。他在這所學校得到的最大益處,可以分成兩類:第一是和阿穆斯特朗將軍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接觸,這個人是他有幸認識的人當中,最難得、最堅強、最完美的傑出人物。第二是在漢普頓的學習使他第一次懂得教育對一個人的功用。在到漢普頓以前,他很多的想法和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的一樣,以為獲得教育就是能讓自己過上舒服日子,用不著出苦力去做工。在漢普頓,他不但明白了勞動的真正意義--勞動並不是丟臉的事,熱愛勞動,不僅僅為了通過勞動可以獲取財富,也為勞動的本身的意義--為養成自立的精神--去幫助別人產生能力。布克爾最初有著強烈的願望是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後來就為改變黑人的教育狀況開辦學校而不斷努力,雖然面臨各種困難,但是最後走向成功,是一個典型的靠內驅力推動學習的例子。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布克爾﹒華盛頓《我們為什麼要上學》是2014年在中國出版的,開篇就收錄了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郡韋克菲爾德高中對全美中小學生的的演講,題目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上學”。他首先講到的就是:“我要說一下你們對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你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你們的責任就是去尋找自己的才能,而教育就是幫助你們發現自己才能的階梯。也許,你能夠寫出優美的文章,甚至可以在報紙或者雜誌上發表,但如果你沒有常常練習寫作,你就不會發現自己的才能;也許,你可以成為偉大的發明家、創造家,發明出像iPhone一樣有名的東西,但如果你不在實驗課上多做幾次試驗,你就不會發現自己的天賦;也許,你能夠成為傑出的議員或者優秀的法官,但如果你不加入社團或者參加辯論賽,你就不會發現自己的長處。

面對“我們為什麼要上學”這個問題,一位平民爸爸的回答,很接地氣,值得參考。

兒子上學不久問爸爸:“爸爸,我為什麼要上學呢?”

爸爸說:兒子,你知道吧?一顆小樹長一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當柴燒;十年的樹可以做檁條;二十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傢俱等等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幹不了別的。

如果上6年學,小學畢業,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築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當個小商小販,小學的知識夠用了。

如果上9年學,初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學,高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學畢業,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樑了。

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他就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

爸爸問: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

兒子:丟人。

爸爸說: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幹活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

不是說不上學,或上學少就沒用。就像一年的小樹一樣,有用,但用處不如大樹多。不讀書或讀書少也有用,但對社會的貢獻少,他們賺的錢就少。讀書多,花的錢也多,用的時間也多,但是貢獻大,自己賺的錢也多。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上學可以在學校接觸到你生活圈中沒有的傑出人物,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獲得友誼,和好朋友相處會很快樂;上學可以學到知識和技能,發現你的潛能,為就業或創業打下基礎,那樣才能自食其力,才能活得有尊嚴;上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可以得到不同學歷,獲得選擇職業的機會和能力……

知識可以自己在實踐中得到,但太慢,並且一個人不可能、也不必要經歷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須向長輩、向其它人學習。如果沒有學校教育,一個人在十幾年的時間學會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知識,可能要更長的時間才行。學校教育是目前為止最為高效的教育方式,所以還是上大學比較好。

是不是不上大學就一定生活不好麼?也不是,正如一個人上了小學不一定比不上小學生活就好一樣,人上了大學也不一定比不上大學的人生活就好。但上大學一定是為你更好或者叫更自由的生活創造了一個條件。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