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汙言穢語”中的成長密碼

破解“汙言穢語”中的成長密碼

比比看誰遠。閻濤 繪

很多幼兒家長都發現,在某一個階段,孩子對排洩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比如興致勃勃地觀察自己的大便,和小夥伴比賽誰尿得遠,模仿各種屁的聲音……幼兒不僅喜歡研究屎尿屁,還喜歡不分場合不分人群地說與屎尿屁相關的髒話和笑話。雖說童言無忌,但孩子的口無遮攔還是讓家長尷尬緊張,他們不允許自己的孩子不禮貌沒教養。可是家長越是如臨大敵地呵斥禁止,孩子卻越說得起勁。

那麼,孩子為何熱衷於屎尿屁這個“有味兒”的話題呢?孩子學壞了嗎?其實,屎尿屁這個小問題當中卻隱藏著孩子身心發展信息的大學問,當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問題。

“汙言穢語”釋放並積聚心理能量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的心理髮展與生理功能的發展緊密聯繫,它源於一種叫作力比多的本能力量的驅動。力比多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投放於不同的身體部位,由此形成性心理髮展的不同階段。據其觀點,1—3歲的寶寶處於肛欲期,3—5歲的幼兒處於生殖器期。在這個時期,孩子通過對大小便的控制,打開了探索自己身體的新窗口。幼兒正是在不斷認識、探索自己身體的過程中,學會了從掌控自己的排洩中獲得快感,進而體驗自我的掌控感、力量感和成就感,帶來心理上滿足的同時,自我意識也在逐步萌芽。如果家人對孩子過於苛刻嚴厲,就會適得其反,甚至產生這個階段的停滯或阻礙。

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兒童語言蓬勃發展的關鍵期。3—5歲是所謂的“汙言穢語”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幼兒自我意識有了重大發展,語言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在對語言的掌握和使用中,幼兒逐步體會到語言的力量。所以,幼兒會把排洩的快感和語言的力量相結合,以至於幾乎所有幼兒都會出現滿嘴屎尿屁的階段。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些現象時,家長不必過於憂心,他們並不完全明白這些話語在文化中代表的惡意和羞恥,他們只是在釋放生長的力量,在探索自我,在試探語言的力量。當這個階段積聚了足夠的心理能量,幼兒就會自然而然進入成長的新階段,對屎尿屁的熱情自然就會退卻。

“汙言穢語”刻錄著兒童世界的通關密碼

儘管成人對不雅話語緘口不談,卻不得不承認,屎尿屁這樣的話題常常成為孩子們進行社交的“通關文牒”。它常常像一個導火線,只要誰不小心點燃了這個苗頭,再陌生的孩子也能立馬消除拘謹和擔憂,很快成為親密的同伴和盟友。

4歲的叮噹去5歲的妮妮家做客。兩個孩子初次見面,不論妮妮姐姐拿什麼玩具,都不能讓叮噹停止往媽媽懷裡鑽。這時妮妮拿了一個半舊的佩奇玩具,開心地說:“佩奇會放屁!”一邊說一邊擠壓,佩奇的爛洞發出噗嗤嗤的聲音。叮噹立刻不哭不鬧地精神起來。“還能這樣放!”兩個孩子頭抵著頭琢磨起“屁”來,時不時笑成一團。

當你詢問孩子為什麼愛說與屎尿屁相關的話,他們的回答總有出奇一致的地方:“因為很好玩呀!”“因為很好笑!”幼兒覺得好玩是一種幽默感,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還很有限,把生活中熟悉的屎尿屁當作一種幽默的載體和社交的萬能鑰匙。這也難怪孩子們不分場合人群地使用,這些看似沒禮貌的惡作劇,其實是孩子獨有的社交方式。

當媽媽不讓買玩具時,孩子可能叫聲“臭媽媽”;當親朋好友聚餐時,孩子可能會說“南瓜像大便”,當惹大人生氣時,他甚至可能“火上澆油”地歡快大叫“媽媽放屁”。他們用這樣一種“不雅”的方式進入一段熟悉或並不熟悉的社交關係,用他們以為的幽默應對著生活中的小失落和小危機,用這種孩子才懂的幽默在自己的小群體中尋求更多關注和成就感。

“汙言穢語”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汙言穢語”這個正常的成長小插曲,有時卻會持續發酵,延續很長時間,實際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兒童養育與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是家庭教育方式強硬,比如總以禁忌代替理解。

一進門,然然就盯著我看。我問:“阿姨的圍巾好看嗎?”然然咯咯笑:“像大象的大便。”媽媽立刻訓斥:“怎麼又說這些,不準說了!”然然比畫道:“動物園裡大象大便這麼大!”媽媽嚴肅地說:“你這麼不乖,別吃飯了!”然然臉上閃過一絲不悅,接著跳上沙發一邊跳一邊為大便歡呼,媽媽氣急敗壞地捉她,她邊跑邊笑:“大便, 大便,臭大便……”

在一個文明社會,屎尿屁無疑是文化中的一種話語禁忌。大人往往談屎色變,不由分說地打斷、批評和制止。成人的這種態度增加了這類話語的隱祕和特別,會激起孩子更多的好奇心。同時,3—6歲正是兒童自主性發展與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幼兒期望在與成人的關係中得到更多的平等和自主,渴望擁有和運用自己的力量。當屎尿屁這種“汙言穢語”成為一種強制禁忌時,幼兒就會挑戰父母的權威、對抗話語禁忌,在“越挫越勇”中獲得成就感甚至優越感。

其次是家庭教育中,成人對幼兒情緒情感的關注和引導不足。

有些孩子會故意頻繁地說“汙言穢語”,對這樣的孩子,家長總是有著道德方面的擔憂和屢教不改的苦惱:“孩子是不是變壞了?”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感受不到足夠的關注和愛,出於逆反心理和抵償心理,孩子才會“鋌而走險”,故意用刺激成人、違背成人意願和禁令的方式尋求更多的關注。這樣的孩子非但不是可惡的,反而是可憐的,成人與其在孩子身上嘗試各種方法,不如從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和關懷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線索。

同時,成人也要考慮孩子是否有情緒壓力,是否找不到情緒表達的語言和方式,才會用與排洩相關的話語來宣洩情緒。這時成人可以和孩子談心,幫助孩子選擇適當的宣洩方法。例如,引導孩子把不高興和不愉快的事情說出來。交談本身就有很好的療傷和緩解情緒的作用。

化“汙言穢語”為成長能量

面對孩子的“汙言穢語”,首先,成人要放下文明標尺和話語禁忌,以平常心來對待。當孩子口出不雅時,成人不妨淡化處理,讓孩子知道屎尿屁只是世間萬事萬物中平常的東西,沒有什麼特別的,不必特別關注,也不需要時時掛在嘴邊。

如果孩子正處於對屎尿屁極其感興趣的“汙言穢語期”,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比如選一些與屎尿屁相關的繪本進行親子共讀,既能對屎尿屁進行科普,滿足孩子探索的慾望,也能釋放孩子這個時期對排洩和性相關的心理能量。

其次,嘗試使用這個進入幼兒世界的“通關文牒”。在某些時刻,成人可以放下自己的權威,和孩子進行一個關於屎尿屁的對話也未嘗不可。成人對這個話題的參與能夠迅速和幼兒建立起融洽親密的關係。

再其次,關注幼兒的情感和情緒。家長要透過屎尿屁等話語,反思在養育孩子中的問題,注意孩子的不良情緒,教會孩子如何表達和疏導。同時,孩子有敏銳觀察別人情緒的能力,能夠很快感受到對方真實的情感。當孩子在說“汙言穢語”時,家長可以轉強為弱,不是禁止呵斥,而是認真對孩子表達自己對這些話語的感受,並耐心引導孩子感知他人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語言有時是會傷人的。

劉曉東說:“兒童的生活是轉變的生長的。”我們無須對孩子生長中的本能需求感到憂慮,因為孩子不會總保持在這一水平,他們自然而然會有更高更好的追求。當孩子口中又出現了“屎尿屁”,不必杞人憂天甚至畫蛇添足,而是需要捕捉和理解其中隱藏的孩子身心發展的信息,反思家庭教育的疏忽和不足,以積極促進的參與者和輔助者的身份,引導孩子完成這個階段發展的任務。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