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自我認知混亂影響對自己外貌的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所謂自我認知,無非是指積極地探索、選擇、對本質的把握等。

1. 兒童“自我認知”的萌芽以及童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兒童自我認知的起點就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大約在孩子2-3歲時就會出現,比如他們會指著自己的玩具說,這是我的,你不可能碰,當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弄壞後,他會憤怒的指責對方。

這時候的孩子也變得很有主見,他們學會了拒絕,比如媽媽給他準備了一件外套,但他卻想要穿自己喜歡的,孩子在用語言和行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童年時期的自我認知就是對任何事情出於好奇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在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上,他們對自我認知的方式也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一般都是身邊的人,比如老師、家長和朋友,可以說,別人的話類似於一面鏡子,孩子會根據別人的話分析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外貌等等。

所以一旦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會盲目追逐別人的讚美和認可,陷入“討好型人格”中無法自拔。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自我認知混亂影響對自己外貌的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所謂自我認知,無非是指積極地探索、選擇、對本質的把握等。

1. 兒童“自我認知”的萌芽以及童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兒童自我認知的起點就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大約在孩子2-3歲時就會出現,比如他們會指著自己的玩具說,這是我的,你不可能碰,當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弄壞後,他會憤怒的指責對方。

這時候的孩子也變得很有主見,他們學會了拒絕,比如媽媽給他準備了一件外套,但他卻想要穿自己喜歡的,孩子在用語言和行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童年時期的自我認知就是對任何事情出於好奇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在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上,他們對自我認知的方式也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一般都是身邊的人,比如老師、家長和朋友,可以說,別人的話類似於一面鏡子,孩子會根據別人的話分析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外貌等等。

所以一旦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會盲目追逐別人的讚美和認可,陷入“討好型人格”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大環境和家長的外貌焦慮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看臉時代,正所謂,生在大環境不得不低頭,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已經對孩子的外貌表現出焦慮了。

比如前陣子的一個採訪: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顏值不如別人,這對以後的就業和婚戀等方面是很吃虧的,於是有些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去整容,他們也允許孩子通過整容來提升個人形象。

家長對外貌的焦慮也可以從整容低齡化的數據上看出來,當前,我國已經有800萬人進行了整容,而80%的整容者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佔將近一半,大約有四百萬的學生會進行整容,而假期也是整容的主要時間。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自我認知混亂影響對自己外貌的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所謂自我認知,無非是指積極地探索、選擇、對本質的把握等。

1. 兒童“自我認知”的萌芽以及童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兒童自我認知的起點就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大約在孩子2-3歲時就會出現,比如他們會指著自己的玩具說,這是我的,你不可能碰,當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弄壞後,他會憤怒的指責對方。

這時候的孩子也變得很有主見,他們學會了拒絕,比如媽媽給他準備了一件外套,但他卻想要穿自己喜歡的,孩子在用語言和行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童年時期的自我認知就是對任何事情出於好奇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在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上,他們對自我認知的方式也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一般都是身邊的人,比如老師、家長和朋友,可以說,別人的話類似於一面鏡子,孩子會根據別人的話分析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外貌等等。

所以一旦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會盲目追逐別人的讚美和認可,陷入“討好型人格”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大環境和家長的外貌焦慮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看臉時代,正所謂,生在大環境不得不低頭,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已經對孩子的外貌表現出焦慮了。

比如前陣子的一個採訪: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顏值不如別人,這對以後的就業和婚戀等方面是很吃虧的,於是有些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去整容,他們也允許孩子通過整容來提升個人形象。

家長對外貌的焦慮也可以從整容低齡化的數據上看出來,當前,我國已經有800萬人進行了整容,而80%的整容者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佔將近一半,大約有四百萬的學生會進行整容,而假期也是整容的主要時間。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從當前的整容人群中也能看出,最小的整容患者是10歲,而且也並非是個例,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有家長過於在乎孩子的顏值,孩子7歲的時候就去做了雙眼皮手術。

這種大環境下的焦慮感,也折射出價值觀的單一,大部分的家長都抱著顏值即正義的心態活著,自然而然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過分注重外貌而無法客觀的接受自己。

也只有他們不再認為顏值能改變一個的命運,不漂亮就落後於別人時,孩子才能夠從畸形的審美風氣中逃脫出來,他們才會專注提升自己的內在美和內涵。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自我認知混亂影響對自己外貌的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所謂自我認知,無非是指積極地探索、選擇、對本質的把握等。

1. 兒童“自我認知”的萌芽以及童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兒童自我認知的起點就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大約在孩子2-3歲時就會出現,比如他們會指著自己的玩具說,這是我的,你不可能碰,當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弄壞後,他會憤怒的指責對方。

這時候的孩子也變得很有主見,他們學會了拒絕,比如媽媽給他準備了一件外套,但他卻想要穿自己喜歡的,孩子在用語言和行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童年時期的自我認知就是對任何事情出於好奇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在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上,他們對自我認知的方式也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一般都是身邊的人,比如老師、家長和朋友,可以說,別人的話類似於一面鏡子,孩子會根據別人的話分析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外貌等等。

所以一旦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會盲目追逐別人的讚美和認可,陷入“討好型人格”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大環境和家長的外貌焦慮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看臉時代,正所謂,生在大環境不得不低頭,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已經對孩子的外貌表現出焦慮了。

比如前陣子的一個採訪: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顏值不如別人,這對以後的就業和婚戀等方面是很吃虧的,於是有些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去整容,他們也允許孩子通過整容來提升個人形象。

家長對外貌的焦慮也可以從整容低齡化的數據上看出來,當前,我國已經有800萬人進行了整容,而80%的整容者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佔將近一半,大約有四百萬的學生會進行整容,而假期也是整容的主要時間。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從當前的整容人群中也能看出,最小的整容患者是10歲,而且也並非是個例,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有家長過於在乎孩子的顏值,孩子7歲的時候就去做了雙眼皮手術。

這種大環境下的焦慮感,也折射出價值觀的單一,大部分的家長都抱著顏值即正義的心態活著,自然而然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過分注重外貌而無法客觀的接受自己。

也只有他們不再認為顏值能改變一個的命運,不漂亮就落後於別人時,孩子才能夠從畸形的審美風氣中逃脫出來,他們才會專注提升自己的內在美和內涵。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自我認知能力還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1. 安全感

一個人自我認知度高,才會更有安全感,這樣你會更清楚知道問題所在,當挫折出現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哪些行為對事情的結果是有影響的。

有人的性格脾氣是暴躁的,自我認知也會很差,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存在嚴重的問題,所以總是在跟別人發生矛盾,之後會被別人嫌棄,但他卻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過來還會怪罪別人太做作,這種情況多次發生,會很難在任何關係裡有安全感,所以你會感覺到全世界都是討厭你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活出自我價值,他們才能完善自我認知能力,才會學會改變,並且得到別人的認可。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自我認知混亂影響對自己外貌的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所謂自我認知,無非是指積極地探索、選擇、對本質的把握等。

1. 兒童“自我認知”的萌芽以及童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兒童自我認知的起點就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大約在孩子2-3歲時就會出現,比如他們會指著自己的玩具說,這是我的,你不可能碰,當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弄壞後,他會憤怒的指責對方。

這時候的孩子也變得很有主見,他們學會了拒絕,比如媽媽給他準備了一件外套,但他卻想要穿自己喜歡的,孩子在用語言和行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童年時期的自我認知就是對任何事情出於好奇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在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上,他們對自我認知的方式也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一般都是身邊的人,比如老師、家長和朋友,可以說,別人的話類似於一面鏡子,孩子會根據別人的話分析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外貌等等。

所以一旦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會盲目追逐別人的讚美和認可,陷入“討好型人格”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大環境和家長的外貌焦慮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看臉時代,正所謂,生在大環境不得不低頭,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已經對孩子的外貌表現出焦慮了。

比如前陣子的一個採訪: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顏值不如別人,這對以後的就業和婚戀等方面是很吃虧的,於是有些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去整容,他們也允許孩子通過整容來提升個人形象。

家長對外貌的焦慮也可以從整容低齡化的數據上看出來,當前,我國已經有800萬人進行了整容,而80%的整容者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佔將近一半,大約有四百萬的學生會進行整容,而假期也是整容的主要時間。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從當前的整容人群中也能看出,最小的整容患者是10歲,而且也並非是個例,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有家長過於在乎孩子的顏值,孩子7歲的時候就去做了雙眼皮手術。

這種大環境下的焦慮感,也折射出價值觀的單一,大部分的家長都抱著顏值即正義的心態活著,自然而然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過分注重外貌而無法客觀的接受自己。

也只有他們不再認為顏值能改變一個的命運,不漂亮就落後於別人時,孩子才能夠從畸形的審美風氣中逃脫出來,他們才會專注提升自己的內在美和內涵。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自我認知能力還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1. 安全感

一個人自我認知度高,才會更有安全感,這樣你會更清楚知道問題所在,當挫折出現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哪些行為對事情的結果是有影響的。

有人的性格脾氣是暴躁的,自我認知也會很差,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存在嚴重的問題,所以總是在跟別人發生矛盾,之後會被別人嫌棄,但他卻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過來還會怪罪別人太做作,這種情況多次發生,會很難在任何關係裡有安全感,所以你會感覺到全世界都是討厭你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活出自我價值,他們才能完善自我認知能力,才會學會改變,並且得到別人的認可。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

自我認知度高,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自愛的方式,我們可以拿孩子間的友誼打比方,往往小孩子容易對不熟悉的陌生人進行妄斷菲薄的評價,亂給別人貼標籤,但是對他們自己熟悉的人,比如家長或者朋友,他會多一份寬容,他認為他們就是自己以為的人,但孩子對於自己,如果不瞭解自己,也會有自責和負責感,但如果他懂得自己的優劣好壞,接納存在的缺點和不完美,那就不會感到有挫敗感了。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就是提升個人的自信心,也是一種自愛的表現,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輕易的否定自己,才會更有想法和勇氣。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自我認知混亂影響對自己外貌的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所謂自我認知,無非是指積極地探索、選擇、對本質的把握等。

1. 兒童“自我認知”的萌芽以及童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兒童自我認知的起點就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大約在孩子2-3歲時就會出現,比如他們會指著自己的玩具說,這是我的,你不可能碰,當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弄壞後,他會憤怒的指責對方。

這時候的孩子也變得很有主見,他們學會了拒絕,比如媽媽給他準備了一件外套,但他卻想要穿自己喜歡的,孩子在用語言和行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童年時期的自我認知就是對任何事情出於好奇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在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上,他們對自我認知的方式也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一般都是身邊的人,比如老師、家長和朋友,可以說,別人的話類似於一面鏡子,孩子會根據別人的話分析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外貌等等。

所以一旦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會盲目追逐別人的讚美和認可,陷入“討好型人格”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大環境和家長的外貌焦慮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看臉時代,正所謂,生在大環境不得不低頭,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已經對孩子的外貌表現出焦慮了。

比如前陣子的一個採訪: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顏值不如別人,這對以後的就業和婚戀等方面是很吃虧的,於是有些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去整容,他們也允許孩子通過整容來提升個人形象。

家長對外貌的焦慮也可以從整容低齡化的數據上看出來,當前,我國已經有800萬人進行了整容,而80%的整容者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佔將近一半,大約有四百萬的學生會進行整容,而假期也是整容的主要時間。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從當前的整容人群中也能看出,最小的整容患者是10歲,而且也並非是個例,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有家長過於在乎孩子的顏值,孩子7歲的時候就去做了雙眼皮手術。

這種大環境下的焦慮感,也折射出價值觀的單一,大部分的家長都抱著顏值即正義的心態活著,自然而然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過分注重外貌而無法客觀的接受自己。

也只有他們不再認為顏值能改變一個的命運,不漂亮就落後於別人時,孩子才能夠從畸形的審美風氣中逃脫出來,他們才會專注提升自己的內在美和內涵。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自我認知能力還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1. 安全感

一個人自我認知度高,才會更有安全感,這樣你會更清楚知道問題所在,當挫折出現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哪些行為對事情的結果是有影響的。

有人的性格脾氣是暴躁的,自我認知也會很差,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存在嚴重的問題,所以總是在跟別人發生矛盾,之後會被別人嫌棄,但他卻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過來還會怪罪別人太做作,這種情況多次發生,會很難在任何關係裡有安全感,所以你會感覺到全世界都是討厭你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活出自我價值,他們才能完善自我認知能力,才會學會改變,並且得到別人的認可。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

自我認知度高,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自愛的方式,我們可以拿孩子間的友誼打比方,往往小孩子容易對不熟悉的陌生人進行妄斷菲薄的評價,亂給別人貼標籤,但是對他們自己熟悉的人,比如家長或者朋友,他會多一份寬容,他認為他們就是自己以為的人,但孩子對於自己,如果不瞭解自己,也會有自責和負責感,但如果他懂得自己的優劣好壞,接納存在的缺點和不完美,那就不會感到有挫敗感了。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就是提升個人的自信心,也是一種自愛的表現,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輕易的否定自己,才會更有想法和勇氣。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3. 更有主見和方向感

自我認知度高,會更有主見和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也不難發現,面對遭到別人的否定時,往往會出現這兩種結局,有的人似乎並不在意別人說什麼,我們以為他們是我行我素,有的人卻十分沮喪,我們覺得他可能是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

這些想法主要也是跟家長的教育息息相關,從小被培養有主見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他們會擁有獨樹一幟的個人思想。

瞭解戚薇女兒lucky的都知道,這個小姑娘就非常有主見,在參加一檔親子節目的時候,lucky也瘋狂圈粉,她特別會打扮自己,也不得不讓人佩服她的個人主見。

lucky在跟爸媽一起出行時,戚薇問lucky,自己還沒有塗口紅,到底塗什麼顏色好,而lucky竟然幫媽媽搭配了衣服和口紅顏色。不得不說lucky的審美觀很棒,幫媽媽搭配的顏色恰到好處。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自我認知混亂影響對自己外貌的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所謂自我認知,無非是指積極地探索、選擇、對本質的把握等。

1. 兒童“自我認知”的萌芽以及童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兒童自我認知的起點就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大約在孩子2-3歲時就會出現,比如他們會指著自己的玩具說,這是我的,你不可能碰,當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弄壞後,他會憤怒的指責對方。

這時候的孩子也變得很有主見,他們學會了拒絕,比如媽媽給他準備了一件外套,但他卻想要穿自己喜歡的,孩子在用語言和行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童年時期的自我認知就是對任何事情出於好奇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在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上,他們對自我認知的方式也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一般都是身邊的人,比如老師、家長和朋友,可以說,別人的話類似於一面鏡子,孩子會根據別人的話分析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外貌等等。

所以一旦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會盲目追逐別人的讚美和認可,陷入“討好型人格”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大環境和家長的外貌焦慮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看臉時代,正所謂,生在大環境不得不低頭,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已經對孩子的外貌表現出焦慮了。

比如前陣子的一個採訪: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顏值不如別人,這對以後的就業和婚戀等方面是很吃虧的,於是有些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去整容,他們也允許孩子通過整容來提升個人形象。

家長對外貌的焦慮也可以從整容低齡化的數據上看出來,當前,我國已經有800萬人進行了整容,而80%的整容者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佔將近一半,大約有四百萬的學生會進行整容,而假期也是整容的主要時間。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從當前的整容人群中也能看出,最小的整容患者是10歲,而且也並非是個例,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有家長過於在乎孩子的顏值,孩子7歲的時候就去做了雙眼皮手術。

這種大環境下的焦慮感,也折射出價值觀的單一,大部分的家長都抱著顏值即正義的心態活著,自然而然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過分注重外貌而無法客觀的接受自己。

也只有他們不再認為顏值能改變一個的命運,不漂亮就落後於別人時,孩子才能夠從畸形的審美風氣中逃脫出來,他們才會專注提升自己的內在美和內涵。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自我認知能力還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1. 安全感

一個人自我認知度高,才會更有安全感,這樣你會更清楚知道問題所在,當挫折出現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哪些行為對事情的結果是有影響的。

有人的性格脾氣是暴躁的,自我認知也會很差,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存在嚴重的問題,所以總是在跟別人發生矛盾,之後會被別人嫌棄,但他卻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過來還會怪罪別人太做作,這種情況多次發生,會很難在任何關係裡有安全感,所以你會感覺到全世界都是討厭你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活出自我價值,他們才能完善自我認知能力,才會學會改變,並且得到別人的認可。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

自我認知度高,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自愛的方式,我們可以拿孩子間的友誼打比方,往往小孩子容易對不熟悉的陌生人進行妄斷菲薄的評價,亂給別人貼標籤,但是對他們自己熟悉的人,比如家長或者朋友,他會多一份寬容,他認為他們就是自己以為的人,但孩子對於自己,如果不瞭解自己,也會有自責和負責感,但如果他懂得自己的優劣好壞,接納存在的缺點和不完美,那就不會感到有挫敗感了。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就是提升個人的自信心,也是一種自愛的表現,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輕易的否定自己,才會更有想法和勇氣。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3. 更有主見和方向感

自我認知度高,會更有主見和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也不難發現,面對遭到別人的否定時,往往會出現這兩種結局,有的人似乎並不在意別人說什麼,我們以為他們是我行我素,有的人卻十分沮喪,我們覺得他可能是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

這些想法主要也是跟家長的教育息息相關,從小被培養有主見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他們會擁有獨樹一幟的個人思想。

瞭解戚薇女兒lucky的都知道,這個小姑娘就非常有主見,在參加一檔親子節目的時候,lucky也瘋狂圈粉,她特別會打扮自己,也不得不讓人佩服她的個人主見。

lucky在跟爸媽一起出行時,戚薇問lucky,自己還沒有塗口紅,到底塗什麼顏色好,而lucky竟然幫媽媽搭配了衣服和口紅顏色。不得不說lucky的審美觀很棒,幫媽媽搭配的顏色恰到好處。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有個人主見和方向感的孩子,他們會更有想法,他們心中認定的事情不會被人左右,這樣的孩子意識更為堅定,做事容易成功。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

1. 自己和自己

就是自我概念的建立,包括探索、自我肯定和自我瞭解等,同時也包括了自我欣賞和了解自己的情緒,就是說,一個人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特點、顏值等,並且能夠欣賞自己的特點。

父母正面迴應孩子對美的追求,畢竟愛美是天性,重要的是內外兼修。就像是《爸爸去哪兒》裡面的萌娃公主夏天,夏天很喜歡穿公主裙和戴皇冠,父親夏克立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到:

“我們告訴夏天,真正的公主是,對人要友善講禮貌,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看著人家的眼睛,別人幫助了你就要大聲地說謝謝。”

夏天也確實是一個懂分享和禮貌的孩子,所以只有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才會更明白“美”的內涵和真諦,明白外貌不是全部,一個內外兼修的人才是真正“美”的人。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自我認知混亂影響對自己外貌的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所謂自我認知,無非是指積極地探索、選擇、對本質的把握等。

1. 兒童“自我認知”的萌芽以及童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兒童自我認知的起點就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大約在孩子2-3歲時就會出現,比如他們會指著自己的玩具說,這是我的,你不可能碰,當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弄壞後,他會憤怒的指責對方。

這時候的孩子也變得很有主見,他們學會了拒絕,比如媽媽給他準備了一件外套,但他卻想要穿自己喜歡的,孩子在用語言和行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童年時期的自我認知就是對任何事情出於好奇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在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上,他們對自我認知的方式也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一般都是身邊的人,比如老師、家長和朋友,可以說,別人的話類似於一面鏡子,孩子會根據別人的話分析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外貌等等。

所以一旦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會盲目追逐別人的讚美和認可,陷入“討好型人格”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大環境和家長的外貌焦慮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看臉時代,正所謂,生在大環境不得不低頭,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已經對孩子的外貌表現出焦慮了。

比如前陣子的一個採訪: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顏值不如別人,這對以後的就業和婚戀等方面是很吃虧的,於是有些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去整容,他們也允許孩子通過整容來提升個人形象。

家長對外貌的焦慮也可以從整容低齡化的數據上看出來,當前,我國已經有800萬人進行了整容,而80%的整容者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佔將近一半,大約有四百萬的學生會進行整容,而假期也是整容的主要時間。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從當前的整容人群中也能看出,最小的整容患者是10歲,而且也並非是個例,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有家長過於在乎孩子的顏值,孩子7歲的時候就去做了雙眼皮手術。

這種大環境下的焦慮感,也折射出價值觀的單一,大部分的家長都抱著顏值即正義的心態活著,自然而然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過分注重外貌而無法客觀的接受自己。

也只有他們不再認為顏值能改變一個的命運,不漂亮就落後於別人時,孩子才能夠從畸形的審美風氣中逃脫出來,他們才會專注提升自己的內在美和內涵。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自我認知能力還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1. 安全感

一個人自我認知度高,才會更有安全感,這樣你會更清楚知道問題所在,當挫折出現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哪些行為對事情的結果是有影響的。

有人的性格脾氣是暴躁的,自我認知也會很差,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存在嚴重的問題,所以總是在跟別人發生矛盾,之後會被別人嫌棄,但他卻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過來還會怪罪別人太做作,這種情況多次發生,會很難在任何關係裡有安全感,所以你會感覺到全世界都是討厭你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活出自我價值,他們才能完善自我認知能力,才會學會改變,並且得到別人的認可。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

自我認知度高,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自愛的方式,我們可以拿孩子間的友誼打比方,往往小孩子容易對不熟悉的陌生人進行妄斷菲薄的評價,亂給別人貼標籤,但是對他們自己熟悉的人,比如家長或者朋友,他會多一份寬容,他認為他們就是自己以為的人,但孩子對於自己,如果不瞭解自己,也會有自責和負責感,但如果他懂得自己的優劣好壞,接納存在的缺點和不完美,那就不會感到有挫敗感了。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就是提升個人的自信心,也是一種自愛的表現,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輕易的否定自己,才會更有想法和勇氣。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3. 更有主見和方向感

自我認知度高,會更有主見和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也不難發現,面對遭到別人的否定時,往往會出現這兩種結局,有的人似乎並不在意別人說什麼,我們以為他們是我行我素,有的人卻十分沮喪,我們覺得他可能是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

這些想法主要也是跟家長的教育息息相關,從小被培養有主見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他們會擁有獨樹一幟的個人思想。

瞭解戚薇女兒lucky的都知道,這個小姑娘就非常有主見,在參加一檔親子節目的時候,lucky也瘋狂圈粉,她特別會打扮自己,也不得不讓人佩服她的個人主見。

lucky在跟爸媽一起出行時,戚薇問lucky,自己還沒有塗口紅,到底塗什麼顏色好,而lucky竟然幫媽媽搭配了衣服和口紅顏色。不得不說lucky的審美觀很棒,幫媽媽搭配的顏色恰到好處。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有個人主見和方向感的孩子,他們會更有想法,他們心中認定的事情不會被人左右,這樣的孩子意識更為堅定,做事容易成功。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

1. 自己和自己

就是自我概念的建立,包括探索、自我肯定和自我瞭解等,同時也包括了自我欣賞和了解自己的情緒,就是說,一個人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特點、顏值等,並且能夠欣賞自己的特點。

父母正面迴應孩子對美的追求,畢竟愛美是天性,重要的是內外兼修。就像是《爸爸去哪兒》裡面的萌娃公主夏天,夏天很喜歡穿公主裙和戴皇冠,父親夏克立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到:

“我們告訴夏天,真正的公主是,對人要友善講禮貌,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看著人家的眼睛,別人幫助了你就要大聲地說謝謝。”

夏天也確實是一個懂分享和禮貌的孩子,所以只有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才會更明白“美”的內涵和真諦,明白外貌不是全部,一個內外兼修的人才是真正“美”的人。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 自己和他人

這裡是指跟人建立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包括親人間的親密關係、包容、接納、尊重,包括善意的與別人溝通,並且尊重別人,簡而言之,就是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建議友好的關係。

就像前面提到的奇蹟男孩奧吉,在母親的引導下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幽默的語言收穫了同學們的認可和尊重,也收穫了友誼。

與此同時同學們的評價對奧吉的的自我認知產生的一定的影響,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社交和擇友,讓孩子學會從他人的評價中完善自己接納自己。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自我認知混亂影響對自己外貌的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所謂自我認知,無非是指積極地探索、選擇、對本質的把握等。

1. 兒童“自我認知”的萌芽以及童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兒童自我認知的起點就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大約在孩子2-3歲時就會出現,比如他們會指著自己的玩具說,這是我的,你不可能碰,當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弄壞後,他會憤怒的指責對方。

這時候的孩子也變得很有主見,他們學會了拒絕,比如媽媽給他準備了一件外套,但他卻想要穿自己喜歡的,孩子在用語言和行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童年時期的自我認知就是對任何事情出於好奇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在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上,他們對自我認知的方式也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一般都是身邊的人,比如老師、家長和朋友,可以說,別人的話類似於一面鏡子,孩子會根據別人的話分析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外貌等等。

所以一旦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會盲目追逐別人的讚美和認可,陷入“討好型人格”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大環境和家長的外貌焦慮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看臉時代,正所謂,生在大環境不得不低頭,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已經對孩子的外貌表現出焦慮了。

比如前陣子的一個採訪: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顏值不如別人,這對以後的就業和婚戀等方面是很吃虧的,於是有些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去整容,他們也允許孩子通過整容來提升個人形象。

家長對外貌的焦慮也可以從整容低齡化的數據上看出來,當前,我國已經有800萬人進行了整容,而80%的整容者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佔將近一半,大約有四百萬的學生會進行整容,而假期也是整容的主要時間。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從當前的整容人群中也能看出,最小的整容患者是10歲,而且也並非是個例,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有家長過於在乎孩子的顏值,孩子7歲的時候就去做了雙眼皮手術。

這種大環境下的焦慮感,也折射出價值觀的單一,大部分的家長都抱著顏值即正義的心態活著,自然而然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過分注重外貌而無法客觀的接受自己。

也只有他們不再認為顏值能改變一個的命運,不漂亮就落後於別人時,孩子才能夠從畸形的審美風氣中逃脫出來,他們才會專注提升自己的內在美和內涵。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自我認知能力還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1. 安全感

一個人自我認知度高,才會更有安全感,這樣你會更清楚知道問題所在,當挫折出現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哪些行為對事情的結果是有影響的。

有人的性格脾氣是暴躁的,自我認知也會很差,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存在嚴重的問題,所以總是在跟別人發生矛盾,之後會被別人嫌棄,但他卻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過來還會怪罪別人太做作,這種情況多次發生,會很難在任何關係裡有安全感,所以你會感覺到全世界都是討厭你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活出自我價值,他們才能完善自我認知能力,才會學會改變,並且得到別人的認可。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

自我認知度高,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自愛的方式,我們可以拿孩子間的友誼打比方,往往小孩子容易對不熟悉的陌生人進行妄斷菲薄的評價,亂給別人貼標籤,但是對他們自己熟悉的人,比如家長或者朋友,他會多一份寬容,他認為他們就是自己以為的人,但孩子對於自己,如果不瞭解自己,也會有自責和負責感,但如果他懂得自己的優劣好壞,接納存在的缺點和不完美,那就不會感到有挫敗感了。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就是提升個人的自信心,也是一種自愛的表現,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輕易的否定自己,才會更有想法和勇氣。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3. 更有主見和方向感

自我認知度高,會更有主見和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也不難發現,面對遭到別人的否定時,往往會出現這兩種結局,有的人似乎並不在意別人說什麼,我們以為他們是我行我素,有的人卻十分沮喪,我們覺得他可能是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

這些想法主要也是跟家長的教育息息相關,從小被培養有主見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他們會擁有獨樹一幟的個人思想。

瞭解戚薇女兒lucky的都知道,這個小姑娘就非常有主見,在參加一檔親子節目的時候,lucky也瘋狂圈粉,她特別會打扮自己,也不得不讓人佩服她的個人主見。

lucky在跟爸媽一起出行時,戚薇問lucky,自己還沒有塗口紅,到底塗什麼顏色好,而lucky竟然幫媽媽搭配了衣服和口紅顏色。不得不說lucky的審美觀很棒,幫媽媽搭配的顏色恰到好處。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有個人主見和方向感的孩子,他們會更有想法,他們心中認定的事情不會被人左右,這樣的孩子意識更為堅定,做事容易成功。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

1. 自己和自己

就是自我概念的建立,包括探索、自我肯定和自我瞭解等,同時也包括了自我欣賞和了解自己的情緒,就是說,一個人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特點、顏值等,並且能夠欣賞自己的特點。

父母正面迴應孩子對美的追求,畢竟愛美是天性,重要的是內外兼修。就像是《爸爸去哪兒》裡面的萌娃公主夏天,夏天很喜歡穿公主裙和戴皇冠,父親夏克立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到:

“我們告訴夏天,真正的公主是,對人要友善講禮貌,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看著人家的眼睛,別人幫助了你就要大聲地說謝謝。”

夏天也確實是一個懂分享和禮貌的孩子,所以只有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才會更明白“美”的內涵和真諦,明白外貌不是全部,一個內外兼修的人才是真正“美”的人。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 自己和他人

這裡是指跟人建立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包括親人間的親密關係、包容、接納、尊重,包括善意的與別人溝通,並且尊重別人,簡而言之,就是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建議友好的關係。

就像前面提到的奇蹟男孩奧吉,在母親的引導下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幽默的語言收穫了同學們的認可和尊重,也收穫了友誼。

與此同時同學們的評價對奧吉的的自我認知產生的一定的影響,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社交和擇友,讓孩子學會從他人的評價中完善自己接納自己。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3. 自己和環境

這裡是指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包括對自然的欣賞、對周圍環境的認識,以及對生存方式的應變。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處於大環境下的認知,他能順著對環境的認知而改變想法。

如果孩子周圍都是外貌至上的人群,那麼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所以父母可以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環境或者是一個好的榜樣,榜樣的正面力量來帶動孩子自我認知的發展。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自我認知混亂影響對自己外貌的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所謂自我認知,無非是指積極地探索、選擇、對本質的把握等。

1. 兒童“自我認知”的萌芽以及童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兒童自我認知的起點就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大約在孩子2-3歲時就會出現,比如他們會指著自己的玩具說,這是我的,你不可能碰,當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弄壞後,他會憤怒的指責對方。

這時候的孩子也變得很有主見,他們學會了拒絕,比如媽媽給他準備了一件外套,但他卻想要穿自己喜歡的,孩子在用語言和行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童年時期的自我認知就是對任何事情出於好奇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在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上,他們對自我認知的方式也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一般都是身邊的人,比如老師、家長和朋友,可以說,別人的話類似於一面鏡子,孩子會根據別人的話分析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外貌等等。

所以一旦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會盲目追逐別人的讚美和認可,陷入“討好型人格”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大環境和家長的外貌焦慮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看臉時代,正所謂,生在大環境不得不低頭,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已經對孩子的外貌表現出焦慮了。

比如前陣子的一個採訪: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顏值不如別人,這對以後的就業和婚戀等方面是很吃虧的,於是有些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去整容,他們也允許孩子通過整容來提升個人形象。

家長對外貌的焦慮也可以從整容低齡化的數據上看出來,當前,我國已經有800萬人進行了整容,而80%的整容者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佔將近一半,大約有四百萬的學生會進行整容,而假期也是整容的主要時間。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從當前的整容人群中也能看出,最小的整容患者是10歲,而且也並非是個例,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有家長過於在乎孩子的顏值,孩子7歲的時候就去做了雙眼皮手術。

這種大環境下的焦慮感,也折射出價值觀的單一,大部分的家長都抱著顏值即正義的心態活著,自然而然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過分注重外貌而無法客觀的接受自己。

也只有他們不再認為顏值能改變一個的命運,不漂亮就落後於別人時,孩子才能夠從畸形的審美風氣中逃脫出來,他們才會專注提升自己的內在美和內涵。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自我認知能力還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1. 安全感

一個人自我認知度高,才會更有安全感,這樣你會更清楚知道問題所在,當挫折出現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哪些行為對事情的結果是有影響的。

有人的性格脾氣是暴躁的,自我認知也會很差,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存在嚴重的問題,所以總是在跟別人發生矛盾,之後會被別人嫌棄,但他卻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過來還會怪罪別人太做作,這種情況多次發生,會很難在任何關係裡有安全感,所以你會感覺到全世界都是討厭你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活出自我價值,他們才能完善自我認知能力,才會學會改變,並且得到別人的認可。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

自我認知度高,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自愛的方式,我們可以拿孩子間的友誼打比方,往往小孩子容易對不熟悉的陌生人進行妄斷菲薄的評價,亂給別人貼標籤,但是對他們自己熟悉的人,比如家長或者朋友,他會多一份寬容,他認為他們就是自己以為的人,但孩子對於自己,如果不瞭解自己,也會有自責和負責感,但如果他懂得自己的優劣好壞,接納存在的缺點和不完美,那就不會感到有挫敗感了。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就是提升個人的自信心,也是一種自愛的表現,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輕易的否定自己,才會更有想法和勇氣。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3. 更有主見和方向感

自我認知度高,會更有主見和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也不難發現,面對遭到別人的否定時,往往會出現這兩種結局,有的人似乎並不在意別人說什麼,我們以為他們是我行我素,有的人卻十分沮喪,我們覺得他可能是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

這些想法主要也是跟家長的教育息息相關,從小被培養有主見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他們會擁有獨樹一幟的個人思想。

瞭解戚薇女兒lucky的都知道,這個小姑娘就非常有主見,在參加一檔親子節目的時候,lucky也瘋狂圈粉,她特別會打扮自己,也不得不讓人佩服她的個人主見。

lucky在跟爸媽一起出行時,戚薇問lucky,自己還沒有塗口紅,到底塗什麼顏色好,而lucky竟然幫媽媽搭配了衣服和口紅顏色。不得不說lucky的審美觀很棒,幫媽媽搭配的顏色恰到好處。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有個人主見和方向感的孩子,他們會更有想法,他們心中認定的事情不會被人左右,這樣的孩子意識更為堅定,做事容易成功。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

1. 自己和自己

就是自我概念的建立,包括探索、自我肯定和自我瞭解等,同時也包括了自我欣賞和了解自己的情緒,就是說,一個人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特點、顏值等,並且能夠欣賞自己的特點。

父母正面迴應孩子對美的追求,畢竟愛美是天性,重要的是內外兼修。就像是《爸爸去哪兒》裡面的萌娃公主夏天,夏天很喜歡穿公主裙和戴皇冠,父親夏克立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到:

“我們告訴夏天,真正的公主是,對人要友善講禮貌,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看著人家的眼睛,別人幫助了你就要大聲地說謝謝。”

夏天也確實是一個懂分享和禮貌的孩子,所以只有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才會更明白“美”的內涵和真諦,明白外貌不是全部,一個內外兼修的人才是真正“美”的人。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 自己和他人

這裡是指跟人建立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包括親人間的親密關係、包容、接納、尊重,包括善意的與別人溝通,並且尊重別人,簡而言之,就是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建議友好的關係。

就像前面提到的奇蹟男孩奧吉,在母親的引導下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幽默的語言收穫了同學們的認可和尊重,也收穫了友誼。

與此同時同學們的評價對奧吉的的自我認知產生的一定的影響,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社交和擇友,讓孩子學會從他人的評價中完善自己接納自己。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3. 自己和環境

這裡是指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包括對自然的欣賞、對周圍環境的認識,以及對生存方式的應變。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處於大環境下的認知,他能順著對環境的認知而改變想法。

如果孩子周圍都是外貌至上的人群,那麼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所以父母可以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環境或者是一個好的榜樣,榜樣的正面力量來帶動孩子自我認知的發展。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4. 自己和生命

這裡是指,人對生命意義的認知,包括對美好事物的記憶,樂觀的生活態度,對生死的坦然,包括追求夢想。其實就是說,一個人已經徹底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意義,並且會遵循生命的規律坦然面對生活的一切,並積極樂觀的生活著。

之前看到一個有爆出一些女孩為了獲取美麗的容顏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家長白髮人說黑髮人。人生苦短要勇敢但也要惜命。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美除了外貌還可以是生命的精彩,有條件可以帶孩子出去開開“眼界”就像一位旅行博主說的那樣:

旅行並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眼界和見識,相反,當我瞭解了更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之後,我擁有了一顆更加包容的心,也能更加客觀的評價自己和他人。

孩子關注外貌時,也代表孩子已經具備了自我認知能力,此時,家長不要一味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而是應該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讓她對外貌有更客觀的看法,要讓孩子明白,外在的美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任何事物也不會達到百分百的滿意,幫助孩子糾正自我認知觀念,才能讓他們從畸形的審美風氣中逃脫出來,他們才會專注提升自己的內在美和內涵,孩子的認知能力,會影響孩子一生對於人生價值的判斷,也會直接影響他未來的志向與行為。

"

前不久,朋友提到在他5歲女兒多多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多多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沮喪的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醜?

朋友一臉疑惑,在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多多在幼兒園跟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他們要扮演青蛙和公主,多多也想要扮演公主,但其中有個小朋友很不樂意的說:你太醜了,怎麼扮演公主!

這個小朋友的一句話也引發其他小朋友跟著附和,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說她醜。

“就是,公主長成你這個樣子,早就把王子嚇跑了!”

“你這麼醜,你適合演癩蛤蟆。”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童言無忌,但這麼惡臭的話難免會傷了小孩子的心,畢竟每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美好的自己,他們也會認為,只有好看的人才是公主,才值得被愛。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5歲的孩子心中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外貌有所關注,並藉此來完善自我認知。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簡單的敷衍孩子“不會,寶寶最好看了”或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事實上父母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對自己的外貌進行客觀的認知。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什麼是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就是指:

一個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其中也包括了自我觀察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知、思維還有意向等方面的察覺,而自我評價則是想法、期望和行為,包括人格特徵的評價等等,這就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認知就是自我意識,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觀察和認知情況。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閨蜜一同待在家裡看了電影《奇蹟男孩》。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名字叫奧吉,他一出生就做了27次手術,因為他是一個畸形兒,也正是因為是畸形兒,在他準備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此還吵了起來,爸爸很擔心兒子受到歧視,他擔心別的小朋友會傷害他。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在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被送去了上學,毫無意外他受到了同學們的嘲諷和捉弄。遭到同學嘲諷的奧吉,回家後也非常的自卑,他甚至哭著問媽媽,自己為什麼這麼醜,媽媽卻說他不醜,後來媽媽也哭著說: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一直看長相,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長印跡,就像媽媽臉上的皺紋,我生完你之後,臉上長了一道。但是心靈這張地圖會給我們指引方向,外貌的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所以這張地圖從來都不醜陋。

聽到媽媽的一番話後,奧吉也有了新的認知,客觀的接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外貌,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收穫了友誼,並且得到了別人的尊重,他也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自我認知混亂影響對自己外貌的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所謂自我認知,無非是指積極地探索、選擇、對本質的把握等。

1. 兒童“自我認知”的萌芽以及童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兒童自我認知的起點就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大約在孩子2-3歲時就會出現,比如他們會指著自己的玩具說,這是我的,你不可能碰,當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弄壞後,他會憤怒的指責對方。

這時候的孩子也變得很有主見,他們學會了拒絕,比如媽媽給他準備了一件外套,但他卻想要穿自己喜歡的,孩子在用語言和行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童年時期的自我認知就是對任何事情出於好奇的一種表現,主要表現在性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上,他們對自我認知的方式也來自於別人的反饋,一般都是身邊的人,比如老師、家長和朋友,可以說,別人的話類似於一面鏡子,孩子會根據別人的話分析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樣的外貌等等。

所以一旦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會盲目追逐別人的讚美和認可,陷入“討好型人格”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大環境和家長的外貌焦慮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看臉時代,正所謂,生在大環境不得不低頭,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已經對孩子的外貌表現出焦慮了。

比如前陣子的一個採訪: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顏值不如別人,這對以後的就業和婚戀等方面是很吃虧的,於是有些家長還會要求孩子去整容,他們也允許孩子通過整容來提升個人形象。

家長對外貌的焦慮也可以從整容低齡化的數據上看出來,當前,我國已經有800萬人進行了整容,而80%的整容者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佔將近一半,大約有四百萬的學生會進行整容,而假期也是整容的主要時間。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從當前的整容人群中也能看出,最小的整容患者是10歲,而且也並非是個例,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有家長過於在乎孩子的顏值,孩子7歲的時候就去做了雙眼皮手術。

這種大環境下的焦慮感,也折射出價值觀的單一,大部分的家長都抱著顏值即正義的心態活著,自然而然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過分注重外貌而無法客觀的接受自己。

也只有他們不再認為顏值能改變一個的命運,不漂亮就落後於別人時,孩子才能夠從畸形的審美風氣中逃脫出來,他們才會專注提升自己的內在美和內涵。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自我認知能力還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1. 安全感

一個人自我認知度高,才會更有安全感,這樣你會更清楚知道問題所在,當挫折出現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哪些行為對事情的結果是有影響的。

有人的性格脾氣是暴躁的,自我認知也會很差,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存在嚴重的問題,所以總是在跟別人發生矛盾,之後會被別人嫌棄,但他卻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過來還會怪罪別人太做作,這種情況多次發生,會很難在任何關係裡有安全感,所以你會感覺到全世界都是討厭你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活出自我價值,他們才能完善自我認知能力,才會學會改變,並且得到別人的認可。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

自我認知度高,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自愛的方式,我們可以拿孩子間的友誼打比方,往往小孩子容易對不熟悉的陌生人進行妄斷菲薄的評價,亂給別人貼標籤,但是對他們自己熟悉的人,比如家長或者朋友,他會多一份寬容,他認為他們就是自己以為的人,但孩子對於自己,如果不瞭解自己,也會有自責和負責感,但如果他懂得自己的優劣好壞,接納存在的缺點和不完美,那就不會感到有挫敗感了。

能夠更好的照顧自己,就是提升個人的自信心,也是一種自愛的表現,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輕易的否定自己,才會更有想法和勇氣。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3. 更有主見和方向感

自我認知度高,會更有主見和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也不難發現,面對遭到別人的否定時,往往會出現這兩種結局,有的人似乎並不在意別人說什麼,我們以為他們是我行我素,有的人卻十分沮喪,我們覺得他可能是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

這些想法主要也是跟家長的教育息息相關,從小被培養有主見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他們會擁有獨樹一幟的個人思想。

瞭解戚薇女兒lucky的都知道,這個小姑娘就非常有主見,在參加一檔親子節目的時候,lucky也瘋狂圈粉,她特別會打扮自己,也不得不讓人佩服她的個人主見。

lucky在跟爸媽一起出行時,戚薇問lucky,自己還沒有塗口紅,到底塗什麼顏色好,而lucky竟然幫媽媽搭配了衣服和口紅顏色。不得不說lucky的審美觀很棒,幫媽媽搭配的顏色恰到好處。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有個人主見和方向感的孩子,他們會更有想法,他們心中認定的事情不會被人左右,這樣的孩子意識更為堅定,做事容易成功。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

1. 自己和自己

就是自我概念的建立,包括探索、自我肯定和自我瞭解等,同時也包括了自我欣賞和了解自己的情緒,就是說,一個人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特點、顏值等,並且能夠欣賞自己的特點。

父母正面迴應孩子對美的追求,畢竟愛美是天性,重要的是內外兼修。就像是《爸爸去哪兒》裡面的萌娃公主夏天,夏天很喜歡穿公主裙和戴皇冠,父親夏克立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到:

“我們告訴夏天,真正的公主是,對人要友善講禮貌,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看著人家的眼睛,別人幫助了你就要大聲地說謝謝。”

夏天也確實是一個懂分享和禮貌的孩子,所以只有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才會更明白“美”的內涵和真諦,明白外貌不是全部,一個內外兼修的人才是真正“美”的人。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2. 自己和他人

這裡是指跟人建立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包括親人間的親密關係、包容、接納、尊重,包括善意的與別人溝通,並且尊重別人,簡而言之,就是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建議友好的關係。

就像前面提到的奇蹟男孩奧吉,在母親的引導下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幽默的語言收穫了同學們的認可和尊重,也收穫了友誼。

與此同時同學們的評價對奧吉的的自我認知產生的一定的影響,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社交和擇友,讓孩子學會從他人的評價中完善自己接納自己。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3. 自己和環境

這裡是指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包括對自然的欣賞、對周圍環境的認識,以及對生存方式的應變。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處於大環境下的認知,他能順著對環境的認知而改變想法。

如果孩子周圍都是外貌至上的人群,那麼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所以父母可以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環境或者是一個好的榜樣,榜樣的正面力量來帶動孩子自我認知的發展。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4. 自己和生命

這裡是指,人對生命意義的認知,包括對美好事物的記憶,樂觀的生活態度,對生死的坦然,包括追求夢想。其實就是說,一個人已經徹底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意義,並且會遵循生命的規律坦然面對生活的一切,並積極樂觀的生活著。

之前看到一個有爆出一些女孩為了獲取美麗的容顏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家長白髮人說黑髮人。人生苦短要勇敢但也要惜命。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美除了外貌還可以是生命的精彩,有條件可以帶孩子出去開開“眼界”就像一位旅行博主說的那樣:

旅行並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眼界和見識,相反,當我瞭解了更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之後,我擁有了一顆更加包容的心,也能更加客觀的評價自己和他人。

孩子關注外貌時,也代表孩子已經具備了自我認知能力,此時,家長不要一味的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而是應該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讓她對外貌有更客觀的看法,要讓孩子明白,外在的美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任何事物也不會達到百分百的滿意,幫助孩子糾正自我認知觀念,才能讓他們從畸形的審美風氣中逃脫出來,他們才會專注提升自己的內在美和內涵,孩子的認知能力,會影響孩子一生對於人生價值的判斷,也會直接影響他未來的志向與行為。

心理學:“媽媽,我怎麼這麼醜?”家長警惕孩子自我認知混亂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