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可見,比較孩子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我們依舊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彷彿也很正常。

這樣矛盾的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那些專家到底有沒有“危言聳聽”?常比較孩子,到底有啥不好?

常唸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這些不利影響

前段時間董卿談自己的原生家庭上了熱搜,她表示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也總說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當主持人問道:“那是否可以將你成功的原因,歸結於父親對你的嚴格要求?”董卿愣了一下,轉而尷尬一笑表示: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教育方式。

在採訪的時候,董卿雖然表示早與父親和解,但是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卻仍然給她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自卑的情緒揮之不去,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極度缺乏安全感。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可見,比較孩子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我們依舊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彷彿也很正常。

這樣矛盾的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那些專家到底有沒有“危言聳聽”?常比較孩子,到底有啥不好?

常唸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這些不利影響

前段時間董卿談自己的原生家庭上了熱搜,她表示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也總說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當主持人問道:“那是否可以將你成功的原因,歸結於父親對你的嚴格要求?”董卿愣了一下,轉而尷尬一笑表示: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教育方式。

在採訪的時候,董卿雖然表示早與父親和解,但是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卻仍然給她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自卑的情緒揮之不去,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極度缺乏安全感。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顯然,常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對比自己孩子短處,會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一方面,有些孩子自信心受到打擊,產生的自卑情緒影響一生,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鼓起勇氣對媽媽說: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孩子好,你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媽媽在聽完孩子的“真心話”後,並沒有動容,而是繼續“冷靜”地分析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因為“如果我不拍打一下你,你就會有些飄。”

袁璟頤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傷心地離開。

家長這麼比較,通常是希望激勵孩子,讓他們有拼比的動力。但是,孩子小時候卻很難接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會受到打擊,覺得自己哪方面都比不上別人,極容易產生自卑的負面情緒。由此還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破壞了親子關係。

董卿直到成年才理解父親當初的做法,雖然她表示與父親和解沒有花太多時間,但並不是每一個受到傷害的孩子,都能這樣順利修復內心的缺失,自卑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延綿一生,親子關係的復原也困難重重。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可見,比較孩子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我們依舊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彷彿也很正常。

這樣矛盾的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那些專家到底有沒有“危言聳聽”?常比較孩子,到底有啥不好?

常唸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這些不利影響

前段時間董卿談自己的原生家庭上了熱搜,她表示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也總說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當主持人問道:“那是否可以將你成功的原因,歸結於父親對你的嚴格要求?”董卿愣了一下,轉而尷尬一笑表示: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教育方式。

在採訪的時候,董卿雖然表示早與父親和解,但是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卻仍然給她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自卑的情緒揮之不去,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極度缺乏安全感。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顯然,常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對比自己孩子短處,會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一方面,有些孩子自信心受到打擊,產生的自卑情緒影響一生,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鼓起勇氣對媽媽說: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孩子好,你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媽媽在聽完孩子的“真心話”後,並沒有動容,而是繼續“冷靜”地分析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因為“如果我不拍打一下你,你就會有些飄。”

袁璟頤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傷心地離開。

家長這麼比較,通常是希望激勵孩子,讓他們有拼比的動力。但是,孩子小時候卻很難接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會受到打擊,覺得自己哪方面都比不上別人,極容易產生自卑的負面情緒。由此還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破壞了親子關係。

董卿直到成年才理解父親當初的做法,雖然她表示與父親和解沒有花太多時間,但並不是每一個受到傷害的孩子,都能這樣順利修復內心的缺失,自卑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延綿一生,親子關係的復原也困難重重。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可見,比較孩子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我們依舊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彷彿也很正常。

這樣矛盾的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那些專家到底有沒有“危言聳聽”?常比較孩子,到底有啥不好?

常唸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這些不利影響

前段時間董卿談自己的原生家庭上了熱搜,她表示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也總說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當主持人問道:“那是否可以將你成功的原因,歸結於父親對你的嚴格要求?”董卿愣了一下,轉而尷尬一笑表示: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教育方式。

在採訪的時候,董卿雖然表示早與父親和解,但是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卻仍然給她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自卑的情緒揮之不去,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極度缺乏安全感。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顯然,常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對比自己孩子短處,會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一方面,有些孩子自信心受到打擊,產生的自卑情緒影響一生,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鼓起勇氣對媽媽說: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孩子好,你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媽媽在聽完孩子的“真心話”後,並沒有動容,而是繼續“冷靜”地分析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因為“如果我不拍打一下你,你就會有些飄。”

袁璟頤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傷心地離開。

家長這麼比較,通常是希望激勵孩子,讓他們有拼比的動力。但是,孩子小時候卻很難接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會受到打擊,覺得自己哪方面都比不上別人,極容易產生自卑的負面情緒。由此還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破壞了親子關係。

董卿直到成年才理解父親當初的做法,雖然她表示與父親和解沒有花太多時間,但並不是每一個受到傷害的孩子,都能這樣順利修復內心的缺失,自卑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延綿一生,親子關係的復原也困難重重。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眼界受到侷限。

有一些常被比較的孩子,不知不覺就會將重點放在比較的結果上,特別看重“輸贏”,一旦輸了就接受不了,大哭大鬧,無意間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家長的初衷是鼓勵競爭和挑戰,卻事與願違,孩子變得膽小,不願接受挑戰。

好勝心特別強的王暢,他的父母找到節目《超級育兒師》求助。在節目一開始,王暢小朋友就是典型的“輸不起”性格,在室外和小朋友比賽跑步,由於個子高跑贏了,就很開心;隨後幾個大朋友加入比賽,王暢不再是第一,情緒一下子就激動起來,朝著周圍同伴發脾氣。在家的時候,爸爸提出要和王暢比賽玩牌,王暢不斷用言語掩飾自己膽怯的心理:“我覺得我肯定贏不了,這次我肯定輸。”

這樣“怕輸”的孩子,過於重視結果,眼界受到了侷限,很難發現過程中的其他收穫,自身的能力自然也很難得到成長。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可見,比較孩子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我們依舊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彷彿也很正常。

這樣矛盾的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那些專家到底有沒有“危言聳聽”?常比較孩子,到底有啥不好?

常唸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這些不利影響

前段時間董卿談自己的原生家庭上了熱搜,她表示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也總說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當主持人問道:“那是否可以將你成功的原因,歸結於父親對你的嚴格要求?”董卿愣了一下,轉而尷尬一笑表示: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教育方式。

在採訪的時候,董卿雖然表示早與父親和解,但是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卻仍然給她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自卑的情緒揮之不去,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極度缺乏安全感。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顯然,常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對比自己孩子短處,會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一方面,有些孩子自信心受到打擊,產生的自卑情緒影響一生,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鼓起勇氣對媽媽說: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孩子好,你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媽媽在聽完孩子的“真心話”後,並沒有動容,而是繼續“冷靜”地分析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因為“如果我不拍打一下你,你就會有些飄。”

袁璟頤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傷心地離開。

家長這麼比較,通常是希望激勵孩子,讓他們有拼比的動力。但是,孩子小時候卻很難接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會受到打擊,覺得自己哪方面都比不上別人,極容易產生自卑的負面情緒。由此還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破壞了親子關係。

董卿直到成年才理解父親當初的做法,雖然她表示與父親和解沒有花太多時間,但並不是每一個受到傷害的孩子,都能這樣順利修復內心的缺失,自卑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延綿一生,親子關係的復原也困難重重。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眼界受到侷限。

有一些常被比較的孩子,不知不覺就會將重點放在比較的結果上,特別看重“輸贏”,一旦輸了就接受不了,大哭大鬧,無意間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家長的初衷是鼓勵競爭和挑戰,卻事與願違,孩子變得膽小,不願接受挑戰。

好勝心特別強的王暢,他的父母找到節目《超級育兒師》求助。在節目一開始,王暢小朋友就是典型的“輸不起”性格,在室外和小朋友比賽跑步,由於個子高跑贏了,就很開心;隨後幾個大朋友加入比賽,王暢不再是第一,情緒一下子就激動起來,朝著周圍同伴發脾氣。在家的時候,爸爸提出要和王暢比賽玩牌,王暢不斷用言語掩飾自己膽怯的心理:“我覺得我肯定贏不了,這次我肯定輸。”

這樣“怕輸”的孩子,過於重視結果,眼界受到了侷限,很難發現過程中的其他收穫,自身的能力自然也很難得到成長。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可見,比較孩子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我們依舊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彷彿也很正常。

這樣矛盾的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那些專家到底有沒有“危言聳聽”?常比較孩子,到底有啥不好?

常唸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這些不利影響

前段時間董卿談自己的原生家庭上了熱搜,她表示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也總說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當主持人問道:“那是否可以將你成功的原因,歸結於父親對你的嚴格要求?”董卿愣了一下,轉而尷尬一笑表示: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教育方式。

在採訪的時候,董卿雖然表示早與父親和解,但是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卻仍然給她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自卑的情緒揮之不去,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極度缺乏安全感。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顯然,常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對比自己孩子短處,會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一方面,有些孩子自信心受到打擊,產生的自卑情緒影響一生,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鼓起勇氣對媽媽說: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孩子好,你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媽媽在聽完孩子的“真心話”後,並沒有動容,而是繼續“冷靜”地分析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因為“如果我不拍打一下你,你就會有些飄。”

袁璟頤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傷心地離開。

家長這麼比較,通常是希望激勵孩子,讓他們有拼比的動力。但是,孩子小時候卻很難接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會受到打擊,覺得自己哪方面都比不上別人,極容易產生自卑的負面情緒。由此還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破壞了親子關係。

董卿直到成年才理解父親當初的做法,雖然她表示與父親和解沒有花太多時間,但並不是每一個受到傷害的孩子,都能這樣順利修復內心的缺失,自卑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延綿一生,親子關係的復原也困難重重。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眼界受到侷限。

有一些常被比較的孩子,不知不覺就會將重點放在比較的結果上,特別看重“輸贏”,一旦輸了就接受不了,大哭大鬧,無意間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家長的初衷是鼓勵競爭和挑戰,卻事與願違,孩子變得膽小,不願接受挑戰。

好勝心特別強的王暢,他的父母找到節目《超級育兒師》求助。在節目一開始,王暢小朋友就是典型的“輸不起”性格,在室外和小朋友比賽跑步,由於個子高跑贏了,就很開心;隨後幾個大朋友加入比賽,王暢不再是第一,情緒一下子就激動起來,朝著周圍同伴發脾氣。在家的時候,爸爸提出要和王暢比賽玩牌,王暢不斷用言語掩飾自己膽怯的心理:“我覺得我肯定贏不了,這次我肯定輸。”

這樣“怕輸”的孩子,過於重視結果,眼界受到了侷限,很難發現過程中的其他收穫,自身的能力自然也很難得到成長。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強調“不比較孩子”,也別走入極端

年輕一輩的家長,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別人家孩子”的荼毒。當認識到比較孩子的弊端後,有些父母卻又對所有“疑似競爭”都變得忌諱莫深,反對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對父母變成了一種新的緊箍咒。

就像開頭提到的皓皓媽媽,對孩子成長的環境變得敏感起來,顯然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方面著急將孩子從“被比較”的狀況里拉出來,不分場合、不看氛圍,讓場面變得微妙尷尬,處理問題的方式,不是孩子值得學習的榜樣。

另一方面,雖然自己不去比較孩子,但大的環境尚且如此,競爭和比較無處不在,擔心自己孩子不夠自信。為了幫孩子“找回自信”,總是替他們找各種理由,希望他不要陷入“比別家孩子差”的想法裡,卻迴避了可能存在的問題。

比如,明明和皓皓屬同齡人,為了不讓孩子自卑,刻意強調皓皓小半歲,強行認為存在差距是合理的。皓皓媽媽這類極端的做法,過度呵護、刻意屏蔽競爭情況,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面對各種境況、正確評估自己的機會,從大人到孩子都忽視了進步的可能,以及可以提升的空間。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可見,比較孩子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我們依舊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彷彿也很正常。

這樣矛盾的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那些專家到底有沒有“危言聳聽”?常比較孩子,到底有啥不好?

常唸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這些不利影響

前段時間董卿談自己的原生家庭上了熱搜,她表示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也總說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當主持人問道:“那是否可以將你成功的原因,歸結於父親對你的嚴格要求?”董卿愣了一下,轉而尷尬一笑表示: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教育方式。

在採訪的時候,董卿雖然表示早與父親和解,但是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卻仍然給她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自卑的情緒揮之不去,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極度缺乏安全感。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顯然,常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對比自己孩子短處,會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一方面,有些孩子自信心受到打擊,產生的自卑情緒影響一生,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鼓起勇氣對媽媽說: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孩子好,你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媽媽在聽完孩子的“真心話”後,並沒有動容,而是繼續“冷靜”地分析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因為“如果我不拍打一下你,你就會有些飄。”

袁璟頤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傷心地離開。

家長這麼比較,通常是希望激勵孩子,讓他們有拼比的動力。但是,孩子小時候卻很難接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會受到打擊,覺得自己哪方面都比不上別人,極容易產生自卑的負面情緒。由此還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破壞了親子關係。

董卿直到成年才理解父親當初的做法,雖然她表示與父親和解沒有花太多時間,但並不是每一個受到傷害的孩子,都能這樣順利修復內心的缺失,自卑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延綿一生,親子關係的復原也困難重重。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眼界受到侷限。

有一些常被比較的孩子,不知不覺就會將重點放在比較的結果上,特別看重“輸贏”,一旦輸了就接受不了,大哭大鬧,無意間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家長的初衷是鼓勵競爭和挑戰,卻事與願違,孩子變得膽小,不願接受挑戰。

好勝心特別強的王暢,他的父母找到節目《超級育兒師》求助。在節目一開始,王暢小朋友就是典型的“輸不起”性格,在室外和小朋友比賽跑步,由於個子高跑贏了,就很開心;隨後幾個大朋友加入比賽,王暢不再是第一,情緒一下子就激動起來,朝著周圍同伴發脾氣。在家的時候,爸爸提出要和王暢比賽玩牌,王暢不斷用言語掩飾自己膽怯的心理:“我覺得我肯定贏不了,這次我肯定輸。”

這樣“怕輸”的孩子,過於重視結果,眼界受到了侷限,很難發現過程中的其他收穫,自身的能力自然也很難得到成長。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強調“不比較孩子”,也別走入極端

年輕一輩的家長,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別人家孩子”的荼毒。當認識到比較孩子的弊端後,有些父母卻又對所有“疑似競爭”都變得忌諱莫深,反對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對父母變成了一種新的緊箍咒。

就像開頭提到的皓皓媽媽,對孩子成長的環境變得敏感起來,顯然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方面著急將孩子從“被比較”的狀況里拉出來,不分場合、不看氛圍,讓場面變得微妙尷尬,處理問題的方式,不是孩子值得學習的榜樣。

另一方面,雖然自己不去比較孩子,但大的環境尚且如此,競爭和比較無處不在,擔心自己孩子不夠自信。為了幫孩子“找回自信”,總是替他們找各種理由,希望他不要陷入“比別家孩子差”的想法裡,卻迴避了可能存在的問題。

比如,明明和皓皓屬同齡人,為了不讓孩子自卑,刻意強調皓皓小半歲,強行認為存在差距是合理的。皓皓媽媽這類極端的做法,過度呵護、刻意屏蔽競爭情況,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面對各種境況、正確評估自己的機會,從大人到孩子都忽視了進步的可能,以及可以提升的空間。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家長可以怎麼做?

既然兩邊的極端行為都不可取,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尋找一箇中間的平衡點呢?要弄清楚怎麼做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下,比較孩子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我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能力好、學習棒,希望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增強他們的好勝心,藉此形成學習的動力。所以,常用別人家的榜樣成為了我們認為的武器,想用這個方式去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

可是,反過來想一想,通過比較孩子,真的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嗎?培養了競爭意識,就等於提高了能力嗎?答案是否點的,我們為了培養孩子,不需要強調別人家孩子的好,應該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的能力,找到自己孩子可以提升的空間,這才是正確的方式,不能捨本逐末。

所以,無論是否比較孩子,我們都應該幫助孩子正確的評價自己。

首先,不拿別人孩子的成績,衡量自己孩子

小寧和糖糖同一年出生,都報了繪畫課。小寧想象力不錯,作品色彩斑斕,內容福豐富,經常得獎。糖糖的媽媽有些失落,找到老師問,怎麼能讓糖糖的畫也這麼優秀?老師回答,糖糖雖然沒有小寧想象力那麼出色,但是擅於觀察和模仿,總是能畫出動物的細節,她和小寧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特質的孩子。

盲目拿別人孩子的特點、能力和成績去衡量自己的孩子,對自己孩子的認知就不全面。在想象力方面,糖糖無論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小寧,假如糖糖一直被別人的成績所限制,覺得自己特別失敗,恐怕就再也提不起畫畫的興趣了,更別說進步了。

但是老師卻以糖糖自身為評價標準,挖掘她的潛力。糖糖觀察力很好,對事物細緻入微的臨摹,也能提高繪畫功底,同時也為以後的繪畫創作打下了基礎。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可見,比較孩子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我們依舊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彷彿也很正常。

這樣矛盾的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那些專家到底有沒有“危言聳聽”?常比較孩子,到底有啥不好?

常唸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這些不利影響

前段時間董卿談自己的原生家庭上了熱搜,她表示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也總說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當主持人問道:“那是否可以將你成功的原因,歸結於父親對你的嚴格要求?”董卿愣了一下,轉而尷尬一笑表示: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教育方式。

在採訪的時候,董卿雖然表示早與父親和解,但是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卻仍然給她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自卑的情緒揮之不去,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極度缺乏安全感。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顯然,常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對比自己孩子短處,會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一方面,有些孩子自信心受到打擊,產生的自卑情緒影響一生,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鼓起勇氣對媽媽說: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孩子好,你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媽媽在聽完孩子的“真心話”後,並沒有動容,而是繼續“冷靜”地分析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因為“如果我不拍打一下你,你就會有些飄。”

袁璟頤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傷心地離開。

家長這麼比較,通常是希望激勵孩子,讓他們有拼比的動力。但是,孩子小時候卻很難接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會受到打擊,覺得自己哪方面都比不上別人,極容易產生自卑的負面情緒。由此還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破壞了親子關係。

董卿直到成年才理解父親當初的做法,雖然她表示與父親和解沒有花太多時間,但並不是每一個受到傷害的孩子,都能這樣順利修復內心的缺失,自卑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延綿一生,親子關係的復原也困難重重。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眼界受到侷限。

有一些常被比較的孩子,不知不覺就會將重點放在比較的結果上,特別看重“輸贏”,一旦輸了就接受不了,大哭大鬧,無意間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家長的初衷是鼓勵競爭和挑戰,卻事與願違,孩子變得膽小,不願接受挑戰。

好勝心特別強的王暢,他的父母找到節目《超級育兒師》求助。在節目一開始,王暢小朋友就是典型的“輸不起”性格,在室外和小朋友比賽跑步,由於個子高跑贏了,就很開心;隨後幾個大朋友加入比賽,王暢不再是第一,情緒一下子就激動起來,朝著周圍同伴發脾氣。在家的時候,爸爸提出要和王暢比賽玩牌,王暢不斷用言語掩飾自己膽怯的心理:“我覺得我肯定贏不了,這次我肯定輸。”

這樣“怕輸”的孩子,過於重視結果,眼界受到了侷限,很難發現過程中的其他收穫,自身的能力自然也很難得到成長。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強調“不比較孩子”,也別走入極端

年輕一輩的家長,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別人家孩子”的荼毒。當認識到比較孩子的弊端後,有些父母卻又對所有“疑似競爭”都變得忌諱莫深,反對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對父母變成了一種新的緊箍咒。

就像開頭提到的皓皓媽媽,對孩子成長的環境變得敏感起來,顯然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方面著急將孩子從“被比較”的狀況里拉出來,不分場合、不看氛圍,讓場面變得微妙尷尬,處理問題的方式,不是孩子值得學習的榜樣。

另一方面,雖然自己不去比較孩子,但大的環境尚且如此,競爭和比較無處不在,擔心自己孩子不夠自信。為了幫孩子“找回自信”,總是替他們找各種理由,希望他不要陷入“比別家孩子差”的想法裡,卻迴避了可能存在的問題。

比如,明明和皓皓屬同齡人,為了不讓孩子自卑,刻意強調皓皓小半歲,強行認為存在差距是合理的。皓皓媽媽這類極端的做法,過度呵護、刻意屏蔽競爭情況,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面對各種境況、正確評估自己的機會,從大人到孩子都忽視了進步的可能,以及可以提升的空間。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家長可以怎麼做?

既然兩邊的極端行為都不可取,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尋找一箇中間的平衡點呢?要弄清楚怎麼做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下,比較孩子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我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能力好、學習棒,希望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增強他們的好勝心,藉此形成學習的動力。所以,常用別人家的榜樣成為了我們認為的武器,想用這個方式去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

可是,反過來想一想,通過比較孩子,真的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嗎?培養了競爭意識,就等於提高了能力嗎?答案是否點的,我們為了培養孩子,不需要強調別人家孩子的好,應該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的能力,找到自己孩子可以提升的空間,這才是正確的方式,不能捨本逐末。

所以,無論是否比較孩子,我們都應該幫助孩子正確的評價自己。

首先,不拿別人孩子的成績,衡量自己孩子

小寧和糖糖同一年出生,都報了繪畫課。小寧想象力不錯,作品色彩斑斕,內容福豐富,經常得獎。糖糖的媽媽有些失落,找到老師問,怎麼能讓糖糖的畫也這麼優秀?老師回答,糖糖雖然沒有小寧想象力那麼出色,但是擅於觀察和模仿,總是能畫出動物的細節,她和小寧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特質的孩子。

盲目拿別人孩子的特點、能力和成績去衡量自己的孩子,對自己孩子的認知就不全面。在想象力方面,糖糖無論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小寧,假如糖糖一直被別人的成績所限制,覺得自己特別失敗,恐怕就再也提不起畫畫的興趣了,更別說進步了。

但是老師卻以糖糖自身為評價標準,挖掘她的潛力。糖糖觀察力很好,對事物細緻入微的臨摹,也能提高繪畫功底,同時也為以後的繪畫創作打下了基礎。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其次,不迴避比較,評價方式要“對事不對人”

開頭皓皓媽媽的做法,讓大家庭的氛圍一下子陷入了尷尬。雖然熱情的長輩沒有注意到比較孩子的弊端,但是也證明了有些比較不可避免,家長也沒法永遠把孩子保護在不受傷害的“真空”環境裡。

出現不可避免的比較和競爭,大家可以嘗試採用“對事不對人”的評價方式。也就是說,肯定某一個孩子的優勢時,要肯定他的行為,而不是他做出的成果。

例如,皓皓媽媽可以這樣“圓場”:明明算得這麼快呀?看來在學校裡下了不少功夫,你是不是做作業時,特別仔細、認真啊?

皓皓如果聽到這樣的評價,不會因為自己不夠聰明而喪氣,也不會想到自己小半歲就嫉妒。他就會發現明明哥哥做得快的“訣竅”原來是平常練習得多,自然也就有了“我也要多練習,下次才能快點”的想法。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可見,比較孩子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我們依舊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彷彿也很正常。

這樣矛盾的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那些專家到底有沒有“危言聳聽”?常比較孩子,到底有啥不好?

常唸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這些不利影響

前段時間董卿談自己的原生家庭上了熱搜,她表示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也總說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當主持人問道:“那是否可以將你成功的原因,歸結於父親對你的嚴格要求?”董卿愣了一下,轉而尷尬一笑表示: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教育方式。

在採訪的時候,董卿雖然表示早與父親和解,但是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卻仍然給她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自卑的情緒揮之不去,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極度缺乏安全感。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顯然,常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對比自己孩子短處,會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一方面,有些孩子自信心受到打擊,產生的自卑情緒影響一生,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鼓起勇氣對媽媽說: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孩子好,你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媽媽在聽完孩子的“真心話”後,並沒有動容,而是繼續“冷靜”地分析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因為“如果我不拍打一下你,你就會有些飄。”

袁璟頤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傷心地離開。

家長這麼比較,通常是希望激勵孩子,讓他們有拼比的動力。但是,孩子小時候卻很難接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會受到打擊,覺得自己哪方面都比不上別人,極容易產生自卑的負面情緒。由此還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破壞了親子關係。

董卿直到成年才理解父親當初的做法,雖然她表示與父親和解沒有花太多時間,但並不是每一個受到傷害的孩子,都能這樣順利修復內心的缺失,自卑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延綿一生,親子關係的復原也困難重重。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眼界受到侷限。

有一些常被比較的孩子,不知不覺就會將重點放在比較的結果上,特別看重“輸贏”,一旦輸了就接受不了,大哭大鬧,無意間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家長的初衷是鼓勵競爭和挑戰,卻事與願違,孩子變得膽小,不願接受挑戰。

好勝心特別強的王暢,他的父母找到節目《超級育兒師》求助。在節目一開始,王暢小朋友就是典型的“輸不起”性格,在室外和小朋友比賽跑步,由於個子高跑贏了,就很開心;隨後幾個大朋友加入比賽,王暢不再是第一,情緒一下子就激動起來,朝著周圍同伴發脾氣。在家的時候,爸爸提出要和王暢比賽玩牌,王暢不斷用言語掩飾自己膽怯的心理:“我覺得我肯定贏不了,這次我肯定輸。”

這樣“怕輸”的孩子,過於重視結果,眼界受到了侷限,很難發現過程中的其他收穫,自身的能力自然也很難得到成長。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強調“不比較孩子”,也別走入極端

年輕一輩的家長,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別人家孩子”的荼毒。當認識到比較孩子的弊端後,有些父母卻又對所有“疑似競爭”都變得忌諱莫深,反對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對父母變成了一種新的緊箍咒。

就像開頭提到的皓皓媽媽,對孩子成長的環境變得敏感起來,顯然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方面著急將孩子從“被比較”的狀況里拉出來,不分場合、不看氛圍,讓場面變得微妙尷尬,處理問題的方式,不是孩子值得學習的榜樣。

另一方面,雖然自己不去比較孩子,但大的環境尚且如此,競爭和比較無處不在,擔心自己孩子不夠自信。為了幫孩子“找回自信”,總是替他們找各種理由,希望他不要陷入“比別家孩子差”的想法裡,卻迴避了可能存在的問題。

比如,明明和皓皓屬同齡人,為了不讓孩子自卑,刻意強調皓皓小半歲,強行認為存在差距是合理的。皓皓媽媽這類極端的做法,過度呵護、刻意屏蔽競爭情況,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面對各種境況、正確評估自己的機會,從大人到孩子都忽視了進步的可能,以及可以提升的空間。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家長可以怎麼做?

既然兩邊的極端行為都不可取,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尋找一箇中間的平衡點呢?要弄清楚怎麼做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下,比較孩子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我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能力好、學習棒,希望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增強他們的好勝心,藉此形成學習的動力。所以,常用別人家的榜樣成為了我們認為的武器,想用這個方式去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

可是,反過來想一想,通過比較孩子,真的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嗎?培養了競爭意識,就等於提高了能力嗎?答案是否點的,我們為了培養孩子,不需要強調別人家孩子的好,應該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的能力,找到自己孩子可以提升的空間,這才是正確的方式,不能捨本逐末。

所以,無論是否比較孩子,我們都應該幫助孩子正確的評價自己。

首先,不拿別人孩子的成績,衡量自己孩子

小寧和糖糖同一年出生,都報了繪畫課。小寧想象力不錯,作品色彩斑斕,內容福豐富,經常得獎。糖糖的媽媽有些失落,找到老師問,怎麼能讓糖糖的畫也這麼優秀?老師回答,糖糖雖然沒有小寧想象力那麼出色,但是擅於觀察和模仿,總是能畫出動物的細節,她和小寧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特質的孩子。

盲目拿別人孩子的特點、能力和成績去衡量自己的孩子,對自己孩子的認知就不全面。在想象力方面,糖糖無論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小寧,假如糖糖一直被別人的成績所限制,覺得自己特別失敗,恐怕就再也提不起畫畫的興趣了,更別說進步了。

但是老師卻以糖糖自身為評價標準,挖掘她的潛力。糖糖觀察力很好,對事物細緻入微的臨摹,也能提高繪畫功底,同時也為以後的繪畫創作打下了基礎。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其次,不迴避比較,評價方式要“對事不對人”

開頭皓皓媽媽的做法,讓大家庭的氛圍一下子陷入了尷尬。雖然熱情的長輩沒有注意到比較孩子的弊端,但是也證明了有些比較不可避免,家長也沒法永遠把孩子保護在不受傷害的“真空”環境裡。

出現不可避免的比較和競爭,大家可以嘗試採用“對事不對人”的評價方式。也就是說,肯定某一個孩子的優勢時,要肯定他的行為,而不是他做出的成果。

例如,皓皓媽媽可以這樣“圓場”:明明算得這麼快呀?看來在學校裡下了不少功夫,你是不是做作業時,特別仔細、認真啊?

皓皓如果聽到這樣的評價,不會因為自己不夠聰明而喪氣,也不會想到自己小半歲就嫉妒。他就會發現明明哥哥做得快的“訣竅”原來是平常練習得多,自然也就有了“我也要多練習,下次才能快點”的想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最後,擅於發現收穫了什麼,而不是失去了什麼

為了不讓孩子在乎“輸贏”,我們重點要引導他們擅於發覺,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哪些收穫。

學校裡舉行拔河比賽,一班第一輪輸了,孩子們開始急躁起來。班主任出主意,我們讓個子大的男生佔後面試一試!可是第二輪依然抵不過對手。這時隊伍一個組織能力較好的學生站出來,對著鬱鬱寡歡的同學高聲喊道:“你看他們的姿勢,兩腳之間有一定角度,我們試試這樣會不會增加摩擦!”

儘管三輪比賽都落敗了,但是在這次的比賽中,孩子們逐漸摸索規律,團結一致朝一個目標奮進,也同樣讓人熱血沸騰。

比賽是正式化的較量,總會有輸贏。如果重視結果,只看到這一次輸掉了,在意失去的部分,就得不到提升。相反,如果有一雙擅於發現收穫的眼睛,就會看到大家都團結一致,每個人為此付出了汗水和智慧,都能從這次的比賽裡獲得協作能力、組織策劃能力等方面的進步。

比較也是低配版的比賽,總會有強弱之分,引導孩子擅於從過程裡找到樂趣、收穫,要比看中結果,把“贏”當做唯一目標要有意義得多。

"

皓皓媽媽帶著孩子參加了一場家庭聚會,本來挺融洽的氣氛,卻被兩三句話鬧得有點尷尬。皓皓和明明都上小學一年級,一位長輩就帶著兩個小孩做遊戲,考考他們的計算能力。幾輪下來,明明都比皓皓算得快,長輩開玩笑:“明明在學校裡,是不是數學成績很棒啊?皓皓還要加油哦!”

皓皓媽媽一聽這個話,有點不樂意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專家都說了不能比較孩子,再說雖然都上一年級,但是我們皓皓小半歲,這樣比沒意義!”那位熱情招的長輩聽了此話,意識到自己可能做得不妥帖,立刻噤了聲。

現在網上普遍認可這一個育兒觀念:別總是比較孩子,不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樣做對他們傷害很大。一些年輕的父母逐漸開始警醒:那種無謂的比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但令這些家長困惑的是,網絡和現實彷彿是“脫節”的,身邊仍然有不少親戚朋友,或者家長本人依然習慣性地比較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2000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受訪者表示,這種比較不僅僅限於成績,從孩子的身高、長相到為人處世,方方面面都會比較,現實生活中,只要把幾個孩子放在一起,難免不自覺都會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可見,比較孩子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我們依舊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彷彿也很正常。

這樣矛盾的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那些專家到底有沒有“危言聳聽”?常比較孩子,到底有啥不好?

常唸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這些不利影響

前段時間董卿談自己的原生家庭上了熱搜,她表示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也總說她“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當主持人問道:“那是否可以將你成功的原因,歸結於父親對你的嚴格要求?”董卿愣了一下,轉而尷尬一笑表示: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教育方式。

在採訪的時候,董卿雖然表示早與父親和解,但是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卻仍然給她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自卑的情緒揮之不去,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極度缺乏安全感。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顯然,常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對比自己孩子短處,會讓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一方面,有些孩子自信心受到打擊,產生的自卑情緒影響一生,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鼓起勇氣對媽媽說: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孩子好,你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媽媽在聽完孩子的“真心話”後,並沒有動容,而是繼續“冷靜”地分析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因為“如果我不拍打一下你,你就會有些飄。”

袁璟頤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傷心地離開。

家長這麼比較,通常是希望激勵孩子,讓他們有拼比的動力。但是,孩子小時候卻很難接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會受到打擊,覺得自己哪方面都比不上別人,極容易產生自卑的負面情緒。由此還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破壞了親子關係。

董卿直到成年才理解父親當初的做法,雖然她表示與父親和解沒有花太多時間,但並不是每一個受到傷害的孩子,都能這樣順利修復內心的缺失,自卑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延綿一生,親子關係的復原也困難重重。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眼界受到侷限。

有一些常被比較的孩子,不知不覺就會將重點放在比較的結果上,特別看重“輸贏”,一旦輸了就接受不了,大哭大鬧,無意間養成了“輸不起”的性格。家長的初衷是鼓勵競爭和挑戰,卻事與願違,孩子變得膽小,不願接受挑戰。

好勝心特別強的王暢,他的父母找到節目《超級育兒師》求助。在節目一開始,王暢小朋友就是典型的“輸不起”性格,在室外和小朋友比賽跑步,由於個子高跑贏了,就很開心;隨後幾個大朋友加入比賽,王暢不再是第一,情緒一下子就激動起來,朝著周圍同伴發脾氣。在家的時候,爸爸提出要和王暢比賽玩牌,王暢不斷用言語掩飾自己膽怯的心理:“我覺得我肯定贏不了,這次我肯定輸。”

這樣“怕輸”的孩子,過於重視結果,眼界受到了侷限,很難發現過程中的其他收穫,自身的能力自然也很難得到成長。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強調“不比較孩子”,也別走入極端

年輕一輩的家長,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別人家孩子”的荼毒。當認識到比較孩子的弊端後,有些父母卻又對所有“疑似競爭”都變得忌諱莫深,反對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對父母變成了一種新的緊箍咒。

就像開頭提到的皓皓媽媽,對孩子成長的環境變得敏感起來,顯然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方面著急將孩子從“被比較”的狀況里拉出來,不分場合、不看氛圍,讓場面變得微妙尷尬,處理問題的方式,不是孩子值得學習的榜樣。

另一方面,雖然自己不去比較孩子,但大的環境尚且如此,競爭和比較無處不在,擔心自己孩子不夠自信。為了幫孩子“找回自信”,總是替他們找各種理由,希望他不要陷入“比別家孩子差”的想法裡,卻迴避了可能存在的問題。

比如,明明和皓皓屬同齡人,為了不讓孩子自卑,刻意強調皓皓小半歲,強行認為存在差距是合理的。皓皓媽媽這類極端的做法,過度呵護、刻意屏蔽競爭情況,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面對各種境況、正確評估自己的機會,從大人到孩子都忽視了進步的可能,以及可以提升的空間。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家長可以怎麼做?

既然兩邊的極端行為都不可取,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尋找一箇中間的平衡點呢?要弄清楚怎麼做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下,比較孩子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我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能力好、學習棒,希望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增強他們的好勝心,藉此形成學習的動力。所以,常用別人家的榜樣成為了我們認為的武器,想用這個方式去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

可是,反過來想一想,通過比較孩子,真的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嗎?培養了競爭意識,就等於提高了能力嗎?答案是否點的,我們為了培養孩子,不需要強調別人家孩子的好,應該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的能力,找到自己孩子可以提升的空間,這才是正確的方式,不能捨本逐末。

所以,無論是否比較孩子,我們都應該幫助孩子正確的評價自己。

首先,不拿別人孩子的成績,衡量自己孩子

小寧和糖糖同一年出生,都報了繪畫課。小寧想象力不錯,作品色彩斑斕,內容福豐富,經常得獎。糖糖的媽媽有些失落,找到老師問,怎麼能讓糖糖的畫也這麼優秀?老師回答,糖糖雖然沒有小寧想象力那麼出色,但是擅於觀察和模仿,總是能畫出動物的細節,她和小寧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特質的孩子。

盲目拿別人孩子的特點、能力和成績去衡量自己的孩子,對自己孩子的認知就不全面。在想象力方面,糖糖無論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小寧,假如糖糖一直被別人的成績所限制,覺得自己特別失敗,恐怕就再也提不起畫畫的興趣了,更別說進步了。

但是老師卻以糖糖自身為評價標準,挖掘她的潛力。糖糖觀察力很好,對事物細緻入微的臨摹,也能提高繪畫功底,同時也為以後的繪畫創作打下了基礎。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其次,不迴避比較,評價方式要“對事不對人”

開頭皓皓媽媽的做法,讓大家庭的氛圍一下子陷入了尷尬。雖然熱情的長輩沒有注意到比較孩子的弊端,但是也證明了有些比較不可避免,家長也沒法永遠把孩子保護在不受傷害的“真空”環境裡。

出現不可避免的比較和競爭,大家可以嘗試採用“對事不對人”的評價方式。也就是說,肯定某一個孩子的優勢時,要肯定他的行為,而不是他做出的成果。

例如,皓皓媽媽可以這樣“圓場”:明明算得這麼快呀?看來在學校裡下了不少功夫,你是不是做作業時,特別仔細、認真啊?

皓皓如果聽到這樣的評價,不會因為自己不夠聰明而喪氣,也不會想到自己小半歲就嫉妒。他就會發現明明哥哥做得快的“訣竅”原來是平常練習得多,自然也就有了“我也要多練習,下次才能快點”的想法。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最後,擅於發現收穫了什麼,而不是失去了什麼

為了不讓孩子在乎“輸贏”,我們重點要引導他們擅於發覺,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哪些收穫。

學校裡舉行拔河比賽,一班第一輪輸了,孩子們開始急躁起來。班主任出主意,我們讓個子大的男生佔後面試一試!可是第二輪依然抵不過對手。這時隊伍一個組織能力較好的學生站出來,對著鬱鬱寡歡的同學高聲喊道:“你看他們的姿勢,兩腳之間有一定角度,我們試試這樣會不會增加摩擦!”

儘管三輪比賽都落敗了,但是在這次的比賽中,孩子們逐漸摸索規律,團結一致朝一個目標奮進,也同樣讓人熱血沸騰。

比賽是正式化的較量,總會有輸贏。如果重視結果,只看到這一次輸掉了,在意失去的部分,就得不到提升。相反,如果有一雙擅於發現收穫的眼睛,就會看到大家都團結一致,每個人為此付出了汗水和智慧,都能從這次的比賽裡獲得協作能力、組織策劃能力等方面的進步。

比較也是低配版的比賽,總會有強弱之分,引導孩子擅於從過程裡找到樂趣、收穫,要比看中結果,把“贏”當做唯一目標要有意義得多。

唸叨“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啥不好?也別讓它成為家長新緊箍咒

我們身處的環境,有時沒有那麼理想化,極端的教育方式總會讓孩子承受過多的傷害。與其盲目迴避競爭,不如通過引導孩子正確的評價自己,擅於發現每一次“競爭”的收穫,從而獲得長足的進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