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

父母課堂上,大家正在討論如何讓孩子自覺學習的問題。

"

父母課堂上,大家正在討論如何讓孩子自覺學習的問題。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一位媽媽說:我跟孩子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也知道要努力,要考出好成績,我也制定了學習計劃,但是就是管不住自己貪玩,一學期過去了,計劃一項都沒有堅持下來,定的目標也沒有實現。”

這位媽媽的說法引起了共鳴,另一位媽媽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孩子今天下課回家的路上說,‘媽媽,我今天太累了,不想彈琴’。但是回家後,玩起來就起得飛,一點看不出累的樣子。不提醒吧,他不自覺,想要讓他按計劃做事,還真是必須反覆提醒才行。這樣我累他也煩,效果還不好。我真擔心以後學習任務重了,我和他都應付不來。”

這裡的問題不是孩子有沒有目標,會不會制定計劃,制定了怎樣的計劃,而是孩子能不能主動想做該做的事情,並且堅持且專心地去做。

這是一個關於自控力的問題

01 自控力是重要的心理結構,影響著孩子未來成功與否

心理學家Kopp對“自控力”的定義是: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制定計劃,並採取適宜的行為完成計劃。

自控力是人適應社會的重要功能,是自我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人們在學習、生活、社交和人格品質等各方面的發展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曾在1966年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開展了一項關於孩子自控力的實驗。

這項研究共有600名來自斯坦福大學附屬的幼兒園的兒童參加。

孩子們被要求對放在孩子眼前的一塊棉花糖做出選擇: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吃它,那麼15分鐘後,就會再得到另外一塊棉花糖的獎勵;如果忍不住吃了,就得不到獎勵。

研究人員離開後,有的孩子馬上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嘗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用手遮住眼睛,用手指戳棉花糖,有的湊上去聞,舔一下,有的孩子閉上眼睛轉向另一邊不看棉花糖……

總共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堅持了15分鐘,並得到了獎勵。

"

父母課堂上,大家正在討論如何讓孩子自覺學習的問題。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一位媽媽說:我跟孩子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也知道要努力,要考出好成績,我也制定了學習計劃,但是就是管不住自己貪玩,一學期過去了,計劃一項都沒有堅持下來,定的目標也沒有實現。”

這位媽媽的說法引起了共鳴,另一位媽媽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孩子今天下課回家的路上說,‘媽媽,我今天太累了,不想彈琴’。但是回家後,玩起來就起得飛,一點看不出累的樣子。不提醒吧,他不自覺,想要讓他按計劃做事,還真是必須反覆提醒才行。這樣我累他也煩,效果還不好。我真擔心以後學習任務重了,我和他都應付不來。”

這裡的問題不是孩子有沒有目標,會不會制定計劃,制定了怎樣的計劃,而是孩子能不能主動想做該做的事情,並且堅持且專心地去做。

這是一個關於自控力的問題

01 自控力是重要的心理結構,影響著孩子未來成功與否

心理學家Kopp對“自控力”的定義是: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制定計劃,並採取適宜的行為完成計劃。

自控力是人適應社會的重要功能,是自我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人們在學習、生活、社交和人格品質等各方面的發展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曾在1966年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開展了一項關於孩子自控力的實驗。

這項研究共有600名來自斯坦福大學附屬的幼兒園的兒童參加。

孩子們被要求對放在孩子眼前的一塊棉花糖做出選擇: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吃它,那麼15分鐘後,就會再得到另外一塊棉花糖的獎勵;如果忍不住吃了,就得不到獎勵。

研究人員離開後,有的孩子馬上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嘗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用手遮住眼睛,用手指戳棉花糖,有的湊上去聞,舔一下,有的孩子閉上眼睛轉向另一邊不看棉花糖……

總共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堅持了15分鐘,並得到了獎勵。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幾年後,追蹤研究發現,在棉花糖實驗中為了得到獎勵而堅持自我控制的孩子,普遍更加自信和有更優異的學業成績。

自控力而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無論是學校的學霸,還是職場的精英,自控力都很強。

比如這份曾被新華社轉載的武漢某學霸高中生的寒假作息時間表。

重要的不僅是這張作息表把早上6點40分到晚上11點50分安排充實緊湊,甚至連大年三十、初一、初二拜年之餘也保持學習的連續性,更重要的是,對計劃堅持的自律。

"

父母課堂上,大家正在討論如何讓孩子自覺學習的問題。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一位媽媽說:我跟孩子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也知道要努力,要考出好成績,我也制定了學習計劃,但是就是管不住自己貪玩,一學期過去了,計劃一項都沒有堅持下來,定的目標也沒有實現。”

這位媽媽的說法引起了共鳴,另一位媽媽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孩子今天下課回家的路上說,‘媽媽,我今天太累了,不想彈琴’。但是回家後,玩起來就起得飛,一點看不出累的樣子。不提醒吧,他不自覺,想要讓他按計劃做事,還真是必須反覆提醒才行。這樣我累他也煩,效果還不好。我真擔心以後學習任務重了,我和他都應付不來。”

這裡的問題不是孩子有沒有目標,會不會制定計劃,制定了怎樣的計劃,而是孩子能不能主動想做該做的事情,並且堅持且專心地去做。

這是一個關於自控力的問題

01 自控力是重要的心理結構,影響著孩子未來成功與否

心理學家Kopp對“自控力”的定義是: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制定計劃,並採取適宜的行為完成計劃。

自控力是人適應社會的重要功能,是自我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人們在學習、生活、社交和人格品質等各方面的發展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曾在1966年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開展了一項關於孩子自控力的實驗。

這項研究共有600名來自斯坦福大學附屬的幼兒園的兒童參加。

孩子們被要求對放在孩子眼前的一塊棉花糖做出選擇: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吃它,那麼15分鐘後,就會再得到另外一塊棉花糖的獎勵;如果忍不住吃了,就得不到獎勵。

研究人員離開後,有的孩子馬上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嘗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用手遮住眼睛,用手指戳棉花糖,有的湊上去聞,舔一下,有的孩子閉上眼睛轉向另一邊不看棉花糖……

總共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堅持了15分鐘,並得到了獎勵。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幾年後,追蹤研究發現,在棉花糖實驗中為了得到獎勵而堅持自我控制的孩子,普遍更加自信和有更優異的學業成績。

自控力而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無論是學校的學霸,還是職場的精英,自控力都很強。

比如這份曾被新華社轉載的武漢某學霸高中生的寒假作息時間表。

重要的不僅是這張作息表把早上6點40分到晚上11點50分安排充實緊湊,甚至連大年三十、初一、初二拜年之餘也保持學習的連續性,更重要的是,對計劃堅持的自律。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在這篇文章下面,有不少人噴這樣“苦逼”下的優秀,是走不長遠的。

然而,自控力本身具有持續性、主動性、適宜性的特點,這些都需要內在的愉悅感或成就感做支撐,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自控,一般都是有符合其內在需要的力量做動力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學霸自身早已形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習這件事對她來說難度並不是太大,而且我不信她會是很痛苦地堅持下來。學習對於她而言,帶來的成就感和沉浸感或許遠大於痛苦。

02 父母做好3方面,孩子自然願意主動學習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的,不正是這樣一種孩子自己需要的,而不是父母強加給孩子的,能讓人享受其中的“自控力”嗎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大都是在求學。因此,培養孩子自發的自控力,學習這件事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

研究表明,學習效能感、學習動機、親子互動狀況與學習自控力密切相關。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幫助孩子提升內在自控力

一、提升學習效能感

學習效能感就是指學習的信心。它是影響孩子學習自控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對自己的學業有信心的孩子,比起那些信心一般和沒有信心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更自覺、更主動。

破壞孩子信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大人對孩子學習的批評、指責和貶低。相反,培養孩子信心最好的方式,是家長老師對孩子的鼓勵。

如果父母能關注孩子學習過程中任何一點進步,而不僅是結果;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現在的進步和他過去比,而不是和別人比,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有很多可以認可和讚美的地方。

比如當孩子偶爾一次把明天上課的書都收拾完整,你可以誇獎孩子:“媽媽發現你在認真地做準備工作,不僅把明天的課程記得很清楚,而且書本裝得一本不落。”而不是雞蛋裡挑骨頭:“你看你,這本書沒放進該放的學科袋裡,那張紙皺了也不整好。”

比如客廳有客人來有點吵,孩子知道自己把門關起來自己寫作業,你可以表揚孩子:“你比以前有進步喲,不用媽媽提醒,自己關門創造安靜的環境,來保證專心學習。這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而不要忽視孩子這樣的舉動,認為這是小事,眼裡只看得見孩子的成績。

為什麼父母要看到孩子生活、學習中小小的努力和進步?是因為“小”,孩子才有信心做到,他們才不會感到“成功”遙不可及;

為什麼要肯定和鼓勵孩子們每一點滴進步?因為你的認可和鼓勵能讓孩子得到“價值感”和“喜悅感”,他們會沿著這個“積極肯定”方向調整和校準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被外界不良誘惑所吸引。

二、激發積極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對學習必要性的認識和信念,是孩子感到自己需要學習,對學習有興趣和積極性。

學習動機越強的孩子,學習自控力就越強。

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總體來說,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外部動機,比如說給孩子物質獎勵,這樣的動力是暫時的,維持孩子的積極性也是不長久的。

更重要的是想辦法提高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就是想辦法讓他們對所學內容發自內心的喜歡或願意去學。

有一個前同事的孩子,在小學和初一的時候學習都讓父母惱火,除了畫畫好,其他學科成績總是中下。因為父母都是高知,於是他們通過各種手段讓孩子努力學習,包括把孩子畫畫課換成了學科補習,以及各種高壓和逼迫。但是父母越是操心,孩子越是不上心,親子關係逐步惡化。

有一次媽媽帶著孩子去澳洲旅遊,孩子很喜歡澳洲的環境,說不想回去上學了,就想留在澳洲。於是那位媽媽就辭職,想辦法陪著孩子在澳洲生活和學習了一年。這一年,媽媽想開了,與其逼著孩子學習,學習也不見好,不如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於是媽媽支持孩子學習畫畫。在這一年裡,母女關係徹底轉變,孩子學習進步也很大,尤其是畫畫和英語。回國後,孩子就跟變了一個人,在學習上動力十足,現在孩子高二,在重點中學中學習成績拔尖。

問她媽媽孩子轉變的關鍵是什麼,她媽媽說:“出去走了一趟,孩子發現世界很大,有很多有趣有意義的事情值得去做。而學習是通往理想的橋樑,她希望自己能考入常青藤名校。當她內心有了動力之後,壓根不需要我們父母的任何監督,自己調整方法,自己主動學習。”

這是一個真實但有些極端的例子。讓孩子休學去喜歡的國家體驗一年,並不具有普遍推廣意義。

但是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發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父母可以瞭解孩子喜歡的是什麼,發揮孩子的興趣和特長,藉此提升孩子對學習的好感;或者是創造條件,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價值,產生對學習的需要感

"

父母課堂上,大家正在討論如何讓孩子自覺學習的問題。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一位媽媽說:我跟孩子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也知道要努力,要考出好成績,我也制定了學習計劃,但是就是管不住自己貪玩,一學期過去了,計劃一項都沒有堅持下來,定的目標也沒有實現。”

這位媽媽的說法引起了共鳴,另一位媽媽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孩子今天下課回家的路上說,‘媽媽,我今天太累了,不想彈琴’。但是回家後,玩起來就起得飛,一點看不出累的樣子。不提醒吧,他不自覺,想要讓他按計劃做事,還真是必須反覆提醒才行。這樣我累他也煩,效果還不好。我真擔心以後學習任務重了,我和他都應付不來。”

這裡的問題不是孩子有沒有目標,會不會制定計劃,制定了怎樣的計劃,而是孩子能不能主動想做該做的事情,並且堅持且專心地去做。

這是一個關於自控力的問題

01 自控力是重要的心理結構,影響著孩子未來成功與否

心理學家Kopp對“自控力”的定義是: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制定計劃,並採取適宜的行為完成計劃。

自控力是人適應社會的重要功能,是自我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人們在學習、生活、社交和人格品質等各方面的發展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曾在1966年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開展了一項關於孩子自控力的實驗。

這項研究共有600名來自斯坦福大學附屬的幼兒園的兒童參加。

孩子們被要求對放在孩子眼前的一塊棉花糖做出選擇: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吃它,那麼15分鐘後,就會再得到另外一塊棉花糖的獎勵;如果忍不住吃了,就得不到獎勵。

研究人員離開後,有的孩子馬上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嘗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用手遮住眼睛,用手指戳棉花糖,有的湊上去聞,舔一下,有的孩子閉上眼睛轉向另一邊不看棉花糖……

總共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堅持了15分鐘,並得到了獎勵。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幾年後,追蹤研究發現,在棉花糖實驗中為了得到獎勵而堅持自我控制的孩子,普遍更加自信和有更優異的學業成績。

自控力而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無論是學校的學霸,還是職場的精英,自控力都很強。

比如這份曾被新華社轉載的武漢某學霸高中生的寒假作息時間表。

重要的不僅是這張作息表把早上6點40分到晚上11點50分安排充實緊湊,甚至連大年三十、初一、初二拜年之餘也保持學習的連續性,更重要的是,對計劃堅持的自律。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在這篇文章下面,有不少人噴這樣“苦逼”下的優秀,是走不長遠的。

然而,自控力本身具有持續性、主動性、適宜性的特點,這些都需要內在的愉悅感或成就感做支撐,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自控,一般都是有符合其內在需要的力量做動力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學霸自身早已形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習這件事對她來說難度並不是太大,而且我不信她會是很痛苦地堅持下來。學習對於她而言,帶來的成就感和沉浸感或許遠大於痛苦。

02 父母做好3方面,孩子自然願意主動學習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的,不正是這樣一種孩子自己需要的,而不是父母強加給孩子的,能讓人享受其中的“自控力”嗎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大都是在求學。因此,培養孩子自發的自控力,學習這件事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

研究表明,學習效能感、學習動機、親子互動狀況與學習自控力密切相關。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幫助孩子提升內在自控力

一、提升學習效能感

學習效能感就是指學習的信心。它是影響孩子學習自控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對自己的學業有信心的孩子,比起那些信心一般和沒有信心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更自覺、更主動。

破壞孩子信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大人對孩子學習的批評、指責和貶低。相反,培養孩子信心最好的方式,是家長老師對孩子的鼓勵。

如果父母能關注孩子學習過程中任何一點進步,而不僅是結果;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現在的進步和他過去比,而不是和別人比,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有很多可以認可和讚美的地方。

比如當孩子偶爾一次把明天上課的書都收拾完整,你可以誇獎孩子:“媽媽發現你在認真地做準備工作,不僅把明天的課程記得很清楚,而且書本裝得一本不落。”而不是雞蛋裡挑骨頭:“你看你,這本書沒放進該放的學科袋裡,那張紙皺了也不整好。”

比如客廳有客人來有點吵,孩子知道自己把門關起來自己寫作業,你可以表揚孩子:“你比以前有進步喲,不用媽媽提醒,自己關門創造安靜的環境,來保證專心學習。這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而不要忽視孩子這樣的舉動,認為這是小事,眼裡只看得見孩子的成績。

為什麼父母要看到孩子生活、學習中小小的努力和進步?是因為“小”,孩子才有信心做到,他們才不會感到“成功”遙不可及;

為什麼要肯定和鼓勵孩子們每一點滴進步?因為你的認可和鼓勵能讓孩子得到“價值感”和“喜悅感”,他們會沿著這個“積極肯定”方向調整和校準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被外界不良誘惑所吸引。

二、激發積極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對學習必要性的認識和信念,是孩子感到自己需要學習,對學習有興趣和積極性。

學習動機越強的孩子,學習自控力就越強。

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總體來說,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外部動機,比如說給孩子物質獎勵,這樣的動力是暫時的,維持孩子的積極性也是不長久的。

更重要的是想辦法提高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就是想辦法讓他們對所學內容發自內心的喜歡或願意去學。

有一個前同事的孩子,在小學和初一的時候學習都讓父母惱火,除了畫畫好,其他學科成績總是中下。因為父母都是高知,於是他們通過各種手段讓孩子努力學習,包括把孩子畫畫課換成了學科補習,以及各種高壓和逼迫。但是父母越是操心,孩子越是不上心,親子關係逐步惡化。

有一次媽媽帶著孩子去澳洲旅遊,孩子很喜歡澳洲的環境,說不想回去上學了,就想留在澳洲。於是那位媽媽就辭職,想辦法陪著孩子在澳洲生活和學習了一年。這一年,媽媽想開了,與其逼著孩子學習,學習也不見好,不如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於是媽媽支持孩子學習畫畫。在這一年裡,母女關係徹底轉變,孩子學習進步也很大,尤其是畫畫和英語。回國後,孩子就跟變了一個人,在學習上動力十足,現在孩子高二,在重點中學中學習成績拔尖。

問她媽媽孩子轉變的關鍵是什麼,她媽媽說:“出去走了一趟,孩子發現世界很大,有很多有趣有意義的事情值得去做。而學習是通往理想的橋樑,她希望自己能考入常青藤名校。當她內心有了動力之後,壓根不需要我們父母的任何監督,自己調整方法,自己主動學習。”

這是一個真實但有些極端的例子。讓孩子休學去喜歡的國家體驗一年,並不具有普遍推廣意義。

但是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發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父母可以瞭解孩子喜歡的是什麼,發揮孩子的興趣和特長,藉此提升孩子對學習的好感;或者是創造條件,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價值,產生對學習的需要感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在生活中,我們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方法可以是各種“獎勵”方式。

一說到獎勵,就容易想到物質獎勵,比如“錢、零食、玩具”,但是,過多的物質獎勵效果會適得其反。

我們可以拓展“獎勵”的思路,更多地使用精神獎勵、活動獎勵等。

精神獎勵,比如當你發現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點贊,一句認可,一次陪伴,你對孩子真誠的言語和非言語的肯定,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獎勵,它們會內化進孩子的內心,轉化為他們對自己的積極評價,從而促進他們更愛學習。

活動獎勵,可以通過讓孩子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或者組織一些活動,或者和孩子一起去參觀博物館、旅遊等等,不僅滿足孩子,而且讓孩子從中體驗到各種不同學習形式的樂趣。

總之,所有的“獎勵”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體會到學習是有意義的。

三、建構良好的親子互動

親子互動是父母與子女的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互動過程。

研究發現,親子互動越順利、輕鬆、開放,孩子在學習上就越自控,而且親子互動良好的學生,學習自控力顯著好於親子互動差的學生

在親子互動中,家長常出現的問題是:只盯著學習,只會索要成績,而不關心孩子的需要,和他們的困難。這樣的互動是單向的,壓抑的,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無力感,讓孩子逐漸產生對學習的排斥甚至厭惡。

親子互動良好的家庭,父母對孩子學習生活上的變化和需求更加敏感,更關注孩子情緒和想法上的變化,並及時引導;父母對孩子有更多的關心、支持行為,遇到問題時及時參與,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能夠從父母得到更多鼓勵,他們在學習上會更積極、主動,更有計劃性和自覺性;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孩子也能及時得到支持,從而更有能力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助於孩子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很多學習好的孩子,背後都有著良好的親子溝通和互動。

在一檔“好家風培養好孩子”的節目中,考入北京大學的姜霽恆說:“我生活在一個輕鬆、有愛的家庭。”“爸媽從來不和我說成績的事兒,對‘雙百’‘第一’這樣的關鍵詞完全無感。”

而他的媽媽也迴應:“父母對‘分數’心態平和,孩子才能放鬆愉快地去學習。不過孩子總會遇到挫折,這時候父母就要幫助他們。”

媽媽舉例說:姜霽恆小學五年級候參加過一個數學培訓班,每次考第一的孩子有一次卻考得不好,心情很低落。此時,責備與勸說都毫無力量,父母要做的是幫他找到問題。每次他上課,我都在後面旁聽,回家之後我假裝不會讓他給我講,他先是講了一種算法,我假裝沒聽懂,讓他換種算法,他來回給我講了好幾個方法……在給媽媽‘補課’的那段時間,孩子逐漸找到了解題思路,也找回了自信。

父母營造輕鬆、開放的家庭氛圍,經常與孩子交流,瞭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換位思考,避免粗暴地對待孩子,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

"

父母課堂上,大家正在討論如何讓孩子自覺學習的問題。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一位媽媽說:我跟孩子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也知道要努力,要考出好成績,我也制定了學習計劃,但是就是管不住自己貪玩,一學期過去了,計劃一項都沒有堅持下來,定的目標也沒有實現。”

這位媽媽的說法引起了共鳴,另一位媽媽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孩子今天下課回家的路上說,‘媽媽,我今天太累了,不想彈琴’。但是回家後,玩起來就起得飛,一點看不出累的樣子。不提醒吧,他不自覺,想要讓他按計劃做事,還真是必須反覆提醒才行。這樣我累他也煩,效果還不好。我真擔心以後學習任務重了,我和他都應付不來。”

這裡的問題不是孩子有沒有目標,會不會制定計劃,制定了怎樣的計劃,而是孩子能不能主動想做該做的事情,並且堅持且專心地去做。

這是一個關於自控力的問題

01 自控力是重要的心理結構,影響著孩子未來成功與否

心理學家Kopp對“自控力”的定義是: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制定計劃,並採取適宜的行為完成計劃。

自控力是人適應社會的重要功能,是自我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人們在學習、生活、社交和人格品質等各方面的發展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曾在1966年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開展了一項關於孩子自控力的實驗。

這項研究共有600名來自斯坦福大學附屬的幼兒園的兒童參加。

孩子們被要求對放在孩子眼前的一塊棉花糖做出選擇: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吃它,那麼15分鐘後,就會再得到另外一塊棉花糖的獎勵;如果忍不住吃了,就得不到獎勵。

研究人員離開後,有的孩子馬上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嘗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用手遮住眼睛,用手指戳棉花糖,有的湊上去聞,舔一下,有的孩子閉上眼睛轉向另一邊不看棉花糖……

總共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堅持了15分鐘,並得到了獎勵。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幾年後,追蹤研究發現,在棉花糖實驗中為了得到獎勵而堅持自我控制的孩子,普遍更加自信和有更優異的學業成績。

自控力而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無論是學校的學霸,還是職場的精英,自控力都很強。

比如這份曾被新華社轉載的武漢某學霸高中生的寒假作息時間表。

重要的不僅是這張作息表把早上6點40分到晚上11點50分安排充實緊湊,甚至連大年三十、初一、初二拜年之餘也保持學習的連續性,更重要的是,對計劃堅持的自律。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在這篇文章下面,有不少人噴這樣“苦逼”下的優秀,是走不長遠的。

然而,自控力本身具有持續性、主動性、適宜性的特點,這些都需要內在的愉悅感或成就感做支撐,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自控,一般都是有符合其內在需要的力量做動力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學霸自身早已形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習這件事對她來說難度並不是太大,而且我不信她會是很痛苦地堅持下來。學習對於她而言,帶來的成就感和沉浸感或許遠大於痛苦。

02 父母做好3方面,孩子自然願意主動學習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的,不正是這樣一種孩子自己需要的,而不是父母強加給孩子的,能讓人享受其中的“自控力”嗎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大都是在求學。因此,培養孩子自發的自控力,學習這件事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

研究表明,學習效能感、學習動機、親子互動狀況與學習自控力密切相關。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幫助孩子提升內在自控力

一、提升學習效能感

學習效能感就是指學習的信心。它是影響孩子學習自控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對自己的學業有信心的孩子,比起那些信心一般和沒有信心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更自覺、更主動。

破壞孩子信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大人對孩子學習的批評、指責和貶低。相反,培養孩子信心最好的方式,是家長老師對孩子的鼓勵。

如果父母能關注孩子學習過程中任何一點進步,而不僅是結果;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現在的進步和他過去比,而不是和別人比,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有很多可以認可和讚美的地方。

比如當孩子偶爾一次把明天上課的書都收拾完整,你可以誇獎孩子:“媽媽發現你在認真地做準備工作,不僅把明天的課程記得很清楚,而且書本裝得一本不落。”而不是雞蛋裡挑骨頭:“你看你,這本書沒放進該放的學科袋裡,那張紙皺了也不整好。”

比如客廳有客人來有點吵,孩子知道自己把門關起來自己寫作業,你可以表揚孩子:“你比以前有進步喲,不用媽媽提醒,自己關門創造安靜的環境,來保證專心學習。這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而不要忽視孩子這樣的舉動,認為這是小事,眼裡只看得見孩子的成績。

為什麼父母要看到孩子生活、學習中小小的努力和進步?是因為“小”,孩子才有信心做到,他們才不會感到“成功”遙不可及;

為什麼要肯定和鼓勵孩子們每一點滴進步?因為你的認可和鼓勵能讓孩子得到“價值感”和“喜悅感”,他們會沿著這個“積極肯定”方向調整和校準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被外界不良誘惑所吸引。

二、激發積極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對學習必要性的認識和信念,是孩子感到自己需要學習,對學習有興趣和積極性。

學習動機越強的孩子,學習自控力就越強。

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總體來說,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外部動機,比如說給孩子物質獎勵,這樣的動力是暫時的,維持孩子的積極性也是不長久的。

更重要的是想辦法提高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就是想辦法讓他們對所學內容發自內心的喜歡或願意去學。

有一個前同事的孩子,在小學和初一的時候學習都讓父母惱火,除了畫畫好,其他學科成績總是中下。因為父母都是高知,於是他們通過各種手段讓孩子努力學習,包括把孩子畫畫課換成了學科補習,以及各種高壓和逼迫。但是父母越是操心,孩子越是不上心,親子關係逐步惡化。

有一次媽媽帶著孩子去澳洲旅遊,孩子很喜歡澳洲的環境,說不想回去上學了,就想留在澳洲。於是那位媽媽就辭職,想辦法陪著孩子在澳洲生活和學習了一年。這一年,媽媽想開了,與其逼著孩子學習,學習也不見好,不如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於是媽媽支持孩子學習畫畫。在這一年裡,母女關係徹底轉變,孩子學習進步也很大,尤其是畫畫和英語。回國後,孩子就跟變了一個人,在學習上動力十足,現在孩子高二,在重點中學中學習成績拔尖。

問她媽媽孩子轉變的關鍵是什麼,她媽媽說:“出去走了一趟,孩子發現世界很大,有很多有趣有意義的事情值得去做。而學習是通往理想的橋樑,她希望自己能考入常青藤名校。當她內心有了動力之後,壓根不需要我們父母的任何監督,自己調整方法,自己主動學習。”

這是一個真實但有些極端的例子。讓孩子休學去喜歡的國家體驗一年,並不具有普遍推廣意義。

但是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發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父母可以瞭解孩子喜歡的是什麼,發揮孩子的興趣和特長,藉此提升孩子對學習的好感;或者是創造條件,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價值,產生對學習的需要感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在生活中,我們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方法可以是各種“獎勵”方式。

一說到獎勵,就容易想到物質獎勵,比如“錢、零食、玩具”,但是,過多的物質獎勵效果會適得其反。

我們可以拓展“獎勵”的思路,更多地使用精神獎勵、活動獎勵等。

精神獎勵,比如當你發現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點贊,一句認可,一次陪伴,你對孩子真誠的言語和非言語的肯定,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獎勵,它們會內化進孩子的內心,轉化為他們對自己的積極評價,從而促進他們更愛學習。

活動獎勵,可以通過讓孩子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或者組織一些活動,或者和孩子一起去參觀博物館、旅遊等等,不僅滿足孩子,而且讓孩子從中體驗到各種不同學習形式的樂趣。

總之,所有的“獎勵”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體會到學習是有意義的。

三、建構良好的親子互動

親子互動是父母與子女的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互動過程。

研究發現,親子互動越順利、輕鬆、開放,孩子在學習上就越自控,而且親子互動良好的學生,學習自控力顯著好於親子互動差的學生

在親子互動中,家長常出現的問題是:只盯著學習,只會索要成績,而不關心孩子的需要,和他們的困難。這樣的互動是單向的,壓抑的,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無力感,讓孩子逐漸產生對學習的排斥甚至厭惡。

親子互動良好的家庭,父母對孩子學習生活上的變化和需求更加敏感,更關注孩子情緒和想法上的變化,並及時引導;父母對孩子有更多的關心、支持行為,遇到問題時及時參與,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能夠從父母得到更多鼓勵,他們在學習上會更積極、主動,更有計劃性和自覺性;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孩子也能及時得到支持,從而更有能力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助於孩子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很多學習好的孩子,背後都有著良好的親子溝通和互動。

在一檔“好家風培養好孩子”的節目中,考入北京大學的姜霽恆說:“我生活在一個輕鬆、有愛的家庭。”“爸媽從來不和我說成績的事兒,對‘雙百’‘第一’這樣的關鍵詞完全無感。”

而他的媽媽也迴應:“父母對‘分數’心態平和,孩子才能放鬆愉快地去學習。不過孩子總會遇到挫折,這時候父母就要幫助他們。”

媽媽舉例說:姜霽恆小學五年級候參加過一個數學培訓班,每次考第一的孩子有一次卻考得不好,心情很低落。此時,責備與勸說都毫無力量,父母要做的是幫他找到問題。每次他上課,我都在後面旁聽,回家之後我假裝不會讓他給我講,他先是講了一種算法,我假裝沒聽懂,讓他換種算法,他來回給我講了好幾個方法……在給媽媽‘補課’的那段時間,孩子逐漸找到了解題思路,也找回了自信。

父母營造輕鬆、開放的家庭氛圍,經常與孩子交流,瞭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換位思考,避免粗暴地對待孩子,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不難,關鍵家長要做到這3條

讓孩子主動自律地學習,只要方法得當其實不難。

培養孩子學習自控力的原理也不復雜,關鍵是父母做好自控力地堅持實踐。

當父母刻意、用心、持續地做好 “提升孩子學習信心,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自控力這事兒也就水到渠成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