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應該怎樣?

大致分起來,有以下四種關係,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四種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吧!


"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應該怎樣?

大致分起來,有以下四種關係,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四種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吧!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1

“我不好,你好”


父母付出與希望,孩子責任與壓力

前時,我看了一部反映日本華人生活的紀錄片,叫做《含淚活著》。講述的是一位父親,35歲從上海到日本,離開妻子和女兒去日本打拼。因為借了高額外債,被迫做為黑工,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15年的經歷。最後,女兒終於考取了紐約大學學醫,併成為博士。父親也從日本回國,和妻子團聚。

如果僅僅從結果上看,這是父母為孩子付出,並取得成功的一個感人故事。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家庭15年的支離破碎:父親在日本打黑工,母親在上海,女兒在紐約,分居三地。

故事的結尾,父親表示他為這個家庭付出了自己的責任,“就像賽跑一樣,接力棒我已經拿了,跑了那麼多年,我的目標是把這個接力棒最後交給女兒。”但是,我卻對女兒的話語更有同感,“我不需要他們為我付出那麼多,吃那麼多苦的。”

是的,這也是讓我深為感觸的,所幸這位女兒好學上進,取得了學業上的成功。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去美國留學,甚至沒有考上大學,這個家庭15年來的顛沛流離,會釀成怎樣的結局呢?這個設想,讓我不禁出了一身的冷汗。


"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應該怎樣?

大致分起來,有以下四種關係,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四種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吧!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1

“我不好,你好”


父母付出與希望,孩子責任與壓力

前時,我看了一部反映日本華人生活的紀錄片,叫做《含淚活著》。講述的是一位父親,35歲從上海到日本,離開妻子和女兒去日本打拼。因為借了高額外債,被迫做為黑工,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15年的經歷。最後,女兒終於考取了紐約大學學醫,併成為博士。父親也從日本回國,和妻子團聚。

如果僅僅從結果上看,這是父母為孩子付出,並取得成功的一個感人故事。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家庭15年的支離破碎:父親在日本打黑工,母親在上海,女兒在紐約,分居三地。

故事的結尾,父親表示他為這個家庭付出了自己的責任,“就像賽跑一樣,接力棒我已經拿了,跑了那麼多年,我的目標是把這個接力棒最後交給女兒。”但是,我卻對女兒的話語更有同感,“我不需要他們為我付出那麼多,吃那麼多苦的。”

是的,這也是讓我深為感觸的,所幸這位女兒好學上進,取得了學業上的成功。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去美國留學,甚至沒有考上大學,這個家庭15年來的顛沛流離,會釀成怎樣的結局呢?這個設想,讓我不禁出了一身的冷汗。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中國的父母,特別喜歡那種“孟母三遷”之類的故事,也由此奠定了很多父母有一種“自己如果不為孩子付出,就不合格”的奇怪心態。以至於該為孩子付出的去付出,不該為孩子付出,也要付出。結果呢,形成了一種“父母如果不悲慘,孩子就是受委屈”的行為模式。

這種模式,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利有弊,但終究弊大於利。所謂的利,就是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心,上進心。而所謂的弊,則是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權利,損害了孩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可能,讓孩子在心理上揹負了不該有的壓力。

這麼說吧,父母既然超出正常範圍,“不好”地付出,自然是想得到孩子“好的”極大回報。而一旦這個回報沒那麼快,如“8萬一平米的學位房都買了,還沒考到前三名”,父母就會感到失望、委屈和焦慮。

又或者,沒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不好好學數理化外,非要唱歌跳舞學文藝”,父母則會強制孩子放棄,從而產生巨大的矛盾。這樣下去,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變得緊張了,大家都委屈,都覺得對方不好。


"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應該怎樣?

大致分起來,有以下四種關係,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四種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吧!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1

“我不好,你好”


父母付出與希望,孩子責任與壓力

前時,我看了一部反映日本華人生活的紀錄片,叫做《含淚活著》。講述的是一位父親,35歲從上海到日本,離開妻子和女兒去日本打拼。因為借了高額外債,被迫做為黑工,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15年的經歷。最後,女兒終於考取了紐約大學學醫,併成為博士。父親也從日本回國,和妻子團聚。

如果僅僅從結果上看,這是父母為孩子付出,並取得成功的一個感人故事。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家庭15年的支離破碎:父親在日本打黑工,母親在上海,女兒在紐約,分居三地。

故事的結尾,父親表示他為這個家庭付出了自己的責任,“就像賽跑一樣,接力棒我已經拿了,跑了那麼多年,我的目標是把這個接力棒最後交給女兒。”但是,我卻對女兒的話語更有同感,“我不需要他們為我付出那麼多,吃那麼多苦的。”

是的,這也是讓我深為感觸的,所幸這位女兒好學上進,取得了學業上的成功。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去美國留學,甚至沒有考上大學,這個家庭15年來的顛沛流離,會釀成怎樣的結局呢?這個設想,讓我不禁出了一身的冷汗。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中國的父母,特別喜歡那種“孟母三遷”之類的故事,也由此奠定了很多父母有一種“自己如果不為孩子付出,就不合格”的奇怪心態。以至於該為孩子付出的去付出,不該為孩子付出,也要付出。結果呢,形成了一種“父母如果不悲慘,孩子就是受委屈”的行為模式。

這種模式,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利有弊,但終究弊大於利。所謂的利,就是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心,上進心。而所謂的弊,則是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權利,損害了孩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可能,讓孩子在心理上揹負了不該有的壓力。

這麼說吧,父母既然超出正常範圍,“不好”地付出,自然是想得到孩子“好的”極大回報。而一旦這個回報沒那麼快,如“8萬一平米的學位房都買了,還沒考到前三名”,父母就會感到失望、委屈和焦慮。

又或者,沒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不好好學數理化外,非要唱歌跳舞學文藝”,父母則會強制孩子放棄,從而產生巨大的矛盾。這樣下去,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變得緊張了,大家都委屈,都覺得對方不好。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2

“我好,你不好”


父母挑剔與責苛,孩子自卑與膽怯

這類父母,大多是生活的強者,事業上的成功者。他們靠著自己的付出,取得了社會的認可,也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於是,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也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應該怎樣?

大致分起來,有以下四種關係,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四種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吧!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1

“我不好,你好”


父母付出與希望,孩子責任與壓力

前時,我看了一部反映日本華人生活的紀錄片,叫做《含淚活著》。講述的是一位父親,35歲從上海到日本,離開妻子和女兒去日本打拼。因為借了高額外債,被迫做為黑工,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15年的經歷。最後,女兒終於考取了紐約大學學醫,併成為博士。父親也從日本回國,和妻子團聚。

如果僅僅從結果上看,這是父母為孩子付出,並取得成功的一個感人故事。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家庭15年的支離破碎:父親在日本打黑工,母親在上海,女兒在紐約,分居三地。

故事的結尾,父親表示他為這個家庭付出了自己的責任,“就像賽跑一樣,接力棒我已經拿了,跑了那麼多年,我的目標是把這個接力棒最後交給女兒。”但是,我卻對女兒的話語更有同感,“我不需要他們為我付出那麼多,吃那麼多苦的。”

是的,這也是讓我深為感觸的,所幸這位女兒好學上進,取得了學業上的成功。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去美國留學,甚至沒有考上大學,這個家庭15年來的顛沛流離,會釀成怎樣的結局呢?這個設想,讓我不禁出了一身的冷汗。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中國的父母,特別喜歡那種“孟母三遷”之類的故事,也由此奠定了很多父母有一種“自己如果不為孩子付出,就不合格”的奇怪心態。以至於該為孩子付出的去付出,不該為孩子付出,也要付出。結果呢,形成了一種“父母如果不悲慘,孩子就是受委屈”的行為模式。

這種模式,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利有弊,但終究弊大於利。所謂的利,就是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心,上進心。而所謂的弊,則是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權利,損害了孩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可能,讓孩子在心理上揹負了不該有的壓力。

這麼說吧,父母既然超出正常範圍,“不好”地付出,自然是想得到孩子“好的”極大回報。而一旦這個回報沒那麼快,如“8萬一平米的學位房都買了,還沒考到前三名”,父母就會感到失望、委屈和焦慮。

又或者,沒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不好好學數理化外,非要唱歌跳舞學文藝”,父母則會強制孩子放棄,從而產生巨大的矛盾。這樣下去,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變得緊張了,大家都委屈,都覺得對方不好。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2

“我好,你不好”


父母挑剔與責苛,孩子自卑與膽怯

這類父母,大多是生活的強者,事業上的成功者。他們靠著自己的付出,取得了社會的認可,也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於是,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也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父母用自己現在的成就,或者自己成長中的經歷,去嚴苛要求孩子,是極其不公平的。我親耳聽到,一位長輩對自己的兒子說,“你這一輩子,能取得我十分之一的成就,就算不錯了!”

我不知道這是激勵還是貶損;我也聽到一位母親對孩子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根本不費勁兒,全是考雙百!”這算是炫耀還是失望呢?

總之,當父母用“我好,你不好”這種方式,去處理和孩子的關係的時候,無論作為父母的動機如何,是激勵還是炫耀,其結果只會讓孩子把自己當作了敵人和對手。

而孩子處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時,自信心會非常難以建立,“反正怎麼做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賞識,怎麼努力也不能超越父母的成就”。於是,你就會看到,很多所謂的“二代”,就乾脆把興趣轉移到吃喝玩樂上去,承認自己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和父母成就的得益者了。


"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應該怎樣?

大致分起來,有以下四種關係,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四種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吧!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1

“我不好,你好”


父母付出與希望,孩子責任與壓力

前時,我看了一部反映日本華人生活的紀錄片,叫做《含淚活著》。講述的是一位父親,35歲從上海到日本,離開妻子和女兒去日本打拼。因為借了高額外債,被迫做為黑工,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15年的經歷。最後,女兒終於考取了紐約大學學醫,併成為博士。父親也從日本回國,和妻子團聚。

如果僅僅從結果上看,這是父母為孩子付出,並取得成功的一個感人故事。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家庭15年的支離破碎:父親在日本打黑工,母親在上海,女兒在紐約,分居三地。

故事的結尾,父親表示他為這個家庭付出了自己的責任,“就像賽跑一樣,接力棒我已經拿了,跑了那麼多年,我的目標是把這個接力棒最後交給女兒。”但是,我卻對女兒的話語更有同感,“我不需要他們為我付出那麼多,吃那麼多苦的。”

是的,這也是讓我深為感觸的,所幸這位女兒好學上進,取得了學業上的成功。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去美國留學,甚至沒有考上大學,這個家庭15年來的顛沛流離,會釀成怎樣的結局呢?這個設想,讓我不禁出了一身的冷汗。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中國的父母,特別喜歡那種“孟母三遷”之類的故事,也由此奠定了很多父母有一種“自己如果不為孩子付出,就不合格”的奇怪心態。以至於該為孩子付出的去付出,不該為孩子付出,也要付出。結果呢,形成了一種“父母如果不悲慘,孩子就是受委屈”的行為模式。

這種模式,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利有弊,但終究弊大於利。所謂的利,就是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心,上進心。而所謂的弊,則是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權利,損害了孩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可能,讓孩子在心理上揹負了不該有的壓力。

這麼說吧,父母既然超出正常範圍,“不好”地付出,自然是想得到孩子“好的”極大回報。而一旦這個回報沒那麼快,如“8萬一平米的學位房都買了,還沒考到前三名”,父母就會感到失望、委屈和焦慮。

又或者,沒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不好好學數理化外,非要唱歌跳舞學文藝”,父母則會強制孩子放棄,從而產生巨大的矛盾。這樣下去,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變得緊張了,大家都委屈,都覺得對方不好。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2

“我好,你不好”


父母挑剔與責苛,孩子自卑與膽怯

這類父母,大多是生活的強者,事業上的成功者。他們靠著自己的付出,取得了社會的認可,也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於是,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也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父母用自己現在的成就,或者自己成長中的經歷,去嚴苛要求孩子,是極其不公平的。我親耳聽到,一位長輩對自己的兒子說,“你這一輩子,能取得我十分之一的成就,就算不錯了!”

我不知道這是激勵還是貶損;我也聽到一位母親對孩子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根本不費勁兒,全是考雙百!”這算是炫耀還是失望呢?

總之,當父母用“我好,你不好”這種方式,去處理和孩子的關係的時候,無論作為父母的動機如何,是激勵還是炫耀,其結果只會讓孩子把自己當作了敵人和對手。

而孩子處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時,自信心會非常難以建立,“反正怎麼做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賞識,怎麼努力也不能超越父母的成就”。於是,你就會看到,很多所謂的“二代”,就乾脆把興趣轉移到吃喝玩樂上去,承認自己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和父母成就的得益者了。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3

“我不好,你也不好”


父母失敗與認命,孩子灰暗和放棄

人的家庭,是無法選擇的;但面對生活的態度,卻是可以選擇的;同樣的,父母無論自己的成就如何,是可以選擇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的。

有很多的父母,遇到了生活的挫折,遭到了事業上的打擊,就放棄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認為自己的命運不好,而且,也用這種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孩子,“誰讓他運氣不好,託生到我們家呢!”


"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應該怎樣?

大致分起來,有以下四種關係,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四種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吧!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1

“我不好,你好”


父母付出與希望,孩子責任與壓力

前時,我看了一部反映日本華人生活的紀錄片,叫做《含淚活著》。講述的是一位父親,35歲從上海到日本,離開妻子和女兒去日本打拼。因為借了高額外債,被迫做為黑工,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15年的經歷。最後,女兒終於考取了紐約大學學醫,併成為博士。父親也從日本回國,和妻子團聚。

如果僅僅從結果上看,這是父母為孩子付出,並取得成功的一個感人故事。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家庭15年的支離破碎:父親在日本打黑工,母親在上海,女兒在紐約,分居三地。

故事的結尾,父親表示他為這個家庭付出了自己的責任,“就像賽跑一樣,接力棒我已經拿了,跑了那麼多年,我的目標是把這個接力棒最後交給女兒。”但是,我卻對女兒的話語更有同感,“我不需要他們為我付出那麼多,吃那麼多苦的。”

是的,這也是讓我深為感觸的,所幸這位女兒好學上進,取得了學業上的成功。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去美國留學,甚至沒有考上大學,這個家庭15年來的顛沛流離,會釀成怎樣的結局呢?這個設想,讓我不禁出了一身的冷汗。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中國的父母,特別喜歡那種“孟母三遷”之類的故事,也由此奠定了很多父母有一種“自己如果不為孩子付出,就不合格”的奇怪心態。以至於該為孩子付出的去付出,不該為孩子付出,也要付出。結果呢,形成了一種“父母如果不悲慘,孩子就是受委屈”的行為模式。

這種模式,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利有弊,但終究弊大於利。所謂的利,就是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心,上進心。而所謂的弊,則是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權利,損害了孩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可能,讓孩子在心理上揹負了不該有的壓力。

這麼說吧,父母既然超出正常範圍,“不好”地付出,自然是想得到孩子“好的”極大回報。而一旦這個回報沒那麼快,如“8萬一平米的學位房都買了,還沒考到前三名”,父母就會感到失望、委屈和焦慮。

又或者,沒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不好好學數理化外,非要唱歌跳舞學文藝”,父母則會強制孩子放棄,從而產生巨大的矛盾。這樣下去,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變得緊張了,大家都委屈,都覺得對方不好。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2

“我好,你不好”


父母挑剔與責苛,孩子自卑與膽怯

這類父母,大多是生活的強者,事業上的成功者。他們靠著自己的付出,取得了社會的認可,也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於是,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也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父母用自己現在的成就,或者自己成長中的經歷,去嚴苛要求孩子,是極其不公平的。我親耳聽到,一位長輩對自己的兒子說,“你這一輩子,能取得我十分之一的成就,就算不錯了!”

我不知道這是激勵還是貶損;我也聽到一位母親對孩子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根本不費勁兒,全是考雙百!”這算是炫耀還是失望呢?

總之,當父母用“我好,你不好”這種方式,去處理和孩子的關係的時候,無論作為父母的動機如何,是激勵還是炫耀,其結果只會讓孩子把自己當作了敵人和對手。

而孩子處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時,自信心會非常難以建立,“反正怎麼做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賞識,怎麼努力也不能超越父母的成就”。於是,你就會看到,很多所謂的“二代”,就乾脆把興趣轉移到吃喝玩樂上去,承認自己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和父母成就的得益者了。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3

“我不好,你也不好”


父母失敗與認命,孩子灰暗和放棄

人的家庭,是無法選擇的;但面對生活的態度,卻是可以選擇的;同樣的,父母無論自己的成就如何,是可以選擇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的。

有很多的父母,遇到了生活的挫折,遭到了事業上的打擊,就放棄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認為自己的命運不好,而且,也用這種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孩子,“誰讓他運氣不好,託生到我們家呢!”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很難想象,一個“成功者的孩子也是成功者,失敗者的孩子也是失敗者”的社會,會有什麼希望。孩子是獨立的,作為父母,不是把自己的命運讓孩子去繼承和模仿,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而這,也正是生命的精彩之處。

"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應該怎樣?

大致分起來,有以下四種關係,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四種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吧!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1

“我不好,你好”


父母付出與希望,孩子責任與壓力

前時,我看了一部反映日本華人生活的紀錄片,叫做《含淚活著》。講述的是一位父親,35歲從上海到日本,離開妻子和女兒去日本打拼。因為借了高額外債,被迫做為黑工,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15年的經歷。最後,女兒終於考取了紐約大學學醫,併成為博士。父親也從日本回國,和妻子團聚。

如果僅僅從結果上看,這是父母為孩子付出,並取得成功的一個感人故事。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家庭15年的支離破碎:父親在日本打黑工,母親在上海,女兒在紐約,分居三地。

故事的結尾,父親表示他為這個家庭付出了自己的責任,“就像賽跑一樣,接力棒我已經拿了,跑了那麼多年,我的目標是把這個接力棒最後交給女兒。”但是,我卻對女兒的話語更有同感,“我不需要他們為我付出那麼多,吃那麼多苦的。”

是的,這也是讓我深為感觸的,所幸這位女兒好學上進,取得了學業上的成功。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去美國留學,甚至沒有考上大學,這個家庭15年來的顛沛流離,會釀成怎樣的結局呢?這個設想,讓我不禁出了一身的冷汗。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中國的父母,特別喜歡那種“孟母三遷”之類的故事,也由此奠定了很多父母有一種“自己如果不為孩子付出,就不合格”的奇怪心態。以至於該為孩子付出的去付出,不該為孩子付出,也要付出。結果呢,形成了一種“父母如果不悲慘,孩子就是受委屈”的行為模式。

這種模式,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利有弊,但終究弊大於利。所謂的利,就是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心,上進心。而所謂的弊,則是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權利,損害了孩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可能,讓孩子在心理上揹負了不該有的壓力。

這麼說吧,父母既然超出正常範圍,“不好”地付出,自然是想得到孩子“好的”極大回報。而一旦這個回報沒那麼快,如“8萬一平米的學位房都買了,還沒考到前三名”,父母就會感到失望、委屈和焦慮。

又或者,沒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不好好學數理化外,非要唱歌跳舞學文藝”,父母則會強制孩子放棄,從而產生巨大的矛盾。這樣下去,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變得緊張了,大家都委屈,都覺得對方不好。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2

“我好,你不好”


父母挑剔與責苛,孩子自卑與膽怯

這類父母,大多是生活的強者,事業上的成功者。他們靠著自己的付出,取得了社會的認可,也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於是,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也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父母用自己現在的成就,或者自己成長中的經歷,去嚴苛要求孩子,是極其不公平的。我親耳聽到,一位長輩對自己的兒子說,“你這一輩子,能取得我十分之一的成就,就算不錯了!”

我不知道這是激勵還是貶損;我也聽到一位母親對孩子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根本不費勁兒,全是考雙百!”這算是炫耀還是失望呢?

總之,當父母用“我好,你不好”這種方式,去處理和孩子的關係的時候,無論作為父母的動機如何,是激勵還是炫耀,其結果只會讓孩子把自己當作了敵人和對手。

而孩子處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時,自信心會非常難以建立,“反正怎麼做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賞識,怎麼努力也不能超越父母的成就”。於是,你就會看到,很多所謂的“二代”,就乾脆把興趣轉移到吃喝玩樂上去,承認自己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和父母成就的得益者了。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3

“我不好,你也不好”


父母失敗與認命,孩子灰暗和放棄

人的家庭,是無法選擇的;但面對生活的態度,卻是可以選擇的;同樣的,父母無論自己的成就如何,是可以選擇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的。

有很多的父母,遇到了生活的挫折,遭到了事業上的打擊,就放棄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認為自己的命運不好,而且,也用這種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孩子,“誰讓他運氣不好,託生到我們家呢!”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很難想象,一個“成功者的孩子也是成功者,失敗者的孩子也是失敗者”的社會,會有什麼希望。孩子是獨立的,作為父母,不是把自己的命運讓孩子去繼承和模仿,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而這,也正是生命的精彩之處。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4

“我好,你也好”


父母向上與積極,孩子自由與獨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上把“好的家庭”的標準,設置的非常單一和可笑。好的父母,就要給孩子住大房子、僱保姆、送名校,否則就不是好的父母。

其實,這都是從父母角度出發的單一思想,而非從孩子角度的事實。當很多父母努力賺錢去實現這些所謂的目標的時候,孩子最開心、最想要的卻是,每天爸爸能夠騎著單車接送自己上學。

要知道,孩子眼中的好,非常單純,非常美好。他們需要的,是父母每天開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回家不抱怨老闆和工作,能夠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鼓勵孩子的每一個成就。一心一意的陪伴,就是這麼簡單。


"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應該怎樣?

大致分起來,有以下四種關係,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四種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吧!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1

“我不好,你好”


父母付出與希望,孩子責任與壓力

前時,我看了一部反映日本華人生活的紀錄片,叫做《含淚活著》。講述的是一位父親,35歲從上海到日本,離開妻子和女兒去日本打拼。因為借了高額外債,被迫做為黑工,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15年的經歷。最後,女兒終於考取了紐約大學學醫,併成為博士。父親也從日本回國,和妻子團聚。

如果僅僅從結果上看,這是父母為孩子付出,並取得成功的一個感人故事。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家庭15年的支離破碎:父親在日本打黑工,母親在上海,女兒在紐約,分居三地。

故事的結尾,父親表示他為這個家庭付出了自己的責任,“就像賽跑一樣,接力棒我已經拿了,跑了那麼多年,我的目標是把這個接力棒最後交給女兒。”但是,我卻對女兒的話語更有同感,“我不需要他們為我付出那麼多,吃那麼多苦的。”

是的,這也是讓我深為感觸的,所幸這位女兒好學上進,取得了學業上的成功。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去美國留學,甚至沒有考上大學,這個家庭15年來的顛沛流離,會釀成怎樣的結局呢?這個設想,讓我不禁出了一身的冷汗。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中國的父母,特別喜歡那種“孟母三遷”之類的故事,也由此奠定了很多父母有一種“自己如果不為孩子付出,就不合格”的奇怪心態。以至於該為孩子付出的去付出,不該為孩子付出,也要付出。結果呢,形成了一種“父母如果不悲慘,孩子就是受委屈”的行為模式。

這種模式,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利有弊,但終究弊大於利。所謂的利,就是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心,上進心。而所謂的弊,則是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權利,損害了孩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可能,讓孩子在心理上揹負了不該有的壓力。

這麼說吧,父母既然超出正常範圍,“不好”地付出,自然是想得到孩子“好的”極大回報。而一旦這個回報沒那麼快,如“8萬一平米的學位房都買了,還沒考到前三名”,父母就會感到失望、委屈和焦慮。

又或者,沒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不好好學數理化外,非要唱歌跳舞學文藝”,父母則會強制孩子放棄,從而產生巨大的矛盾。這樣下去,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變得緊張了,大家都委屈,都覺得對方不好。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2

“我好,你不好”


父母挑剔與責苛,孩子自卑與膽怯

這類父母,大多是生活的強者,事業上的成功者。他們靠著自己的付出,取得了社會的認可,也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於是,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也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父母用自己現在的成就,或者自己成長中的經歷,去嚴苛要求孩子,是極其不公平的。我親耳聽到,一位長輩對自己的兒子說,“你這一輩子,能取得我十分之一的成就,就算不錯了!”

我不知道這是激勵還是貶損;我也聽到一位母親對孩子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根本不費勁兒,全是考雙百!”這算是炫耀還是失望呢?

總之,當父母用“我好,你不好”這種方式,去處理和孩子的關係的時候,無論作為父母的動機如何,是激勵還是炫耀,其結果只會讓孩子把自己當作了敵人和對手。

而孩子處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時,自信心會非常難以建立,“反正怎麼做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賞識,怎麼努力也不能超越父母的成就”。於是,你就會看到,很多所謂的“二代”,就乾脆把興趣轉移到吃喝玩樂上去,承認自己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和父母成就的得益者了。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3

“我不好,你也不好”


父母失敗與認命,孩子灰暗和放棄

人的家庭,是無法選擇的;但面對生活的態度,卻是可以選擇的;同樣的,父母無論自己的成就如何,是可以選擇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的。

有很多的父母,遇到了生活的挫折,遭到了事業上的打擊,就放棄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認為自己的命運不好,而且,也用這種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孩子,“誰讓他運氣不好,託生到我們家呢!”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很難想象,一個“成功者的孩子也是成功者,失敗者的孩子也是失敗者”的社會,會有什麼希望。孩子是獨立的,作為父母,不是把自己的命運讓孩子去繼承和模仿,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而這,也正是生命的精彩之處。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4

“我好,你也好”


父母向上與積極,孩子自由與獨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上把“好的家庭”的標準,設置的非常單一和可笑。好的父母,就要給孩子住大房子、僱保姆、送名校,否則就不是好的父母。

其實,這都是從父母角度出發的單一思想,而非從孩子角度的事實。當很多父母努力賺錢去實現這些所謂的目標的時候,孩子最開心、最想要的卻是,每天爸爸能夠騎著單車接送自己上學。

要知道,孩子眼中的好,非常單純,非常美好。他們需要的,是父母每天開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回家不抱怨老闆和工作,能夠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鼓勵孩子的每一個成就。一心一意的陪伴,就是這麼簡單。


父母和孩子的4種關係,你們是哪一種呢?親子關係中需要注意什麼


父母的好,是努力做事情,享受自己的生活;孩子的好,是開心地上學和回家,是被父母尊重與讚賞。

家庭是一個整體,父母和孩子都是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因為誰的事情,都不應該去過度地犧牲。生活本來就不是完美的,生活也同樣是需要家庭的每一個成員去擔當的,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父母都有把生活塑造得儘量美好的心態和能力。

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同時,也把對方的好,作為自己幸福的來源。那麼,“你好,我也好”的關係,就會伴隨父母和孩子的一生。這也是最理想的親子關係。

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的孩子,擁有的最寶貴的,不是繼承父母的財富和名望,而是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處理不同境況的行動能力。

當孩子小的時候,從父母那裡看到的,是榜樣,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是獨立;當孩子長大以後,也就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追求自己的理想,尋找自己的幸福!

最後小編把美國著名育兒專家——吉諾特,在《父母與子女》中的一段話送給每一位父母,以此共勉!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譴責;

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總覺有罪;

在忍耐中長大的孩子,富有耐心;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滿懷信心;

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激;

在正直中長大的孩子,有正義感;

在安全中長大的孩子,有信賴感;

在讚許中長大的孩子,懂得自愛;

在接納和友誼中長大的孩子,尋得了世界的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