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

作為家長最不想聽到孩子說這個字,但這個字孩子卻很喜歡說——“不”。

我不要吃飯,我不要睡覺,我不要刷牙,我不要洗澡,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去幼兒園,……


在你拒絕給他買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在你試圖把他從遊樂場帶回家的時候,在你覺得該把動畫片關掉的時候……他就鬧了起來:

“不要!”“就不要!”


一聽到這個詞,我們頭都大了。是啊,我們感到計劃受阻了,生活秩序打亂了,規矩被挑戰了,甚至,權威被冒犯了……於是,我們可能整個人都不好了。

"

作為家長最不想聽到孩子說這個字,但這個字孩子卻很喜歡說——“不”。

我不要吃飯,我不要睡覺,我不要刷牙,我不要洗澡,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去幼兒園,……


在你拒絕給他買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在你試圖把他從遊樂場帶回家的時候,在你覺得該把動畫片關掉的時候……他就鬧了起來:

“不要!”“就不要!”


一聽到這個詞,我們頭都大了。是啊,我們感到計劃受阻了,生活秩序打亂了,規矩被挑戰了,甚至,權威被冒犯了……於是,我們可能整個人都不好了。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然而,真的是我們的孩子不聽話嗎?不願意講道理嗎?


孩子畢竟是孩子,思考與表達方式不可能像大人那樣成熟。他們的話簡短、含糊,特別是當他們情緒高漲時,語言會變得更少、表達也會更不精準。此時,我們如果以成人的眼光去理解它們的話,就會覺得孩子語帶攻擊、不禮貌。

1孩子的“話中話”,你聽懂了嗎?

"

作為家長最不想聽到孩子說這個字,但這個字孩子卻很喜歡說——“不”。

我不要吃飯,我不要睡覺,我不要刷牙,我不要洗澡,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去幼兒園,……


在你拒絕給他買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在你試圖把他從遊樂場帶回家的時候,在你覺得該把動畫片關掉的時候……他就鬧了起來:

“不要!”“就不要!”


一聽到這個詞,我們頭都大了。是啊,我們感到計劃受阻了,生活秩序打亂了,規矩被挑戰了,甚至,權威被冒犯了……於是,我們可能整個人都不好了。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然而,真的是我們的孩子不聽話嗎?不願意講道理嗎?


孩子畢竟是孩子,思考與表達方式不可能像大人那樣成熟。他們的話簡短、含糊,特別是當他們情緒高漲時,語言會變得更少、表達也會更不精準。此時,我們如果以成人的眼光去理解它們的話,就會覺得孩子語帶攻擊、不禮貌。

1孩子的“話中話”,你聽懂了嗎?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語言能力有限,情緒容易失控,這會讓他們的拒絕方式看起來簡單粗暴,然而他們本意並非如此,這需要我們細心甄別。實際上,孩子對父母的愛是本能、不假思索的,有時候你以為你很愛孩子,其實孩子更愛你。

2如何讓孩子說出“不”的理由?


任何慾望的產生都不會是無中生有的。所以,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說“不”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如何引導孩子說出“不”的原因呢?有效的親子溝通應該是這樣的:

"

作為家長最不想聽到孩子說這個字,但這個字孩子卻很喜歡說——“不”。

我不要吃飯,我不要睡覺,我不要刷牙,我不要洗澡,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去幼兒園,……


在你拒絕給他買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在你試圖把他從遊樂場帶回家的時候,在你覺得該把動畫片關掉的時候……他就鬧了起來:

“不要!”“就不要!”


一聽到這個詞,我們頭都大了。是啊,我們感到計劃受阻了,生活秩序打亂了,規矩被挑戰了,甚至,權威被冒犯了……於是,我們可能整個人都不好了。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然而,真的是我們的孩子不聽話嗎?不願意講道理嗎?


孩子畢竟是孩子,思考與表達方式不可能像大人那樣成熟。他們的話簡短、含糊,特別是當他們情緒高漲時,語言會變得更少、表達也會更不精準。此時,我們如果以成人的眼光去理解它們的話,就會覺得孩子語帶攻擊、不禮貌。

1孩子的“話中話”,你聽懂了嗎?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語言能力有限,情緒容易失控,這會讓他們的拒絕方式看起來簡單粗暴,然而他們本意並非如此,這需要我們細心甄別。實際上,孩子對父母的愛是本能、不假思索的,有時候你以為你很愛孩子,其實孩子更愛你。

2如何讓孩子說出“不”的理由?


任何慾望的產生都不會是無中生有的。所以,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說“不”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如何引導孩子說出“不”的原因呢?有效的親子溝通應該是這樣的: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對父子的對話:

爸爸:兒子,該起床了!兒子:我不想去上學!


爸爸:你是在擔心今天的考試嗎?還是說,你覺得很困,想繼續睡覺?兒子:我討厭上學!


爸爸:這樣啊,你現在討厭上學一定有理由。我知道你以前很喜歡上學,一定發生了什麼事。也許是太辛苦……兒子:小李說,我沒接到球,是個大笨蛋。


爸爸:看來昨天發生了不好的事吧?兒子:我討厭他!


爸爸:嗯,聽起來很嚴重。你覺得可以怎麼處理呢?兒子:我今天可以跟小王玩。爸爸:嗯嗯,這想法不錯。


面對兒子不合理的要求,這位父親不是生硬地拒絕,而是採用聆聽的方式,以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孩子說出背後的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

當然,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早上大家都趕著時間出門,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跟孩子在床上磨蹭。

然而,實際情況可能是,如果把孩子心不甘情不願地從床上拽起來,同樣要耗費大量時間,甚至更久。如果孩子年齡再大一點,這種強硬的手段根本行不通。

"

作為家長最不想聽到孩子說這個字,但這個字孩子卻很喜歡說——“不”。

我不要吃飯,我不要睡覺,我不要刷牙,我不要洗澡,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去幼兒園,……


在你拒絕給他買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在你試圖把他從遊樂場帶回家的時候,在你覺得該把動畫片關掉的時候……他就鬧了起來:

“不要!”“就不要!”


一聽到這個詞,我們頭都大了。是啊,我們感到計劃受阻了,生活秩序打亂了,規矩被挑戰了,甚至,權威被冒犯了……於是,我們可能整個人都不好了。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然而,真的是我們的孩子不聽話嗎?不願意講道理嗎?


孩子畢竟是孩子,思考與表達方式不可能像大人那樣成熟。他們的話簡短、含糊,特別是當他們情緒高漲時,語言會變得更少、表達也會更不精準。此時,我們如果以成人的眼光去理解它們的話,就會覺得孩子語帶攻擊、不禮貌。

1孩子的“話中話”,你聽懂了嗎?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語言能力有限,情緒容易失控,這會讓他們的拒絕方式看起來簡單粗暴,然而他們本意並非如此,這需要我們細心甄別。實際上,孩子對父母的愛是本能、不假思索的,有時候你以為你很愛孩子,其實孩子更愛你。

2如何讓孩子說出“不”的理由?


任何慾望的產生都不會是無中生有的。所以,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說“不”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如何引導孩子說出“不”的原因呢?有效的親子溝通應該是這樣的: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對父子的對話:

爸爸:兒子,該起床了!兒子:我不想去上學!


爸爸:你是在擔心今天的考試嗎?還是說,你覺得很困,想繼續睡覺?兒子:我討厭上學!


爸爸:這樣啊,你現在討厭上學一定有理由。我知道你以前很喜歡上學,一定發生了什麼事。也許是太辛苦……兒子:小李說,我沒接到球,是個大笨蛋。


爸爸:看來昨天發生了不好的事吧?兒子:我討厭他!


爸爸:嗯,聽起來很嚴重。你覺得可以怎麼處理呢?兒子:我今天可以跟小王玩。爸爸:嗯嗯,這想法不錯。


面對兒子不合理的要求,這位父親不是生硬地拒絕,而是採用聆聽的方式,以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孩子說出背後的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

當然,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早上大家都趕著時間出門,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跟孩子在床上磨蹭。

然而,實際情況可能是,如果把孩子心不甘情不願地從床上拽起來,同樣要耗費大量時間,甚至更久。如果孩子年齡再大一點,這種強硬的手段根本行不通。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孩子感到疑惑、煩惱和不開心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急於做出評價,最好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瞭解孩子真正“不聽話”的原因。

孩子: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

媽媽:為什麼呢?

孩子:沒有為什麼,就是不想去!

媽媽:這個理由不太能讓人接受呢,但是如果你有合適的理由,媽媽可以考慮。

孩子(想了半天,遲疑地):因為我的數學成績不好,但是數學老師總是點我回答問題。

媽媽:寶貝,這是好事兒啊!說明老師很看重你,想讓你得到更多鍛鍊的機會,想幫助你提升數學成績。你應該更加努力地聽課,不會的問題多去請教老師才對啊!


向這位媽媽學習,不要上來就批評孩子,而應該試著去寬慰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

面對孩子的失落情緒,家長還可以巧妙運用遊戲心態來解決問題,比如動畫片《小豬佩奇》中有一集,豬媽媽建議孩子們收拾房間卻遭到了佩奇的拒絕,豬爸爸巧妙化解,引導佩奇和喬治用組隊形式比賽“看誰收拾得快!”孩子們很快就開始整理房間了。

"

作為家長最不想聽到孩子說這個字,但這個字孩子卻很喜歡說——“不”。

我不要吃飯,我不要睡覺,我不要刷牙,我不要洗澡,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去幼兒園,……


在你拒絕給他買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在你試圖把他從遊樂場帶回家的時候,在你覺得該把動畫片關掉的時候……他就鬧了起來:

“不要!”“就不要!”


一聽到這個詞,我們頭都大了。是啊,我們感到計劃受阻了,生活秩序打亂了,規矩被挑戰了,甚至,權威被冒犯了……於是,我們可能整個人都不好了。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然而,真的是我們的孩子不聽話嗎?不願意講道理嗎?


孩子畢竟是孩子,思考與表達方式不可能像大人那樣成熟。他們的話簡短、含糊,特別是當他們情緒高漲時,語言會變得更少、表達也會更不精準。此時,我們如果以成人的眼光去理解它們的話,就會覺得孩子語帶攻擊、不禮貌。

1孩子的“話中話”,你聽懂了嗎?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語言能力有限,情緒容易失控,這會讓他們的拒絕方式看起來簡單粗暴,然而他們本意並非如此,這需要我們細心甄別。實際上,孩子對父母的愛是本能、不假思索的,有時候你以為你很愛孩子,其實孩子更愛你。

2如何讓孩子說出“不”的理由?


任何慾望的產生都不會是無中生有的。所以,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說“不”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如何引導孩子說出“不”的原因呢?有效的親子溝通應該是這樣的: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對父子的對話:

爸爸:兒子,該起床了!兒子:我不想去上學!


爸爸:你是在擔心今天的考試嗎?還是說,你覺得很困,想繼續睡覺?兒子:我討厭上學!


爸爸:這樣啊,你現在討厭上學一定有理由。我知道你以前很喜歡上學,一定發生了什麼事。也許是太辛苦……兒子:小李說,我沒接到球,是個大笨蛋。


爸爸:看來昨天發生了不好的事吧?兒子:我討厭他!


爸爸:嗯,聽起來很嚴重。你覺得可以怎麼處理呢?兒子:我今天可以跟小王玩。爸爸:嗯嗯,這想法不錯。


面對兒子不合理的要求,這位父親不是生硬地拒絕,而是採用聆聽的方式,以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孩子說出背後的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

當然,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早上大家都趕著時間出門,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跟孩子在床上磨蹭。

然而,實際情況可能是,如果把孩子心不甘情不願地從床上拽起來,同樣要耗費大量時間,甚至更久。如果孩子年齡再大一點,這種強硬的手段根本行不通。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孩子感到疑惑、煩惱和不開心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急於做出評價,最好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瞭解孩子真正“不聽話”的原因。

孩子: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

媽媽:為什麼呢?

孩子:沒有為什麼,就是不想去!

媽媽:這個理由不太能讓人接受呢,但是如果你有合適的理由,媽媽可以考慮。

孩子(想了半天,遲疑地):因為我的數學成績不好,但是數學老師總是點我回答問題。

媽媽:寶貝,這是好事兒啊!說明老師很看重你,想讓你得到更多鍛鍊的機會,想幫助你提升數學成績。你應該更加努力地聽課,不會的問題多去請教老師才對啊!


向這位媽媽學習,不要上來就批評孩子,而應該試著去寬慰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

面對孩子的失落情緒,家長還可以巧妙運用遊戲心態來解決問題,比如動畫片《小豬佩奇》中有一集,豬媽媽建議孩子們收拾房間卻遭到了佩奇的拒絕,豬爸爸巧妙化解,引導佩奇和喬治用組隊形式比賽“看誰收拾得快!”孩子們很快就開始整理房間了。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孩子的好奇心比較重,越是家長不讓做的事情,他可能越想嘗試。對待這樣的孩子,與其明令禁止,不如在安全的範圍內讓他自己去嘗試一下,比如:

這個菜太辣了!但如果你想嚐嚐,就拿筷子沾一點試試吧!

熱水杯太燙了不能碰!但如果你想感受下溫度,那就摸一下試試吧……


在育兒過程中,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良好的親子關係要建立在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基礎上。

如果想讓孩子聽話,父母就一定要言傳身教,讓孩子願意與你溝通,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

作為家長最不想聽到孩子說這個字,但這個字孩子卻很喜歡說——“不”。

我不要吃飯,我不要睡覺,我不要刷牙,我不要洗澡,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去幼兒園,……


在你拒絕給他買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在你試圖把他從遊樂場帶回家的時候,在你覺得該把動畫片關掉的時候……他就鬧了起來:

“不要!”“就不要!”


一聽到這個詞,我們頭都大了。是啊,我們感到計劃受阻了,生活秩序打亂了,規矩被挑戰了,甚至,權威被冒犯了……於是,我們可能整個人都不好了。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然而,真的是我們的孩子不聽話嗎?不願意講道理嗎?


孩子畢竟是孩子,思考與表達方式不可能像大人那樣成熟。他們的話簡短、含糊,特別是當他們情緒高漲時,語言會變得更少、表達也會更不精準。此時,我們如果以成人的眼光去理解它們的話,就會覺得孩子語帶攻擊、不禮貌。

1孩子的“話中話”,你聽懂了嗎?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語言能力有限,情緒容易失控,這會讓他們的拒絕方式看起來簡單粗暴,然而他們本意並非如此,這需要我們細心甄別。實際上,孩子對父母的愛是本能、不假思索的,有時候你以為你很愛孩子,其實孩子更愛你。

2如何讓孩子說出“不”的理由?


任何慾望的產生都不會是無中生有的。所以,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說“不”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如何引導孩子說出“不”的原因呢?有效的親子溝通應該是這樣的: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對父子的對話:

爸爸:兒子,該起床了!兒子:我不想去上學!


爸爸:你是在擔心今天的考試嗎?還是說,你覺得很困,想繼續睡覺?兒子:我討厭上學!


爸爸:這樣啊,你現在討厭上學一定有理由。我知道你以前很喜歡上學,一定發生了什麼事。也許是太辛苦……兒子:小李說,我沒接到球,是個大笨蛋。


爸爸:看來昨天發生了不好的事吧?兒子:我討厭他!


爸爸:嗯,聽起來很嚴重。你覺得可以怎麼處理呢?兒子:我今天可以跟小王玩。爸爸:嗯嗯,這想法不錯。


面對兒子不合理的要求,這位父親不是生硬地拒絕,而是採用聆聽的方式,以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孩子說出背後的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

當然,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早上大家都趕著時間出門,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跟孩子在床上磨蹭。

然而,實際情況可能是,如果把孩子心不甘情不願地從床上拽起來,同樣要耗費大量時間,甚至更久。如果孩子年齡再大一點,這種強硬的手段根本行不通。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孩子感到疑惑、煩惱和不開心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急於做出評價,最好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瞭解孩子真正“不聽話”的原因。

孩子: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

媽媽:為什麼呢?

孩子:沒有為什麼,就是不想去!

媽媽:這個理由不太能讓人接受呢,但是如果你有合適的理由,媽媽可以考慮。

孩子(想了半天,遲疑地):因為我的數學成績不好,但是數學老師總是點我回答問題。

媽媽:寶貝,這是好事兒啊!說明老師很看重你,想讓你得到更多鍛鍊的機會,想幫助你提升數學成績。你應該更加努力地聽課,不會的問題多去請教老師才對啊!


向這位媽媽學習,不要上來就批評孩子,而應該試著去寬慰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

面對孩子的失落情緒,家長還可以巧妙運用遊戲心態來解決問題,比如動畫片《小豬佩奇》中有一集,豬媽媽建議孩子們收拾房間卻遭到了佩奇的拒絕,豬爸爸巧妙化解,引導佩奇和喬治用組隊形式比賽“看誰收拾得快!”孩子們很快就開始整理房間了。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孩子的好奇心比較重,越是家長不讓做的事情,他可能越想嘗試。對待這樣的孩子,與其明令禁止,不如在安全的範圍內讓他自己去嘗試一下,比如:

這個菜太辣了!但如果你想嚐嚐,就拿筷子沾一點試試吧!

熱水杯太燙了不能碰!但如果你想感受下溫度,那就摸一下試試吧……


在育兒過程中,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良好的親子關係要建立在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基礎上。

如果想讓孩子聽話,父母就一定要言傳身教,讓孩子願意與你溝通,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3控制是一種幻覺


孩子思考問題的優先順序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以為,只要好好解釋自己的想法,孩子就會了解我們的立場,會乖乖按照我們的意思去做,那隻不過是自以為是的幻覺。對待孩子也得跟對待大人一樣,必須先讓他們“願意”,他們才會乖乖按照你的要求行事。必須給他動機,他才會去做。

否則,我們解釋地越多,他越會覺得我們是想要掌控他,就越想反抗。

"

作為家長最不想聽到孩子說這個字,但這個字孩子卻很喜歡說——“不”。

我不要吃飯,我不要睡覺,我不要刷牙,我不要洗澡,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去幼兒園,……


在你拒絕給他買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在你試圖把他從遊樂場帶回家的時候,在你覺得該把動畫片關掉的時候……他就鬧了起來:

“不要!”“就不要!”


一聽到這個詞,我們頭都大了。是啊,我們感到計劃受阻了,生活秩序打亂了,規矩被挑戰了,甚至,權威被冒犯了……於是,我們可能整個人都不好了。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然而,真的是我們的孩子不聽話嗎?不願意講道理嗎?


孩子畢竟是孩子,思考與表達方式不可能像大人那樣成熟。他們的話簡短、含糊,特別是當他們情緒高漲時,語言會變得更少、表達也會更不精準。此時,我們如果以成人的眼光去理解它們的話,就會覺得孩子語帶攻擊、不禮貌。

1孩子的“話中話”,你聽懂了嗎?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語言能力有限,情緒容易失控,這會讓他們的拒絕方式看起來簡單粗暴,然而他們本意並非如此,這需要我們細心甄別。實際上,孩子對父母的愛是本能、不假思索的,有時候你以為你很愛孩子,其實孩子更愛你。

2如何讓孩子說出“不”的理由?


任何慾望的產生都不會是無中生有的。所以,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說“不”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如何引導孩子說出“不”的原因呢?有效的親子溝通應該是這樣的: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對父子的對話:

爸爸:兒子,該起床了!兒子:我不想去上學!


爸爸:你是在擔心今天的考試嗎?還是說,你覺得很困,想繼續睡覺?兒子:我討厭上學!


爸爸:這樣啊,你現在討厭上學一定有理由。我知道你以前很喜歡上學,一定發生了什麼事。也許是太辛苦……兒子:小李說,我沒接到球,是個大笨蛋。


爸爸:看來昨天發生了不好的事吧?兒子:我討厭他!


爸爸:嗯,聽起來很嚴重。你覺得可以怎麼處理呢?兒子:我今天可以跟小王玩。爸爸:嗯嗯,這想法不錯。


面對兒子不合理的要求,這位父親不是生硬地拒絕,而是採用聆聽的方式,以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孩子說出背後的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

當然,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早上大家都趕著時間出門,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跟孩子在床上磨蹭。

然而,實際情況可能是,如果把孩子心不甘情不願地從床上拽起來,同樣要耗費大量時間,甚至更久。如果孩子年齡再大一點,這種強硬的手段根本行不通。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孩子感到疑惑、煩惱和不開心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急於做出評價,最好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瞭解孩子真正“不聽話”的原因。

孩子: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

媽媽:為什麼呢?

孩子:沒有為什麼,就是不想去!

媽媽:這個理由不太能讓人接受呢,但是如果你有合適的理由,媽媽可以考慮。

孩子(想了半天,遲疑地):因為我的數學成績不好,但是數學老師總是點我回答問題。

媽媽:寶貝,這是好事兒啊!說明老師很看重你,想讓你得到更多鍛鍊的機會,想幫助你提升數學成績。你應該更加努力地聽課,不會的問題多去請教老師才對啊!


向這位媽媽學習,不要上來就批評孩子,而應該試著去寬慰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

面對孩子的失落情緒,家長還可以巧妙運用遊戲心態來解決問題,比如動畫片《小豬佩奇》中有一集,豬媽媽建議孩子們收拾房間卻遭到了佩奇的拒絕,豬爸爸巧妙化解,引導佩奇和喬治用組隊形式比賽“看誰收拾得快!”孩子們很快就開始整理房間了。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孩子的好奇心比較重,越是家長不讓做的事情,他可能越想嘗試。對待這樣的孩子,與其明令禁止,不如在安全的範圍內讓他自己去嘗試一下,比如:

這個菜太辣了!但如果你想嚐嚐,就拿筷子沾一點試試吧!

熱水杯太燙了不能碰!但如果你想感受下溫度,那就摸一下試試吧……


在育兒過程中,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良好的親子關係要建立在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基礎上。

如果想讓孩子聽話,父母就一定要言傳身教,讓孩子願意與你溝通,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3控制是一種幻覺


孩子思考問題的優先順序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以為,只要好好解釋自己的想法,孩子就會了解我們的立場,會乖乖按照我們的意思去做,那隻不過是自以為是的幻覺。對待孩子也得跟對待大人一樣,必須先讓他們“願意”,他們才會乖乖按照你的要求行事。必須給他動機,他才會去做。

否則,我們解釋地越多,他越會覺得我們是想要掌控他,就越想反抗。

當孩子說不、不要、不行,他究竟在說什麼?


還有,孩子“想要”的並不等於孩子“需要”,關鍵是要發現孩子真正的“需要”。

當孩子拒絕我們時,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透過孩子的話找到背後真正的需求,然後把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相連接起來,或者說以另一種方式加以滿足。

例如,孩子要求買某個品牌的運動衣,但價格超出了你的預算,因此你們可能會為是否購買這件衣服爭執。

表面上看,矛盾的焦點是運動衣,但很可能孩子在意的並不是衣服本身,而是歸屬感與認同感,這樣就可以引導孩子將注意力放到其他同樣可以滿足他情感需求的事物上。

我是青欖君,一個教育行業工作者,關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同時我整理了2019最新1-9年級數學上冊電子課本大全,需要的請關注我,並私聊發送“課本”。

點擊“瞭解更多”可查看更多好物/找客服諮詢詳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