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

心理健康最基礎的要素是嬰兒體驗到與母親之間擁有溫暖、親密和可持續的關係,在這一關係中雙方都感到滿意和享受。——《依戀》約翰·鮑爾比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觀點,當孩子在哭的時候,不要理孩子,讓孩子自己哭一會,孩子自己就會平靜下來。

這看起來並沒有問題的教育方式,其實是錯誤的。

"

心理健康最基礎的要素是嬰兒體驗到與母親之間擁有溫暖、親密和可持續的關係,在這一關係中雙方都感到滿意和享受。——《依戀》約翰·鮑爾比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觀點,當孩子在哭的時候,不要理孩子,讓孩子自己哭一會,孩子自己就會平靜下來。

這看起來並沒有問題的教育方式,其實是錯誤的。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因為孩子還小,心裡缺乏安全感,需要媽媽給她關心或者是安撫,而他們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只能通過哭來表達情緒。

特別是1~3歲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表達方式用得最多的就是哭泣。

而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給與孩子安慰和安撫,每次都任由孩子發完脾氣後才自己安靜下來的話,孩子會覺得他得不到安慰,之後哭的時候也不會想著有人會來安撫他了。

從而孩子會慢慢的變得生理抑鬱。這是令人非常擔心的一種結果。

孩子需要和媽媽之間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才會感覺到溫暖,這也叫嬰兒的依戀行為

"

心理健康最基礎的要素是嬰兒體驗到與母親之間擁有溫暖、親密和可持續的關係,在這一關係中雙方都感到滿意和享受。——《依戀》約翰·鮑爾比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觀點,當孩子在哭的時候,不要理孩子,讓孩子自己哭一會,孩子自己就會平靜下來。

這看起來並沒有問題的教育方式,其實是錯誤的。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因為孩子還小,心裡缺乏安全感,需要媽媽給她關心或者是安撫,而他們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只能通過哭來表達情緒。

特別是1~3歲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表達方式用得最多的就是哭泣。

而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給與孩子安慰和安撫,每次都任由孩子發完脾氣後才自己安靜下來的話,孩子會覺得他得不到安慰,之後哭的時候也不會想著有人會來安撫他了。

從而孩子會慢慢的變得生理抑鬱。這是令人非常擔心的一種結果。

孩子需要和媽媽之間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才會感覺到溫暖,這也叫嬰兒的依戀行為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什麼是依戀行為?

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工作者,當時的依戀理論是用來理解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他做了這麼一個實驗,讓孩子和媽媽一起進去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然後再進行各項的測試,觀察孩子的行為在測試的時候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一是先讓媽媽和孩子一起進入房間,然後讓一個陌生人進來跟媽媽聊天后,媽媽出去留孩子一個人和陌生人在一起。然後媽媽再進來,陌生人出去,再者陌生人進來,媽媽出去。

"

心理健康最基礎的要素是嬰兒體驗到與母親之間擁有溫暖、親密和可持續的關係,在這一關係中雙方都感到滿意和享受。——《依戀》約翰·鮑爾比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觀點,當孩子在哭的時候,不要理孩子,讓孩子自己哭一會,孩子自己就會平靜下來。

這看起來並沒有問題的教育方式,其實是錯誤的。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因為孩子還小,心裡缺乏安全感,需要媽媽給她關心或者是安撫,而他們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只能通過哭來表達情緒。

特別是1~3歲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表達方式用得最多的就是哭泣。

而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給與孩子安慰和安撫,每次都任由孩子發完脾氣後才自己安靜下來的話,孩子會覺得他得不到安慰,之後哭的時候也不會想著有人會來安撫他了。

從而孩子會慢慢的變得生理抑鬱。這是令人非常擔心的一種結果。

孩子需要和媽媽之間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才會感覺到溫暖,這也叫嬰兒的依戀行為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什麼是依戀行為?

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工作者,當時的依戀理論是用來理解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他做了這麼一個實驗,讓孩子和媽媽一起進去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然後再進行各項的測試,觀察孩子的行為在測試的時候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一是先讓媽媽和孩子一起進入房間,然後讓一個陌生人進來跟媽媽聊天后,媽媽出去留孩子一個人和陌生人在一起。然後媽媽再進來,陌生人出去,再者陌生人進來,媽媽出去。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通過實驗的結果,發現嬰兒與依戀對象的交往行為可以分為這麼四類

第一類是迴避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二十。

比如在依戀對象媽媽在的時候,他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反應。媽媽走了的時候,他也不會很在意,甚至完全忽略媽媽的存在。而這類孩子他們的性格就是屬於比較消極的感覺,不會有很興奮積極的狀態,一直處於一種迴避的方式。這類孩子性格會比較的孤僻,以後也比較難與人交往。

第二類是安全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六十五。

這些孩子在有依戀對象在的時候他們會比較喜歡探索未知的事物,也會變得比較活躍。孩子的性格也會屬於比較自信,長大後比較容易交朋友。

第三類是矛盾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十。

這些嬰兒媽媽在的時候,他們有時候會表現出來焦慮,而有時候有變現得抗拒。當媽媽和他們有一些短暫分離的時候他都會大喊大鬧。不過媽媽在回來的時候,她們又會有抗拒感。就是想和媽媽在一起,不過又有點反抗感。這類孩子可能因為父母教養方式的不一樣,導致他們需要故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他們的情緒會屬於比較暴躁,人際關係也屬於不穩定的處境。

第四類是混亂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五

這些寶寶的行為會沒有特別的行為模式,處於一種無所謂,迷茫的狀態。這種類型的孩子會比較讓人難以琢磨透,會做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

心理健康最基礎的要素是嬰兒體驗到與母親之間擁有溫暖、親密和可持續的關係,在這一關係中雙方都感到滿意和享受。——《依戀》約翰·鮑爾比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觀點,當孩子在哭的時候,不要理孩子,讓孩子自己哭一會,孩子自己就會平靜下來。

這看起來並沒有問題的教育方式,其實是錯誤的。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因為孩子還小,心裡缺乏安全感,需要媽媽給她關心或者是安撫,而他們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只能通過哭來表達情緒。

特別是1~3歲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表達方式用得最多的就是哭泣。

而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給與孩子安慰和安撫,每次都任由孩子發完脾氣後才自己安靜下來的話,孩子會覺得他得不到安慰,之後哭的時候也不會想著有人會來安撫他了。

從而孩子會慢慢的變得生理抑鬱。這是令人非常擔心的一種結果。

孩子需要和媽媽之間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才會感覺到溫暖,這也叫嬰兒的依戀行為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什麼是依戀行為?

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工作者,當時的依戀理論是用來理解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他做了這麼一個實驗,讓孩子和媽媽一起進去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然後再進行各項的測試,觀察孩子的行為在測試的時候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一是先讓媽媽和孩子一起進入房間,然後讓一個陌生人進來跟媽媽聊天后,媽媽出去留孩子一個人和陌生人在一起。然後媽媽再進來,陌生人出去,再者陌生人進來,媽媽出去。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通過實驗的結果,發現嬰兒與依戀對象的交往行為可以分為這麼四類

第一類是迴避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二十。

比如在依戀對象媽媽在的時候,他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反應。媽媽走了的時候,他也不會很在意,甚至完全忽略媽媽的存在。而這類孩子他們的性格就是屬於比較消極的感覺,不會有很興奮積極的狀態,一直處於一種迴避的方式。這類孩子性格會比較的孤僻,以後也比較難與人交往。

第二類是安全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六十五。

這些孩子在有依戀對象在的時候他們會比較喜歡探索未知的事物,也會變得比較活躍。孩子的性格也會屬於比較自信,長大後比較容易交朋友。

第三類是矛盾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十。

這些嬰兒媽媽在的時候,他們有時候會表現出來焦慮,而有時候有變現得抗拒。當媽媽和他們有一些短暫分離的時候他都會大喊大鬧。不過媽媽在回來的時候,她們又會有抗拒感。就是想和媽媽在一起,不過又有點反抗感。這類孩子可能因為父母教養方式的不一樣,導致他們需要故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他們的情緒會屬於比較暴躁,人際關係也屬於不穩定的處境。

第四類是混亂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五

這些寶寶的行為會沒有特別的行為模式,處於一種無所謂,迷茫的狀態。這種類型的孩子會比較讓人難以琢磨透,會做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孩子為什麼愛哭?

對於孩子,我們肯定都有一個共同的印象,就是愛哭。

那麼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哭呢?玩具壞了哭,不給他玩玩具也哭,吃飯也要哭,就是不哭不行。

孩子哭可以總結成這兩個原因。

從表層直觀上來看,孩子哭就是因為他想發洩當時不滿的情緒

我們人一旦有不高興的時候,或者傷心的時候,就會想要哭。

因為我們不能一直把情緒都憋在心裡面,需要一種途徑和方式來釋放

而大哭一場可能就是一個解決情緒問題很好的方法。

而如果從間接的效果上來考慮的話,孩子的哭其實也是用目的的。

他之所以會哭,是因為他可能想利用哭來控制住父母的某一些行為

比如他們在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到的時候,他們只能通過哭的這個方式,來尋求父母對他們的幫助。而父母一般看到孩子哭了,都會選擇去照顧孩子。

畢竟孩子還小,我們也總不能就這樣看著孩子一直哭到停為止把。想必很多父母都會選擇前者,在孩子哭的時候去安慰照顧孩子。

孩子也正是利用了我們的這個點,所以他哭其實有時候也是有另外一些隱藏的作用的,就是要控制我們父母的行為。

"

心理健康最基礎的要素是嬰兒體驗到與母親之間擁有溫暖、親密和可持續的關係,在這一關係中雙方都感到滿意和享受。——《依戀》約翰·鮑爾比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觀點,當孩子在哭的時候,不要理孩子,讓孩子自己哭一會,孩子自己就會平靜下來。

這看起來並沒有問題的教育方式,其實是錯誤的。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因為孩子還小,心裡缺乏安全感,需要媽媽給她關心或者是安撫,而他們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只能通過哭來表達情緒。

特別是1~3歲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表達方式用得最多的就是哭泣。

而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給與孩子安慰和安撫,每次都任由孩子發完脾氣後才自己安靜下來的話,孩子會覺得他得不到安慰,之後哭的時候也不會想著有人會來安撫他了。

從而孩子會慢慢的變得生理抑鬱。這是令人非常擔心的一種結果。

孩子需要和媽媽之間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才會感覺到溫暖,這也叫嬰兒的依戀行為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什麼是依戀行為?

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工作者,當時的依戀理論是用來理解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他做了這麼一個實驗,讓孩子和媽媽一起進去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然後再進行各項的測試,觀察孩子的行為在測試的時候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一是先讓媽媽和孩子一起進入房間,然後讓一個陌生人進來跟媽媽聊天后,媽媽出去留孩子一個人和陌生人在一起。然後媽媽再進來,陌生人出去,再者陌生人進來,媽媽出去。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通過實驗的結果,發現嬰兒與依戀對象的交往行為可以分為這麼四類

第一類是迴避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二十。

比如在依戀對象媽媽在的時候,他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反應。媽媽走了的時候,他也不會很在意,甚至完全忽略媽媽的存在。而這類孩子他們的性格就是屬於比較消極的感覺,不會有很興奮積極的狀態,一直處於一種迴避的方式。這類孩子性格會比較的孤僻,以後也比較難與人交往。

第二類是安全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六十五。

這些孩子在有依戀對象在的時候他們會比較喜歡探索未知的事物,也會變得比較活躍。孩子的性格也會屬於比較自信,長大後比較容易交朋友。

第三類是矛盾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十。

這些嬰兒媽媽在的時候,他們有時候會表現出來焦慮,而有時候有變現得抗拒。當媽媽和他們有一些短暫分離的時候他都會大喊大鬧。不過媽媽在回來的時候,她們又會有抗拒感。就是想和媽媽在一起,不過又有點反抗感。這類孩子可能因為父母教養方式的不一樣,導致他們需要故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他們的情緒會屬於比較暴躁,人際關係也屬於不穩定的處境。

第四類是混亂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五

這些寶寶的行為會沒有特別的行為模式,處於一種無所謂,迷茫的狀態。這種類型的孩子會比較讓人難以琢磨透,會做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孩子為什麼愛哭?

對於孩子,我們肯定都有一個共同的印象,就是愛哭。

那麼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哭呢?玩具壞了哭,不給他玩玩具也哭,吃飯也要哭,就是不哭不行。

孩子哭可以總結成這兩個原因。

從表層直觀上來看,孩子哭就是因為他想發洩當時不滿的情緒

我們人一旦有不高興的時候,或者傷心的時候,就會想要哭。

因為我們不能一直把情緒都憋在心裡面,需要一種途徑和方式來釋放

而大哭一場可能就是一個解決情緒問題很好的方法。

而如果從間接的效果上來考慮的話,孩子的哭其實也是用目的的。

他之所以會哭,是因為他可能想利用哭來控制住父母的某一些行為

比如他們在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到的時候,他們只能通過哭的這個方式,來尋求父母對他們的幫助。而父母一般看到孩子哭了,都會選擇去照顧孩子。

畢竟孩子還小,我們也總不能就這樣看著孩子一直哭到停為止把。想必很多父母都會選擇前者,在孩子哭的時候去安慰照顧孩子。

孩子也正是利用了我們的這個點,所以他哭其實有時候也是有另外一些隱藏的作用的,就是要控制我們父母的行為。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直觀看:發洩情緒

間接看:控制父母

從生理學看:處於原始腦)

在上個世紀,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他們找來一些小朋友,每人面前放一塊棉花糖,並告訴桌前的孩子,自己有事情要出去一下,如果孩子能堅持等到自己回來再吃棉花糖,自己會多獎勵他們一顆。實驗開始後,有的孩子看著實驗者離開了,便馬上吃了那個棉花糖,而另一些孩子則通過環顧房間四周、玩手指等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不去吃那顆棉花糖。

面對孩子哭時該怎麼辦?

1、從源頭上來改變孩子哭的問題

依戀關係的角度來說,我們通過實驗的證明可以發現,嬰兒安全型的依戀對他性格的養成和各種方面來說是有很多好處的。

如果媽媽們能夠很好的處理嬰兒的依戀關係,那麼就能夠從源頭上讓孩子的情緒處於一種比較積極穩定的狀態,那麼孩子就不會那麼頻繁的哭了。

安全型的依戀也是媽媽與孩子相處關係最適合的一種,也是最好的一種。媽媽們可以多增加一些與孩子一起相處的時間,培養和孩子的感情。

孩子處於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肯定是有利於他性格的養成的看,孩子的脾氣肯定也會比較好,孩子也會比較聽話。

"

心理健康最基礎的要素是嬰兒體驗到與母親之間擁有溫暖、親密和可持續的關係,在這一關係中雙方都感到滿意和享受。——《依戀》約翰·鮑爾比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觀點,當孩子在哭的時候,不要理孩子,讓孩子自己哭一會,孩子自己就會平靜下來。

這看起來並沒有問題的教育方式,其實是錯誤的。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因為孩子還小,心裡缺乏安全感,需要媽媽給她關心或者是安撫,而他們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只能通過哭來表達情緒。

特別是1~3歲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表達方式用得最多的就是哭泣。

而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給與孩子安慰和安撫,每次都任由孩子發完脾氣後才自己安靜下來的話,孩子會覺得他得不到安慰,之後哭的時候也不會想著有人會來安撫他了。

從而孩子會慢慢的變得生理抑鬱。這是令人非常擔心的一種結果。

孩子需要和媽媽之間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才會感覺到溫暖,這也叫嬰兒的依戀行為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什麼是依戀行為?

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工作者,當時的依戀理論是用來理解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他做了這麼一個實驗,讓孩子和媽媽一起進去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然後再進行各項的測試,觀察孩子的行為在測試的時候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一是先讓媽媽和孩子一起進入房間,然後讓一個陌生人進來跟媽媽聊天后,媽媽出去留孩子一個人和陌生人在一起。然後媽媽再進來,陌生人出去,再者陌生人進來,媽媽出去。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通過實驗的結果,發現嬰兒與依戀對象的交往行為可以分為這麼四類

第一類是迴避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二十。

比如在依戀對象媽媽在的時候,他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反應。媽媽走了的時候,他也不會很在意,甚至完全忽略媽媽的存在。而這類孩子他們的性格就是屬於比較消極的感覺,不會有很興奮積極的狀態,一直處於一種迴避的方式。這類孩子性格會比較的孤僻,以後也比較難與人交往。

第二類是安全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六十五。

這些孩子在有依戀對象在的時候他們會比較喜歡探索未知的事物,也會變得比較活躍。孩子的性格也會屬於比較自信,長大後比較容易交朋友。

第三類是矛盾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十。

這些嬰兒媽媽在的時候,他們有時候會表現出來焦慮,而有時候有變現得抗拒。當媽媽和他們有一些短暫分離的時候他都會大喊大鬧。不過媽媽在回來的時候,她們又會有抗拒感。就是想和媽媽在一起,不過又有點反抗感。這類孩子可能因為父母教養方式的不一樣,導致他們需要故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他們的情緒會屬於比較暴躁,人際關係也屬於不穩定的處境。

第四類是混亂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五

這些寶寶的行為會沒有特別的行為模式,處於一種無所謂,迷茫的狀態。這種類型的孩子會比較讓人難以琢磨透,會做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孩子為什麼愛哭?

對於孩子,我們肯定都有一個共同的印象,就是愛哭。

那麼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哭呢?玩具壞了哭,不給他玩玩具也哭,吃飯也要哭,就是不哭不行。

孩子哭可以總結成這兩個原因。

從表層直觀上來看,孩子哭就是因為他想發洩當時不滿的情緒

我們人一旦有不高興的時候,或者傷心的時候,就會想要哭。

因為我們不能一直把情緒都憋在心裡面,需要一種途徑和方式來釋放

而大哭一場可能就是一個解決情緒問題很好的方法。

而如果從間接的效果上來考慮的話,孩子的哭其實也是用目的的。

他之所以會哭,是因為他可能想利用哭來控制住父母的某一些行為

比如他們在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到的時候,他們只能通過哭的這個方式,來尋求父母對他們的幫助。而父母一般看到孩子哭了,都會選擇去照顧孩子。

畢竟孩子還小,我們也總不能就這樣看著孩子一直哭到停為止把。想必很多父母都會選擇前者,在孩子哭的時候去安慰照顧孩子。

孩子也正是利用了我們的這個點,所以他哭其實有時候也是有另外一些隱藏的作用的,就是要控制我們父母的行為。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直觀看:發洩情緒

間接看:控制父母

從生理學看:處於原始腦)

在上個世紀,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他們找來一些小朋友,每人面前放一塊棉花糖,並告訴桌前的孩子,自己有事情要出去一下,如果孩子能堅持等到自己回來再吃棉花糖,自己會多獎勵他們一顆。實驗開始後,有的孩子看著實驗者離開了,便馬上吃了那個棉花糖,而另一些孩子則通過環顧房間四周、玩手指等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不去吃那顆棉花糖。

面對孩子哭時該怎麼辦?

1、從源頭上來改變孩子哭的問題

依戀關係的角度來說,我們通過實驗的證明可以發現,嬰兒安全型的依戀對他性格的養成和各種方面來說是有很多好處的。

如果媽媽們能夠很好的處理嬰兒的依戀關係,那麼就能夠從源頭上讓孩子的情緒處於一種比較積極穩定的狀態,那麼孩子就不會那麼頻繁的哭了。

安全型的依戀也是媽媽與孩子相處關係最適合的一種,也是最好的一種。媽媽們可以多增加一些與孩子一起相處的時間,培養和孩子的感情。

孩子處於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肯定是有利於他性格的養成的看,孩子的脾氣肯定也會比較好,孩子也會比較聽話。

1~3歲孩子哭鬧怎麼辦?心理學專家:那是孩子想和媽媽交流和互動

2、從一些具體的著手的事情來解決孩子哭的問題

1)如果孩子確實是受委屈了或者是有理由的哭,那麼父母們就應該滿足孩子的要求,並且安慰孩子,讓他停止一直哭的這種狀態。

那如果孩子是無理取鬧父母們要讓孩子哭,不能夠讓他們每次都利用哭的這種方式來尋求我們給與她的滿足

如果一直這樣的話,孩子的內心就會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我哭了之後,父母就會滿足我的要求,從而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無理取鬧

2)父母不能給孩子過度的關懷,也不能對他們過於冷漠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一直擁有一個東西,並且能夠不斷的擁有,那麼他肯定就不會有珍惜的感覺,並且不把它當回事。

而如果他從來就沒有擁有過這樣東西,他當然也就會對此失去了希望,沒有了對這個東西的熱情。

所以對孩子有足夠的關懷,並且沒有過度的溺愛,孩子的情緒才會保持一個比較正常的狀態,也才不會一直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