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


"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

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摩托車緩慢而行,

我在爸爸的身後;

此刻的景象,

倒和魯迅筆下的故鄉有幾分相似,

深冬的嚴寒,冷風打在臉上,疼的厲害;

臨近村落,那零零散散的房子錯落而至;

茅草房變成了磚瓦房,

雖說較10年前有些改觀,

但依舊少了些生機。

不同的是,

魯迅先生是多年的久別,因事返鄉。

而我是一年一度的家人團圓,

過一個年罷了。


"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

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摩托車緩慢而行,

我在爸爸的身後;

此刻的景象,

倒和魯迅筆下的故鄉有幾分相似,

深冬的嚴寒,冷風打在臉上,疼的厲害;

臨近村落,那零零散散的房子錯落而至;

茅草房變成了磚瓦房,

雖說較10年前有些改觀,

但依舊少了些生機。

不同的是,

魯迅先生是多年的久別,因事返鄉。

而我是一年一度的家人團圓,

過一個年罷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最近的7年裡我一直漂泊在外,

中學的6年裡,

有些日子是離開父母的;

算不上久別,

但也算得上是小別了吧。

此刻,我斜靠在床上,

妹妹幫我衝了一杯咖啡;

便洗衣服去了;

媽媽在拾掇飯後的餐碟碗筷,

爸爸在鋸柴火——從林子裡砍下的木棒一般有150-200公分長,需要將其鋸成約 20cm 的小段,才能放入爐中。

我忽然想起初中那會,

夢想當一個作家,

用一支筆記錄下我和她的故事。

十多年過去了,

我們時近時遠,

故事也零零碎碎,

終究難以成體;

任憑我滿腹經綸,

還是不能為她寫寫上一段,

些許遺憾。

打開筆記本,

想敲上幾個字,

或是幾個詞,

以求能形成有意思的句子;

當我敲出“故鄉時”,

心想或許能為我長大的地方寫上一段。


"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

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摩托車緩慢而行,

我在爸爸的身後;

此刻的景象,

倒和魯迅筆下的故鄉有幾分相似,

深冬的嚴寒,冷風打在臉上,疼的厲害;

臨近村落,那零零散散的房子錯落而至;

茅草房變成了磚瓦房,

雖說較10年前有些改觀,

但依舊少了些生機。

不同的是,

魯迅先生是多年的久別,因事返鄉。

而我是一年一度的家人團圓,

過一個年罷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最近的7年裡我一直漂泊在外,

中學的6年裡,

有些日子是離開父母的;

算不上久別,

但也算得上是小別了吧。

此刻,我斜靠在床上,

妹妹幫我衝了一杯咖啡;

便洗衣服去了;

媽媽在拾掇飯後的餐碟碗筷,

爸爸在鋸柴火——從林子裡砍下的木棒一般有150-200公分長,需要將其鋸成約 20cm 的小段,才能放入爐中。

我忽然想起初中那會,

夢想當一個作家,

用一支筆記錄下我和她的故事。

十多年過去了,

我們時近時遠,

故事也零零碎碎,

終究難以成體;

任憑我滿腹經綸,

還是不能為她寫寫上一段,

些許遺憾。

打開筆記本,

想敲上幾個字,

或是幾個詞,

以求能形成有意思的句子;

當我敲出“故鄉時”,

心想或許能為我長大的地方寫上一段。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妹妹在啃昨晚媽媽給燉的豬蹄,

調皮的她,

故意拿到我眼前吃,

我自然是都擋不住,

那可是滿滿的膠原蛋白啊。

說到妹妹(又名二寶,我是大寶,下同),

有太多太多想寫的,想說的了。

兒時,脾氣大,常欺負我,

跑得又很快,

經常被她氣的直哭。

一次,我揪斷了她的腰帶,

她便揮著木棒直擊額頭,

疼哭了我,見情況不秒,

眨眼見便不見了蹤影。


"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

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摩托車緩慢而行,

我在爸爸的身後;

此刻的景象,

倒和魯迅筆下的故鄉有幾分相似,

深冬的嚴寒,冷風打在臉上,疼的厲害;

臨近村落,那零零散散的房子錯落而至;

茅草房變成了磚瓦房,

雖說較10年前有些改觀,

但依舊少了些生機。

不同的是,

魯迅先生是多年的久別,因事返鄉。

而我是一年一度的家人團圓,

過一個年罷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最近的7年裡我一直漂泊在外,

中學的6年裡,

有些日子是離開父母的;

算不上久別,

但也算得上是小別了吧。

此刻,我斜靠在床上,

妹妹幫我衝了一杯咖啡;

便洗衣服去了;

媽媽在拾掇飯後的餐碟碗筷,

爸爸在鋸柴火——從林子裡砍下的木棒一般有150-200公分長,需要將其鋸成約 20cm 的小段,才能放入爐中。

我忽然想起初中那會,

夢想當一個作家,

用一支筆記錄下我和她的故事。

十多年過去了,

我們時近時遠,

故事也零零碎碎,

終究難以成體;

任憑我滿腹經綸,

還是不能為她寫寫上一段,

些許遺憾。

打開筆記本,

想敲上幾個字,

或是幾個詞,

以求能形成有意思的句子;

當我敲出“故鄉時”,

心想或許能為我長大的地方寫上一段。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妹妹在啃昨晚媽媽給燉的豬蹄,

調皮的她,

故意拿到我眼前吃,

我自然是都擋不住,

那可是滿滿的膠原蛋白啊。

說到妹妹(又名二寶,我是大寶,下同),

有太多太多想寫的,想說的了。

兒時,脾氣大,常欺負我,

跑得又很快,

經常被她氣的直哭。

一次,我揪斷了她的腰帶,

她便揮著木棒直擊額頭,

疼哭了我,見情況不秒,

眨眼見便不見了蹤影。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拿相機第一天拍的我家二寶

大人們務農,

二寶10多歲便學會了;

洗衣做飯,還有挑水;

為此,

我做了一個適合大人和小孩都能用的水擔(一種挑水的工具)。

妹妹愛乾淨,

較其他家的孩子

衣著也利索得多。

初中畢業後,

沒能考上高中,

這是後來特別遺憾的一件事。

應該是我高一那年,

同表姐一起去了北京,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故鄉,

也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遠門。

說來也怪了,

我姨家的三個孩子中,

也是女孩不喜讀書。

如今在北京已有小十年了,

這十年裡二寶有諸多不順,

更有很多不容易。

除了照看讀書的我,

還要孝順爸媽,

每每回家還要給外婆外爺,

帶些衣物,

我當自愧不如。

二寶很務實,也自律,

運氣算不上差,

遇到的人都願意幫助她,

這也是我最欣慰的事了,

就這樣在堅持中也長大了。

我和二寶是親人,又像朋友;

能互訴心事,也能互相鼓勵,

爸爸媽媽欣慰的很,

相比家鄉的其他兄妹,

我和二寶算得上是模範了。


"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

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摩托車緩慢而行,

我在爸爸的身後;

此刻的景象,

倒和魯迅筆下的故鄉有幾分相似,

深冬的嚴寒,冷風打在臉上,疼的厲害;

臨近村落,那零零散散的房子錯落而至;

茅草房變成了磚瓦房,

雖說較10年前有些改觀,

但依舊少了些生機。

不同的是,

魯迅先生是多年的久別,因事返鄉。

而我是一年一度的家人團圓,

過一個年罷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最近的7年裡我一直漂泊在外,

中學的6年裡,

有些日子是離開父母的;

算不上久別,

但也算得上是小別了吧。

此刻,我斜靠在床上,

妹妹幫我衝了一杯咖啡;

便洗衣服去了;

媽媽在拾掇飯後的餐碟碗筷,

爸爸在鋸柴火——從林子裡砍下的木棒一般有150-200公分長,需要將其鋸成約 20cm 的小段,才能放入爐中。

我忽然想起初中那會,

夢想當一個作家,

用一支筆記錄下我和她的故事。

十多年過去了,

我們時近時遠,

故事也零零碎碎,

終究難以成體;

任憑我滿腹經綸,

還是不能為她寫寫上一段,

些許遺憾。

打開筆記本,

想敲上幾個字,

或是幾個詞,

以求能形成有意思的句子;

當我敲出“故鄉時”,

心想或許能為我長大的地方寫上一段。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妹妹在啃昨晚媽媽給燉的豬蹄,

調皮的她,

故意拿到我眼前吃,

我自然是都擋不住,

那可是滿滿的膠原蛋白啊。

說到妹妹(又名二寶,我是大寶,下同),

有太多太多想寫的,想說的了。

兒時,脾氣大,常欺負我,

跑得又很快,

經常被她氣的直哭。

一次,我揪斷了她的腰帶,

她便揮著木棒直擊額頭,

疼哭了我,見情況不秒,

眨眼見便不見了蹤影。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拿相機第一天拍的我家二寶

大人們務農,

二寶10多歲便學會了;

洗衣做飯,還有挑水;

為此,

我做了一個適合大人和小孩都能用的水擔(一種挑水的工具)。

妹妹愛乾淨,

較其他家的孩子

衣著也利索得多。

初中畢業後,

沒能考上高中,

這是後來特別遺憾的一件事。

應該是我高一那年,

同表姐一起去了北京,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故鄉,

也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遠門。

說來也怪了,

我姨家的三個孩子中,

也是女孩不喜讀書。

如今在北京已有小十年了,

這十年裡二寶有諸多不順,

更有很多不容易。

除了照看讀書的我,

還要孝順爸媽,

每每回家還要給外婆外爺,

帶些衣物,

我當自愧不如。

二寶很務實,也自律,

運氣算不上差,

遇到的人都願意幫助她,

這也是我最欣慰的事了,

就這樣在堅持中也長大了。

我和二寶是親人,又像朋友;

能互訴心事,也能互相鼓勵,

爸爸媽媽欣慰的很,

相比家鄉的其他兄妹,

我和二寶算得上是模範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亦或是故鄉。

長大的地方和去過地方,

總是不能相提並論,

但究其有何異同,

我也只能從一個角度說一說了。

長大的地方只有一個,

不論時隔多久,

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而去過的地方可以使多個,

或是為了生計,

或是為了理想,

又或是為了某個人,

只是有些人活動的範圍大,

有些人小罷了。

家鄉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個窗口,

就像第一次的戀愛,

之所以特別,

不是因為戀愛的那個人,

而是因為好奇的種子,

伴隨著春的暖意,

羞羞地把頭探出了土層,

只是有一些在這裡發了芽,

有一些生了根,

又一些有開了花結了果,

而有一些被大人們摁在了黃土中,

再也沒有長出。

當然,無論聊什麼,

都離不開人,

否則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了。

提到人們,

定要說一說人們的生活了,

外加一點歷史發展的對比,

也算有一個粗略的認識了。


"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

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摩托車緩慢而行,

我在爸爸的身後;

此刻的景象,

倒和魯迅筆下的故鄉有幾分相似,

深冬的嚴寒,冷風打在臉上,疼的厲害;

臨近村落,那零零散散的房子錯落而至;

茅草房變成了磚瓦房,

雖說較10年前有些改觀,

但依舊少了些生機。

不同的是,

魯迅先生是多年的久別,因事返鄉。

而我是一年一度的家人團圓,

過一個年罷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最近的7年裡我一直漂泊在外,

中學的6年裡,

有些日子是離開父母的;

算不上久別,

但也算得上是小別了吧。

此刻,我斜靠在床上,

妹妹幫我衝了一杯咖啡;

便洗衣服去了;

媽媽在拾掇飯後的餐碟碗筷,

爸爸在鋸柴火——從林子裡砍下的木棒一般有150-200公分長,需要將其鋸成約 20cm 的小段,才能放入爐中。

我忽然想起初中那會,

夢想當一個作家,

用一支筆記錄下我和她的故事。

十多年過去了,

我們時近時遠,

故事也零零碎碎,

終究難以成體;

任憑我滿腹經綸,

還是不能為她寫寫上一段,

些許遺憾。

打開筆記本,

想敲上幾個字,

或是幾個詞,

以求能形成有意思的句子;

當我敲出“故鄉時”,

心想或許能為我長大的地方寫上一段。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妹妹在啃昨晚媽媽給燉的豬蹄,

調皮的她,

故意拿到我眼前吃,

我自然是都擋不住,

那可是滿滿的膠原蛋白啊。

說到妹妹(又名二寶,我是大寶,下同),

有太多太多想寫的,想說的了。

兒時,脾氣大,常欺負我,

跑得又很快,

經常被她氣的直哭。

一次,我揪斷了她的腰帶,

她便揮著木棒直擊額頭,

疼哭了我,見情況不秒,

眨眼見便不見了蹤影。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拿相機第一天拍的我家二寶

大人們務農,

二寶10多歲便學會了;

洗衣做飯,還有挑水;

為此,

我做了一個適合大人和小孩都能用的水擔(一種挑水的工具)。

妹妹愛乾淨,

較其他家的孩子

衣著也利索得多。

初中畢業後,

沒能考上高中,

這是後來特別遺憾的一件事。

應該是我高一那年,

同表姐一起去了北京,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故鄉,

也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遠門。

說來也怪了,

我姨家的三個孩子中,

也是女孩不喜讀書。

如今在北京已有小十年了,

這十年裡二寶有諸多不順,

更有很多不容易。

除了照看讀書的我,

還要孝順爸媽,

每每回家還要給外婆外爺,

帶些衣物,

我當自愧不如。

二寶很務實,也自律,

運氣算不上差,

遇到的人都願意幫助她,

這也是我最欣慰的事了,

就這樣在堅持中也長大了。

我和二寶是親人,又像朋友;

能互訴心事,也能互相鼓勵,

爸爸媽媽欣慰的很,

相比家鄉的其他兄妹,

我和二寶算得上是模範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亦或是故鄉。

長大的地方和去過地方,

總是不能相提並論,

但究其有何異同,

我也只能從一個角度說一說了。

長大的地方只有一個,

不論時隔多久,

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而去過的地方可以使多個,

或是為了生計,

或是為了理想,

又或是為了某個人,

只是有些人活動的範圍大,

有些人小罷了。

家鄉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個窗口,

就像第一次的戀愛,

之所以特別,

不是因為戀愛的那個人,

而是因為好奇的種子,

伴隨著春的暖意,

羞羞地把頭探出了土層,

只是有一些在這裡發了芽,

有一些生了根,

又一些有開了花結了果,

而有一些被大人們摁在了黃土中,

再也沒有長出。

當然,無論聊什麼,

都離不開人,

否則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了。

提到人們,

定要說一說人們的生活了,

外加一點歷史發展的對比,

也算有一個粗略的認識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平日裡#

伴著鳥叫聲起床;

男人們負責照看牛馬的飲食,

補給食物,除冬天外,

需要把牛趕到林子裡,

牛一遍吃草,

他們一邊砍柴,

以備冬天取暖。

女人們負責一天當中的飯菜,

餵養豬、雞和狗的人家,

還要照看他們的飲食。

沒有電的時候,

晚飯後串串門就睡了,

自打有了電視,

飯後便拿它來打閒。

#一年中兩大要事#

一是收割麥子,也叫農忙時分;

二是過年;

對於他們來說很是重要。

一年的收成,

關乎到到能否填飽肚子,

這裡是山區,

自然也都是山地,

農民們只好靠天吃飯,

遇著旱季,

農民們的臉上便多了些愁緒;

8歲前後,時常聽大人們說:

“誰誰家糧食不夠吃”。

那時候沒覺得什麼,

分田到戶也有20多年了,

但因為地勢條件,

好幾戶人家還是被飢餓困擾著。

2003年往後,

開始了打工潮,

那時候我讀初中,

一起的兩個夥伴,

相繼都輟學了;

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回家過年時能穿上一身沒有補丁的衣服,

著實讓人眼紅,

年紀相仿的小夥子中,

幾乎全部乘著北上或南下的綠皮車,

加入了祖國的建設中。

從此,大人們在家務農,

年輕人外出打工,

除固定收成外還能有些現金收入,

生活逐漸好了起來。

可如今荒地成片,

一代人已然老去,

而另一代人的命運卻未能徹底改變!

鄉下人的過年,

意味頗多的;

辛苦勞作一年光景,

大人們總要置辦些酒菜犒勞犒勞。

當然那段時間,

也是打工仔返鄉高峰,

父母期待著一年未見的兒女們;

也總能聽見:

“誰誰家的娃爭氣得很,拿來了不少錢;

那誰誰家的孩子是二流子,沒掙到錢。”

一時間成了人們飯後的談資,

這也是他們的一大特點,

好像很關心別人家的長長短短。

總之人間的世相複雜很,

值得品味一番。

#而說到一生#

兒女的婚嫁可是重要的很;

兩個原因不可忽視,

一是固有的傳宗接代觀念,

二是養老送終。

傳宗接代是一個男人的責任,

要為祖上爭光,

這是責任,更是也是義務。

農村的養老是近兩年的政策,

在此之前,人們的觀念裡,

是寄希望於兒女,

這一點好像並不怎麼樣,

村裡很多老人成了孤家寡人,

無人噓寒問暖,

這倒還好,

更有甚者虐待老人,

尤其那些人模狗樣的兒媳婦們。

65-75歲老人們,

他們的一生親歷了抗戰,

熬過了文革,

40歲上下迎來了改革開放,

好不容易熬過了壓迫、戰亂與飢餓,

卻被生計弄的無法團圓。

他們的日子,

別號叫“度日如年”。

#從未停止過的兩件事#

二十多年過去了,

村裡面有兩件事從未停止過;

那就是賭博

和一年一度的老戲,老戲也叫秦腔。

賭博害慘了好多家庭,

妻離子散的比比皆是,

可如今仍舊樂此不疲,

我實屬難以理解。

秦腔是傳統藝術,

本無功利之用,

可這裡的人們是希望通過它來消災避難,

是獻給神的禮物;

要說沒有純粹的熱愛,

也不見得,聽外婆說,

在爺爺那一輩,甚是歡喜,雖處戰亂,

但會花好些時日在上面,

小時候也經常聽外爺講,

轅門斬子、秦香蓮、竇娥冤……


"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

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摩托車緩慢而行,

我在爸爸的身後;

此刻的景象,

倒和魯迅筆下的故鄉有幾分相似,

深冬的嚴寒,冷風打在臉上,疼的厲害;

臨近村落,那零零散散的房子錯落而至;

茅草房變成了磚瓦房,

雖說較10年前有些改觀,

但依舊少了些生機。

不同的是,

魯迅先生是多年的久別,因事返鄉。

而我是一年一度的家人團圓,

過一個年罷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最近的7年裡我一直漂泊在外,

中學的6年裡,

有些日子是離開父母的;

算不上久別,

但也算得上是小別了吧。

此刻,我斜靠在床上,

妹妹幫我衝了一杯咖啡;

便洗衣服去了;

媽媽在拾掇飯後的餐碟碗筷,

爸爸在鋸柴火——從林子裡砍下的木棒一般有150-200公分長,需要將其鋸成約 20cm 的小段,才能放入爐中。

我忽然想起初中那會,

夢想當一個作家,

用一支筆記錄下我和她的故事。

十多年過去了,

我們時近時遠,

故事也零零碎碎,

終究難以成體;

任憑我滿腹經綸,

還是不能為她寫寫上一段,

些許遺憾。

打開筆記本,

想敲上幾個字,

或是幾個詞,

以求能形成有意思的句子;

當我敲出“故鄉時”,

心想或許能為我長大的地方寫上一段。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妹妹在啃昨晚媽媽給燉的豬蹄,

調皮的她,

故意拿到我眼前吃,

我自然是都擋不住,

那可是滿滿的膠原蛋白啊。

說到妹妹(又名二寶,我是大寶,下同),

有太多太多想寫的,想說的了。

兒時,脾氣大,常欺負我,

跑得又很快,

經常被她氣的直哭。

一次,我揪斷了她的腰帶,

她便揮著木棒直擊額頭,

疼哭了我,見情況不秒,

眨眼見便不見了蹤影。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拿相機第一天拍的我家二寶

大人們務農,

二寶10多歲便學會了;

洗衣做飯,還有挑水;

為此,

我做了一個適合大人和小孩都能用的水擔(一種挑水的工具)。

妹妹愛乾淨,

較其他家的孩子

衣著也利索得多。

初中畢業後,

沒能考上高中,

這是後來特別遺憾的一件事。

應該是我高一那年,

同表姐一起去了北京,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故鄉,

也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遠門。

說來也怪了,

我姨家的三個孩子中,

也是女孩不喜讀書。

如今在北京已有小十年了,

這十年裡二寶有諸多不順,

更有很多不容易。

除了照看讀書的我,

還要孝順爸媽,

每每回家還要給外婆外爺,

帶些衣物,

我當自愧不如。

二寶很務實,也自律,

運氣算不上差,

遇到的人都願意幫助她,

這也是我最欣慰的事了,

就這樣在堅持中也長大了。

我和二寶是親人,又像朋友;

能互訴心事,也能互相鼓勵,

爸爸媽媽欣慰的很,

相比家鄉的其他兄妹,

我和二寶算得上是模範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亦或是故鄉。

長大的地方和去過地方,

總是不能相提並論,

但究其有何異同,

我也只能從一個角度說一說了。

長大的地方只有一個,

不論時隔多久,

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而去過的地方可以使多個,

或是為了生計,

或是為了理想,

又或是為了某個人,

只是有些人活動的範圍大,

有些人小罷了。

家鄉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個窗口,

就像第一次的戀愛,

之所以特別,

不是因為戀愛的那個人,

而是因為好奇的種子,

伴隨著春的暖意,

羞羞地把頭探出了土層,

只是有一些在這裡發了芽,

有一些生了根,

又一些有開了花結了果,

而有一些被大人們摁在了黃土中,

再也沒有長出。

當然,無論聊什麼,

都離不開人,

否則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了。

提到人們,

定要說一說人們的生活了,

外加一點歷史發展的對比,

也算有一個粗略的認識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平日裡#

伴著鳥叫聲起床;

男人們負責照看牛馬的飲食,

補給食物,除冬天外,

需要把牛趕到林子裡,

牛一遍吃草,

他們一邊砍柴,

以備冬天取暖。

女人們負責一天當中的飯菜,

餵養豬、雞和狗的人家,

還要照看他們的飲食。

沒有電的時候,

晚飯後串串門就睡了,

自打有了電視,

飯後便拿它來打閒。

#一年中兩大要事#

一是收割麥子,也叫農忙時分;

二是過年;

對於他們來說很是重要。

一年的收成,

關乎到到能否填飽肚子,

這裡是山區,

自然也都是山地,

農民們只好靠天吃飯,

遇著旱季,

農民們的臉上便多了些愁緒;

8歲前後,時常聽大人們說:

“誰誰家糧食不夠吃”。

那時候沒覺得什麼,

分田到戶也有20多年了,

但因為地勢條件,

好幾戶人家還是被飢餓困擾著。

2003年往後,

開始了打工潮,

那時候我讀初中,

一起的兩個夥伴,

相繼都輟學了;

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回家過年時能穿上一身沒有補丁的衣服,

著實讓人眼紅,

年紀相仿的小夥子中,

幾乎全部乘著北上或南下的綠皮車,

加入了祖國的建設中。

從此,大人們在家務農,

年輕人外出打工,

除固定收成外還能有些現金收入,

生活逐漸好了起來。

可如今荒地成片,

一代人已然老去,

而另一代人的命運卻未能徹底改變!

鄉下人的過年,

意味頗多的;

辛苦勞作一年光景,

大人們總要置辦些酒菜犒勞犒勞。

當然那段時間,

也是打工仔返鄉高峰,

父母期待著一年未見的兒女們;

也總能聽見:

“誰誰家的娃爭氣得很,拿來了不少錢;

那誰誰家的孩子是二流子,沒掙到錢。”

一時間成了人們飯後的談資,

這也是他們的一大特點,

好像很關心別人家的長長短短。

總之人間的世相複雜很,

值得品味一番。

#而說到一生#

兒女的婚嫁可是重要的很;

兩個原因不可忽視,

一是固有的傳宗接代觀念,

二是養老送終。

傳宗接代是一個男人的責任,

要為祖上爭光,

這是責任,更是也是義務。

農村的養老是近兩年的政策,

在此之前,人們的觀念裡,

是寄希望於兒女,

這一點好像並不怎麼樣,

村裡很多老人成了孤家寡人,

無人噓寒問暖,

這倒還好,

更有甚者虐待老人,

尤其那些人模狗樣的兒媳婦們。

65-75歲老人們,

他們的一生親歷了抗戰,

熬過了文革,

40歲上下迎來了改革開放,

好不容易熬過了壓迫、戰亂與飢餓,

卻被生計弄的無法團圓。

他們的日子,

別號叫“度日如年”。

#從未停止過的兩件事#

二十多年過去了,

村裡面有兩件事從未停止過;

那就是賭博

和一年一度的老戲,老戲也叫秦腔。

賭博害慘了好多家庭,

妻離子散的比比皆是,

可如今仍舊樂此不疲,

我實屬難以理解。

秦腔是傳統藝術,

本無功利之用,

可這裡的人們是希望通過它來消災避難,

是獻給神的禮物;

要說沒有純粹的熱愛,

也不見得,聽外婆說,

在爺爺那一輩,甚是歡喜,雖處戰亂,

但會花好些時日在上面,

小時候也經常聽外爺講,

轅門斬子、秦香蓮、竇娥冤……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除了父輩他們,

90年代出生的我們,

可以一說,但不宜細說。

他們對城市的情感是複雜的,

是說不清楚的。

城市有故鄉沒有的便利,

有故鄉沒有的繁華街市,

有故鄉沒有的燈紅酒綠。

當然也有故鄉沒有的資源和機會,

也有相對的公平和回報,

有時候用不著拼爹,

也可以活的像自己。

年輕的他們喜歡城市,

也需要城市,

城市滿足了他們內心的種種慾望。

當然了,城市也需要年輕的他們,

但恐怕不會一直需要他們。

當他們迴歸故鄉時,

曾養育他們的土地,

遍地荒草,是何心境?


"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

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摩托車緩慢而行,

我在爸爸的身後;

此刻的景象,

倒和魯迅筆下的故鄉有幾分相似,

深冬的嚴寒,冷風打在臉上,疼的厲害;

臨近村落,那零零散散的房子錯落而至;

茅草房變成了磚瓦房,

雖說較10年前有些改觀,

但依舊少了些生機。

不同的是,

魯迅先生是多年的久別,因事返鄉。

而我是一年一度的家人團圓,

過一個年罷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最近的7年裡我一直漂泊在外,

中學的6年裡,

有些日子是離開父母的;

算不上久別,

但也算得上是小別了吧。

此刻,我斜靠在床上,

妹妹幫我衝了一杯咖啡;

便洗衣服去了;

媽媽在拾掇飯後的餐碟碗筷,

爸爸在鋸柴火——從林子裡砍下的木棒一般有150-200公分長,需要將其鋸成約 20cm 的小段,才能放入爐中。

我忽然想起初中那會,

夢想當一個作家,

用一支筆記錄下我和她的故事。

十多年過去了,

我們時近時遠,

故事也零零碎碎,

終究難以成體;

任憑我滿腹經綸,

還是不能為她寫寫上一段,

些許遺憾。

打開筆記本,

想敲上幾個字,

或是幾個詞,

以求能形成有意思的句子;

當我敲出“故鄉時”,

心想或許能為我長大的地方寫上一段。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妹妹在啃昨晚媽媽給燉的豬蹄,

調皮的她,

故意拿到我眼前吃,

我自然是都擋不住,

那可是滿滿的膠原蛋白啊。

說到妹妹(又名二寶,我是大寶,下同),

有太多太多想寫的,想說的了。

兒時,脾氣大,常欺負我,

跑得又很快,

經常被她氣的直哭。

一次,我揪斷了她的腰帶,

她便揮著木棒直擊額頭,

疼哭了我,見情況不秒,

眨眼見便不見了蹤影。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拿相機第一天拍的我家二寶

大人們務農,

二寶10多歲便學會了;

洗衣做飯,還有挑水;

為此,

我做了一個適合大人和小孩都能用的水擔(一種挑水的工具)。

妹妹愛乾淨,

較其他家的孩子

衣著也利索得多。

初中畢業後,

沒能考上高中,

這是後來特別遺憾的一件事。

應該是我高一那年,

同表姐一起去了北京,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故鄉,

也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遠門。

說來也怪了,

我姨家的三個孩子中,

也是女孩不喜讀書。

如今在北京已有小十年了,

這十年裡二寶有諸多不順,

更有很多不容易。

除了照看讀書的我,

還要孝順爸媽,

每每回家還要給外婆外爺,

帶些衣物,

我當自愧不如。

二寶很務實,也自律,

運氣算不上差,

遇到的人都願意幫助她,

這也是我最欣慰的事了,

就這樣在堅持中也長大了。

我和二寶是親人,又像朋友;

能互訴心事,也能互相鼓勵,

爸爸媽媽欣慰的很,

相比家鄉的其他兄妹,

我和二寶算得上是模範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亦或是故鄉。

長大的地方和去過地方,

總是不能相提並論,

但究其有何異同,

我也只能從一個角度說一說了。

長大的地方只有一個,

不論時隔多久,

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而去過的地方可以使多個,

或是為了生計,

或是為了理想,

又或是為了某個人,

只是有些人活動的範圍大,

有些人小罷了。

家鄉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個窗口,

就像第一次的戀愛,

之所以特別,

不是因為戀愛的那個人,

而是因為好奇的種子,

伴隨著春的暖意,

羞羞地把頭探出了土層,

只是有一些在這裡發了芽,

有一些生了根,

又一些有開了花結了果,

而有一些被大人們摁在了黃土中,

再也沒有長出。

當然,無論聊什麼,

都離不開人,

否則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了。

提到人們,

定要說一說人們的生活了,

外加一點歷史發展的對比,

也算有一個粗略的認識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平日裡#

伴著鳥叫聲起床;

男人們負責照看牛馬的飲食,

補給食物,除冬天外,

需要把牛趕到林子裡,

牛一遍吃草,

他們一邊砍柴,

以備冬天取暖。

女人們負責一天當中的飯菜,

餵養豬、雞和狗的人家,

還要照看他們的飲食。

沒有電的時候,

晚飯後串串門就睡了,

自打有了電視,

飯後便拿它來打閒。

#一年中兩大要事#

一是收割麥子,也叫農忙時分;

二是過年;

對於他們來說很是重要。

一年的收成,

關乎到到能否填飽肚子,

這裡是山區,

自然也都是山地,

農民們只好靠天吃飯,

遇著旱季,

農民們的臉上便多了些愁緒;

8歲前後,時常聽大人們說:

“誰誰家糧食不夠吃”。

那時候沒覺得什麼,

分田到戶也有20多年了,

但因為地勢條件,

好幾戶人家還是被飢餓困擾著。

2003年往後,

開始了打工潮,

那時候我讀初中,

一起的兩個夥伴,

相繼都輟學了;

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回家過年時能穿上一身沒有補丁的衣服,

著實讓人眼紅,

年紀相仿的小夥子中,

幾乎全部乘著北上或南下的綠皮車,

加入了祖國的建設中。

從此,大人們在家務農,

年輕人外出打工,

除固定收成外還能有些現金收入,

生活逐漸好了起來。

可如今荒地成片,

一代人已然老去,

而另一代人的命運卻未能徹底改變!

鄉下人的過年,

意味頗多的;

辛苦勞作一年光景,

大人們總要置辦些酒菜犒勞犒勞。

當然那段時間,

也是打工仔返鄉高峰,

父母期待著一年未見的兒女們;

也總能聽見:

“誰誰家的娃爭氣得很,拿來了不少錢;

那誰誰家的孩子是二流子,沒掙到錢。”

一時間成了人們飯後的談資,

這也是他們的一大特點,

好像很關心別人家的長長短短。

總之人間的世相複雜很,

值得品味一番。

#而說到一生#

兒女的婚嫁可是重要的很;

兩個原因不可忽視,

一是固有的傳宗接代觀念,

二是養老送終。

傳宗接代是一個男人的責任,

要為祖上爭光,

這是責任,更是也是義務。

農村的養老是近兩年的政策,

在此之前,人們的觀念裡,

是寄希望於兒女,

這一點好像並不怎麼樣,

村裡很多老人成了孤家寡人,

無人噓寒問暖,

這倒還好,

更有甚者虐待老人,

尤其那些人模狗樣的兒媳婦們。

65-75歲老人們,

他們的一生親歷了抗戰,

熬過了文革,

40歲上下迎來了改革開放,

好不容易熬過了壓迫、戰亂與飢餓,

卻被生計弄的無法團圓。

他們的日子,

別號叫“度日如年”。

#從未停止過的兩件事#

二十多年過去了,

村裡面有兩件事從未停止過;

那就是賭博

和一年一度的老戲,老戲也叫秦腔。

賭博害慘了好多家庭,

妻離子散的比比皆是,

可如今仍舊樂此不疲,

我實屬難以理解。

秦腔是傳統藝術,

本無功利之用,

可這裡的人們是希望通過它來消災避難,

是獻給神的禮物;

要說沒有純粹的熱愛,

也不見得,聽外婆說,

在爺爺那一輩,甚是歡喜,雖處戰亂,

但會花好些時日在上面,

小時候也經常聽外爺講,

轅門斬子、秦香蓮、竇娥冤……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除了父輩他們,

90年代出生的我們,

可以一說,但不宜細說。

他們對城市的情感是複雜的,

是說不清楚的。

城市有故鄉沒有的便利,

有故鄉沒有的繁華街市,

有故鄉沒有的燈紅酒綠。

當然也有故鄉沒有的資源和機會,

也有相對的公平和回報,

有時候用不著拼爹,

也可以活的像自己。

年輕的他們喜歡城市,

也需要城市,

城市滿足了他們內心的種種慾望。

當然了,城市也需要年輕的他們,

但恐怕不會一直需要他們。

當他們迴歸故鄉時,

曾養育他們的土地,

遍地荒草,是何心境?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自讀到初中起,

因學校在鄉里頭,

步行需要2小時以上,無法當日往返,

便只好租房,並自己做飯。

每週回家拿取一週的食物,

土豆、饅頭、白麵等;

一走便是三年。

高中去了縣城,離家更遠了,

學習緊張了起來,假期也會補課,

食物便由爸爸定期送來。

西部大開發時,

村裡的牆上寫著“要致富,先修路”。

這一條路被折騰了多次,

對,只是被折騰了好多次。

要說重大變化的話,

那就是2016年硬化了路面,

但個別區段,甚是陡峭,

拐彎難度極高,

就在今年夏天,

鄰村的車子掉入了山崖,

年紀輕輕的女孩永遠地離開了世界!

每當回家過年,

恰逢嚴寒時分,

冬雪總是時不時來光顧人們,

返鄉的人只能住在縣城,

等著積雪融化;

家裡的人們也沒有法子;

實在糟糕的很!

"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

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摩托車緩慢而行,

我在爸爸的身後;

此刻的景象,

倒和魯迅筆下的故鄉有幾分相似,

深冬的嚴寒,冷風打在臉上,疼的厲害;

臨近村落,那零零散散的房子錯落而至;

茅草房變成了磚瓦房,

雖說較10年前有些改觀,

但依舊少了些生機。

不同的是,

魯迅先生是多年的久別,因事返鄉。

而我是一年一度的家人團圓,

過一個年罷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最近的7年裡我一直漂泊在外,

中學的6年裡,

有些日子是離開父母的;

算不上久別,

但也算得上是小別了吧。

此刻,我斜靠在床上,

妹妹幫我衝了一杯咖啡;

便洗衣服去了;

媽媽在拾掇飯後的餐碟碗筷,

爸爸在鋸柴火——從林子裡砍下的木棒一般有150-200公分長,需要將其鋸成約 20cm 的小段,才能放入爐中。

我忽然想起初中那會,

夢想當一個作家,

用一支筆記錄下我和她的故事。

十多年過去了,

我們時近時遠,

故事也零零碎碎,

終究難以成體;

任憑我滿腹經綸,

還是不能為她寫寫上一段,

些許遺憾。

打開筆記本,

想敲上幾個字,

或是幾個詞,

以求能形成有意思的句子;

當我敲出“故鄉時”,

心想或許能為我長大的地方寫上一段。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妹妹在啃昨晚媽媽給燉的豬蹄,

調皮的她,

故意拿到我眼前吃,

我自然是都擋不住,

那可是滿滿的膠原蛋白啊。

說到妹妹(又名二寶,我是大寶,下同),

有太多太多想寫的,想說的了。

兒時,脾氣大,常欺負我,

跑得又很快,

經常被她氣的直哭。

一次,我揪斷了她的腰帶,

她便揮著木棒直擊額頭,

疼哭了我,見情況不秒,

眨眼見便不見了蹤影。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拿相機第一天拍的我家二寶

大人們務農,

二寶10多歲便學會了;

洗衣做飯,還有挑水;

為此,

我做了一個適合大人和小孩都能用的水擔(一種挑水的工具)。

妹妹愛乾淨,

較其他家的孩子

衣著也利索得多。

初中畢業後,

沒能考上高中,

這是後來特別遺憾的一件事。

應該是我高一那年,

同表姐一起去了北京,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故鄉,

也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遠門。

說來也怪了,

我姨家的三個孩子中,

也是女孩不喜讀書。

如今在北京已有小十年了,

這十年裡二寶有諸多不順,

更有很多不容易。

除了照看讀書的我,

還要孝順爸媽,

每每回家還要給外婆外爺,

帶些衣物,

我當自愧不如。

二寶很務實,也自律,

運氣算不上差,

遇到的人都願意幫助她,

這也是我最欣慰的事了,

就這樣在堅持中也長大了。

我和二寶是親人,又像朋友;

能互訴心事,也能互相鼓勵,

爸爸媽媽欣慰的很,

相比家鄉的其他兄妹,

我和二寶算得上是模範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亦或是故鄉。

長大的地方和去過地方,

總是不能相提並論,

但究其有何異同,

我也只能從一個角度說一說了。

長大的地方只有一個,

不論時隔多久,

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而去過的地方可以使多個,

或是為了生計,

或是為了理想,

又或是為了某個人,

只是有些人活動的範圍大,

有些人小罷了。

家鄉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個窗口,

就像第一次的戀愛,

之所以特別,

不是因為戀愛的那個人,

而是因為好奇的種子,

伴隨著春的暖意,

羞羞地把頭探出了土層,

只是有一些在這裡發了芽,

有一些生了根,

又一些有開了花結了果,

而有一些被大人們摁在了黃土中,

再也沒有長出。

當然,無論聊什麼,

都離不開人,

否則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了。

提到人們,

定要說一說人們的生活了,

外加一點歷史發展的對比,

也算有一個粗略的認識了。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平日裡#

伴著鳥叫聲起床;

男人們負責照看牛馬的飲食,

補給食物,除冬天外,

需要把牛趕到林子裡,

牛一遍吃草,

他們一邊砍柴,

以備冬天取暖。

女人們負責一天當中的飯菜,

餵養豬、雞和狗的人家,

還要照看他們的飲食。

沒有電的時候,

晚飯後串串門就睡了,

自打有了電視,

飯後便拿它來打閒。

#一年中兩大要事#

一是收割麥子,也叫農忙時分;

二是過年;

對於他們來說很是重要。

一年的收成,

關乎到到能否填飽肚子,

這裡是山區,

自然也都是山地,

農民們只好靠天吃飯,

遇著旱季,

農民們的臉上便多了些愁緒;

8歲前後,時常聽大人們說:

“誰誰家糧食不夠吃”。

那時候沒覺得什麼,

分田到戶也有20多年了,

但因為地勢條件,

好幾戶人家還是被飢餓困擾著。

2003年往後,

開始了打工潮,

那時候我讀初中,

一起的兩個夥伴,

相繼都輟學了;

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回家過年時能穿上一身沒有補丁的衣服,

著實讓人眼紅,

年紀相仿的小夥子中,

幾乎全部乘著北上或南下的綠皮車,

加入了祖國的建設中。

從此,大人們在家務農,

年輕人外出打工,

除固定收成外還能有些現金收入,

生活逐漸好了起來。

可如今荒地成片,

一代人已然老去,

而另一代人的命運卻未能徹底改變!

鄉下人的過年,

意味頗多的;

辛苦勞作一年光景,

大人們總要置辦些酒菜犒勞犒勞。

當然那段時間,

也是打工仔返鄉高峰,

父母期待著一年未見的兒女們;

也總能聽見:

“誰誰家的娃爭氣得很,拿來了不少錢;

那誰誰家的孩子是二流子,沒掙到錢。”

一時間成了人們飯後的談資,

這也是他們的一大特點,

好像很關心別人家的長長短短。

總之人間的世相複雜很,

值得品味一番。

#而說到一生#

兒女的婚嫁可是重要的很;

兩個原因不可忽視,

一是固有的傳宗接代觀念,

二是養老送終。

傳宗接代是一個男人的責任,

要為祖上爭光,

這是責任,更是也是義務。

農村的養老是近兩年的政策,

在此之前,人們的觀念裡,

是寄希望於兒女,

這一點好像並不怎麼樣,

村裡很多老人成了孤家寡人,

無人噓寒問暖,

這倒還好,

更有甚者虐待老人,

尤其那些人模狗樣的兒媳婦們。

65-75歲老人們,

他們的一生親歷了抗戰,

熬過了文革,

40歲上下迎來了改革開放,

好不容易熬過了壓迫、戰亂與飢餓,

卻被生計弄的無法團圓。

他們的日子,

別號叫“度日如年”。

#從未停止過的兩件事#

二十多年過去了,

村裡面有兩件事從未停止過;

那就是賭博

和一年一度的老戲,老戲也叫秦腔。

賭博害慘了好多家庭,

妻離子散的比比皆是,

可如今仍舊樂此不疲,

我實屬難以理解。

秦腔是傳統藝術,

本無功利之用,

可這裡的人們是希望通過它來消災避難,

是獻給神的禮物;

要說沒有純粹的熱愛,

也不見得,聽外婆說,

在爺爺那一輩,甚是歡喜,雖處戰亂,

但會花好些時日在上面,

小時候也經常聽外爺講,

轅門斬子、秦香蓮、竇娥冤……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除了父輩他們,

90年代出生的我們,

可以一說,但不宜細說。

他們對城市的情感是複雜的,

是說不清楚的。

城市有故鄉沒有的便利,

有故鄉沒有的繁華街市,

有故鄉沒有的燈紅酒綠。

當然也有故鄉沒有的資源和機會,

也有相對的公平和回報,

有時候用不著拼爹,

也可以活的像自己。

年輕的他們喜歡城市,

也需要城市,

城市滿足了他們內心的種種慾望。

當然了,城市也需要年輕的他們,

但恐怕不會一直需要他們。

當他們迴歸故鄉時,

曾養育他們的土地,

遍地荒草,是何心境?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自讀到初中起,

因學校在鄉里頭,

步行需要2小時以上,無法當日往返,

便只好租房,並自己做飯。

每週回家拿取一週的食物,

土豆、饅頭、白麵等;

一走便是三年。

高中去了縣城,離家更遠了,

學習緊張了起來,假期也會補課,

食物便由爸爸定期送來。

西部大開發時,

村裡的牆上寫著“要致富,先修路”。

這一條路被折騰了多次,

對,只是被折騰了好多次。

要說重大變化的話,

那就是2016年硬化了路面,

但個別區段,甚是陡峭,

拐彎難度極高,

就在今年夏天,

鄰村的車子掉入了山崖,

年紀輕輕的女孩永遠地離開了世界!

每當回家過年,

恰逢嚴寒時分,

冬雪總是時不時來光顧人們,

返鄉的人只能住在縣城,

等著積雪融化;

家裡的人們也沒有法子;

實在糟糕的很!

我的故鄉@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這條路,被無數的人走過;

不同的是有人忙著回來,

有人忙著出去。

一個村落的變遷,是我們兩代人的變化。

2019/2/10 寫於家中,今天的故事就到這吧。



人生,就像一本書,由一段一段的故事組成,新舊交替。你如何撰寫自己的這本書呢?小小認為未來可期,你覺得呢?

作者 | 小小Snow 踐行想法的蝸牛

邦幫創始人,微博頭條文章作者

土木工科男,現讀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碩士

商務[email protected]&微信 Tramp90

+不吸菸、酒少量,愛攝影、愛設計、愛文字、愛女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