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玩具 樂高積木 小皮育兒經 2019-08-25
"

今天帶著女兒去餐廳,裡面有一個兒童遊戲區,孩子很多,難免會有些擁擠,在孩子們愉快的遊玩時,突然裡面傳來響亮的哭聲,原以為會有家長立馬衝進去將孩子抱出來,沒想到哭了將近半分鐘了,才有一個家長模樣的大人慢悠悠的從餐廳座椅上站起,來到遊戲區:“趕緊站起來,摔倒了站起來就好了啊,多大點事,哭什麼哭,也不嫌丟人。”

看到這一幕,我又想起了昨天帶女兒第一次去體驗幼兒園集體課的一件事,有個小男孩從門口開始就一直鑽在他媽媽的懷裡,到了班級裡更是死死抱住他的媽媽,不讓媽媽把他放下來,老師們在教室裡都鼓勵小男孩下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那個男孩卻依舊不鬆開他的手,最後還是媽媽發威了,硬生生把孩子拽下來,孩子哭的時候還警告他:“以後你就要在這裡上幼兒園了,不來也得來,你一個男孩子這麼膽小,看看別的小朋友,大家都是第一次來這裡,怎麼就你哭,快別哭了 ,坐好!”

"

今天帶著女兒去餐廳,裡面有一個兒童遊戲區,孩子很多,難免會有些擁擠,在孩子們愉快的遊玩時,突然裡面傳來響亮的哭聲,原以為會有家長立馬衝進去將孩子抱出來,沒想到哭了將近半分鐘了,才有一個家長模樣的大人慢悠悠的從餐廳座椅上站起,來到遊戲區:“趕緊站起來,摔倒了站起來就好了啊,多大點事,哭什麼哭,也不嫌丟人。”

看到這一幕,我又想起了昨天帶女兒第一次去體驗幼兒園集體課的一件事,有個小男孩從門口開始就一直鑽在他媽媽的懷裡,到了班級裡更是死死抱住他的媽媽,不讓媽媽把他放下來,老師們在教室裡都鼓勵小男孩下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那個男孩卻依舊不鬆開他的手,最後還是媽媽發威了,硬生生把孩子拽下來,孩子哭的時候還警告他:“以後你就要在這裡上幼兒園了,不來也得來,你一個男孩子這麼膽小,看看別的小朋友,大家都是第一次來這裡,怎麼就你哭,快別哭了 ,坐好!”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簡直就是愛哭鬼的代名詞,比如2歲前的女兒,睡前哭,睡醒了哭,睡早了哭,睡晚了哭,東西掉了哭,東西拿不到也哭,哪天要是不哭一回,我都覺得這孩子還是不是女兒。

那麼孩子為什麼這麼愛哭?

一、哭是一種本能,孩子無法控制

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方式,不只有孩子會哭,成年人也會有奔潰時刻,但是相較於孩子,我們大人更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之所以哭的次數多,從生理上來說,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不完善,感性思維要大於邏輯思維,他們的情緒和思想多數由本能而來,自身無法很好掌控,當孩子受到委屈時,很難像大人一樣去隱忍和自我調節,因此遇事後,他們的第一本能就是用“哭”去表達。

而隨著孩子長大,我們會發現孩子哭的次數越來越少,這也得益於孩子大腦的邏輯思維逐漸增強,遇事情緒處理能力越來越出色,知道了哭不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

今天帶著女兒去餐廳,裡面有一個兒童遊戲區,孩子很多,難免會有些擁擠,在孩子們愉快的遊玩時,突然裡面傳來響亮的哭聲,原以為會有家長立馬衝進去將孩子抱出來,沒想到哭了將近半分鐘了,才有一個家長模樣的大人慢悠悠的從餐廳座椅上站起,來到遊戲區:“趕緊站起來,摔倒了站起來就好了啊,多大點事,哭什麼哭,也不嫌丟人。”

看到這一幕,我又想起了昨天帶女兒第一次去體驗幼兒園集體課的一件事,有個小男孩從門口開始就一直鑽在他媽媽的懷裡,到了班級裡更是死死抱住他的媽媽,不讓媽媽把他放下來,老師們在教室裡都鼓勵小男孩下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那個男孩卻依舊不鬆開他的手,最後還是媽媽發威了,硬生生把孩子拽下來,孩子哭的時候還警告他:“以後你就要在這裡上幼兒園了,不來也得來,你一個男孩子這麼膽小,看看別的小朋友,大家都是第一次來這裡,怎麼就你哭,快別哭了 ,坐好!”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簡直就是愛哭鬼的代名詞,比如2歲前的女兒,睡前哭,睡醒了哭,睡早了哭,睡晚了哭,東西掉了哭,東西拿不到也哭,哪天要是不哭一回,我都覺得這孩子還是不是女兒。

那麼孩子為什麼這麼愛哭?

一、哭是一種本能,孩子無法控制

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方式,不只有孩子會哭,成年人也會有奔潰時刻,但是相較於孩子,我們大人更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之所以哭的次數多,從生理上來說,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不完善,感性思維要大於邏輯思維,他們的情緒和思想多數由本能而來,自身無法很好掌控,當孩子受到委屈時,很難像大人一樣去隱忍和自我調節,因此遇事後,他們的第一本能就是用“哭”去表達。

而隨著孩子長大,我們會發現孩子哭的次數越來越少,這也得益於孩子大腦的邏輯思維逐漸增強,遇事情緒處理能力越來越出色,知道了哭不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解決能力有限,無法進行長遠思考

捫心自問一下,什麼情況下你會哭?十有八九是有問題但是解決不了,明明有目標卻達不到的情況下,對於孩子,同樣如此。比如

吃飯的時候勺子裡的飯掉地上了,明明飯是要進嘴裡的,怎麼就掉地上了呢,他想不到飯掉地上了可以撿起來,也可以吃碗裡的,但目前的狀態跟預期目標不符,於是就哭;

這裡這麼多小朋友,可我跟他們不熟怎麼一起玩呢,好害怕啊,他想不到不熟也可以嘗試交際,他只感到自己的焦慮,於是哭;

我本來要去玩滑梯的,怎麼半路摔倒了呢,他想不到站起來走過去一樣可以玩到滑梯,再哭。

三、情感需求不被滿足,哭更能引起家長注意

哭對孩子而言,不僅能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還能引起他人的關注,因為人的本能,所以才有“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一說。

當我們處於安靜環境下時,多數會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但若某處發生異常聲響,我們的注意力一定會第一時間被吸引走,而且哪個聲響越大,越能帶走我們的關注力。

同理,當孩子自己安靜的在一旁玩時,多數父母並不會特意去關注孩子,但若孩子突然發出聲響,多數父母必會在第一時間衝過去看看孩子是否受傷,是否遇到了什麼困難,會不自覺得去關注孩子的需求。

而孩子就是利用了父母這樣的本能,用哭的表達去吸引家長對自己的關注,以打破被忽視的境地。

"

今天帶著女兒去餐廳,裡面有一個兒童遊戲區,孩子很多,難免會有些擁擠,在孩子們愉快的遊玩時,突然裡面傳來響亮的哭聲,原以為會有家長立馬衝進去將孩子抱出來,沒想到哭了將近半分鐘了,才有一個家長模樣的大人慢悠悠的從餐廳座椅上站起,來到遊戲區:“趕緊站起來,摔倒了站起來就好了啊,多大點事,哭什麼哭,也不嫌丟人。”

看到這一幕,我又想起了昨天帶女兒第一次去體驗幼兒園集體課的一件事,有個小男孩從門口開始就一直鑽在他媽媽的懷裡,到了班級裡更是死死抱住他的媽媽,不讓媽媽把他放下來,老師們在教室裡都鼓勵小男孩下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那個男孩卻依舊不鬆開他的手,最後還是媽媽發威了,硬生生把孩子拽下來,孩子哭的時候還警告他:“以後你就要在這裡上幼兒園了,不來也得來,你一個男孩子這麼膽小,看看別的小朋友,大家都是第一次來這裡,怎麼就你哭,快別哭了 ,坐好!”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簡直就是愛哭鬼的代名詞,比如2歲前的女兒,睡前哭,睡醒了哭,睡早了哭,睡晚了哭,東西掉了哭,東西拿不到也哭,哪天要是不哭一回,我都覺得這孩子還是不是女兒。

那麼孩子為什麼這麼愛哭?

一、哭是一種本能,孩子無法控制

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方式,不只有孩子會哭,成年人也會有奔潰時刻,但是相較於孩子,我們大人更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之所以哭的次數多,從生理上來說,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不完善,感性思維要大於邏輯思維,他們的情緒和思想多數由本能而來,自身無法很好掌控,當孩子受到委屈時,很難像大人一樣去隱忍和自我調節,因此遇事後,他們的第一本能就是用“哭”去表達。

而隨著孩子長大,我們會發現孩子哭的次數越來越少,這也得益於孩子大腦的邏輯思維逐漸增強,遇事情緒處理能力越來越出色,知道了哭不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解決能力有限,無法進行長遠思考

捫心自問一下,什麼情況下你會哭?十有八九是有問題但是解決不了,明明有目標卻達不到的情況下,對於孩子,同樣如此。比如

吃飯的時候勺子裡的飯掉地上了,明明飯是要進嘴裡的,怎麼就掉地上了呢,他想不到飯掉地上了可以撿起來,也可以吃碗裡的,但目前的狀態跟預期目標不符,於是就哭;

這裡這麼多小朋友,可我跟他們不熟怎麼一起玩呢,好害怕啊,他想不到不熟也可以嘗試交際,他只感到自己的焦慮,於是哭;

我本來要去玩滑梯的,怎麼半路摔倒了呢,他想不到站起來走過去一樣可以玩到滑梯,再哭。

三、情感需求不被滿足,哭更能引起家長注意

哭對孩子而言,不僅能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還能引起他人的關注,因為人的本能,所以才有“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一說。

當我們處於安靜環境下時,多數會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但若某處發生異常聲響,我們的注意力一定會第一時間被吸引走,而且哪個聲響越大,越能帶走我們的關注力。

同理,當孩子自己安靜的在一旁玩時,多數父母並不會特意去關注孩子,但若孩子突然發出聲響,多數父母必會在第一時間衝過去看看孩子是否受傷,是否遇到了什麼困難,會不自覺得去關注孩子的需求。

而孩子就是利用了父母這樣的本能,用哭的表達去吸引家長對自己的關注,以打破被忽視的境地。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沒有孩子是不會哭的,哭是另外一種轉移擺脫不舒服的方法,多數時候,孩子去哭,都屬於情感哭泣,以獲取自己想要的關懷、擺脫自己的恐懼、表達自己的不滿、獲取想要的事物,面對孩子哭,不當的言語和行為不僅不能讓孩子停止哭泣,反而會觸發孩子更大的不滿。

面對孩子哭,家長不同的做法往往能帶來不同的結果

一、“沒事的,別哭了”VS“我知道你難受,想哭就哭吧”

前者相信經歷的人也不少,可其帶來的結果往往都與父母的期望相反,因為當孩子哭時,其大腦的前額皮質是斷開連接的,此時的孩子都處於情緒風暴中,理智被情感淹沒,他無法思考,這時候不順心的語言只會給孩子的情緒火上澆油。

復旦教授也從生理學角度指出,當父母粗暴的阻止孩子哭時,孩子會認為父母覺得自己的情緒不重要,他們無法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無法引起他們足夠的重視,反而會感到更委屈,其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哭的更厲害。

而後者雖然看似在“火上澆油”,讓孩子只管哭,但潛意識裡卻在向孩子傳達一種認同的信息,”媽媽知道你是因為難過才哭的,如果哭能讓你感覺好一點,那就哭出來吧。"

當孩子得到了認可,內心的到了滿足,反而哭一會就能停止,比一味的阻止孩子哭反而效果更好。

"

今天帶著女兒去餐廳,裡面有一個兒童遊戲區,孩子很多,難免會有些擁擠,在孩子們愉快的遊玩時,突然裡面傳來響亮的哭聲,原以為會有家長立馬衝進去將孩子抱出來,沒想到哭了將近半分鐘了,才有一個家長模樣的大人慢悠悠的從餐廳座椅上站起,來到遊戲區:“趕緊站起來,摔倒了站起來就好了啊,多大點事,哭什麼哭,也不嫌丟人。”

看到這一幕,我又想起了昨天帶女兒第一次去體驗幼兒園集體課的一件事,有個小男孩從門口開始就一直鑽在他媽媽的懷裡,到了班級裡更是死死抱住他的媽媽,不讓媽媽把他放下來,老師們在教室裡都鼓勵小男孩下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那個男孩卻依舊不鬆開他的手,最後還是媽媽發威了,硬生生把孩子拽下來,孩子哭的時候還警告他:“以後你就要在這裡上幼兒園了,不來也得來,你一個男孩子這麼膽小,看看別的小朋友,大家都是第一次來這裡,怎麼就你哭,快別哭了 ,坐好!”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簡直就是愛哭鬼的代名詞,比如2歲前的女兒,睡前哭,睡醒了哭,睡早了哭,睡晚了哭,東西掉了哭,東西拿不到也哭,哪天要是不哭一回,我都覺得這孩子還是不是女兒。

那麼孩子為什麼這麼愛哭?

一、哭是一種本能,孩子無法控制

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方式,不只有孩子會哭,成年人也會有奔潰時刻,但是相較於孩子,我們大人更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之所以哭的次數多,從生理上來說,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不完善,感性思維要大於邏輯思維,他們的情緒和思想多數由本能而來,自身無法很好掌控,當孩子受到委屈時,很難像大人一樣去隱忍和自我調節,因此遇事後,他們的第一本能就是用“哭”去表達。

而隨著孩子長大,我們會發現孩子哭的次數越來越少,這也得益於孩子大腦的邏輯思維逐漸增強,遇事情緒處理能力越來越出色,知道了哭不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解決能力有限,無法進行長遠思考

捫心自問一下,什麼情況下你會哭?十有八九是有問題但是解決不了,明明有目標卻達不到的情況下,對於孩子,同樣如此。比如

吃飯的時候勺子裡的飯掉地上了,明明飯是要進嘴裡的,怎麼就掉地上了呢,他想不到飯掉地上了可以撿起來,也可以吃碗裡的,但目前的狀態跟預期目標不符,於是就哭;

這裡這麼多小朋友,可我跟他們不熟怎麼一起玩呢,好害怕啊,他想不到不熟也可以嘗試交際,他只感到自己的焦慮,於是哭;

我本來要去玩滑梯的,怎麼半路摔倒了呢,他想不到站起來走過去一樣可以玩到滑梯,再哭。

三、情感需求不被滿足,哭更能引起家長注意

哭對孩子而言,不僅能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還能引起他人的關注,因為人的本能,所以才有“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一說。

當我們處於安靜環境下時,多數會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但若某處發生異常聲響,我們的注意力一定會第一時間被吸引走,而且哪個聲響越大,越能帶走我們的關注力。

同理,當孩子自己安靜的在一旁玩時,多數父母並不會特意去關注孩子,但若孩子突然發出聲響,多數父母必會在第一時間衝過去看看孩子是否受傷,是否遇到了什麼困難,會不自覺得去關注孩子的需求。

而孩子就是利用了父母這樣的本能,用哭的表達去吸引家長對自己的關注,以打破被忽視的境地。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沒有孩子是不會哭的,哭是另外一種轉移擺脫不舒服的方法,多數時候,孩子去哭,都屬於情感哭泣,以獲取自己想要的關懷、擺脫自己的恐懼、表達自己的不滿、獲取想要的事物,面對孩子哭,不當的言語和行為不僅不能讓孩子停止哭泣,反而會觸發孩子更大的不滿。

面對孩子哭,家長不同的做法往往能帶來不同的結果

一、“沒事的,別哭了”VS“我知道你難受,想哭就哭吧”

前者相信經歷的人也不少,可其帶來的結果往往都與父母的期望相反,因為當孩子哭時,其大腦的前額皮質是斷開連接的,此時的孩子都處於情緒風暴中,理智被情感淹沒,他無法思考,這時候不順心的語言只會給孩子的情緒火上澆油。

復旦教授也從生理學角度指出,當父母粗暴的阻止孩子哭時,孩子會認為父母覺得自己的情緒不重要,他們無法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無法引起他們足夠的重視,反而會感到更委屈,其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哭的更厲害。

而後者雖然看似在“火上澆油”,讓孩子只管哭,但潛意識裡卻在向孩子傳達一種認同的信息,”媽媽知道你是因為難過才哭的,如果哭能讓你感覺好一點,那就哭出來吧。"

當孩子得到了認可,內心的到了滿足,反而哭一會就能停止,比一味的阻止孩子哭反而效果更好。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多大點事,閉嘴”VS“有委屈可以跟爸爸媽媽說,我們一起想辦法”

女兒有段時間陷入偏執,力求事事完美,比如玩積木時喜歡堆高高,可能力有限,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倒地,樂高倒的那一刻她也會尖叫奔潰,躺地上就哭,我跟我媽說起這件小事時,她無一例外的評價就是:這孩子脾氣也太差了,這一點小事就要死要活,你別給她玩這個了,你外甥也一樣,玩什麼哭什麼,說也不聽,我乾脆把玩具都收起來了。

有時候,家長太狠,贏得了一時,孩子的一世可就都輸了。

生活哪有事事完美,今天不玩這個能避免,明天玩另一個就能確保不出現同樣的問題嗎,一味逃避永遠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上提到:積極的傾聽就是注意一個孩子的感受並用平靜而明確的語言說出這些感受,這也是教給孩子處理他的情感並最終控制自己的行為的最重要的一步。

傾聽是一門藝術,沒有孩子不願被認同,鼓勵孩子說出他的煩惱,那麼這個煩惱基本就能消除一半。

比如每當女兒哭鬧時,我明知道她為什麼哭,但還是會故意裝傻:咦,寶貝怎麼哭了,發生什麼事情了,看看媽媽能不能幫到你。

2歲多的女兒說話並非十分利索,表達也不十分清楚,但我依舊會鼓勵她將煩惱說出來,一是鍛鍊她的語言表述能力,二是將她從感性情緒風暴中掙脫出來,因為說話,描述是需要理智和邏輯思維的。

在孩子講述給你聽時,他的理智已經戰勝了感性,他多數已經因為你的關心而忘記了之前還在哭的事情,剩下的就是去思考該如何應對那個煩惱。

"

今天帶著女兒去餐廳,裡面有一個兒童遊戲區,孩子很多,難免會有些擁擠,在孩子們愉快的遊玩時,突然裡面傳來響亮的哭聲,原以為會有家長立馬衝進去將孩子抱出來,沒想到哭了將近半分鐘了,才有一個家長模樣的大人慢悠悠的從餐廳座椅上站起,來到遊戲區:“趕緊站起來,摔倒了站起來就好了啊,多大點事,哭什麼哭,也不嫌丟人。”

看到這一幕,我又想起了昨天帶女兒第一次去體驗幼兒園集體課的一件事,有個小男孩從門口開始就一直鑽在他媽媽的懷裡,到了班級裡更是死死抱住他的媽媽,不讓媽媽把他放下來,老師們在教室裡都鼓勵小男孩下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那個男孩卻依舊不鬆開他的手,最後還是媽媽發威了,硬生生把孩子拽下來,孩子哭的時候還警告他:“以後你就要在這裡上幼兒園了,不來也得來,你一個男孩子這麼膽小,看看別的小朋友,大家都是第一次來這裡,怎麼就你哭,快別哭了 ,坐好!”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簡直就是愛哭鬼的代名詞,比如2歲前的女兒,睡前哭,睡醒了哭,睡早了哭,睡晚了哭,東西掉了哭,東西拿不到也哭,哪天要是不哭一回,我都覺得這孩子還是不是女兒。

那麼孩子為什麼這麼愛哭?

一、哭是一種本能,孩子無法控制

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方式,不只有孩子會哭,成年人也會有奔潰時刻,但是相較於孩子,我們大人更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之所以哭的次數多,從生理上來說,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不完善,感性思維要大於邏輯思維,他們的情緒和思想多數由本能而來,自身無法很好掌控,當孩子受到委屈時,很難像大人一樣去隱忍和自我調節,因此遇事後,他們的第一本能就是用“哭”去表達。

而隨著孩子長大,我們會發現孩子哭的次數越來越少,這也得益於孩子大腦的邏輯思維逐漸增強,遇事情緒處理能力越來越出色,知道了哭不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解決能力有限,無法進行長遠思考

捫心自問一下,什麼情況下你會哭?十有八九是有問題但是解決不了,明明有目標卻達不到的情況下,對於孩子,同樣如此。比如

吃飯的時候勺子裡的飯掉地上了,明明飯是要進嘴裡的,怎麼就掉地上了呢,他想不到飯掉地上了可以撿起來,也可以吃碗裡的,但目前的狀態跟預期目標不符,於是就哭;

這裡這麼多小朋友,可我跟他們不熟怎麼一起玩呢,好害怕啊,他想不到不熟也可以嘗試交際,他只感到自己的焦慮,於是哭;

我本來要去玩滑梯的,怎麼半路摔倒了呢,他想不到站起來走過去一樣可以玩到滑梯,再哭。

三、情感需求不被滿足,哭更能引起家長注意

哭對孩子而言,不僅能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還能引起他人的關注,因為人的本能,所以才有“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一說。

當我們處於安靜環境下時,多數會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但若某處發生異常聲響,我們的注意力一定會第一時間被吸引走,而且哪個聲響越大,越能帶走我們的關注力。

同理,當孩子自己安靜的在一旁玩時,多數父母並不會特意去關注孩子,但若孩子突然發出聲響,多數父母必會在第一時間衝過去看看孩子是否受傷,是否遇到了什麼困難,會不自覺得去關注孩子的需求。

而孩子就是利用了父母這樣的本能,用哭的表達去吸引家長對自己的關注,以打破被忽視的境地。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沒有孩子是不會哭的,哭是另外一種轉移擺脫不舒服的方法,多數時候,孩子去哭,都屬於情感哭泣,以獲取自己想要的關懷、擺脫自己的恐懼、表達自己的不滿、獲取想要的事物,面對孩子哭,不當的言語和行為不僅不能讓孩子停止哭泣,反而會觸發孩子更大的不滿。

面對孩子哭,家長不同的做法往往能帶來不同的結果

一、“沒事的,別哭了”VS“我知道你難受,想哭就哭吧”

前者相信經歷的人也不少,可其帶來的結果往往都與父母的期望相反,因為當孩子哭時,其大腦的前額皮質是斷開連接的,此時的孩子都處於情緒風暴中,理智被情感淹沒,他無法思考,這時候不順心的語言只會給孩子的情緒火上澆油。

復旦教授也從生理學角度指出,當父母粗暴的阻止孩子哭時,孩子會認為父母覺得自己的情緒不重要,他們無法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無法引起他們足夠的重視,反而會感到更委屈,其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哭的更厲害。

而後者雖然看似在“火上澆油”,讓孩子只管哭,但潛意識裡卻在向孩子傳達一種認同的信息,”媽媽知道你是因為難過才哭的,如果哭能讓你感覺好一點,那就哭出來吧。"

當孩子得到了認可,內心的到了滿足,反而哭一會就能停止,比一味的阻止孩子哭反而效果更好。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多大點事,閉嘴”VS“有委屈可以跟爸爸媽媽說,我們一起想辦法”

女兒有段時間陷入偏執,力求事事完美,比如玩積木時喜歡堆高高,可能力有限,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倒地,樂高倒的那一刻她也會尖叫奔潰,躺地上就哭,我跟我媽說起這件小事時,她無一例外的評價就是:這孩子脾氣也太差了,這一點小事就要死要活,你別給她玩這個了,你外甥也一樣,玩什麼哭什麼,說也不聽,我乾脆把玩具都收起來了。

有時候,家長太狠,贏得了一時,孩子的一世可就都輸了。

生活哪有事事完美,今天不玩這個能避免,明天玩另一個就能確保不出現同樣的問題嗎,一味逃避永遠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上提到:積極的傾聽就是注意一個孩子的感受並用平靜而明確的語言說出這些感受,這也是教給孩子處理他的情感並最終控制自己的行為的最重要的一步。

傾聽是一門藝術,沒有孩子不願被認同,鼓勵孩子說出他的煩惱,那麼這個煩惱基本就能消除一半。

比如每當女兒哭鬧時,我明知道她為什麼哭,但還是會故意裝傻:咦,寶貝怎麼哭了,發生什麼事情了,看看媽媽能不能幫到你。

2歲多的女兒說話並非十分利索,表達也不十分清楚,但我依舊會鼓勵她將煩惱說出來,一是鍛鍊她的語言表述能力,二是將她從感性情緒風暴中掙脫出來,因為說話,描述是需要理智和邏輯思維的。

在孩子講述給你聽時,他的理智已經戰勝了感性,他多數已經因為你的關心而忘記了之前還在哭的事情,剩下的就是去思考該如何應對那個煩惱。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三、“玩不起就別玩了”VS“我們可以試試這樣做”

我見過很多的家長,因為不耐煩孩子無休止的哭,都採取打擊手段,表面看是為了阻止孩子哭,也可能是為了激勵孩子自己去解決,但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多數還無法理解這樣深層的意思,他們只會從字面上理解為:媽媽說摔倒了就不能玩了,可是我還是想玩,好傷心啊,媽媽好像生氣了,是不是不喜歡我了,該怎麼辦呢。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讓人感覺受傷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對事情的態度。

很多時候,父母自以為是的挫折教育反而讓孩子更不知道該如何正確面對困境,會更害怕家長因此而不再理他,從而遇事只會隱藏自己的情緒,更甚者還會厭惡帶來困境的事物本身,不再喜歡遊戲。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凱特說: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給孩子兩樣,根和翅膀。

根就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全身心的包容孩子好的壞的情緒,翅膀就是讓孩子能自己大膽嘗試解決事情,不管結果是否如意。

"

今天帶著女兒去餐廳,裡面有一個兒童遊戲區,孩子很多,難免會有些擁擠,在孩子們愉快的遊玩時,突然裡面傳來響亮的哭聲,原以為會有家長立馬衝進去將孩子抱出來,沒想到哭了將近半分鐘了,才有一個家長模樣的大人慢悠悠的從餐廳座椅上站起,來到遊戲區:“趕緊站起來,摔倒了站起來就好了啊,多大點事,哭什麼哭,也不嫌丟人。”

看到這一幕,我又想起了昨天帶女兒第一次去體驗幼兒園集體課的一件事,有個小男孩從門口開始就一直鑽在他媽媽的懷裡,到了班級裡更是死死抱住他的媽媽,不讓媽媽把他放下來,老師們在教室裡都鼓勵小男孩下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那個男孩卻依舊不鬆開他的手,最後還是媽媽發威了,硬生生把孩子拽下來,孩子哭的時候還警告他:“以後你就要在這裡上幼兒園了,不來也得來,你一個男孩子這麼膽小,看看別的小朋友,大家都是第一次來這裡,怎麼就你哭,快別哭了 ,坐好!”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簡直就是愛哭鬼的代名詞,比如2歲前的女兒,睡前哭,睡醒了哭,睡早了哭,睡晚了哭,東西掉了哭,東西拿不到也哭,哪天要是不哭一回,我都覺得這孩子還是不是女兒。

那麼孩子為什麼這麼愛哭?

一、哭是一種本能,孩子無法控制

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方式,不只有孩子會哭,成年人也會有奔潰時刻,但是相較於孩子,我們大人更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之所以哭的次數多,從生理上來說,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不完善,感性思維要大於邏輯思維,他們的情緒和思想多數由本能而來,自身無法很好掌控,當孩子受到委屈時,很難像大人一樣去隱忍和自我調節,因此遇事後,他們的第一本能就是用“哭”去表達。

而隨著孩子長大,我們會發現孩子哭的次數越來越少,這也得益於孩子大腦的邏輯思維逐漸增強,遇事情緒處理能力越來越出色,知道了哭不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解決能力有限,無法進行長遠思考

捫心自問一下,什麼情況下你會哭?十有八九是有問題但是解決不了,明明有目標卻達不到的情況下,對於孩子,同樣如此。比如

吃飯的時候勺子裡的飯掉地上了,明明飯是要進嘴裡的,怎麼就掉地上了呢,他想不到飯掉地上了可以撿起來,也可以吃碗裡的,但目前的狀態跟預期目標不符,於是就哭;

這裡這麼多小朋友,可我跟他們不熟怎麼一起玩呢,好害怕啊,他想不到不熟也可以嘗試交際,他只感到自己的焦慮,於是哭;

我本來要去玩滑梯的,怎麼半路摔倒了呢,他想不到站起來走過去一樣可以玩到滑梯,再哭。

三、情感需求不被滿足,哭更能引起家長注意

哭對孩子而言,不僅能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還能引起他人的關注,因為人的本能,所以才有“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一說。

當我們處於安靜環境下時,多數會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但若某處發生異常聲響,我們的注意力一定會第一時間被吸引走,而且哪個聲響越大,越能帶走我們的關注力。

同理,當孩子自己安靜的在一旁玩時,多數父母並不會特意去關注孩子,但若孩子突然發出聲響,多數父母必會在第一時間衝過去看看孩子是否受傷,是否遇到了什麼困難,會不自覺得去關注孩子的需求。

而孩子就是利用了父母這樣的本能,用哭的表達去吸引家長對自己的關注,以打破被忽視的境地。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沒有孩子是不會哭的,哭是另外一種轉移擺脫不舒服的方法,多數時候,孩子去哭,都屬於情感哭泣,以獲取自己想要的關懷、擺脫自己的恐懼、表達自己的不滿、獲取想要的事物,面對孩子哭,不當的言語和行為不僅不能讓孩子停止哭泣,反而會觸發孩子更大的不滿。

面對孩子哭,家長不同的做法往往能帶來不同的結果

一、“沒事的,別哭了”VS“我知道你難受,想哭就哭吧”

前者相信經歷的人也不少,可其帶來的結果往往都與父母的期望相反,因為當孩子哭時,其大腦的前額皮質是斷開連接的,此時的孩子都處於情緒風暴中,理智被情感淹沒,他無法思考,這時候不順心的語言只會給孩子的情緒火上澆油。

復旦教授也從生理學角度指出,當父母粗暴的阻止孩子哭時,孩子會認為父母覺得自己的情緒不重要,他們無法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無法引起他們足夠的重視,反而會感到更委屈,其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哭的更厲害。

而後者雖然看似在“火上澆油”,讓孩子只管哭,但潛意識裡卻在向孩子傳達一種認同的信息,”媽媽知道你是因為難過才哭的,如果哭能讓你感覺好一點,那就哭出來吧。"

當孩子得到了認可,內心的到了滿足,反而哭一會就能停止,比一味的阻止孩子哭反而效果更好。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多大點事,閉嘴”VS“有委屈可以跟爸爸媽媽說,我們一起想辦法”

女兒有段時間陷入偏執,力求事事完美,比如玩積木時喜歡堆高高,可能力有限,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倒地,樂高倒的那一刻她也會尖叫奔潰,躺地上就哭,我跟我媽說起這件小事時,她無一例外的評價就是:這孩子脾氣也太差了,這一點小事就要死要活,你別給她玩這個了,你外甥也一樣,玩什麼哭什麼,說也不聽,我乾脆把玩具都收起來了。

有時候,家長太狠,贏得了一時,孩子的一世可就都輸了。

生活哪有事事完美,今天不玩這個能避免,明天玩另一個就能確保不出現同樣的問題嗎,一味逃避永遠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上提到:積極的傾聽就是注意一個孩子的感受並用平靜而明確的語言說出這些感受,這也是教給孩子處理他的情感並最終控制自己的行為的最重要的一步。

傾聽是一門藝術,沒有孩子不願被認同,鼓勵孩子說出他的煩惱,那麼這個煩惱基本就能消除一半。

比如每當女兒哭鬧時,我明知道她為什麼哭,但還是會故意裝傻:咦,寶貝怎麼哭了,發生什麼事情了,看看媽媽能不能幫到你。

2歲多的女兒說話並非十分利索,表達也不十分清楚,但我依舊會鼓勵她將煩惱說出來,一是鍛鍊她的語言表述能力,二是將她從感性情緒風暴中掙脫出來,因為說話,描述是需要理智和邏輯思維的。

在孩子講述給你聽時,他的理智已經戰勝了感性,他多數已經因為你的關心而忘記了之前還在哭的事情,剩下的就是去思考該如何應對那個煩惱。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三、“玩不起就別玩了”VS“我們可以試試這樣做”

我見過很多的家長,因為不耐煩孩子無休止的哭,都採取打擊手段,表面看是為了阻止孩子哭,也可能是為了激勵孩子自己去解決,但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多數還無法理解這樣深層的意思,他們只會從字面上理解為:媽媽說摔倒了就不能玩了,可是我還是想玩,好傷心啊,媽媽好像生氣了,是不是不喜歡我了,該怎麼辦呢。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讓人感覺受傷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對事情的態度。

很多時候,父母自以為是的挫折教育反而讓孩子更不知道該如何正確面對困境,會更害怕家長因此而不再理他,從而遇事只會隱藏自己的情緒,更甚者還會厭惡帶來困境的事物本身,不再喜歡遊戲。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凱特說: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給孩子兩樣,根和翅膀。

根就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全身心的包容孩子好的壞的情緒,翅膀就是讓孩子能自己大膽嘗試解決事情,不管結果是否如意。

孩子愛哭就是脾氣差?知道背後的原因,家長都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當孩子哭時,在我們清楚了背後的原因後,跟孩子共情的同時,不妨嘗試跟孩子一起想辦法,跟孩子一起提供可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知道有了問題哭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只有開動腦筋,展開自己的邏輯思維,才能從根源上解決那些讓自己哭的問題。

我是小皮育兒經,多平臺原創作者,4月份育兒領域優質月度賬號,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