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名勝!五條街的來歷

在我們寶應縣城中心區有一處勝蹟叫“五條街”,是由城隍廟街、張仙廟橋、軍民街、東門大街和魚市口交匯形成的。過去,縣城有十處名勝,而“五條街”排在第五,可以說五條街道交匯,不僅在寶應,就是在兄弟縣市的街巷中也是鮮見的。

寶應名勝!五條街的來歷

相傳,“五條街”中魚市口,很久以前便是條專門賣魚的街市,但一直未有街名。有一年夏季,有個專靠賣魚為生養活瞎母親的好後生,由於天熱魚腥賣不出去,眼看到晌午魚快熱死了仍無人問津,無奈他只好用前天省下來的一枚銅錢買了塊燒餅,打算帶回家給老母親充飢。正巧,這時有個背葫蘆的瘸腿老乞丐向他乞討,他見這個老人很可憐,便把自己捨不得吃的燒餅掰了一半給老人,準備把另一半留給老母親。老人接了半塊燒餅,一面說:“謝謝你這個好心的孝子!”,一面用手在瘸腿的潰爛處擠了點“膿血”,抹在這位後生的籃子和死魚身上,不一會兒,人便不見了。這時,只見原來籃子裡的死魚,一條條變得活蹦亂跳起來,當即便賣了個好價錢。在他旁邊有位老人忽然醒悟地叫道:“哎呀!剛才不就是‘八仙’中的鐵柺李嗎?!”從此以後,這個後生籃子裡的魚一直都是透活的,生意十分紅火!人們為了紀念這件事,便把這街定名為“魚市口”。1933年,中共江蘇省委蘇北地下聯絡總站就設在魚市口,該站以開設“運河商店”為掩護,進行地下革命活動。

寶應名勝!五條街的來歷

城隍廟街,始建於明洪武四年,由當時的知縣王驥建造,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張仙廟橋,因附近原有張仙祠而得名。據《萬曆志》載,建於明神宗萬曆十五年。

軍民街,原名為痘神廟街。據《萬曆志》載,建於崇禎元年(1628年),由當時知縣李如玉建造。解放後,因縣人武部設在此街,更名為軍民街。

寶應名勝!五條街的來歷

東門大街,在“五條街”中是最“年輕”但又是最長、最熱鬧的大街。據民國二十一年《寶應縣誌》載,清光緒三十一年所建的商會及光緒三十四年所建的農會,均設於此街。另外,當年的積穀倉,亦建在東門大街瑞芝橋東。當時,雜貨店、茶食店等商店遍佈街的南北兩側。

寶應名勝!五條街的來歷

建國後,“五條街”發生了巨大變化。縣政府一招和二招,相繼建在魚市口與東門大街上。改革開放以來縣裡加速城市建設,尤其是創建省級衛生城,“五條街”的變化更大。魚市口、東門大街、軍民街以及城隍廟街西段、張仙廟橋北段,全都進行了拓寬改造。新建的寶應賓館、美食城、東苑賓館、人武部宿舍樓……鱗次櫛比。寶應籍的外交部大使、中華詩詞協會理事範承祚先生題寫的“晨怡大酒店”幾個遒勁雄健的金字,在朝陽的映射下熠熠生輝……東門大街還遷建了寧國寺。早先的交匯處,新建了小型街心花園,園內有四望亭、紫藤架、噴水池、三角亭、城河橋等等。造型典雅的城河橋斜架在蜿蜒曲折的城市河上;這座橋東首不遠處便是張仙廟橋,再向東又是城隍廟橋、斜橋、東水關橋;而此橋西不遠處便是“走橋不見橋”的小橋庵橋,面對這河水流淌、橋樑相連的景觀,不由令筆者想起了我縣明代著名詩人、禮部郎中朱曰藩讚美當時古城的詩句:“兩水珥其市,六橋帶其流”。

舊時的“五條街”,是古城的勝蹟;而今的“五條街”,更是寶應城市的美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