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自行車 文章 不完美媽媽 濰坊 濰坊五好青年 2019-09-16
"


"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喜歡他的文章,就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他吧。

"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喜歡他的文章,就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他吧。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友情提示:本文1967字,閱讀約需5分鐘

【原創文字不易,感謝關注本公眾號】

"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喜歡他的文章,就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他吧。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友情提示:本文1967字,閱讀約需5分鐘

【原創文字不易,感謝關注本公眾號】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三中南邊的增福堂街東首,芙蓉街西邊,增福堂街與布政司街交叉口的西南方向,有一個水井。

水井有專人看管,旁邊還有一個小屋,裡面堆積一些雜物,平時都鎖著,看管水井的人,拿著鑰匙,每天清早打開門,擰開水井的閥門,附近居民就可以來打水,有挑扁擔的,有推拉小車的,還有騎自行車或三輪車的,先來後到,居民都很自覺地排著隊。中午也開一次門,到了傍晚,再開一次,每天三次,晚上無法打水,所以家家戶戶要在白天打足一天的水,可供一天做飯、洗菜、洗衣、洗澡夠用的,打一桶水,以前是幾分錢,後來是幾毛錢,再後來,在居民開始算計一桶水是否一塊錢的時候,這條街連同這個水井一起消失了,居民搬遷到別處,再後來都住進了樓房,家裡擰開水龍頭,就有水了,再也不用打水吃了。

幾乎家家都有一副扁擔,扁扁的,長長的,木頭非常結實,兩端用鐵環穿孔,帶有掛鉤,可以掛鐵桶或者木桶,我們一般都叫它"shao",有力氣的人用扁擔挑水吃,沒力氣的就用一種裝有四個軸承軲轆的小平板車推拉,或者用兩輪或者三輪車載水,對了,當時有大金鹿這種自行車,後面有載貨架子,軲轆兩邊可以掛上兩個自制的水桶架,水桶就是白色的那種大塑料桶。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一種叫甕或者缸的東西,有大有小的,粗細不一,打來的水,倒在裡面存放,以備生活之用。

這條街上有很多老人,身體不怎麼好,兒女又不在身邊,如何打水吃,就成了每天都犯難的問題,有時兒女回來,多打幾桶水,把甕和缸都盛滿了水,時間長了,總歸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老人急切需要一個隨時可以打水的人,哪怕是花上幾毛錢僱人打,也是值當的事。

有這樣一個挑水工,忘了姓陳還是姓王,人長得精瘦,尖臉細腮,面瘦肌黃,弱不禁風的樣子,腳步呈外八字,走路帶風,又走得快,輕輕的,像飄一樣。看似沒勁,其實有一包勁。一些老人很喜歡找他挑水,說他脾氣好,人又不計較,很好說話的主,所以拉下很多找他挑水的老主顧,雖然比別人貴一點,也都願意找他。忘了挑一桶水是多少錢了,反正應該不到五毛吧。那時他還是一個小青年,大約還沒討媳婦,街上一些小孩比較調皮,跟在他後面,學他外八字挑水的樣子,惹得別的孩子哈哈大笑,他也不惱,只是報之一笑。孩子們漸漸地覺得無趣可討,就都散開了。


"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喜歡他的文章,就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他吧。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友情提示:本文1967字,閱讀約需5分鐘

【原創文字不易,感謝關注本公眾號】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三中南邊的增福堂街東首,芙蓉街西邊,增福堂街與布政司街交叉口的西南方向,有一個水井。

水井有專人看管,旁邊還有一個小屋,裡面堆積一些雜物,平時都鎖著,看管水井的人,拿著鑰匙,每天清早打開門,擰開水井的閥門,附近居民就可以來打水,有挑扁擔的,有推拉小車的,還有騎自行車或三輪車的,先來後到,居民都很自覺地排著隊。中午也開一次門,到了傍晚,再開一次,每天三次,晚上無法打水,所以家家戶戶要在白天打足一天的水,可供一天做飯、洗菜、洗衣、洗澡夠用的,打一桶水,以前是幾分錢,後來是幾毛錢,再後來,在居民開始算計一桶水是否一塊錢的時候,這條街連同這個水井一起消失了,居民搬遷到別處,再後來都住進了樓房,家裡擰開水龍頭,就有水了,再也不用打水吃了。

幾乎家家都有一副扁擔,扁扁的,長長的,木頭非常結實,兩端用鐵環穿孔,帶有掛鉤,可以掛鐵桶或者木桶,我們一般都叫它"shao",有力氣的人用扁擔挑水吃,沒力氣的就用一種裝有四個軸承軲轆的小平板車推拉,或者用兩輪或者三輪車載水,對了,當時有大金鹿這種自行車,後面有載貨架子,軲轆兩邊可以掛上兩個自制的水桶架,水桶就是白色的那種大塑料桶。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一種叫甕或者缸的東西,有大有小的,粗細不一,打來的水,倒在裡面存放,以備生活之用。

這條街上有很多老人,身體不怎麼好,兒女又不在身邊,如何打水吃,就成了每天都犯難的問題,有時兒女回來,多打幾桶水,把甕和缸都盛滿了水,時間長了,總歸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老人急切需要一個隨時可以打水的人,哪怕是花上幾毛錢僱人打,也是值當的事。

有這樣一個挑水工,忘了姓陳還是姓王,人長得精瘦,尖臉細腮,面瘦肌黃,弱不禁風的樣子,腳步呈外八字,走路帶風,又走得快,輕輕的,像飄一樣。看似沒勁,其實有一包勁。一些老人很喜歡找他挑水,說他脾氣好,人又不計較,很好說話的主,所以拉下很多找他挑水的老主顧,雖然比別人貴一點,也都願意找他。忘了挑一桶水是多少錢了,反正應該不到五毛吧。那時他還是一個小青年,大約還沒討媳婦,街上一些小孩比較調皮,跟在他後面,學他外八字挑水的樣子,惹得別的孩子哈哈大笑,他也不惱,只是報之一笑。孩子們漸漸地覺得無趣可討,就都散開了。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有這樣一戶孤寡老人,年紀很大了,很早死了丈夫,無兒無女,生活很是困難。身體好的時候,自己推著個小車,上面放著小水桶,打來的水,夠一個人吃的。身體不好的時候,也找這個挑水工來挑。老人有時當場給錢,有時就對他說,能不能先佘著,下次給。換別人的話,也許會說,不能佘著,時間長了就忘了。他說,佘著就佘著吧。不知道後來老人有沒有把佘著的錢給他,因為老人後來不長時間就去世了。有人見挑水工哭得厲害,就說他肯定是心疼那些挑水的錢,老人去世,不要說不能僱他挑水了,連以前佘的錢也要不回來了。這說法立刻遭到別人的反駁,說這不可能的事,他(挑水工)是極善良的人,他一定是覺得老人太可憐,一輩子沒落著什麼好,就這麼走了,他心裡難受,才哭的。

後來,這條街面臨拆遷,住家戶陸續搬走了,水井也拆了,挑水工幾乎見不到了。這條街和街上的老街坊們,以及這個水井,長久地留在記憶之中了,很可惜沒有相關照片可以存留。太可惜了。就在前幾年,在大十字口(腦科醫院)附近看到一個腳步蹣跚的人很像記憶中的這個挑水工,面貌衰老不少,頭髮有些稀了,覺得像又覺得不像,就沒有好好再端詳。後來刻意再去這個路口找,卻再也碰不到面了。


"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喜歡他的文章,就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他吧。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友情提示:本文1967字,閱讀約需5分鐘

【原創文字不易,感謝關注本公眾號】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三中南邊的增福堂街東首,芙蓉街西邊,增福堂街與布政司街交叉口的西南方向,有一個水井。

水井有專人看管,旁邊還有一個小屋,裡面堆積一些雜物,平時都鎖著,看管水井的人,拿著鑰匙,每天清早打開門,擰開水井的閥門,附近居民就可以來打水,有挑扁擔的,有推拉小車的,還有騎自行車或三輪車的,先來後到,居民都很自覺地排著隊。中午也開一次門,到了傍晚,再開一次,每天三次,晚上無法打水,所以家家戶戶要在白天打足一天的水,可供一天做飯、洗菜、洗衣、洗澡夠用的,打一桶水,以前是幾分錢,後來是幾毛錢,再後來,在居民開始算計一桶水是否一塊錢的時候,這條街連同這個水井一起消失了,居民搬遷到別處,再後來都住進了樓房,家裡擰開水龍頭,就有水了,再也不用打水吃了。

幾乎家家都有一副扁擔,扁扁的,長長的,木頭非常結實,兩端用鐵環穿孔,帶有掛鉤,可以掛鐵桶或者木桶,我們一般都叫它"shao",有力氣的人用扁擔挑水吃,沒力氣的就用一種裝有四個軸承軲轆的小平板車推拉,或者用兩輪或者三輪車載水,對了,當時有大金鹿這種自行車,後面有載貨架子,軲轆兩邊可以掛上兩個自制的水桶架,水桶就是白色的那種大塑料桶。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一種叫甕或者缸的東西,有大有小的,粗細不一,打來的水,倒在裡面存放,以備生活之用。

這條街上有很多老人,身體不怎麼好,兒女又不在身邊,如何打水吃,就成了每天都犯難的問題,有時兒女回來,多打幾桶水,把甕和缸都盛滿了水,時間長了,總歸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老人急切需要一個隨時可以打水的人,哪怕是花上幾毛錢僱人打,也是值當的事。

有這樣一個挑水工,忘了姓陳還是姓王,人長得精瘦,尖臉細腮,面瘦肌黃,弱不禁風的樣子,腳步呈外八字,走路帶風,又走得快,輕輕的,像飄一樣。看似沒勁,其實有一包勁。一些老人很喜歡找他挑水,說他脾氣好,人又不計較,很好說話的主,所以拉下很多找他挑水的老主顧,雖然比別人貴一點,也都願意找他。忘了挑一桶水是多少錢了,反正應該不到五毛吧。那時他還是一個小青年,大約還沒討媳婦,街上一些小孩比較調皮,跟在他後面,學他外八字挑水的樣子,惹得別的孩子哈哈大笑,他也不惱,只是報之一笑。孩子們漸漸地覺得無趣可討,就都散開了。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有這樣一戶孤寡老人,年紀很大了,很早死了丈夫,無兒無女,生活很是困難。身體好的時候,自己推著個小車,上面放著小水桶,打來的水,夠一個人吃的。身體不好的時候,也找這個挑水工來挑。老人有時當場給錢,有時就對他說,能不能先佘著,下次給。換別人的話,也許會說,不能佘著,時間長了就忘了。他說,佘著就佘著吧。不知道後來老人有沒有把佘著的錢給他,因為老人後來不長時間就去世了。有人見挑水工哭得厲害,就說他肯定是心疼那些挑水的錢,老人去世,不要說不能僱他挑水了,連以前佘的錢也要不回來了。這說法立刻遭到別人的反駁,說這不可能的事,他(挑水工)是極善良的人,他一定是覺得老人太可憐,一輩子沒落著什麼好,就這麼走了,他心裡難受,才哭的。

後來,這條街面臨拆遷,住家戶陸續搬走了,水井也拆了,挑水工幾乎見不到了。這條街和街上的老街坊們,以及這個水井,長久地留在記憶之中了,很可惜沒有相關照片可以存留。太可惜了。就在前幾年,在大十字口(腦科醫院)附近看到一個腳步蹣跚的人很像記憶中的這個挑水工,面貌衰老不少,頭髮有些稀了,覺得像又覺得不像,就沒有好好再端詳。後來刻意再去這個路口找,卻再也碰不到面了。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圖片來自網絡,圖片與文字無關)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瞭解更多資源。

關注濰坊五好青年

欣賞更多原創老濰坊文章

"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喜歡他的文章,就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他吧。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友情提示:本文1967字,閱讀約需5分鐘

【原創文字不易,感謝關注本公眾號】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三中南邊的增福堂街東首,芙蓉街西邊,增福堂街與布政司街交叉口的西南方向,有一個水井。

水井有專人看管,旁邊還有一個小屋,裡面堆積一些雜物,平時都鎖著,看管水井的人,拿著鑰匙,每天清早打開門,擰開水井的閥門,附近居民就可以來打水,有挑扁擔的,有推拉小車的,還有騎自行車或三輪車的,先來後到,居民都很自覺地排著隊。中午也開一次門,到了傍晚,再開一次,每天三次,晚上無法打水,所以家家戶戶要在白天打足一天的水,可供一天做飯、洗菜、洗衣、洗澡夠用的,打一桶水,以前是幾分錢,後來是幾毛錢,再後來,在居民開始算計一桶水是否一塊錢的時候,這條街連同這個水井一起消失了,居民搬遷到別處,再後來都住進了樓房,家裡擰開水龍頭,就有水了,再也不用打水吃了。

幾乎家家都有一副扁擔,扁扁的,長長的,木頭非常結實,兩端用鐵環穿孔,帶有掛鉤,可以掛鐵桶或者木桶,我們一般都叫它"shao",有力氣的人用扁擔挑水吃,沒力氣的就用一種裝有四個軸承軲轆的小平板車推拉,或者用兩輪或者三輪車載水,對了,當時有大金鹿這種自行車,後面有載貨架子,軲轆兩邊可以掛上兩個自制的水桶架,水桶就是白色的那種大塑料桶。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一種叫甕或者缸的東西,有大有小的,粗細不一,打來的水,倒在裡面存放,以備生活之用。

這條街上有很多老人,身體不怎麼好,兒女又不在身邊,如何打水吃,就成了每天都犯難的問題,有時兒女回來,多打幾桶水,把甕和缸都盛滿了水,時間長了,總歸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老人急切需要一個隨時可以打水的人,哪怕是花上幾毛錢僱人打,也是值當的事。

有這樣一個挑水工,忘了姓陳還是姓王,人長得精瘦,尖臉細腮,面瘦肌黃,弱不禁風的樣子,腳步呈外八字,走路帶風,又走得快,輕輕的,像飄一樣。看似沒勁,其實有一包勁。一些老人很喜歡找他挑水,說他脾氣好,人又不計較,很好說話的主,所以拉下很多找他挑水的老主顧,雖然比別人貴一點,也都願意找他。忘了挑一桶水是多少錢了,反正應該不到五毛吧。那時他還是一個小青年,大約還沒討媳婦,街上一些小孩比較調皮,跟在他後面,學他外八字挑水的樣子,惹得別的孩子哈哈大笑,他也不惱,只是報之一笑。孩子們漸漸地覺得無趣可討,就都散開了。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有這樣一戶孤寡老人,年紀很大了,很早死了丈夫,無兒無女,生活很是困難。身體好的時候,自己推著個小車,上面放著小水桶,打來的水,夠一個人吃的。身體不好的時候,也找這個挑水工來挑。老人有時當場給錢,有時就對他說,能不能先佘著,下次給。換別人的話,也許會說,不能佘著,時間長了就忘了。他說,佘著就佘著吧。不知道後來老人有沒有把佘著的錢給他,因為老人後來不長時間就去世了。有人見挑水工哭得厲害,就說他肯定是心疼那些挑水的錢,老人去世,不要說不能僱他挑水了,連以前佘的錢也要不回來了。這說法立刻遭到別人的反駁,說這不可能的事,他(挑水工)是極善良的人,他一定是覺得老人太可憐,一輩子沒落著什麼好,就這麼走了,他心裡難受,才哭的。

後來,這條街面臨拆遷,住家戶陸續搬走了,水井也拆了,挑水工幾乎見不到了。這條街和街上的老街坊們,以及這個水井,長久地留在記憶之中了,很可惜沒有相關照片可以存留。太可惜了。就在前幾年,在大十字口(腦科醫院)附近看到一個腳步蹣跚的人很像記憶中的這個挑水工,面貌衰老不少,頭髮有些稀了,覺得像又覺得不像,就沒有好好再端詳。後來刻意再去這個路口找,卻再也碰不到面了。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圖片來自網絡,圖片與文字無關)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瞭解更多資源。

關注濰坊五好青年

欣賞更多原創老濰坊文章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老濰坊人們,歡迎轉發~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抄襲

一切不打招呼的轉載,視為侵權

"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喜歡他的文章,就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他吧。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友情提示:本文1967字,閱讀約需5分鐘

【原創文字不易,感謝關注本公眾號】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三中南邊的增福堂街東首,芙蓉街西邊,增福堂街與布政司街交叉口的西南方向,有一個水井。

水井有專人看管,旁邊還有一個小屋,裡面堆積一些雜物,平時都鎖著,看管水井的人,拿著鑰匙,每天清早打開門,擰開水井的閥門,附近居民就可以來打水,有挑扁擔的,有推拉小車的,還有騎自行車或三輪車的,先來後到,居民都很自覺地排著隊。中午也開一次門,到了傍晚,再開一次,每天三次,晚上無法打水,所以家家戶戶要在白天打足一天的水,可供一天做飯、洗菜、洗衣、洗澡夠用的,打一桶水,以前是幾分錢,後來是幾毛錢,再後來,在居民開始算計一桶水是否一塊錢的時候,這條街連同這個水井一起消失了,居民搬遷到別處,再後來都住進了樓房,家裡擰開水龍頭,就有水了,再也不用打水吃了。

幾乎家家都有一副扁擔,扁扁的,長長的,木頭非常結實,兩端用鐵環穿孔,帶有掛鉤,可以掛鐵桶或者木桶,我們一般都叫它"shao",有力氣的人用扁擔挑水吃,沒力氣的就用一種裝有四個軸承軲轆的小平板車推拉,或者用兩輪或者三輪車載水,對了,當時有大金鹿這種自行車,後面有載貨架子,軲轆兩邊可以掛上兩個自制的水桶架,水桶就是白色的那種大塑料桶。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一種叫甕或者缸的東西,有大有小的,粗細不一,打來的水,倒在裡面存放,以備生活之用。

這條街上有很多老人,身體不怎麼好,兒女又不在身邊,如何打水吃,就成了每天都犯難的問題,有時兒女回來,多打幾桶水,把甕和缸都盛滿了水,時間長了,總歸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老人急切需要一個隨時可以打水的人,哪怕是花上幾毛錢僱人打,也是值當的事。

有這樣一個挑水工,忘了姓陳還是姓王,人長得精瘦,尖臉細腮,面瘦肌黃,弱不禁風的樣子,腳步呈外八字,走路帶風,又走得快,輕輕的,像飄一樣。看似沒勁,其實有一包勁。一些老人很喜歡找他挑水,說他脾氣好,人又不計較,很好說話的主,所以拉下很多找他挑水的老主顧,雖然比別人貴一點,也都願意找他。忘了挑一桶水是多少錢了,反正應該不到五毛吧。那時他還是一個小青年,大約還沒討媳婦,街上一些小孩比較調皮,跟在他後面,學他外八字挑水的樣子,惹得別的孩子哈哈大笑,他也不惱,只是報之一笑。孩子們漸漸地覺得無趣可討,就都散開了。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有這樣一戶孤寡老人,年紀很大了,很早死了丈夫,無兒無女,生活很是困難。身體好的時候,自己推著個小車,上面放著小水桶,打來的水,夠一個人吃的。身體不好的時候,也找這個挑水工來挑。老人有時當場給錢,有時就對他說,能不能先佘著,下次給。換別人的話,也許會說,不能佘著,時間長了就忘了。他說,佘著就佘著吧。不知道後來老人有沒有把佘著的錢給他,因為老人後來不長時間就去世了。有人見挑水工哭得厲害,就說他肯定是心疼那些挑水的錢,老人去世,不要說不能僱他挑水了,連以前佘的錢也要不回來了。這說法立刻遭到別人的反駁,說這不可能的事,他(挑水工)是極善良的人,他一定是覺得老人太可憐,一輩子沒落著什麼好,就這麼走了,他心裡難受,才哭的。

後來,這條街面臨拆遷,住家戶陸續搬走了,水井也拆了,挑水工幾乎見不到了。這條街和街上的老街坊們,以及這個水井,長久地留在記憶之中了,很可惜沒有相關照片可以存留。太可惜了。就在前幾年,在大十字口(腦科醫院)附近看到一個腳步蹣跚的人很像記憶中的這個挑水工,面貌衰老不少,頭髮有些稀了,覺得像又覺得不像,就沒有好好再端詳。後來刻意再去這個路口找,卻再也碰不到面了。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圖片來自網絡,圖片與文字無關)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瞭解更多資源。

關注濰坊五好青年

欣賞更多原創老濰坊文章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老濰坊人們,歡迎轉發~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抄襲

一切不打招呼的轉載,視為侵權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原創文字不易,感謝關注本公眾號】

"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喜歡他的文章,就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他吧。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友情提示:本文1967字,閱讀約需5分鐘

【原創文字不易,感謝關注本公眾號】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三中南邊的增福堂街東首,芙蓉街西邊,增福堂街與布政司街交叉口的西南方向,有一個水井。

水井有專人看管,旁邊還有一個小屋,裡面堆積一些雜物,平時都鎖著,看管水井的人,拿著鑰匙,每天清早打開門,擰開水井的閥門,附近居民就可以來打水,有挑扁擔的,有推拉小車的,還有騎自行車或三輪車的,先來後到,居民都很自覺地排著隊。中午也開一次門,到了傍晚,再開一次,每天三次,晚上無法打水,所以家家戶戶要在白天打足一天的水,可供一天做飯、洗菜、洗衣、洗澡夠用的,打一桶水,以前是幾分錢,後來是幾毛錢,再後來,在居民開始算計一桶水是否一塊錢的時候,這條街連同這個水井一起消失了,居民搬遷到別處,再後來都住進了樓房,家裡擰開水龍頭,就有水了,再也不用打水吃了。

幾乎家家都有一副扁擔,扁扁的,長長的,木頭非常結實,兩端用鐵環穿孔,帶有掛鉤,可以掛鐵桶或者木桶,我們一般都叫它"shao",有力氣的人用扁擔挑水吃,沒力氣的就用一種裝有四個軸承軲轆的小平板車推拉,或者用兩輪或者三輪車載水,對了,當時有大金鹿這種自行車,後面有載貨架子,軲轆兩邊可以掛上兩個自制的水桶架,水桶就是白色的那種大塑料桶。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一種叫甕或者缸的東西,有大有小的,粗細不一,打來的水,倒在裡面存放,以備生活之用。

這條街上有很多老人,身體不怎麼好,兒女又不在身邊,如何打水吃,就成了每天都犯難的問題,有時兒女回來,多打幾桶水,把甕和缸都盛滿了水,時間長了,總歸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老人急切需要一個隨時可以打水的人,哪怕是花上幾毛錢僱人打,也是值當的事。

有這樣一個挑水工,忘了姓陳還是姓王,人長得精瘦,尖臉細腮,面瘦肌黃,弱不禁風的樣子,腳步呈外八字,走路帶風,又走得快,輕輕的,像飄一樣。看似沒勁,其實有一包勁。一些老人很喜歡找他挑水,說他脾氣好,人又不計較,很好說話的主,所以拉下很多找他挑水的老主顧,雖然比別人貴一點,也都願意找他。忘了挑一桶水是多少錢了,反正應該不到五毛吧。那時他還是一個小青年,大約還沒討媳婦,街上一些小孩比較調皮,跟在他後面,學他外八字挑水的樣子,惹得別的孩子哈哈大笑,他也不惱,只是報之一笑。孩子們漸漸地覺得無趣可討,就都散開了。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有這樣一戶孤寡老人,年紀很大了,很早死了丈夫,無兒無女,生活很是困難。身體好的時候,自己推著個小車,上面放著小水桶,打來的水,夠一個人吃的。身體不好的時候,也找這個挑水工來挑。老人有時當場給錢,有時就對他說,能不能先佘著,下次給。換別人的話,也許會說,不能佘著,時間長了就忘了。他說,佘著就佘著吧。不知道後來老人有沒有把佘著的錢給他,因為老人後來不長時間就去世了。有人見挑水工哭得厲害,就說他肯定是心疼那些挑水的錢,老人去世,不要說不能僱他挑水了,連以前佘的錢也要不回來了。這說法立刻遭到別人的反駁,說這不可能的事,他(挑水工)是極善良的人,他一定是覺得老人太可憐,一輩子沒落著什麼好,就這麼走了,他心裡難受,才哭的。

後來,這條街面臨拆遷,住家戶陸續搬走了,水井也拆了,挑水工幾乎見不到了。這條街和街上的老街坊們,以及這個水井,長久地留在記憶之中了,很可惜沒有相關照片可以存留。太可惜了。就在前幾年,在大十字口(腦科醫院)附近看到一個腳步蹣跚的人很像記憶中的這個挑水工,面貌衰老不少,頭髮有些稀了,覺得像又覺得不像,就沒有好好再端詳。後來刻意再去這個路口找,卻再也碰不到面了。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圖片來自網絡,圖片與文字無關)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瞭解更多資源。

關注濰坊五好青年

欣賞更多原創老濰坊文章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老濰坊人們,歡迎轉發~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抄襲

一切不打招呼的轉載,視為侵權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原創文字不易,感謝關注本公眾號】

增福堂街的那個挑水工


濰坊五好青年(wf5good),山東老濰縣人,男,70後,漢族,從事教育,五官端正,性情溫和,無不良嗜好。動若跑男,靜若宅男,愛好跑步,健身,騎行,戶外,寫作,攝影,足球和旅遊,特別喜歡家鄉文化和地方文史。最大夢想是世界那麼大,好想去看看。先從實現一個小的目標開始,比如說環遊中國,然後才是環遊世界。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最開心的事情是:一邊騎著自行車兜風,一邊拿著相機拍照,一邊構思著遊記的框架,一邊盤算著下一站準備吃什麼,好忙啊。最嚮往的是:能夠像明代徐霞客那樣遊遍千山萬水,然後還可以寫書。廣交各位志同道合朋友。請關注我吧!

如果你覺得此文不錯的話

可以轉發+點贊,十分感謝

如果喜歡他的文章,就關注他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