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故事之五十四|從厚街出發,雙手洪拳傳至世界各地'

""東莞故事之五十四|從厚街出發,雙手洪拳傳至世界各地

雙手洪拳傳承人在慕莊祠堂練習拳法

這期,我們要去了解的便是鼎鼎大名的東莞本土武術——雙手洪拳。當我們到達約定地點厚街大塘武術會的所在地時,發現這裡是一座古樸典雅的祠堂,叫慕莊祠堂。只見祠堂大門設有一個古典式的畫牆作為隔景,給人有些神祕的感覺。跨進門檻,右邊是沙袋和木樁等練武工具,左邊幾位五十多歲中年人在喝茶看電視,電視旁邊的玻璃櫃上擺滿了各種省市武術比賽的獎盃和獎牌。

繞過隔景走進祠堂,裡面打掃得乾乾淨淨,祠堂正前方是王家先祖的排位,兩邊是兵器,中間是天井,是個習武之地,平日裡雙手洪拳的第五代傳承人王漢輝、王永恆、王桂球便在這裡指導學生習武。

這時,雙手洪拳的第五代傳人、已到古稀之年的王漢輝走出來與我們親切地打招呼。

"東莞故事之五十四|從厚街出發,雙手洪拳傳至世界各地

雙手洪拳傳承人在慕莊祠堂練習拳法

這期,我們要去了解的便是鼎鼎大名的東莞本土武術——雙手洪拳。當我們到達約定地點厚街大塘武術會的所在地時,發現這裡是一座古樸典雅的祠堂,叫慕莊祠堂。只見祠堂大門設有一個古典式的畫牆作為隔景,給人有些神祕的感覺。跨進門檻,右邊是沙袋和木樁等練武工具,左邊幾位五十多歲中年人在喝茶看電視,電視旁邊的玻璃櫃上擺滿了各種省市武術比賽的獎盃和獎牌。

繞過隔景走進祠堂,裡面打掃得乾乾淨淨,祠堂正前方是王家先祖的排位,兩邊是兵器,中間是天井,是個習武之地,平日裡雙手洪拳的第五代傳承人王漢輝、王永恆、王桂球便在這裡指導學生習武。

這時,雙手洪拳的第五代傳人、已到古稀之年的王漢輝走出來與我們親切地打招呼。

東莞故事之五十四|從厚街出發,雙手洪拳傳至世界各地

王漢輝教小學生練習雙手洪拳 圖片均由東莞時報記者 陳棟 攝

說起習武生涯,王漢輝笑著說,自己與大塘武術會有著剪不斷的關係。1962年大塘武術隊(2003年之前稱厚街大塘武術隊,此後改為厚街大塘武術會),共有12個德高望重的雙手洪拳師父免費教本村王姓子孫習武,父親便對他說:“你要學洪拳,就到武術隊去。”於是12歲的王漢輝便與武術隊結下一生之緣。

“學洪拳是很苦的,扎馬就要一個月,一個套路要學一年,才能有機會出去表演。”王漢輝說,雙手洪拳攻防配合緊密,變招迅速有力,是種實戰型武術門類,因此師父們教學很嚴格,都是實戰型教學,每一招要怎麼防,怎麼攻,都有講究,都很細緻,防守不到位就要捱打,甚至常常被打倒在地。“不過好在,師父們不留情卻手下留力,要不都被打傷了。”王漢輝說,自己曾見到,有一個不懂洪拳的壯漢仗著自己有蠻力,跟一個瘦小身材的洪拳學者挑釁說:“只要被我抱住,你就跑不掉了。”便從後面熊抱過來,但被抱住的小個子兩肘突然後撐,一個腰馬轉動,壯漢便倒地。也正是因為洪拳如此凶狠,師父常對王漢輝講武德:“你不要欺負別人,只有不得已時才做防衛。”

歷史上東莞武術比較興盛,記者曾採訪過東莞民俗專家張鐵文,據他介紹,武術可分兩種,官方武術包括騎馬、射箭,而民間武術練的多是拳腳。在明清時期,東莞就出過武進士、舉人。最具代表的當屬清咸豐年間的茶山南社出身的武進士謝遇奇、武舉人謝高卓。而東莞的民間武術起源於明末,當時為抵抗土匪,東莞各村曾建立了巡丁制度,設立“巡丁間”,負責保衛村裡的治安。

"東莞故事之五十四|從厚街出發,雙手洪拳傳至世界各地

雙手洪拳傳承人在慕莊祠堂練習拳法

這期,我們要去了解的便是鼎鼎大名的東莞本土武術——雙手洪拳。當我們到達約定地點厚街大塘武術會的所在地時,發現這裡是一座古樸典雅的祠堂,叫慕莊祠堂。只見祠堂大門設有一個古典式的畫牆作為隔景,給人有些神祕的感覺。跨進門檻,右邊是沙袋和木樁等練武工具,左邊幾位五十多歲中年人在喝茶看電視,電視旁邊的玻璃櫃上擺滿了各種省市武術比賽的獎盃和獎牌。

繞過隔景走進祠堂,裡面打掃得乾乾淨淨,祠堂正前方是王家先祖的排位,兩邊是兵器,中間是天井,是個習武之地,平日裡雙手洪拳的第五代傳承人王漢輝、王永恆、王桂球便在這裡指導學生習武。

這時,雙手洪拳的第五代傳人、已到古稀之年的王漢輝走出來與我們親切地打招呼。

東莞故事之五十四|從厚街出發,雙手洪拳傳至世界各地

王漢輝教小學生練習雙手洪拳 圖片均由東莞時報記者 陳棟 攝

說起習武生涯,王漢輝笑著說,自己與大塘武術會有著剪不斷的關係。1962年大塘武術隊(2003年之前稱厚街大塘武術隊,此後改為厚街大塘武術會),共有12個德高望重的雙手洪拳師父免費教本村王姓子孫習武,父親便對他說:“你要學洪拳,就到武術隊去。”於是12歲的王漢輝便與武術隊結下一生之緣。

“學洪拳是很苦的,扎馬就要一個月,一個套路要學一年,才能有機會出去表演。”王漢輝說,雙手洪拳攻防配合緊密,變招迅速有力,是種實戰型武術門類,因此師父們教學很嚴格,都是實戰型教學,每一招要怎麼防,怎麼攻,都有講究,都很細緻,防守不到位就要捱打,甚至常常被打倒在地。“不過好在,師父們不留情卻手下留力,要不都被打傷了。”王漢輝說,自己曾見到,有一個不懂洪拳的壯漢仗著自己有蠻力,跟一個瘦小身材的洪拳學者挑釁說:“只要被我抱住,你就跑不掉了。”便從後面熊抱過來,但被抱住的小個子兩肘突然後撐,一個腰馬轉動,壯漢便倒地。也正是因為洪拳如此凶狠,師父常對王漢輝講武德:“你不要欺負別人,只有不得已時才做防衛。”

歷史上東莞武術比較興盛,記者曾採訪過東莞民俗專家張鐵文,據他介紹,武術可分兩種,官方武術包括騎馬、射箭,而民間武術練的多是拳腳。在明清時期,東莞就出過武進士、舉人。最具代表的當屬清咸豐年間的茶山南社出身的武進士謝遇奇、武舉人謝高卓。而東莞的民間武術起源於明末,當時為抵抗土匪,東莞各村曾建立了巡丁制度,設立“巡丁間”,負責保衛村裡的治安。

東莞故事之五十四|從厚街出發,雙手洪拳傳至世界各地

王漢輝老人雖年近七旬,但打起拳來虎虎生威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目前東莞分別有莫家拳、龍形拳、雙手洪拳等歷史悠久的本土武術。其中,嶺南武壇“食夜粥”的典故,便與洪拳有關。張鐵文介紹,在過去,河運是廣東最重要的商貿運輸方式,很多碼頭經常整夜卸載貨物,往往至清晨方稍歇。相傳洪熙官在廣州設武館授徒時,部分出身貧苦的徒弟便在各大碼頭當搬運工,他們清晨裝卸完貨物回家前,經常在街邊的小吃店喝碗粥,回回力。洪熙官吸取碼頭工人喝粥回力的經驗,每晚讓妻子熬粥慰勞眾弟子。 久而久之,“食過夜粥”被用來形容這個人肯定功夫了得。

據王輝漢介紹,洪拳源於南少林寺,由至善禪師創立,至今300多年曆史。期間經歷幾代武師的傳授,流傳於嶺南區域,1838年已傳到東莞厚街。大塘村的王魯作少年開始習武,後隨南少林洪拳名師洪熙官弟子蘭桂習武,並研創成雙手洪拳,至今180多年曆史。因此,王魯作便是雙手洪拳的祖師。

目前雙手洪拳有8套路、器械10套路,從清代至今已傳承至第七代。同時以厚街為源地,傳承習練地分佈在世界各國和地區,除了廣東、澳門、香港等地區,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東南亞諸國均有傳習者,習拳者超過10萬人。

厚街的大塘武術隊於1962年成立,1990年至2002年暫停運作,2003年重新啟動。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本地年輕人都去開工廠,做投資,忙著賺錢去了,洪拳被淡化了。”王漢輝說,2003年時,他們這些第五代人已經都50多歲了,覺得如果不再次啟動,洪拳可能會失傳。於是16位1962年習武的師傅共議並重啟武術隊,由王運成、王樹森擔任正隊長和副隊長。2013年起,王桂球任會長,王漢輝任副會長,王永恆任理事長,共同負責武術會的日常管理工作。

“我們現在的理念是,既然武術會是村的武術會,就代表村、社區、鎮,甚至市,明確了這個理念後,我們一方面努力培養傳承人才,一方面為本村、社區、鎮和市去外地交流學習,在比賽中爭取榮譽,並向相關領導申請支持。”王漢輝說,目前村裡給了他們很大支持,不僅提供慕莊祠堂作為免費場地,也包辦了水電等,大塘武術會也在近年為厚街、東莞市取得不俗成績。比如2015年在廣東省武術比賽獲9枚金牌和一等獎金盃。從2015年至2018年參加東莞市武術比賽,每屆都獲一等獎金盃和8枚金牌。

2015年,武術會以協助電影《雙手洪拳》開拍的契機,著手為厚街雙手洪拳申遺著手收集相關材料,並在2016年成功申請為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7年起正式進入校園,成為厚街中小學體育課的內容之一。“凡是本社區的市民,都可以免費來這裡學習洪拳,我們都會義務教,並挑選出好苗子,這是我們這代傳承人的使命。”王漢輝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