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些父母在寶寶1歲左右時,都會經歷一件事,就是寶寶特別怕生,一見不到媽媽就嚎啕大哭,對此有一些媽媽很困擾,產後恢復後想去上班,結果寶寶根本離不開自己

這是由於小寶寶出生後,對待陌生的人和環境,膽子會比較小,接觸媽媽的時間比較長,對媽媽有極強的依賴,突然這個"完全親近、完全信任"的人不在身邊,他們便會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媽媽說,她是選擇悄悄離開,等到孩子找不到她時,肯定會哭,但是這也沒辦法,要讓他慢慢習慣。這的確是一種方法,卻不是一種好方法。

孩子童年的恐懼,很多都來自未知的經歷,經驗不足讓他們膽怯,讓他們變得膽小。"逼迫"並不能使孩子勇敢,我們需要的,是讓他們慢慢適應,最後去克服這個恐懼。

孩子小的時候, 由於經歷較少,對陌生事物、奇怪的物品等會產生害怕的感覺,但是家長在面對孩子說出"我害怕毛毛蟲","我害怕打雷"時,很多都會說"膽子那麼小,這一點東西有什麼好怕的",讓孩子的恐懼到嘴邊都不敢說出來,而是收進心裡,閉著眼睛躲過。

但是這樣卻讓這份恐懼一直留在孩子心底。

在我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在我害怕蜘蛛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但是至今,每次遇到蜘蛛我還是選擇閉上眼,永遠克服不了。

小孩子的經歷與大人不同,恐懼的點也大不一樣。所以,在面對孩子說害怕時,不要用我們的觀點來試圖阻止他們害怕。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些父母在寶寶1歲左右時,都會經歷一件事,就是寶寶特別怕生,一見不到媽媽就嚎啕大哭,對此有一些媽媽很困擾,產後恢復後想去上班,結果寶寶根本離不開自己

這是由於小寶寶出生後,對待陌生的人和環境,膽子會比較小,接觸媽媽的時間比較長,對媽媽有極強的依賴,突然這個"完全親近、完全信任"的人不在身邊,他們便會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媽媽說,她是選擇悄悄離開,等到孩子找不到她時,肯定會哭,但是這也沒辦法,要讓他慢慢習慣。這的確是一種方法,卻不是一種好方法。

孩子童年的恐懼,很多都來自未知的經歷,經驗不足讓他們膽怯,讓他們變得膽小。"逼迫"並不能使孩子勇敢,我們需要的,是讓他們慢慢適應,最後去克服這個恐懼。

孩子小的時候, 由於經歷較少,對陌生事物、奇怪的物品等會產生害怕的感覺,但是家長在面對孩子說出"我害怕毛毛蟲","我害怕打雷"時,很多都會說"膽子那麼小,這一點東西有什麼好怕的",讓孩子的恐懼到嘴邊都不敢說出來,而是收進心裡,閉著眼睛躲過。

但是這樣卻讓這份恐懼一直留在孩子心底。

在我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在我害怕蜘蛛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但是至今,每次遇到蜘蛛我還是選擇閉上眼,永遠克服不了。

小孩子的經歷與大人不同,恐懼的點也大不一樣。所以,在面對孩子說害怕時,不要用我們的觀點來試圖阻止他們害怕。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當孩子面臨恐懼時,家長要拒絕以下行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克服恐懼的煩惱,父母一定要學會拒絕以下的行為:

  • 拒絕以"善意的謊言"欺騙孩子

鄰居家是一對爺爺奶奶,帶著一個調皮孫子小虎。我經常聽到隔壁的奶奶對小虎說"晚上8點還不回家,就會有黑黑的東西跑出來把你吃掉"。有一次他到我家串門找我的女兒玩,不知不覺玩到了8點半,但是由於奶奶的"恐嚇",隔著幾步路家的他也不敢回,那天在我家裡哭到睡著了,最後才悄悄抱了他回家。

雖然孩子調皮,看起來天不怕地不怕,但也會害怕這種未知的事物。

我以前也覺得"善意的謊言"沒什麼,等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明白,直到有一次女兒太調皮,我半開玩笑對她說"你是外面垃圾桶裡撿來的,再不聽話我把你扔回去"。

而隔了大約半年後,一次女兒發燒,半夢半醒的時候跟我講"媽媽不能不要我,不要把我扔掉,我以後一定會乖乖的"。那個時候的我才知道,小孩子會毫無保留地信任著家長,每說的一句話對她的影響都很深刻。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些父母在寶寶1歲左右時,都會經歷一件事,就是寶寶特別怕生,一見不到媽媽就嚎啕大哭,對此有一些媽媽很困擾,產後恢復後想去上班,結果寶寶根本離不開自己

這是由於小寶寶出生後,對待陌生的人和環境,膽子會比較小,接觸媽媽的時間比較長,對媽媽有極強的依賴,突然這個"完全親近、完全信任"的人不在身邊,他們便會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媽媽說,她是選擇悄悄離開,等到孩子找不到她時,肯定會哭,但是這也沒辦法,要讓他慢慢習慣。這的確是一種方法,卻不是一種好方法。

孩子童年的恐懼,很多都來自未知的經歷,經驗不足讓他們膽怯,讓他們變得膽小。"逼迫"並不能使孩子勇敢,我們需要的,是讓他們慢慢適應,最後去克服這個恐懼。

孩子小的時候, 由於經歷較少,對陌生事物、奇怪的物品等會產生害怕的感覺,但是家長在面對孩子說出"我害怕毛毛蟲","我害怕打雷"時,很多都會說"膽子那麼小,這一點東西有什麼好怕的",讓孩子的恐懼到嘴邊都不敢說出來,而是收進心裡,閉著眼睛躲過。

但是這樣卻讓這份恐懼一直留在孩子心底。

在我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在我害怕蜘蛛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但是至今,每次遇到蜘蛛我還是選擇閉上眼,永遠克服不了。

小孩子的經歷與大人不同,恐懼的點也大不一樣。所以,在面對孩子說害怕時,不要用我們的觀點來試圖阻止他們害怕。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當孩子面臨恐懼時,家長要拒絕以下行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克服恐懼的煩惱,父母一定要學會拒絕以下的行為:

  • 拒絕以"善意的謊言"欺騙孩子

鄰居家是一對爺爺奶奶,帶著一個調皮孫子小虎。我經常聽到隔壁的奶奶對小虎說"晚上8點還不回家,就會有黑黑的東西跑出來把你吃掉"。有一次他到我家串門找我的女兒玩,不知不覺玩到了8點半,但是由於奶奶的"恐嚇",隔著幾步路家的他也不敢回,那天在我家裡哭到睡著了,最後才悄悄抱了他回家。

雖然孩子調皮,看起來天不怕地不怕,但也會害怕這種未知的事物。

我以前也覺得"善意的謊言"沒什麼,等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明白,直到有一次女兒太調皮,我半開玩笑對她說"你是外面垃圾桶裡撿來的,再不聽話我把你扔回去"。

而隔了大約半年後,一次女兒發燒,半夢半醒的時候跟我講"媽媽不能不要我,不要把我扔掉,我以後一定會乖乖的"。那個時候的我才知道,小孩子會毫無保留地信任著家長,每說的一句話對她的影響都很深刻。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 不強迫孩子直面恐懼

小孩子本身心理承受能力、抗壓能力、接受能力會比較弱,在他面對"恐懼物"時,更會從身體、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抗拒,這時如果強迫他直接面對,反而容易適得其反,讓他的恐懼繼續加深。

而且父母作為孩子的重要支撐,如果強迫他直面恐懼,有時候還會導致他產生更多的不安全感。

那父母除了注意為孩子營造良好環境外,還應該怎麼培養孩子從小就學會克服恐懼呢?在這裡我推薦一種方法:行為接觸改善法

什麼是"行為接觸改善法"呢?

簡單來說,是小孩子從小因為經驗不足等問題,在面對一些未知情況時,會莫名對它產生害怕心理,但是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通過慢慢的"接觸"來讓孩子面對恐懼,克服心裡的恐懼感,最後知道"這種東西其實並不可怕",而不是通過逃避來解決一時的害怕。

我曾和一個孩子的媽媽提起這個方法,但是她反對我的觀點,她說"逼"孩子一把,有時候是能解決孩子膽小的問題的,就像孩子害怕上講臺發言,如果逼他一把,以後他就不會害怕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我想不是的,孩子膽子小,害怕上講臺發言,"逼迫"能讓他上講臺,但不一定能表現好。之後需要通過"行為接觸改善",讓他慢慢適應講臺,感受帶給他不一樣,讓他能夠直面恐懼,克服膽子小。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些父母在寶寶1歲左右時,都會經歷一件事,就是寶寶特別怕生,一見不到媽媽就嚎啕大哭,對此有一些媽媽很困擾,產後恢復後想去上班,結果寶寶根本離不開自己

這是由於小寶寶出生後,對待陌生的人和環境,膽子會比較小,接觸媽媽的時間比較長,對媽媽有極強的依賴,突然這個"完全親近、完全信任"的人不在身邊,他們便會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媽媽說,她是選擇悄悄離開,等到孩子找不到她時,肯定會哭,但是這也沒辦法,要讓他慢慢習慣。這的確是一種方法,卻不是一種好方法。

孩子童年的恐懼,很多都來自未知的經歷,經驗不足讓他們膽怯,讓他們變得膽小。"逼迫"並不能使孩子勇敢,我們需要的,是讓他們慢慢適應,最後去克服這個恐懼。

孩子小的時候, 由於經歷較少,對陌生事物、奇怪的物品等會產生害怕的感覺,但是家長在面對孩子說出"我害怕毛毛蟲","我害怕打雷"時,很多都會說"膽子那麼小,這一點東西有什麼好怕的",讓孩子的恐懼到嘴邊都不敢說出來,而是收進心裡,閉著眼睛躲過。

但是這樣卻讓這份恐懼一直留在孩子心底。

在我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在我害怕蜘蛛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但是至今,每次遇到蜘蛛我還是選擇閉上眼,永遠克服不了。

小孩子的經歷與大人不同,恐懼的點也大不一樣。所以,在面對孩子說害怕時,不要用我們的觀點來試圖阻止他們害怕。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當孩子面臨恐懼時,家長要拒絕以下行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克服恐懼的煩惱,父母一定要學會拒絕以下的行為:

  • 拒絕以"善意的謊言"欺騙孩子

鄰居家是一對爺爺奶奶,帶著一個調皮孫子小虎。我經常聽到隔壁的奶奶對小虎說"晚上8點還不回家,就會有黑黑的東西跑出來把你吃掉"。有一次他到我家串門找我的女兒玩,不知不覺玩到了8點半,但是由於奶奶的"恐嚇",隔著幾步路家的他也不敢回,那天在我家裡哭到睡著了,最後才悄悄抱了他回家。

雖然孩子調皮,看起來天不怕地不怕,但也會害怕這種未知的事物。

我以前也覺得"善意的謊言"沒什麼,等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明白,直到有一次女兒太調皮,我半開玩笑對她說"你是外面垃圾桶裡撿來的,再不聽話我把你扔回去"。

而隔了大約半年後,一次女兒發燒,半夢半醒的時候跟我講"媽媽不能不要我,不要把我扔掉,我以後一定會乖乖的"。那個時候的我才知道,小孩子會毫無保留地信任著家長,每說的一句話對她的影響都很深刻。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 不強迫孩子直面恐懼

小孩子本身心理承受能力、抗壓能力、接受能力會比較弱,在他面對"恐懼物"時,更會從身體、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抗拒,這時如果強迫他直接面對,反而容易適得其反,讓他的恐懼繼續加深。

而且父母作為孩子的重要支撐,如果強迫他直面恐懼,有時候還會導致他產生更多的不安全感。

那父母除了注意為孩子營造良好環境外,還應該怎麼培養孩子從小就學會克服恐懼呢?在這裡我推薦一種方法:行為接觸改善法

什麼是"行為接觸改善法"呢?

簡單來說,是小孩子從小因為經驗不足等問題,在面對一些未知情況時,會莫名對它產生害怕心理,但是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通過慢慢的"接觸"來讓孩子面對恐懼,克服心裡的恐懼感,最後知道"這種東西其實並不可怕",而不是通過逃避來解決一時的害怕。

我曾和一個孩子的媽媽提起這個方法,但是她反對我的觀點,她說"逼"孩子一把,有時候是能解決孩子膽小的問題的,就像孩子害怕上講臺發言,如果逼他一把,以後他就不會害怕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我想不是的,孩子膽子小,害怕上講臺發言,"逼迫"能讓他上講臺,但不一定能表現好。之後需要通過"行為接觸改善",讓他慢慢適應講臺,感受帶給他不一樣,讓他能夠直面恐懼,克服膽子小。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孩子,通過"行為接觸改善法"改變膽小呢?

  •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恐懼的原因

先了解孩子恐懼的原因,才有利於找到克服的方法。

有些孩子的恐懼來源於生活,比如怕黑、怕小動物、怕打雷閃電等;

有些孩子的恐懼來自大人,像前面提過的,通過"善意的謊言"來讓孩子聽話;

而有些孩子的恐懼來自於陌生和不適應;

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害怕來判斷,孩子是缺乏安全感,還是被"人為傷害"。通過孩子的害怕源頭,來幫助孩子克服。

比如孩子害怕家裡的狗在晚上叫,一聽到狗狗的聲音就會躲起來,這時爸媽就可以和寶寶說,"狗狗是家裡的一個小成員,他幫爸媽一起保護著寶寶,狗狗叫是不讓壞人靠近你啊"。通過源頭來降低孩子內心的恐懼。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些父母在寶寶1歲左右時,都會經歷一件事,就是寶寶特別怕生,一見不到媽媽就嚎啕大哭,對此有一些媽媽很困擾,產後恢復後想去上班,結果寶寶根本離不開自己

這是由於小寶寶出生後,對待陌生的人和環境,膽子會比較小,接觸媽媽的時間比較長,對媽媽有極強的依賴,突然這個"完全親近、完全信任"的人不在身邊,他們便會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媽媽說,她是選擇悄悄離開,等到孩子找不到她時,肯定會哭,但是這也沒辦法,要讓他慢慢習慣。這的確是一種方法,卻不是一種好方法。

孩子童年的恐懼,很多都來自未知的經歷,經驗不足讓他們膽怯,讓他們變得膽小。"逼迫"並不能使孩子勇敢,我們需要的,是讓他們慢慢適應,最後去克服這個恐懼。

孩子小的時候, 由於經歷較少,對陌生事物、奇怪的物品等會產生害怕的感覺,但是家長在面對孩子說出"我害怕毛毛蟲","我害怕打雷"時,很多都會說"膽子那麼小,這一點東西有什麼好怕的",讓孩子的恐懼到嘴邊都不敢說出來,而是收進心裡,閉著眼睛躲過。

但是這樣卻讓這份恐懼一直留在孩子心底。

在我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在我害怕蜘蛛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但是至今,每次遇到蜘蛛我還是選擇閉上眼,永遠克服不了。

小孩子的經歷與大人不同,恐懼的點也大不一樣。所以,在面對孩子說害怕時,不要用我們的觀點來試圖阻止他們害怕。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當孩子面臨恐懼時,家長要拒絕以下行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克服恐懼的煩惱,父母一定要學會拒絕以下的行為:

  • 拒絕以"善意的謊言"欺騙孩子

鄰居家是一對爺爺奶奶,帶著一個調皮孫子小虎。我經常聽到隔壁的奶奶對小虎說"晚上8點還不回家,就會有黑黑的東西跑出來把你吃掉"。有一次他到我家串門找我的女兒玩,不知不覺玩到了8點半,但是由於奶奶的"恐嚇",隔著幾步路家的他也不敢回,那天在我家裡哭到睡著了,最後才悄悄抱了他回家。

雖然孩子調皮,看起來天不怕地不怕,但也會害怕這種未知的事物。

我以前也覺得"善意的謊言"沒什麼,等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明白,直到有一次女兒太調皮,我半開玩笑對她說"你是外面垃圾桶裡撿來的,再不聽話我把你扔回去"。

而隔了大約半年後,一次女兒發燒,半夢半醒的時候跟我講"媽媽不能不要我,不要把我扔掉,我以後一定會乖乖的"。那個時候的我才知道,小孩子會毫無保留地信任著家長,每說的一句話對她的影響都很深刻。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 不強迫孩子直面恐懼

小孩子本身心理承受能力、抗壓能力、接受能力會比較弱,在他面對"恐懼物"時,更會從身體、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抗拒,這時如果強迫他直接面對,反而容易適得其反,讓他的恐懼繼續加深。

而且父母作為孩子的重要支撐,如果強迫他直面恐懼,有時候還會導致他產生更多的不安全感。

那父母除了注意為孩子營造良好環境外,還應該怎麼培養孩子從小就學會克服恐懼呢?在這裡我推薦一種方法:行為接觸改善法

什麼是"行為接觸改善法"呢?

簡單來說,是小孩子從小因為經驗不足等問題,在面對一些未知情況時,會莫名對它產生害怕心理,但是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通過慢慢的"接觸"來讓孩子面對恐懼,克服心裡的恐懼感,最後知道"這種東西其實並不可怕",而不是通過逃避來解決一時的害怕。

我曾和一個孩子的媽媽提起這個方法,但是她反對我的觀點,她說"逼"孩子一把,有時候是能解決孩子膽小的問題的,就像孩子害怕上講臺發言,如果逼他一把,以後他就不會害怕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我想不是的,孩子膽子小,害怕上講臺發言,"逼迫"能讓他上講臺,但不一定能表現好。之後需要通過"行為接觸改善",讓他慢慢適應講臺,感受帶給他不一樣,讓他能夠直面恐懼,克服膽子小。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孩子,通過"行為接觸改善法"改變膽小呢?

  •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恐懼的原因

先了解孩子恐懼的原因,才有利於找到克服的方法。

有些孩子的恐懼來源於生活,比如怕黑、怕小動物、怕打雷閃電等;

有些孩子的恐懼來自大人,像前面提過的,通過"善意的謊言"來讓孩子聽話;

而有些孩子的恐懼來自於陌生和不適應;

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害怕來判斷,孩子是缺乏安全感,還是被"人為傷害"。通過孩子的害怕源頭,來幫助孩子克服。

比如孩子害怕家裡的狗在晚上叫,一聽到狗狗的聲音就會躲起來,這時爸媽就可以和寶寶說,"狗狗是家裡的一個小成員,他幫爸媽一起保護著寶寶,狗狗叫是不讓壞人靠近你啊"。通過源頭來降低孩子內心的恐懼。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 其次,家長通過鼓勵並陪伴孩子一起勇敢面對

孩子接觸恐懼的第一步,有爸媽的鼓勵,會降低恐懼的程度。孩子在面對害怕的東西時,本身是非常脆弱的,這個時候,如果有爸媽的鼓勵,會給他們莫大的安慰和勇氣。

我的女兒性格偏於內向,現在還是很害怕在很多人面前表演,前段時間幼兒園舉辦活動,她要上臺唱歌,剛上臺的她緊張的眼睛都紅了,感覺下一秒的她就要跑下來了,當時我以獻花的形式,跑上去給她加了油,鼓勵她很好聽繼續唱下去。

後來她很完整的唱完了一首歌,還獲得了優秀獎。

小孩子在害怕時,如果不得不去面對,父母就是她最好的支撐。要讓他們知道,恐懼就像奧特曼打小怪獸一樣,只要你敢去挑戰他,總是能把它打跑。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些父母在寶寶1歲左右時,都會經歷一件事,就是寶寶特別怕生,一見不到媽媽就嚎啕大哭,對此有一些媽媽很困擾,產後恢復後想去上班,結果寶寶根本離不開自己

這是由於小寶寶出生後,對待陌生的人和環境,膽子會比較小,接觸媽媽的時間比較長,對媽媽有極強的依賴,突然這個"完全親近、完全信任"的人不在身邊,他們便會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媽媽說,她是選擇悄悄離開,等到孩子找不到她時,肯定會哭,但是這也沒辦法,要讓他慢慢習慣。這的確是一種方法,卻不是一種好方法。

孩子童年的恐懼,很多都來自未知的經歷,經驗不足讓他們膽怯,讓他們變得膽小。"逼迫"並不能使孩子勇敢,我們需要的,是讓他們慢慢適應,最後去克服這個恐懼。

孩子小的時候, 由於經歷較少,對陌生事物、奇怪的物品等會產生害怕的感覺,但是家長在面對孩子說出"我害怕毛毛蟲","我害怕打雷"時,很多都會說"膽子那麼小,這一點東西有什麼好怕的",讓孩子的恐懼到嘴邊都不敢說出來,而是收進心裡,閉著眼睛躲過。

但是這樣卻讓這份恐懼一直留在孩子心底。

在我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在我害怕蜘蛛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但是至今,每次遇到蜘蛛我還是選擇閉上眼,永遠克服不了。

小孩子的經歷與大人不同,恐懼的點也大不一樣。所以,在面對孩子說害怕時,不要用我們的觀點來試圖阻止他們害怕。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當孩子面臨恐懼時,家長要拒絕以下行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克服恐懼的煩惱,父母一定要學會拒絕以下的行為:

  • 拒絕以"善意的謊言"欺騙孩子

鄰居家是一對爺爺奶奶,帶著一個調皮孫子小虎。我經常聽到隔壁的奶奶對小虎說"晚上8點還不回家,就會有黑黑的東西跑出來把你吃掉"。有一次他到我家串門找我的女兒玩,不知不覺玩到了8點半,但是由於奶奶的"恐嚇",隔著幾步路家的他也不敢回,那天在我家裡哭到睡著了,最後才悄悄抱了他回家。

雖然孩子調皮,看起來天不怕地不怕,但也會害怕這種未知的事物。

我以前也覺得"善意的謊言"沒什麼,等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明白,直到有一次女兒太調皮,我半開玩笑對她說"你是外面垃圾桶裡撿來的,再不聽話我把你扔回去"。

而隔了大約半年後,一次女兒發燒,半夢半醒的時候跟我講"媽媽不能不要我,不要把我扔掉,我以後一定會乖乖的"。那個時候的我才知道,小孩子會毫無保留地信任著家長,每說的一句話對她的影響都很深刻。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 不強迫孩子直面恐懼

小孩子本身心理承受能力、抗壓能力、接受能力會比較弱,在他面對"恐懼物"時,更會從身體、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抗拒,這時如果強迫他直接面對,反而容易適得其反,讓他的恐懼繼續加深。

而且父母作為孩子的重要支撐,如果強迫他直面恐懼,有時候還會導致他產生更多的不安全感。

那父母除了注意為孩子營造良好環境外,還應該怎麼培養孩子從小就學會克服恐懼呢?在這裡我推薦一種方法:行為接觸改善法

什麼是"行為接觸改善法"呢?

簡單來說,是小孩子從小因為經驗不足等問題,在面對一些未知情況時,會莫名對它產生害怕心理,但是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通過慢慢的"接觸"來讓孩子面對恐懼,克服心裡的恐懼感,最後知道"這種東西其實並不可怕",而不是通過逃避來解決一時的害怕。

我曾和一個孩子的媽媽提起這個方法,但是她反對我的觀點,她說"逼"孩子一把,有時候是能解決孩子膽小的問題的,就像孩子害怕上講臺發言,如果逼他一把,以後他就不會害怕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我想不是的,孩子膽子小,害怕上講臺發言,"逼迫"能讓他上講臺,但不一定能表現好。之後需要通過"行為接觸改善",讓他慢慢適應講臺,感受帶給他不一樣,讓他能夠直面恐懼,克服膽子小。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孩子,通過"行為接觸改善法"改變膽小呢?

  •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恐懼的原因

先了解孩子恐懼的原因,才有利於找到克服的方法。

有些孩子的恐懼來源於生活,比如怕黑、怕小動物、怕打雷閃電等;

有些孩子的恐懼來自大人,像前面提過的,通過"善意的謊言"來讓孩子聽話;

而有些孩子的恐懼來自於陌生和不適應;

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害怕來判斷,孩子是缺乏安全感,還是被"人為傷害"。通過孩子的害怕源頭,來幫助孩子克服。

比如孩子害怕家裡的狗在晚上叫,一聽到狗狗的聲音就會躲起來,這時爸媽就可以和寶寶說,"狗狗是家裡的一個小成員,他幫爸媽一起保護著寶寶,狗狗叫是不讓壞人靠近你啊"。通過源頭來降低孩子內心的恐懼。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 其次,家長通過鼓勵並陪伴孩子一起勇敢面對

孩子接觸恐懼的第一步,有爸媽的鼓勵,會降低恐懼的程度。孩子在面對害怕的東西時,本身是非常脆弱的,這個時候,如果有爸媽的鼓勵,會給他們莫大的安慰和勇氣。

我的女兒性格偏於內向,現在還是很害怕在很多人面前表演,前段時間幼兒園舉辦活動,她要上臺唱歌,剛上臺的她緊張的眼睛都紅了,感覺下一秒的她就要跑下來了,當時我以獻花的形式,跑上去給她加了油,鼓勵她很好聽繼續唱下去。

後來她很完整的唱完了一首歌,還獲得了優秀獎。

小孩子在害怕時,如果不得不去面對,父母就是她最好的支撐。要讓他們知道,恐懼就像奧特曼打小怪獸一樣,只要你敢去挑戰他,總是能把它打跑。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 最後,要循序漸進,幫助孩子適應並克服恐懼

"適應"是小孩子在克服恐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詞。

舉個例子,小孩子長大了,要自己住進獨立的房間,但是最初的害怕讓她一直睡不著。這時候便需要通過"接觸改善"來降低孩子的恐懼。

可以先通過在爸媽房間打地鋪慢慢適應獨自一個人睡覺,或是通過布娃娃來代替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慢慢的適應中,來克服一個人的恐懼。

在這個過程中,循序漸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過慢慢的行為控制和引導,來接觸到孩子害怕的事物,一步一步來引導孩子打敗"恐懼"。

每個人都有害怕的事物,如果不想讓這個害怕,成長孩子一輩子的陰影,那父母就應該從小培養他學習克服恐懼的辦法。

孩子膽子小,強迫他直面恐懼只會適得其反,通過"行為接觸改善法"的訓練讓他慢慢戰勝害怕,以上的步驟掌握好,讓孩子從小學會戰勝恐懼。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些父母在寶寶1歲左右時,都會經歷一件事,就是寶寶特別怕生,一見不到媽媽就嚎啕大哭,對此有一些媽媽很困擾,產後恢復後想去上班,結果寶寶根本離不開自己

這是由於小寶寶出生後,對待陌生的人和環境,膽子會比較小,接觸媽媽的時間比較長,對媽媽有極強的依賴,突然這個"完全親近、完全信任"的人不在身邊,他們便會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媽媽說,她是選擇悄悄離開,等到孩子找不到她時,肯定會哭,但是這也沒辦法,要讓他慢慢習慣。這的確是一種方法,卻不是一種好方法。

孩子童年的恐懼,很多都來自未知的經歷,經驗不足讓他們膽怯,讓他們變得膽小。"逼迫"並不能使孩子勇敢,我們需要的,是讓他們慢慢適應,最後去克服這個恐懼。

孩子小的時候, 由於經歷較少,對陌生事物、奇怪的物品等會產生害怕的感覺,但是家長在面對孩子說出"我害怕毛毛蟲","我害怕打雷"時,很多都會說"膽子那麼小,這一點東西有什麼好怕的",讓孩子的恐懼到嘴邊都不敢說出來,而是收進心裡,閉著眼睛躲過。

但是這樣卻讓這份恐懼一直留在孩子心底。

在我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在我害怕蜘蛛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但是至今,每次遇到蜘蛛我還是選擇閉上眼,永遠克服不了。

小孩子的經歷與大人不同,恐懼的點也大不一樣。所以,在面對孩子說害怕時,不要用我們的觀點來試圖阻止他們害怕。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當孩子面臨恐懼時,家長要拒絕以下行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克服恐懼的煩惱,父母一定要學會拒絕以下的行為:

  • 拒絕以"善意的謊言"欺騙孩子

鄰居家是一對爺爺奶奶,帶著一個調皮孫子小虎。我經常聽到隔壁的奶奶對小虎說"晚上8點還不回家,就會有黑黑的東西跑出來把你吃掉"。有一次他到我家串門找我的女兒玩,不知不覺玩到了8點半,但是由於奶奶的"恐嚇",隔著幾步路家的他也不敢回,那天在我家裡哭到睡著了,最後才悄悄抱了他回家。

雖然孩子調皮,看起來天不怕地不怕,但也會害怕這種未知的事物。

我以前也覺得"善意的謊言"沒什麼,等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明白,直到有一次女兒太調皮,我半開玩笑對她說"你是外面垃圾桶裡撿來的,再不聽話我把你扔回去"。

而隔了大約半年後,一次女兒發燒,半夢半醒的時候跟我講"媽媽不能不要我,不要把我扔掉,我以後一定會乖乖的"。那個時候的我才知道,小孩子會毫無保留地信任著家長,每說的一句話對她的影響都很深刻。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 不強迫孩子直面恐懼

小孩子本身心理承受能力、抗壓能力、接受能力會比較弱,在他面對"恐懼物"時,更會從身體、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抗拒,這時如果強迫他直接面對,反而容易適得其反,讓他的恐懼繼續加深。

而且父母作為孩子的重要支撐,如果強迫他直面恐懼,有時候還會導致他產生更多的不安全感。

那父母除了注意為孩子營造良好環境外,還應該怎麼培養孩子從小就學會克服恐懼呢?在這裡我推薦一種方法:行為接觸改善法

什麼是"行為接觸改善法"呢?

簡單來說,是小孩子從小因為經驗不足等問題,在面對一些未知情況時,會莫名對它產生害怕心理,但是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通過慢慢的"接觸"來讓孩子面對恐懼,克服心裡的恐懼感,最後知道"這種東西其實並不可怕",而不是通過逃避來解決一時的害怕。

我曾和一個孩子的媽媽提起這個方法,但是她反對我的觀點,她說"逼"孩子一把,有時候是能解決孩子膽小的問題的,就像孩子害怕上講臺發言,如果逼他一把,以後他就不會害怕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我想不是的,孩子膽子小,害怕上講臺發言,"逼迫"能讓他上講臺,但不一定能表現好。之後需要通過"行為接觸改善",讓他慢慢適應講臺,感受帶給他不一樣,讓他能夠直面恐懼,克服膽子小。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孩子,通過"行為接觸改善法"改變膽小呢?

  •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恐懼的原因

先了解孩子恐懼的原因,才有利於找到克服的方法。

有些孩子的恐懼來源於生活,比如怕黑、怕小動物、怕打雷閃電等;

有些孩子的恐懼來自大人,像前面提過的,通過"善意的謊言"來讓孩子聽話;

而有些孩子的恐懼來自於陌生和不適應;

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害怕來判斷,孩子是缺乏安全感,還是被"人為傷害"。通過孩子的害怕源頭,來幫助孩子克服。

比如孩子害怕家裡的狗在晚上叫,一聽到狗狗的聲音就會躲起來,這時爸媽就可以和寶寶說,"狗狗是家裡的一個小成員,他幫爸媽一起保護著寶寶,狗狗叫是不讓壞人靠近你啊"。通過源頭來降低孩子內心的恐懼。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 其次,家長通過鼓勵並陪伴孩子一起勇敢面對

孩子接觸恐懼的第一步,有爸媽的鼓勵,會降低恐懼的程度。孩子在面對害怕的東西時,本身是非常脆弱的,這個時候,如果有爸媽的鼓勵,會給他們莫大的安慰和勇氣。

我的女兒性格偏於內向,現在還是很害怕在很多人面前表演,前段時間幼兒園舉辦活動,她要上臺唱歌,剛上臺的她緊張的眼睛都紅了,感覺下一秒的她就要跑下來了,當時我以獻花的形式,跑上去給她加了油,鼓勵她很好聽繼續唱下去。

後來她很完整的唱完了一首歌,還獲得了優秀獎。

小孩子在害怕時,如果不得不去面對,父母就是她最好的支撐。要讓他們知道,恐懼就像奧特曼打小怪獸一樣,只要你敢去挑戰他,總是能把它打跑。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 最後,要循序漸進,幫助孩子適應並克服恐懼

"適應"是小孩子在克服恐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詞。

舉個例子,小孩子長大了,要自己住進獨立的房間,但是最初的害怕讓她一直睡不著。這時候便需要通過"接觸改善"來降低孩子的恐懼。

可以先通過在爸媽房間打地鋪慢慢適應獨自一個人睡覺,或是通過布娃娃來代替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慢慢的適應中,來克服一個人的恐懼。

在這個過程中,循序漸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過慢慢的行為控制和引導,來接觸到孩子害怕的事物,一步一步來引導孩子打敗"恐懼"。

每個人都有害怕的事物,如果不想讓這個害怕,成長孩子一輩子的陰影,那父母就應該從小培養他學習克服恐懼的辦法。

孩子膽子小,強迫他直面恐懼只會適得其反,通過"行為接觸改善法"的訓練讓他慢慢戰勝害怕,以上的步驟掌握好,讓孩子從小學會戰勝恐懼。

孩子膽小?“逼迫”並不能讓孩子勇敢,建議用“行為接觸改善法”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