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
"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糖媽在小的時候就經常聽見家中的親戚說:“小樹不修不直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必須得讓孩子規規矩矩的。”在糖媽這一代,很多父母都是秉持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我記得我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級一名男同學因為沒有完成家庭作業,被班主任請來了家長,孩子的媽媽二話不說就在班級門口的迴廊裡打了他一節課,真的是打了一節課,據我這位同學說,他晚上回家後又被他爸爸給猛揍了一頓。

"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糖媽在小的時候就經常聽見家中的親戚說:“小樹不修不直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必須得讓孩子規規矩矩的。”在糖媽這一代,很多父母都是秉持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我記得我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級一名男同學因為沒有完成家庭作業,被班主任請來了家長,孩子的媽媽二話不說就在班級門口的迴廊裡打了他一節課,真的是打了一節課,據我這位同學說,他晚上回家後又被他爸爸給猛揍了一頓。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原創插畫,轉載請授權

孩子就要“打著”教育,小樹不修不直溜

現如今,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娃,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也頭痛,當孩子犯了錯家長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是言辭說教還是打呢?就這一話題,前幾日也曾在網上引起了一陣熱議,贊成父母打孩子和不贊成父母打孩子的各執一詞。

網友1:現在孩子們就是被家長慣的,心裡一點挫折都受不了,遇見點難事和挫折就想跳樓想輕生。當家長的就應該從小給孩子一點挫折教育,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管教,必要的時候可以打,但是不能一犯錯就打。


網友2:我表哥,從小就被我姨她們寵著長大的,在我們小的時候,無論什麼事情我們必須得著他,他呢從小到大一直都沒有吃過什麼哭,也不知道珍惜現在的生活。現在我們都畢業了出來工作,他因為工作受挫,乾脆躺在家裡啃老。連我媽都說,我表哥就是我姨慣得,從小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

專家:教育孩子和尊重孩子是天平的兩端

隨著科學育兒的觀念普及,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在孩子年幼時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僅不能讓教育起到效果還容易讓孩子心生叛逆、讓孩子變得缺失安全感。

美國教育心理學專家丹尼爾·格爾奧就曾在《關於孩子情商研究報告》中提出,一個從小就受到父母打罵的孩子,這個孩子長大後的情商不會很高,並且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較於同齡人來說比較脆弱。

網友3:我有一次我將橡皮切成了一小塊,扔著玩。被我爸媽發現了之後,兩個人一起打我,當時我特別委屈我就想離家出走,不想看見他們倆了。當我走出小區門的時候,我就想著我出去我得花錢,但是當時我並沒有錢,沒有辦法,我只能在我家小區裡頭晃悠。

後來我用了半天克服了我自己的自尊心,主動回了家。因為知道我需要我爸媽來養我。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會和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起衝突,很多人和我相處過後都說我情商比較高,只有我知道我多麼畏懼社交,只有我知道爭吵好後又重歸於好有多噁心。

"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糖媽在小的時候就經常聽見家中的親戚說:“小樹不修不直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必須得讓孩子規規矩矩的。”在糖媽這一代,很多父母都是秉持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我記得我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級一名男同學因為沒有完成家庭作業,被班主任請來了家長,孩子的媽媽二話不說就在班級門口的迴廊裡打了他一節課,真的是打了一節課,據我這位同學說,他晚上回家後又被他爸爸給猛揍了一頓。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原創插畫,轉載請授權

孩子就要“打著”教育,小樹不修不直溜

現如今,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娃,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也頭痛,當孩子犯了錯家長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是言辭說教還是打呢?就這一話題,前幾日也曾在網上引起了一陣熱議,贊成父母打孩子和不贊成父母打孩子的各執一詞。

網友1:現在孩子們就是被家長慣的,心裡一點挫折都受不了,遇見點難事和挫折就想跳樓想輕生。當家長的就應該從小給孩子一點挫折教育,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管教,必要的時候可以打,但是不能一犯錯就打。


網友2:我表哥,從小就被我姨她們寵著長大的,在我們小的時候,無論什麼事情我們必須得著他,他呢從小到大一直都沒有吃過什麼哭,也不知道珍惜現在的生活。現在我們都畢業了出來工作,他因為工作受挫,乾脆躺在家裡啃老。連我媽都說,我表哥就是我姨慣得,從小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

專家:教育孩子和尊重孩子是天平的兩端

隨著科學育兒的觀念普及,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在孩子年幼時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僅不能讓教育起到效果還容易讓孩子心生叛逆、讓孩子變得缺失安全感。

美國教育心理學專家丹尼爾·格爾奧就曾在《關於孩子情商研究報告》中提出,一個從小就受到父母打罵的孩子,這個孩子長大後的情商不會很高,並且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較於同齡人來說比較脆弱。

網友3:我有一次我將橡皮切成了一小塊,扔著玩。被我爸媽發現了之後,兩個人一起打我,當時我特別委屈我就想離家出走,不想看見他們倆了。當我走出小區門的時候,我就想著我出去我得花錢,但是當時我並沒有錢,沒有辦法,我只能在我家小區裡頭晃悠。

後來我用了半天克服了我自己的自尊心,主動回了家。因為知道我需要我爸媽來養我。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會和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起衝突,很多人和我相處過後都說我情商比較高,只有我知道我多麼畏懼社交,只有我知道爭吵好後又重歸於好有多噁心。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原創插畫,轉載請授權

我國的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說:教育孩子和尊重孩子是天平的兩段,你可以讓天平一時的失衡,但是你要懂得如何保持那個穩定點。

經常捱打的孩子VS沒有捱過打的孩子

糖媽小的時候,班級裡有一個女生,無論做什麼時候都是慢條斯理的,她長得沒有多麼的傾國傾城,但是卻總會給人一種自然和舒服的感覺。

和她認識這麼多年,幾乎沒有聽見過她大聲的講一句話。據我所知,她們一家無論處理任何事情都會不慌不忙的,當我這個同學犯了錯誤,她的家長也不會過分的苛責她,她從小長大也沒有捱過打。

像我一開始提起的那個“慘遭父母雙打”的小學男同學,我們高中畢業他報了海南的一所學校,不為了求學,就為了能夠離家遠一點。據他自己說:這麼多年,他好像就沒有獲得過自己爸媽的鼓勵,一直都是在罵聲和“捱揍”中長大的。

"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糖媽在小的時候就經常聽見家中的親戚說:“小樹不修不直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必須得讓孩子規規矩矩的。”在糖媽這一代,很多父母都是秉持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我記得我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級一名男同學因為沒有完成家庭作業,被班主任請來了家長,孩子的媽媽二話不說就在班級門口的迴廊裡打了他一節課,真的是打了一節課,據我這位同學說,他晚上回家後又被他爸爸給猛揍了一頓。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原創插畫,轉載請授權

孩子就要“打著”教育,小樹不修不直溜

現如今,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娃,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也頭痛,當孩子犯了錯家長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是言辭說教還是打呢?就這一話題,前幾日也曾在網上引起了一陣熱議,贊成父母打孩子和不贊成父母打孩子的各執一詞。

網友1:現在孩子們就是被家長慣的,心裡一點挫折都受不了,遇見點難事和挫折就想跳樓想輕生。當家長的就應該從小給孩子一點挫折教育,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管教,必要的時候可以打,但是不能一犯錯就打。


網友2:我表哥,從小就被我姨她們寵著長大的,在我們小的時候,無論什麼事情我們必須得著他,他呢從小到大一直都沒有吃過什麼哭,也不知道珍惜現在的生活。現在我們都畢業了出來工作,他因為工作受挫,乾脆躺在家裡啃老。連我媽都說,我表哥就是我姨慣得,從小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

專家:教育孩子和尊重孩子是天平的兩端

隨著科學育兒的觀念普及,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在孩子年幼時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僅不能讓教育起到效果還容易讓孩子心生叛逆、讓孩子變得缺失安全感。

美國教育心理學專家丹尼爾·格爾奧就曾在《關於孩子情商研究報告》中提出,一個從小就受到父母打罵的孩子,這個孩子長大後的情商不會很高,並且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較於同齡人來說比較脆弱。

網友3:我有一次我將橡皮切成了一小塊,扔著玩。被我爸媽發現了之後,兩個人一起打我,當時我特別委屈我就想離家出走,不想看見他們倆了。當我走出小區門的時候,我就想著我出去我得花錢,但是當時我並沒有錢,沒有辦法,我只能在我家小區裡頭晃悠。

後來我用了半天克服了我自己的自尊心,主動回了家。因為知道我需要我爸媽來養我。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會和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起衝突,很多人和我相處過後都說我情商比較高,只有我知道我多麼畏懼社交,只有我知道爭吵好後又重歸於好有多噁心。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原創插畫,轉載請授權

我國的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說:教育孩子和尊重孩子是天平的兩段,你可以讓天平一時的失衡,但是你要懂得如何保持那個穩定點。

經常捱打的孩子VS沒有捱過打的孩子

糖媽小的時候,班級裡有一個女生,無論做什麼時候都是慢條斯理的,她長得沒有多麼的傾國傾城,但是卻總會給人一種自然和舒服的感覺。

和她認識這麼多年,幾乎沒有聽見過她大聲的講一句話。據我所知,她們一家無論處理任何事情都會不慌不忙的,當我這個同學犯了錯誤,她的家長也不會過分的苛責她,她從小長大也沒有捱過打。

像我一開始提起的那個“慘遭父母雙打”的小學男同學,我們高中畢業他報了海南的一所學校,不為了求學,就為了能夠離家遠一點。據他自己說:這麼多年,他好像就沒有獲得過自己爸媽的鼓勵,一直都是在罵聲和“捱揍”中長大的。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原創插畫,轉載請授權

當然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有意外的,我婆婆和我說,糖爸小的時候因為調皮也沒少捱揍。但是當我認識糖爸的時候,我發現他是一個內心十分強大的人,在我寫這篇文章前我曾問糖爸:“你有埋怨過爸媽在你小時候對你的教育式暴力嗎?”

糖爸說我不埋怨,因為就是我做錯了,可能她們的方式是不正確的,但是從本質上講都是希望我能更好。

打孩子的,你真的“打對了嗎?”

很多父母在氣頭上,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她們往往是上一秒動手,下一秒後悔。上一秒打的孩子哭,下一秒心疼的家長流眼淚。其實這樣的打孩子方式就是完全不正確的。

家長打孩子應該考慮以下幾種因素

1)孩子的性格是否“耐打”

對於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來說,對她們採用“伸手打”的教育,往往會對他們造成心理陰影。

2)家長打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

有些暴脾氣的家長,對於自己娃的要求必須是“百分之百”,當家中孩子犯了一點錯,就會採用暴力的方式進行教育孩子。

3)打完孩子後,有沒有進行“彌補”

如果家長沒有剋制住自己的情緒還是打了孩子,那麼在“打後”,家長要學會“彌補”,通過安撫孩子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對他們的愛並沒有發生改變,可能打人並不對,但是這樣做是為了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在為孩子的心理教育負責。

"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糖媽在小的時候就經常聽見家中的親戚說:“小樹不修不直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必須得讓孩子規規矩矩的。”在糖媽這一代,很多父母都是秉持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我記得我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級一名男同學因為沒有完成家庭作業,被班主任請來了家長,孩子的媽媽二話不說就在班級門口的迴廊裡打了他一節課,真的是打了一節課,據我這位同學說,他晚上回家後又被他爸爸給猛揍了一頓。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原創插畫,轉載請授權

孩子就要“打著”教育,小樹不修不直溜

現如今,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娃,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也頭痛,當孩子犯了錯家長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是言辭說教還是打呢?就這一話題,前幾日也曾在網上引起了一陣熱議,贊成父母打孩子和不贊成父母打孩子的各執一詞。

網友1:現在孩子們就是被家長慣的,心裡一點挫折都受不了,遇見點難事和挫折就想跳樓想輕生。當家長的就應該從小給孩子一點挫折教育,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管教,必要的時候可以打,但是不能一犯錯就打。


網友2:我表哥,從小就被我姨她們寵著長大的,在我們小的時候,無論什麼事情我們必須得著他,他呢從小到大一直都沒有吃過什麼哭,也不知道珍惜現在的生活。現在我們都畢業了出來工作,他因為工作受挫,乾脆躺在家裡啃老。連我媽都說,我表哥就是我姨慣得,從小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

專家:教育孩子和尊重孩子是天平的兩端

隨著科學育兒的觀念普及,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在孩子年幼時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僅不能讓教育起到效果還容易讓孩子心生叛逆、讓孩子變得缺失安全感。

美國教育心理學專家丹尼爾·格爾奧就曾在《關於孩子情商研究報告》中提出,一個從小就受到父母打罵的孩子,這個孩子長大後的情商不會很高,並且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較於同齡人來說比較脆弱。

網友3:我有一次我將橡皮切成了一小塊,扔著玩。被我爸媽發現了之後,兩個人一起打我,當時我特別委屈我就想離家出走,不想看見他們倆了。當我走出小區門的時候,我就想著我出去我得花錢,但是當時我並沒有錢,沒有辦法,我只能在我家小區裡頭晃悠。

後來我用了半天克服了我自己的自尊心,主動回了家。因為知道我需要我爸媽來養我。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會和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起衝突,很多人和我相處過後都說我情商比較高,只有我知道我多麼畏懼社交,只有我知道爭吵好後又重歸於好有多噁心。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原創插畫,轉載請授權

我國的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說:教育孩子和尊重孩子是天平的兩段,你可以讓天平一時的失衡,但是你要懂得如何保持那個穩定點。

經常捱打的孩子VS沒有捱過打的孩子

糖媽小的時候,班級裡有一個女生,無論做什麼時候都是慢條斯理的,她長得沒有多麼的傾國傾城,但是卻總會給人一種自然和舒服的感覺。

和她認識這麼多年,幾乎沒有聽見過她大聲的講一句話。據我所知,她們一家無論處理任何事情都會不慌不忙的,當我這個同學犯了錯誤,她的家長也不會過分的苛責她,她從小長大也沒有捱過打。

像我一開始提起的那個“慘遭父母雙打”的小學男同學,我們高中畢業他報了海南的一所學校,不為了求學,就為了能夠離家遠一點。據他自己說:這麼多年,他好像就沒有獲得過自己爸媽的鼓勵,一直都是在罵聲和“捱揍”中長大的。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原創插畫,轉載請授權

當然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有意外的,我婆婆和我說,糖爸小的時候因為調皮也沒少捱揍。但是當我認識糖爸的時候,我發現他是一個內心十分強大的人,在我寫這篇文章前我曾問糖爸:“你有埋怨過爸媽在你小時候對你的教育式暴力嗎?”

糖爸說我不埋怨,因為就是我做錯了,可能她們的方式是不正確的,但是從本質上講都是希望我能更好。

打孩子的,你真的“打對了嗎?”

很多父母在氣頭上,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她們往往是上一秒動手,下一秒後悔。上一秒打的孩子哭,下一秒心疼的家長流眼淚。其實這樣的打孩子方式就是完全不正確的。

家長打孩子應該考慮以下幾種因素

1)孩子的性格是否“耐打”

對於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來說,對她們採用“伸手打”的教育,往往會對他們造成心理陰影。

2)家長打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

有些暴脾氣的家長,對於自己娃的要求必須是“百分之百”,當家中孩子犯了一點錯,就會採用暴力的方式進行教育孩子。

3)打完孩子後,有沒有進行“彌補”

如果家長沒有剋制住自己的情緒還是打了孩子,那麼在“打後”,家長要學會“彌補”,通過安撫孩子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對他們的愛並沒有發生改變,可能打人並不對,但是這樣做是為了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在為孩子的心理教育負責。

常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有何不同,性格的差異,和想象的不一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