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最麻煩的肛門期|瞭解幼兒心理髮展特點才能順利好教養孩子

1歲左右,寶寶逐漸開始學會走路,隨之他能夠探索的環境進一步擴展,從此以後這個一直依賴養育者的寶寶開始逐漸脫離這種依賴關係,並漸漸發展出更高級的情緒、更全面的心理基礎以及形成自己特有的性格。從嬰兒期完全被動接受養育者照顧到孩子發展自主自立的階段,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成長階段,但對父母來說卻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不受約束地亂跑亂蹦、推搡其他孩子、不好好吃飯、不按時睡覺等等行為,不時地困擾著初為父母的寶爸寶媽。幼兒期的寶寶到底該如何養育?且看專家怎麼說!

身為醫學博士、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精神科醫生和家庭治療師、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辦公室主任林紅老師在《父母與子女的心理輔導:呵護孩子心靈成長》一書中對各階段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常見問題及父母的應對方法進行了分析,其中2~3歲的幼兒部分的內容值得寶爸寶媽們學習借鑑。

2~3歲,最麻煩的肛門期|瞭解幼兒心理髮展特點才能順利好教養孩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將幼兒期也叫做肛門期,這一時期幼兒將經歷四個重要的敏感期,要知道,好好利用敏感期可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關鍵!

四個關鍵敏感期

1.自我認知敏感期

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完善及大動作、精細動作的不斷髮展,以及外在環境的不斷刺激,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逐漸開始能區分出自己與他人,大概開始判斷出哪些是自己喜歡的或者不喜歡的,哪些是自己想要的或不想要的,並極力想要追求自我控制和獨立,因此寶寶會出現一些“鬧獨立”的事件發生,我們也把這個時期看作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再加上這一階段的兒童初步開始掌握語言的運用,這一時期的孩子非常喜歡說“不!”你要喂他吃飯,他偏要自己吃;你要給他穿一件衣服他非要穿另外一件;你要給他洗澡,他偏說“不要”。這一時期孩子熟練地使用自己的否決權,完全成為了一個喜歡反抗的個體。

其實幼兒做出這些令寶爸寶媽頭疼的反抗行為並不是故意與父母作對,只是通過這些行為來表達自己,以達到對“自我”的操作與練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肛門期發生叛逆行為、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幼兒更加容易長成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所以父母應該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反抗行為感到高興,並在允許的條件下滿足幼兒的要求,不要過分要求幼兒的行為將孩子塑造成什麼都聽從父母的“好孩子”,以免養成趨炎附勢、優柔寡斷的性格。

2.語言敏感期

2~3歲的幼兒開始進入語言表達階段,我們說孩子進入到了語言敏感期,這一時期的孩子非常喜歡學說話,學習起來特別容易,而且語言表達能力在這一時期會發生質的變化。為了充分發掘孩子的語言天賦,這一時期養育者應該有意識地對不同階段孩子採用適當的說話方式,有意培養說話語境,切不可認為孩子聽不懂就不說或少說。

如果你細心觀察,會發現有一個階段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能通過手勢表達自己的意願,這時候養育者應該不厭其煩地對孩子說出他的目的。比如想要拿餅乾,我們可以幫忙拿到孩子面前並對孩子說:“這個叫餅乾。你說,我想要餅乾。”漸漸地,孩子的手勢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詞彙,比如“爸爸”、“媽媽”、“汽車”、“狗狗”等,這一時期孩子的探索慾望進一步增加,父母應該多帶孩子出去,多創設一些色彩豐富、新鮮事物多的環境,對孩子比較注意的因素也要不厭其煩地說,比如孩子看到狗狗,父母可以說:“這是小狗,汪汪叫的小狗。”還可以開始給孩子看繪本,通過繪本故事啟發孩子的想象力、擴充孩子的詞彙量。這裡說句題外話,繪本閱讀其實也是一件非常講究的,正確的閱讀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孩子的想象力,豐富孩子的詞彙量,也是幫助孩子養成讀書習慣的重要開端。

在語言的敏感期中,可能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口吃。二三歲的孩子,由於不能將詞語連貫地說出來,導致孩子不能流暢地表達,外在便表現為口吃的情況,這屬於發育性口吃,家長不用驚慌,隨著年齡的增長、口語運用的熟練,這種情況會自然消失。但是如果家長過分注意這一情況,經常進行糾正甚至指責、懲罰,會導致孩子對說話產生畏懼、緊張感,可能會使口吃的情況更加嚴重。

2~3歲,最麻煩的肛門期|瞭解幼兒心理髮展特點才能順利好教養孩子

3.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表現在幼兒做事情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儀式,而且錯了一定要重新來過。比如喝水時一定要自己擰蓋子、自己喝水然後自己蓋蓋子,如果身邊的大人幫忙擰蓋子了則會表現出不開心甚至哭鬧,必須把蓋子放到最初的狀態,由他自己重新來過方才罷休。如果家長對幼兒秩序敏感期沒有一定的認識,一定會被這一類似強迫症的行為“逼瘋”。

說是敏感期,自然是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有任務需要完成的階段。秩序敏感期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獲得對環境和身體的控制,以此獲得安全感。並且這一時期持續的時間不長,只要沒有影響到實際生活,家長大可不必與孩子較真,由他的意志去做就可以,隨著年紀的增長,這一行為模式會在不知不覺間消失。

4.人際關係敏感期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兒期是人際關係形成的初始階段。1歲之前的嬰兒期,對人際關係產生影響的主要就是養育人,確切地說是養育人的嘮叨和照顧。一歲之後,隨著孩子步伐的平穩、探索邊界的擴大,他的交際圈子也會逐漸擴大。儘管2歲左右的幼兒合作意識還比較弱,你會發現一堆孩子即使圍坐一起也是各玩各的,但這種圍坐一起的氛圍對孩子有著不一樣的意義。三歲左右,孩子開始出現合作意識,在與同齡人玩的過程中開始出現多個人一起玩的情況。

這一階段家長的主要任務就是多帶孩子出去,平時多創造與同齡人在一起的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玩,親戚朋友常來往,讓孩子感受與不同人接觸的感覺。研究表明,多與其他人接觸,而不僅活動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幼兒,長大後更加容易處理人際關係,不懼怕與陌生人接觸,同時這種生活方式也更有利於舒解幼兒的分離焦慮情緒。

2~3歲,最麻煩的肛門期|瞭解幼兒心理髮展特點才能順利好教養孩子

肛門期(幼兒期)幼兒的主要任務

處在肛門期的幼兒是在人生的開端,待學習的能力有很多,筆者認為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個:

1.情緒認知與處理

隨著幼兒的生長,幼兒情緒也從原始的喜、怒、哀、樂基本情緒分化出更高級的情緒,比如煩惱、羞愧、嫉妒、恐懼等,這些情緒也屬於自我意識情緒探索階段,所以出現高級情緒的時候孩子可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更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表達。比如,孩子可能因為自己搭積木沒有別人搭的好,於是產生嫉妒情緒,將別人的積木推到,或者在不高興的時候推搡站在眼前的小朋友等行為都是錯誤的發洩情緒的方式。

為了幫助孩子未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該在這一階段幫助孩子認識內在的情緒,並教會孩子該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家長做一個好榜樣一定是第一位的,另外,在孩子產生情緒的時候,身邊的家長要與孩子共情,用你的話語表達出孩子的情緒。同時,引導孩子正確地看待自己所處的情況,比如雖然現在積木搭得效果沒有別人的好,但是你搭得過程非常認真,並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比如在推搡小朋友或者打爸爸媽媽時,要告訴孩子如果你覺得非常氣憤,可以跺腳讓媽媽知道等。

2.如廁訓練

隨著幼兒括約肌的成熟,孩子逐漸具備控制自己大小便的能力,這標誌著可以開始進行如廁訓練。訓練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掌握好方法,不能嚴格要求甚至通過訓斥打罵的方式進行訓練,根據林紅老師在書中闡述的,過分嚴格的訓練將導致孩子出現兩種極端性格,一個是過分清潔、有序、服從等肛門期人格,另外一個就是不潔、固執、缺乏信賴感的反抗性格。

那麼我們到底怎麼去訓練幼兒如廁呢?其實很簡單。

首先家長要觀察孩子如廁的規律,比如如廁前的表情、大概的如廁時間等,在要如廁前幫助孩子脫掉褲子,讓他坐在便盆上做好準備,並教給孩子說:“尿尿尿/拉臭臭。”在每天的起床後或者睡覺前都讓孩子在便盆上坐一會,如果順利便出來一定要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如果孩子不想坐也不要勉強,可以採取短時間、多次坐便盆的方式,萬不可讓孩子長時間無聊地坐在便盆上,更不能在孩子沒有順利排便時訓斥孩子,以免造成排便時的緊張感。

2~3歲,最麻煩的肛門期|瞭解幼兒心理髮展特點才能順利好教養孩子

3.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良好的睡眠習慣不但能讓孩子更加順利地適應幼兒園生活,更能緩解家長的疲憊和焦慮。養成良好習慣時,首先家長在睡前15分鐘提醒孩子馬上就要到睡覺的時間,讓孩子做好上床睡覺的心理準備。然後注意,睡前儘量不進行刺激性或令人興奮的遊戲,應該聽一些比較舒緩的音樂或故事,這樣更加有益於幼兒進入睡眠狀態。最後,如果幼兒在睡覺途中因害怕、尿床等情況醒來,身旁的大人應該輕聲安撫,不可與孩子爭論或訓斥孩子。當然,如果孩子按時睡覺,家長給予一定的精神獎勵則更加有利於孩子養成習慣。

4.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好好吃飯的習慣對孩子也十分重要。在培養飲食習慣時,首先我們要讓孩子喜歡上吃飯。幼兒最喜歡的就是“自己能行”的感覺,我們不妨在吃飯時給孩子安排一個任務,比如分筷子和收筷子,另外,可以在餐桌上給孩子放置專屬他的椅子,也能促進孩子坐在餐桌吃飯的行為。然後,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食量,不可盛得過多,給孩子造成壓力反而不好好吃飯了。應該盛適量的飯,如果不夠還給孩子留有添加的餘地。另外,餐桌上大人的行為也要注意,孩子會模仿大人吃飯的行為,要做好模範。

2~3歲,最麻煩的肛門期|瞭解幼兒心理髮展特點才能順利好教養孩子

5.分離焦慮的處理

分離焦慮是上幼兒園時或依賴關係較深的養育者離開時最讓人為難的情況。但是家長要知道,減輕分離焦慮並不是幾天的訓練就能減少的,而是要依傍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因為孩子在看不見某個人的時候會覺得這個人不存在了,或者拋棄自己了,如果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是無法面對這種被拋棄的感受的。

想要幫助孩子減少分離焦慮,首先養育者注意利用平時的短暫分離刻意訓練孩子,比如告訴孩子,一分鐘以後就會回來,然後一分鐘一定要出現在孩子面前,逐漸讓孩子知道媽媽出去後還會回來,並不是拋棄自己,使孩子在面對分離時對迴歸產生期待。第二,在分離前不要過分渲染分離情緒。幼兒對大人情緒的敏感程度超乎大家想象,所以當他感受到大人們由於害怕孩子因為分離引發的哭鬧情況而產生的緊張感時,他自己也會感覺緊張,當分別來臨時,自然而然就會哭起來了。第三,如果是提前就知道的分離,儘量安排在孩子情緒比較輕鬆的情況。萬不可趁著孩子睡著悄悄走。同時,比較親密的依賴者不要一起長時間離開孩子。總之,要注意給孩子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

父母應該這樣做

1.“退行”,與子女一起成長

我們倡導父母與子女相處要保持平等,想要剛剛來到世界不久的幼兒達到成人的程度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雙方保持平等,只能是成人“退行”到幼兒階段,與孩子共同成長。也就是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善於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如此在與孩子發生爭執時就更容易理解孩子的行為和想法。

2~3歲,最麻煩的肛門期|瞭解幼兒心理髮展特點才能順利好教養孩子

2.不參與子女之間的紛爭

隨著生育政策的放寬,二孩家庭越來越多,多子女家庭自然會產生很多爭執和矛盾,父母在面對這些紛爭時應該採用的態度就是——旁觀者。兩個孩子在產生紛爭時,外人看來可能會覺得是一個“欺負”了另一個,但是如果父母挺身而出保護被“欺負”的那個,這種行為往往會造成手足相爭的情況加劇。所以,此時父母的身份是“主持人”為宜,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之間產生的是小矛盾,孩子自己解決即可;如果雙方情緒比較激動,不能妥善解決問題時,父母可暫時將孩子分開,待情緒穩定後再協調孩子們自行解決即可。

3.夫妻雙方合作,協同一致教育孩子

處於肛門期的孩子因為好動使得這一時期的孩子看管起來比較麻煩,同時相對於處於被動養育的嬰兒期的嬰孩來說,還要進行主動的管教工作,面對聽不懂太多道理的幼兒,父母的教養工作確實非常難。但面對比較複雜的教育需求,就更加需要夫妻雙方齊心協力教育孩子,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分歧,要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商討一個可行的辦法,並堅持執行。切不可為了教育孩子傷害了夫妻情感,要知道溫馨的家庭分為,才是教育好孩子的基礎。

教育孩子本就是一項最複雜的工作,即使是專業的心理研究也無法瞭解清楚所有的心理祕密,想要教育好孩子,教育者要多學一些不同階段孩子心理,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瞭解當下孩子的心理情況,並針對對應的心理情況採用適當的方式方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