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

1

“媽媽,我也想踩水!”

“不行,太髒了!”

我面前這對母女,已經拉扯了快十分鐘了。原因就是,女兒想踩水媽媽不讓,而導火索就是我和女兒豌豆。

那天,我帶著女兒在外面玩,下過雨的地上有一攤水。豌豆看見了二話不說上去就踩,頓時水花四濺,應該是泥水四濺,為了不殃及池魚,我趕緊躲到一邊。

正巧迎面走來一對母女,小女孩看豌豆玩得正嗨,也想上來踩一腳,被媽媽一把拉住,“我們看看就好了,太髒了。”

"

1

“媽媽,我也想踩水!”

“不行,太髒了!”

我面前這對母女,已經拉扯了快十分鐘了。原因就是,女兒想踩水媽媽不讓,而導火索就是我和女兒豌豆。

那天,我帶著女兒在外面玩,下過雨的地上有一攤水。豌豆看見了二話不說上去就踩,頓時水花四濺,應該是泥水四濺,為了不殃及池魚,我趕緊躲到一邊。

正巧迎面走來一對母女,小女孩看豌豆玩得正嗨,也想上來踩一腳,被媽媽一把拉住,“我們看看就好了,太髒了。”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我一看,還真是,白裙子白褲子白鞋一身白。小女孩可不管這麼多,使勁往前衝,媽媽也用力往回拉,幾個回合下來小女孩開始帶著哭腔央求“媽媽,我想玩一下”。媽媽的立場也很堅定,為了維護女兒的潔白形象,生拉硬拽著將孩子抱走了。

看著漸行漸遠的母女倆,再看看已經拿起大樹葉在拍水的女兒,我不由得心疼起那個小女孩。

媽媽怕女兒弄髒衣服無可厚非,但卻忽略了更為重要的一點:孩子的意願。

相對於弄髒衣服,孩子的想法和情緒才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

畢竟我們養的是孩子,不是衣服。

2

髒,是童年該有的顏色

大人不讓孩子踩水,除了怕髒之外,還有主觀的想法:我們不覺得踩水是一件多好玩的事情。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投射”,就是我們會把自身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面對一攤髒兮兮的水,大人一定儘量繞行,但在孩子眼裡,它是有趣的,是可以玩的。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擺正心態,不要將自身的感受投射給孩子,孩子和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

1

“媽媽,我也想踩水!”

“不行,太髒了!”

我面前這對母女,已經拉扯了快十分鐘了。原因就是,女兒想踩水媽媽不讓,而導火索就是我和女兒豌豆。

那天,我帶著女兒在外面玩,下過雨的地上有一攤水。豌豆看見了二話不說上去就踩,頓時水花四濺,應該是泥水四濺,為了不殃及池魚,我趕緊躲到一邊。

正巧迎面走來一對母女,小女孩看豌豆玩得正嗨,也想上來踩一腳,被媽媽一把拉住,“我們看看就好了,太髒了。”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我一看,還真是,白裙子白褲子白鞋一身白。小女孩可不管這麼多,使勁往前衝,媽媽也用力往回拉,幾個回合下來小女孩開始帶著哭腔央求“媽媽,我想玩一下”。媽媽的立場也很堅定,為了維護女兒的潔白形象,生拉硬拽著將孩子抱走了。

看著漸行漸遠的母女倆,再看看已經拿起大樹葉在拍水的女兒,我不由得心疼起那個小女孩。

媽媽怕女兒弄髒衣服無可厚非,但卻忽略了更為重要的一點:孩子的意願。

相對於弄髒衣服,孩子的想法和情緒才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

畢竟我們養的是孩子,不是衣服。

2

髒,是童年該有的顏色

大人不讓孩子踩水,除了怕髒之外,還有主觀的想法:我們不覺得踩水是一件多好玩的事情。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投射”,就是我們會把自身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面對一攤髒兮兮的水,大人一定儘量繞行,但在孩子眼裡,它是有趣的,是可以玩的。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擺正心態,不要將自身的感受投射給孩子,孩子和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斷地下結論,這樣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擁有自由探索的權力,允許孩子成為“髒小孩”

海姆吉諾特博士說“孩子不應該為了保持衣服整潔而擔憂。相對於外表的整潔,孩子跑、跳或者打球的自由才應該優先考慮。”

我們要接受一個現實:孩子的衣服不會像大人一樣,長時間保持乾淨。與其注重孩子的衣服,我們更要看到孩子的精神是否健康快樂。

就像電影《海蒂》中,小女孩海蒂喜歡在阿爾卑斯山上放羊、奔跑、在草地上打滾。即使讓她住進華麗的房子,穿最漂亮的衣服,變成一個舉止得體的小公主,她還是渴望回到以前的生活,甚至得了“夢遊症”。

孩子通過玩耍來認識世界,“髒”是童年該有的色彩。

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一個在不自由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很多心理需求與身體需求是無法得到滿足的。而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發展。”

拒絕孩子時要接納孩子情緒

當然,我們不能時刻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面對確實需要拒絕孩子的情況,千萬不要採用簡單粗暴的手段。

就像那位不讓女兒踩水的媽媽,除了一直喊“髒”,絲毫沒有對孩子的情緒進行疏導,而是採用了最不費心的方式,直接拖走。

孩子被拒絕時,一定會有情緒,輕則可憐兮兮,重則撒潑耍賴。

在網上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孩子躺在地上哭了一個多小時,媽媽就在旁邊一動不動地盯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孩子哭累了,跟著媽媽走了。

"

1

“媽媽,我也想踩水!”

“不行,太髒了!”

我面前這對母女,已經拉扯了快十分鐘了。原因就是,女兒想踩水媽媽不讓,而導火索就是我和女兒豌豆。

那天,我帶著女兒在外面玩,下過雨的地上有一攤水。豌豆看見了二話不說上去就踩,頓時水花四濺,應該是泥水四濺,為了不殃及池魚,我趕緊躲到一邊。

正巧迎面走來一對母女,小女孩看豌豆玩得正嗨,也想上來踩一腳,被媽媽一把拉住,“我們看看就好了,太髒了。”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我一看,還真是,白裙子白褲子白鞋一身白。小女孩可不管這麼多,使勁往前衝,媽媽也用力往回拉,幾個回合下來小女孩開始帶著哭腔央求“媽媽,我想玩一下”。媽媽的立場也很堅定,為了維護女兒的潔白形象,生拉硬拽著將孩子抱走了。

看著漸行漸遠的母女倆,再看看已經拿起大樹葉在拍水的女兒,我不由得心疼起那個小女孩。

媽媽怕女兒弄髒衣服無可厚非,但卻忽略了更為重要的一點:孩子的意願。

相對於弄髒衣服,孩子的想法和情緒才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

畢竟我們養的是孩子,不是衣服。

2

髒,是童年該有的顏色

大人不讓孩子踩水,除了怕髒之外,還有主觀的想法:我們不覺得踩水是一件多好玩的事情。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投射”,就是我們會把自身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面對一攤髒兮兮的水,大人一定儘量繞行,但在孩子眼裡,它是有趣的,是可以玩的。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擺正心態,不要將自身的感受投射給孩子,孩子和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斷地下結論,這樣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擁有自由探索的權力,允許孩子成為“髒小孩”

海姆吉諾特博士說“孩子不應該為了保持衣服整潔而擔憂。相對於外表的整潔,孩子跑、跳或者打球的自由才應該優先考慮。”

我們要接受一個現實:孩子的衣服不會像大人一樣,長時間保持乾淨。與其注重孩子的衣服,我們更要看到孩子的精神是否健康快樂。

就像電影《海蒂》中,小女孩海蒂喜歡在阿爾卑斯山上放羊、奔跑、在草地上打滾。即使讓她住進華麗的房子,穿最漂亮的衣服,變成一個舉止得體的小公主,她還是渴望回到以前的生活,甚至得了“夢遊症”。

孩子通過玩耍來認識世界,“髒”是童年該有的色彩。

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一個在不自由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很多心理需求與身體需求是無法得到滿足的。而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發展。”

拒絕孩子時要接納孩子情緒

當然,我們不能時刻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面對確實需要拒絕孩子的情況,千萬不要採用簡單粗暴的手段。

就像那位不讓女兒踩水的媽媽,除了一直喊“髒”,絲毫沒有對孩子的情緒進行疏導,而是採用了最不費心的方式,直接拖走。

孩子被拒絕時,一定會有情緒,輕則可憐兮兮,重則撒潑耍賴。

在網上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孩子躺在地上哭了一個多小時,媽媽就在旁邊一動不動地盯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孩子哭累了,跟著媽媽走了。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這種冷暴力的態度,不是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因為此時家長也是有氣的,心裡想的是:你哭吧!看誰厲害!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無迴應即絕境。冷暴力絲毫不遜色於斥責和辱罵。

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強行拖走或者不理不睬都是對孩子的不尊重。面對孩子,我們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嘉年華》導演文晏說“那些真正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對待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都成長得非常好。如果我們不去禍害他們,這些孩子都是有希望的。”

"

1

“媽媽,我也想踩水!”

“不行,太髒了!”

我面前這對母女,已經拉扯了快十分鐘了。原因就是,女兒想踩水媽媽不讓,而導火索就是我和女兒豌豆。

那天,我帶著女兒在外面玩,下過雨的地上有一攤水。豌豆看見了二話不說上去就踩,頓時水花四濺,應該是泥水四濺,為了不殃及池魚,我趕緊躲到一邊。

正巧迎面走來一對母女,小女孩看豌豆玩得正嗨,也想上來踩一腳,被媽媽一把拉住,“我們看看就好了,太髒了。”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我一看,還真是,白裙子白褲子白鞋一身白。小女孩可不管這麼多,使勁往前衝,媽媽也用力往回拉,幾個回合下來小女孩開始帶著哭腔央求“媽媽,我想玩一下”。媽媽的立場也很堅定,為了維護女兒的潔白形象,生拉硬拽著將孩子抱走了。

看著漸行漸遠的母女倆,再看看已經拿起大樹葉在拍水的女兒,我不由得心疼起那個小女孩。

媽媽怕女兒弄髒衣服無可厚非,但卻忽略了更為重要的一點:孩子的意願。

相對於弄髒衣服,孩子的想法和情緒才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

畢竟我們養的是孩子,不是衣服。

2

髒,是童年該有的顏色

大人不讓孩子踩水,除了怕髒之外,還有主觀的想法:我們不覺得踩水是一件多好玩的事情。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投射”,就是我們會把自身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面對一攤髒兮兮的水,大人一定儘量繞行,但在孩子眼裡,它是有趣的,是可以玩的。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擺正心態,不要將自身的感受投射給孩子,孩子和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斷地下結論,這樣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擁有自由探索的權力,允許孩子成為“髒小孩”

海姆吉諾特博士說“孩子不應該為了保持衣服整潔而擔憂。相對於外表的整潔,孩子跑、跳或者打球的自由才應該優先考慮。”

我們要接受一個現實:孩子的衣服不會像大人一樣,長時間保持乾淨。與其注重孩子的衣服,我們更要看到孩子的精神是否健康快樂。

就像電影《海蒂》中,小女孩海蒂喜歡在阿爾卑斯山上放羊、奔跑、在草地上打滾。即使讓她住進華麗的房子,穿最漂亮的衣服,變成一個舉止得體的小公主,她還是渴望回到以前的生活,甚至得了“夢遊症”。

孩子通過玩耍來認識世界,“髒”是童年該有的色彩。

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一個在不自由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很多心理需求與身體需求是無法得到滿足的。而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發展。”

拒絕孩子時要接納孩子情緒

當然,我們不能時刻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面對確實需要拒絕孩子的情況,千萬不要採用簡單粗暴的手段。

就像那位不讓女兒踩水的媽媽,除了一直喊“髒”,絲毫沒有對孩子的情緒進行疏導,而是採用了最不費心的方式,直接拖走。

孩子被拒絕時,一定會有情緒,輕則可憐兮兮,重則撒潑耍賴。

在網上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孩子躺在地上哭了一個多小時,媽媽就在旁邊一動不動地盯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孩子哭累了,跟著媽媽走了。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這種冷暴力的態度,不是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因為此時家長也是有氣的,心裡想的是:你哭吧!看誰厲害!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無迴應即絕境。冷暴力絲毫不遜色於斥責和辱罵。

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強行拖走或者不理不睬都是對孩子的不尊重。面對孩子,我們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嘉年華》導演文晏說“那些真正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對待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都成長得非常好。如果我們不去禍害他們,這些孩子都是有希望的。”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霍思燕和嗯哼在一次做節目時,嗯哼想喝可樂,霍思燕不讓。嗯哼大聲喊“那你把那瓶都喝完吧,我就不喝了!”霍思燕第一時間關注到了孩子的情緒“你生氣了,你發脾氣了,我們不生氣了好不好?”

拒絕孩子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拒絕孩子後,從容接納孩子的小情緒,也讓孩子學會接納和控制自己情緒。

放手讓孩子做喜歡的事情

我們總是有很多理由拒絕孩子想做的事:

不許踩水,衣服會髒;

不要碰杯子,會打破;

不要穿這件衣服,外面冷……

無數個“不要”“不行”的背後,帶給孩子無限的焦慮甚至遺憾。

記得《少年說》裡,有一個男孩,對打籃球情有獨鍾。媽媽想盡各種辦法阻止兒子的愛好,理由是怕影響兒子學習。

郭碧婷也在節目中說過,自己小時候喜歡踢足球,遭到爸爸堅決反對。理由是“女孩子長得漂漂亮亮的,不能去踢球。”這件事也成為了郭碧婷的遺憾。

孩子小的時候,什麼都想做都要嘗試,對一切事物感興趣。長大後,反而發現沒有喜歡做的事,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很多時候,這源於父母對孩子“喜歡”的一再打壓,孩子的喜不喜歡不重要,家長覺得有用才算數

"

1

“媽媽,我也想踩水!”

“不行,太髒了!”

我面前這對母女,已經拉扯了快十分鐘了。原因就是,女兒想踩水媽媽不讓,而導火索就是我和女兒豌豆。

那天,我帶著女兒在外面玩,下過雨的地上有一攤水。豌豆看見了二話不說上去就踩,頓時水花四濺,應該是泥水四濺,為了不殃及池魚,我趕緊躲到一邊。

正巧迎面走來一對母女,小女孩看豌豆玩得正嗨,也想上來踩一腳,被媽媽一把拉住,“我們看看就好了,太髒了。”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我一看,還真是,白裙子白褲子白鞋一身白。小女孩可不管這麼多,使勁往前衝,媽媽也用力往回拉,幾個回合下來小女孩開始帶著哭腔央求“媽媽,我想玩一下”。媽媽的立場也很堅定,為了維護女兒的潔白形象,生拉硬拽著將孩子抱走了。

看著漸行漸遠的母女倆,再看看已經拿起大樹葉在拍水的女兒,我不由得心疼起那個小女孩。

媽媽怕女兒弄髒衣服無可厚非,但卻忽略了更為重要的一點:孩子的意願。

相對於弄髒衣服,孩子的想法和情緒才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

畢竟我們養的是孩子,不是衣服。

2

髒,是童年該有的顏色

大人不讓孩子踩水,除了怕髒之外,還有主觀的想法:我們不覺得踩水是一件多好玩的事情。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投射”,就是我們會把自身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面對一攤髒兮兮的水,大人一定儘量繞行,但在孩子眼裡,它是有趣的,是可以玩的。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擺正心態,不要將自身的感受投射給孩子,孩子和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斷地下結論,這樣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擁有自由探索的權力,允許孩子成為“髒小孩”

海姆吉諾特博士說“孩子不應該為了保持衣服整潔而擔憂。相對於外表的整潔,孩子跑、跳或者打球的自由才應該優先考慮。”

我們要接受一個現實:孩子的衣服不會像大人一樣,長時間保持乾淨。與其注重孩子的衣服,我們更要看到孩子的精神是否健康快樂。

就像電影《海蒂》中,小女孩海蒂喜歡在阿爾卑斯山上放羊、奔跑、在草地上打滾。即使讓她住進華麗的房子,穿最漂亮的衣服,變成一個舉止得體的小公主,她還是渴望回到以前的生活,甚至得了“夢遊症”。

孩子通過玩耍來認識世界,“髒”是童年該有的色彩。

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一個在不自由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很多心理需求與身體需求是無法得到滿足的。而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發展。”

拒絕孩子時要接納孩子情緒

當然,我們不能時刻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面對確實需要拒絕孩子的情況,千萬不要採用簡單粗暴的手段。

就像那位不讓女兒踩水的媽媽,除了一直喊“髒”,絲毫沒有對孩子的情緒進行疏導,而是採用了最不費心的方式,直接拖走。

孩子被拒絕時,一定會有情緒,輕則可憐兮兮,重則撒潑耍賴。

在網上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孩子躺在地上哭了一個多小時,媽媽就在旁邊一動不動地盯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孩子哭累了,跟著媽媽走了。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這種冷暴力的態度,不是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因為此時家長也是有氣的,心裡想的是:你哭吧!看誰厲害!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無迴應即絕境。冷暴力絲毫不遜色於斥責和辱罵。

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強行拖走或者不理不睬都是對孩子的不尊重。面對孩子,我們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嘉年華》導演文晏說“那些真正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對待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都成長得非常好。如果我們不去禍害他們,這些孩子都是有希望的。”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霍思燕和嗯哼在一次做節目時,嗯哼想喝可樂,霍思燕不讓。嗯哼大聲喊“那你把那瓶都喝完吧,我就不喝了!”霍思燕第一時間關注到了孩子的情緒“你生氣了,你發脾氣了,我們不生氣了好不好?”

拒絕孩子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拒絕孩子後,從容接納孩子的小情緒,也讓孩子學會接納和控制自己情緒。

放手讓孩子做喜歡的事情

我們總是有很多理由拒絕孩子想做的事:

不許踩水,衣服會髒;

不要碰杯子,會打破;

不要穿這件衣服,外面冷……

無數個“不要”“不行”的背後,帶給孩子無限的焦慮甚至遺憾。

記得《少年說》裡,有一個男孩,對打籃球情有獨鍾。媽媽想盡各種辦法阻止兒子的愛好,理由是怕影響兒子學習。

郭碧婷也在節目中說過,自己小時候喜歡踢足球,遭到爸爸堅決反對。理由是“女孩子長得漂漂亮亮的,不能去踢球。”這件事也成為了郭碧婷的遺憾。

孩子小的時候,什麼都想做都要嘗試,對一切事物感興趣。長大後,反而發現沒有喜歡做的事,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很多時候,這源於父母對孩子“喜歡”的一再打壓,孩子的喜不喜歡不重要,家長覺得有用才算數

“媽媽,我也想踩水!”,媽媽的兩種不同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

北大教授徐凱文曾經說到一個概念叫“空心病”

意思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一旦工作或學習上遇到難題,就會產生活不下去的感受。

而那些擁有自己愛好和追求的孩子,又是怎樣一種狀態?

被稱為“硅谷鋼鐵俠”的埃隆·馬斯克大學畢業時窮困潦倒,於是想去創業。媽媽非但沒有阻止,反而拿出所有積蓄給孩子予以支持。之後,馬斯克想去做電動汽車,媽媽選擇支持孩子;當馬斯克又想去探索太空時,這位媽媽依然支持。

正是媽媽堅定的支持,才讓馬斯克不斷突破自己,活出了精彩人生。

3

尹建莉老師曾說過“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

育兒路上無小事,即使是踩水這件事,對孩子也具有不一樣的意義。細節決定成敗,正是這些細節匯成了孩子成長的點滴。

下一次,孩子想踩水,讓他踩,陪他一起踩,不要只看到身上的泥點,看孩子的臉,那張洋溢著快樂的笑臉。

瀟瀟媽媽,正面管教家長講師,二級心理諮詢師。家有3歲萌娃,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