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只能對他大吼?弄懂這2點,溝通才會有效果!'

"
"
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只能對他大吼?弄懂這2點,溝通才會有效果!

一、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講道理行不通只能大吼

朱玲是一個插畫師,繪畫水平挺高的,只是在家接接單子,就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

兒子8歲了,上小學一年級。白天,兒子上學老公上班,朱玲便拿出數位板和壓感筆專心畫畫。到了週末,孩子會去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待上兩天。

能夠用喜歡和擅長做的事情養活自己和家人,朱玲覺得很知足。但這種美好和知足,在上星期雙方老人回老家辦事時,便被打破了。

到了週六日,兒子只能和她待在一起。她在書房畫畫,兒子在客廳看電視,把聲音開得特別大。不一會兒,兒子又在屋裡打籃球。為了按時交稿,朱玲只能忽視他的行為。

到了午餐時間,朱玲叫了外賣:兩份黃燜雞米飯。哪知兒子直接推到地上,土豆和雞塊灑在了地板上,湯汁濺到了她的襯衫上。

她壓住心中的怒火,平靜地說:

“寶貝,不想吃的話,你可以告訴媽媽。你把他推在地上,弄得到處都是,既浪費又不衛生。”

“我不管,我就是不喜歡吃米飯。”兒子把朱玲的那一份也推到地上。

朱玲再也無法忍受兒子的行為,火氣竄到頭頂,對著兒子開吼:

“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淘氣,你不想吃可以告訴我,你直接推到地上算怎麼回事?你這個壞孩子!“

聽了朱玲的話,兒子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又哭又叫,朱玲有點束手無策。

"
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只能對他大吼?弄懂這2點,溝通才會有效果!

一、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講道理行不通只能大吼

朱玲是一個插畫師,繪畫水平挺高的,只是在家接接單子,就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

兒子8歲了,上小學一年級。白天,兒子上學老公上班,朱玲便拿出數位板和壓感筆專心畫畫。到了週末,孩子會去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待上兩天。

能夠用喜歡和擅長做的事情養活自己和家人,朱玲覺得很知足。但這種美好和知足,在上星期雙方老人回老家辦事時,便被打破了。

到了週六日,兒子只能和她待在一起。她在書房畫畫,兒子在客廳看電視,把聲音開得特別大。不一會兒,兒子又在屋裡打籃球。為了按時交稿,朱玲只能忽視他的行為。

到了午餐時間,朱玲叫了外賣:兩份黃燜雞米飯。哪知兒子直接推到地上,土豆和雞塊灑在了地板上,湯汁濺到了她的襯衫上。

她壓住心中的怒火,平靜地說:

“寶貝,不想吃的話,你可以告訴媽媽。你把他推在地上,弄得到處都是,既浪費又不衛生。”

“我不管,我就是不喜歡吃米飯。”兒子把朱玲的那一份也推到地上。

朱玲再也無法忍受兒子的行為,火氣竄到頭頂,對著兒子開吼:

“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淘氣,你不想吃可以告訴我,你直接推到地上算怎麼回事?你這個壞孩子!“

聽了朱玲的話,兒子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又哭又叫,朱玲有點束手無策。

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只能對他大吼?弄懂這2點,溝通才會有效果!

二、家長和孩子無法正常交流的原因

生活中,父母家長們都會遇到朱玲和兒子這樣的溝通場景。當孩子出現一些讓家長認為是不太好的行為時,家長就會對著孩子講道理。多數時候,講道理沒用,家長只能對孩子大吼。

那些膽小的孩子聽到父母大吼後,因為害怕,就收斂起自己的行為。但對於膽大鈍感的孩子來說,大吼大叫只能引起他們的反抗行為。

為什麼親子之間無法好好交流呢?

1.權威式父母VS自由式孩子

很多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建立專制,說一不二。家長說什麼,孩子都應該無條件遵從。否則就會對孩子實施語言暴力甚至是家庭暴力。

為何很多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呢?

  • 父母怕被孩子操控、怕孩子沒家教

在1980年代的末期,有一種育兒理念大行其道。這種並不正確的理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到今天都無法根除:

父母必須嚴厲,控制局面,嬰兒和兒童必須遵守嚴格的撫養慣例,而不採納這個建議的父母有可能培養出被寵壞、野蠻、沒有家教的孩子。如果父母聽從孩子,而不是書本,他們就沒法掌控局面,反而被孩子操控。
  • 父母在兒時無意間吸收了長輩的育兒模式

心理學博士喬尼絲.韋布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到:

“非常好的人,愛自己的孩子,一心一意為孩子著想,卻意外地、無意識地把有害的相處模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他們可能只是在重複自己兒時經歷過的模式而已。”

而小孩子的天性是追逐自由,追求快樂,他們會有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做事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出發。

當家長的權威遇上孩子渴望自由快樂的心時,衝突就會在所難免。

2.不會述情VS無法共情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遇到問題時都有述情障礙。什麼是述情障礙呢?

婚姻家庭諮詢師趙永久在《愛的五種能力》中給出解釋:

”一個人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或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但無法表達出來。“

也就是說,當父母有情緒時,並不會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我們回想一下,當我們與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和孩子講的話,是不是沒有表達自己的感受,反而在批判孩子的行為,定義孩子的品質?

當父母沒有去述情時,孩子也就無法和我們共情(共情很容易理解,也就是感同身受)。當父母批評孩子的行為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愛他,對他很挑剔。

舉個例子:豆豆在屋裡唱歌,而此時媽媽心情不太好。媽媽批評她:

”你能不能小聲一點,你煩不煩?你真討人厭。“

豆豆並不知道媽媽不開心,以她的年紀,也不會主動去考慮家長的心情。所以無緣無故被媽媽這麼批評時,她就會覺得很委屈,覺得媽媽很凶很苛刻。

3.“都是因為你”VS”都是因為我“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也習慣說:

“都是因為你。”

為何父母會有這種習慣呢?

因為在他們小時候,他們的父母也常常對他們說這句話。當父母對他們說這句話時,他們的心理便會產生”都是因為我“的想法。

P.E.T父母能效訓練中國督導安心曾說:

“由於先有‘都是因為我的’心理魔咒,那麼出於防備,你就會發動攻擊,找出‘都是因為你’的各種理由。”

父母兒時受到的責備太多,所以一遇到事情,出於自我保護,他們習慣找出對方的錯誤,撇清自己的責任,在育兒過程中也無法擺脫這種防禦機制。

父母一旦被這種想法左右,溝通就變成了一場孰對孰錯、誰好誰壞的評判會。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朱玲,她說兒子是壞孩子。因為她覺得都是兒子的錯,兒子壞,由此陷入了二元對立的模式。

"
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只能對他大吼?弄懂這2點,溝通才會有效果!

一、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講道理行不通只能大吼

朱玲是一個插畫師,繪畫水平挺高的,只是在家接接單子,就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

兒子8歲了,上小學一年級。白天,兒子上學老公上班,朱玲便拿出數位板和壓感筆專心畫畫。到了週末,孩子會去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待上兩天。

能夠用喜歡和擅長做的事情養活自己和家人,朱玲覺得很知足。但這種美好和知足,在上星期雙方老人回老家辦事時,便被打破了。

到了週六日,兒子只能和她待在一起。她在書房畫畫,兒子在客廳看電視,把聲音開得特別大。不一會兒,兒子又在屋裡打籃球。為了按時交稿,朱玲只能忽視他的行為。

到了午餐時間,朱玲叫了外賣:兩份黃燜雞米飯。哪知兒子直接推到地上,土豆和雞塊灑在了地板上,湯汁濺到了她的襯衫上。

她壓住心中的怒火,平靜地說:

“寶貝,不想吃的話,你可以告訴媽媽。你把他推在地上,弄得到處都是,既浪費又不衛生。”

“我不管,我就是不喜歡吃米飯。”兒子把朱玲的那一份也推到地上。

朱玲再也無法忍受兒子的行為,火氣竄到頭頂,對著兒子開吼:

“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淘氣,你不想吃可以告訴我,你直接推到地上算怎麼回事?你這個壞孩子!“

聽了朱玲的話,兒子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又哭又叫,朱玲有點束手無策。

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只能對他大吼?弄懂這2點,溝通才會有效果!

二、家長和孩子無法正常交流的原因

生活中,父母家長們都會遇到朱玲和兒子這樣的溝通場景。當孩子出現一些讓家長認為是不太好的行為時,家長就會對著孩子講道理。多數時候,講道理沒用,家長只能對孩子大吼。

那些膽小的孩子聽到父母大吼後,因為害怕,就收斂起自己的行為。但對於膽大鈍感的孩子來說,大吼大叫只能引起他們的反抗行為。

為什麼親子之間無法好好交流呢?

1.權威式父母VS自由式孩子

很多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建立專制,說一不二。家長說什麼,孩子都應該無條件遵從。否則就會對孩子實施語言暴力甚至是家庭暴力。

為何很多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呢?

  • 父母怕被孩子操控、怕孩子沒家教

在1980年代的末期,有一種育兒理念大行其道。這種並不正確的理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到今天都無法根除:

父母必須嚴厲,控制局面,嬰兒和兒童必須遵守嚴格的撫養慣例,而不採納這個建議的父母有可能培養出被寵壞、野蠻、沒有家教的孩子。如果父母聽從孩子,而不是書本,他們就沒法掌控局面,反而被孩子操控。
  • 父母在兒時無意間吸收了長輩的育兒模式

心理學博士喬尼絲.韋布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到:

“非常好的人,愛自己的孩子,一心一意為孩子著想,卻意外地、無意識地把有害的相處模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他們可能只是在重複自己兒時經歷過的模式而已。”

而小孩子的天性是追逐自由,追求快樂,他們會有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做事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出發。

當家長的權威遇上孩子渴望自由快樂的心時,衝突就會在所難免。

2.不會述情VS無法共情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遇到問題時都有述情障礙。什麼是述情障礙呢?

婚姻家庭諮詢師趙永久在《愛的五種能力》中給出解釋:

”一個人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或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但無法表達出來。“

也就是說,當父母有情緒時,並不會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我們回想一下,當我們與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和孩子講的話,是不是沒有表達自己的感受,反而在批判孩子的行為,定義孩子的品質?

當父母沒有去述情時,孩子也就無法和我們共情(共情很容易理解,也就是感同身受)。當父母批評孩子的行為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愛他,對他很挑剔。

舉個例子:豆豆在屋裡唱歌,而此時媽媽心情不太好。媽媽批評她:

”你能不能小聲一點,你煩不煩?你真討人厭。“

豆豆並不知道媽媽不開心,以她的年紀,也不會主動去考慮家長的心情。所以無緣無故被媽媽這麼批評時,她就會覺得很委屈,覺得媽媽很凶很苛刻。

3.“都是因為你”VS”都是因為我“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也習慣說:

“都是因為你。”

為何父母會有這種習慣呢?

因為在他們小時候,他們的父母也常常對他們說這句話。當父母對他們說這句話時,他們的心理便會產生”都是因為我“的想法。

P.E.T父母能效訓練中國督導安心曾說:

“由於先有‘都是因為我的’心理魔咒,那麼出於防備,你就會發動攻擊,找出‘都是因為你’的各種理由。”

父母兒時受到的責備太多,所以一遇到事情,出於自我保護,他們習慣找出對方的錯誤,撇清自己的責任,在育兒過程中也無法擺脫這種防禦機制。

父母一旦被這種想法左右,溝通就變成了一場孰對孰錯、誰好誰壞的評判會。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朱玲,她說兒子是壞孩子。因為她覺得都是兒子的錯,兒子壞,由此陷入了二元對立的模式。

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只能對他大吼?弄懂這2點,溝通才會有效果!

三、親子之間應該如何正確溝通?

P.E.T中國督導安心在《遠遠的背後帶領》一書中作出了不少解答。現在我來為大家分享溝通的本質、溝通的關鍵點、溝通的實操方法。

1.溝通的本質是什麼呢?

安心說:

“溝通本質的不在於好壞對錯,而在於溝通雙方願意坦陳自己和尊重對方,共同面對當下的真相,尋求幫助或給予幫助。”

也就是說,不要把好壞對錯,摻雜在溝通之中,這除了對雙方造成傷害,並無其他作用。尊重和坦陳,才是良好溝通的前提。

2.溝通的關鍵是什麼?

溝通的關鍵有兩點,弄懂這兩點,才能讓溝通起到良好的效果。

  • 誰處在問題區
  • 發送面質性我信息或是傾聽

什麼是處在問題區呢?

簡單來講,就是他人的行為給你帶來了困擾,或者產生了情緒。

比如朱玲和兒子,雖然兒子大吵大鬧,但有困擾有情緒的是朱玲,所以處在問題區的是朱玲,而不是兒子。

弄清楚誰處在問題區,非常重要,因為這決定了溝通方式,接下來我們會講到。

什麼是發送面質性我信息呢?

安心說:

“當他人的行為干擾了我們時,向對方描述這以行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及影響。”

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發送面質性我信息,和我們上文講的述情是一個道理。也就是,講我們的感受,而不是批評對方的行為、評價對方的過錯。

因為講我們的感受,可以讓孩子共情。批評孩子的行為,只會破壞親子關係。

3.知道了兩個關鍵點,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我們把和孩子溝通的場景,分為三種情況,根據不同的情況,給出不同的做法。

  • 孩子的行為干擾了父母

雙雙和同學在屋子裡過家家,跑來跑去,而此時此刻,爸爸正在沙發上編輯一份非常重要的郵件。

此時處在問題區的是爸爸,他需要做的就是向孩子,發送面質性我信息:

“雙雙,爸爸在處理郵件,需要稍微安靜一點的環境。你們這樣跑來跑去,爸爸沒辦法集中注意力,爸爸感覺很心煩,很難受。”

此時會遇到兩種情況。1.雙雙意識到自己確實有點吵鬧了,於是收斂行為。2.雙雙抗拒爸爸的話,產生了情緒,兩人一起進入了問題區。

此時,爸爸需要傾聽雙雙,給雙雙的情緒一個出口,然後找機會再次發送面質性我信息。

  • 孩子的行為讓父母產生情緒

雙雙的媽媽很愛乾淨,但雙雙拿著生煎包,在床上吃,一邊吃一邊跳。媽媽看到後,火冒三丈。

此時,處在問題區的是媽媽。媽媽需要向雙雙發送面質性我信息:

“雙雙,媽媽很愛乾淨,你在床上吃生煎包,會弄得到處都是湯汁,媽媽會覺得很難受。”

此時,雙雙可能會乖乖下床,問題解決。也可能會產生抗拒,也進入問題區。媽媽需要做的,仍然是傾聽雙雙,再伺機發送面質性我信息。

若孩子明確表示非在床上吃不可,那就暫時妥協,等雙方都平靜了,向孩子發送面質性我信息,給孩子劃定行為界限,明確表示不可以在床上吃東西。

  • 孩子處在問題區,把父母一同帶入了問題區

雙雙在學校和同桌吵架了,心情很不好,進入了問題區。放學回家後,媽媽見到了這種情況,認為雙雙在小題大做,不願意看見孩子的負面情緒,自己也產生了情緒,進入了問題區。

根據媽媽的情緒情況,我們給出三種方式。

第一種,媽媽有情緒,但不算太強烈。

此時,媽媽需要做的,就是先忍住自己的情緒,然後耐心傾聽孩子。傾聽的過程,不做評論,先和孩子共情,再重複孩子說的話,讓孩子自己思考。

比如:

“媽媽知道你現在很不開心,你一定是受了委屈。”

“同桌欺負你?”

“嗯”

“奧,是這樣啊。”

第二種,媽媽的情緒比較強烈。

當媽媽的情緒比較強烈時,是沒辦法耐心傾聽孩子的,此時可以先發送面質性我信息。

“雙雙,你哭聲這麼大,媽媽覺得很頭疼。”

當孩子的情緒溫度有所下降時,再換擋,耐心傾聽孩子。

第三種,媽媽的情緒超級強烈

媽媽已經火冒三丈了,實在忍不住想發火,那隻能先找個房間,冷靜一下。之後再耐心傾聽孩子。

"
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只能對他大吼?弄懂這2點,溝通才會有效果!

一、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講道理行不通只能大吼

朱玲是一個插畫師,繪畫水平挺高的,只是在家接接單子,就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

兒子8歲了,上小學一年級。白天,兒子上學老公上班,朱玲便拿出數位板和壓感筆專心畫畫。到了週末,孩子會去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待上兩天。

能夠用喜歡和擅長做的事情養活自己和家人,朱玲覺得很知足。但這種美好和知足,在上星期雙方老人回老家辦事時,便被打破了。

到了週六日,兒子只能和她待在一起。她在書房畫畫,兒子在客廳看電視,把聲音開得特別大。不一會兒,兒子又在屋裡打籃球。為了按時交稿,朱玲只能忽視他的行為。

到了午餐時間,朱玲叫了外賣:兩份黃燜雞米飯。哪知兒子直接推到地上,土豆和雞塊灑在了地板上,湯汁濺到了她的襯衫上。

她壓住心中的怒火,平靜地說:

“寶貝,不想吃的話,你可以告訴媽媽。你把他推在地上,弄得到處都是,既浪費又不衛生。”

“我不管,我就是不喜歡吃米飯。”兒子把朱玲的那一份也推到地上。

朱玲再也無法忍受兒子的行為,火氣竄到頭頂,對著兒子開吼:

“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淘氣,你不想吃可以告訴我,你直接推到地上算怎麼回事?你這個壞孩子!“

聽了朱玲的話,兒子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又哭又叫,朱玲有點束手無策。

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只能對他大吼?弄懂這2點,溝通才會有效果!

二、家長和孩子無法正常交流的原因

生活中,父母家長們都會遇到朱玲和兒子這樣的溝通場景。當孩子出現一些讓家長認為是不太好的行為時,家長就會對著孩子講道理。多數時候,講道理沒用,家長只能對孩子大吼。

那些膽小的孩子聽到父母大吼後,因為害怕,就收斂起自己的行為。但對於膽大鈍感的孩子來說,大吼大叫只能引起他們的反抗行為。

為什麼親子之間無法好好交流呢?

1.權威式父母VS自由式孩子

很多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建立專制,說一不二。家長說什麼,孩子都應該無條件遵從。否則就會對孩子實施語言暴力甚至是家庭暴力。

為何很多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呢?

  • 父母怕被孩子操控、怕孩子沒家教

在1980年代的末期,有一種育兒理念大行其道。這種並不正確的理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到今天都無法根除:

父母必須嚴厲,控制局面,嬰兒和兒童必須遵守嚴格的撫養慣例,而不採納這個建議的父母有可能培養出被寵壞、野蠻、沒有家教的孩子。如果父母聽從孩子,而不是書本,他們就沒法掌控局面,反而被孩子操控。
  • 父母在兒時無意間吸收了長輩的育兒模式

心理學博士喬尼絲.韋布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到:

“非常好的人,愛自己的孩子,一心一意為孩子著想,卻意外地、無意識地把有害的相處模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他們可能只是在重複自己兒時經歷過的模式而已。”

而小孩子的天性是追逐自由,追求快樂,他們會有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做事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出發。

當家長的權威遇上孩子渴望自由快樂的心時,衝突就會在所難免。

2.不會述情VS無法共情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遇到問題時都有述情障礙。什麼是述情障礙呢?

婚姻家庭諮詢師趙永久在《愛的五種能力》中給出解釋:

”一個人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或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但無法表達出來。“

也就是說,當父母有情緒時,並不會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我們回想一下,當我們與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和孩子講的話,是不是沒有表達自己的感受,反而在批判孩子的行為,定義孩子的品質?

當父母沒有去述情時,孩子也就無法和我們共情(共情很容易理解,也就是感同身受)。當父母批評孩子的行為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愛他,對他很挑剔。

舉個例子:豆豆在屋裡唱歌,而此時媽媽心情不太好。媽媽批評她:

”你能不能小聲一點,你煩不煩?你真討人厭。“

豆豆並不知道媽媽不開心,以她的年紀,也不會主動去考慮家長的心情。所以無緣無故被媽媽這麼批評時,她就會覺得很委屈,覺得媽媽很凶很苛刻。

3.“都是因為你”VS”都是因為我“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也習慣說:

“都是因為你。”

為何父母會有這種習慣呢?

因為在他們小時候,他們的父母也常常對他們說這句話。當父母對他們說這句話時,他們的心理便會產生”都是因為我“的想法。

P.E.T父母能效訓練中國督導安心曾說:

“由於先有‘都是因為我的’心理魔咒,那麼出於防備,你就會發動攻擊,找出‘都是因為你’的各種理由。”

父母兒時受到的責備太多,所以一遇到事情,出於自我保護,他們習慣找出對方的錯誤,撇清自己的責任,在育兒過程中也無法擺脫這種防禦機制。

父母一旦被這種想法左右,溝通就變成了一場孰對孰錯、誰好誰壞的評判會。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朱玲,她說兒子是壞孩子。因為她覺得都是兒子的錯,兒子壞,由此陷入了二元對立的模式。

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只能對他大吼?弄懂這2點,溝通才會有效果!

三、親子之間應該如何正確溝通?

P.E.T中國督導安心在《遠遠的背後帶領》一書中作出了不少解答。現在我來為大家分享溝通的本質、溝通的關鍵點、溝通的實操方法。

1.溝通的本質是什麼呢?

安心說:

“溝通本質的不在於好壞對錯,而在於溝通雙方願意坦陳自己和尊重對方,共同面對當下的真相,尋求幫助或給予幫助。”

也就是說,不要把好壞對錯,摻雜在溝通之中,這除了對雙方造成傷害,並無其他作用。尊重和坦陳,才是良好溝通的前提。

2.溝通的關鍵是什麼?

溝通的關鍵有兩點,弄懂這兩點,才能讓溝通起到良好的效果。

  • 誰處在問題區
  • 發送面質性我信息或是傾聽

什麼是處在問題區呢?

簡單來講,就是他人的行為給你帶來了困擾,或者產生了情緒。

比如朱玲和兒子,雖然兒子大吵大鬧,但有困擾有情緒的是朱玲,所以處在問題區的是朱玲,而不是兒子。

弄清楚誰處在問題區,非常重要,因為這決定了溝通方式,接下來我們會講到。

什麼是發送面質性我信息呢?

安心說:

“當他人的行為干擾了我們時,向對方描述這以行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及影響。”

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發送面質性我信息,和我們上文講的述情是一個道理。也就是,講我們的感受,而不是批評對方的行為、評價對方的過錯。

因為講我們的感受,可以讓孩子共情。批評孩子的行為,只會破壞親子關係。

3.知道了兩個關鍵點,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我們把和孩子溝通的場景,分為三種情況,根據不同的情況,給出不同的做法。

  • 孩子的行為干擾了父母

雙雙和同學在屋子裡過家家,跑來跑去,而此時此刻,爸爸正在沙發上編輯一份非常重要的郵件。

此時處在問題區的是爸爸,他需要做的就是向孩子,發送面質性我信息:

“雙雙,爸爸在處理郵件,需要稍微安靜一點的環境。你們這樣跑來跑去,爸爸沒辦法集中注意力,爸爸感覺很心煩,很難受。”

此時會遇到兩種情況。1.雙雙意識到自己確實有點吵鬧了,於是收斂行為。2.雙雙抗拒爸爸的話,產生了情緒,兩人一起進入了問題區。

此時,爸爸需要傾聽雙雙,給雙雙的情緒一個出口,然後找機會再次發送面質性我信息。

  • 孩子的行為讓父母產生情緒

雙雙的媽媽很愛乾淨,但雙雙拿著生煎包,在床上吃,一邊吃一邊跳。媽媽看到後,火冒三丈。

此時,處在問題區的是媽媽。媽媽需要向雙雙發送面質性我信息:

“雙雙,媽媽很愛乾淨,你在床上吃生煎包,會弄得到處都是湯汁,媽媽會覺得很難受。”

此時,雙雙可能會乖乖下床,問題解決。也可能會產生抗拒,也進入問題區。媽媽需要做的,仍然是傾聽雙雙,再伺機發送面質性我信息。

若孩子明確表示非在床上吃不可,那就暫時妥協,等雙方都平靜了,向孩子發送面質性我信息,給孩子劃定行為界限,明確表示不可以在床上吃東西。

  • 孩子處在問題區,把父母一同帶入了問題區

雙雙在學校和同桌吵架了,心情很不好,進入了問題區。放學回家後,媽媽見到了這種情況,認為雙雙在小題大做,不願意看見孩子的負面情緒,自己也產生了情緒,進入了問題區。

根據媽媽的情緒情況,我們給出三種方式。

第一種,媽媽有情緒,但不算太強烈。

此時,媽媽需要做的,就是先忍住自己的情緒,然後耐心傾聽孩子。傾聽的過程,不做評論,先和孩子共情,再重複孩子說的話,讓孩子自己思考。

比如:

“媽媽知道你現在很不開心,你一定是受了委屈。”

“同桌欺負你?”

“嗯”

“奧,是這樣啊。”

第二種,媽媽的情緒比較強烈。

當媽媽的情緒比較強烈時,是沒辦法耐心傾聽孩子的,此時可以先發送面質性我信息。

“雙雙,你哭聲這麼大,媽媽覺得很頭疼。”

當孩子的情緒溫度有所下降時,再換擋,耐心傾聽孩子。

第三種,媽媽的情緒超級強烈

媽媽已經火冒三丈了,實在忍不住想發火,那隻能先找個房間,冷靜一下。之後再耐心傾聽孩子。

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只能對他大吼?弄懂這2點,溝通才會有效果!

安心說:

“父母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去成長或療愈。而不是讓孩子承擔壓抑的情緒或傷痛,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

當我們和孩子溝通時,需要撇開是非對錯的觀念,管理好情緒、不再說教或攻擊,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