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怎樣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第2章用玩,讓孩子配合你'

"

上一講,你知道了,怎麼像用戶一樣理解孩子的需求和痛點。從這一講開始,我們進入戰術篇,我會和你說說,如何根據孩子的需求順勢而為,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的一大剛需,就是玩。那麼,孩子為什麼愛玩,家長又怎麼通過玩來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呢?

玩,就是孩子的學習

孩子小時候,很多事情還不能主動去做,他是通過主動配合家長的行動來獲得掌控感的。 所以培養主動性,從讓孩子主動配合開始。

先說說我自己的體驗。

從伊娃兩歲開始,我每天早上都得面臨兩場戰役。

先是穿尿布。我一說要穿尿布,他整個人都縮到被子裡,把自己包得緊緊的。我得邊吼邊費盡力氣扯開被子,用胳膊壓住他拼命晃動的小胳膊小腿,給他穿上尿布。

還沒等我鬆口氣,就迎來下一場戰役——起床吃飯。伊娃總是到處跑,我在後面一邊喊一邊追,最後都是氣喘吁吁地把這個大聲尖叫的熊孩子捉住,拎到餐桌前。

孩子為什麼這麼折騰呀,為什麼就不能主動配合呢?我相信很多新手爸媽都會有同樣的感受。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到一本書才有了答案。

這本書叫做《如何說小孩子才會聽:給兩到七歲孩子父母的生存指南》(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 : A Survival Guide to Life with Children Ages 2-7)。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是親子育兒專家,給父母提供育兒諮詢。兩人把平時積累的大量真實案例進行提煉,總結出經驗教訓,以及實用的親子溝通工具。

作者認為,父母搞不定孩子,因為大人和孩子的關注點完全不同。大人重視規則和秩序,比如整潔、準時和安靜,但這些孩子都不在乎。孩子關注自我,喜歡玩和想象,而這些對大人來說就沒那麼重要。

其實玩是兒童認知發展的必然階段。瑞士著名心理學家,認知發展學派創始人皮亞傑認為,從幼兒到少兒,孩子正是通過不同的遊戲來感知和適應外部環境的。

0~2歲的幼兒,會通過練習性遊戲,即不斷擺動身體,重複動作,來練習複雜的運動技能。

3~7歲的孩子喜歡玩象徵性遊戲,比如駕著木棍當馬騎,把椅子排成一列假裝是火車。這是因為成人的世界對孩子來說太難理解了,所以孩子就通過幻想和假扮,創造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樣,孩子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解釋外部世界,獲得情感的滿足。

7~12歲的孩子慢慢開始發展規則性遊戲,通過和其他孩子交往,參與團體性遊戲,來理解社會契約和社會關係。

最後,遊戲會逐漸被嚴肅的工作替代。

皮亞傑的兒童遊戲理論告訴我們什麼呢?

第一,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遊戲規則,和成人不同。所以,要讓孩子配合,就得按照孩子的方式來做事。

第二,孩子是通過玩遊戲來學習的。所以,簡單說教是沒用的,需要把學習包裝成遊戲,讓孩子自己動手、探索,從中來體驗和了解世界。

怎麼用玩讓孩子在生活中配合你

那要怎麼做呢?

我剛才介紹的《如何說小孩子才會聽》,給了兩個建議:

一是擬人化。充分發揮想象力,讓孩子周圍的事物都“活”起來。

第二,就是把生活中枯燥的日常事務趣味化,把它們包裝成遊戲或者挑戰。

一句話,我們要——拋棄邏輯,和孩子一起玩!

現在說說,我自己的實踐。

第一個做法是用擬人化,解決孩子穿尿褲的問題。

為了讓伊娃穿上尿褲,我給伊娃編了一個“尿褲寶寶”的系列睡前故事。尿褲寶寶是伊娃的好朋友,陪伴他在夢裡的世界探險。

“尿褲寶寶有什麼本領呢?”伊娃問。

“他可以變成船、飛毯、滑翔傘等各種工具,在危險的時候救你。”我說:“但是他畢竟是寶寶,只能救你一次。”

“那下次探險怎麼辦呢?”

“不要擔心,只要第二天睡前,你穿上一張新的尿褲,尿褲寶寶就會再來找你。”

這個系列故事伊娃非常愛聽。每天睡前,他都會主動去穿尿褲,要求和尿褲寶寶一起聽他們的故事。

第二個做法,就是把日常生活趣味化,解決伊娃起床拖拉的問題。

早上起來後,我會和伊娃說:“今天我變身了。我是一隻大白鵝。”我一邊說,一邊伸長胳膊,做出揮舞翅膀的樣子,“你是一隻小白鵝。我們兩個誰先去草地吃蟲子呢?”伊娃大喊:“我先到,小白鵝先到。”他趕緊下床穿好衣服,我們就一前一後,揮舞著胳膊去餐廳了。

每隔幾天我們還會換個角色,有時候是幻影忍者,有時候是恐龍。每天早上,伊娃都很期待,自己會變成什麼小動物。

以上兩種方法,比較適合2~3歲的孩子。和小孩子講道理很難,需要靠幻想打開他們的心靈。

怎麼用過家家讓孩子成為主導者

但是到孩子大一點了,純幻想的遊戲就不那麼奏效了。

3~7歲的孩子逐步開始和外部世界打交道,認識社會並建立自己的社交關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獨立意識開始增強,希望通過主動做事獲得掌控感,最常玩的遊戲就是角色扮演,也就是通常說的過家家。

玩過家家,孩子通過模仿大人工作,來增強自信心;有時還需要和別人配合,有助於發展孩子的社交和情商能力。這實際上是孩子通過模仿和協作,來理解外部社會以及相關的規則。

我們在家最常玩的角色扮演遊戲,是“照顧媽媽”。

遊戲一開始,我就躺在沙發上,表現出非常虛弱的樣子。兩個孩子連忙給我蓋上被子,墊上枕頭。然後問我,想要什麼服務?

“我要喝水。”我說。

然後,他們馬上去倒水。倒了一杯涼水,老大倒了一杯熱水。

“那我應該先喝哪杯水呢?”我問。

老大說:“你可以先喝涼水。涼水喝完了,熱水也變溫了。”

然後,我提出想吃點東西。他們於是把橘子一瓣瓣剝好,餵給我。然後搬個小凳子,放上小碟子,裡面放上核桃仁、杏仁和餅乾。

我又提出要輕鬆一下,他們就給我找書和iPad,還會勸我:“多休息,不要看太多iPad啊。”

除了照顧媽媽的遊戲,我們還玩過醫生和病人、老師和學生等遊戲。每次孩子們都玩得很帶勁。

過家家很多家庭都玩過,這裡說一下我的體會。

首先,遊戲裡最好讓孩子扮演掌控者。

無論是做照顧者、醫生還是老師,都是生活中屬於主導者的一方。讓孩子主導,就能獲得平時無法獲得的體驗,大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也讓他們去換位思考,“主導者”是不是真的那麼有力量,怎麼和他們打交道。

其次,玩遊戲是為了解決問題。

“照顧媽媽”的遊戲,是為了讓自己輕鬆地帶娃。玩“醫生和病人”的遊戲,是為了降低孩子對醫院的恐懼。通過玩“老師和學生”的遊戲,可以考察孩子的學習情況。你要解決的問題或者要孩子適應的場景,都可以包裝成為遊戲。

第三,遊戲要根據家長個人的需求和喜好設計。

比方說我是一個“懶媽媽”,能動口就不動手,能躺著就不坐著,能坐著就絕不站著。所以我設計的遊戲都是簡單易操作的,也不需要太多的工具,甚至直接躺著就可以玩。如果你特別喜歡運動,那麼完全可以設計成戶外的體育遊戲。

這三點都是為了讓“玩”更高效,更有可持續性。因為爸爸媽媽玩得投入,孩子也會投入。只有好操作,能夠解決問題,才能不斷玩下去。

怎麼用玩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利用愛玩的天性不光能搞定孩子生活上的問題,還能讓他們主動學習。

一聽這個,你是不是頭疼?把學習設計成遊戲,我不會啊。不用擔心,現在你隨時可以找到大量高質量的教育遊戲資源。對家長來說,最方便的就是選擇合適的資源,無論是書、App、音頻還是視頻。

在過去的八年裡,我每年都會在網上發佈給孩子選的書單和App清單。我家兩個孩子的語文、數學和英語啟蒙,包括字母認知、自然拼讀、拼音、十以內的加減法,都是用App來幫忙。

另外,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也要藉助生動有趣的書。我把八年來積累的精華清單放在最後,供你參考。

不過,“好玩”只是引發孩子的興趣。任何精心設計的遊戲式學習,孩子還是主要想著玩,學習只是附帶的結果。要持續進行更復雜的學習,還需要毅力、有效的督促以及科學的方法。而且,驅動孩子去做複雜而困難的學習,是多樣化的需求,還不僅僅是興趣。

遊戲不能解決和孩子溝通的所有問題,就好像孩子也不可能永遠在幻想中應對外部世界。作為父母,使命是陪著孩子,增長他們適應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所以,家長要增強對孩子的瞭解,挖掘他們的多重需求和痛點,來一套組合拳。在接下來的課程裡,我會繼續分享如何挖掘孩子其他的需求,去培養他的主動性。

本講小結

好了,這一講我主要講了培養孩子主動性的第一個戰術,就是順應孩子愛玩的天性,通過講故事、把日常事務趣味化以及角色扮演遊戲,來讓孩子主動配合你。

課後作業

你平時是怎麼和孩子玩的?孩子最喜歡玩哪些遊戲?

"

上一講,你知道了,怎麼像用戶一樣理解孩子的需求和痛點。從這一講開始,我們進入戰術篇,我會和你說說,如何根據孩子的需求順勢而為,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的一大剛需,就是玩。那麼,孩子為什麼愛玩,家長又怎麼通過玩來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呢?

玩,就是孩子的學習

孩子小時候,很多事情還不能主動去做,他是通過主動配合家長的行動來獲得掌控感的。 所以培養主動性,從讓孩子主動配合開始。

先說說我自己的體驗。

從伊娃兩歲開始,我每天早上都得面臨兩場戰役。

先是穿尿布。我一說要穿尿布,他整個人都縮到被子裡,把自己包得緊緊的。我得邊吼邊費盡力氣扯開被子,用胳膊壓住他拼命晃動的小胳膊小腿,給他穿上尿布。

還沒等我鬆口氣,就迎來下一場戰役——起床吃飯。伊娃總是到處跑,我在後面一邊喊一邊追,最後都是氣喘吁吁地把這個大聲尖叫的熊孩子捉住,拎到餐桌前。

孩子為什麼這麼折騰呀,為什麼就不能主動配合呢?我相信很多新手爸媽都會有同樣的感受。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到一本書才有了答案。

這本書叫做《如何說小孩子才會聽:給兩到七歲孩子父母的生存指南》(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 : A Survival Guide to Life with Children Ages 2-7)。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是親子育兒專家,給父母提供育兒諮詢。兩人把平時積累的大量真實案例進行提煉,總結出經驗教訓,以及實用的親子溝通工具。

作者認為,父母搞不定孩子,因為大人和孩子的關注點完全不同。大人重視規則和秩序,比如整潔、準時和安靜,但這些孩子都不在乎。孩子關注自我,喜歡玩和想象,而這些對大人來說就沒那麼重要。

其實玩是兒童認知發展的必然階段。瑞士著名心理學家,認知發展學派創始人皮亞傑認為,從幼兒到少兒,孩子正是通過不同的遊戲來感知和適應外部環境的。

0~2歲的幼兒,會通過練習性遊戲,即不斷擺動身體,重複動作,來練習複雜的運動技能。

3~7歲的孩子喜歡玩象徵性遊戲,比如駕著木棍當馬騎,把椅子排成一列假裝是火車。這是因為成人的世界對孩子來說太難理解了,所以孩子就通過幻想和假扮,創造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樣,孩子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解釋外部世界,獲得情感的滿足。

7~12歲的孩子慢慢開始發展規則性遊戲,通過和其他孩子交往,參與團體性遊戲,來理解社會契約和社會關係。

最後,遊戲會逐漸被嚴肅的工作替代。

皮亞傑的兒童遊戲理論告訴我們什麼呢?

第一,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遊戲規則,和成人不同。所以,要讓孩子配合,就得按照孩子的方式來做事。

第二,孩子是通過玩遊戲來學習的。所以,簡單說教是沒用的,需要把學習包裝成遊戲,讓孩子自己動手、探索,從中來體驗和了解世界。

怎麼用玩讓孩子在生活中配合你

那要怎麼做呢?

我剛才介紹的《如何說小孩子才會聽》,給了兩個建議:

一是擬人化。充分發揮想象力,讓孩子周圍的事物都“活”起來。

第二,就是把生活中枯燥的日常事務趣味化,把它們包裝成遊戲或者挑戰。

一句話,我們要——拋棄邏輯,和孩子一起玩!

現在說說,我自己的實踐。

第一個做法是用擬人化,解決孩子穿尿褲的問題。

為了讓伊娃穿上尿褲,我給伊娃編了一個“尿褲寶寶”的系列睡前故事。尿褲寶寶是伊娃的好朋友,陪伴他在夢裡的世界探險。

“尿褲寶寶有什麼本領呢?”伊娃問。

“他可以變成船、飛毯、滑翔傘等各種工具,在危險的時候救你。”我說:“但是他畢竟是寶寶,只能救你一次。”

“那下次探險怎麼辦呢?”

“不要擔心,只要第二天睡前,你穿上一張新的尿褲,尿褲寶寶就會再來找你。”

這個系列故事伊娃非常愛聽。每天睡前,他都會主動去穿尿褲,要求和尿褲寶寶一起聽他們的故事。

第二個做法,就是把日常生活趣味化,解決伊娃起床拖拉的問題。

早上起來後,我會和伊娃說:“今天我變身了。我是一隻大白鵝。”我一邊說,一邊伸長胳膊,做出揮舞翅膀的樣子,“你是一隻小白鵝。我們兩個誰先去草地吃蟲子呢?”伊娃大喊:“我先到,小白鵝先到。”他趕緊下床穿好衣服,我們就一前一後,揮舞著胳膊去餐廳了。

每隔幾天我們還會換個角色,有時候是幻影忍者,有時候是恐龍。每天早上,伊娃都很期待,自己會變成什麼小動物。

以上兩種方法,比較適合2~3歲的孩子。和小孩子講道理很難,需要靠幻想打開他們的心靈。

怎麼用過家家讓孩子成為主導者

但是到孩子大一點了,純幻想的遊戲就不那麼奏效了。

3~7歲的孩子逐步開始和外部世界打交道,認識社會並建立自己的社交關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獨立意識開始增強,希望通過主動做事獲得掌控感,最常玩的遊戲就是角色扮演,也就是通常說的過家家。

玩過家家,孩子通過模仿大人工作,來增強自信心;有時還需要和別人配合,有助於發展孩子的社交和情商能力。這實際上是孩子通過模仿和協作,來理解外部社會以及相關的規則。

我們在家最常玩的角色扮演遊戲,是“照顧媽媽”。

遊戲一開始,我就躺在沙發上,表現出非常虛弱的樣子。兩個孩子連忙給我蓋上被子,墊上枕頭。然後問我,想要什麼服務?

“我要喝水。”我說。

然後,他們馬上去倒水。倒了一杯涼水,老大倒了一杯熱水。

“那我應該先喝哪杯水呢?”我問。

老大說:“你可以先喝涼水。涼水喝完了,熱水也變溫了。”

然後,我提出想吃點東西。他們於是把橘子一瓣瓣剝好,餵給我。然後搬個小凳子,放上小碟子,裡面放上核桃仁、杏仁和餅乾。

我又提出要輕鬆一下,他們就給我找書和iPad,還會勸我:“多休息,不要看太多iPad啊。”

除了照顧媽媽的遊戲,我們還玩過醫生和病人、老師和學生等遊戲。每次孩子們都玩得很帶勁。

過家家很多家庭都玩過,這裡說一下我的體會。

首先,遊戲裡最好讓孩子扮演掌控者。

無論是做照顧者、醫生還是老師,都是生活中屬於主導者的一方。讓孩子主導,就能獲得平時無法獲得的體驗,大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也讓他們去換位思考,“主導者”是不是真的那麼有力量,怎麼和他們打交道。

其次,玩遊戲是為了解決問題。

“照顧媽媽”的遊戲,是為了讓自己輕鬆地帶娃。玩“醫生和病人”的遊戲,是為了降低孩子對醫院的恐懼。通過玩“老師和學生”的遊戲,可以考察孩子的學習情況。你要解決的問題或者要孩子適應的場景,都可以包裝成為遊戲。

第三,遊戲要根據家長個人的需求和喜好設計。

比方說我是一個“懶媽媽”,能動口就不動手,能躺著就不坐著,能坐著就絕不站著。所以我設計的遊戲都是簡單易操作的,也不需要太多的工具,甚至直接躺著就可以玩。如果你特別喜歡運動,那麼完全可以設計成戶外的體育遊戲。

這三點都是為了讓“玩”更高效,更有可持續性。因為爸爸媽媽玩得投入,孩子也會投入。只有好操作,能夠解決問題,才能不斷玩下去。

怎麼用玩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利用愛玩的天性不光能搞定孩子生活上的問題,還能讓他們主動學習。

一聽這個,你是不是頭疼?把學習設計成遊戲,我不會啊。不用擔心,現在你隨時可以找到大量高質量的教育遊戲資源。對家長來說,最方便的就是選擇合適的資源,無論是書、App、音頻還是視頻。

在過去的八年裡,我每年都會在網上發佈給孩子選的書單和App清單。我家兩個孩子的語文、數學和英語啟蒙,包括字母認知、自然拼讀、拼音、十以內的加減法,都是用App來幫忙。

另外,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也要藉助生動有趣的書。我把八年來積累的精華清單放在最後,供你參考。

不過,“好玩”只是引發孩子的興趣。任何精心設計的遊戲式學習,孩子還是主要想著玩,學習只是附帶的結果。要持續進行更復雜的學習,還需要毅力、有效的督促以及科學的方法。而且,驅動孩子去做複雜而困難的學習,是多樣化的需求,還不僅僅是興趣。

遊戲不能解決和孩子溝通的所有問題,就好像孩子也不可能永遠在幻想中應對外部世界。作為父母,使命是陪著孩子,增長他們適應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所以,家長要增強對孩子的瞭解,挖掘他們的多重需求和痛點,來一套組合拳。在接下來的課程裡,我會繼續分享如何挖掘孩子其他的需求,去培養他的主動性。

本講小結

好了,這一講我主要講了培養孩子主動性的第一個戰術,就是順應孩子愛玩的天性,通過講故事、把日常事務趣味化以及角色扮演遊戲,來讓孩子主動配合你。

課後作業

你平時是怎麼和孩子玩的?孩子最喜歡玩哪些遊戲?

在家庭教育中怎樣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第2章用玩,讓孩子配合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